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连接与勃起功能的关系
icc间质细胞分类
icc间质细胞分类0 引言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是一种非神经但又与神经密切相关的特殊间质细胞, 1893年由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Cajal用甲基蓝及嗜银染色法在肠神经系统中观察到, 形态学上与胃肠平滑肌细胞和神经末梢纤维有密切联系. 过去100多年, 人们针对胃肠道中ICC做了大量基础研究, 而在最近几年陆续有研究报道在人体的其他部位, 如腺体、脉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中也存在他的踪影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现就将ICC近期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并作一综述.1 形态和发育1.1 ICC的形态ICC主要分布在胃肠道自主神经末梢与平滑肌细胞之间, 不同物种和区域的ICC形态结构存在一定差异. 一般的, 光镜下ICC呈纺锤状或星状, 细胞核大, 圆形或卵圆形, 染色质分散, 核周胞质少, 一般有2-5个长的突起, 相互连接形成网络. ICC的超微结构特征为: 存在丰富的线粒体及中间丝, 滑面内质网发达, 高尔基体发育良好, 有内质网小泡和大量胞膜窖, 具有中型及细的微丝, 粗面内质网比较稀疏, 几乎没有微管和游离核糖体, 基板多不连续. ICC突起之间以及ICC突起与平滑肌细胞之间存在大量的缝隙连接, 胞体与神经末梢紧密相连[1].1.2 ICC的发育Wallace et al[2]研究人类胚胎中ICC的发育情况, 发现9wk胎儿消化道间质出现ICC, 11 wk ICC开始环绕肠肌丛神经节, 并建立紧密连接, 14 wk形成了较完整的ICC网络. 研究证实了C-kit受体在ICC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胚胎期18 d, C-kit阳性前体细胞若失去C-kit信号, 则细胞发育为纵形肌细胞, 而一直接受C-kit信号通路持续刺激作用的细胞则持续表达C-kit, 最终发育为ICC, 成为胃肠道起搏细胞. C-kit信号是ICC表型发育的必需因素, 这种信号传导的慢性丧失或缺失会导致ICC网络的断裂或消失, 最终损害其正常生理功能. 在肌间ICC发育成熟后, 若阻断C-kit信号传递亦能导致ICC细胞表型向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 Torihashi et al[3]给出生后8 d的小鼠注射抗Kit的mAb(ACK2), 发现Kit受体被阻滞后, 小鼠肠道中ICC几乎完全消失, 但在ICC分布区域并没有发现细胞凋亡, 取而代之的是平滑肌表型细胞. 这提示肠道起博区域ICC与纵形肌细胞由共同的C-kit阳性前体细胞发育而来, C-kit信号通路对维持ICC表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缺乏此信号ICC会转化为平滑肌表型细胞. 因此C-kit信号不仅决定了ICC发育的谱系、形态和功能, 而且在维持ICC 出生后的细胞表型方面起着关键作用.2 ICC与消化系统自从100多年前在胃肠道中发现ICC后, 胃肠道中ICC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目前普遍认为ICC具有控制胃肠自主节律性运动的功能, 主要参与胃肠道慢波电位产生和传播, 他是胃肠道慢波的起搏细胞, 同时在推进电活动的传播以及介导神经信号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2.1 参与胃肠起博多数胃肠道区域在缺少外界刺激时, 会自发产生电活动和机械活动. 当观察胃肠道中平滑肌细胞电活动时, 可以探测到持续的去极化波(慢波)有规律释放, 而这些慢波是依赖于ICC产生[4]. ICC产生起搏电流是胃肠道肌肉活动的基础, 作为胃肠道电活动起搏点的ICC, 在胃、小肠为肌间丛ICC, 在结肠为肌间丛ICC和黏膜下层ICC. Nakagawa et al[5]在野生型小鼠空肠内能明显记录到自上而下的肠蠕动波, 但在肠肌层缺少ICC的突变型W/WV小鼠空肠内没有发现肠蠕动波, 结果提示了肠肌层ICC是引起自发性肠蠕动的必需要素. ICC产生慢波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ICC起搏是通过Ca2+通道产生非选择性电压依赖的Ca2+内向阳离子流[4], 促使ICC除极化后触发慢波, 一旦达到阈电位后产生动作电位, 引起平滑肌收缩. 近来发现, Cl-通道也参与了胃肠道起搏活动, 他主要与静息膜电位以及慢波平台期兴奋性有关[6]. 由低阈值Ca2+电流提供足够的内向离子流激起起搏活动, 电压依赖性K+通道完成复极循环是ICC起搏的基本离子机制.2.2 参与电活动的传播胃肠道大多数区域的ICC至少可以分为2个独立的类, 一类ICC形成网络, 产生起搏电位; 另一类ICC沿着平滑肌细胞分布, 彼此之间形成紧密连接, 参与慢波的传播. 慢波通过ICC 网络以及与ICC相连的平滑肌细胞传至远端肠道, 进而引起和调制胃肠平滑肌的自发节律性收缩. 有人去除狗结肠黏膜下ICC网络, 残余的环行肌层没有慢波产生, 但慢波仍然存在于已切除的肌层中. Yanagida et al[7]研究发现, 老鼠回肠部分切除术后肠道动力的消失与ICC网络的破坏有关, 术后24 h慢波和机械活动在吻合口处部分恢复. 降低细胞外Ca2+浓度或抑制电压依赖的Ca2+通道都会阻断慢波传播, 电压依赖的Ca2+内流是慢波传播的基础, 他可以促进慢波的有效传播[8]. 慢波电位引起胃肠道一定区域去极化, 当局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 动作电位被激发, 沿着胃肠道壁内ICC网络向各个方向扩散, 其扩散的距离因受刺激的强弱程度而不同.2.3 介导神经信号传递研究证实ICC与胃肠道神经元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参与胃肠道神经信号的传递, 他是神经元与平滑肌细胞之间信号传输的纽带[9]. Ward et al[10]发现肠神经元与肌内ICC有紧密接触点, 同时肌内ICC又与平滑肌细胞形成缝隙连接. 缺少肌内ICC的W/WV老鼠对胆碱能反应明显减弱, 这与肠道神经元和肌内ICC之间缺少紧密突触连接有关, 肌内ICC在接受胆碱能刺激输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胃肠道神经选择性地支配ICC, 控制释放多种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ICC, 影响ICC慢波频率, 从而间接调节周围胃肠道平滑肌细胞活性, 调制胃肠道蠕动性收缩[11]. 目前, 在胃肠道ICC细胞膜上发现了多种受体[12], 如M2, M3毒蕈碱受体, 神经激肽受体(NK-1,NK-3), 血管活性肠肽受体(VIP-1)等, 这表明神经递质和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以通过结合ICC细胞膜上相应受体, 影响ICC慢波的产生, 进而决定胃肠道平滑肌位相性收缩的频率,调节其推进性活动的传播速度和方向.3 参与腺体分泌Popescu et al[13]发现胰腺内存在的C-kit阳性间质细胞符合消化道ICC表型特征. 胰腺ICC呈网络状分布, 有2-3个由胞体发出的长突起, 并同胰腺内毛细血管、腺泡、神经纤维建立紧密的空间联系. 免疫组化证实这些细胞呈CD117和CD34阳性, 这些特征都符合ICC的诊断标准. 我们期待着更进一步的超微结构研究以及关于这些细胞与胰腺中其他细胞, 特别是与内源性神经元及平滑肌细胞关系的研究. Shafik et al[14]报道了C-kit阳性间质细胞在人前列腺中存在, 其形态学和免疫学表型与胃肠道中ICC十分相似, 并且推测这些ICC的异常分布可能跟前列腺疾病有关. Popescu et al[15]用亚甲蓝染色在人类正常乳腺中找到一种间质细胞, 这些细胞拥有特征性的念珠形细长胞突, 免疫组化证实呈CD117阳性, 在哺乳期这些细胞的空间分布会发生一些改变. 目前有更多的实验正在检测这些细胞的具体功能, 以探明腺体的分泌是否是由这些间质细胞引起.4 在脉管中的作用以前关于脉管系统中的ICC鲜有报道, McCloskey et al[16]第一次证实绵羊的肠系膜淋巴管中存在C-kit阳性细胞. Povstyan et al[17]采用免疫组化和亚甲蓝染色, 首次在家兔门静脉的肌肉层中发现ICC, 这直接论证了脉管组织中存在ICC. 这些ICC拥有2种不同的形态学类型. 一类是具有星形胞体的多极ICC, 另一类是有许多树枝状突起的梭状ICC. 这些ICC与脉管的自发性收缩活动密切相关, 他们产生电信号, 作为家兔门静脉平滑肌细胞的起搏点, 并释放一些未知的扩散性物质, 引起平滑肌细胞去极化[18]. Bobryshev[19]报道,在人类大动脉血管壁内存在ICC, 这些动脉ICC位于动脉壁中、外层之间, 拥有典型的ICC超微结构特征, 他们是一群C-kit阴性细胞, 但表达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IPR1)及神经激肽1受体(NK-1R). 动脉ICC的重要功能尚不清楚, 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其他血管疾病有关, 但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研究证实.5 泌尿和生殖系统中的ICC5.1 泌尿系统当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ICC在控制和调节胃肠道动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后, 学者们开始研究ICC是否会出现在泌尿系统中, 膀胱和输尿管的蠕动性收缩是否与ICC有关. Klemm et al[20]发现, 豚鼠上泌尿道中存在ICC样细胞, 这是第一次关于ICC出现在泌尿系统的报道. 后来英国学者McCloskey et al[21]研究证实, ICC存在于在豚鼠膀胱平滑肌束周围, 与神经有密切联系, 在拟胆碱药刺激下会激发Ca2+流, 能够产生自发活动, 这暗示他们是作为膀胱活动起搏点或者是神经信号传递至平滑肌细胞的媒介. 后来在人类膀胱中也发现ICC[22], 这些细胞位于膀胱肌肉层, 长梭形, C-kit呈现阳性, 单个存在或者通过树枝状突起形成细胞网络, 在膀胱顶部大量存在, 构成主要起搏点, 产生慢波传播至其它膀胱壁. Pezzone et al[23]使用免疫组化在小鼠输尿管壁中发现C-kit阳性的星形ICC组成细胞网络, 他们位于输尿管盆部的固有层和肌间层. 这些ICC产生慢波, 沿着输尿管壁内ICC网络传播, 使输尿管产生蠕动性收缩, 从而保证将尿液从肾脏排入膀胱. 任何原因引起的输尿管ICC密度减少或者ICC网络破坏, 都会导致排尿不畅, 引起泌尿系统的疾病[24-25].5.2 生殖系统以前关于人类子宫中存在Cajal样间质细胞偶有报道, Ciontea et al[26]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论证, 他们在子宫肌层冰冻切片和细胞培养物中发现有ICC样细胞. 这些细胞对亚甲蓝和詹纳斯绿B活体染料有亲和力, 拥有2-3条特征性的念珠形细长突起, 突起的膨大部分线粒体丰富, 超微结构完全符合ICC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标准, 免疫荧光显示CD117阳性, 并且在体外可以记录到自发的电活动. 