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体系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

合集下载

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_李闽

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_李闽

摩尔组成 。
联解式 (3) ~式 (6) ,得到气 、液和固相物料平衡方程分别是
∑ ∑ nA
x
V i
=
i =1
nA i =1
z i Ki VL V ( KiVL - 1) -
=1 S +1
(7)
∑ ∑ nB
i VL -
1)
zi + S ( Ki SL -
( mol %)
( MPa)
0
4114
0
2
0
2
0
2
20
7124
50
15193
70 平均
25159
测试温度均为
( MPa)
20179 15103 10134 3170 20179 20179 29107
(wt %) 01011 01031 01126 01068 0127 1146 1165
一般认为[6 ] :气相中极少或不存在高分子量的沥青 ,油气烃类体系中的气2固相平衡不常见 ;油气体系中 , 当气2液2固三相共存时 ,气相 、固相都要通过与液相相互转化 ,固相总是从液相中析出的 。文章根据这一认识 并在提出的沥青组分特征化的基础上 ,导出了气2液2沥青三相相平衡物料平衡方程组 。结合考虑沥青沉降三 相闪蒸数值算法 ,能对沥青沉降进行有效的量化模拟计算 。在运用状态方程模拟沥青沉降时 ,文章提出用大的 交互作用系数描述原油中轻烃与沥青的不相溶性 ,由于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系数特点大 ,当原油中的轻质组成 增加时 ,利于沥青的沉降 。
第 1 期 李闽等 :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
101
接近 。 图 3 是理论预测的沥青沉降量随压力的变化关系 。在饱和压力以上 , 随压力的下降沥青的沉降量逐渐减

气液平衡的计算方法

气液平衡的计算方法

合肥学院Hefei University 《化工热力学》过程论文题目: 气液平衡的计算方法系别: 化学与材料工程系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号:1303021001姓名:于晓飞教师:***气液平衡的计算方法摘要:气液平衡计算是化学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计算。

气液平衡的计算方法有几种,活度系数法,状态方程法(EOS 法),GEMC 和GDI 方法计算流体气液相平衡。

在气液平衡的计算中有三种泡点计算 、露点计算和闪蒸计算,这里我们对闪蒸计算不做研究。

关键词:气液平衡 计算方法GEMC GDI 正文:气液平衡计算的基本公式及计算类型:相平衡的判据应用于气液平衡,即为:=fV iˆf L iˆ(i=1,2,3,…,N )式中,fiˆ为混合物中组分i 的逸度;上标V 指的是气相;上标L 指的是液相。

上式既是气液平衡的准则,有事气液平衡计算的基本公式。

具体应用时,需要建立混合物中组分的逸度fV iˆ、fL iˆ与体系的温度、压力以及气液相平衡组成关系.1.1活度系数法根据溶液热力学力论,将液相中组分的逸度与组分的活度系数相联系,简称活度系数法.对液相,由活度与活度系数的定义式得出f L iˆ=fx iiiθγ式中,fiθ为标准态的逸度,以取Lewis-Randall 定则为基准的标准态,即纯液体i在体系的温度下的逸度。

fiθ=fL i=dp pp RTs i V p Li S iS i⎰exp φ式中,指数项dp pp RT s i V Li ⎰exp 称为Poynting 因子,其意义是压力对fiθ影响的校正。

对气相 将f L iˆ与f V iˆ表达式带入式中,得φˆV ip y i =dp p RTpL iS iSiiisiVp x ⎰expφγ (i=1,2,…,N )式中,y i和x i 分别为汽、液相中组分i 的摩尔分数;φˆV i为气相混合物中组分i 在体系温度T ,体系压力p 下的逸度系数;γi 为液相中组分i 的活度系数;pS i为纯组分i 在体系温度T 时的饱和蒸气压;φS i为纯组分i 在体系温度T 与其饱和蒸气压pS i时的逸度系数;V Li 为纯组分i 在体系温度T 时液相的摩尔体积.1.2GEMC 方法计算原理GEMC 方法可同时在两个模拟盒子中进行蒙特卡罗(MC )模拟,二者相对独立,但保持热力学相关,即满足相平衡条件(压力、温度和化学势相等),其温度T 、总体积V 和两个盒子中的总粒子数N 保持不变。

天然气体系中环己烷的气液固三相平衡计算

天然气体系中环己烷的气液固三相平衡计算

天然气体系中环己烷的气液固三相平衡计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其中涉及到多种
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和方法。

环己烷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天然气组分,它的平衡状态可以
用来反映天然气体系的性质。

在计算环己烷气液固三相平衡时,首先需要收集有关环己烷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信息,包括它的沸点、饱和蒸汽压、比容等。

然后,根据三相平衡的理论,计算环己烷的温度和压力,并用此来计算环己烷的沸点和饱和蒸汽压。

接着,进行环己烷气液固三相平衡的实际计算。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基于Peng-Robinson方程的计算模型,根据环己烷及其共存物的物性参数,求解环己烷在不同温度
和压力下的气液固三相平衡的比例分配。

最后,可以根据计算结果,绘制环己烷的气液固三相平衡图,以反映环己烷的物性变化,并可以对环己烷的油气气液固三相平衡的分配进行研究和分析。

以上就是天然气体系中环己烷的气液固三相平衡计算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反映环
己烷物性的变化,而且可以为实际的油气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气液平衡的计算

气液平衡的计算

《化工热力学》过程论文题目: 气液平衡的计算方法系别:化学材料与工程系班级:13级化工卓越班姓名:学号: 1303022014教师:日期:2016-1—12气液平衡的计算方法摘要本文综合分析了多组分相平衡理论特点,主要介绍了利用Peng Robinson ( PR)立方型状态方程进行氧、氮、氩系统气液平衡计算的方法(泡点、露点和闪蒸计算),对该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进行分析和验证。

关键词立方型状态方程;气液平衡计算;泡点;露点;闪蒸目录1 前言 .................................................................................................................. - 3 -2 状态方程的选择 ........................................................................................... - 4 -3 混合规则 .................................................. - 5 -4 气液平衡的计算 ........................................................................................... - 6 -4.1 泡点计算[3] ............................................................................................ - 6 -4.2 露点计算[3]............................................ - 7 -4。

3 等温闪蒸的计算....................................... - 8 -5 结论 .................................................................................................................. - 8 -6 参考文献 ......................................................................................................... - 8 -1前言精馏计算是空分流程计算的关键环节,而气液平衡计算又是精馏计算中最基础的,其精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流程计算的准确性。

固液气三相平衡

固液气三相平衡

固液气三相平衡
固液气三相平衡
固液气三相平衡也称为三相等物质平衡,是物理中指混合物系统各组分在恒定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自发进入其各组分同时出现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平衡状态。

三相平衡也称为混合物内等物质平衡,因其反映出体系中各物质的有序配分,比如蒸汽在固液两相之间的平衡;热水、火焰在气液两相之间的平衡,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来介绍下固液气三相平衡。

固液气三相平衡既可以考虑物质的同种物质平衡,又能反映物质的异种物质平衡,当反应物(一般以气体组成)在恒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混合体系中微体物质量依据热力学原理和压力条件,分布在混合体系中形成,所形成的状态图,称之为三相形成状态图(或Nishikawa图),即热力学中的固液气三相平衡过程。

固液气三相平衡中,压强的增加一般会使气体温度上升,蒸发的速率也会加快,导致气体温度升高。

温度上升会使液体进行汽化,固态也会进行融化,从而影响混合体系中固液气的分布和热力学原理。

固液气三相平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压力、温度、混合物等,在计算混合体系中,可以通过计算热力学原理中的混合比例,确定各组分的体积及其相对位置,从而确定混合体系中的三相平衡状态。

此外,还采用计算机模拟和实验测量的结果,依据物理和化学理论,将混合体系的三相状态映射到三相形成状态图上,从而形成三相
系统的基本上的三相形成状态图,为识别混合体系中的各组分提供重要的热力学基础。

【2017年整理】物理化学答案——第五章-相平衡[1]

【2017年整理】物理化学答案——第五章-相平衡[1]

第五章 相平衡一、基本公式和内容提要基本公式1. 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m mH dp dT T V ∆=∆相相(克拉贝龙方程,适用于任何纯物质的两相平衡) 2ln m H d p dT RT ∆=相(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适用与其中一相为气相,且服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两相间平衡)2.特鲁顿(Trouton)规则1188vap mvap m bH S J mol k T --∆=∆≈⋅⋅(T b 为该液体的正常沸点)3.相律 f+Φ=C+n C=S-R-R ′f+Φ=C+2 (最普遍形式)f* +Φ=C+1 (若温度和压力有一个固定,f * 称为“条件自由度”)*4. Ehrenfest 方程2112()p p C C dp dT TV αα-=-(C p ,α为各相的恒压热容,膨胀系数) 基本概念1. 相:体系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部分,用Φ表示。

