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课件

形成背景: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学习内容、
政治空间、哲学基础
早期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1137)、波隆
那大学(1158)、牛津大学(1168)、剑桥大学
(1209)、巴黎大学(1108)等。
早期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 其一,大学是师生们,首先是学生倡议创
办的,不是教会和市政当局设立的。 ➢ 其二,它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 ➢ 其三,流动教学。 ➢ 其四,课程内容不确定,以实际需要为主。 ➢ 其五,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开创了辩论
渐从俗世王国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教育的最高目的
是使人进入绝对真理的世界,成为具有纯粹信仰的
人。
第二节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宫廷学校: 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
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查理曼大帝与阿尔琴
二、骑士教育
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 培养目标: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
教育阶段: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
公元476年,北方蛮族入侵,西罗马帝 国灭亡,西欧进入延续一千多年的中世纪。 古希腊、罗马的辉煌文化为人遗忘,“其结 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 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 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一、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
修道院:为主效力的学校
➢ 修道制的鼻祖:圣·本尼狄克
➢ 学生分内学、外学
➢ 学习内容:七艺
➢ 教师由教士担任,实行个别教学,纪律 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主教学校
堂区学校
二、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神学世界观
神学是最高学问,一切世俗学问都服从之。
人(包括儿童)生而有罪,人生就是赎罪、追
求信仰的过程。
外国教育史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
可能性:
–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可有一定的 财力投入教育。 – 城市出现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土壤。
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2)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促进, 使古代文明重回西欧。 (3)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需要世俗统治者 去寻找理论根据,培养非教会人才,削弱教会 在西欧统治势力。 (4)经院哲学内部孕含着怀疑信仰、崇尚理性的新 思潮。
(二)文化教育特征
1、僧侣垄断了教育权,文化教育权成为僧侣 阶级的特权。 2、僧侣垄断了知识教育权,使教育本身带上 了强烈的宗教性。 3、政治上的严格等级决定了教育必然带上等 级的色彩。 4、教会学校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形式。
(三)教会教育和僧侣学校
1、学校性质:恩格斯指出:僧侣阶级是当时 “唯一受过教育的阶级”。因此,教会教 育成为中世纪早、中期的主要形式。 • 当时有三类学校:大教堂学校、僧院学校 、教区学校 • 三类学校有其共同的办学目的,一是培养 僧侣;其次是培养为教会服务的人员;再 次是向群众传播宗教。
意义
• 经院哲学产生的意义不在它本身.在提倡盲 目信仰、绝对笃从的时代,唯名论和唯实 论不同观点的出现,打破了中世纪意识形 态领域所崇尚的盲目信仰的思潮,使思想 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因素,产生了意识形态产 生了质的飞跃。
2、中世纪大学及其具体特征
• 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下,中世纪 大学出现了。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出现在意大利、 法国和英国等国家。 • 意大利: (那不勒斯南部)1131年,萨莱诺大学(医学院) (那不勒斯北部)1158年,博洛那(尼亚)大学 • 法国:1180年,巴黎大学(教会学校) • 英国:1168年 牛津大学;1209年,剑桥大学从牛 津大学中分离。
第四章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校类型,这些学 校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在领导权上,最初大多由行会和商 人会开办,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管理 的加强,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基本上 属于世俗性质。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2.从内容上看,强调世俗知识,扩 大了学校教育内容,使学校教育为现实 生活服务。 3.从培养目标上看,主要培养新兴 手城市所需要的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 业人才。虽然从程度上看主要是初等学 校,但也带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到15世纪,几乎西欧所有的大城市 都开办了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兴起和 发展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是 中世纪西欧教育教育的一个很大进步, 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3.中世纪大学的教学与影响 中世纪大学,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 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 学院。