基于核心素养的电解质及其性质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电解质及其性质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电解质及其性质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4d219c76c66137ef061954.png)
基于核心素养的电解质及其性质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与认知结构、认知规律分析溶解平衡必修部分有关电解质内容是离子反应,包含两个课时。
课时1的知识点有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理解,常见代表物的认识。
其中强电解质包含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
第二个内容是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值得注意的是多元酸的电离是分步的,多元碱的电离是一步书写的;另一个要注意的是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
课时2的知识点有:离子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某种离子浓度的降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四步骤是写、拆、删、查。
讲授离子反应知识时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以及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
选修部分与电解质相关的内容主要在选修4化学原理部分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接下来按第三章内容编排的顺序进行知识的梳理。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课时1是强弱电解质:知识点一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值得注意的是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研究对象都是化合物,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不是电解质的物质都可以称为非电解质,例如氮气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我们还将了解到电解质导电的本质,这要与其他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对比,分析起导电本质上的不同。
知识点二是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同浓度的盐酸与醋酸测定其PH、以及与同一金属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学习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注意: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不一定强于弱电解质,导电能力与水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而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是是部分电离还是完全电离。
知识点三是电解质的电离,此时包含电离、电离方程式及书写。
该部分内容在必修部分有涉及,所不同的是选修中知识更深,更详细。
要求会运用电离方程式以及Ka值分析酸碱性强弱的比较。
还出现了酸式盐的电离以及两性氢氧化物的酸式电离与碱式电离。
对比选修与必修来看,同一个内容,知识的深度不同,对学生要掌握知识的层次是不同的。
在选修部分不仅能判断电离方程式的正误及书写,还要运用它来解释一些原理、现象。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4篇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17c53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1.png)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4篇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4篇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1 第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第二课时〕【学习目的】1、理解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和电离平衡的特征;2、掌握影响电离平衡挪动的因素;3、掌握电离平衡常数和电离度的概念,并能用平衡常数讨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课前预习】对于醋酸的电离:CH3COOH CH3COO-+ H+1)开始时,V电离和 V结合怎样变化?2)当V电离 = V结合时,可逆过程到达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画出V~t图。
【课堂教学】【交流与讨论】根据预习的V~t图像及已有的化学平衡的知识,请归纳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交流与讨论】观察课本P61的表格,根据已有的化学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知识,归纳和考虑以下四个问题:〔1〕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及意义。
〔2〕影响电离平衡常数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电离平衡常数与稀溶液的浓度_________,与温度________,一般来说随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常数__________。
〔3〕电离度α的表达式及意义。
〔4〕电离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学以致用】以0.1 mol/L的醋酸溶液为例,当改变以下条件时,以下各项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平衡挪动方向 Ka n〔H+〕 c〔H+〕α通入少量氯化氢参加少量氢氧化钠升温加少量醋酸钠固体参加少量冰醋酸加水【总结归纳】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课堂稳固】NH3 + H2O NH3 H2O NH4+ +OH-参加物质盐酸 NaOH溶液 NH4Cl溶液加水通入氨气平衡挪动方向【问题解决】现有两瓶醋酸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1 mol/L和0.1 mol/L,那么这两瓶溶液的氢离子浓度的比值是大于10、小于10、还是等于10 ?【课后反思】我的问题和收获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2 一.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二节电解质二.教学目的1、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响、离子方程式的含义2、知道酸、碱、盐发生电离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响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响的离子方程式4、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1、电解质的概念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响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响的离子方程式四.知识分析^p〔一〕电解质的电离实验探究:测试物质的导电现象结论解释NaCl晶体灯泡不亮不导电晶体中没有自由挪动的离子NaCl〔熔融〕灯泡亮导电有自由挪动的离子NaCl溶液灯泡亮导电有自由挪动的离子物质导电的情况:a、金属导电:含有自由挪动的电子b、化合物〔熔融或水溶液〕:含有自由挪动的离子1、电离:〔1〕定义: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挪动离子的过程。
电解质教学设计方案
![电解质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f56011fad6195f312ba615.png)
电解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解质的定义,理解定义的本质和学会判别电解质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
思维方法的能力。
②、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电解质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电解质](https://img.taocdn.com/s3/m/93ce34a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7.png)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电解质
1. 引言:电解质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本文将从电解质的概念、特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一些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以帮助高中化学教师更好地教授电解质相关知识。
2. 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
2.1 电解质的定义
2.2 电解质的分类
