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
闽南建筑文化赏析
![闽南建筑文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10135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9.png)
闽南建筑文化赏析闽南居民建筑特色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
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闽南特色戏台角檐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也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也有出砖入石之说。
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是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
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
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
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红砖赤瓦、燕尾山墙,镶嵌上精美的木石雕刻装饰……这样的红砖古厝在闽南一带十分常见。
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类建筑反映着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闽南传统建筑特色PPT课件
![闽南传统建筑特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59baa9e45c3b3566ec8b1c.png)
山墙
• 山墙的砌筑方式有以下几 种:
• 1) 出砖入石: 这是最具有 闽南特色的砌墙方式。它 利用形状各异的砖、石、 瓦砾的交织堆叠, 粘以糖水 灰, 构筑墙体, 具有环保、 经济、巩固等成效。用这 种方法砌成的墙不仅巩固 防盗、冬暖夏凉, 而且古朴 美观。
• 闽南民居最具特色的应该是石材和 红砖的利用,大局部是先用石条建 齐胸的基座,再砌上红砖,稳重大 方。
• 泉州惠安是石雕的故土,闽南民居 也少不了石雕,形象栩栩如生,也 为房子增加了几分特色。
砖雕和石雕
• 装饰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建筑文化和地方特色, 是不同地区间建筑文化差异的外在表现。
• 镜面是房屋的正立面, 也叫秀面, 是最重要的也是 最必须装饰的。
• 2) 人字砌石墙: 又称人字躺。 将大小相近的石块,左右倾 斜45度交织叠砌, 形成人字, 这种的施工砌法困难度较高, 但整体构造性较好。
• 3) 斗砌砖墙: 用大块扁形的红 砖, 以竖立及平放的方法组立 成盒状, 内部再填塞, 土石碎料。 这种做法的墙体, 很厚实, 又可 以节省砖材, 外观形成宽窄相 间的分隔, 在阳光下显得特别 红艳, 散发着传统建筑的魅力。
•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 并没有一种极 张扬的、类型化的 形式。其平面格局多是以“三合 天 井〞或“四合中庭〞为核心, 向 纵, 横开展起来的, 建筑 的外部材 料以红砖白石为多, 内部以木构架 为主。它 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 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 其壁 体构造以砖石相间堆砌, 营造出肌 理所表现出的 层次美感。特别是 本地所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和屋 面 瓦, 使建筑呈现了统一的暖色调。 形成最具特色的红 砖文化。
闽南传统园林建筑景观及特色美学库
![闽南传统园林建筑景观及特色美学库](https://img.taocdn.com/s3/m/ed1cb6f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e.png)
闽南传统园林建筑景观及特色美学库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
闽南文化的内涵是极为丰富深刻的,其表现形式是多姿多彩的。
构建闽南特色本土美学库,既有利于闽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能展现泉州特有的闽南城市美学,还可对外输出泉州特色闽南文化。
一、闽南传统园林闽南园林以书院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为代表,数量多、分布广且特色鲜明。
泉州书院园林有梅石山房、小山丛竹等,寺庙园林以开元寺、承天寺等为代表,私家园林则有施琅(1621-1696)的“春夏秋冬四季园”。
闽南园林平面布局较简洁,以小空间近距离的欣赏为主;园林均有湖石假山、掘池为景的做法,假山体量小巧,有池必有石桥,并以平板桥居多。
(一)闽南传统园林建筑建构筑物是构成闽南园林的重要元素,形式有:楼堂斋馆、亭廊轩榭、坊塔桥院、拱门石埕、长墙漏窗、石栏凳几等,风格均按闽南传统建筑做法,采用红砖、红瓦、白石、燕尾脊、水车堵、鸟踏等要素。
在园林景观项目建设中巧妙运用闽南传统建筑手法,充分展示闽南传统建筑美学。
现已建设完成的“小山丛竹”复建工程中“不二祠”、“过化亭”、“晚晴室”古风古貌呈现;即将开园的西湖公园桃花岛通过在林中巧妙安排亭、台、楼、廊等园林建筑,营造一处构思精巧、景境相融、契合西湖山水园林神韵和自然生态的传统园林,再现闽南人的园林生活意趣。
(二)闽南传统建筑材料闽南传统建筑材料皆就地取材,主要有杉木、花岗岩、胭脂砖、红瓦、海蛎壳白灰等。
闽南传统园林中大量采用石材,园林中的建筑、地铺、桥、池、花台等均采用闽南盛产的花岗岩。
“小山丛竹”的复建以恢复历史原貌为主,采用的材料都是回收的老构件,体现闽南传统建筑材料之美。
(三)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历经千百年传衍,形成了闽南“红砖建筑文化”特色,其传统的“砖”、“石”、“木”及“灰塑”、“陶作”、“剪粘”、“油漆”、“彩绘”、“安金”等工法,均体现出各自独特的技艺特征。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e1021c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8.png)
整体的结构受压能力大,类似于现在的薄壳结构。