学生一般在13、14岁时进入大学, 先学习文科5-7年,主要内容为七艺术和 亚里斯多德的著作,学完全部课程后, 通过考试和公开答辩,就可获得"学士" 或"硕士"学位。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无论在组织上 还是在思想上,都突破了教会对教育的 垄断局面,从而有益于世俗文化教育的 发展。 中世纪大学还是当时著名学者活动 的舞台和培养一代新人的基地,为文化 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文 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 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 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 2.世俗生活的需要(如疾病防治等的需要); 3.十字军东征带来的东方文化的影响; 二、早期的大学 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医科)是中世纪最早的大学(十一世纪中期)。 波隆那(法律方面)大学产生与12世纪初 巴黎大学(神学) (12世纪) 英国牛津大学(12世纪)剑桥大学(13世纪) 德国海德堡大学(14世纪)、科隆大学(14世纪)
一、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 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 (重点) (一)修道院学校:
创始人:圣.本尼狄克是西方修道制的鼻祖 (重点) 教师:教士 学生:修道院学校学生分为“内学”、和“外学” 教育内容: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 个别教学,采用问答法,盛行体罚;
波隆那法律方面大学产生与12世纪初巴黎大学神学世纪初巴黎大学神学12世纪英国牛津大学世纪英国牛津大学12世纪剑桥大学13世纪德国海德堡大学世纪德国海德堡大学14世纪科隆大学14世纪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三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贸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
第一节 基督教的教育
二、基督教的教育思想与理论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能敬畏和信仰上帝。 人具有原罪 对儿童应该约束和体罚 神学是最高的学问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 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
第二节 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8世纪后)
一、宫廷学校:(起于查里曼大帝)以“七艺”为主 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 二、骑士教育: (重点) (一)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盛行于11-12世纪。 (二)教育目的是培养骑士精神和能力。 (三)教育实施分为三个阶段:①家庭教育(出生到 7、8岁)②礼文教育(7至14、15岁,教育重点在 礼仪和文艺)③侍从教育三个阶段(14、15岁至21 岁,重点学习“骑士七技”);
外国教育史第五章

外国教育史第五章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1、试述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1)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的基本性质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等级性和世俗性的教育。
中世纪前半期,教育鸡机关被教育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
同时,也向群众宣传,培养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僧侣教育与教民教育成为教育的主体。
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教学方法采取注入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信勿疑。
学校管理奉行禁欲主义,以残酷的体罚压制学生。
由封建主控制的宫廷学校则招收皇亲贵族子弟,培养治术人才。
9世纪末到12世纪,封建贵族重视骑士教育,以加强维护封建制度的武装力量。
中世纪后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促成了12世纪城市大学的产生和发展。
这些学校仿照手工业行会的形式组织起来,由师生共管,打破了教会的垄断和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
(2)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①宗教性、神学性。
这是中世纪教育思想最为根本的特征。
这种特征又是由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完全控制以及基督教义成为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意识形态这种红现实所决定的;②保守、发展缓慢。
无论与以前的希腊罗马时期相比,还是与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中世纪都是一个教育思想相对贫乏和衰微的时期,因此发展较为缓慢;③开放性,普遍性。
受教育人群扩大,对教育的认识未分化。
(3)中世纪教育的意义①中世纪教育为西方文明发展留下了大量的遗产,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学校系统,教育思想首先强调德育,为后来的德育提供了很多见解。
②提出了很多教学方面的合理的问题吧,如分班教学。
③中世纪教育家跃然推崇经院哲学,试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这偏偏为理性的发展打通了道路。
2、什么是教会学校?它在西欧中世纪社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与作用?3、(1)教会学校的含义教会学校是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当时进教会学校读书的一般是僧侣子弟,其次是世俗封建主贵族次子以下的子弟。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解析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曾经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 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
