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类药物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
激素类药物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
激素类药物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摘要:肿瘤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大杀手之一,因此它的治疗也成为了这个世纪亟待解决的问题,迄今为止也有很多类的抗肿瘤药物问世,比如甲氨蝶呤等化疗药物和干扰素等生物制剂。
化疗药物中的激素类药物在近二三十年来也成了一个热点,其通过调节体内激素平衡来控制肿瘤,主要包括以他莫西芬为代表的抗雌激素类药物、以氟他胺为代表的抗雄激素类药物、依西美坦等芳香化酶抑制剂和诺雷德等LH-RH拮抗剂/激动剂。
关键词:激素类药物;抗肿瘤;抗雌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RH-LH激动剂/拮抗剂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导致肿瘤的发病率更高。
因此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就成了当今医药界的热门项目。
迄今为止,也有了很多能够有效抑制、治疗肿瘤的药物诞生。
激素类药物是以人体或动物激素(包括与激素结构、作用原理相同的有机物)为有效成分的药物。
激素类药物作为一种药效迅速明显但副作用同时也很严重的药物,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但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能够通过和一些药物连用来降低激素的强烈副作用。
激素类药物在各个疾病领域都有不错的疗效,近年来激素类抗肿瘤药物研究有很大进展,除了一些传统的激素类用于抗肿瘤外,并有新的抗雌激素、抗雄激素、LH-RH激动剂/拮抗剂及芳香酶抑制剂等激素类药物用于肿瘤临床。
作者于本文中对不同类的激素药物做简要叙述。
1 抗雌激素类药物抗雌激素疗法是雌激素受体依赖型乳腺癌内分泌疗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类药物可在肿瘤细胞水平与雌二醇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在细胞浆内形成与雌激素受体配体-受体的二聚体复合物[1],继而进入细胞核内,影响DNA和mRNA的合成,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达到治疗、控制乳腺癌的目的。
同时部分抗雌激素类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卵巢癌和其他一些癌症的辅助治疗。
1.1他莫昔芬他莫西芬(Tamoxifen,TAM,又名三苯氧胺)是一种非激素类抗癌药, 由于其能够封闭雌激素受体(ER)所中介的细胞增殖活性而呈现拮抗雌激素作用, 故被广泛用于治疗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2,3]。
褪黑素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44・垦堕迫丝瘟盈查!!!!芏!旦筮i!鲞箜!塑!!!』垡g望!!!生型!型!!:!!!!:∑!!:!!:盥!:!・综述・褪黑素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方华蓥许春芳摘要:褪黑素(MT)是人体内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研究表明MT对恶性肿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抗瘤机制复杂而广泛。
此文就近年来对MT的抗肿瘤机制及其临床试验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褪黑素;肿瘤;机制DOI:10.3969/j.issn.1673—534X.2010.01.0161959年Lerner等首次从牛的松果体分离得到一种激素,当把这种激素饲喂青蛙时,可使深色蛙皮褪色,因而命名为褪黑激素(MT)。
它是一种吲哚类激素,化学名为N一乙酰-5-甲氧基色胺,是L一色氨酸的前体。
MT主要在松果体合成,还可以由视网膜、骨髓、胃肠道、胆汁合成,Jaworek等[11发现胃肠道分泌MT的量甚至比松果体还要多。
MT是高度水溶性、脂溶性的物质,易透过细胞膜,MT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短,不易在体内蓄积,毒性很小。
约90%的MT经过肝脏代谢,还有少量经肾脏随尿液排泄。
MT在体内代谢实质是要将其转化为一个多功能的吲哚胺,从而发挥生物学效用。
1褪黑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MT的分泌呈现波动性,有研究表明[21夜班工作者、护士、飞行服务员、无线电和电报工作者乳腺癌发生率要明显高于盲人妇女,这可能是由于在夜间暴露于光线下,即便是短时间低强度的光线,也能使夜间MT峰值降低或使其分泌完全受到抑制,导致肿瘤的发生率增高。
另外,光线的全部或部分的抑制能升高MT体内水平,从而解释了盲人女性的乳腺癌低发生率。
Beniashvili等[3]回顾性分析了1978年至2003年间,以色列Wolfson医疗中心的1290份临床乳腺癌病例报告,患者均为60岁左右的女性,其中长期接触低频磁场如电脑(超过每天3h)、手机、电视、空调等的患者乳腺导管上皮癌发生率高,可能与长期暴露于低频磁场下MT合成减少有关。
青蒿素类衍生物抗肿瘤研究进展
青蒿素类衍生物抗肿瘤研究进展
郭建红;丘明建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08(2)1
【摘要】青蒿素类药物是很好的抗疟药物,近年来大量体内、外研究显示青蒿素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大多数肿瘤细胞表面有高浓度的转铁蛋白受体,因此与正常细胞相比,细胞内含有更多的亚铁离子,青蒿素与亚铁离子反应生成自由基,可以选择性的杀伤肿瘤细胞.G1期细胞的转铁蛋白受体表达和铁离子摄入都显著增多,青蒿素类药物在此期诱导细胞凋亡,其具体作用靶点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青蒿素衍生物还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活性.将青蒿素类药物与转铁蛋白上的糖基共价结合的复合体,可以将铁离子和青蒿素同时摄入肿瘤细胞,增强了青蒿素的高效性和靶向性.【总页数】3页(P123-125)
【作者】郭建红;丘明建
【作者单位】514031,广东省梅州嘉应学院医学院药学系;514031,广东省梅州嘉应学院医学院药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青蒿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J], 王京;郑诚月;刘来;张磊