相的数目叫相数。

2. 独立组分数C =S -R -R ′,S 为物种数,R 为独立化学反应计量式数目,R ′ 为同一相中独立的浓度限制条件数。

3. 自由度:指相平衡体系中相数保持不变时,所具有独立可变的强度变量数,用字母 f 表示。

单组分体系相图相图是用几何图形来描述多相平衡系统宏观状态与 T 、p 、X B (组成)的关系。

单组分体系,因 C =1 ,故相律表达式为 f =3-Φ。

显然 f 最小为零,Φ 最多应为 3 ,因相数最少为 1 ,故自由度数最多为 2 。

在单组分相图中,(如图5-1,水的相图)有单相的面、两相平衡线和三相平衡的点,自由度分别为 f =2、f =1、f =0。

两相平衡线的斜率可由克拉贝龙方程求得。

图5-1二组分体系相图根据相律表达式f=C-Φ+2=4-Φ,可知f最小为零,则Φ最多为 4 ,而相数最少为 1 ,故自由度最多为 3 。

为能在平面上显示二组分系统的状态,往往固定温度或压力,绘制压力-组成(p-x、y)图或温度-组成(T-x、y)图,故此时相律表达式为f*=3-Φ,自然f*最小为 0 ,Φ最多为 3,所以在二组分平面图上最多出现三相共存。

第二章 气液固三相反应工程概述

第二章 气液固三相反应工程概述

图2-4 三相反应器中气相反应物的浓度分布
上述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液相主体中的混合和扩散过程。显 然,它是以气-液传质的双膜理论为基础的; 气相反应物A从气相主体扩散到催化剂颗粒外表面的各个 过程中的浓度分布见图2-3; 下面以催化剂的质量为基准,来表示各传递步骤的速率。 当过程达到定态时,各步骤速率相等。
(2-3)
1 1 1 1 1 HA( ) (2-4) K OG H A K GA a L k LA a L k SA a S k w

aL:单位质量催化剂所具有的气液相传质面积m2/kg aS:单位质量催化剂所具有的液固相传质面积m2/kg η:催化剂内扩散有效因子 HA:亨利常数(气液相平衡常数)无因次 kGA:以浓度为推动力的组分A的气相传质分系数m/h kLA:气-液相间组分A的液相传质分系数m/h kSA:液-固相间组分A的液相传质分系数m/h kw:以单位质量催化剂为基准的本征反应速率常数m3/(kg· h)
气-液-固三相 反应工程

LOGO
本章内容
1
气-液-固三相反应类型及宏观动力学 滴流床三相反应器
2
3
机械搅拌鼓泡悬浮式三相反应器
4
鼓泡淤浆床反应器

气-液-固三相反应类型
固相是反应物或是产物的反应;固体为催化剂 而液相为反应物或产物的反应(占大多数)
图2-2巴球卡槽 示意图

悬浮床三相反应器的特点:
存液量大,热容量大,悬浮床与传热元件之间的给热系数远大于 固定床。容易回收反应热量和控制床层等温,对于强放热多重反 应且副反应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深度氧化反应,可抑制其超温 和提高选择性。 可以使用高浓度原料气,并且仍然控制在等温下操作,这在固定 床气固相催化反应器中由于温升太大而不可能进行。 使用细颗粒催化剂,可以消除内扩散过程的影响,但由于增加了 液相,增加了气体反应组分通过液相的扩散阻力。易于更换、补 充失活的催化剂,但又要求催化剂耐磨损。 使用三相流化床或三相携带床时,则存在液-固分离的技术问题, 三相携带床存在淤浆输送的技术问题。