在插梁坐梁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很多不同地域风格的技术特色,使得有些屋顶高而窄,有的屋顶低而宽,同样是为了适应地域气候。
在闽南的普通居民建筑中,大多只采用穿斗式这一相对简单的结构。
其主要特点是堆积而成。
在底部四根竖立的底柱上穿插四根横柱,在横柱上以井字型逐层防止横木,并依次减段横木长度从而形成屋顶状。
这样的结构主要是靠一层压一层的,靠上层的
39
2019.02 |
[2]郑慧铭.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D].中央美术学院,2016.
[3]柳碧波.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的运用初探[D].北京工业大学,2016.作者简介
马阳 (1993-) 性别:男 籍贯:安徽 学历:硕士
40|CHINA HOUSING FACILITIES。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df8b8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0.png)
第7页/共34页
第8页/共34页
砖雕和石雕
第9页/共34页
3、飞檐
• 房屋的正脊中间低两头高,两端的翘尾处有美丽的燕尾。这是闽南人保持了祖先从 中原南迁时带来的中古时期的建筑风格。
美 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在话 • 这种屋面呈现轻盈的轮廓给人以腾跃、飞翔的感觉。
• 林路厝是一排四座红砖大厝,气势恢宏。它的特色在于增加了楼层,左右护厝均为二层八角形。二层和八 角建筑是林路从西洋移植过来的,当时也是先例。
第16页/共34页
林 路 厝
第17页/共34页
黄家花园
• 黄家花园是印尼华侨黄奕住建造的,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他由三栋独立的别墅和一个广阔的 花园构成,整个外形整洁华贵,气度非凡。别墅前绿草如茵的运动场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 ——《中国国家地理》
下!
第10页/共34页
(三)、典型的建筑
• 南安蔡氏古民居——群体民居典型代表
第11页/共34页
• 泉州杨阿苗故居——单体民居典型代表 第12页/共34页
二、闽南民居的演变
闽南华侨建筑
——说不尽的旧时遗事满画楼
--
《中国国家地理--福建特辑》
闽南,华侨聚集的地方,这里的华侨建筑,无论是鼓 浪屿的洋楼,还是侨乡的番仔楼,都不可避免带有强 烈的“中西混搭”的风格。
第18页/共34页
——黄家花园
第19页/共34页
骑楼
• 骑楼是源自南洋商住一体建筑,通常建二层或三层楼房,连成一体;底楼共同退缩而空出一条公共人行道, 正好遮阳避雨;临街正立面全成了店面,里间和楼上则做仓库和住所,使用率极高。
端午吹来中国古典风 闽南民居的建筑特色2
![端午吹来中国古典风 闽南民居的建筑特色2](https://img.taocdn.com/s3/m/fa41716c9b6648d7c1c7469c.png)
端午吹来中国古典风闽南民居的建筑特色(组图) [提要]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端午吹来中国古典风闽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端午吹来中国古典风闽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
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
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
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
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端午吹来中国古典风闽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https://img.taocdn.com/s3/m/5fe3fb3131126edb6f1a10eb.png)
宽阔平坦,交通方便,语言相通。闽南是福建的精华所在。 闽南地区的泉州开发最早,宋元时代已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大的海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
代泉州港衰落,然而漳州的月港在明后期崛起,继续保持闽南人的航海优势。明清之际,郑成功一度控制了南中国海的海权,并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这是大
经营屋顶的建筑了。前些年我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参观龙山堂,一座保存极其完好的闽南宗祠,首先就被它屋顶的豪华装饰震撼了。 回国后我对曲利明说:“我们在
闽南采访过那么多闽南建筑。我告诉你,我见过的最好的闽南建筑在马来西亚。”
点是红砖红瓦,特别俗艳。这是很奇怪的。中国各地的民居,都以青砖灰瓦为主,不但因为青砖的质量优于红砖,还有建筑制度上的原因。红色是高等级建筑
才能使用的颜色,例如皇宫和寺庙。闽南民居不但铺红瓦,还使用红色筒瓦,的确是僭越了分寸。 闽南人自豪地称他们的房子为“皇宫起”,也就是皇宫体
的民居。 有个民间故事解释了这种建筑样式的来源: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她为什么。皇后说她想
。南安蔡氏古民居,一般面阔为五开间,两进或三进,左右带一排或两排护厝。 红砖红瓦成了闽南建筑的独特视觉特征。在亚热带的强烈阳光下,碧海边,龙
眼树与荔枝林的绿荫间,一幢幢鲜艳的红砖大厝显得特别青春亮丽、优雅动人。 闽南人喜欢红色,也许与他们喜欢张扬和热闹的性格相关吧。 通常说的闽南,
指的是原泉州漳州二府的辖地,现在则分属厦门、泉州、漳州三市。从地理看,闽南地区有三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她是福建最炎热的地区,临近北回归线,
闽南建筑
![闽南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ef37113eeefdc8d376ee3218.png)
之闽南建筑
古早厝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 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 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古早厝
