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报任安书观瞻毕业论文
关于报任安书的作文
![关于报任安书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4d4561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63.png)
关于报任安书的作文最近读了司马迁的,心里像是被什么狠狠撞了一下,久久不能平静。
在这封书信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遭受宫刑后,满心悲愤却又无比坚定的司马迁。
他的文字,不是简单的陈述,而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呐喊。
想象一下,司马迁,一个原本有着远大抱负,一心想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光辉篇章的人,突然遭遇了那样残酷的刑罚。
宫刑啊,那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心灵上无法言说的屈辱。
他在信中写道:“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这一连串对于“辱”的阐述,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他所承受的痛苦和绝望。
可他没有就此沉沦,没有向命运低头。
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是怎样的一种觉悟和勇气!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能就这么轻易地死去,他还有未完成的使命——撰写。
为了这部著作,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我仿佛看到他在昏暗的油灯下,埋首于堆积如山的竹简之中,一笔一划地书写着历史的真相。
那时候可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一切都得靠手写。
写错了,就得用小刀刮去,重新再写。
他的眼睛因为长时间的专注而布满血丝,腰背因为长时间的伏案而变得弯曲。
他四处收集资料,走访各地,倾听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
有时候为了求证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不惜翻山越岭,去寻找那些可能知晓真相的老人。
记得有一次,他听说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有一位老人知道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内幕。
他二话不说,背起行囊就出发了。
一路上风餐露宿,遭遇了狂风暴雨,差点迷失在山林之中。
可当他终于见到那位老人,听到了那个珍贵的故事时,他眼中绽放的光芒,就像找到了绝世珍宝一般。
在撰写的过程中,他也遭遇了很多的质疑和嘲笑。
有人说他是异想天开,有人说他是在浪费时间。
可他全然不顾,只是默默地坚持着。
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是能够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的。
如今,我们读着,感叹着其中的精彩和深刻,却很少去想司马迁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读《报任安书》有感作文
![读《报任安书》有感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92b80b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6.png)
读《报任安书》有感作文《报任安书》流传千年没有因为时间的磨炼而消逝,并且代代传唱至今,可见它是不朽名作。
背过《报任安书》,我更是被作者司马迁的意志所感动所震撼,从他的字字荡气回肠中可以看出那坚定的信念;从字里行间又可以看出司马迁不平的态度。
是谁“给予”了司马迁这样的态度?是因为李陵的战败造成了“大臣忧惧,不知所出”的后果。
只有司马迁在沉默中站出来主动为李陵辩护,而当时在皇帝盛怒之下,这样做无疑是冒险的,这会让他蒙受巨大的灾难。
最后,司马迁激怒了皇上而被处以宫刑。
他在上谏之前也许曾犹豫,但想到能为国家挽回一个“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的爱国将领而在所不惜,可见他的刚正不阿。
在这大义凛然上谏之后司马迁却被汉武帝打入大牢!这是多么可悲的一段历史啊!而他在受刑以后,在**与生存之间一次次犹豫,一次次彷徨,但他最终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并写成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名著——《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一句千古佳话。
人死的意义不同,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不畏惧挫折在激流中前进的'人将被世人铭记。
其实在每个人生中难免有挫折而经历挫折也并非坏事,它可以给予你经验,磨炼你的意志。
人就像一只雏鹰在学习飞翔、捕猎的技能中往往有困难,而只有不断克服困难才能学会技能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才能见到生命中成功的曙光,方能登上人生的巅峰。
相反,那些拒绝接受挫折考验,在困难面前缩头缩颈的人是没有技能的鹰,最终会被饿死,度过它那昏头昏脑、毫无意义的一生,“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因此,我们要用知识充实自己,要用挫折磨炼自己,努力前进,多远大的目标都会实现。
司马迁报任安书列引用作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列引用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c64e5b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1.png)
司马迁报任安书列引用作文亲爱的安安,你好啊!今天我想和你聊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本书可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哦。
你知道吗,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让我给你讲讲吧!我们来看看司马迁是怎么写这本书的。
他可是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作品呢!在这三年里,司马迁可是日夜兼程地写作,有时候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
你说,这得有多努力才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啊!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之一,就是关于李陵的。
李陵可是汉朝的一位英勇将领,他曾经带领大军攻打匈奴,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但是,后来李陵却被匈奴的人抓住了,被迫投降。
司马迁在书中写道:“李陵虽败犹荣,为国捐躯,死而后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陵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功绩却是非常光荣的。
他为了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除了李陵之外,书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故事。
比如说,司马迁还写到了自己的父亲司马穰苴。
司马穰苴可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家,他曾经带领齐国军队打败了强大的晋国。
司马迁在书中写道:“吾父之烈,犹天之火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父亲的英勇事迹就像天上的火焰一样,照亮了整个世界。