气-液-固三相流混合建模与求解方法

气-液-固三相流混合建模与求解方法

气-液-固三相流混合建模与求解方法*范兴华 谭大鹏† 李霖 殷梓超 王彤(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杭州 310014)(2020 年12 月14日收到; 2021 年1 月6日收到修改稿)气-液-固三相流混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重流固耦合动力学问题, 颗粒参数与流道物理空间尺度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计算收敛性, 强剪切区域的流固双向耦合作用数值建模与网格处理具有较高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气-液-固三相流混合的建模与求解方法. 基于流体体积-离散单元耦合模型, 建立考虑颗粒运动的三相动力学模型, 通过求解动量方程, 实现两相流体与颗粒的双向耦合. 自主开发用户自定义函数(UDF)通信接口, 得到流体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 提出了一种多孔相间耦合解法来描述颗粒运动轨迹. 以带强剪切的三相流混合过程为例, 使用该方法研究了不同充气条件对流道物理空间内自由表面、速度分布和颗粒悬浮特性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强剪切和壁面作用可以将流体的切向速度转化为轴向和径向的速度; 选择合适的充气速度可以消除自由液面的不稳定性; 增加流体的流动速度, 对于部分区域颗粒的悬浮提升作用有限. 研究结果可为复杂多相流相间作用机理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也可为气-液-固三相颗粒混合生产调控提供技术支持.关键词:三相流, 固体颗粒, 流体体积-离散单元耦合, 强剪切PACS:45.70.Mg, 47.57.–s, 47.57.E–, 64.75.Ef DOI: 10.7498/aps.70.202021261 引 言气-液-固三相流混合是高端化工、锂电生产的关键工艺环节, 混合执行构件和流道物理空间需要提供较高的传质和高湍流能力, 且伴随强剪切过程. 上述要求使得气-液-固三相流混合过程非常复杂, 且难于观察整体流场及关键区域的颗粒分布[1−3]. 混合物理空间几何尺度相对于颗粒要高多个数量级, 其内部三维循环流动和湍流多相流的复杂性, 给混合执行机构优化设计、混合过程边界条件调控提出了重要技术挑战[4,5].当前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方法广泛应用于液-固混合过程的模拟计算, 一般基于欧拉-欧拉模型, 将颗粒固相视为连续相, 来描述相间相互渗透过程, 该模型占用计算资源比较少, 但模拟精度较低, 且无法获得颗粒运动状态[6−10]. 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模型的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可以获得颗粒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可以与不同的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相结合, 来模拟流体-颗粒流[11,12], 如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LBM).该方法在离散的晶格网格上使用代表流体相的虚拟颗粒, 并通过求解离散的Boltzmann方程模拟流体的流动[13]. 相关学者已经对三维LBM-DEM 耦合进行了尝试[14], 但是由于要求流体尺寸要比固体颗粒尺寸小得多, 对计算能力要求非常高, 多数针对三维问题的LBM-DEM耦合解法仍在开发中. 将CFD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使用,可以预测颗粒尺度的变化, 颗粒-颗粒和颗粒-壁之间的相互作用都通过牛顿运动方程求解, 而颗粒-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则通过源相交换来实现. Bastien等[15]使用CFD-DEM模型, 以非常好的可靠性再现了固-液混合系统中发生的各种现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51775501)和浙江省重点科学基金(批准号: LZ21E050003)资助的课题.† 通信作者. E-mail: tandapeng@© 2021 中国物理学会 Chinese Physical Society 研究证明, 在非惯性参考系下进行CFD-DEM模拟是可行的, 这为CFD-DEM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Shao等[16]利用CFD-DEM耦合的模型研究了三维混合过程中的固体悬浮行为, 与实验测量和基于欧拉-欧拉方案的CFD仿真相比, CFD-DEM仿真可以提供更多流场信息. Blais等[17−19]开发了一种半解析CFD-DEM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进行固-液混合操作的设计以及优化, 提高了颗粒悬浮比例, 改善了流型和颗粒分布, 但未考虑自由液体表面的分布及其稳定性.对于自由液体表面流, 常用流体体积(volume of fluid, VOF)模型进行模拟, Xu等[20]研究了表面涡流对混合物理空间中颗粒分散的影响, 研究发现表面涡流的产生降低了颗粒分布的均匀性, 混合挡流物理构件可使得表面涡流得到有效控制, 提高了颗粒分布的均匀性. Sun和Sakai[21]开发了一种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的模型, 可以模拟复杂的三相流行为, 包括自由表面的变形和颗粒引起的液体位移. Wu等[22]利用虚拟双重网格孔隙度模型改进了DEM-VOF模型, 新模型克服了计算过程中的不稳定性, 可用于固-液混合过程的流场模拟计算. Kang等[23]利用DEM-VOF模型结合雷诺压力模型(RSM), 对具有自由表面的无挡流构件的混合物理空间中的颗粒悬浮动力学进行了模拟,得到了混合流道的几何形状、叶轮转速、颗粒密度和直径等对自由表面涡流、流型和颗粒悬浮动力学的影响规律.当前关于多相流的研究主要以两相为主, 考虑三相耦合过程的多集中于自由液面, 却鲜有考虑内部充气对液-固两相的影响, 尤其是视固相为离散颗粒相的情况. 因此, 建立流体和颗粒的动力学模型, 通过求解动量方程, 实现流体与颗粒的双向耦合, 进行气-液-固三相流混合的研究, 揭示三相耦合在复杂混合过程中的作用规律非常必要.针对上述目标, 本文首先建立了气-液-固三相流动力学模型, 分别包括VOF模型、DEM模型以及两者的耦合模型; 然后进行了建模与网格划分以及边界条件和参数设置, 并进行了网格无关性验证, 进而选取最终使用的网格数量并开始不同案例的数值计算; 自主开发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 defined function, UDF)通信接口, 得到流体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 提出了一种多孔相间耦合解法来描述颗粒运动轨迹; 最后通过计算结果讨论了充气对自由液面、流体速度以及颗粒悬浮的影响, 揭示了不同充气条件下混合物理空间内多相流的演变规律并得出了相应结论.2 三相流动力学模型对于VOF-DEM模型耦合的多相流, 通过对体积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进行求解, 进而对连续相的流体进行描述, 针对VOF模型还存在自由液面的问题, 气-液两相存在明显交界面, 可通过2.1节模型求解气-液两相问题. 同时使用离散单元法对固体相颗粒进行建模, 可通过2.2节模型求解. 这两个模型以一定的时间步间隔进行双向耦合交换数据, 一般CFD的时间步长明显大于DEM时间步长, 以便正确获得接触作用, 颗粒通常不会在单个DEM时间步长中移动很远的距离.因此, 不需要两者1∶1的时间步长比, 对于DEM, CFD的时间步长比一般从1∶10到1∶100不等, 两者耦合时选择合适的时间步长比, 不仅可以节省计算时间, 还可以避免计算的发散.2.1 VOF模型混合过程中存在复杂的气-液两相耦合现象,所以应该用多相流模型来描述. VOF模型是基于欧拉网格下的表面追踪模型, 通过求解单相或多相的体积分数来追踪和捕捉互不相融流体间的交界面. 通过计算各相的控制方程, 能够准确地模拟混合过程中多相组分的动态演化和瞬态特征的捕捉,其中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表示如下[21]:ρfεfµF pfF st式中, 是流体密度, 是空隙率, u是流体速度, p是压力, 是流体动力黏度, 是颗粒流体间的相互作用项的反作用力, 是自由液面附近的表面张力. 为了提高模拟精度, 使计算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本文采用连续表面张力(continuum surface force, CSF)模型处理表面张力, 其表达式如下:σκ式中是流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而是气-液相界面的曲率, 其表达式为n =∇·α2其中是次相体积分数的法向量.对于VOF 模型气-液两相的交界面可通过界面传输方程求解:αα=10<α<1α=0其中 是液体的体积分数, 若 , 代表该计算单元全是液相, 不含气相; 若 , 则说明该计算单元内同时包含气、液两相; 若 , 代表该相全部是气相. 因此, 基于VOF 模型可以求解气-液交界面的相互作用过程, 尤其是在强剪切作用下的气相剥离过程.k -ε此外, 多相流环境中尤其是强剪切区域处于湍流状态下, 为了能够得到精确的模拟结果, 流体控制方程选择标准的湍动能-耗散( )模型, 该模型在剧烈变化的流场中有较好的计算性能, 其控制方程如下[24]:εG k G b Y M C 1εC 2εC 3εi,j x,y,z σk σε式中, k 是湍动能; 是湍动能耗散率; 是由于平均速度梯度引起的湍动能产生项; 是由于浮力影响引起的湍动能产生项; 为可压缩湍流脉动膨胀对总的耗散率的影响; , , 为经验常数, 张量下标 表示 三个方向分量; ,为湍动能和湍动耗散率对应的普朗特数.2.2 DEM模型在考虑流体相时, 已经引入了颗粒与流体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该部分将分析颗粒模型. DEM 是一种可以用于计算非连续颗粒的运动规律, 并且可以分析离散颗粒接触力以及运动的分析模型. 此模型中, 将颗粒相视为离散相, 相比于其他方法更加贴近实际, 更能还原颗粒的真实运动情况, 颗粒的运动是基于牛顿第二定律的计算得出的,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颗粒的平移、旋转的速度和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颗粒的平移运动取决于作用在其上的力的总和, 而旋转运动则由接触的转矩控制, 其控制方程可表示为[16,25]m i x i F c ,ij F pf ,i I i θp ,i T t ,ij T r ,ij 式中, 是颗粒i 的质量; 是颗粒的位移; 是颗粒i 和j 之间的接触力; 是颗粒i 与流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g 是重力加速度; 是颗粒i 的惯性力矩; 是颗粒i 的角位移; 和 是作用在颗粒上的切向和滚动摩擦力矩, (8)式和(9)式中包含的一些力和扭矩的详细计算见如下公式.接触力:法向接触力:.切向接触力:切向摩擦力矩:滚动摩擦力矩:颗粒-流体作用力:Y ∗R ∗δcn ,ij δct ,ij S cn ,ij S ct ,ij m ∗v cn v ct L ij n ij µr ωij ∆V n p 这里 表示接触颗粒间等效杨氏模量; 表示接触颗粒间等效半径; , 分别表示接触颗粒间法向、切向重叠大小; , 分别表示接触颗粒间法向、切向接触刚度; 表示接触颗粒间等效质量; , 分别表示接触颗粒间的法向、切向相对速度; 表示接触颗粒间中心距离; 表示接触颗粒间单位矢量; 表示颗粒的滚动摩擦系数; 表示颗粒接触平面上的角速度矢量; 是颗粒i 所在的计算网格的体积; 表示颗粒数量;f pf ,i f d ,i f ∇p,i f ∇τ,i f st ,i f vm ,i f B ,i f Saff ,i f Mag ,i F pf 表示颗粒i 受到的所有流体、固体对颗粒作用之和, 包括曳力 [26,27]、压力梯度力 、黏性力、表面张力 、虚拟质量力 、Basset 力 、Saffman 升力 [28]和Magnus 升力 [23].由于动量方程表达式已经直接包含了压力、黏性力和表面张力, 所以在 中相应地把这些力减去了.2.3 耦合模型为了获得流体与颗粒间准确的相互作用力, 提出了一种相间耦合解法—多孔模型来描述精确的颗粒运动轨迹, 其计算表达式如下:εps ,i 式中, 代表流体单元内第i 个多孔球单位体积内的颗粒体积. 该模型克服了传统方法中当颗粒粒径接近网格尺寸时引起的计算不稳定性问题, 改善了颗粒-流体的相互作用, 并且在计算过程中, 把颗粒的体积考虑在内, 因此, 用该方法求解出的流场也更加精确.将2.1节和2.2节两个模型以及多孔模型的控制方程写入接口程序, 进行编译, 最终通过动量方程中的动量源交换项实现双向耦合, 这样VOF-DEM 耦合通过编好的用户自定义函数(UDF)进行数据通信, 实现欧拉双流体相和拉格朗日颗粒相的双向耦合.整体模型的计算流程如上图1所示. 首先对流场和颗粒场进行初始化, 该过程通过CFD 计算接口文件实现; 然后, 开始计算, 通过2.1节(1)式和(2)式迭代求解得到流场的速度和力等信息, 求解(5)式得到关于自由液面的变化信息, 通过(6)式和(7)式计算流体的湍动能-耗散; DEM 通过利用2.2节的(8)式和(9)式迭代计算获得颗粒的速度和位置等信息, 并进行更新; 接着通过判断收敛与否, 进行选择, 如果不收敛通过求解2.3节(17)式得到流体单元的空隙率, 继续前述流场的计算, 如此循环实现双向耦合, 互相交换数据, 直到收敛停止计算, 完成模拟.3 数值计算3.1 物理模型与网格划分研究所选取的物理混合空间为带挡流板的半圆底容器, 混合执行构件为叶轮, 结构如图2所示,具体物理参数如下: 直径T = 200 mm, 高度H =3T /2, 液位高度h l = T , 叶轮直径D = T /2, 桨叶长度L = 45 mm, 宽度W = T /10, 厚度t = 2 mm,倾斜角为45°, 安装高度C = 93 mm, 搅拌轴直径d 1 = 14 mm, 底部进气口直径d 2 = 14 mm, 高度h a = 4 mm, 挡流板高度h b = 11 T /10, 宽度为T /10.图 2 混合空间结构示意图Fig. 2. Diagram of mixed space structure.首先建立混合物理空间三维模型, 对流体域进行网格划分, 最终生成的网格如图3所示. 为了方便计算, 流体域被划分为包含混合叶轮的转子区域和除此以外的静子区域两部分. 然后对流体域进行离散化处理, 由于转子区域的变化梯度较大, 尤其是混合叶轮这种小尺寸, 强剪切区域变化梯度最大, 划分时要特别注意, 所以要进行局部网格的加密处理, 划分后的静子区域网格尺寸为7 mm, 转子区域网格尺寸为5 mm, 叶面网格尺寸进一步细化为3 mm, 进气口也进行适当的加密, 网格尺寸为3 mm, 划分网格后, 网格的正交质量保持在0.5以上, 最终用于计算的网格数目为31万.图 1 VOF-DEM 耦合计算流程图Fig. 1. VOF-DEM coupling calculation flowchart.3.2 边界条件及参数选择k -ε混合过程模拟采用了瞬态的VOF 模型计算,选择显式的时间离散格式, 湍流模型使用标准的湍动能-耗散( )模型, 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物理可靠性, 可为混合湍流过程提供精确解, 近壁区域选择标准壁面函数. 混合容器顶部设置为压力出口边界条件, 容器壁面为无滑移壁面边界条件, 底部为充气管道, 并采用速度入口边界条件. 数值求解方法使用coupled 方案, 该解法耦合了动量、能量及组分方程, 能比较快地得到收敛解, 动量离散格式、湍动能和湍动能耗散率离散格式均采用二阶迎风以获得精确的解[29−31], 体积分数离散格式使用分段线性界面重构(piecewise linear interface construction, PLIC)算法, 这种方法是精度最高的一种[24,29], 监视器收敛残差均为10–6.