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案部编版必修2

高中政治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案部编版必修2

第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情景导入学习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更突出的矛盾是城乡、区域、收入分配等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重点·政治认同]理解我国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

[难点·科学精神、政治认同]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材P43“探究与分享”提示 (1)该村发展集体经济,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2)我国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该村村民承包土地,在村办企业工作,收入不菲,体现了提高效率。

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也早早享受到免费的教育和医疗,同时该村不忘带动周边的乡村共同富裕,坚持先富帮后富,促进社会公平。

1.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

(2)基本内容和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3.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

2.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 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3.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统计数据,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如工资、奖金、津贴、稿费等。

3. 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混合分配等。

4. 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技能水平等。

5. 讨论收入分配不均的影响,如社会公平、消费水平、社会稳定等。

6.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六、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

2. 分析一个收入分配不均的案例,并提出解决对策。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个人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讨论环节,评价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九、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相关政策,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最新动态。

2. 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加深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

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解决能力。

十、教学资源1. 教材:《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等。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优秀说课设计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优秀说课设计

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优秀说课设计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高一政治学科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收入分配的原理,认识社会公平的内涵,以及探究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为今后深入学习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收入分配方式本部分将介绍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包括按劳分配、按需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

通过对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比较,学生将了解各种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社会公平的含义和意义社会公平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将详细阐述其含义、特点及意义。

学生将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如何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实现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平衡。

三、教学方法理论讲解:通过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的理论基础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和框架。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的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问答:鼓励学生提问,通过问答环节,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教学资源教材和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便他们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程内容,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拓宽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将采用综合评价法,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和期末考试等方面,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反馈机制:通过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等环节,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个人收入分配高一政治教案

个人收入分配高一政治教案

个人收入分配高一政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同方式和主要因素;3.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及其影响;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其社会问题意识。

二、教学重点1.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同方式和主要因素;2.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个人收入分配是指社会中个人所获得的收入在各个层面上的分布情况。

个人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稳定。

2. 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同方式个人收入分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劳动收入:个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报酬;•资本收入:个人通过资本(如股票、房产等)所获得的收益;•转移收入:个人通过政府或其他组织的转移支付所获得的收入;•非货币收入:个人通过非货币形式(如食物、住房等)所获得的收入。

3. 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个人收入的分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影响其获得的收入水平;•职业选择:不同职业的报酬水平有所差异,个人的职业选择直接关系到其收入;•工作经验:个人的工作经验对其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影响,经验丰富的个人通常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收入;•性别差异:在一些社会中,性别差异也会导致个人收入分配不均衡;•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也会导致个人收入分配的差异。

4. 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个人收入分配存在着公平与不公平的现象。

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的差异是正常的,体现了个人努力和能力的不同。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制度问题,一部分人的收入过低,而少数人的收入过高,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5. 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个人收入分配不平衡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

个人收入的分配不公平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贫困人口增加,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2.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法;3.了解个人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个人收入的来源:–劳动收入:工资、奖金、津贴等;–财产性收入:利息、股息、房屋出租所得等;–转移性收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

2.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直接分配:个人劳动价值决定收入;–间接分配:依靠市场经济方式分配;–社会分配:政府通过税收、福利等手段进行分配。

3.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公平原则:按劳分配、按能力分配等;–激励原则:鼓励人们积极劳动创造财富;–调节原则: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制度实现收入再分配。

4.个人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合理的收入分配激发消费需求和投资活力;–降低社会不平等:通过再分配机制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并分析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发表各自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看法和意见;3.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并探讨其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举例引起学生对个人收入的关注和思考,引发学生对分配问题的兴趣;2.介绍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多样性和分配的复杂性;3.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4.组织学生分析案例,探讨个人收入分配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和方法,并强调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设置选择题和简答题,考察学生对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的掌握程度;2.学生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表达意见的能力;3.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围绕个人收入分配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撰写一份分析报告,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文课题个人收入得分配(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授新课备注: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效率得含义、公平得含义、效率与公平得辨证关系(2)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得含义,解释为什么坚持效率优先。