1054年
1453年
天主教
东正教 东罗马帝国灭亡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统治下的东地中海地区。 它的前身是犹太教,当时在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 的犹太人不堪忍受罗马统治者的残酷奴役,又无法争 脱苦难,于是在城市贫民中滋生了一种悲观情绪,期 望出现一位救世主,基督教便应运而生了。 基督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 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 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
31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宣布阪依基督教。 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宣布“赐予基督 徒和所有的人以选择祈祷形式的自由,归还教会财产” 。从此,基督教便成为合法的宗教。
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敕令,禁止基督教 以外的所有宗教,基督教也自此上升到精神统治的特 权地位。 1054年经过色路拉里乌斯分裂,基督教分裂为公教 (中国称之为天主教)和正教(中国称之为东正教)。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经院哲学的发展
(一)中世纪大学 • 产生背景
• 大学的形成
• 特点:国际性、自治 • 领导体制:学生大学、先生大学 • 学位制度:硕士、博士 • 分科:文、法、神、医
大学的形成
萨莱诺大学:医学(1231年)
波隆那大学:法律(1158年)
巴黎大学:神学 牛津大学:1168年 剑桥大学:1209年 海德堡大学:1358年 科隆大学:1388年
西欧中世纪教育制度

论中世纪西欧的教育制度公元5世纪,随着罗马奴隶制度国的灭亡,西欧进入了封建时代。
由于战乱的破坏和统治者的文化水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成就被世人遗忘,西欧的文化教育水平大幅度下降。
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权,因而教育本身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一、基督教育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1、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
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一是“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
一是“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教育内容:神学(圣经)和“七艺”教育教师: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教育方法: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
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必需品。
2、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性质和水平与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少数学校也招收女生。
课堂以输入宗教知识为主,同时进行读写算和简单世俗知识的教育。
二、世俗教育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
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宫廷教育、骑士教育和城市教育。
1、宫廷教育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学习内容:七艺教学方法:问答法,学生记诵教育目的: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它与等级鲜明的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结构相适应。
骑士教育的目标: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气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三阶段(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1)从出生到7~8岁(宗教教育阶段):受母亲教育,学习内容是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2)7~8岁到14~15岁(礼仪教育阶段):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知识内容和运动技能。
外教简-第二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

二、骑士教育
1.封建等级制度和骑士制度
▪ 法兰克王国在9世纪后期,就确立了封爵制度,国王 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最低一级的封 建主是骑士。骑士教育成为世俗封建主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
19
2.骑士教育的目标
▪ 训练骑士的标准是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 宠媚贵妇。
20
3.骑士教育的实施
基础上建立、演变而言的。
26
11世纪末意大利的波伦那大学产生, 1150年巴黎大学形成, 1168年牛津大学,1209年,剑桥大学。
12世纪后意大利萨拉尔诺大学,西班牙创立萨拉 曼加大学,德国设立海德堡大学,奥地利开办维 也纳大学,法国成立了奥尔良大学等等。
14世纪末,欧洲已有47所大学,15世纪末达60多所, 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
即以教师为管理主体的 大学。其中,教师获得管 理大学的权利。如他们按 照一定的学术标准制定教 学大纲,选择学生,对学 生进行考核等。他们还有 权推选校长和参与大学的 事务。
今天在西方,“学生 的大学”模式随着时间的 推移几乎已经消失,只有 在英国苏格兰一些古老的 大学里仍然可以看到它们 的一些影子。但是“先生 的大学”模式却保留下来3。0
▪ 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 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