近来在人类输卵管壁中也鉴定出ICC[27], 输卵管ICC在输卵管固有层和平滑肌层呈网络状分布, 表达CD117、CD34、窖蛋白、S-100等多种细胞标记物, 可以观察到持久的自发电活动. 此外他可能是一种未定型的双潜能祖细胞, 拥有分化潜能, 在正常或病理情况下转化表型. 输卵管ICC可能在起搏、分泌、调节神经传递和调节细胞间信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Hashitani et al[28]首次报道ICC大量分布于豚鼠阴茎组织的平滑肌网眼中, 在阴茎组织中发挥着起搏和信号传递的重要作用, 他可以促使阴茎平滑肌收缩和松弛, 以维持阴茎勃起和消退状态. 进一步研究发现, 细胞内Ca2+贮存和缝隙连接是产生自发性兴奋的关键基础, 关于阴茎ICC生理功能研究可为临床上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疾病提供新的机遇.人类研究胃肠道中ICC已有逾百年历史, 我们已经知道他在产生和控制胃肠道动力学方面的重要作用, ICC产生和传导慢波, 传递神经信号的具体机制也逐渐地被人们所揭示. 近几年来, 在人体胃肠道以外其他器官组织中越来越多地发现ICC, 人们开始试图了解这些ICC的具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人体每个器官和组织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类型的间质细胞, 拥有不同的染色亲和力、超微结构及功能, 在他们中有些细胞可能被归为ICC.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相关的基础研究, 以鉴别和区分C-kit阳性间质细胞、ICC样细胞以及ICC. 相信不久的将来, 随着人体各个器官组织中ICC得到进一步深入研究, 人们会对ICC的结构和功能又有新的认识.评论背景资料ICC是一类非神经但又与神经紧密相关的间质细胞, 系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Cajal在消化道肌肉层首次发现, 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他在调节胃肠道动力学方面有重要作用, 很多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都与他的数量和形态学异常有关. 直到近年来人们发现胃肠道以外的器官组织中也存在ICC, 于是开始对他们展开实验研究.创新盘点关于胃肠道I C C的相关研究报道和综述屡见不鲜, 但由于胃肠道以外器官组织中I C C的实验研究起步不久, 因此相关报道较少, 人们对其认识有限. 文章遂从这个崭新视角出发, 总结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 以便让我们能够更全面了解I C C的功能及分布.应用要点目前, 人们普遍认为ICC是一种起搏细胞, 他的缺失会引起器官的动力学障碍. 因此研究并掌握ICC的生物学功能将有助于我们采取措施, 来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 甚至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形态以达到治疗目的.同行评价本文阐述了ICC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体内分布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 对同行学习、了解和研究Cajal间质细胞生物学功能有一定指导作用.。
各类突触的结构、功能以及传递过程
各类突触的结构、功能以及传递过程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各类突触的结构、功能以及传递过程)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各类突触的结构、功能以及传递过程的全部内容。
各类突触的结构、功能以及传递过程: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是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中的一种直接通过电信号进行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突触,在动物的逃避反射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中,也存在着电突触,例如大鼠中脑核团中的感觉神经元间、海马锥体神经元间等需要高度同步化的神经元群之间。
其结构基础为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如图2—47所示,(a)为电突触的结构模式图,而(b)为缝隙连接示意图。
可以看到两个相邻细胞间的距离特别小,只有3。
5nm,并且两侧的神经元膜上都存在一些规则排列贯穿质膜的蛋白,称为连接子,每个连接子都由6个相同的亚基构成,中间形成一个通道可允许小的水溶性分子通过(分子量小于1。
0~1.5kD或直径小于1 nm)。
通过连接子,许多带电离子可以从一个细胞直接流入另一个细胞,形成局部电流和突触后电位,这种传递的特点是可以双向进行,并且迅速,耗时耗能少.但是电突触的连接子通道并非持续开放的,它受胞质中的pH值或Ca2+浓度的调节,因为这些因素会对细胞造成伤害.图2-47电突触及缝隙连接模式图2。
2。
2。
2化学性突触传递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大多数的突触传递都是化学性的,是历来被研究的最多、最详细和最重要的突触。
图2—48所示为化学性突触的电镜图,可以明显的观察到突触部位的膜厚度增厚.我们将发出信号的神经元称为突触前神经元,而接受信号的神经元叫做突触后神经元,两者之间的狭窄区间称为突触间隙.图2-48电镜下的突触结构1、定向突触传递根据突触前、后的神经元之间是否存在紧密的解剖学关系,又可以将化学性突触分为定向突触(directed synapse)和非定向突触(non-directed synapse).其中定向突触被认为是经典的化学性突触。
[笔记]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名词解释绪论1。
组织学:是研究人体细微结构,超微结构及其于机能关系的科学。
2。
解剖学:主要是用解剖器械剖割和肉眼观察来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又称巨视解剖学广义的解剖学包括,大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和细胞学。
3。
组织:是由许多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基本结构,具有多种类型。
每种组织具有某些共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一般将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称为基本组织。
4。
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联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如胃、肝、肺、骨和肌等。
5。
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的生理活动,即构成系统。
6。
PAS反映:糖经过碘酸(HIO4)氧化,出现醛基,成为多醛。
多醛与无色品红结合,成为紫红色沉淀物,此反应称为过碘酸反应,简称PAS反应。
PAS反应阳性的部位即表示有多糖存在。
7。
前臂的内侧称尺侧,外侧称桡侧,小腿内侧称胫侧,外侧称腓侧8。
近侧和远侧:多用于四肢。
肢体接近躯干处,血管、神经等接近起始处为近侧,反之为远侧。
9。
矢状轴(面),冠状轴(面),垂直轴(面)。
见书P510.H-E染色:苏木精和伊红组成,苏木精是一种碱性染料,可将核染色质染成蓝紫色。
伊红是一种酸性染料,可将多种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或红色第一章基本组织1.内皮:是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细胞很薄,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和淋巴的流动及物质交换。
2.间皮:是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外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细胞表面湿润而光滑,便于内脏器官的活动和减少摩擦。
3.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机能为主的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称腺。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是由形状不同,高低不齐的一层细胞组成。
细胞的底部均附于基膜上,但由于细胞的高低不同,胞核的位置也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光镜下形似复层上皮,实为单层上皮,故为假复层上皮。
4.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细胞外伸出的细长突起,长约5-10um,直径约0.2um ,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清楚可见。
生物中细胞连接的名词解释
生物中细胞连接的名词解释细胞连接是指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结构和通道,用于维持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细胞连接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和正常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细胞连接的不同类型和功能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一、细胞连接的类型1.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紧密连接是存在于细胞上皮组织中的连接方式,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
它们位于细胞膜的顶部,能够有效阻止液体和溶质从细胞之间穿过,确保细胞层的关键阻隔功能。
紧密连接不仅保护内部环境免受致病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的侵害,还确保细胞内外液体和离子的恰当分布。
2.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s)缝隙连接是一种位于动植物细胞之间的通道连接,通过直径为1.5纳米的通道蛋白——纳克病毒蛋白(connexin)连接,形成通过细胞膜的小孔。
这种连接方式使得邻近细胞之间能够直接交换离子、小分子和信号物质,实现细胞之间的快速沟通和协调。
缝隙连接在调控心肌收缩、神经信号传导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 粘附连接(adherens junctions)粘附连接主要由钙依赖性的粘附分子——卡德赫林(cadherin)组成,它们通过钙依赖性的结合与细胞膜上其他细胞的卡德赫林相互作用,建立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黏附连接。