2.2.1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2.2 无机电解质和有机电解质
2.2.3 单元电荷和价电离定律
3. 电解质的特性
3.1 电导性:电解质的导电特性
3.2 溶解度:电解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3.3 电解质的电离度和电离常数
3.4 pH值:电解质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
4. 电解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1 电解质在电池中的作用
4.2 电解质在药物和化妆品中的应用
4.3 电解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5.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
5.1 知识点的层次安排
5.2 实验教学的设计
5.3 案例分析的引入
5.4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应用
6. 结合实际生活的案例分析
6.1 电解水实验的案例分析
6.2 酸碱中和反应的案例分析
6.3 电解质在电解池中的应用案例
7. 总结:电解质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的理解和应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电解质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必修化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以《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为例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必修化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以《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40a66c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72.png)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必修化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以《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为例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项目编号:FJJKXB20-609)的研究成果。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现提出以核心素养为指导,以“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为案例,贯彻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落实教学实践,达成教学目标,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课堂是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新高考改革及新版课程标准都要求教师必需研究课堂教学,而单元整体教学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一个重要抓手,以高中化学必修1(鲁科版)课程中概念原理类的内容"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教学单元为例,来阐述在课堂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思想、学习活动的设计等实践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
1.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有学科特点。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体现了教育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
三维目标主要从学科的视角来实现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而素养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指导着教学实践的开展,尤其是核心素养着重于对学生受用终生和社会需要的重要能力培养上,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1]。
同时,高中化学学科在核心素养中的涵盖范围也是较为宽泛的,如证明推理的能力、探索创新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高中化学学科对其进行系列的培养,也能够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时提供充足的动力,所以在教育改革的当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同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1.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意义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高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可以较好地兼顾课程整体目标和知识结构,可以合理理顺课时之间的教学逻辑,具有较好生本性、整体性、进阶性等特征。
高中化学教学课例《电解原理以及电解原理的应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课例《电解原理以及电解原理的应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36c0708700abb68a882fb66.png)
_____状态下离解成___自由移动离子_的过程。
3、原电池是___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_______
4、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
【过渡】
教学过程
【课本 79 页实验 4-2】 下面请大家注意观察视频中电解 CuCl2 的实验,
1、U 型管中为 CuCl2 溶液
2、2 个电极均为石墨
3、通电后放入的为碘化钾淀粉试纸
高中化学教学课例《电解原理以及电解原理的应用》教学设 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电解原理以及电解原理的应用》
称
本课时内容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第
四章第三节,教材主要介绍了电解原理以及电解原理的
应用。电解属于电化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理论体系
教材分析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电离等
结论 1:电解质通电前在水溶液中的阴、阳离子作 自由运动;在外电源的作用下(直流电),改作定向移动 而导电。在导电的同时,在阳、阴两极发生氧化—还原 反应,即被电解,电离是电解的前提。
2Cl—-2e—=Cl2↑
此外,根据刚才的分析讨论下电极方程式该如何书 写?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Cu2++2e—=Cu
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教师的讲解占大部分,留给 学生自己思考的余地较少。现在我们要改进这种教学模 式。课堂上,我尽可能用生动而准确的语言去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思考分析一些问题,然后留时 课例研究综 间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推理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 述 让他们看实验录像,记录实验现象,然后自己去分析为 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如何解释,进而得出正确的电极 反应式。这样印象会更加深刻,还培养了他们自己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8138d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05.png)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解质的概念,掌握电解质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电解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电解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2. 电解质的性质3.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4. 电解质的电离平衡5. 电解质的酸碱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2. 电解质的性质和特点3.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4. 电解质的电离平衡5. 电解质的酸碱性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解质的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电解质的性质。
3. 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酸碱中和反应、食盐溶解等,引导学生思考电解质的概念。
2. 讲解电解质的概念及分类:讲解电解质的定义、特点,以及电解质的分类。
3. 电解质的性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电解质在溶解、熔融状态下的导电性,引导学生理解电解质的性质。