34
▪ 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教学内容和课程并不确定, 通常是由各大学教师自定的。从13世纪起,经教皇 命令和大学法规确定,课程逐步趣于统一和稳定。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
35
▪ 教学程序: ▪ 1.由教师向学生讲解教科书的梗概和主要思想。 ▪ 2.简要叙述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 3.朗诵原文。 ▪ 4.复述课文的内容梗概。 ▪ 5.释疑 ▪ 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制度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制度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
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主要分为3个阶段:基督教教育、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基督教教育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起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基督教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教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与程序,即以主教为中心的教职、教阶体系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教规、教纪制度。
在中世纪,尤其是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教会学校是当时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教会学校按等级分为修道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堂区学校,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宗教,神学是全部学科的“王冠”,“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教学也都是为神学服务的。
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一为“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
一为“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修道院学校的学生一般10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大约为8年。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
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
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修道院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
实行个别教育,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
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大主教学校:基督教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后,曾划分主教管区,各主教管区内设立大主教学校,由主教直接管理。
大主教学校的学生是贵族和高级僧侣子弟,目的是培养较高级僧侣,学校条件较好,水平也较整齐,学科内容也较完备,但数量有限。
第四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基督教的神学教育
神学世界观 人生观(原罪说) 知识观(理性与信仰) 目的论
传播教义、争夺和培养信
徒
中世纪的修道院
早期的教会学校
2.主教学校 设在主教所在地 招收贵族或高级神职人员的子弟 培养教会骨干 3.教区学校(堂区学校) 教堂所在的城市或村落 面向世俗群众 读写算、基督教的初步知 识
文化 知识
中世纪的骑士
骑士教育的阶段
3)14、15岁—21岁 侍从教育阶段
侍卫 侍候男主人(平时照料,战时从征)
忠于女主人(殷勤侍奉,谄媚崇拜)
骑士文学:《斯朗诺与小车骑士》
4)21岁 正式授予骑士称号 从骑士教育的过程可以看出,只是训练勇猛作战的本 领,培养服从、效忠封建主的武夫,却轻视文化知 识的学习。
2.骑士教育 1)骑士 骑士:封建主的侍卫、武夫 骑士制度:形成于11世纪,兴盛于12世纪 骑士精神:战争、宗教、侠义 2)骑士教育(特殊的家庭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中世纪的骑士
骑士教育的阶段
1)出生—7、8岁 家庭教育 母亲教育 内容:初步宗教知识、道德教育、身体锻炼 2)7、8岁—14、15岁 礼文教育阶段(侍童) 义务:服侍男女主人 出入上层社会,学习社交礼节、行为规范、待人处事 之道。 体育 训练 学习基本知识、技艺(骑士七技?) 骑士七技: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 角力
第一节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500-1500)
一、西欧封建社会概况 封建社会内部等级森严 世俗封建主 国王 封建贵族 公爵 侯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骑士 教会封建主 教皇 大主教 主教 修道院长 神甫 修士(修女)
世俗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二、 骑士教育
(一) 骑士制度与骑士精神
封君和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骑士的品格应是忠诚和勇敢,严守效忠誓言,不背叛封君,竭尽全力为他服务,甚至 不惜为他付出生命。“在贵族阶层内部,对骑士精神和优雅行为的重视逐渐增强了对 较高道德标准和文雅举止的期望,这促使骑士们成为社会有教养的领导者。
第一节
基督教与教育
中世纪早期文明反映了三重遗产:日耳曼的习俗和制度、罗马人的文化和制度以 及基督教的信仰和制度。
基督教教育成为西欧中世纪教育的主干。西欧中世纪沿用古代罗马基督教会的 教阶制,作为组织原则,大主教和主教分别管辖大主教区和主教区。教会的基层组织 是乡镇的教区,由教区神父管理。西欧中世纪的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与这种体制密切 相关。在各级教区以外,教会还有另一种组织形态,即修道院,其在基督教会传播和 重建中世纪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和学术中心。