这种连接方式能够将细胞固定在一个特定的位置,并向组织内传递力量,维持组织的结构和稳定。
二、细胞连接的功能1. 细胞结构维持和支持细胞连接通过连接和支持细胞之间的结构骨架,起到保持细胞形态稳定、维持组织结构和发挥组织功能的作用。
例如,粘附连接通过连接细胞膜上的卡德赫林,增强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黏附力量,确保组织密度和结构的稳定性。
2. 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细胞连接通过缝隙连接的通道,使得细胞间能够共享和交换信号物质,从而实现细胞之间的快速沟通。
这种信息传递在机体中的许多重要生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如神经递质的传递、心肌的收缩协调等。
缝隙连接ppt课件
缝隙连接与糖尿病
一、缝隙连接的结构及其调节 二、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三、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四、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五、与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
缝隙连接的结构及其调节
缝隙连接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缝隙连接与糖尿病肾脏病变
缝隙连接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缝隙连接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GJ解体,Cx簇集成 块状,体积变大 溶酶 体吞噬
下丘脑星 形胶质细 胞间的GJ 能量和代谢 产物的转运
缝隙连接与糖尿病性勃起功 能障碍
除血管病变外,高糖还能破坏阴茎正 常海绵体组织中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结 构,使海绵体肌舒张-收缩平衡性失调。
DM影响阴茎勃起功能, 海绵体平滑肌组织 Cx43表达降低可能是 其发病机制之一
大鼠阴茎海绵体 随病程延长 Cx43表达明显 平滑肌组织Cx43 下降 表达降低
PDGF
Cx43
丝裂原物质
荧光染色数目增多,直 径变小 荧光染色直径 变大,数目却变少
Cx43被磷酸化,GJ的功 能被抑制;而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型 向分泌型转变后,其Cx43表达增 多,直径变小
缝隙连接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也可影响大脑使其血流量改变、血脑 屏障完整性受损、脑代谢和神经递质释放改变以 及认知功能障碍。糖尿病中枢神经中星形胶质细 胞的病变越来越多报道其起于高血糖所引起的血 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肾周细胞中缝隙连接 通道的损伤。
Kihara等人又发现神经节细胞和星形细胞也有 Cx43蛋白的表达
高糖作用下会使视网膜微血管GJIC 降低,最终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
高糖培养微血管内皮细 胞发现细胞之间的Cx43 的蛋白表达和mRNA均 降低,GJIC也下降 3个月时糖尿病大鼠血高糖可以降低Cx43的蛋 视网膜屏障血管渗透性 白表达和基因转录水平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明 ,而Cx40、Cx37的表达 显下降;Cx43表达下降 无改变 GJIC功能下调
[重点]习题二上皮组织
习题二上皮组织一、单选题1.不属于人体基本组织的是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脂肪组织D.肌组织E.神经组织2.具有明显极性的细胞是A.上皮细胞B.结缔组织细胞C.神经细胞D.肌细胞E.卵细胞3.下列哪一点不是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A.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外基质很少B.细胞呈现明显的极性C.上皮藉基膜与深部结缔组织相连D.含丰富的毛细血管E.含丰富的神经末梢4.单层扁平上皮不见于A.心脏腔面B.心包膜表面C.胃壁内表面D.胃壁外表面E.肺泡壁5.光镜下所见的纤毛,在电镜下其结构是A.绒毛B.微绒毛C.纹状缘D.外包质膜,内含纵行微丝E.外包质膜,内有许多纵向排列的微管6.电镜下观察纤毛的重要结构特点是内含A. 9组双联微管B. 9组三联微管C. 9组三联微管和2条中央微管D 9组二联微管和2条中央微管 E.中部有基体7.纤毛可见于A.小肠上皮B.气管上皮C.变移上皮D.口腔上皮E.血管内皮8.关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描述哪项不正确?A.细胞形状、高矮不一,细胞核位置高低不等B.细胞都附着于基膜上C.细胞表面都有纤毛D.有杯状细胞E.主要分布于呼吸道腔面9.复层扁平上皮的特点是A.浅层为一层扁平细胞B.中间层细胞之间有大量缝隙连接C.基底层细胞有较强的分裂增殖能力D.含较多的毛细血管E.与结缔组织的连接面平直10.膀胱腔面上皮的特点为A.细胞层数和形状可发生变化B.上皮的厚度恒定不变C.浅层细胞为柱状D.表层细胞角化以防止尿液浸蚀E.基底面凹凸不平11.人体内最耐摩擦的上皮组织是A.单层立方上皮B.单层柱状上皮C.假复层柱状上皮D.复层扁平上皮E.变移上皮12.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分布在下列哪些器官A.食管B.气管C.输卵管D.输精管E.输尿管.13.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不存在于:A.口腔的腔面B.食管的腔面C.胆囊的腔面D.阴道的腔面E.角膜的腔面14.质膜内褶处细胞质内常含有A.粗面内质网B.滑面内质网C.溶酶体D.高尔基复合体E.线粒体15.毛细血管内皮的基膜的组成是A.透明板B.透明板和基板C.透明板、基板和网板D.基板和网板E.网板16.微绒毛中央的纵行微丝向下连于A.细胞核B.线粒体C.中心体D.基体E.终末网17.微绒毛内含纵行排列的细胞器A.微管B.微丝C.中间丝D.微体E.线粒体2.镜下所见的纹状缘或刷状缘电镜下是何结构组成A.微管B.微丝C.纤毛D.微绒毛E.张力丝18.关于桥粒的描述哪一点是不正确的?A.在上皮细胞顶部呈带状B.细胞间隙可见致密的中间线C.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附着板D.附着板上连有张力丝E.桥粒是很牢固的细胞连接19.桥粒具有哪些功能?A.交换离子和小分子物质B.封闭细胞间隙阻挡物质通道.C.使细胞彼此牢固连接D.增加细胞的表面积E.具有收缩作用.20.具有封闭作用的细胞连接是A.紧密连接B.中间连接C.桥粒D.缝隙连接21.中间连接见于下列何处A.平滑肌细胞间B.运动终板C.肾小管的上皮D.血管内皮E.心肌闰盘22.缝隙连接的特点是A.连接处细胞间隙约为20nmB.连接处细胞膜外层融合C.细胞膜上有规律的柱状颗粒,由12个亚单位组成D.柱状颗粒中央有直径约2nm的管腔E.细胞之间有微管相连23.缝隙连接见于下列何处A.皮肤表皮B.肌梭C.心肌闰盘D.心内膜内皮E.食管的粘膜上皮24.单层柱状上皮可见于A.胃B.胆囊C.结肠D.子宫E.以上所有器官25.上皮组织的功能不包括A.保护B.营养C.吸收D.分泌E.排泄26.细胞连接不存在于A.单层扁平上皮的细胞之间B.骨细胞之间C.外周血细胞之间D.平滑肌细胞之间E.神经细胞之间27.上皮细胞借助于下列何结构固定在基膜:A.缝隙连接B.紧密连接C.粘液D.中间连接E. 半桥粒28.较厚的基膜电镜下可分为A.透明层和网板B.基板和基质C.基板和网板D.网板和基质E.网板和致密层29.细胞分泌的哪种物质与水结合形成黏液?A.蛋白质B.蛋白聚糖C.糖脂D.脂蛋白E.糖蛋白30.浆液性腺细胞的结构特点不包括A.细胞核扁平,贴于细胞基底面B.基底部胞质嗜碱性C.细胞顶部含分泌颗粒D.细胞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E.细胞基底部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31.腺上皮的含义是A.含有腺细胞的上皮组织B.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组织C.具有吸收功能的上皮组织D.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组织E.以吸收功能为主的上皮组织32.属于浆液性腺的是A.腮腺B.下颌下腺C.舌下腺D.肾上腺E.甲状腺二、多选题1.含有杯状细胞的上皮是A.胃黏膜上皮B.小肠黏膜上皮C.结肠黏膜上皮D.膀胱黏膜上皮E.气管黏膜上皮2.内皮的特点是A.表面光滑B.细胞为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C.表面有纹状缘D.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E.内皮细胞薄,有利于物质交换3.缝隙连接的功能有A.阻挡大分子物质进入深部组织B.传递神经冲动C.保持细胞形状D.细胞间离子交换E.传递化学信息4.单层立方上皮多见于A.淋巴管腔面B.甲状腺C.食管黏膜上皮D.胃黏膜上皮E.肾小管5.基膜A.位于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之间B.PAS反应阳性C.电镜下可见有透明板、基板和网板D.化学成分主要为糖蛋白和蛋白聚糖E.是一种半透膜6.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A.皮肤B.角膜C.食管D.阴道E.口腔7.属于连接复合体的是A.紧密连接+中间连接B.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C.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D.紧密连接+桥粒+半桥粒E.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8.紧密连接A.多位于上皮细胞侧面的顶部B.常呈带状环绕细胞C.相邻细胞膜外层完全融合D.细胞膜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E.具有封闭细胞间隙、阻止大分子物质通过的作用9.与纤毛摆动有关的蛋白质有A.动力蛋白B.肌动蛋白C.肌球蛋白D.肌钙蛋白E.微管蛋白10.外分泌腺的特点是A.由分泌部和导管部构成B.分泌部一般由一层腺细胞围成腺泡C.腺泡可分为浆液性、黏液性和混合性3种D.常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E.分泌物排止体表或器官腔内11.可分泌黏液的结构有A.杯状细胞B.间皮C.浆液性腺泡D.黏液性腺泡E.混合性腺泡12、上皮细胞的特化结构包括:A.纤毛B.中间连接C.桥粒D.半桥粒E.紧密连接三、填空1.心血管及淋巴管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位于胸、腹膜及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