2.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J], 于朋涛; 李之拓; 王鹏飞; 孙海军
3.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通过铁死亡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易仁鑫; 王歆悦; 王汉东
4.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通过铁死亡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易仁鑫; 王歆悦; 王汉东
5.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一类新抗肿瘤化合物的靶点研究 [J], 陈永顺;杨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负载青蒿素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负载青蒿素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李珊珊,闫晓林,闫海英,林晓晴,黄欣,刘凤喜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临床药学科山东省儿童药物临床评价与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医药卫生临床药学重点实验室,济南250014摘要:青蒿素类药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但该类药物存在半衰期短、稳定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其治疗效果。
与游离药物相比,负载青蒿素类药物的纳米递送系统不仅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体内循环时间,还可增强药物运输的肿瘤靶向性,具有更显著的抗肿瘤效果。
目前,青蒿素类药物的纳米递送体系包括脂质体、纳米粒、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聚合物胶束、囊泡、自微乳以及纳米前药等,每种纳米递送体系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及待改进之处,对其进行总结可为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蒿素类药物;药物递送系统;纳米技术;抗肿瘤药物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35.022中图分类号:R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35-0088-04青蒿素(ART)是从植物青蒿中分离提取的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是我国惟一获得国际承认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疟新药[1]。
研究发现,ART类药物除具有抗疟作用外,还有免疫调节以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ART类药物可以选择性杀伤多种肿瘤细胞但对正常细胞影响轻微,能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且与传统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2-5]。
鉴于ART及其衍生物的特异抗肿瘤作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将其纳入抗癌药物筛选与抗癌活性研究计划之中[6]。
为了改善ART的理化性质,科学家经过不断探索,在原有ART 分子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出ART的醚类、酯类等衍生物,包括双氢青蒿素(DHA)、青蒿琥酯(ATS)、蒿乙醚和蒿甲醚(ARM)等[7-8]。
ART具有抗肿瘤谱广、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的特点,但其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影响其抗肿瘤效果。
全球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进展及趋势
全球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进展及趋势作者:李积宗张博文方淑蓓韩佳毛开云江洪波陈大明来源:《上海医药》2022年第25期李积宗,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和软课题研究等工作,牵头建设运行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熟悉上海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政策,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和成果转化经验。
通信作者:陈大明,研究员,长期从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情报研究,创新了基于关联索引的情报研究新方法,揭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演进的范式,构建了用于专利价值和成果转化的评估框架,在软科学研究、知识产权分析、产业情报研究等方面带领团队完成了数十项研究课题,有力支撑了多种决策。
摘要:新型抗肿瘤药物已成功用于规避常规策略的某些局限性,同时提供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改善的综合治疗效果。