(3)能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得收入分配差距得具体事例,解释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2、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辨证得认识与对待生活中面临得各种矛盾,如公平、效率得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得瞧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得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得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得收入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益得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得实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效率与公平得含义②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教学难点:①效率与公平得含义②效率与公平得辨证关系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得分配制度。

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得原则,即我们下面要学得内容。

新授:招聘启示1:现在电脑城a店与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瞧瞧她们各自得招聘要求与报酬。

电脑城a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

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得电脑知识。

报酬:30元/天。

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

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得电脑知识。

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招聘启事1与招聘启事2对比a店:30元/天b店: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对比招聘启示1与2,发现同样就是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招聘要求一样,但报酬却就是不同得,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1、如果您就是老板,您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学生回答阐述理由:a店老板得分配方式不能激发应聘者得工作积极性,每天得工资就是固定得,所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困境,探究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设计

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困境,探究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设计

外来务工人员是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公开数据统计,中国外来务工人员数量早已超过两亿,其中大多数是在生产加工、建筑、服务等基础工作岗位上工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在接受教育、获得公平待遇等方面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本文将就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问题为切口,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收入分配与公平问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困境对于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来说,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收入极低,缺乏城市社会流动的基础。

同时在接受教育方面,也面临着极大的不公平。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资源极端不足: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子女无法享受城市的公共教育资源,只能选择一些条件相对差的民办学校。

这些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都十分薄弱,从而影响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2.教育费用负担:在城市中,教育成为一项十分昂贵的支出。

对于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来说,他们的收入极低,无法承担高昂的教育费用。

由此,他们的子女只能选择更便宜的教育资源,影响了他们的接受教育水平和发展。

3.缺乏家庭教育:由于经济压力和工作繁忙,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对子女的关注和教育。

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发展。

二、社会收入分配与公平问题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困境的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社会收入分配与公平的问题: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被城市所吸纳,并承担着核心生产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户籍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市中其他人群。

例如,在城市中,教育成为了一项十分昂贵的支出。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他们无法为子女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从而影响其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教育这一问题不仅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家庭,还涉及到中国社会的未来。

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一些青年人可能因为经济或者其他原因而无法接受足够的教育。

初中分配和公平的关系教案

初中分配和公平的关系教案

初中分配和公平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配和公平的概念。

2. 让学生了解分配和公平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分配和公平的概念。

2. 分配和公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案例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分配?什么是公平?2. 学生回答后,总结分配是资源、财富、权利等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分配过程,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获得应得的资源和权益。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分配和公平的概念。

2. 分析分配和公平之间的关系。

3. 引导学生理解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分配和公平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公平分配的实践活动。

2. 各组分享实践活动方案,大家共同评选最佳方案。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分配和公平关系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强调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分配和公平关系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社会福利机构或贫困地区,了解社会分配不公现象,激发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活动和总结反思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分配和公平的概念,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维护公平正义。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7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7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教学目标以及考纲要求(一)知识目标理解公平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懂得社会主义社会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理解我国当前实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面的举措;理解保证“两个合理比重”的意义以及重要落实措施;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以及当前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二)能力目标1、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保证“两个合理比重”的意义以及重要落实措施②当前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2、难点:我国当前实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面的举措三、新授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收入分配制度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我国实行怎样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漫画《企业收入分配》问题思考:上述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漫画反映出我国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现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公平的含义多种多样,今天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

教学过程㈠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探究1】招聘启事1:太平电脑城A店是一家有10多名员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学习软件。

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

报酬:30元/天招聘启事2:太平电脑城B店是一家私营企业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学习软件。

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

报酬:底薪2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提取10元佣金。

问题思考: 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教师总结:1、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收入与分配教案

收入与分配教案

收入与分配教案教案标题:收入与分配教学目标:1. 了解收入的概念和来源。

2. 理解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掌握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式。