4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
第四章细胞连接与细胞外基质一.选择题(一)A型题1.紧密连接存在于A.结缔组织B.血液细胞间C肌肉细胞间D.上皮细胞间E.神经细胞间2.能够封闭细胞间隙的连接是A.桥粒B.半桥粒C紧密连接D.缝隙连接E.都不是3.小肠柱状上皮细胞在肠腔面细胞间隙顶端形成闭锁小带,长度约A.10-100nmB.10-200nmC.50-100nmD.50-200nmE.50-400nm4.有肌动蛋白纤维参与的连接类型是A.带状桥粒B.半桥粒C点状桥粒D.紧密连接E.缝隙连接5.缝隙连接两细胞间的间隙是A.1nmB.2nmC.5nmD.10nmE.20nm6.带状桥粒连接两细胞间的间隙约是A.5nmB.10nmC.20nmD.30nmE.50nm7.点状桥粒连接两细胞间的间隙约是A.5-10nmB.10-20nmC.20-25nmD.25-30nmE.30-50nm8.缝隙连接的连接小体的中心孔径为A.0.1nmB.0.5nmC.1nmD.1.5nmE.2nm9.构成缝隙连接的连接小体的连接蛋白分子每个分子跨膜A.1次B.2次C.4次D.6次E.7次10.在紧密连接中起作用的是A.钙粘蛋白B.ZO-1多肽C.整合蛋白D.连接蛋白E.都不是11.在创伤组织修复时,细胞分泌大量A.蛋白聚糖B.透明质酸C.胶原D.层粘连蛋白E.纤连蛋白12.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是A.弹性蛋白B.层粘连蛋白C.胶原D.纤连蛋白E.结蛋白13.细胞外基质中非糖基化的蛋白是A.弹性蛋白B.胶原C.层粘连蛋白D.纤连蛋白E.都不是14.肾小球基膜成为血浆和尿液的过滤器。
IA.层粘连蛋白B.胶原C.纤连蛋白D.弹性蛋白E.蛋白聚糖15.在胶原分子肽链中A.Gly占1/3B.Pro占1/3C.Lys占1/3D.Hypro占1/3E.Hylys占1/316.胶原基因的外显子由个核苷酸组成A.27或27倍数B.36或36倍数C.48或48倍数D.54或54倍数E.96或96倍数17.胶原分子直径和长度为A.0.5nm;100nmB.0.5nm;200nmC.1.0nm;200nmD.1.0nm;300nmE.1.5nm;300nm18.胶原分子组装成胶原纤维时前后分子首尾相隔A.15nmB.25nmC.35nmD.40nmE.50nm19.关于弹性蛋白A.糖基化、高度不溶、很少羟化、富含脯氨酸和甘氨酸B.非糖基化、高度不溶、羟化、富含脯氨酸和甘氨酸C.非糖基化、可溶、很少羟化、富含脯氨酸和甘氨酸D.非糖基化、高度不溶、很少羟化、富含脯氨酸和甘氨酸E.非糖基化、高度不溶、很少羟化、很少含脯氨酸和甘氨酸20.能够使细胞锚定静止又能诱导细胞运动迁移的是A.蛋白聚糖B.纤连蛋白C.层粘连蛋白D.胶原E.弹性蛋白21.参与粘着斑形成的是A.弹性蛋白B.层粘连蛋白C.纤连蛋白D.氨基聚糖与蛋白聚糖E.胶原22.在细胞外基质中将各种成分组织起来并与细胞表面结合的是A.胶原B.蛋白聚糖C.纤连蛋白D.中等纤维E.张力纤维23.纤连蛋白与细胞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是A.甘氨酸8.三肽66口)或四肽(RGDS)序列C.多肽链D.二硫键E.V型分子24.胶原在形成胶合板样结构A.皮肤中B.肌腱C.腺泡D.平滑肌E.角膜(二)B型题1-4题A.带状桥粒B.半桥粒C.点状桥粒D.紧密连接E.缝隙连接1.起封闭作用的连接2.上皮细胞与基质的连接3.电镜观察为7层结构的连接4.起通讯作用的连接5-9题A.点构成的密网状的连接B.细胞周围成连续状的连接C.连接处胞质内面有致密而深染的板状结构D.连接为成片聚集的紧密排列的颗粒E.与层粘连蛋白相连5.带状桥粒6.半桥粒7.点状桥粒8.紧密连接9.缝隙连接10-16题A.蛋白聚糖B.胶原C.弹性蛋白D.纤连蛋白E.层粘连蛋白10.传递信息的作用11.细胞迁移附着的基质12.基膜中的粘着蛋白13.促进血液凝固14.二条肽链构成V型分子15.三条肽链构成“十”字型16.分子呈无规则螺旋结构(三)C型题1.不同种属动物及不同组织中的连接蛋白在分子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A.C端B.N端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2.缝隙连接是细胞间的A.代谢偶联B.电偶联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3.可以使紧密连接通道关闭的因素是A.pH下降B.膜电位低落C.两者都是4.缝隙连接的功能是A.细胞粘合B.细胞通讯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5.上皮细胞间的点状桥粒处的中间丝是A.结蛋白丝B.角蛋白丝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6.硫酸化的是A.蛋白聚糖B.透明质酸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7.恶性转化细胞A.细胞外基质中纤连蛋白明显减少B.胶原被分解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8.哪个是可以结合RGD三肽顺序的受体A.层粘连蛋白受体B.胶原受体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9.谁参与基膜的构成A.弹性蛋白B.纤连蛋白D.两者都不是10.与肿瘤细胞迁移相关的是A.胶原B.纤连蛋白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四)X型题1.下列哪些组织细胞不存在细胞连接A.肌肉组织B.结缔组织C.神经组织D.血细胞E.上皮细胞2.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包括A.细胞生长B.细胞分裂C.细胞分化D.细胞运动E.细胞代谢3.有中等纤维参与的连接是A.带状桥粒B.半桥粒C.点状桥粒D.紧密连接E.缝隙连接4.能够通过缝隙连接的物质是A.矿物质B.蛋白质C.氨基酸D.维生素E.多糖5.下列那些可以形成连接复合体A.带状桥粒B.半桥粒C.点状桥粒D.缝隙连接E.紧密连接6.影响缝隙连接通道开闭的因素有A.膜电位B.pHC.Ca2+浓度D.细胞受损E.连接蛋白变构7.依赖缝隙连接完成的生命活动有A.神经元间的电突触处冲动传导8.细胞吞噬C.心肌收缩D.细胞分裂E.小肠平滑肌蠕动8.细胞外基质的功能有A.支持B.保护C.提供营养D.胚胎形态建成E.细胞迁移9.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回引起哪些病理变化A.器官组织纤维化B.肿瘤恶变C.肿瘤转移D.衰老E.遗传性疾病10.下列哪些病与胶原的异常有关A.类风湿性关节炎B.白内障C.慢性肾炎D.肺纤维化E.都无关11.关于纤连蛋白受体A.ap Y三条多肽链构成B.可以结合纤连蛋白的三肽或四肽C.介导形成粘着斑D.跨膜糖蛋白E.首次从鸡成纤维细胞中纯化二.填空1.细胞连接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划分为,和三种类型,其中有细胞骨架纤维参与的属于连接。
缝隙连接的名词解释
缝隙连接的名词解释缝隙连接是指通过填充、连接或衔接分散的部分来构建的整体结构。
它指的是将不同的部分或元素组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缝隙连接是一种设计方法,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建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
缝隙连接的主要特点是使用空隙或间隙将不同的部件或元素连接在一起。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分散的资源,使它们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缝隙连接常用于解决不同领域之间的难题,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将不同的建筑元素组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建筑结构。
缝隙连接的实现与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有关。
通常使用一些可塑性强、易于加工的材料,如木材、金属、塑料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及其强度和稳定性,以确保整体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缝隙连接是一种创新的设计方法,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发挥作用。
它强调将不同元素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整体。
缝隙连接是建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许多领域的常见设计方法之一。
通常,它是将不同的部分或元素组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相较于传统的拼接或焊接等连接方式,缝隙连接通常利用间隙或空隙将不同的部件或元素连接在一起,这种方法有时也称为”错缝式连接“。
缝隙连接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设计效果,这种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整体的协调性和完整性,将不同的部分或元素组合在一起。
缝隙连接的实现需要考虑到不同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及其强度和稳定性。
在建筑设计中,缝隙连接可以使用锁榫、榫头等木工结构来实现;在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中,则可以使用钩子、拉链、扣环等常用的缝隙连接方式来实现。
缝隙连接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很好地利用分散的资源,并且能够提高整体结构的可持续性。
它促进了材料的重用和循环利用,减少了浪费。
此外,缝隙连接的松散结构也能够使整体结构更加透气、通风和光线充足。
然而,缝隙连接的缺点也很明显,例如它不如焊接和拼接等结构紧密,不够强度,并且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劳动力来实现。
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绪论
组织学与胚胎学笔记一绪论1.组织学:是用显微镜技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细胞:是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
3.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人体组织可归纳为四大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4.器官:四大基本组织以不同的种类、数量和方式组合形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
5.系统:若干器官功能相关的器官构成,完成连续性生理活动。
6.胚胎学: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制的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和先天畸形等。