本文总结了过去70年的抗肿瘤药物开发里程碑,综述了基于肿瘤标志性特征的14类抗肿瘤药物开发路径,并且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探索了抗肿瘤药物开发中的前景。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多学科研究中图分类号:R97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22)S2-0001-o8引用本文李积宗,张博文,方淑蓓,等.全球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进展及趋势[J.上海医药,2022,43(S2):1-8.Noval anti-tumor drugs: global advances and trendsLlJizong' , ZHANG Bowen', FANG Shubei' ,HAN Jia', MAO Kaiyun',JIANG Hongbo , CHEN Daming( 1.Shanghai Center of Biomedicine Development,Shanghai 201203,China; 2. Shanghai lnformation Center for LifeSciences,Shanghai Institute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1 , China)ABSTRACT Noval anti-tumor drug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employed to circumvent certain limitations of conventionalstrategies while providing higher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greater bioavailability, and improved comprehensive effects fortherapeutic outcomes. This paper summarized anti-tumor drug development milestones in the past seven decades,reviewed anti-tumor drug based therapies accroding to 14 different targeting approaches, and discussed the imperative role of multidisciplinaryresearches that could drive anti-tumor drug developments.KEY WORDS anti-tumor ; drug;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過去数十年来,全球肿瘤治疗巨大需求的拉动力、多种技术融合创新的驱动力,共同推动了全球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快速发展。
AKR1C3在恶性肿瘤及抗肿瘤药物中的研究进展
AKR1C3 还 与 除 前 列 腺 癌 之 外 的 其 他 癌 症 有 着 紧 密 的 联 系。 有 研 究 为 判 断 AKR1C3 基 因 在 胃 癌 组 织 中 的 表 达 水 平,通 过对新鲜胃癌组织样本和其癌旁组织进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 对 137 例胃癌样本经过免疫组化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胃癌组织中 的 AKR1C3 转录本和蛋白水平较其邻近的正常组织明显降低,且 AKR1C3 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胃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 关 [8]。Tiryakioglu NO 等研究证实:携带有 AKR1C3 基因 rs12529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年第 19 卷第 37 期
127
·综述·
AKR1C3 在恶性肿瘤及抗肿瘤药物中的研究进展
方亚妮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摘要:醛酮还原酶超家族 AKR1 家族是一类可将人体细胞内具有强突变剂作用的醛或酮等分子还原为醇的蛋白质总称。AKR1C3 是 AKR1 家 族成员中的一员,可合成非常重要的类固醇激素合成酶。近来年许多研究发现 AKR1C3 与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其参与了调 控多种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机制中去,故本文将对近几年来 AKR1C3 基因与恶性肿瘤和抗肿瘤药物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醛酮还原酶家族;AKR1C3;癌症;抗肿瘤药物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37.060 本文引用格式:方亚妮 . AKR1C3 在恶性肿瘤及抗肿瘤药物中的研究进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37):127,129.
0 引言
醛 酮 还 原 酶 超 家 族(Aldo-Keto reductase superfamily, AKR) 是 以 还 原 型 辅 酶 Ⅱ(NADPH)为 辅 酶 的 一 类 可 将 人 体 细 胞 内 具 有强突变剂作用的醛或酮等分子还原为醇的蛋白质总称。醛酮 还 原 酶 超 家 族 包 含 了 现 已 知 的 超 过 40 个 酶 或 蛋 白 质,而 AKR1 基 因 家 族 是 其 中 一 个 分 支,包 含 有 10 个 基 因。AKR1 家 族 成 员 AKR1C1-C4 的 同 源 性 超 过 86%, AKR1C4 主 要 在 肝 脏 表 达,而 1C2 和 1C3 主要在前列腺和乳腺表达。
我院2003-2006年抗肿瘤激素类药物的用药分析
及抗肿瘤激素类药物各品种 的用药金额 、 用药频度 与 日均费用, 并对抗 肿瘤激素 类药物的 用药金额和 用药频 度分别进行前 1 0
位的排序 。结果与结论
增长。
抗肿瘤激 素 类药物 的用 药金 额在 我 院抗肿 瘤 用药 总金 额 中所 占比例 比较稳 定 , 用药金 额逐年 且
关键词 : 抗肿瘤激素 类药物 ; D s 日均费用 ; D D; 分析
目的的药物平均 日 剂量。本文 以《 中国药典》 2 0 (05 年版 ) 新编药物学》 第 1 ) 规定 的 日剂量 及《 ( 5版
为准, 上述 文献 未 收载 的药 以其 药 品 说 明 书规定 的 日剂量 为准 , 中 D D 其 D s=某 药 的总 用 药 剂量/ 药 该 的 D D( D 同一 药物 因剂 型不 同 而 D D值不 同 , 分 D 需 别 计算 D D 后再 相加 , Ds 即为该药 的总 D D ) 日均 D s; 费用 = 药 的总费用/ 药 的 D D 。 某 该 D s
中图分类号 : 99 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6 3— 6 0 20 )3— o o一 3 R 7. A 17 4 1 (0 7 0 0 6 0
目前 有 多种激 素 类 药物 临 床用 于癌 症 的治疗 , 特别是 用于乳 腺癌 、 列腺 癌 、 宫 内膜癌等 激素 反 前 子 应性 肿瘤 的治疗 。激素还 可用 于类癌 综合 征和肿瘤 的某 些症状 , 如厌 食 等 。通 常 激 素选 择性 作用 于 相 应组 织的肿瘤 , 增殖 迅 速 的 正 常组 织不 会 产 生 抑 对 制作用 , 不会 引起 骨髓抑制 , 胃肠黏 膜及 毛囊 细胞 无 增殖 受到 抑 制 所 导 致 的种 种 副 作 用 ¨ 。 我 院 是 华 南 地 区大 型 的 肿 瘤 专 科 医 院 , 过 对 本 院 20 通 03— 20 06年抗 肿瘤 激素类 药物 的应 用 情况 进 行 统计 、 分