红砖墙、飞燕脊,南曲雅调,绝色春茗 竹林径、月眉池,亭台楼榭,花木扶疏
建筑,被称为
凝固的艺术传统建筑是展现中源自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鼓浪屿在宋代就有福建人开始上岛开发,元代设兵员御守。明 初,设汛口,建墩台。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鼓浪屿建寨 屯兵,进行抗清斗争。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西方殖民者大量涌入厦门,由于鼓浪屿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 于居住,而成为在厦外国人道选的办公地和居住地。从1844 年开始,先后有13个国家在鼓浪屿设立了领事馆,英、美、法 等国也先后在此兴建教堂、开办学校、医院以及洋行等。 1903年以后,鼓浪屿进一步沦为公共租界,成为西方列强的 共管天下,因此,鼓浪屿留下了较多的西式公用建筑和民用建 筑。20世纪上半叶,大量富商、华侨也纷纷到鼓浪屿建宅置业, 兴建了大量的西式或中西合璧式的私家宅院,鼓浪屿的建设达 到历史最高峰。现今,岛上所存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建 造的各式建筑共1000余座,其建筑形式多样,建筑质量上乘, 因而,鼓浪屿被誉为“万国建筑的汇集地”。
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一生倾资 办学,在家乡厦门投资兴创立并亲 自规划建设了著名的集美学村和厦 门大学两处学校区,建成了一批具 有独特风格的中西合璧的建筑,被 称为“嘉庚建筑”。
嘉庚先生热爱熟悉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闽南当地的 传统民俗,根据他在南洋各地接触到的近代西方科技 文化,嘉庚风格建筑不仅仅指的是建筑本身,还有嘉 庚先生对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规划。嘉庚风格建筑 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和 空间特征。其建筑呈现出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 南洋建筑的拼花、细作、线脚等;其空间结构上注重 与环境的协调;在选材用工上“凡本地可取之物料, 宜尽先取本地生产之物为至要”。厦大群贤楼群、建 南楼群均为“一主四从”的组团结构,即以上楼为中 心,其它四幢从楼沿两侧对称“一字”排开,主楼以 中式风格为主,从楼以西式风格为主。陈嘉庚先生深 受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和多年南洋侨居生活的影响,汲 取了中西文化不同的审美观,既注重中西交融又突出 地方特色。
(完整word版)闽南传统建筑
![(完整word版)闽南传统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36d41789de80d4d8d05a4f15.png)
闽南建筑—屋顶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
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
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
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
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
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
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
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
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
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
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墙身及基座三大部分组成。
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出建筑的等级的两大因素为建筑的规模与建筑屋顶的形式。
闽南风格建筑的标志性特色就是闽南传统建筑屋顶中的以“燕尾屋脊”和“ 马背山墙”所构成的屋顶形象形式。
在闽南民居传统建筑中,层层叠叠的燕尾脊以及各种马背山墙一同构成了美丽迷人的天际线,在依山傍水的背景中,形成了一副靓丽的风景画,强烈的地域特色令人流连难忘。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beece39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8.png)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区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极具独特性,不仅体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同时也是对当地文化的生动表达。
通过传统的建筑装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闽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一、灰瓦黛瓦的屋顶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以灰瓦、黛瓦为主要屋顶材料,这种屋顶独具特色,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灰瓦黛瓦的颜色与房屋墙体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搭配。
黛瓦上还常常雕刻着各种生动的图案,如龙、凤、麒麟等,这些图案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传递着吉祥、富贵之意。