4.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讲解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
5. 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讲解电离平衡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电离过程。
6. 电解质的酸碱性:讲解电解质的酸碱性及其判断方法。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电解质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习题练习和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电解质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应用: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食品添加剂、药物成分等,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讲解渗透压的概念,分析电解质溶液渗透压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3. 电解质溶液的酸碱平衡:介绍酸碱平衡的概念,讲解电解质在酸碱平衡调节中的作用。
《电解质》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电解质》主题单元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53e8a8765ce050876321372.png)
《电解质》主题单元设计模板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探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分组实验并观察与思考】稀硫酸与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钡在水溶液中的反应1、稀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中分别有哪些离子?分别写出两种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2、实验现象记录: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后变成____,向里面逐滴加入稀硫酸溶液,可以看到线路中的电流指针读数由___变___,溶液颜色___变___,溶液中有___沉淀生成。
【问题思考】(1)电流计指针读数由大变小说明了什么?(2)溶液颜色为何会褪去?(3)分析白色沉淀的成分以及形成的原因(4)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实验与探究【分组实验】分别进行下列实验,书写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这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混合后发生反应的实质1、氢氧化钠溶液与硝酸铜溶液2、氢氧化钾溶液与硝酸铜溶液3、氢氧化钡溶液与硝酸铜溶液【知识归纳】1、离子反应:含义:在溶液中有离子参与参加的化学反应。
实质: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离子反应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难溶性物质生出,或有难电离的物质生成,或有挥发性物质生成,其特点就是向着降低某些离子浓度或数目的方向进行。
2、离子方程式(1)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交流研讨】阅读并书写教材45页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交流研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学生以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为例,按下列步骤进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化学式拆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氧化物等仍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化学电解质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电解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02dfc7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3.png)
高一化学电解质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高一化学电解质的教学。
电解质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关系到物质的导电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进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电解质的定义、分类和特性,掌握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并能运用电解质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
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对于电解质的概念和特性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基础知识出发,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电解质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2)掌握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了解电解质强弱的概念;(3)学会运用电解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酸碱中和反应、电解水等;(4)掌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判断,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5)能运用电解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运用类比和归纳方法,帮助学生总结电解质知识,形成知识体系;(4)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5)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2)通过电解质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电解质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5)教育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电解质的过程中,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
《电解质》教学设计
![《电解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426cf2fbed5b9f3f90f1c6e.png)
《电解质》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方法上以设疑、引导、总结、归纳为主,并通过使用演示实验、多媒体动画模拟等教学辅助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
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着观察—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主线,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熟悉的内容或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建立新认识,让学生充分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选自鲁科版《化学必修I》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的第二节。
整个第二章是在学习初中知识及第一章对化学物质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物质的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中重要基础理论的一章,而这一节内容是在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对化合物的另一种分类方法——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概念的构建为主,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酸、碱、盐的已有经验上,以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角度引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电离的概念,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作好准备,同时也为高中阶段化学反应的深化奠定基础。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含义,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能力。