当然啦,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故事的。
它还包含了很多哲理和人生智慧。
比如说,司马迁在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一生总会有死亡的那一天。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就像泰山一样沉重;或者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毫无意义,就像鸿毛一样轻飘飘的。
《报任安书》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的历史故事,还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希望你也能喜欢这本书哦!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还有什么问题,记得随时问我哦!祝你生活愉快!。
司马迁报任安书列引用作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列引用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2e87d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8.png)
司马迁报任安书列引用作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哎,说到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啊,那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经典。
别看他写的是历史,其实里面的故事和道理,到现在都挺有用的。
比如说,那个“史官记事”的事儿,司马迁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真实,不能篡改历史。
这点啊,现在咱们看新闻、读报道,都得记住了,别被那些假新闻给忽悠了。
还有啊,“是非明于吏言,毁誉定于群舌”,这告诉我们啊,做人得有原则,别被人家的三言两语就给带偏了。
再说说“发愤著书”,这个成语嘛,就是说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虽然遭受了宫刑这样的大打击,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这就告诉我们啊,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但只要我们意志坚定,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还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话说得多好!司马迁在信里说,有些人活着的时候没啥名气,可他们的事迹却能流芳百世;而有些人呢,就算死了也不见得有多少人记得他们。
这不就是说嘛,咱们做人做事,得有个正确的价值观,别光顾着眼前的利益,忽略了长远的影响。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段子。
话说有个朋友,他老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做什么都不顺。
有一次,他跟同事抱怨说:“我最近怎么这么倒霉啊?”同事听了,就给他出了个主意:“那你去买个彩票吧,说不定中个大奖就能转运了。
”结果第二天,这位朋友就中了五百万,从此事业爱情双丰收。
你说这事儿是不是说明,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说不定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呢?哎呀,扯远了。
总之呢,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里面的道理和智慧,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咱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不妨多想想司马迁的话,说不定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哦!。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a1648b2f87c24028915fc3f2.png)
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夜深人静,再次翻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心中默默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
可见,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悲惨,都是关乎人的生命的重大遭遇。
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譬,片言居要,百意烛照,感悟生命,洞明人生,彪炳千古,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形式的偶然结果。
如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必须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感情。
不过,用书信形式表达,在司马迁看来,在我们看来,是当时最恰当不过的形式。
因为书信是一种亲切的,心与心直接交流的方式。
所以,他运用书信的形式可以和有过不幸遭遇的知心朋友面对面地、像促膝谈心一样地娓娓道来,弹奏心曲,使文章更真切、更感人、更容易叩响自己和友人灵魂深处那根最为亢奋人心的琴弦。
于是乎,在《报任安书》中,那种刚柔相济的谈吐,鞭辟肯綮的伦理,敏于思辨的睿智,游刃有余的言辞,简直有“惊风雨,泣鬼神”之势,表现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之观,显示了他伟大的人格,在我国文坛上激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响。
在司马迁遭受极为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
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来了个急转弯。
他想到死去的父亲司马谈遗命他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生丝抉择费思量——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生丝抉择费思量——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4be5fe4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4.png)
高二语文《报任安书》学习资料生丝抉择费思量——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能够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
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
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到今都不曾停歇。
由于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朽的理念。
古人对不朽有三个经典标准,即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
并很有把握地认为,只要做到了这三条之一,就能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这个估价或者离事实不远。
由于有了这个明确标准,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才俊彦就不约而同地攒足了劲为了实现不朽这个目标奋斗不息。
但在生死一途上并不由于引进了不朽的理念就万事大吉。
由于无从把握、难以预料的命运从来不会让人们按部就班、妥妥帖帖地经营自己的不朽事业。
于是,由于突如其来的命运降临,历史就不断提供了面对生死抉择的画面。