7.HE染色:即苏木精-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苏木精属于碱性染料,它可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染成紫蓝色;伊红属于酸性染料,它可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染成红色。
组织结构易于被碱性染料(苏木精)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性,易于被酸性染料(伊红)着色的性质,称为嗜酸性。
第一章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简称上皮,有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
按结构与功能特点分为以下几类:1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面。
2.腺上皮:主要行使分泌功能的上皮。
一、被覆上皮(一)、被覆上皮的共同特点细胞多,排列紧密,细胞外基质少;上皮细胞有极性,朝向身体表面或管腔面的一面称为游离面,与其相对的一面向着深部的结缔组织,称为基底面;上皮组织内一般没有血管,营养由结缔组织内的血管透过基膜供给。
(二)、被覆上皮的分类与结构分类依据:按照上皮细胞的层数和细胞(或表层细胞)的形态进行分类。
1.单层扁平上皮(单层鳞状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侧面观细胞扁平呈梭形。
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此种上皮薄,有利于物质通透,并能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摩擦。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分子学研究进展
医学信息2014年2月第27卷第2期(上)Medical Information.Feb.2014.Vol.27.No.1临床医学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利用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间接反映血管狭窄的程度、部位、侧支循环及动脉闭塞后的再通情况。
但也有不足之处[19]:①对颅内段血管的病变,由于受到颅骨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的反映其真实病变;②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③无二维引导,不直观,有些血管不易辨认。
6.3TCD 的临床应用状况TCD 可探测到大脑前动脉(ACA ),大脑中动脉(MCA ),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后动脉主干(PCA),以及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颅内段主干;①用于显示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及侧支循环建立。
80年代国外的研究和90年代国内的研究,均证实TCD 诊断颅内动脉狭窄与DSA 比较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脑血管病的一项可靠的筛查手段[20];②脑动静脉畸形检测。
7结论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各有优势与不足;X 线血管造影动态显影,但辐射较大;DSA 被认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禁忌症较多;CTA 可以任意角度观察脑血管,对脑血管的解剖显示较好,但需要造影剂且具有放射性;MRA 相对无创,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影像解剖,但对患者有一定的局限性;TCD 无创、经济、便捷,可以反复多次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筛查手段,但功能较局限。
随着医学领域不断发展,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相互结合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互相补充,更加有利于脑血管及其病变的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1]黄立军,蔡成仕,刘英峰,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5):962-963.[2]Light,E.D.,Mukundan,S.,Wolf,P.D.,et al.Real-time 3-d intracranial ultrasound with an endoscopic matrix array transducer [J].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2007,33(8):1277-1284.[3]李坤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8,8(6):499-502.[4]于建明,刘建新,杨艳敏等编著.<<大型仪器上岗考试必备>>,2009年6月出版.[5]田洪,张玉波,刘磊.颅内动脉瘤术中脑栓塞后成功溶栓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第11期)[6]李月卿编著,<<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7]马先军,董万利,邵风扬.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形态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1):37-39[8]徐跃,梁碧玲编著.<<医学影像设备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9]黄文诺,王立富,王书祥等.3D-DSA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与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1):40-42[10]Maruya,J.,Yamamoto,K.,Ozawa,T.,et al.(2005).Sinultaneousmulti -section perfusion CT and CT angiography for the assess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Acta Neurochir,147(4):383-392[11]Susanne,W.,Michael,K.,Tobias,B.,et al.Role of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 selection for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hemispheric stroke[J]1998,29:935-938.[12]方琼,永强,刘斌,等.MDCT 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及颅底Willis 环解剖变异和其代偿潜能的评估[J]解剖与临床,2007,12:383-396.[13]程晓青,左长京,田建明,等.64排螺旋CT 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2):113-115.[14]Choi,C.G.,Lee,D.H.,Lee,J.H.,et al.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 -occlusive disease with 3D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inance angiography with sensitivity encoding at 3T.Am J Neuroradiol,2007,28(3):439-446.[15]邵康为,杨军,刘伟,等.3D 时飞法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7,16(4):278-280.[16]李晖,刘怀军,李靖武,等.应用MRA 评价后交通动脉开放与后循环形态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8):1456-1458.[17]Yeo,L.L.,Sharma,V.K.(2010)Role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Recent Pat CNS Drug Discov,5(1):1-13.[18]郑文权,王淑梅,张柳燕,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与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17-118.[19]黄一宁,高山,汪波.闭塞性脑血管病的TCD 与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华神经病学杂志,1997,23:364-365.[20]Demchuk,A.M.,Christou,I.,Wein,T.H.,et al.Accuracy and criteria for localizing arterial occlusion with transcranial Doppler.J Neuroimaging,2000,10(1):1-12.编辑/许言收稿日期:2013-12-101NOSTRINNOSTRIN 又称之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运输转导物(endothelial nitricoxide synthase traffic inducer ,NOSTRIN )是由Zimmermann 等[1]在2002年发现一种新型蛋白质。
勃起功能障碍的诊治进展与共识
影, 各种神经功能检查方法 ( 体性感觉诱发电位、 电 肌 图测 定球 海绵 体 反 射 等 ) 可 以对 E , D做 出 客观 诊 断 ,
有利 于辨 别心 理 性 或 器 质 性 勃 起 功 能障 碍 。但 是 , 随 着 口服 药 物 ( 5型 磷 酸 二 酯 酶 抑 制 剂 ) 疗 E 的 出 治 D
I V—T ) R 中关 于勃起 障碍 的诊 断标 准 也 同样 存在 许
多不完 善之 处 , 包括 诊断标 准不 够精 确 、 著地 痛苦 存 显
【 作者简介】李宏军( 6 一 , 主任 医师、 1 3 ) 男, 9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
要 从 事 男科 学临床诊 治和研 究 工作 。
・
4。
中国性科学 21 年 1 第 2 01 月 0卷第 1 期 Te h eeor lf u a eul Jna .o1 V1 0N. h i sJun mnSxat aur 21 o 2 o1 C n a oH i y y .
