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是指那些使用频率很高的文言虚词。高考要求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计20个,它们是: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一)怎样辨别文言虚词的用法

辨别文言虚词的用法,其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这里分述如下:

1、依据相关语句的内容和语气

[例1]具

(1)方是时也,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

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手?(《师说》)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句(1)中,“既其出”就是既出,即出洞以后,可见这里的“其”是句中助词水译:“咎

其欲出者”,就是要责怪那个要出洞的人。可见这里的“其”是代词,可译为“那(个)”;

“余亦悔其随之…………”,意思是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可见这里的“其”也是

代词。不过,不是第三人称代词,而是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自己”。句(2)

中的“其”用在表示推测原因的疑问句中,表示推测的语气,可以译为“大概”。句(3)中

的两个“其”用法又不同。前一个用在反问句中,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可见表示

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用在表示选择问的分句中,作连词,可以译作“还

是”。这一分句可以译作“还是真的不识马呢?”

2、依据它在句中的作用

[例2]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三限,至于泰

安。(《登泰山记》)

(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3)百姓皆以.王之为爱也。(同上)

(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家邦。(同上)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意。(同上)

句(1)中的“以”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可见在

句中作介词,应译为“在”。句(2)中的“以”与“小”合在一起作“易”的状语,可见也

是介词,可译作“用”。句(3)中的“以”在句中作谓语,可见是动词,可译作“认为”。

全句译为老百君王都认为大王是吝啬。句(4)前两个分句是说: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

广到兄弟,“御家邦”是这样做的目的。可见这里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用为”。

句(5)的“以”与“教悌之意”在一起作介宾短语,在句中后置,可见作介词,可译为“用、

拿”。

3、依据它在文中的位置

文言虚词有的用在句站,有的用在句中,有的用在句末。这种不同的位置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用法。

[例3]

(1)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2)盖.余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3)每间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促织》)

(4)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蔺列传》)

(5)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同上)

句(1)(2)的“夫”和“盖”都用在句首,作发语词,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不同的是“盖”带有推测的语气。句(3)(4)(5)的虚词都用于句中,依据其在句中的作用,可知(3)(4)为连词。句(3)的“则”与上句的“每”相呼应,表示顺承,可译为“就”;句(4)的“且”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当译为“而且”。句(5)是的“尔”是动词“过”(责怪)的前置宾语,“是”为结构助词,是提宾的飘尘习。同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中的“是”作用相同,不译。句(6)“也”用于陈述句末,表陈述语气,可不译;句(7)的“乎”用于反问句末,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句(5)的“与”用于表推测证据的句子的末尾,强化推测语气,可译为“吧”。

(二)辨别虚词用法应注意的问题

文言虚词在高考中,不仅有单独的试题,文句翻译也一定会涉及到,而且综合叙述、分析题有时也会涉及到虚词。因此在辨别时要特别留心下列问题。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这一概念与现代汉语的虚词不完全相同,同时不少于文言虚词是从实词借题用或虚化而来,因此有的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譬如“顾”是动词,意思是回头看,但在“顾吾念之”中的“顾”是转折连词(虚词),相当于“但”、“不过”。又如“而”一般作连词,但“而翁归,自与汝延长算耳”蝇的“而”相当于“尔”,代词,你,是实词。又如“乃”是第二人称代词,但又可以作副词,如“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相当于“才”。

2、分清双音单音

文言中,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节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是一虚一实,发展到白话文阶段,有的变成了双音节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就要仔细分辨。

[例4]

(1)吾祖死于是

..(《捕蛇者说》)

..,吾你死于是

(2)生乎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师说》)

(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句(1)的“于是”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加用,不同于今天的连词“于是”。句(2)的“从而”是动词“从”(跟随)与连词“而”的连用,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从而”。

句(3)的“然而”是代词“然”(这样)与连词“而”(却)的连用,不能混同于今天的转折连词“然而”。又如“因为和句,歌以赠之”中是“因”(于是)和“为”(写)的连,不能混同于现在的“因为”。

3、注意古今变化

要确切分辨虚词的用法,还要懂得它的变化,知道它和现代汉唐事哪些词大致相当。

[例5]

(1)师者,所以

..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齐桓晋文之事》)

(3)臣所以

..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4)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5)今虽.死乎此,此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句(1)的“所以”,不同于今之表结果的连词“所以”,而是表示“凭借”的意思。句(2)的“之所以”中“之”中助词,不译;“所以”表原因。句(3)的“所以”也表示原因。句(4)的“足”用在表转折关系的复句中,相当于今之“虽然”;句(5)的“足”用表假设关系的复句中,不是“虽然”,而是相当于今之“即使、纵然”。

此外,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现象,如合音词“盍”相当于“何不”;“诸”有时相当于“之于”,有时相当于“之乎”等。

巩固练习

(一)下列各组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以:介词,用(凭)……身份。

B、秦亦不以.城予赵,越亦终不予秦璧以:介词,把。

C、作《师说》以.贻之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以:助词,地。

2、()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介词,比。

B、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这近于:介词,被。

C、不求闻达于诸候于:介词,在……方面。

D、权起更哀,(鲁)肃追于宇下于:介词,到。

3、()

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然而:转折连词,与现代汉语“然而”用法相同。

B、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为:助词,呢。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介词,通过。

D、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若,代词,这,这样。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解释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