叶轮旋转模型常用到滑移网格(sliding-grid,SG)方法和多重参考系(multiple reference frames,MRF)方法. 其中, SG 方法常用于瞬态模拟, 而MRF 方法通常用于稳态模拟, 文献[32]采用两种方法对比得到的最终结果非常相似. MRF 方法也能够用于瞬态仿真, 此种情况是以伪稳态方式进行计算, 与更准确、但更耗时的SG 方法相比, 可节省大量计算机资源, 精度能满足多数场景的需要[33−35]. 因此本次模拟采用瞬态MRF 方法进行.对于MRF 方法, 需要将流体区域划分为内部动区域和外部静止区域两部分, 两部分通过交界面(interface)进行数据传递. 对于本研究所涉及的其他物理参数设置, 见表1.3.3 网格无关性分析网格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数值模拟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 网格越小, 计算结果也越精确, 但是, 随之带来的是网格数量也越来越多, 需要更多的计算时间才能收敛, 给计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 有必要进行网格独立性研究, 以确保计算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得到准确的模拟结果. 本次以倾角45°的桨式叶轮进行网格无关性验证, 模拟转速为400 r/min 时的混合流场, 使用了四种网格尺寸,总网格数分别为219000, 311000, 425000, 661000,考察网格数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对5 s 时槽内Z = 150 mm, Y = 0 mm, X 从–100到100 mm 的轴向速度场进行对比, 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发现流场在不同位置的轴向速度具有相似的趋势, 但网格数量为219000时整体具有较大的误差, 而其他三种网格计算误差在5%以内, 满足网格独立性要求. 基于上述结果, 后面计算模型所采用的网格数量均为311000, 这样既减少了计算量, 又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表 1 流体和颗粒特性设置Table 1. Characteristics settings of fluid and particle.参数值ρa kg ·m −3空气密度 /( )1µa Pa ·s 空气黏度 /( )1 × 10–5ρw kg ·m −3水密度 /( )1000µw Pa ·s 水黏度 /( )0.001ρp kg ·m −3颗粒密度 /( )1100d p 颗粒直径 /mm 1n p颗粒数目 10000Y P MPa颗粒杨氏模量 / 1νP 颗粒泊松比 0.25Y w MPa壁面杨氏模量 / 70000νw 壁面泊松比 0.3µr 滚动摩擦系数 0.01µs 静摩擦系数 0.5e r恢复系数 0.5ωr ·min −1搅拌桨速度 /( )400∆t CFD s CFD 时间步 / 2×10−4 ∆t DEM s DEM 时间步 / 2×10−5 ∆t coupling s耦合时间步 / 2×10−4(a)(c)(b)图 3 网格划分 (a) 静子区域网格; (b) 转子区域网格;(c) 叶轮网格Fig. 3. Grids division: (a) Grids of stator region; (b) grids of rotor region; (c) grids of impeller.4 结果与讨论如前所述, 气-液-固三相混合物理空间内部是一个复杂的湍流环境, 挡流构件的存在增加了搅拌速度下湍流场的无序性和非线性, 为了获得其中的流体-固体多相耦合和相间传质特性, 将深入研究对比不同充气条件下对混合空间内自由表面、流体流动和固体颗粒悬浮的影响. 在数值算例中, 颗粒直径均为1 mm, 颗粒数目均为10000, 且颗粒随机分布在混合容器的底部区域内, 在初始条件下仅受重力作用.4.1 对自由液面的影响基于数值模拟的结果, 首先研究充气状态对自由液面的影响, 图5为t = 5 s 时四种充气条件下混合空间内的实际自由液面图, 蓝色为自由液面的演化形态, 分别对应充气速度为0, 0.01, 0.05和1 m/s. 为了能够清晰地看出自由液面的变化, 隐藏了底部液体和颗粒, 只保留了自由液面.通过图5(a)—(d)可以看出, 在图5(a)未充气的混合空间中液面存在小幅的波动, 因为底部搅拌对流场的扰动能量向上传输至自由液面时, 能量的衰减不足以对液面造成较大的扰动, 而这种轻微的波动主要是颗粒和液体的相互作用造成的; 对比之下, 充气速度v = 0.01和v = 0.05 m/s 时, 如图5(b)和图5(c)时两者液面波动都很小, 显然传输的湍动能依然达不到自由液面的扰动阈值; 而当充气速度v = 1 m/s 时, 其自由液面如图5(d)所示, 可以看出液面波动非常大, 尤其是挡流板之间的区域, 液面上升明显, 有漩涡的产生, 这主要是因为除了颗粒对液面的影响之外, 底部充气速度较大, 增加了湍流场的流体上冲动能, 对三相流系统造成了较大的扰动, 且气体上浮溢出造成了液面的不稳定, 进而有较大的振荡.针对上述充气扰动液面的现象, 考虑与搅拌下流场的流动模式密切相关, 图6给出了不同充气条件下的切向速度矢量图. 从图6可以看出, 四种条件下挡流构件附近的切向速度都是该截面内最小的, 是因为挡流构件将流体的切向速度转换为了轴向速度. 而当高速旋转的流体与挡流构件接触时,快速接触过程必然引起局部湍流涡团的耗散, 增加了流动模式的随机性, 故挡流构件附近的液面振荡相对明显. 同时,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v = 1 m/s 时的流体切向速度分布极不均匀并且最大, 较强的充气强度对底部分布的颗粒相起到扰动作用, 在搅拌速度和底吹作用下, 整个流场处于非线性湍流状态, 这也是引起自由液面漩涡和波动的主要原因; 而其他三种状态下的切向速度则相对较小, 其中 v = 0.05 m/s 时的切向速度最均匀, 相对比较A x i a l v e l o c i t y /(m S s -1)Position/m图 4 四种网格尺寸在t = 5 s 时的轴向速度分布Fig. 4. Axial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four grid sizes at t = 5 s.(a)(b)(c)(d)图 5 t = 5 s 时四种充气条件下混合空间内的自由液面 (a) v = 0 m/s; (b) v = 0.01 m/s; (c) v = 0.05 m/s;(d) v = 1 m/sFig. 5. Free surface under four aeration conditions at t =5 s: (a) v = 0 m/s; (b) v = 0.01 m/s; (c) v = 0.05 m/s;(d) v = 1 m/s.稳定, 其对应的自由液面也是最稳定的, 这也与文献[23]的结论相吻合.通过与文献[22]关于自由液面的结果的对比可以发现, 本研究的混合容器虽然加装了挡流构件, 在不充气或者低充气速度时, 可以有效地消除混合过程中可能形成的漩涡的影响, 稳定混合空间内环境, 但是当充气速度过高时, 内部流场受到强烈扰动, 自由液面也会有大幅波动.4.2 对流体速度的影响为了研究不同的充气状态对混合空间内流体速度的影响, 选取了t = 5 s时, 混合容器内径向位置r = 60 mm, 轴向高度从0到200 mm的速度分布情况, 如图7所示. 从图7可以看出, 最大速度出现在靠近叶轮的区域, 底部充气会使得出现最大速度的高度上移, 但并不是充气速度越大最大速度出现的位置越靠上, 四种流体速度分布出现最大速度的高度由低到高依次是充气速度为v = 0, v = 0.05, v = 0.01和v = 1 m/s时的混合空间.上述现象主要原因为当轴向的充气速度介入流场时, 轴向动能和流场的切向动能发生了对冲能量耗散, 虽然流场的湍流随机性增加, 但流动的无序性对整个流场的总速度有所影响.2.0(a)(b)(c)(d)Tangentialvelocity/1-11.51.00.5图 6 t = 5 s时, 四种充气条件下混合空间内z = 0.15 m高度截面的切向速度矢量图 (a) v = 0 m/s; (b) v = 0.01 m/s;(c) v = 0.05 m/s; (d) v = 1 m/sFig. 6. Tangential velocity vector in height z = 0.15 m un-der four aeration conditions at t = 5 s: (a) v = 0 m/s; (b) v =0.01 m/s; (c) v = 0.05 m/s; (d) v = 1 m/s.Velocity/(mSs-1)Axialvelocity/(mSs-1)Axial height/m Axial height/mRadialvelocity/(mSs-1)Axial height/mTangentialvelocity/(mSs-1)Axial height/m图 7 径向位置r = 60 mm处的轴向高度速度分布 (a) 总速度; (b) 轴向速度; (c) 径向速度; (d) 切向速度Fig. 7. Axial velocity distribution at radial position r = 60 mm: (a) Total velocity; (b) axial velocity; (c) radial velocity; (d) tangen-tial velocity.从总速度、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可以看出四种充气状态下的速度分布曲线趋势走向是相同的, 而对于切向速度, 在充气速度为v = 1 m/s 的桨叶下方的流体切向速度方向和其他三种情况方向完全相反. 显然, 当充气速度足够大时, 气相对整个流场的流动模式造成较大的扰动, 剪切流动变得复杂, 增加了流场的湍流混沌特性. 此外还可以看出,由于挡流构件的存在以及壁面的影响, 可以将切向速度转化为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 所以从图7可以看出切向速度的幅度要小于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4.3 对颗粒悬浮的影响图8、图9、图10和图11是四种充气状态下混合空间内三相流的模拟计算结果, 截取了部分时刻的运动状态, 这些时刻基本包含了混合过程中的所有情形,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中颗粒的颜色表示颗粒的速度大小.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t = 1 s 时, 底部沉积的颗粒在桨叶旋转带动流体的作用下被卷吸起来. 初始状态时, 搅拌扰动流场, 增加了流场的切向流动和叶轮底部的轴向上升流运动, 颗粒以较小的速度向上升起.在t = 1.3 s 时, 颗粒群到达叶轮, 受到高速旋转的作用, 被桨叶打散高速向周围扩散, 同时可看出, 颗粒群在v = 0.01, 0.05和1 m/s 要先于v = 0情况分散开. 这是因为底部吹气在初始状态就增大了流场的轴向剪切流动能量, 诱导流体的轴向速度=1.0 s =1.3 s =1.5 s =1.7 s =2.0 s=3.0 s1.00P a r t i c l e v e l o c i t y /(m S s -1)0.750.500.250图 8 v = 0 m/s 时不同时刻的三相混合系统模拟结果Fig. 8.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ree-phase stirred system at different time when v = 0 m/s.=1.0 s =1.3 s =1.5 s =1.7 s =2.0 s=3.0 s1.00P a r t i c l e v e l o c i t y /(m S s -1)0.750.500.25图 9 v = 0.01 m/s 时不同时刻的三相混合系统模拟结果Fig. 9.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ree-phase stirred system at different time when v = 0.01 m/s.=1.0 s =1.3 s =1.5 s =1.7 s =2.0 s=3.0 s1.00P a r t i c l e v e l o c i t y /(m S s -1)0.750.500.250图 10 v = 0.05 m/s 时不同时刻的三相混合系统模拟结果Fig. 10.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ree-phase stirred system at different time when v = 0.05 m/s.增加, v = 1 m/s 时最为明显, 如图7(b)所示. t =1.5 s 时, 颗粒受到流场离心力的作用下扩散到容器壁面和挡流构件, 在两者的作用下, 颗粒流动转变为上下两个方向的运动状态, 表明当旋转流场与挡流构件接触过程时, 流场以切向为主的流动模式遇阻, 切向速度流动转变为上下剪切流动模式. 剩余流场的湍动能推动部分颗粒作上升流运动, 另一部分颗粒在重力作用向下流动, 壁面附近的湍动能难以对这部分颗粒提供足够的驱动动能.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t = 1.7 s 时, 颗粒到达自由液面附近, 受到液面振荡的作用, 分散至容器的各个位置; 随后的t = 2和3 s 时, 除v = 1 m/s 的混合空间外, 其他变化已经不明显, 趋于稳态, 可以看出, 速度最大的颗粒分布在叶轮附近, 具有较高速度的颗粒分布在容器的下部, 而越靠近液面处, 颗粒速度越低, 到达液面时速度几乎为0, 此区域的颗粒群对气-液交界面的冲击非常微小, 颗粒停止上升, 只有挡流构件附近的颗粒群受到局部流体漩涡的裹挟作用, 会继续上升, 形成局部的凸液面. 此外, 上下两股流动实现了循环, 对颗粒分散效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且除v = 1 m/s 外, 其他都相对稳定, 颗粒分布都是对称的.从整个时间段上三相流的模拟计算结果对比,还可以看出底部充气使得下部伞状颗粒群伞柄处要比未充气状态的细, 而v = 1 m/s 工况下, 随着混合的进行颗粒受到的作用不均匀, 底部伞状颗粒群会被破坏, 运动状态也更加复杂, 液面波动也会更加剧烈, 难以实现稳态.为了更准确、更直观地描述颗粒分布的均匀性, 引入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表征颗粒在液相中的分散效果[36], 在这项工作中, 将液体覆盖的区域分为12个部分(3 ×1 × 4), 即12个等体积的采样空间. 通过多个样本空间内颗粒数目的相对标准偏差随时间的变化作为评价指标. 其评价公式如下:avgX i X avg X i 其中 是采样空间i 中的颗粒数量, 是 的平均值, n 为划分的采样空间的数量. 从上面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评价公式可以看出, RSD 越小代表颗粒在计算区域内的颗粒悬浮效果越好. 图12绘制了底部不同充气工作条件下的RSD 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12可以看出, 在混合容器刚开始工作的一段时间内由于颗粒沉积在底部, 随时间移动较缓慢, RSD 的数值较大, 颗粒分布极不均匀,所以RSD曲线有一段上升趋势,这段时间里底部充气的混合空间由于气体的作用使得一部分颗粒上升较快, 相对未充气的颗粒率先上浮,所以RSD 值要低一些. 随着混合过程的持续进行, 颗粒到达叶轮高度, 在叶轮的作用下移动速度加快, 逐渐分散=1.0 s =1.3 s =1.5 s=1.7 s=2.0 s=3.0 s1.00P a r t i c l e v e l o c i t y /(m S s -1)0.750.500.250图 11 v = 1 m/s 时不同时刻的三相混合系统模拟结果Fig. 11.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ree-phase stirred system at different time when v = 1 m/s.R S DTime/s图 12 不同充气工作条件下的RSD 随时间的变化Fig. 12. RSD changes with time under different aeration conditions.。