D :0 36 /. s. 62—19 . 0 10 .0 OI1 .99 ji n 17 s 93 2 1 .10 2
进展 , 采用 各种 现 代 的先 进 技 术 用 科 学 方 法 客 观地 评
价人类 性 功能 以来 , 质 性 因素 在 E 病 因诊 断 中 的 器 D
史密斯普通泌尿外科学
《史密斯普通泌尿外科学》第三十七章男性性功能障碍阴茎勃起机制、神经生理学及药理学实验与临床研究的进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男性性功能障碍。
目前,勃起功能的评估既可以在医院诊室里以海绵体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完成,也可以靠患者在家观察其对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反应而实现。
改良的诊断方法可以鉴别不同原因的勃起功能障碍。
更多的口服药物和经尿道用药正不断地被开发出来,最新一代阴茎假体比以往的产品更加先进和耐用。
持续性的研究可能为各种类型的勃起功能障碍提供更符合生理,更特异的疗法。
阴茎勃起的生理学阴茎的神经支配脊髓自主神经勃起中枢位于骶2-4和胸12-腰2的内侧核。
来自胸腰段的神经纤维(交感)与骶段的神经纤维(副交感)汇合形成下腹下丛和盆丛,两者发出神经纤维支配盆腔脏器。
支配阴茎的神经(海绵体神经)经精囊腺和前列腺的侧后方下行,并与膜部尿道一同穿越尿生殖隔。
海绵体神经的部分纤维与海绵体动脉及尿道球部动脉相伴进入阴茎海绵体和尿道海绵体,其余部分与阴茎背神经远行,在不同节段进入阴茎海绵体和尿道海绵体,控制阴茎的中段和远端。
海绵体神经末梢支配螺旋动脉和海绵窦平滑肌,负责阴茎勃起和消退过程中的血管变化。
躯体运动神经中枢位于骶髓2-4节段的腹侧角。
运动神经纤维加入阴部神经,支配球海绵体肌和坐骨海绵体肌。
起始于阴茎受体的躯体感觉神经传输痛觉、温度觉、触觉和振动觉。
生殖器刺激诱发的性欲感的传导通路和中枢仍未阐明。
大脑对脊髓勃起通路有调节作用。
多个脊髓上区域参与勃起功能,包括下丘脑、边缘系统、丘脑腹侧、中脑盖、侧黑质、桥脑侧腹和延髓。
特别是下丘脑的内侧视前区和室旁核,中脑的脑室管周灰质,延髓的旁巨细胞核中枢,均密切参与了阴茎勃起的控制。
人类有三种勃起机制:生殖器刺激性(接触性或反射性),中枢刺激性(非接触性或心理性)和中枢起源性(夜间性)。
生殖器刺激性勃起由生殖器部位的触摸刺激诱发,该种勃起持续时间较短,不易主观控制,但可在较高位脊髓病变时保留。
缝隙连接的功能
缝隙连接的功能
缝隙连接是一种将两个物体或部件连接在一起的方式。
与传统的连接方式不同,缝隙连接不需要使用任何粘合剂或螺钉等固定件。
它通常是通过将一个物体或部件插入到另一个物体或部件的缝隙中来实现的。
缝隙连接的功能可以有很多种,例如:
1. 紧密连接:缝隙连接能够将两个物体或部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由于缝隙连接的特殊结构,它能够提供更加牢固的连接,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松动。
2. 便于拆卸:与传统的连接方式相比,缝隙连接更容易拆卸。
只需要将一个物体或部件从另一个物体或部件的缝隙中取出即可,无需使用特殊工具或设备。
3. 美观:缝隙连接可以使连接部分更加美观。
由于缝隙连接使用的是隐藏在物体或部件内部的缝隙,连接部分看起来更加整洁,不会出现螺钉或其他固定件的痕迹。
4. 节约空间:缝隙连接能够节约空间。
由于不需要使用任何固定件,连接部分的体积较小,可以更好地适应狭小的空间。
总的来说,缝隙连接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连接方式,能够在很多不同的场合发挥作用。
无论是在家居装修、汽车制造还是机械加工等领域,缝隙连接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功能。
- 1 -。
中科院水生所(考研)细胞生物学历年试题
说明:试题来自水生所研究生部网站,可自行下载。
对于试题,仅对名词和问答部分给出了索引(默认教材为翟中和版),一些难点的题给出了个人思路,仅相当于和大家一块儿讨论,答案仍须自行整理。
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难免会有不足或者错误之处,还请大家谅解和指正。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细胞生物学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半自主性细胞器(semi-autonomous organelles)P1562.门通道(gate channel )P5413.核内有丝分裂(endomitosis)P3514.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P1975.非编码RNAs (Non-coding RNA)(未找到,个人理解:非编码蛋白质的RNA,如剪接体RNA、核酶等)6.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PI pathway)P2377.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遗传学P449)8.分子货仓(molecular warehouse)(新编细胞生物学学习指导P199)9.隔离子(chromosome insulator)P34110.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s)P541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 20分)1. 跨膜蛋白主要依靠以及相互作用力,而嵌入脂双层膜上。
2. 迄今端粒酶活性只发现在和组织细胞中。
3. 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凝集与去凝集作用的主要调节因子是和,它们分别在细胞周期的期和期活性最强。
4. 磷脂合成是在光面内质网的面上进行的,合成的磷脂向其他细胞部位转移的方式主要是和。
5. 根据核纤层的成分分析,它应属于细胞骨架的家族,其主要功能是和。
6. 细菌的鞭毛与动物细胞的鞭毛主要区别是和。
7. 早期胚胎细胞周期要比体细胞周期快,因为早期卵裂细胞具有不须而能分裂的能力。
8. 细胞中的蛋白质处于不断更新过程中,决定蛋白质寿命的信号位于通过途径将不稳定的蛋白质彻底降解。
缝隙连接的功能
缝隙连接的功能
缝隙连接是指将两个物体或部件通过一条缝隙连接起来,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连续性和协同作用的功能。
缝隙连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部件的稳定性:通过缝隙连接,可以将多个部件固定在一起,提高它们的整体稳定性,降低松动和脱落的风险,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2. 提高工作效率:缝隙连接不仅可以节省组装时间,还能保证各部件之间的精确匹配,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优化设计结构:缝隙连接可以让设计师在设计结构时更加灵活,因为不同的部件可以通过缝隙连接实现协同作用,从而实现更加复杂和创新的设计。
4. 降低成本:缝隙连接可以降低部件之间的加工难度和工艺要求,减少加工成本和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缝隙连接是一种重要的连接方式,具有增强稳定性、提高效率、优化设计结构和降低成本等多种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电子、建筑等领域。
- 1 -。
缝隙连接的功能
缝隙连接的功能
1.强度:缝隙连接可以提供较高的强度,使得连接的物体能够承受较大的力。
2. 稳定性:缝隙连接可以提供较好的稳定性,使得连接的物体能够保持在一定的位置或形态。
3. 灵活性:缝隙连接可以提供较好的灵活性,使得连接的物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变形或运动。
4. 美观性:缝隙连接可以提供较好的美观性,使得连接的物体在外观上呈现出一定的美感。
5. 维修性:缝隙连接可以提供较好的维修性,使得连接的物体在损坏或需要更换部分的情况下,能够进行简单的修复或更换。
总之,缝隙连接是一种常见的连接方式,其功能多样,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
- 1 -。
缝隙连接与勃起功能的关系
第 1 卷第 6 2 期
2007 11月 年
现 代 泌 尿 外 科 杂 志
X i da i a W ake Z a hi an iM nio i z
Vo1 1 o. .2N 6
NO V.20 07
・
综
述 ・
一
般 而 言 , 奋 不 可 能 由一 个 细 胞 直 接 传 导 至 另 一 个 细 兴
个 相 对 大 的 导 电 性 ( 1 0 1 0p ) 一 个 相 对 长 的 平 均 开 ≈ 0 — 2 s ,
胞 , 是 由于 细 胞 间 电阻 很 大 , 法 形 成 有 效 的 局 部 电流 。G 这 无 J 存 在 于 大 多 数 组 织 , 细胞 间 一 种 特 殊 的 连 接 方 式 , 兴 奋 可 是 使 以 实 现 在 细 胞 间 的 直 接 传 导 。在 G 所 在 部 位 , 互 偶 联 的 两 J 相 个 细 胞 的 膜 靠 的很 近 ( 3n 。冰 冻 断 裂 扫 描 电 镜 图 像 显 < m) 示, 每侧 细胞 膜 上 都 规 则 排 列 着 一 些 蛋 白 颗 粒 , 为 连 接 体 称 (o n x n 或 半 通 道 ( e ca n1 , 由 6个 连 接 蛋 白单 体 c n eo ) hmihn e)是 构 成 的六 聚体 , 央 围 成 一 个 亲 水 性 孔 道 。 连 接 体 在 内 质 网 中