由于所有的生命体都有避死向生的本能,人有别于其他生命体之处或者就在于,为了某个自认为崇高的目的,能够逆本能而动,主动选择死亡。
就如孟子以前所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就如为了坚守士可杀不可辱及人活一口气等等信念。
所以一旦人们在能够生的时候选择了死,总是表现出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般的壮烈,荡气回肠,激越千古。
当不朽与做人的基本信念不可调和时,是生还是死,这个难住哈姆雷特的选择题就常常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而这个难题也由于不朽概念的存有,就使得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勇敢或怯弱来界定。
生死关头最能显示英雄本色,通常选择死,肯定会被认为是有勇气的表现。
但英雄与否也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当这道生死难题摆在司马迁面前时,经过无尽的掂量,他以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毅然选择了生,并最终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
灵魂的拷问 生命的思考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灵魂的拷问 生命的思考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e17cb07ab84ae45c3b358c85.png)
夜深人静,再次翻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心中默默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
可见,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悲惨,都是关乎人的生命的重大遭遇。
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譬,片言居要,百意烛照,感悟生命,洞明人生,彪炳千古,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形式的偶然结果。
如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必须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感情。
不过,用书信形式表达,在司马迁看来,在我们看来,是当时最恰当不过的形式。
因为书信是一种亲切的,心与心直接交流的方式。
所以,他运用书信的形式可以和有过不幸遭遇的知心朋友面对面地、像促膝谈心一样地娓娓道来,弹奏心曲,使文章更真切、更感人、更容易叩响自己和友人灵魂深处那根最为亢奋人心的琴弦。
于是乎,在《报任安书》中,那种刚柔相济的谈吐,鞭辟肯綮的伦理,敏于思辨的睿智,游刃有余的言辞,简直有“惊风雨,泣鬼神”之势,表现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之观,显示了他伟大的人格,在我国文坛上激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响。
在司马迁遭受极为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
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来了个急转弯。
他想到死去的父亲司马谈遗命他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因为他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犹疑、苦闷、凄凉、孤独、失落、痛楚、绝望等等,都不能搅乱他内心深处的宁静。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https://img.taocdn.com/s3/m/8d58b78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d.png)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
无数次看完《报任安书》,无不为史马迁悲惨经历扼腕叹息,和为其实现人生价值受尽凌辱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
史公是史学的集大成者,而其《报任安书》更是一篇旷世奇文。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汉代书信体散文的代表作, 亦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
作者名为回复友人任安的来信, 实为借题发挥, 倾述满腹的牢骚与不平。
其中回顾了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受刑的全过程,叙述了忍辱著书的目的、决心、毅力,及其极端痛苦悲愤的心情。
文章充满了作者受刑后的无限痛苦与悲凉,因是与友人倾述, 故可以无遮无拦, 尽情渲泄, 因是借题发挥, 故能为所欲为, 淋漓酣畅。
以下就这篇文章我从三方面来分析司马迁。
一、拳拳之忠, 款款之愚从《报任安书》中的自述, 可见司马迁完全是按照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 在他的灵魂深处深深地打下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烙印, 而且虔诚地信仰, 将之视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
在《报任安书》中他这徉阐述到: “修身者,智之府也; 爱施者, 仁之端也; 取与者, 义之府也;耻辱者, 勇之决也; 立名者, 行之极也。
”从其“智、仁、义、勇、行”的五种品德论述中我们才以确认其思想意识中的荣辱观念已根深蒂固。
司马迁认为“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
”这段话清楚地表述了司马迁的人格理想。
这种人格理想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 广泛吸取先秦时的各种进步人生观、道德思想的精华而形成的。
其精神实质就是刻苦自励, 积极进取, 在居仁蹈义、以道自任的原则下, 最大限度地保持个人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 实现士人个体生命的价值。
在这五种品行中“修身”在先, “立名”为极。
为此,他诚惶诚恐, 竭尽才力, 然而,社会生活却无情的嘲弄了他。
二、隐忍苟活、矢志不渝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 本来是怀着“欲以广主上之意, 塞涯毗之辞”的一颗忠义的心,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 结果却是“信而见疑, 忠而被谗”,被刘彻投进了监狱,并且最后终于“因为诬上,卒从吏议”被判处以腐刑。
关于报任安书的作文挫折
![关于报任安书的作文挫折](https://img.taocdn.com/s3/m/c460c9f7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b.png)
关于报任安书的作文挫折“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与后世也。
”翻开《史记》,看着洋洋万千字的传世名篇,心中涌出了一阵崇拜与感叹。
精简、凝练的的篇章,前不见古人的创新传体,更使它被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然而,面对着《报任安书》中,这短短二、三十字,内心多了的,却是一瞬间的抽搐,来自文字带给我的无限伤感、同情与佩服。
曾经听人说过:“存在就是合理”,人的存在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有时候,人不免要思考他存在的理由何在。
例如:当他的尊严已无处可寻。
司马迁,本是一个壮志满酬,立志“推贤进士”之人,可在他因“口语”遭遇,被处之以宫刑以后,一切都改变恶劣,被乡党所笑,为世人所耻。
身理上的痛苦犹可咬牙强过,但心理上的压力让他不堪重负,濒临在生于死的边缘,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折磨,他熬过去了。
因为,他为自己找到了生存的尊严,即来自于无数前人的例子,卧薪尝胆,然后一血前耻。