气液固三相反应-文档资料

气液固三相反应-文档资料

固体固定型三相反应器
固体悬浮型反应器
2.1 滴流床反应器
通常采用气液并流向下的操作方式
– 液体润湿固体催化剂表面形成液膜,气相反应物溶解于液相 后再向催化剂外表面和内部扩散,在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上进 行反应
– 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和环境保护过程
石油馏分的加氢精制和加氢裂化,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氧化以 及废水处理
四个步骤的串联过程 在定态条件下,各步骤的速率相等
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按照一级反应处理时,
三相反应中气相反应物浓度分布
1)组分A从气相主体 传递到气液界面 2)组分A从气液界面 传递到液相主体 3)组分A从液相传递 到催化剂外表面 4)组分A向催化剂内 部传递并在内表面上 进行反应
滴流床反应器 淤浆床反应器
– 如果过程的控制步骤为催化剂颗粒内的传质,应选用细颗粒催化 剂的反应器,淤浆床反应器
– 过程控制步骤的判断
如果知道速率方程中的各项传递参数,通过计算可以获得速率 控制步骤
固定床反应器的通病
解决的方法
采用多床层,在层间加入冷氢进行急冷,控制每段床 层的温升
采用液相循环操作,在反应器外对液相进行冷却
气液逆流操作滴流床反应器
– 气相反应物浓度过低时,可以采用气液逆流操作的滴流床反应器, 有利于增大过程的推动力
– 当气液两相流速较大时,可能出现液泛
气液并流向上操作滴流床反应器---填料鼓泡塔
– 结构类似于气固相反应的固定床反应器
与固定床反应器的区别?
优点
气液流型接近于平推流,返混小 持液量小 催化剂表面液膜很薄 采用并流向下进行反应时,不会有液泛的发生,气相
的流动阻力小
缺点
传热能力差 液流流速低时,可能由于液流分布不均匀,导致部分催化剂不能