4. 分析收入差距的原因和影响。

5. 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和正确的消费观念。

教学内容:1. 收入的概念和分类:a. 劳动收入:工资、薪水等。

b. 资本收入:利息、股息等。

c. 转移收入:社会福利、补贴等。

d. 企业收入:利润、分红等。

e. 其他收入:奖金、抚恤金等。

2. 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a. 收入对个人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影响。

b. 收入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影响。

c. 收入不平等对社会的影响。

3. 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式:a. 公平原则: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等。

b. 市场机制:供求关系决定收入分配。

c. 政府干预:税收、福利等政策调节收入分配。

4. 收入差距的原因和影响:a. 教育和技能水平的差异。

b. 职业选择和行业发展的不平衡。

c. 性别、种族、地区等因素的影响。

d. 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影响。

5. 财务管理和消费观念:a. 收入支出平衡的重要性。

b. 储蓄和投资的意义和方法。

c. 合理消费和避免过度消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学生对收入的思考和个人经验,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收入的概念、分类和来源,并分析收入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同收入来源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方式,并讨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效果。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辩论。

6.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的观点和讨论结果,强调财务管理和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收入差距对社会的影响的短文,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评估方法: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对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个人收入和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和分配教案

课题:个人收入和分配教学目标:认知:了解我国居民收入结构的构成,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劳动光荣、热爱劳动、形成以劳致富的情感和态度,培养正确的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运用:努力学习,提高技能水平,为劳动致富打下基础;运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正确分析社会中出现的贫富差距和国家的相关调控政策。

教学重点:1、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2、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教学难点: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流程:【课前准备】1、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向家长了解家庭收入的构成,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这一角度理解我国在处理效率和公平问题上的具体措施。

教师帮助筛选,并形成资料。

【情境导入】1、播放视频: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请同学结合对自己家庭收入构成的调查,谈谈家庭收入的各项构成各属于哪种分配方式?学生:结合自身家庭的实际情况发言。

教师:从视频中可看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有多种形式。

从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存在按劳分配和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共同构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请同学们准确说出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内容。

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城镇居民收入结构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农村居民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问题引领、合作探究】教师设置问题,学生看书,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回答问题: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什么分配范围:公有制经济;分配依据是什么: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内容是什么:个人消费品;按什么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其他有哪些主要分配方式?各是什么含义?教师补充: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在全社会范围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所有按劳分配方式是主体;(2)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依然占较大比重;(3)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分配制度与社会公正:高一政治教案

分配制度与社会公正:高一政治教案

分配制度与社会公正:高一政治教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社会公正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实现社会公正是每个社会制度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本次政治教案将围绕分配制度与社会公正这一主题展开,为高一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思考和讨论。

一、分配制度的概念分配制度是指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对社会财富、收入、机会等资源实现合理分配的一种方式和体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配制度可以被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按照收入性质分为市场分配和再分配、按照分配主体分为政府分配和市场分配。

二、分配制度的作用1、促进社会公正分配制度的作用之一是促进社会公正。

通过适当的分配制度,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弱势群体利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调节社会稳定分配制度的另一个作用是调节社会稳定。

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资源分配过于不公,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产生社会动荡局面。

因此,通过实现资源再分配,可以调整社会阶层分布,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长久稳定。

三、分配制度的优缺点1、市场分配制度市场分配制度是指按照劳动者的贡献和企业的效益水平进行收入分配。

优点在于能够激发企业创新和提升劳动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缺点在于不能完全解决贫富差距,可能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2、政府再分配制度政府再分配制度是指在市场分配的基础上,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方式实现收入再分配。

优点在于能够解决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提高社会公正性,缓解贫富差距。

缺点在于政府干预力度过大可能导致市场失衡,削弱企业创新热情。

四、社会公正的实现途径1、实行灵活而恰当的分配制度。

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同,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分配制度。

制度本身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市场的发展,避免制度上的过度裁判和限制。

2、建立强有力的政策法规。

政府要保障企业的合法权利,同时也要为劳动者提供保障。

在分配制度上,建立强有力有序的政策法规,有助于消除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平等。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让学生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和政策。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问题2. 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3. 个人收入分配的政策4.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5. 学生实践:分析身边的社会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和问题、原则和政策。

2. 教学难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原则和政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收入分配问题。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收入分配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原则和政策。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收入分配问题。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和原则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认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身边人的收入分配状况。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公平。

3. 观看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

3. 结合时事热点,更新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具现实意义。

2.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他们在学习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收获。