②、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3.教学重点、难点: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离子反应”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离子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378c2ed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3.png)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一>、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二>、离子方程式:
1、用实际参与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2、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步骤:写、拆、删、查
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
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1)揭示反应的本质;
(2)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可以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反应。
4、离子反应的条件:有沉淀生成、气体产生、难电离物质(如:水、弱酸、弱碱)产生。
小试牛刀:判断正误:
(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属于离子反应
(2)离子反应H++OH-=H2O能表示所有的中和反应
(3)离子反应Cu2++2OH-=Cu(OH)2↓只能表示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4)离子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全是离子。
2022年 《第二节电解质1》优秀教案
![2022年 《第二节电解质1》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1fc83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c.png)
第二章第二节电解质〔第一课时〕
谢明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实验中分析得出电解质电离等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大胆推理、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电离
[教学难点]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教学过程]。
1.2.1电解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2.1电解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8fdcd14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5.png)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电解质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化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电解质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学生理解程度不一: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够,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和关注。
2.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可能导致部分内容讲解不够深入,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和时间分配。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发现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考虑引入更多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电解质的现象。
-理论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研究电解质的性质。
9.电解质的学习方法:
-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习电解质的现象。
-对比和归纳:通过对比和归纳学习电解质的性质。
10.电解质的学习意义:
-电解质是化学的基础知识,对学习化学有重要作用。
-电解质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对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意义。
4.问题解决:学生能够运用电解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合作沟通: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中,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沟通,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学习兴趣:学生对电解质的学习产生兴趣,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7.学习习惯:真复习等。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理解电解质的概念,掌握电解质的特点,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理,以及能够判断强弱电解质。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为例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c999b4c915f804d2b16c1c5.png)
一、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 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 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化学实验是研究和学习 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 径。知识实验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的能力;实验微型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 会责任,体现“绿色化学”观念;实验数字化,可让学生在 感受到高新科技时代气息的同时,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微 观世界的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上这些 都有助于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其提出的“有 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中,强调要想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学 习,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 构中的某个方面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因 此,在教学设计中运用比较法、比喻法等方法,可以有效 降低新知识的认知难度,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实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较高, 教师需要参与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研活动,以增加交流 的机会和平台,实现自我学习和成长。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纲要[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17.
选择了文献查阅及实验探究的活动方式。其次,教师要 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实验方法。例如,影响玫瑰花红色 素稳定性和着色力的因素有很多,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 量法,通过对比实验,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最后,教师要 指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多组实验数据进行整 合,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63dc60b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6.png)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教育部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不断强化各学科之间和各学段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有效衔接及协调配合,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素质。
为贯彻落实这一意见,需要一线教师提高自身的整体意识,转变课时教学的旧观念,从整体的角度安排教学,要更加注重课程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注重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培养。