油气体系气—液—固三相相态模拟

油气体系气—液—固三相相态模拟

第 1 8卷 第 5期
文 章 编 号 : 1 0 — 7 9( 0 2 0 —0 0 0 0 18 1 2 0 ) 5 0 8 — 6
油 气 体 系气 一 一 液 固三 相 相 态 模 拟
M ODE NG OFTHREE P LI HAS QUI BRI EE LI UM OF GASLI - QUI D
维普资讯
20 0 2年 1 0月
石油学报 ( 油加工 ) 石 A T E R L I I C ( E R L U P O E SN E T O ) C A P T O E NIA P T O E M R C S I G S C I N S
气一 一 液 固三相 平衡 热 力 学模 型 ,可 以描 述 温 度 、压 力 和 组 成 等 热力 学 条 件 对 气 一 一 三相 相 态 的影 液 固 响 ,以及在 气一 固三相 相 态转 换 过程 中和在 气 一 一 液一 液 固三相 平 衡 时各组 分 的 变化 规律 。
文 献 标 识 码 :A
中 图 分 类 号 :T 3 5 9 E 5 .
Absr c :A a c l to t o fg slq i s ld t e ha e e i b i m s pr s n e s d o he ta t c lu a i n me h d o a —i u d—o i hr e p s qul ru i e e t d ba e n t i c a a t rs isofc mp sto n ha e b ha o fa i a d g ss t m .Th a eb h v o fb t h r c e itc o o ii n a d p s e viro n o l n a yse eph s e a i ro o h t a nd l ui r ac lt d b h qu to fs a e,a d t e s l ha e i s u e O b o he g s a i d a e c l ua e y t e e a in o t t q n h oi p s sa s m d t e a n n— d i e ls ld s u i n,whih c n b e c i d b e lr s l i n t o y.A r c i a dei g e m pe d a o i ol to c a e d s rbe y r gu a o uto he r p a tc lmo ln xa l r s l s we h tt sme h d c l e u e n t e r s a c fg s qu d.o i h e - ha ee u l i m e u t ho d t a hi t o ou d b s d i h e e r h o a .i i - ld t r e. s q ii u 1 s p br i r du to n p o c in,ta s o t to n i a a r c s i g a l a n s l r c p t to fwa nd a — r n p ra in a d o l nd g sp o e sn swe l si o i p e i ia in o x a s d

天然气体系中环己烷的气液固三相平衡计算

天然气体系中环己烷的气液固三相平衡计算

天然气体系中环己烷的气液固三相平衡计算王文珍;李浩勇;王登海;郑欣;杨磊杰;赵丹【摘要】国内天然气能源消耗的增加导致供需矛盾日益严重,LNG运输已成为中短距离运输天然气的主要形式。

但在天然气液化过程中,天然气中的重烃在低温下会析出固相堵塞设备和管道,造成安全隐患。

为此,研究建立了天然气体系三相相平衡理论模型并进行了计算,通过自主研发的热力学计算软件,使用PR方程,对我国某地区的天然气体系中的环己烷进行了气液固三相平衡计算,并计算了该体系中环己烷的一些热力学数据及固相析出条件。

通过与国外商业软件进行计算对比,结果准确度较高,可以为天然气的液化工艺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基础的理论依据。

所建立的热力学模型、获得的基础数据和研究结果,对我国的LNG工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caused by the rise in domestic natural gas consumption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Thus LNG has been the main method of short‐distance natural gas transport .While in the process of liquefying natural gas ,solid phase precipitating from heavy hydrocarbon at low temperatures blocks equipment and pipeline , w hich causes potential security risks .To remove the peril , the gas‐liquid‐solid three‐phase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natural gas system was built and calculated .By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software and the use of this model and PR equation ,cyclohexane of the natural gas system in a certain area , thermodynamic data and the conditions of solid separation were carried out .By comparison with calculation results of foreign commercial software ,it has shown highaccuracy and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basic data support for natural gas liquefaction process design . Therefore , the thermodynamic model , basic data and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is research have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meaning for the LNG industry of China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化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5页(P52-56)【关键词】液化天然气;环己烷;三相平衡;固相逸度;固相析出【作者】王文珍;李浩勇;王登海;郑欣;杨磊杰;赵丹【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长庆科技工程有限公司;长庆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642天然气是重要的清洁能源,中国的天然气产量虽然一直在不断提高,但消费量也是有增无减,天然气产量远远小于需求,供需缺口越来越大。

油气体系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_梅海燕

油气体系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_梅海燕

(12)
其中固相混合物的溶解度参数 (δmS)根据体积分数
加权计算 , 即
∑ δm S = Υl S δi S
(13)
组分 i 在固相中的体积分数(Υi S)表示为 :
∑ Υl =
xi
S
V
S i
xi
S
V
S i
(14)
组分 i 的熔解温度(T i f)、熔解焓(ΔHi f)及摩尔
体积(Vi S), 当碳数小于等于 6 时 , 可以从相关的化
· 75 ·
开发试采 天 然 气 工 业 2000 年 5 月
方程能同时适合描述气液固三相的热力学特性 ;第 二种途径是对气 —液平衡采 用状态方程进行描述 , 而将液 —固平衡采用溶液理论 来处理 , 如正规溶液 理论 、聚合物溶液理论和胶体溶液理论等〔1 ~ 6〕 。
44.01 304 .2 16.043 190 .6 30.07 305 .4 44.097 369 .8 58.124 425 .2 72.151 469 .6 86.178 507 .4 100 .25 540 .2 114.232 568 .8 128.259 594 .6 142.286 617 .6 156.313 638 .8 170 .34 658 .3 184.367 675 .8 198.394 694 212.421 707 226.448 717 240.475 733 .0 254.502 745 .0 268.529 756 .0 282.556 767 .0 296.583 780 .0 310.610 790 .0 324.637 800 .0 338.664 809 .0 352.691 813 .0 366.718 829 .54 380.745 839.763 394.772 849.881 408.799 859.895 422.826 869.803 436.853 879.606 450.880 889.305 464.907 898.898 478.934 908.386 492.961 917.770 506.988 927.048 521.015 936.222 535.042 945.290 549.069 954.254 563.096 963.112

油气体系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

油气体系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

油气体系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
梅海燕;孔祥言;张茂林;李士伦;孙良田
【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
【年(卷),期】2000(020)003
【摘要】油气体系含有一定的石蜡、胶质、沥青质等有机固相物质,当油气体系的热力学条件发生改变时,它们将从气、液中析出而沉积,给油气田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气液固三相相平衡理论研究和相态计算能够确定油气流体发生固体沉积的热力学条件,并确定出不同热力学条件下的固体沉积数量,从而为防止和控制固体沉积提供理论依据和评价技术,以利于指导油气田开发开采工艺设计.文章根据正规溶液理论和状态方程以及流体热力学相平衡原理建立了油气体系气液固三相相平衡热力学模型,结合物料守衡方程建立了相应的数值计算模型.实例计算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
【总页数】5页(P75-79)
【作者】梅海燕;孔祥言;张茂林;李士伦;孙良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南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
【相关文献】
1.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改进方法及应用 [J], 梅海燕;张茂林;孙良田;李士伦
2.气液固三相相平衡热力学模型与计算方法 [J], 李闽;郭平;张茂林;刘武;李士伦;董莉瑛
3.天然气体系中环己烷的气液固三相平衡计算 [J], 王文珍;李浩勇;王登海;郑欣;杨磊杰;赵丹
4.含盐酸和盐的气液固三相平衡计算 [J], 庞景辉;胡仰栋;伍联营;徐显朕
5.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 [J], 李闽;李士伦;郭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五章 气液固三相反应器

第五章  气液固三相反应器

Re 2 d 1.8 10 3 6.9 10 6 We
2.搅拌功率PG
图5-9表示了PG/P0与通气准数NV
(NV=VG/Nd3)的关联。 由图可见,在大气量时,所消耗 的功率约为不通气的功率的一气功率
如图5-10所示。图上不
同直线代表不同釜径和 搅拌浆叶直径的比值
区域3:随着搅拌转速增加,当气含率εG 达到0.4~0.5时,釜内出现了湍动气泡
的聚集现象,这时再增加转速,气含率增加缓慢。
区域4:搅拌转速继续增加,气含率εG 达以0.6左右时,此值已接近于搅拌
器以上的总容积分率,此时液体将被抛出容器。这时搅拌器外缘端点速度
大于5m/s,将发生机械振动。 区域5:当鼓泡搅拌釜不通气时(表观气速u0G=0),由于搅拌器的作用,液 体表面上的气体被吸入液体,气含率也不等于零,这时气含率εG 随搅拌转速 N的增加而增加。
1/ 2
u G 0G G u b
( PG / V ) 0.4 c0.2 u 0G 0.0216 0.6 u b
(5-72) (5-73)
( PG / V ) 0.4 c0.2 u 0G a 1.44 0.6 ub
1/ 4
D
Ha 2 D
1/ 2
(5-84)
3.泛点速度 在特征转速Nmin以上操作鼓泡搅拌釜,表观气速对气含率的影响不大,表观
气速大小主要取决于工艺上的要求。有时为了使气相组分尽可能一次转化完,
采用小的气量。有时为了减少气态产物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及时驱出气态产 物,而采用过量的气量。表观气速大小对气含率、比相界面、停留时间、传
由图5-11可见,当反应器转速大于800r/min时,搅拌器外缘端点速度大于1.8m/s, 此时,即使u0G=0,气含率也开始出现,即此刻发生表面漩涡而使气体吸入。 当端点速度大于5/s时,实验中发生机械振动。因此,鼓泡搅拌釜合理的操作区 应在区域2操作,即搅拌器端点速度大于0.8~2.0m/s,而小于5m/s,以便获得良 好的气体分布。鼓泡搅拌釜的表观空釜气速u0G一般在0~0.06m/s之间,过高反 而会造成气液接触不均匀的分布。图5-11的阴影部分为合适的操作区。