上课用学案 公开课 第七课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上课用学案  公开课 第七课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明确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重点】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难点】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二.自学预习阅读课本60-63页思考:1.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意义2.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及重要举措(即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3.效率的含义。

4.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怎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求:(1)对应列在学案上的学习目标,在教材上作出相应标记。

(2)认真思考,完成学案中判断题。

(3)有疑问先做标记,与同位探讨,或者向老师质疑三.预习检测(判断题)1. 公平是就是平均主义,要求社会成员平均分配产品。

()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3.调节收入分配需要取缔高收入()4.公平是效率的物质前提。

()四.课堂情境(一)、你也说公平,我也说公平漫画(略)1、小李说:公平就是消除差距,平均分配。

你赞同这一观点吗?2、图中分配方式合理吗?差距过大将会给个人、企业、国家带来怎样影响?(二)、突破公平难题初次分配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难题一、干得多赚得多吗?材料一:小李:五年前我月薪1200现在涨了 1500. 算下来平均每年只涨5%都不到。

我们厂利润平均每年增长25%左右。

老板每年利润上百万,是我年收入的50倍还多。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文课题个人收入的分配(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授新课备注: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效率的含义、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2)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解释为什么坚持效率优先。

(3)能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解释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2、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如公平、效率的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效率与公平的含义②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教学难点: ①效率与公平的含义②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即我们下面要学的内容。

新授:招聘启示1:现在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招聘要求和报酬。

电脑城a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

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

报酬:30元/天。

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

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

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招聘启事1与招聘启事2对比a店:30元/天b店: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对比招聘启示1和2,发现同样是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招聘要求一样,但报酬却是不同的,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1、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学生回答阐述理由:a店老板的分配方式不能激发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每天的工资是固定的,所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高中政治一《经济生活》第3单元第7课 7.2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教案

高中政治一《经济生活》第3单元第7课 7.2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教案

7。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效率和公平的含义,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以及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的意义.能力目标:能辨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并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选择,初步掌握解决社会经济矛盾、平衡利益关系的方法和技巧.能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立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教学重点: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及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教学难点:效率和公平的含义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学生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教学手段:投影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旧知巩固:投影问题,学生背诵,组内互查,教师抽查背诵或默写。

1。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按劳分配的地位和基本内容是什么?3.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4.按劳分配有何作用?5.为什么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但是现实生活中对于收入分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收入差距过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第二课时要学习的内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1.了解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识记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及意义。

2.理解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明确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具体措施。

3.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把握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具体措施。

让学生拿出下发的导学案,带着“自主学习”中的问题,阅读教材,找出问题的答案。

课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

课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与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收入与分配的态度和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来源: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

2. 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

3.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税率、扣除项目、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等。

4.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工资、薪金所得的计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的计算;稿酬所得的计算等。

5. 正确对待收入与分配的态度和观念:公平、合法、节约、奉献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的来源、分配方式,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正确对待收入与分配的态度和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的来源、分配方式,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正确对待收入与分配的态度和观念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分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个人收入的来源、分配方式,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讨论:组织学生就正确对待收入与分配的态度和观念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确对待收入与分配的态度和观念。

6.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个人收入与分配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您只提供了一个和要求,但没有给出后续章节的详细内容。

如果您需要后续章节的教案,请提供相关要求和内容,我将为您编写。

十一、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高中精选教案案例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高中精选教案案例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案高中精选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收入分配的概念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表现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公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收入分配的概念及其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2.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表现及其影响。

3. 提高社会公平的途径。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象及其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探究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思考如何提高社会公平。

四、教学准备1.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案例。

2. 讨论话题:准备与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相关的话题。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引发学生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表现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收入分配问题。

3. 知识讲解:介绍收入分配的概念、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表现及其影响,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提高社会公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反思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社会公平。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方面的理解程度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相关延伸话题,如社会保障制度、税收政策等。

2. 分析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3. 探讨国际上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成功案例及其启示。

七、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身边人的收入分配状况,观察社会公平现象。

2. 让学生参观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了解收入分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3. 开展志愿者活动,帮助弱势群体,体验社会公平的重要性。