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只负责教授和指导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再由其转教给其他 学生。大教堂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七艺”,也包含一些宗教经典。
从大教堂学校出来的学生一般成为教会的各级管理人员。教区学校设在牧师所在 的村落,学校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教授基督教教义和一般读、写式的,却被广泛认可的适合于贵族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在骑士 品质中,军人品质指勇敢、忠心和慷慨;宗教品质指服从教会、顺从和贞洁;社会交 际品质包括礼貌、谦逊和仁慈。
二、 骑士教育
(二) 骑士教育的阶段与内容
① 在家庭教育阶段主要由母亲负责对幼童加以养护。 ② 在侍童教育阶段,7—8岁的儿童被送到比自己家庭高一级的封君家里充当侍 童,学习各种礼仪和弈棋、弹琴、唱歌、识字和吟诗等,并养成对宗教的虔诚。 ③ 侍从教育阶段的起始年龄是12—14岁,主要负责照料领主的日常生活。年龄 再大一些可在比武场和疆场观摩和锻炼,学习使用各种武器和战斗技能。 ④ 到21岁,经过一定仪式便可正式成为骑士。 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 打猎、弈棋和吟诗。
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二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下篇外国教育史一第十二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第一节基督教教育第二节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第三节西欧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第四节经院哲学与西欧中世纪教育早在公元4世纪末,基督教在中世纪就被定为了国教。
当时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为重要的教会学校。
第一节基督教教育一、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
公元3世纪时,在埃及等中东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修道士和修道院。
公元4世纪中叶后,修行制度逐渐扩展到西欧。
529年(或530年),本尼狄克兴建了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制定了《本尼狄克规程》,对修道院的组织管理、修道职责和日常生活、宗教活动等作了全面、详尽的严格规定。
到10世纪,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学”。
儿童10岁左右入学,18岁毕业时成为神职人员。
“内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督教教义、宗教音乐、宗教仪式等,此外还包括读、写、算的基本知识以及文法、修辞学、天文学等古典学科。
二是“外学”。
教学内容与“内学”相差无几,但程度要低一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七艺”成为修道院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
后来随着志愿修行的女性人数的增多,也出现了培养修女的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因其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相对完整的教学制度以及一批著名的神学家,而成为中世纪前期西欧最好的教育机构。
关于教会公元9世纪以后,特别是11-13世纪,是教会的鼎盛期,在各方面都有所表现:首先,教会伪造“君士坦丁的赠礼”,确定了教皇国的神圣性,这一骗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被揭穿。
其次,教会也开始形成教阶制度:最高位者为教皇,主持梵蒂冈的内部事务;按下来是红衣主教,红衣主教是教会的主要领导人,教皇由红衣主教推举产生;然后就是都主教、宗主教和大主教,他们都是大教区的领导人;最下层的则是主教和神父,神父的职权范围是教堂,但不能主持圣礼。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西欧中世纪:公元5-14世纪,被称为西欧中世纪阶段。
476年,野蛮的日耳曼民族推翻了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欧洲历史上标志着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顶点的奴隶制社会的终结,此后,西欧进入了封建时代。
西欧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年。
其中5世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这段历史被称为*中世纪*。
在中世纪早期,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为世人所遗忘,西欧的文化教育水准大幅度下降。
基督教教育一、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
1、修道院: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是修道院。
修道院起初只是一种教徒集体修行的场所,后变成真正的教会教育机构,并成为西欧最主要的教育机构。
(1)目的和内容。
修道院教育的目的是宣传教义、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早期的修道院学校主要是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知识学习的内容包括简单的读、写、算,以后课程逐渐深化,*七艺*成为主要课程体系。
(2)学生和老师。
修道院学校学生一般10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大约为8年。
修道院最初只接收志在侍奉上帝、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人进行教育(内学),以后扩大范围,一些并不以神职为生的人也被接纳(外学)。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
(3)组织和方法。
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组合。
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
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2、主教学校:主教学校设在天主教所在地。