其实,所谓尊严,对任何人都可以有不一样的诠释,只在于不同人主观的意识,价值观的差异。
有的人,不愿为半斗米折腰,对于他,尊严在于面对权贵是,挺直的腰杆;有的人,愿尝胯下之辱,对于他的远大志向,尊严不在这一次的低头,为实现个人抱负、个人理想,大丈夫,能屈能伸;有的人,愿为前人的过错,向受难人民下跪,因为,对于他,为了他人的痛苦,为了国家的发展,跪下,便是他尊严之所在。
司马迁,之所以“隐忍苟活”,因为对于他,“成一家之言,偿前辱之债”,才是活下去的理由。
在他自己的心中,他并没有苟且偷生,反而是顶着不可侵犯的尊严活着。
所谓“勇者不必死节”,他自己找到了存在的合理性。
尊严,不是为苟且偷生而趋炎附势;不是面对挫折而放弃理想、抱负。
卧薪尝胆,成大业,能屈能伸,大丈夫。
司马迁,我想对你说……司马迁,我渴望有一天会见到你,我渴望与你有一次跨越千年的长谈。
在那时,我们会谈到你为李陵的仗义直言,为《史记》的忍辱负重,为人间大义的挺身而出……司马迁,我终于梦到你了。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https://img.taocdn.com/s3/m/f108f917227916888486d7e5.png)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
无数次看完《报任安书》,无不为史马迁悲惨经历扼腕叹息,和为其实现人生价值受尽凌辱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
史公是史学的集大成者,而其《报任安书》更是一篇旷世奇文。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汉代书信体散文的代表作, 亦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
作者名为回复友人任安的来信, 实为借题发挥, 倾述满腹的牢骚与不平。
其中回顾了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受刑的全过程,叙述了忍辱著书的目的、决心、毅力,及其极端痛苦悲愤的心情。
文章充满了作者受刑后的无限痛苦与悲凉,因是与友人倾述, 故可以无遮无拦, 尽情渲泄, 因是借题发挥, 故能为所欲为, 淋漓酣畅。
以下就这篇文章我从三方面来分析司马迁。
一、拳拳之忠, 款款之愚从《报任安书》中的自述, 可见司马迁完全是按照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 在他的灵魂深处深深地打下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烙印, 而且虔诚地信仰, 将之视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
在《报任安书》中他这徉阐述到: “修身者,智之府也; 爱施者, 仁之端也; 取与者, 义之府也;耻辱者, 勇之决也; 立名者, 行之极也。
”从其“智、仁、义、勇、行”的五种品德论述中我们才以确认其思想意识中的荣辱观念已根深蒂固。
司马迁认为“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
”这段话清楚地表述了司马迁的人格理想。
这种人格理想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 广泛吸取先秦时的各种进步人生观、道德思想的精华而形成的。
其精神实质就是刻苦自励, 积极进取, 在居仁蹈义、以道自任的原则下, 最大限度地保持个人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 实现士人个体生命的价值。
在这五种品行中“修身”在先, “立名”为极。
为此,他诚惶诚恐, 竭尽才力, 然而,社会生活却无情的嘲弄了他。
二、隐忍苟活、矢志不渝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 本来是怀着“欲以广主上之意, 塞涯毗之辞”的一颗忠义的心,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 结果却是“信而见疑, 忠而被谗”,被刘彻投进了监狱,并且最后终于“因为诬上,卒从吏议”被判处以腐刑。
报任安书的人生观
![报任安书的人生观](https://img.taocdn.com/s3/m/dd31544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0.png)
报任安书的人生观【引言】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报任安书》中,他阐述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
这篇文章以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为主要内容,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面对人生。
如今,这篇文章仍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对我们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启示。
【司马迁的人生观】1.司马迁的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富贵也是天意。
他写道:“夫生者,人之本;死者,人之终。
本既立,则其终者不可逃。
”这里的生死观表现出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认为人应当正视生死,不强求长寿,也不畏惧死亡。
2.司马迁的价值观:忠诚、孝道、仁爱、正义司马迁在文章中强调了忠诚、孝道、仁爱和正义等价值观念。
他认为忠诚是人对国家、君主和朋友的忠实,孝道是对父母的敬孝,仁爱是对他人的关爱,正义是为人处事的准则。
这些价值观念构成了司马迁人生观的核心。
3.司马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坚韧不拔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司马迁展示出乐观、豁达、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他在文章中表示:“吾闻之,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吾岂有小人之志哉!”这里的豁达心态让人敬佩。
同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际,仍能坚持撰写《史记》,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如何践行司马迁的人生观】1.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正视生死,顺其自然我们应该学会正视生死,认识到生死轮回是自然规律。
在生活中,我们要珍惜生命,但不要过分追求长寿,更不能畏惧死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死面前保持平和的心态。
2.坚守价值观:忠诚为国,孝顺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以忠诚、孝道、仁爱和正义等价值观念为人生准则。
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顺,关爱他人,为人诚实守信。
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更加充实、有意义。
3.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困境,勇往直前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豁达、乐观地面对困境。
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勇往直前。
正如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际,仍能坚持撰写《史记》,成为我国古代史学的瑰宝。
以报任安书为观点的作文
![以报任安书为观点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3f3ca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14.png)
以报任安书为观点的作文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尘封的历史书,里面藏着一封超燃的信——不是写给外星人的秘密计划,也不是寻宝地图的线索,而是古代大文豪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超级有料的信。