教师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中发挥的作用教案

教师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中发挥的作用教案

.教师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中发挥的作用教案一、前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如何让收入分配更加公平?这是每个社会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而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在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篇文章将探讨教师在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中的作用,并总结出教师在实践中的推进方式,以期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意见。

二、教师的角色教师在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中的作用可谓是非常重要的。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是进步的源泉,而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传授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而教师通过自己的工作,最终能够实现自己的收入增长。

2.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是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群体之一。

教师的收入水平,一方面是反映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也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

当教师的工作得到有效肯定和回报,更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载体之一。

教育做好了,整个社会的素质都会提高。

经过培养的学生将更有可能成为受人尊敬、有社会责任感和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

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而且也能推动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三、教师在实践中的推进方式教师在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中的作用,是通过个人的工作、行为和智慧来推进的。

具体来说,教师在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在改革和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采用新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技巧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学习知识。

在课堂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更好地准备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这也为教师获得相应的回报提供了基础。

2.坚持自我提高,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育人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增强自己在职业领域中的竞争力和适应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7.2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3、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理解我国当前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二)能力目标1、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在经历了“效率优先”的改革之后,中国社会从来没有想过像今天这样强烈的呼唤公平正义。

一方面,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在拉大,不少人利益受损,心理失衡,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如果不及时化解这些矛盾,我们很有可能陷入“经济发展了,社会矛盾加剧了”的境况。

为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我们这节课来学习一下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二)进行新课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1、公平的含义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0页探究活动,讨论并回答两个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观点二是正确的公平不等于平均。

(1)公平的含义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

包括起点公平(又称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也叫规则公平、程序公平)、结果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是指结果公平。

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

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根据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按照他们都能够接受的规则处理相互的利益关系,在承认物质差别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是不讲效率的“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它妨碍了效率,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材料并回答问题。

看材料: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今年3月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XX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4,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达到0.319。

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堪称世界最高。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我国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

问题;上述材料中收入分配公不公平?为什么?作用: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如何实现或体现社会公平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1页插图,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力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1页第二个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我们制度公正方面的推进力度和进展是前所未有的:取消农业税,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修改义务教育法,nongcun义务教育免费从西部向全国覆盖;按“提地、扩中、调高”的改革思路,逐步结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

(资料: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分配,形成国家、集体(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

再次分配:国家参与的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目的在于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等。

)在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政府要对收入分配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效率的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教师活动:看材料;中国环境科学院的任陈海院士说,近1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9%,最高达到14、2%,但这种增长却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不利影响。

可以说,中国20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以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浪费为代价换来的。

首先是对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我国GDP增长的能耗是美国的5、5倍、日本的13倍、德国的7、7倍、英国的4、6倍、法国的10倍、意大利的9、7倍。

其次,环境污染严重。

到今天,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正在达到极限。

壁如水资源问题,全国70%的河流污染严重,50%的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淮河流域污染企业首先遭到了关闭,继之是太湖地区的污染企业,长江的年排污水量为每年130多亿立方米,水质已严重恶化。

下一个治理的重点将是长江沿江污染企业。

森林方面的生态破坏已经使中国在1998年不得不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砍伐。

《中国经济时报》曾报道过河北邯郸市的例子,1993年邯郸市GDP约360亿元,而当地滏阳流域污染对工农业造成的损失是7、5亿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9亿元,对环境质量造成的损失为15、4亿元,损失总额高达32亿元,约占GDP 的9%。

这就是说,如果将环境和资源成本计算进去,我们每年的经济增长入不敷出。

教师点拨:追求效率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

追求效率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

并且,我国经济的效率长期低下,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很大,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教师活动:材料: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的增加,使我们有能力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进行财政倾斜,以帮助这些地区经济共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而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又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教师总结: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

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稳定。

二者是对立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3页,就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4)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做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回答:怎么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啊?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教师点评: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喝活力。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三)课堂总结、点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现阶段我国的分配方式中,无论初次分配,还是再次分配都要坚持效率和公平的原则。

(四)实例探究1.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②能完全克服市场调节的缺陷③能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答案:B2.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国家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等方针要求,它有利于()①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②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③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提高效率④维护社会公平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答案:D★课余作业优化设计;45 46 47★教学体会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

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一些中心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