第三章 烃类流体相态

第三章 烃类流体相态

第三章烃类流体相态提示烃类流体相态研究是油气田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凝析气田开发、注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油气分离和矿场加工等领域都离不开它,也是本书中的难点和重点,它涉及到物理化学和工程热力学的基础知识。

凝析气田开发的本质特征就是存在着反凝析现象,凝析油气(烃类)体系组成、相态在开发过程中随时随地发生变化,这一复杂渗流、流动现象靠烃类流体相态研究来揭示它。

相态研究要从定性和定量、实验、理论和应用等多方面加以研究。

研究的重点是:1)不失时机地取得有代表性的凝析油气样品和确定室内实验分析的内容。

2)以实验为依据,选用合适的状态方程进行烃类体系相平衡计算。

3)甲烷和C+n重馏分组成对相平衡计算影响很大,为提高计算速度和效果,要进行C+n 特征化处理,这是烃类体系相平衡计算中一个特殊问题,要对C+n重馏分进行劈分,整个烃类体系组合成恰当数量的拟组分,做得好,就能省时、省力,而且效果还好。

4)油气相态研究有待于深化、发展,要了解其发展趋势。

5)注意烃类体系相态研究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如:油气藏类型的判断,提高天然气矿场加工有用组分回收率和注气提高石油采收率等。

第一节油气体系的基本相态特征根据《油层物理》课程已掌握的知识,我们知道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由多种烃类物质和少数非烃类物质所组成的混合物。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的实践表明,除了纯气藏之外,凝析气藏和油藏的开发、开采及地面工艺过程都会经历油气之间烃组分的相互溶解和分离、物态转换等相态变化现象。

因此,油气藏烃类体系开采前在地下处于什么相态,开采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相态变化,哪些因素影响相态变化,用什么方法定性和定量描述相态变化规律,这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我们首先讨论烃类体系基本相态特征的表述。

一、有关的物理化学概念1.体系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一种或几种定量物质构成的整体。

体系可分为单组分体系和多组分体系。

单组分体系是指与周围物质相分隔而由单一种纯物质所组成的体系,而多组分体系则是由与周围其它物质分隔而由多种不同的纯物质所组成的体系。

气液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段塞流流动特性研究

气液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段塞流流动特性研究

气液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段塞流的流动特性研究1.本文概述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对油、气、水三相流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段塞流作为一种特殊的流动形式,经常发生在石油生产和运输过程中。

段塞流的特点是流体在管道中以段塞状周期性运动,这对管道的输送效率和安全性有重大影响。

深入研究气液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段塞流的流动特性,对提高油气输送效率、确保管道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研究气液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段塞流的流动特性,包括流型识别、压力损失、流动稳定性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条件下段塞流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揭示了段塞流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为油气管道的优化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文首先介绍了段塞流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然后对气液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段塞流流动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

通过改变流量、压力和温度等参数,观察和分析段塞流型的变化和流动特性的演变。

同时,将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和验证。

本文总结了气液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段塞流流动特性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深入了解段塞流的流动特性,优化油气管道的设计和运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气液两相段塞流的理论基础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气液两相段塞流是一种常见的多相流现象,对油气开采的效率和安全性有着重大影响。

段塞流是一种复杂的流动模式,其特征是在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管道中交替形成大气泡(气塞)和液块(液塞)。

这种流动模式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流体的物理特性、管道的几何尺寸、流速、压力和温度。

研究气液两相段塞流的理论基础,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流动特性,建立描述和预测段塞流行为的数学模型。

这些模型通常需要考虑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滑动速度和液膜效应。

滑移效应是指管道中气体和液体流速的差异,而液膜效应是指当气泡在管道中上升时,液体与管道壁接触形成的薄膜。

段塞流的研究还需要关注流体动力学中的不稳定性问题,如液塞的波动和破裂,以及气塞的合并和分裂。

气液平衡的计算方法

气液平衡的计算方法

合肥学院Hefei University 《化工热力学》过程论文题气液平衡的计算方法目:系化学与材料工程系别:专化学工程与工艺业:学1303021001号:姓于晓飞名:教高大明师:气液平衡的计算方法摘要:气液平衡计算是化学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计算。

气液平衡的计算方法有几种,活度系数法,状态方程法(EOS法),GEMC和GDI方法计算流体气液相平衡。

在气液平衡的计算中有三种泡点计算、露点计算和闪蒸计算,这里我们对闪蒸计算不做研究。

关键词:气液平衡计算方法GEMC GDI正文:气液平衡计算的基本公式及计算类型:相平衡的判据应用于气液平衡,即为:=fV iˆf L iˆ(i=1,2,3,…,N)式中,fiˆ为混合物中组分i 的逸度;上标V 指的是气相;上标L指的是液相。

上式既是气液平衡的准则,有事气液平衡计算的基本公式。

具体应用时,需要建立混合物中组分的逸度fV iˆ、fL iˆ与体系的温度、压力以及气液相平衡组成关系。

1.1活度系数法根据溶液热力学力论,将液相中组分的逸度与组分的活度系数相联系,简称活度系数法。

对液相,由活度与活度系数的定义式得出f L iˆ=fx iiiθγ式中,fiθ为标准态的逸度,以取Lewis-Randall 定则为基准的标准态,即纯液体i在体系的温度下的逸度。

fiθ=fL i=dp p p RTsi V p LiSi S i ⎰exp φ 式中,指数项dp pp RTs i V Li ⎰exp 称为Poynting 因子,其意义是压力对fiθ影响的校正。

对气相 将f L iˆ与f V iˆ表达式带入式中,得φˆV ip y i =dp p RTpL iS iSiiisiVp x ⎰expφγ (i=1,2,…,N)式中,y i 和x i 分别为汽、液相中组分i 的摩尔分数;φˆV i为气相混合物中组分i 在体系温度T ,体系压力p 下的逸度系数;γi 为液相中组分i 的活度系数;p Si 为纯组分i 在体系温度T 时的饱和蒸气压;φSi 为纯组分i 在体系温度T 与其饱和蒸气压p Si 时的逸度系数;V L i 为纯组分i 在体系温度T 时液相的摩尔体积。

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_李闽

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_李闽

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_李闽在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1.物质的性质:不同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对相平衡造成影响,包括物质的溶解度、挥发性和热力学性质等。

2.温度和压力:温度和压力是决定相平衡的主要因素。

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不同物质的相平衡情况会有所不同。

3.相平衡条件:相平衡的条件是各相之间化学势相等。

化学势是描述物质间相互作用能力的物理量,它在不同相之间达到平衡时应该相等。

4.相平衡计算方法:目前常用的相平衡计算方法包括理论计算、实验测定和模拟计算等。

理论计算方法主要是基于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和物质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通过计算得到相平衡的结果。

实验测定方法是通过实验室的实验测定来确定相平衡情况。

模拟计算方法则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相平衡进行模拟计算。

在进行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时,一般需要确定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确定温度和压力:在计算之前,需要明确给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这些条件可以根据实验需要或者相关热力学模型得到。

2.确定物质的性质:需要明确各组分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溶解度、挥发性以及热力学性质等。

这些数据可以从相关的实验数据中获得。

3.确定相平衡条件:根据相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各相的化学势相等的方程。

通过求解这些方程,可以得到相平衡时的化学势。

4.计算相平衡结果:根据已知的物质性质和相平衡条件,可以利用热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计算相平衡结果。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理论计算方法和模拟计算方法。