这封信啊,咱们就叫它“心里话大冒险”吧!想象一下,你有个超级厉害的朋友,他经历了好多好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从不放弃,还写下了让人震撼的史书。
对,就像司马迁爷爷那样,他写了《史记》,那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的宝贝疙瘩呢!而任安,就是他的铁哥们儿,两人感情深似海。
有一天,司马迁爷爷坐下来,拿起笔,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我们考试前夜熬夜复习,满脑子都是知识点,但这次他要写的是对朋友的真心话,还有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他说:“任安啊,你知道吗?我这辈子,就像一条逆流而上的鱼,虽然被命运的大浪拍打得遍体鳞伤,但我的眼睛始终盯着前方那片星辰大海。
”他讲到自己因为直言不讳,触怒了皇帝,被处以宫刑,那可是多大的耻辱啊!换成我们,可能早就哭鼻子放弃了。
但司马迁爷爷呢?他选择了坚持,就像是一棵被雷劈中的老树,不仅没有倒下,反而长出了更茂盛的枝叶。
他说:“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更坚强地站起;每一次痛苦,都是灵魂深处的磨砺。
”在信里,他还跟任安分享了写《史记》的心路历程,那简直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
“我写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我自己对生命、对正义、对真理的追寻。
每当我翻开竹简,就像在和古人对话,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化作了我笔下的文字。
”最酷的是,司马迁爷爷还鼓励任安,也鼓励我们每一个人:“人生啊,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与不放弃。
即使前路再艰难,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被司马迁爷爷的勇气和坚持深深打动了?这封信,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千金,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有勇气面对,有决心克服,更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
所以啊,小伙伴们,让我们也像司马迁爷爷那样,勇敢地活出自己的精彩,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只争朝夕,让生命之花在风雨中更加绚烂!。
《报任少卿书》生命意识论文
![《报任少卿书》生命意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541b9cc7f1922791688e875.png)
《报任少卿书》生命意识论文摘要:司马迁虽身遭腐刑,人格受辱,却“隐忍苟活”,完成了其名山事业。
他的精神必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一、前言《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在任安因戾太子之事第二次获罪后,向任安,更是向天下人剖白自己所作。
在书中,司马迁不仅拒绝了任安所提的“慎于接物,推贤进士”,而且以激愤的心情倾诉自己“广主上之意”的初衷,表达了无辜下狱、交游莫救的悲哀和身遭腐刑、人格受辱的羞愤及忍辱负重、“隐忍苟活”的心情。
有人说:“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史,《史记》之外的二十三史捆在一块儿,也比不上一部《史记》的分量,因为那是司马迁用血泪和生命铸就的。
”那么,《报任少卿书》亦不是用文字写成的书信,而是由血泪凝成的心路历程。
二、生命意识面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局面,屈原选择自沉汨罗,以死殉道;面对李陵之祸,司马迁选择接受宫刑,隐忍苟活,用生矢志。
一位是自愿走向涅槃,敢于就死;另一位是超越死亡而生存,以生来回答对死的反思。
也许有人认为司马迁乃贪生怕死之徒,因而赖活着。
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一代伟人司马迁在面临生死抉择之时,为何会选择隐忍苟活呢?毫无疑问,李陵之祸从根本上改变了司马迁的价值观。
“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若生,“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则只能身遭腐刑,成为刑余之人。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迁不甘、也不愿。
在如此两难的情况下,司马迁终于冲破了道德的束缚,确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卓越生死观。
故司马迁言:“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至此,司马迁冲破了传统的荣辱观,选择隐忍苟活,完成未竟之作,实现其生命价值。
《报任安书》人生观
![《报任安书》人生观](https://img.taocdn.com/s3/m/148cacb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e.png)
《报任安书》人生观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一篇著名书信,是他写给好友任安的回信。
在这篇书信中,司马迁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
他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是人应该在苦难中寻找意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
他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价值。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还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珍视和推崇,认为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他也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钦佩,认为历史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对于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历史观,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
这些观点不仅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做一个为理想而活着的人——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1500字).docx
![做一个为理想而活着的人——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1500字).docx](https://img.taocdn.com/s3/m/1ea3de7f284ac850ac024246.png)
做一个为理想而活着的人——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今年暑假,我去了陕西韩城,瞻仰了司马迁的陵墓。
自从阅读了《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收益很大,特别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对我的影响尤深。
一遍遍,我是含着热泪去读这篇古文的。
司马迁的人格文品都会令我无比敬佩。
沿着陡峭的山势,踩着古老的青石印痕。
当我进入陵园,站立在司马迁陵墓的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了:果然是那么古朴,沧桑。
青石围就的墓基斑斑陆离,陈旧久远,折射着往昔岁月的星光。