根据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大单元”教学还不具备跨学科、跨学段、综合性的“大单元”的条件,只能体现在基于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建构的最小的学科教学单位上,对本学科教学单元内容进行的二度开发和整体设计。
教学单元内容的二度开发和整体设计是开展好大单元教学的关键,我们要思考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的“破”和“立”?我们要想明白为何要进行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如何确定主题,确定主题的依据是什么,大单元教学最后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围绕大目标分解小任务小目标,通过逆向思维进行整体的宏观设计。
在设计的主题任务的牵引下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在大单元和大情境下理解和应用知识,利用科学合理的“学一教一评”体系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实现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从浅层次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第一步要求教师建立好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
普通高中化学核心能力素养主要内容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不同维度,化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性知识和规律性原理,分析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和教材知识的对应。
第二步: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形成明确的主题(或专题、话题、大问题)。
比如在学习必修第一册进行《离子反应》学习时,属于主题2“常见无机物的性质与应用”的内容,核心概念有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共存、离子的推断与检验。
“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电解池
![“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电解池](https://img.taocdn.com/s3/m/11ff319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d.png)
“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 --- 电解池电解池对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了很大贡献。
本节课注重与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以生活、生产中的化学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从而展开对电解原理的研究。
所以本课通过学生身边生活实例推销净水器入手,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通过氯碱工业原理的发生认识电解,通过氯化铜溶液的电解完善对电解原理的认识,通过学以致用感受电解池的应用;通过此课的学习,发展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氯碱工业发生原理,感观电解反应的发生,初步了解其与原电池的区别,认识电解是可以让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重要形式。
(2)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建立模型认知,探究电解池的概念、原理、阴阳极放电顺序、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形成系统分析电解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合作意识以及创新意识能力的提升。
(3)通过电解池的学习,学以致用解决生活生产相关问题,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评价目标(1)通过观看氯碱工业发生原理,感观电解反应的发生,初步了解其与原电池的区别,认识电解是可以让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重要形式,诊断并发展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水平以及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的核心素养水平。
(视角水平)(2)通过真实的情境创设以及对氯化铜溶液电解过程的分析,建立模型认知,进而探究电解池的概念、原理、阴阳极放电顺序、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形成系统分析电解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诊断学生探究电解池原理的水平(基于概念原理的视角水平)和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以及模型认知素养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3)通过电解池的学习,学以致用解决生活生产相关问题,诊断并发展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发展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态度,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电解质溶液的单元设计教学设计-精品教案(优选推荐)
![电解质溶液的单元设计教学设计-精品教案(优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8d558bfc7375a417876f8f31.png)
2.引导学生在课堂积极正面表现、对良好课堂表现的进行及时正面的反馈、 评价。
3.检验效果,给与发展性建议。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环节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 1 视频播放:酸碱盐的导电实验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1
提问:为什么有的小灯泡亮,有
的不亮。
观看、思考、回答
3. 学习目标确定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 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 做到的事情。可分条表述) 3.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的电离。 从宏观现象-微观分析-符号表征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 质。
3、电离方程式
4、分类{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8.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 时间。发挥好作业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 层设计;检测类作业与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 作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与补偿的依据)
作业
1、提高一些饮料的成分,让学生判断哪些成分是电解质、
2. 学习者分析
(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 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学习电解质溶液之前学生已学过物质的分类、酸碱盐、部分的离子检验、 复分解反应,有了这些知识做铺垫能很好的接受电解质和离子反应。高一的 学生对化学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偏差。主观上扩大学习化学的难度,甚至放弃 学化学。这对化学教师是个挑战。
板书:一些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模拟一些电离方程式练习 并
提供一些酸、碱、盐电离方程式。 思考、总结、交流、讨论 回答 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定义酸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核心素养的电解质及其性质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认知结构、认知规律分析
溶解平衡
必修部分有关电解质内容是离子反应,包含两个课时。
课时1的知识点有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理解,常见代表物的认识。
其中强电解质包含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
第二个内容是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值得注意的是多元酸的电离是分步的,多元碱的电离是一步书写的;另一个要注意的是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
课时2的知识点有:离子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某种离子浓度的降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四步骤是写、拆、删、查。