二、雕刻精美的方盖板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方盖板雕刻精美,方盖板是位于建筑屋脊的一种装饰性设施,其造型多样,图案繁复,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方盖板通常雕刻着龙、凤、狮子、花卉、鱼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既具有装饰意义,又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方盖板的雕刻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细的雕刻和装饰。
三、木雕的匠心独具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木雕是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
无论是门楣、梁枋还是窗花、栏杆,都能看到别致的木雕装饰。
这些木雕以其细腻、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闽南地区民居建筑装饰的独特魅力。
木雕的图案多以动植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吉祥富贵的追求。
四、门窗的独特设计传统民居建筑的门窗设计也非常独特。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以庭院式的大门和五马门为主,这些门的设计栩栩如生,既有实用价值,又体现了当地人民勤劳智慧的心血结晶。
门窗上通常会绘制各种图案,如龙凤、百花、瑞兽等,这些图案寓意着吉祥、安康、幸福之意。
同时,传统民居门窗上的雕刻和装饰工艺也非常讲究,细致入微,表现了当地木雕工匠们的匠心独具。
综上所述,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生动表达。
通过屋顶的灰瓦黛瓦、方盖板的雕刻、木雕的精美以及门窗的独特设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内涵,并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泉州传统民居赏析
![泉州传统民居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1e4f212f60ddccda38a054.png)
——朱志辉
泉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自古以来,泉州就是闽南最繁盛的地区,曾有“海滨 邹鲁”之雅称,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泉州古建筑承继 了由晋朝士族衣冠南渡所带来的皇室威仪和贵族气派, 同时又糅合海派的动感变化和洋风的繁饰点染。具有 当地特色的传统建筑遗存尤其丰富和瑰丽多姿。以下 将用图片和文字简单加以介绍。
泉州传统民居(大观):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石,土楼木楼还有中西 合壁"。
官式大厝(也称皇宫起),是泉州传统民居的典型。
官式大厝的布局,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 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 朝南,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其间数取 奇数,一般作三开间或五开间,有的加双护厝,进深有一进 (一落)、二进(二落)、三进(三落)、乃至四进、五进。 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房,合称下落。下落之后为天井(深 井),天井两旁(东西)各有一间厢房(或称崎头、榉头)。 过了天井(深井中间与大厅石吟之下有两个大石阶)就是主 屋正厝(上落比崎头高一个台阶),中间是厅堂和后轩,它 的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俗称大房、后房或边房),是卧室 和起居间,合称上落。
“
泉州传统民居(小品):瓦筒
样达是州黄惠 个宫种筒 子官相话皇姑 有殿富瓦 造、同中后, 趣和丽是 起豪的,“家 的寺堂中 了绅,“汝乡 传庙皇间 房和于你母滨 说建的凸 子富是母厝海 :筑瓦起 商整”皇风闽上片呈 等个和宫烈王。在半 ,泉“起,王在旧拱 便州你”因审泉时形 仿府府。此知州只的 效,”由特因流能瓦 王特的于意皇传出片 府别发在恩后着现。 的是音泉赐黄一在这
泉州传统民居(小品): 燕尾脊
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
![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6bd8b1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b.png)
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闽南地区是中国南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古代建筑以其精美的装饰艺术而闻名于世。
蔡氏古民居作为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之一,更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价值。
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闽南古建筑文化,更能够挖掘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特色,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蔡氏古民居建筑的历史与风格蔡氏古民居建筑地处闽南地区,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类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装饰艺术而闻名于世。
蔡氏古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部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其中以泉州地区的蔡氏古民居建筑最具代表性。
这些古民居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是泉州地区最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
其建筑风格、布局结构、装饰艺术等方面都体现出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
蔡氏古民居建筑在建筑风格上,以“四合五天井”的布局形式为主。