五棵千岁古柏宛若五位龙钟的老翁,守护着古墓,既不耀眼,也不华贵,因为它不需要粉饰雕琢,就像太史公本人一样。
手挚祭香,我虔诚地伫立在陵前:“太史公,我来了。
”俄顷,山岚骤起,林涛汹涌。
似有骏马奔腾而来,我情不自禁,打开书页:“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在林涛的伴奏下,我大声地朗读起来:“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而为李陵游说……因为诬上……深幽囹圄之中……”因言而祸,纵观千古历史,并非偶然,蒙此奇耻大辱,生不如死,唯有你,不以一死了之,而“苟活”,你的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一件没有完成的大事,你拖着满是血污的残体,傲视鄙夷耻笑的目光,抛却了人伦的幸福,就着一盏油灯,用那如椽的巨笔,在沉重的竹简上,奋笔疾书。
你刚正不阿,绝不分逢迎谄媚,宇里行间流淌着不朽的才华,交织着不屈的血泪。
你令人疼彻心扉地向我们诉说:“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是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我们平素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位置而决定的,人总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这是其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
太史公啊!正因为这样,你才能完成了从凡夫俗子到千秋史圣的跨越。
太史公啊!读你的《报任安书》,从懵懂到认识,由理解到感悟,在母亲和师长的教诲中,我反复诵读,不下百遍,我终于读懂了你,与你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此刻,我站立在你那并不显赫的墓前,东望黄河,涛涛的黄河水从你身边穿越而过,连绵纵横的黄土沟壑向人们深情地诉说。
司马迁报任安书观瞻毕业论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观瞻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c6824ec312b3169a551a474.png)
司马迁《报任安书》观瞻论文提纲:1.文章整体思想概述。
2.陵案过程及史公心路里程及对之剖析。
3.史公的人生价值观。
4.综述。
论文摘要:《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因陵案受腐刑后发愤著书完成不朽史学巨著《史记》后,因好友任安入狱而求助司马迁想为之向圣上求情,太史公向任安的一封回信。
信中叙述了史公隐忍完成其心志,陵兵败匈奴前后其为人的描述,阐述了其对人生价值的态度,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论文正文:司马迁《报任安书》观瞻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
无数次看完此封书信,无不为史马迁悲惨经历扼腕叹息,和为其实现人生价值受尽凌辱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
史公是史学的集大成者,而其《报任安书》更是一篇旷世奇文。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借用贺《浩歌》里两句诗对其表达景仰之情。
伟大,见胜于空间,是气势;见胜于时间,是韵味。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晚芳曰:“此篇(《报任安书》)与自序,俱原作史之由。
《自序》重承先继圣,此重惜死立名。
《自序》悲婉,此则沉郁、雄健。
其操纵起落,俱挟浩气流行,如怒马奔驰,不可羁勒,与《史记》之雅洁稍异,是史公另一种豪放激宕之文。
盖因救友陷刑,满肚皮怫郁不平之气,借此发泄。
书中‘舒愤懑’,三字是此本旨,故篇中处处皆愤懑之辞。
纵横跌宕,慷慨淋漓,转折提接虽多,却如一气呵成。
挣眉裂眦而写之,骤读无不为之惋惜。
”这篇千古名篇回顾了司马迁因陵事件而受刑的全过程,叙述了忍辱著书的目的、决心、毅力,及其极端痛苦悲愤的心情。
文章充满了作者受刑后的无限痛苦与悲凉,但让人读后感到有一股气势,有一股充满自信的、无坚不摧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力量。
尽管此篇是太史公“舒愤懑”之作,但他把带有消极颓废色彩的“感愤伤激”情绪就生化出积极向上、富有创造活力的生命激情。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引古人自况,认为只有那些能够经受得起艰难环境磨炼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此文中,他写下了一段名言: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
报任安书读后感范文
![报任安书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a03e26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1.png)
报任安书读后感范文读罢《报任安书》,我被司马迁的精神和意志所震撼,总想了解他是如何写出这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的文章,报任安书读后感。
字里行间的愤懑,不满与痛苦,从何而来?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使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官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还有理想要实现,还有使命要完成,所以他不能就这样含冤而死。
于是,他毅然接受官刑,最终写出了不朽著作《史记》。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价值,而是在困境和挫折中,创造骄人的能够留传后世的成绩。
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贝多芬,人们大多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许多作品足以震撼心灵,可却不了解那些光鲜艳丽的音乐章后面,埋藏着他曲折的一生。
贝多苍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音乐天赋,他的爸爸为了把他培养成一位音乐家,从而成为自己的摇钱树,不惜对小小的贝多芬施加武力,当贝多苍不认真练琴时,爸爸甚至饿他,关他在小黑屋里。
但这没有成为贝多芬前进的阻力,多年后,他终于小有成绩,正当他的事业爬上巅峰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而与此同时,他深爱的女人,幼稚自私,风骚的爱丽丝也因不理解贝多芬的事业而离开了他。
贝多芬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这对他的打击非同小可。
在短暂的低迷后,他重新振作,创作出了更加精彩的音乐。
然而,挫折还在不断地攻击着他,三四年后,贝多芬失聪了。
然而令我们震撼的是,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贝多芬竟然又创作出了震惊世界的《命运交响曲》,铿锵有力的曲调仿佛描述了他铿锵有力的一生,给我们上了铿锵有力的一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创作这本书时的处境是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躺在病床上口述完成了这部著作。
这些伟人的事例,都和司马迁一样告诉我们:困境往往使那些有梦想、有意志的人们更加坚强。
司马迁心中有一股气,这是对皇帝、对专制不满的怨气,忍辱负重的豪气,正是有这股气,才使司马迁在极度困难和痛苦的时期,实现了他那“重于泰山”的价值。
用报任安书写作文
![用报任安书写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4ac7cf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1b.png)
用报任安书写作文因司马迁不幸的人生遭遇,增强了《史记》的批判力度和感情力度。
对司马迁的强烈同情,成为一些《史记》阅读者预设的心理前提,他们很敏感地捕捉到流露在《史记》中的悲愤和感慨,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作品中的其他感情。