讲授离子反应知识时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以及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
选修部分与电解质相关的内容主要在选修4化学原理部分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接下来按第三章内容编排的顺序进行知识的梳理。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课时1是强弱电解质:知识点一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值得注意的是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研究对象都是化合物,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不是电解质的物质都可以称为非电解质,例如氮气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我们还将了解到电解质导电的本质,这要与其他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对比,分析起导电本质上的不同。
知识点二是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同浓度的盐酸与醋酸测定其PH、以及与同一金属
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学习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注意: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不一定强于弱电解质,导电能力与水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而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是是部分电离还是完全电离。
知识点三是电解质的电离,此时包含电离、电离方程式及书写。
该部分内容在必修部分有涉及,所不同的是选修中知识更深,更详细。
要求会运用电离方程式以及Ka值分析酸碱性强弱的比较。
还出现了酸式盐的电离以及两性氢氧化物的酸式电离与碱式电离。
对比选修与必修来看,同一个内容,知识的深度不同,对学生要掌握知识的层次是不同的。
在选修部分不仅能判断电离方程式的正误及书写,还要运用它来解释一些原理、现象。
课时2是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通过例子建立电离的过程,从电离初始至平衡分析化合物的电离速率与合成速率,建立电离平衡的V-t图像。
电离平衡的特征是弱等动定变。
还要依据条件建立电离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掌握K 的影响因素、掌握电离度的定义、表达式及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归纳的方式以例题掌握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主要的是内因,外因有温度浓度、加入其它物质等等,考虑平衡的移动是否改变了K值以及电离度。
第二节是水的电离平衡与溶液的酸碱性,包含3个课时。
课时1为水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表达式与其它溶液的K略有不同。
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有温度、加入酸碱、加入活泼金属,要求从电离平衡移动的方向与原因、Kw、溶液中氢与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变化与大小的角度进行分析。
水的离子积Kw适用于纯水、酸碱盐的稀溶液,分别加以分析溶液中氢与氢氧根离子的浓度。
课时2是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点一为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知识点二是溶液PH的计算,是本节的难点。
计算的基本公式有PH=—lgc(H+),辅助公式有水的离子积。
计算分为三类,强酸、强碱以及强酸与强碱的混合溶液。
知识点三是溶液稀释的规律,稀释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图示。
可以通过溶液稀释相同倍数的图像来对比溶液酸碱性强弱。
知识点四是用指示剂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PH试纸的使用。
课时3是酸碱中和滴定:该内容的一般步骤是:滴定的含义与实验原理——滴定过程(仪器的认识与使用规范)——滴定曲线的绘制——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该实验室高中生的必做实验,也是重点实验。
在此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原理的分析、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三节是盐类的水解,包含3课时。
课时1是盐类的水解反应和影响因素:知识点一为盐类的水解反应,盐的分类与酸碱性探究,举出常见例子。
以氯化铵为例进行盐溶液酸碱性的理论分析,包含盐的电离与水的电离,探究盐电离的离子与水电离的离子间的反应,从水电离出的H+与OH-的浓度变化分析溶液的酸碱性,从而得出盐类水解的本质是促进水的电离平衡。
知识点二是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从内、外因的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学习可以知道盐类水解的规律与口诀是: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
课时2是盐类水解的应用:有盐溶液酸碱性的比较、以实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活、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应用。
例如明矾、可溶性铁盐作净水剂,盐溶液的配制与贮存,制备胶
体,热碱溶液去油污,泡沫灭火器原理,合理使用化肥,除杂,判断离子共存等问题。
课时3是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分为“一个比较”“两个微弱”“三个守恒”。
“一个比较”为比较单一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
“两个微弱”是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微弱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水解是微弱的,水的电离程度远小于水解程度。
“三个守恒”包含电荷守恒、物料守恒与质子守恒。
第四节是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1课时。
知识点一是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学生在学习复分解反应时已有物质的溶解性分为易溶、可溶、微溶与难溶。
本节通过探究碘化银的上清液I-的验证来建立沉淀溶解平衡体系。
也是通过画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的V-t图像加以理解。
沉淀溶解平衡的特征与前面所学几类平衡类似。
溶度积Ksp的表达式也与此前所学Kw相似,为生成物幂之积。
知识点二为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加入沉淀剂法去除某些离子、调节溶液PH去除某些金属阳离子、实验探究沉淀的转化。
二、课标分析
通过平衡的建立、平衡体系的认识,形成并发展学生的微粒观、平衡观和守恒观。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时,注意实验的一般流程是:实验前的分析预测——实验现象的分析解释——对假设预测、实验方案、实验结论进行完整论证,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系统思维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电解质单元教学设计
电解质的相关教学内容主要分布在必修1与选修4,必修1的内容主体是离子反应,其包含了强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溶液的导电性、离子共存等内容。
该部分知识较浅,是电解质知识的开端。
在必修部分将以上内容落实到位,可以为选修4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选4的内容主要是电解质溶液中平衡体系的学习,包括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这些内容相互关联、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教师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有利于在教学中收放自如,将知识的深浅教的恰到好处。
以下将以总—分的形式对电解质的内容进行规划。
以上是电解质知识体系内容的整合,不难发现,电解质相关内容虽然分布在必修与选修两个模块,但是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甚至有部分内容是相同、相近的。
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延续,因此知识上也是由浅入深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学校进度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整。
选修的知识可以在前教学中进行适当补充,后阶段的学习也可以对前知识进行巩固。
接下来将对各个知识点从教师、学生、素养、情境、活动等多角度进行设计。
1.离子反应教学流程设计
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流程设计
3.溶液的酸碱性教学流程设计
4.盐类的水解教学流程设计
5.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流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