总之,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物质的性质和相平衡条件。

通过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和数据处理,可以得到准确可靠的相平衡计算结果。

油气体系气_液_固三相相态模拟

油气体系气_液_固三相相态模拟

( 1) ( 2) ( 3)
f f
S i
L i
=
L xL i ip S OS =xS iri f i
OS = aS if i
根据多相平衡热力学判断 , 气-液平衡常数和液-固平衡常数分别表示为 : K VL = i K SL i = xV i = xL i
L i V i
( 4) ( 5)
L xS i ip = L S OS xi ri f i
摘要 :根据油气烃类体系的组成特点和相态特征 , 提出了 气-液-固三相 相平衡的 计算方 法 。 采用 状态方程 描述 气相和液相的相态变化 ;而将固相视为非理想的固态溶液 , 用正规溶液理论来 描述其非理 想性 。 实例计 算结果 表明 , 该方法适用于石油开采 、 集输和加工过程中的气 、 液 、 固三相相态模 拟研究 , 也可 以用于石 蜡 、 沥青等 有机固相沉积的研究 。 关 键 词 :油气 ;气-液-固相平衡 ;相态 ;状态方程 ;溶液 中图分类号 :T E355. 9 文献标识码 :A
VL SL VL SL
2 算例和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气-液-固三相平衡的热力学模型 , 对某一油气体系进行了气-液-固三相平衡计算 , 该油气体 系的摩尔组成如表 1 所示[ 1] 。 本计算选用 P R 状态方程计算气-液相平衡 。
第 5 期 油气体系气-液-固三相相态模拟 83 表 1 供研究的油气体系的原始摩尔组成( x) ( 未经归一化) Table 1 Original molar composition of the oil -gas system under investigation ( non -normalized )
ZHANG M ao-lin , MEI Hai-yan , LI Min , S UN Liang-tian , LI Shi-lu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体系气液固三相相平衡理论和相态计算研
究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气 ) 液平衡、液 ) 液平衡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并 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对于气液固三相相平衡 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则较为落后, 只是近年来才受 到重视。
气液固三相相态研究, 其关键和难点在于如何 描述固相的相态特征。目前有两种途径: 一是采用 状态方程统一描述气液固三相, 但还没有一个状态
2) 模型建立过程中, 如果用于训练的样本过少, 则建立的预测 模型就缺 乏代表性。要利用 这种方 法, 必须有足够的训练样本作为基础。
3) 增加隐含层数和改变层内神经元的个数, 可 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从而建立更有效的预测模型。
4) 应用神经网络法对长庆气田气井产能进行预 测的实践表明, 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计算方法先进、可 操作性强、精度高的特点, 是一种适用性较强的现代 预测技术,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12)
其中固相混合物的溶解度参数 ( Dm S) 根据体积分数
加权计算, 即
E DmS =
5l S Di S
( 13)
组分 i 在固相中的体积分数( 5i S) 表示为:
5l =
xiS Vi S
E xiS ViS
( 14)
组分 i 的熔解温度( T i f) 、熔解焓( $H i f ) 及摩尔
实 例计 算
根据以上气液固三相相平衡热 力学模型, 开发 了以多个状态方程为基础的三相相平衡计算软件。 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 对某一油气体系112进行了 三相闪蒸计算, 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该油气体系组成及物性参数如表 1 所示。图 1 为压力等于 0. 101 M Pa 时平衡气液固三相的摩尔分
表 1 油气 体系组成、物性参数及平衡气固液三相摩尔组成
=
x i V <i V p
( 4)
f i L = x i L <i L p
( 5)
f
S i
=
x
i
S
r
iSf
OS i
( 6)
将( 4) 、( 5) 式代入( 2) 式中可得组分 i 的气- 液
平衡常数表达式:
K iVL =
xiV xiL
=
<i L <i V
( 7)
其中组分 i 在气相和液相中的逸度系数( <i V 、<I ) L 可
CO2 9. 160 44. 01 304. 2 7. 375 C1 68. 800 16. 043 190. 6 4. 599 C2 8. 430 30. 07 305. 4 4. 883 C3 5. 110 44. 097 369. 8 4. 244 C4 5. 110 58. 124 425. 2 3. 799 C5 1. 050 72. 151 469. 6 3. 373 C6 0. 630 86. 178 507. 4 2. 968 C7 0. 830 100. 25 540. 2 2. 735 C8 0. 950 114. 232 568. 8 2. 482 C9 0. 520 128. 259 594. 6 2. 310 C10 0. 260 142. 286 617. 6 2. 107 C11 0. 200 156. 313 638. 8 1. 965 C12 0. 170 170. 34 658. 3 1. 823 C13 0. 160 184. 367 675. 8 1. 722 C14 0. 150 198. 394 694 1. 621 C15 0. 110 212. 421 707 1. 519 C16 0. 086 226. 448 717 1. 418 C17 0. 078 240. 475 733. 0 1. 297 C18 0. 068 254. 502 745. 0 1. 205 C19 0. 054 268. 529 756. 0 1. 114 C20 0. 045 282. 556 767. 0 1. 064 C21 0. 037 296. 583 780. 0 1. 053 C22 0. 031 310. 610 790. 0 1. 033 C23 0. 026 324. 637 800. 0 1. 016 C24 0. 022 338. 664 809. 0 1. 003 C25 0. 018 352. 691 813. 0 0. 993 C26 0. 015 366. 718 829. 54 0. 975 C27 0. 012 380. 745 839. 763 0. 961 C28 0. 010 394. 772 849. 881 0. 947 C29 0. 0086 408. 799 859. 895 0. 933 C30 0. 0071 422. 826 869. 803 0. 919 C31 0. 0059 436. 853 879. 606 0. 906 C32 0. 0049 450. 880 889. 305 0. 893 C33 0. 0041 464. 907 898. 898 0. 879 C34 0. 0034 478. 934 908. 386 0. 866 C35 0. 0028 492. 961 917. 770 0. 853 C36 0. 0024 506. 988 927. 048 0. 841 C37 0. 002 521. 015 936. 222 0. 828 C38 0. 0016 535. 042 945. 290 0. 816 C39 0. 0014 549. 069 954. 254 0. 804 C40 0. 0011 563. 096 963. 112 0. 792
用状态方程计算得到。
将式( 5) 、( 6) 代入式( 3) 可以得到组分 i 的液 )
固平衡常数表达式:
K
SL i
=
xiS x iL
=
<i L p
r
iSf
OS i
( 8)
如果忽略液、固相的热容差, 则 i 组分的固体标
准态逸度( f i OS ) 由下式确定:
f
OS i
=
f i OL ex p
-
$H RT
- 13. 06/ M i )
( 17)
组分 i 的熔解度参数由下式给出:
Di S =
M i - 48. 227 3 7. 62 + 2. 8 1 - ex p - 5. 975 1
628 M i < 450 10. 30+ 1. 782 3 @ 10- 3( M i - 394. 77)
M i \ 450
参 考文献
1 陈元千. 油藏工程计算方法.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 焦李成. 神经 网络 系统 理论. 西安 : 西安 电子 科技 大学 出
版社, 1991 3 靳番, 范俊东, 谭永东. 神经 网络与 神经计 算机原 理应用.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 收稿日期 2000- 01- 05 编辑 韩晓渝)
摩尔百 分子量 临界温度临界压力 偏心因子 熔解温度 熔解焓1) 组分
分组成 ( g / mo l) ( K) ( MPa) ( 无因次) ( K) ( J/ mol)
压力: 0. 101 MPa; 温度: 307 K 气相组成 液相组成 固相组成
压力: 2 MPa; 温度: 280 K 气相组成 液相组成 固相组成
# 75 #
开发试采
天然气工业
2000 年 5 月
方程能同时适合描述气液固三相的热力学特性; 第 二种途径是对气 ) 液平衡采 用状态方程进行描述, 而将液 ) 固平衡采用溶液理论 来处理, 如正规溶液 理论、聚合物溶液理论和胶体溶液理论等11~ 6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正规溶液理论 修正固相混合物的非理想性, 采用状态方程描述气 相和液相, 从而建立了考虑温度、压力、组成和分子 间相互作用的气液固三相相平衡热力学模型。该模 型能够反映三相相平衡规律, 并能够预测不同条件 下体系各相的热力学参数。
油气烃类体系固相沉积一直是石油工业所面临 的严重问题。有机固相的沉积可以发生在油气开发 开采的各个生产环节。若在储集层中产生沉积, 则 沉积出的固相物质将引起地层伤害, 堵塞油气通道, 导致地层渗透率下降和孔隙度降低; 此外沉积出的 固相有机化合物将吸附于孔隙介质表面, 改变地层 岩石的润湿性, 从而降低原油的采收率。
第 20 卷第 3 期
天然气工业
开发试采
油气体系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
梅海燕* * 孔祥言 张茂林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李士伦 孙良田
( 西 南石油学院)
梅海燕等. 油气体系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计算 . 天然气工业, 2000; 20( 3) : 75~ 78 摘 要 油气体系含有一定的石蜡、胶质、沥青质等 有机固 相物质, 当油 气体系 的热力 学条件 发生改 变时, 它 们将从气、液中析出而沉积, 给油气田生产带来严重的 危害。气液 固三相 相平衡 理论研 究和相态 计算能 够确定 油 气流体发生固 体沉积的热力学条件, 并确定出不同热 力学条 件下的 固体沉积 数量, 从而 为防止和 控制固 体沉积 提 供理 论依据和评价技术, 以利于指导油气田开发开采工艺 设计。文 章根据正规溶液理论和 状态方程 以及流体热 力 学相 平衡原理建立了油气体系气液固三相相平衡热力学模型, 结合物料守衡方程建立 了相应的数 值计算模 型。实 例计算表明, 模型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 主题词 油气 热力学 相平衡 模型 气相 液相 参数 计算
f i
1-
T
T
f l
( 9)
若将 i 组分液相标准态逸度( f i OL ) 取为体系温
度、压力下该纯组分在液相中的逸度, 即
f
OL i
=
<i OL p
( 10)
其中组分 i 在标准态下液相的逸度系数( <i OL) 由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