成 , 又称 C 4 故 x 3型 G (o n xn 3gpjn t n 。G 广 泛 分 Jc n e i a u ci ) J 4 o 布 于各 脏 器 组 织 , 平 滑 肌 协 调 性 舒 缩 、 环 境 稳 定 、 胎 发 在 内 胚
生 及 细 胞 生 长调 控 中 发 挥 重 要 的 作 用 , 目前 国 际 研 究 最 热 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缝隙连接与勃起功能的关系【摘要】由连接蛋白43构成的缝隙连接,是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网络同步兴奋并快速协调一致舒缩的解剖生理基础,是维持正常勃起功能的重要条件,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重要分子靶标,缝隙连接的异常将会导致勃起功能的异常。
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缝隙连接连接蛋白43 阴茎勃起在阴茎勃起的外周生理机制中,海绵体平滑肌舒张是重要因素。
人类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网络,之所以能同步兴奋并快速协调一致的舒缩,是因为存在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GJ)。
由于它主要由连接蛋白43(connexin43, Cx43)构成,故又称Cx43型GJ(connexin43 gap junction)。
GJ广泛分布于各脏器组织,在平滑肌协调性舒缩、内环境稳定、胚胎发生及细胞生长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国际研究最热门的课题之一。
Cx43型GJ是维持正常勃起功能的重要条件,其表达异常与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的发生密切相关。
本文就这方面的现状作一综述。
1 GJ的解剖生理一般而言,兴奋不可能由一个细胞直接传导至另一个细胞,这是由于细胞间电阻很大,无法形成有效的局部电流。
GJ存在于大多数组织,是细胞间一种特殊的连接方式,使兴奋可以实现在细胞间的直接传导。
在GJ所在部位,相互偶联的两个细胞的膜靠的很近(<3nm)。
冰冻断裂扫描电镜图像显示,每侧细胞膜上都规则排列着一些蛋白颗粒,称为连接体(connexon)或半通道(hemichannel),是由6个连接蛋白单体构成的六聚体,中央围成一个亲水性孔道。
连接体在内质网高尔基体合成后,通过出胞作用到达细胞膜[1],与偶联细胞膜上的连接体端端对接,使二者的亲水性孔道对接形成连接通道(gap junctional channel),连接通道的胞外部分镶嵌在脂质双层中。
对接前的半通道通常是关闭的,仅在特定的电化学环境中开放,参与旁分泌细胞间信号传递和诱导细胞凋亡[2]。
连接通道通常是开放的,允许分子量小于1kD的物质,如代谢产物前体、营养素和包括Ca2+、K+、IP3、cAMP、cGMP在内的离子和第二信使分子等通过[3],为溶质扩散提供了细胞间水相通道。
这种分子信号交换的过程,也称作GJ介导的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个细胞产生的兴奋信号,可通过GJ直接传播到另一个细胞。
因此,激发一次快速的合胞体式的舒缩反应,不须所有平滑肌细胞都受到直接刺激,因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可作为一个细胞网络起作用[4]。
GJ给相互偶联的细胞提供胞质连续性[5]。
GJ可在细胞内Ca2+浓度过高或酸中毒、低氧、低血糖情况下关闭,导致海绵体平滑肌张力降低,从而诱发阴茎低流量异常勃起[6]。
GJ在海绵体组织信号传导中起着关键作用[7]。
作为GJ的构成元素Cx,实质上是一种膜蛋白,目前在人类基因组已克隆出21种[8]。
依据cDNA测序所得的分子量,Cx家族依次命名为Cx26、Cx30、Cx31、Cx32、Cx37、Cx43等[9]。
一个Cx分子包括四个跨膜片断、一个胞内环和两个胞外环,羧基末端和氨基末端位于胞内,羧基末端具有活性,其磷酸化/去磷酸化水平对GJ的功能状态有重要影响。
多种Cx可共存于同一组织,一个GJ亦可由两种以上Cx 构成。
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获得的乳房内动脉和隐静脉标本中,采用双重全细胞膜片钳(dual whole cell patch clamp,DWCP)技术,研究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GJ时,发现有一种非典型通道,其电导类似Cx40而电压门控行为类似Cx43,通过免疫印迹Norther blot分析证实有Cx40及Cx43mRNA联合表达[10]。
系列研究已证实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GJ主要由Cx43构成[1112],它定位于人类6号染色体(q21-q23.2)[8],有一个相对大的导电性(≈100-120ps),一个相对长的平均开放时间(0.5-5s),一个极短的平均关闭时间,因此有一个相对高的平均开放概率(≈90%)[13]。
2 GJ与勃起的整体协同性虽然调节生理勃起过程的多种因子(如Ca2+、K+、环核苷酸等)已得到证实,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
例如,为何处于低灌流状态下的海绵体,仅局部注射微克级的VIP和PGE1就可诱发快速坚硬的阴茎勃起?一个包埋在大量细胞外基质中的平滑肌束构成的器官,为何能出现如此快速协调的反应?有限的自主神经分布能提供快速协调一致的阴茎勃起吗?现有的人和动物模型显示海绵体平滑肌神经末稍分布相对稀少,与平滑肌细胞远远小于一一对应关系[14],并非骨骼肌那样神经肌接头的对应关系。
单用药物的扩散理论难以完整解释这些现象。
研究发现由Cx43构成的GJ,为海绵体细胞与细胞之间协调一致的反应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Cx43在功能上联络相偶联的平滑肌细胞浆,任何肌细胞离子通道的活性改变都将影响邻近细胞的状态。
事实上阴茎小范围任何形式的电化学改变均可迅速传遍整个器官,这种合胞体细胞网络的存在对于勃起功能至关重要,保证海绵体和动脉平滑肌在受到神经或药理学刺激时能作出协调一致的反应[11]。
现已清楚非结合性离子通道(nonjunctional ion channels)调节单个肌细胞反应,而缝隙连接通道使海绵体整体反应协调一致。
但是这两种通道如何与勃起的中枢控制及外周神经控制相协调,还有另一层复杂性。
Christ[5]提出“合胞体组织三联(syncytial tissue triad)”理论,即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网络的收缩和舒张,类似心肌细胞的“全或无”特性。
该理论将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并入勃起生理学,认为勃起过程取决于信号(反映神经分布密度和初速率等)、信号转换(反映细胞内Ca2+、K+、IP3、cAMP、cGMP的系列变化)、信号传播(反映GJ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绝对重要性)三个密不可分的有机组合。
3 GJ的异常与ED的发生目前已证实GJ的异常与人类生殖系统疾病(精子活力缺乏、睾丸癌、前列腺癌等)密切相关[3]。
同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x43型GJ受损与ED的发生也存在种种联系。
Brink等[12]通过对STZ糖尿病大鼠ED模型短期培养的海绵体平滑肌细胞进行荧光染料转移试验,结果显示Cx43型GJ渗透性增加,导致Ca2+、IP3等信使发生更有效的转移,从而增加海绵体平滑肌张力,促使ED发生。
Jiang等[15]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的阴茎海绵体超微结构研究发现,不规则条状胶原质在海绵窦的贮积明显增加,改变了GJ介导的细胞间信息交流,降低了海绵体平滑肌的顺应性和弹性,促使ED发生,提示在海绵体纤维化相关ED患者,Cx43型GJ可能受损。
Bellinghieri等[16]通过对慢性肾功衰ED患者的阴茎海绵体超微结构研究发现,平滑肌细胞变性萎缩、数量减少,间质胶原纤维增加,结果GJ数量显著下降。
Pitre等[17]通过对糖尿病外周神经元变性大鼠的阴茎背神经束膜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与控制组相比,Cx26和Cx32显著降低,而Cx43在两组均未检测到。
4 基于GJ治疗ED的现状及展望由于阴茎海绵体组织中有GJ的存在,保证信号在平滑肌细胞网络同步化传播,因此只要少量细胞转染目的基因即可取得疗效。
利用GJ的这种特性,将舒张性生物活性因子的DNA片段作为目的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ED动物体内,达到治疗ED的目的[1819]。
Melman 等[20]利用hMaxi K基因进行人体试验并取得初步成果,是基因治疗人类ED的里程碑。
已发现某些ED患者的病因与海绵体平滑肌张力增高和(或)平滑肌舒张受损有关。
从阴茎勃起的周围神经生理学角度,改变阴茎对肾上腺素能、胆碱能或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有助于增强组织张力和削弱平滑肌舒张,而这些正是ED患者的基本特征。
将GJ作为新的药物作用靶点进行研究,采用GJ阻断剂(如1庚醇、甘草次酸)抑制局部细胞内增强的Ca2+、IP3信号通过GJ通道在平滑肌细胞网络同步传播,降低平滑肌张力,有利于平滑肌舒张[21],这可能对治疗ED有重要启示。