其建筑结构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辅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古民居建筑的屋顶多为歇山顶,檐角翘起,具有较强的建筑美感。
建筑的外墙常常采用精美的青砖勾缝和砖雕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1. 体现闽南传统文化蔡氏古民居建筑的装饰意义首先体现在其对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
这类古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体现了当地传统的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建筑装饰方面,蔡氏古民居常常采用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更是融合了当地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和艺术审美,体现了浓厚的闽南传统文化内涵。
2. 彰显建筑美学价值蔡氏古民居建筑的装饰意义还体现在其对建筑美学价值的彰显上。
这类古民居建筑在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方面,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等多种传统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美学风格。
其建筑的屋顶、墙面、门窗等部分都进行了精心的装饰,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更体现了古代建筑师们对于建筑艺术的追求和创造。
闽南古厝——中国传统建筑民居“红砖文化区”
![闽南古厝——中国传统建筑民居“红砖文化区”](https://img.taocdn.com/s3/m/c430aef3d5bbfd0a78567323.png)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闽南古厝——中国传统建筑民居“红砖文化区”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
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豁达的性格。
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
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
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
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
建造技艺: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
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
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
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
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我们可以从闽南建筑中找到许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及拼花等,举例说,汉代漆器上有一种云气纹是正如意样子,而闽南山墙把它反过来以适合于屋顶山墙的三角形,同时也喻意“云如意头”。
它通过8象形“吉”,8吉,当然,这是由太极图形衍变而来,在这个骨格中发展为“喜相逢”的图案,以表达喜庆的意味。
雷圭元先生认为方冏与圆冏为历代图案创造中的基础骨格,而且冏形有合乎“光明”的意境(雷圭元,1977)。
独特的闽南建筑(一)——古厝
![独特的闽南建筑(一)——古厝](https://img.taocdn.com/s3/m/e886285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63.png)
独特的闽南建筑(一)——古厝前言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居,例如陕北的窑洞、牧民的蒙古包。
这些民居是其文化的代表与象征。
这次我们就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闽南的民居。
正文我们闽南的民居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传统的古厝,一种是番仔楼,最后一种是石条房。
古厝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
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
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
古厝古厝是闽南存在历史最长的一种民居,代表了从宋元到清朝的闽南传统民居。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闽南古厝的结构。
闽南传统的古厝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型:三开间和五开间。
在此处穿插一下开间的概念,间一般是指四根柱子中所围的面积,是构成建筑平面的基本单位。
间的大小和数量决定了建筑体量。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三开间便指的是迎面有三个间的就叫三开间,五个间就叫五开间。
(开间也有叫间张的说法,其实都一样)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三开间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五开间古厝的正门一般都设在三开间或者五开间的正中,进出一般都是正门。
所以在客人来访时古厝的规格可以间接反应屋主人财力的大小。
三间张的结构五间张的结构上面两幅图分别详尽地展示了古厝的基本结构,笔者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来介绍一下其他的细节。
古厝一般为一层,有的将榉头或上(下)落的边房(角间)做成二层的楼房,称“角脚楼”,或者后落建成两层的“后楼”(也有称梳妆楼)。