司马迁是一个倾心于功名成就的人。
当他记下那么多历史人物彪炳春秋的丰功伟绩,并使那么多人名留青史时,他不能不怦然心动,倾羡之语常常不由自主地西源笔端。
在司马迁认为,功名才就是生命价值的显然彰显,没事业的顺利,生命徒存有其虚,反之,为了一个光辉的目标,生命的存有纵然暂时发生耻辱形态,也应当毅然拒绝接受,倘若无法暂时屈志而轻率诀别,其死去就是不足称道的。
即为了根本的人生目标,有时候需要对现实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与退让,甚至于一定程度的迎合,这是“隐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司马迁对人生的见解,是其思想个性的必然反映。
做为史家,同时又做为陪伴皇帝身边的侍臣,司马迁对社会生活的介绍和体悟具备远远超过常人的现实性和深刻性。
他对人事的评判更注重产生结果的实际业,而不是打破现实的理想化的抽象化精神。
他对社会缺陷的深刻认识非常人可及。
在对历史人物不同历程及最后命运的展示过程中,司马迁表达了他对主动把握形,自觉顺应形势的赞同态度,而这正是以接受客观现实为前提而形成的态度。
这其中涵盖着对现实的无奈,但也存有不免任人摆布,力图在可能将的情况下掌控自己命运的积极主动一面。
司马迁在普遍认可现实的情况下,并没把应时而变的主张扩展到毫无原则的程度。
《李斯列传》中的叙写很能说明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所控制的度。
司马迁所说的权变,是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权变只是在无法改变的强大外力面前换一种方式效忠于国家,只是以曲折的形态从本质上保证事业的完美实现。
1、文学创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读《报任安书》有感
![读《报任安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19f7198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40.png)
读《报任安书》有感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想而知,《史记》在史传文学上有多高的地位。
而它的作者—司马迁,更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
司马迁的著述,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一文。
《报任安书》让我感受到了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他正直不阿、光明磊落、意志坚强且富有感情。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触怒龙颜,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宫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毫无价值可言,他想到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这些人也曾受过屈辱,但都有骄人的成果。
而他也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使命要完成,他不甘心,不甘就这么默默死去,带着这种悲愤,他毅然选择了宫刑,忍受着痛苦与屈辱,最终完成了千古名篇《史记》。
司马迁用的实践诠释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生命价值观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价值决定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活法,但是人生在世,总得留下点值得让人回忆的东西,要想重于泰山,就得尽己所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司马迁无疑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在挫折面前表现得坚强乐观,在逆境中仍然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
在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时,他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逆境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在与现实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伟大,他生命的价值也在奋斗与困境的搏斗时得到了升华。
我也一直坚信一句话:底蕴的厚度决定生命的高度,人生就像一杯浓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
试问,如果没有经历那残酷的宫刑,谁还会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在逆境中勇敢追求理想的伟大灵魂。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自己的价值的,而是在逆境和挫折中,创造出为世人所熟知的成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报任安书》观瞻论文提纲:1.文章整体思想概述。
2.陵案过程及史公心路里程及对之剖析。
3.史公的人生价值观。
4.综述。
论文摘要:《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因陵案受腐刑后发愤著书完成不朽史学巨著《史记》后,因好友任安入狱而求助司马迁想为之向圣上求情,太史公向任安的一封回信。
信中叙述了史公隐忍完成其心志,陵兵败匈奴前后其为人的描述,阐述了其对人生价值的态度,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论文正文:司马迁《报任安书》观瞻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
无数次看完此封书信,无不为史马迁悲惨经历扼腕叹息,和为其实现人生价值受尽凌辱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
史公是史学的集大成者,而其《报任安书》更是一篇旷世奇文。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借用贺《浩歌》里两句诗对其表达景仰之情。
伟大,见胜于空间,是气势;见胜于时间,是韵味。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晚芳曰:“此篇(《报任安书》)与自序,俱原作史之由。
《自序》重承先继圣,此重惜死立名。
《自序》悲婉,此则沉郁、雄健。
其操纵起落,俱挟浩气流行,如怒马奔驰,不可羁勒,与《史记》之雅洁稍异,是史公另一种豪放激宕之文。
盖因救友陷刑,满肚皮怫郁不平之气,借此发泄。
书中‘舒愤懑’,三字是此本旨,故篇中处处皆愤懑之辞。
纵横跌宕,慷慨淋漓,转折提接虽多,却如一气呵成。
挣眉裂眦而写之,骤读无不为之惋惜。
”这篇千古名篇回顾了司马迁因陵事件而受刑的全过程,叙述了忍辱著书的目的、决心、毅力,及其极端痛苦悲愤的心情。
文章充满了作者受刑后的无限痛苦与悲凉,但让人读后感到有一股气势,有一股充满自信的、无坚不摧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力量。
尽管此篇是太史公“舒愤懑”之作,但他把带有消极颓废色彩的“感愤伤激”情绪就生化出积极向上、富有创造活力的生命激情。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引古人自况,认为只有那些能够经受得起艰难环境磨炼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此文中,他写下了一段名言: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非囚,《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及如左丘明无目,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非囚,《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第一次拜读《报任安书》是在高中语文文言文选读教材中,书中选录了司马迁的千古绝唱《报任安书》,在这封写给狱中好友任安的回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表达了“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