主教学校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教学内容主要是读写算以及*七艺*课程,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
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以及学生背诵、抄写组合。
与修道院相比,其性质和组织相近,但是学校设施更好、水平更整齐,其中个别主教学校后来发展成为大学。
3、堂区学校:设在堂区教士所在的村落,是由教会举办的面向一般世俗群众的普通学校。
一般出教士或其他指定的教会人员负责,学校的课堂以灌输宗教知识为主,也同时进行读、写、算及简单世俗知识的教学。
与修道院学校和主教学校相比,堂区学校的教育范围更大,培养目标更为宽泛,但学校的条件和水平较低。
外国教育史讲义4——西欧中世纪教育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4——西欧中世纪教育“中世纪”是指代一个特定历史时段的专有名词,英语表达为Middle Ages,法语为Moyen age;德语为 Mittelalter;意大利语为medioevo,都起源于拉丁语medium aevum,意思是“中间的时代”,即古代和近代之间的一个时代。
通常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其开端,以15、16世纪诸多划时代历史事件作为其终结,这些事件包括1453年君士坦丁堡失陷于土耳其人、文艺复兴、1492年美洲大陆的发现、1517年宗教改革的开始等等。
“中世纪”这个词并不是生活在中世纪的人自己创造的,当时的人并没有现代人所熟悉的“中世纪”这一观念。
这个词是15世纪后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最先使用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在古代史已经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结束了,在他们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古典时代之间的一千年时间里,是两个文化高峰时期的低谷,这个时代是野蛮、愚昧、专制和未开化的“黑暗时代(Dark Ages)”。
18世纪以来,虽然历史学家不断在驳斥这种偏见,但是中世纪这个词却保留了下来,人们习惯上仍将这漫长的时期视为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欧洲近代的文明不是一夜之间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在中世纪的母腹中逐渐孕育的,大学的孕育诞生,便是有力的证据之一。
漫长的中世纪千年并非一成不变,史学界一般把持续了1000多年的中世纪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不同的阶段,中间以10、11世纪欧洲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各方面的复兴为分界线。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
西欧的封建社会延续了1000多年。
其中5—14世纪上半叶,是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历史上称之为中世纪。
14世纪下半叶~17世纪中叶,是西欧封建制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逐步发展时期,史称文艺复兴。
西欧封建社会教育史一般以文艺复兴为分水岭,以前为中世纪教育,以后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一、西欧中世纪的教育机构(一)修道院学校的兴办西欧中世纪早、中期的教育与基督教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
西欧中世纪早期(公元5~11世纪)的教育,其主体是基督教教育,教会学校构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主线。
这一时期以法兰克王国为首的日耳曼诸王国先后阪依罗马基督教,由于“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中世纪的教育开始于基督教的寺院,并长期为基督教所垄断。
中世纪早期的寺院,既是一种宗教组织,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和经济实体,又是教育、学术中心。
在基督教会和法兰克王权的共同支持下,本尼狄克派寺院迅速兴起和发展。
它首先盛行于意大利,约于7世纪时传入法兰克,到8世纪已遍布整个法兰克王国全境,到9世纪末,仅高卢地区就先后建立了数百所本尼狄克派寺院,成为西欧一股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
从教会方面来说,这一浪潮的兴起,还受到了教皇格利高里一世(公元590~604年在位)的影响和推动,他先后派遣不少高级教士分赴西欧各地,具体领导建立寺院的工作。
本尼狄克派寺院教规第73条、48条规定,修道士每天要从事6~8小时体力劳动,并有两小时阅读《圣经》。
为了宗教事务的需要,修道士们还做了许多搜集和保存书籍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修道院逐步建立了藏书室、图书馆。
同时也从事一些编著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
大约在公元6世纪,修道院就开始办学校。
9世纪,大多数修道院都办起了学校。
12世纪初,“仅法国就有修道院学校72所”@。
修道院学校办学宗旨,也即是修道院建院的宗旨,凡进入修道院学习的人.,须发“三绝誓愿”:“绝色”(禁欲)、“绝意”(听命)、“绝财”(安贫),终身不得反悔。
其实质是要人绝对服从教会的权威,弃绝现世生活,奉行禁欲主义,为灵魂的得救,为来生而终日忏悔,祈求上帝的宽恕。
不过,一些修道院学校分为内学和外学。
内学是教育新入修道院的新信徒,他们作为未来的修道士而受教育,被称为Oblati,即过寺院生活的人。
外国教育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二、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二)组织机构
中世纪大学中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一般按学科划分
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
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
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
二、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三)课程与教学
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教学内容和课程并不确定,通常
三、经院哲学
(二)对中世纪大学的影响
4、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不仅