一个古厝其实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古厝精美与否,其实体现在正立面。
正立面又分为镜面壁和塌寿,它们由一个个专有构建名称组成,应用了从砖雕、石雕、木雕到灰塑等技艺,集书法、彩绘、典故、吉祥于一身。
古厝中的木雕在大门入口处内凹一个或是两个步架的空间,闽南将此凹形空间称为“凹寿”、“塌寿”,还有写作'塌秀'的(方言的发音多也容易引起困扰)。
塌寿有两种做法:一是“孤塌”,入口处内凹一次。
一是“双塌”,传统做法是在孤塌的基础上,在大门处再内凹一次,形成凸字形空间。
闽南建筑调研报告
![闽南建筑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a7089e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c.png)
闽南建筑调研报告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以独特的福建建筑为主,具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受到历史、地理、民俗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闽南建筑进行调研,介绍闽南建筑的特点、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闽南建筑的特点1. 民居建筑:闽南地区的民居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建筑,底层通常用作商铺,上层为居住空间。
房屋通常以木结构为主,使用精细雕刻和彩画装饰。
屋顶多采用硬山顶或弯脊顶,具有很高的抗风能力。
2. 祠庙建筑:闽南地区的祠庙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筑岭屋顶、彩画装饰和石雕等元素常见于闽南的祠堂建筑中。
其中屋顶的设计常以类似山的形态,寓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善等思想。
3. 园林建筑:闽南地区的园林建筑充满了艺术气息,显示出精致和雅致的一面。
园林中的建筑物多为山水、廊桥和亭台等,结合了山水和建筑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二、闽南建筑的历史闽南地区的建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代。
在宋代以前的时期,闽南建筑主要是以土坯和木材为主要建材,建筑风格朴素简约。
随着时代的发展,闽南建筑逐渐采用了更多的砖石材料,并加入了更多的彩画和雕刻装饰。
明代是闽南建筑发展的辉煌时期,许多寺庙、官宦、乡绅大宅等建筑在此时兴建。
到了清代,闽南建筑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三、闽南建筑的发展现状目前,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建筑的冲击。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闽南建筑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同时,一些传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也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建筑物逐渐老化和损坏。
然而,仍然有一些寺庙、园林和老街区得以保留,成为闽南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闽南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建筑的独特风格,应加强对闽南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鉴赏。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另外,可以通过推广闽南建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珍惜这一建筑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那些美丽的红房子
一、传统古民居(以泉州为例) (一)历史渊源 (二)构造 (三)典型代表 二、闽南民居演变——华侨建筑(鼓浪屿)
一、传统民居
雕梁画栋皇宫起,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大厝” 的每一座房子都像一座皇宫和小庙。与其他地方的 青砖灰瓦白墙不同,闽南民居都使用红砖红瓦,屋 脊都呈弧线,不少为两段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风 格艳丽而张扬,别致典雅,蔚为壮观,有着别具一 格的建筑艺术。
(一)、渊源 ——赐你一府皇宫起
五代时,闽王王审之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 五代时,闽王王审之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 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他为什么。 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他为什么。皇后说她想起 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挡风雨。闽王即说: 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挡风雨。闽王即说:“赐你一府皇 宫起。 圣旨传到泉州, 宫起。”圣旨传到泉州,民众误以为泉州一府都可以建皇宫 式建筑,于是大兴土木。后来,王审之发现自己下旨有误, 式建筑,于是大兴土木。后来,王审之发现自己下旨有误, 连忙下旨停建,可是很多房屋都已建好,只能作罢。 连忙下旨停建,可是很多房屋都已建好,只能作罢。
——司空小月《中国国家地理》
厦 门 中 山 路 骑 楼
接下来欣赏在厦 门拍的一组照片
金瓜楼
富有闽南特色的
林语堂故居
结束语
总的来说,闽南建筑是包容万象, 从古代的传统四 合院大厝开始,就反中国传统,大胆使用学西洋使 用红砖。而近代的华侨建筑“番仔楼”则更加体现 了“中西合璧”的特点,自成一派。 然而,这应归功于闽南商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 兼容并包,开阔视野和心胸的心态。他们背井离乡, 白手起家,挂念家乡,荣归故里。每一座楼都是他 们的辛酸血泪史。这种文化更是一种美!