这封书信是后人解读司马迁的生活与思想的一个窗口,最能体现司马迁“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人格魅力。
虽然从回信中难以窥其全貌,但此信足以述其心迹,表其心志。
司马迁借此好好地释放了一下自己封闭、压抑已久的情怀,一吐为快,可谓字字血泪,处处真情,理灼古今,动人心魄。
透过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是一个隐忍苟活、矢志不渝的人,一个雄心万丈、超越庸常的人,一个文史双绝、才华横溢的人,不愧为天地间的奇男子、伟丈夫。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商鞅因景监见,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一.隐忍苟活、矢志不渝天汉二年(前99年)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
司马迁以对陵的深刻了解,私下认为投降委实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
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毫无顾忌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殊不知这极触怒了汉武帝。
汉武帝认为他是替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广利(汉武帝宠妃夫人的哥哥)。
司马迁有口难辩,就这样得了罪,被打入地牢,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大转变。
在生死面前,司马迁没有畏惧过。
选择死是一种解脱,但为了《史记》,他选择了“痛下蚕室”,这需要更大的勇气。
他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腐刑”。
这对他的身心是极大的摧残和侮辱。
信中写道:“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是以肠一日而九回”,“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字字血,句句泪,渗透着无尽的哀怨之情。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材,长无乡曲之誉。
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
趣舍异路,未尝衔盃酒,接殷勤之余欢。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
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
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空弮,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后数日,陵败书闻。
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
大臣忧惧,不知所出。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
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仆怀欲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
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陵游说,遂下于理。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
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
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司马迁与陵非亲非故,亦非受人之托,为其辩解,只是出于对陵正直人品的熟知,出于一个直言敢谏的大臣的良知。
然而却触怒了专横的汉武帝,身受奇耻大辱,精神又遭到沉重的打击,他能不怨恨专横的君主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不也是司马迁的遭遇吗?然而怨归怨,一想到自己的家族,世代都是史官,父亲司马谈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著作,但无奈年事已高,便只好寄厚望于作为儿子的他,希望他实现修史这一宏愿。
若是就这样毫无价值地死去,岂不遗憾?何不努力完成父亲这一夙愿?死既无益,生而有用,于是,司马迁隐忍苟活着,这恰是他的伟大之处,非有胸怀大志者不能为之。
二.雄心万丈,超越庸常司马迁志向高远,雄心万丈,对于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超越了庸常。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是啊,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然而,死就要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
司马迁认为自己受辱之后“引决自裁”“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面对侮辱、嘲笑、误解,他选择忍辱负重地活下来。
忍辱负重,苟且屈生,比一死了之更痛苦,更需要勇气,也更能显出英雄气概来,可以说生死观的背后透者他的万丈雄心。
司马迁重视生命的存在,更重视生死的意义,他以实现人生价值为原则,认为人生在世要么立德,要么立功,要么立言。
在《史记》中,司马迁歌颂那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赞赏他们为了某种信念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及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司马迁以其豪迈而达观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影响后人,激励后人。
文天祥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句;诗人臧克家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是啊,为人类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人们永远记住他,他们虽死犹生,超越庸常,千古不朽。
三.文史双绝,才华横溢司马迁是位博古通今的史学家,在《报任安书》中写到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时,他列举古代周文王、斯、信、越、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但不一定都去“死节”,在“发愤著书”一节中,又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膑、吕不韦、非等非凡特殊的人,完成了流传后世的不朽之做,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
文章纵横捭阖,容丰富,笔力雄健,震烁古今。
司马迁自幼胸怀大志,攻读经传史籍,年轻时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考察古代遗闻佚事,访贤搜史,了解风俗民情;三十八岁时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充分利用汉朝宫廷图书馆,阅读大量的文献典籍,为著述《史记》搜集有关资料,经过五年的搜集工作,便开始了他的史学巨著的著述。
四十八岁时虽遭受腐刑,但司马迁没有停止在怨恨上,也没有选择“死节”,而是以古代圣贤发愤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也传《吕览》;非囚,《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