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法和教
学方法。
三、经院哲学
(二)对中世纪大学的影响
5、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促进了学术的自由探
讨,从而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经院哲学家在大学中
的学术探讨和争鸣,为中世纪大学摆脱狭窄的“职业”教育
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四)城市学校教学水平比较低
第三部分:
西欧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 经院哲学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
和英国。早期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
机构上建立起来的。其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
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和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 教学校。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阶层)需要应运而生并很快发展起来。城市学校并
非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 的学校的总称,里面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
三、城市学校
(一)由城市当局或行会组织负责开办和进行管
理,更具有世俗教育的特点
(二)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
(三)宗教教育仍然是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
但是其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
第三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中世纪西欧学校的拉丁文课(J.Burckhardt,1979
(三)骑士教育
性质:骑士教育是世俗封建主的教育,它是封建制
庄园经济和封建等级政治的产物。(始于9世纪后
期,12世纪十字军东征达到高峰,14世纪走向衰落)
目的:就是训练能够骑马打仗,忠于封建主,懂得 宫廷礼节,善于讨好女主人的职业军人。 形式:家庭教育,都是在封建领主家庭里进行的。
(二)城市学校
性质:城市学校是由代表新兴市民利益的城市行政机关办 理的世俗性学校。城市当局决定学费的金额,选聘教师并 支付教师的薪金,确定儿童的入学资格。
类型:一种是由城市当局管理的拉丁文法学校,招生对象 主要是上层市民的子弟,学习管理工商业的知识和行会内 部的事务。 另外还有一种专为下层市民子弟设立的城市初等学校。 学习一般的读、写、算基本知识,用本族语言进行教学。 作用:城市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上的进步现象,它打破了 教会对教育事业垄断,削弱了宗教思想对人类精神束缚,
中世纪行会的职业训练(F.P.Graves,1919)
拜占廷和古代阿拉伯的文化教育
一、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教育
二、阿拉伯的文化教育
一、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教育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则建立了以君土坦丁堡为 中心的拜占廷帝国,面积包括巴尔干、小亚细亚、 叙利亚、埃及等,首都君土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 布尔)是古代希腊移民建立的城市——拜占廷的旧 址,所以史称拜占廷帝国。 古代文化在西欧遭到浩劫、中世纪欧洲处于黑暗愚 昧的时代时,拜占廷的文化教育却相对繁荣,并且 延续了一千多年。
中世纪骑士教育图
十字军东侵出征图
十字军攻打耶路撒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世纪的教育内容、方式、以及教育的目的。
2、激起学生学习科学技术史的兴趣,扩展知识层面、丰富学习生活。
3、通过以前的教学和现在的教学相比较、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中世纪的教育内容、两种典型的教育方式即宫廷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内容:
•1、社会特征:中世纪前期指的是5~11世纪。
西欧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在缺乏自己文化的蛮族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基督教在经济、政治、
文化教育领域都占剧独尊地位
•2、儿童观:1)原罪说:认为人生来染有原始的罪孽,人性恶。
•2)预成论: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
儿童与成年人的区别主要是在于尺寸的大小与知识的多寡等,
要求按照成人标准去规范儿童。
•教育地主要特点:1.文化教育基本由教会垄断。
包括神职人员垄断教师职业。
以圣经为主要教材及全部教学内容的神学化。
2.教育具有浓厚的宗教性和明显的等级性。
其目
的主要是训练僧侣、封建官吏、骑士,以及对平民进行宗
教教育,以维护封建主的统治。
•教会教育:1)寺院(修道院)学校
•2)主教学院(上述学校招收僧侣及贵族子弟,以培养僧侣及封建官吏为主要任务)
•3)教区学校(招收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中神学处于“王冠”地位,此外还有贯穿宗教目的的“七艺”(在修道院及主教学校中),无体育。
强迫学生盲信盲从。
以宗教道德取代世俗道德。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一、宫廷学校:设在宫廷中、以培养王公贵族子弟为己任。
主要学习七艺,教学方法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
•二、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它与等级鲜明
的中世纪封建制相适应。
•1)教育对象为世俗封建贵族子弟,主要在贵族家庭中和生活实践中进行,大致采用“易子而教”的方式。
目的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既虔诚
上帝又能维护封建统治的赳赳武夫,文化知识则无足轻重。
骑
士们则在宫廷和贵族家里接受军事战术和上流社会礼仪的“骑
士七技”(包括骑马、击剑、打猎、游泳、唱歌、吟诗、奕棋)
的训练和礼法教育,以成为能够维护封建主利益,满足其各种
需要的强悍军人。
教堂的钟声和骑士的马蹄声谱成了中世纪教
育的主旋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