林 路 厝
黄家花园
黄家花园是印尼华侨黄奕住建造的,在当时被称为 “中国第一别墅”。他由三栋独立的别墅和一个广 阔的花园构成,整个外形整洁华贵,气度非凡。别 墅前绿草如茵的运动场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 ——《中国国家地理》
——黄家花园
骑楼
骑楼是源自南洋商住一体建筑,通常建二层或三层 楼房,连成一体;底楼共同退缩而空出一条公共人 行道,正好遮阳避雨;临街正立面全成了店面,里 间和楼上则做仓库和住所,使用率极高。 漳州的骑楼多为两层,廊柱用红砖砌成,感觉质朴; 泉州中山路的骑楼为圆柱形廊脚,优美大气;厦门 的骑楼高达三四层,廊道宽阔,造型和纹饰采用西 洋样式,散发着浓郁的殖民地风情。
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闽南民居的特点
(二)、构造 )、构造
1、整体结构
闽南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延承中国传统的对称建筑构造, 气势宏伟庄严。 基本形式为“几间张几落大厝”空间结构丰富,实用性高。
2、墙体——“红砖文化”
闽南民居正立面非常华美,红色的传与灰绿的石头 形成鲜明的对比,墙体上的石雕装饰也给人寂静洒 脱的感觉。红砖的拼花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因此, 闽南建筑又被称为“红砖文化” 闽南民居最具特色的应该是石材和红砖的利用,大 部分是先用石条建齐胸的基座,再砌上红砖,稳重 大方。 泉州惠安是石雕的故乡,闽南民居也少不了石雕, 形象栩栩如生,也为房子增加了几分特色。
1、“嘉庚风格”
提到闽南华侨建筑首先就得想起——陈嘉庚。他建 的不是自己的住宅,而是校舍。包括厦门大学和集 美大学等,集美学村的主要建筑都出自他的手。 他留下的建筑物往往是闽南的大屋顶加上西洋式的 墙面和结构。被厦门人称为“头戴斗笠,身穿西 装”,这种风格显得优雅、从容、热烈,散发着事满画楼
---《中国国家地理--福建特辑》 -闽南,华侨聚集的地方,这里的华侨建筑,无论是鼓 浪屿的洋楼,还是侨乡的番仔楼,都不可避免带有强 烈的“中西混搭”的风格。 旅外的闽南华侨们,衣锦还乡,把西方的建筑特点与 家乡的红砖大厝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番仔楼”。 张扬的同时也为闽南增添了异域的风情。典型的代表 有陈嘉庚、黄奕住、林路等。
谢谢 观赏!
砖雕和石雕
3、飞檐
房屋的正脊中间低两头高,两端的翘尾处有美丽的 燕尾。这是闽南人保持了祖先从中原南迁时带来的 中古时期的建筑风格。 这种屋面呈现轻盈的轮廓给人以腾跃、飞翔的感觉。
美 自然不在话下!
(三)、典型的建筑
南安蔡氏古民居——群体民居典型代表
泉州杨阿苗故居——单体民居典型代表
二、闽南民居的演变
但有文献资 料是这样说
明朝时,闽南海贸发达,多到菲律宾和台湾。当时,西班牙 在菲律宾建立殖民政府,并于漳泉私商贸易。而西班牙在殖 民地留下过很多红砖建筑,有的至今犹存(如台北的红毛 城),给闽南商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红色建筑是封建皇宫才有的,而闽商人的性格张扬,虚荣, 讲究排场,注重乡族观念,蔑视法规和主流意识形态。在菲 发财后荣归故里,逾越礼制。在家乡大量学习西班牙的红砖 建筑,中西合璧,建造了大量红砖建筑,富丽堂皇。
集大校舍——典型的“嘉庚风格”
2、“有林路富,没林路厝”
林路厝是新加坡华侨林路亲自设计的,中西合璧, 别具一格。标题的意思是:有比林路富的,但不可 能有比林路这样好看的房子。这说明了林路厝在当 时是多么华美独特。 林路厝是一排四座红砖大厝,气势恢宏。它的特色 在于增加了楼层,左右护厝均为二层八角形。二层 和八角建筑是林路从西洋移植过来的,当时也是先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