从Cx43基因表达到降解的各个环节(包括Cx43的翻译和翻译后修饰),蛋白磷酸化已被用来调节GJ介导的细胞间信息交流[22]。
但Cx43在PKC依赖性过度磷酸化时,GJ将会受到抑制。
具体可从Cx43的转录、翻译、组装、插入细胞膜以及与偶联细胞的Cx43相对接等多个环节来调控GJ。
利用Cx43基因(或联合NO基因、hMaxi K基因)治疗ED的设想[8],可能开辟ED的后“三线疗法”新时代。
综上所述,Cx43型GJ是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合胞体细胞网络快速协调一致舒缩的解剖生理基础,是维持正常勃起功能的重要条件,也是治疗ED 的重要分子靶标,调控GJ将为治疗ED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1\]Saez JC, Retamal MA, Basilio D, et al. Connexin based gap junction hemichannels: gating mechanisms \[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5, 1711(2):215224.\[2\]Saez JC, Berthoud VM, Branes MC,et al. Plasma membrane channels formed by connexins: their regulation and functions \[J\]. Physiol Rev, 2003, 83(4):13591400.\[3\]Pointis G, Fiorini C, Defamie N, et al. Gap junc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J\]. Biochim Biophys Acta, 2005,1719(12):102116.\[4\]Christ GJ. K channels as molecular targ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J\]. J Androl,2002,23(5):1019.\[5\]Christ GJ. Gap junction and ion channels: relevance to erectile dysfunction \[J\]. Int J Impot Res, 2000, 12(suppl 4):1525.\[6\]Muneer A, Cellek S, Dogan A, et al. Investigation of cavernosal smooth muscle dysfunction in low flow priapismusing an in vitro model \[J\]. Int J Impot Res, 2005, 17(1):1018.\[7\]Hashitani H, Suzuki H. Identification of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n corporal tissues of the guinea pig penis \[J\]. Br J Pharmacol ,2004, 141(2):199204.\[8\]Pointis G. Connexin43: Emerging role in erectile function \[J\]. 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06, 38(10):16421646.\[9\]Sohl G, Willecke K. An update on connexin genes and their nomenclature in mouse And man \[J\]. Cell Commun Adhes, 2003, 10(46):173180.\[10\]Wang HZ, Day N, Valcic M, et 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in cultured huma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J\].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001, 281(1):7588.\[11\]Melman A, Christ GJ. Integrative erectile biology.The effects of age and disease on gap junctions and ion channels and their potential value to the treatment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J\]. Urol Clin N Am, 2001, 28(2):217231.\[12\]Brink PR, Valiunas V, Wang HZ, et al. Experimental diabetes alters connexin43 derived gap junction permeability in short term cultures of rat corporal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J\]. J Urol, 2006, 175(1):381386.\[13\]Christ GJ, Brink PR. Analysis of the presence and physiological relevance of subconducting states of Connexin43 derived gap junction channels in cultured human corporal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J\]. Circ Res, 1999, 84(7):797 803.\[14\]Christ GJ, Hodges S.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etrusor and corporal myocyte contraction: identifying targets for pharmacotherapy of bladder and erectile dysfunction \[J\]. Br J Pharmacol, 2006, 147(suppl2):4155.\[15\]Jiang R, Chen JH, Jin J, et al. Ultrastructual comparison of penile cavernous tissue between hypertensive and normotensive rats \[J\]. Int J Impot Res, 2005, 17(5):417 423.\[16\]Bellinghieri G, Santoro G, Santoro D,et al. Ultralstructural changes of corpora cavernosa in men with erectile dysfunction and chronic renal failure \[J\]. Semin Nephrol, 2004, 24(5):488491.\[17\]Pitre DA, Seifert JL, Bauer JA. Perineuriuminflammation and altered connexin isoform expression in a rat model of diabetes relat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J\]. Neurosci Lett, 2001, 303(1):6771.\[18\]Schiff JD, Melman A. Ion channel gene therapy for smooth muscle disorders: relaxing smooth muscles to treat erectile dysfunction \[J\]. Assay Drug Dev Technol, 2006, 4(1):8995.\[19\]Kendirci M,Teloken PE,Champion HC, et al. Gene therapy for erectile dysfunction:fact or fiction? \[J\]. Eur Urol, 2006, 50(6):12081222.\[20\]Melman A, Bar Chama N, McCullough A, et al. The first human trial for gene transfer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preliminary results \[J\]. Eur Urol, 2005, 48(2):314318.\[21\]Takeda Y, Ward SM, Sanders KM, et al. Effects of the gap junction blocker glycyrrhetinic acid on gastrointestinal smooth muscle cells \[J\].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5, 288(4):832841.\[22\]Saez JC, Martinez AD, Branes MC, et al. Regulation of gap junctions by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J\]. Braz J Med Biol Res, 1998, 31(5):59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