我院2006~2008年激素类抗肿瘤药的利用分析
2. 8l 7
表 4 0 6 2 0 年激素 类抗肿瘤药 D D 排序 ( ) 2 0 - 0 8 D s 日
排序 20 0 6年 20 年 07 2 0 年 08
药名
D DD Ds
21 0 6 2 0 . 2 0- 08年激素妻抗肿瘤菊的 用菊金 额及其 占抗 肿瘤芮
表 2 20 ~ 0 8 0 6 20 年各类激素类抗肿瘤药的用药金额及构成 比 20 06年 20 0 7年 20 0 8年 分 类 金额 构成 比 金额 构成 比 金额 构成 比 ( 万元 ) ( ( %) 万元) ( ( %) 万元 ) ( %)
体生成素释放激素 。 本文通过对我 院 20 — 08年激素类抗肿 0620
排序
表 3 0620 20 — 0 8年激素类抗肿瘤药用药金额排序
20 06年
药名 金额( 万元 ) 药名
20 年 07
金额( 万元 ) 药名
2 0 年 08
金额 ( 万元)
统计 我院 2 0 — 0 8 抗肿瘤 药的用药 总金额及 激素类 0620 年 抗肿瘤药各品种 的用药金额 、 用药频度 ( D s , O D )并对激素类抗
发展。
关键词 : 激素类抗肿瘤 药; 用药金额 ; 用药频度 中图分类号: 15 R 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6 1 14 (0 0 0 — 14 0 17— 26 2 1 )8 02 — 2
激素是一类对 机体起调 节作 用的内源性化学物质 , 内 其体
水 平 与 许 多肿 瘤 的发 生 和 发 展 有 密 切 的关 系 。 目前 , 瘤 的 治 肿
肿瘤 药的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分别进行排序。药物限定 日剂量 (D V ) D D  ̄ 依据《 临床用药须知) 2 0 ( 0 5年版 )和《 圈 新编药学》 第 ( 1 )1 临床常用剂量 , 6版 D 以及I 采用其主要适应证 剂量范 围的中间 值。 D  ̄药 品年消耗总量胲 药的 D D值 , D s DD - D D D 值越大 , 明 说 该药 的使用频度越大。
抗肿瘤药研究综述
抗肿瘤药研究综述抗肿瘤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来实现治疗效果。
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从传统的化学合成药物到现在的靶向药物、免疫疗法和基因治疗等新型药物不断涌现,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综述目前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方向。
目前,目前抗肿瘤药物主要包括化学合成药物、靶向药物、免疫疗法和基因治疗等几个方面。
化学合成药物是最早被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如细胞毒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和抗代谢药物等,这些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DNA修复、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物过程来抑制或杀死癌细胞。
然而,这些化学药物在治疗癌症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导致副作用严重。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研究人员开始开发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是基于了解癌症发生与发展机制而设计的药物,通过与癌细胞特异性靶点的结合而选择性地杀死癌细胞,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和蛋白质激酶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的研发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免疫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它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杀灭癌细胞,如细胞因子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应答,使其识别、攻击和消灭肿瘤细胞,同时具有较低的毒性和较好的治疗效果。
免疫疗法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在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此外,基因治疗也是一种前景广阔的肿瘤治疗策略。
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抗肿瘤效果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以实现治疗的目的。
例如,通过导入抗癌基因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虽然基因治疗仍然处于研究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为未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中包括目前存在的药物发现、药物设计、药物合成、药物传送及药物评估等方面的技术的成熟,抗肿瘤药物不断创新,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的选择。
激素类抗肿瘤药
【药物相互作用】 未进行特别的相互作用研 究。减少肾排泄钙的药物例如噻嗪类利尿剂可 增加高钙血症。酶诱导剂例如苯妥英钠、苯巴 比妥和卡马西平可加速托瑞米芬的排泄,使稳 态血清浓度下降。出现这种情况时可能要将每 日剂量加倍。已明确抗雌激素药物与法华令类 抗凝血药物有协同作用引起出血时间严重增长。 所以应避免与此类药物同时服用。理论上托瑞 米芬的主要代谢途径为CYP3A酶系统,对该酶 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药物例如酮康唑及类似的抗 真菌药,红霉素和三乙酰夹竹桃霉素均可抑制 托瑞米芬的代谢。故与此类药物同时应用要小 和卵巢癌。 【用量用法】口服, 20mg/ 次, 1 次 / 日; 或 10mg/ 次, 2 次 / 日。乳腺癌 10-20 mg/ 次,每日 2 次,可连续使用,最大剂量 不应超过 40 mg/ 日。不排卵性不孕症 于月 经后第 2 天开始用药,每次 10 mg ,每日 2 次,连用 4 天。以后剂量先后增为 20mg 和 40 mg ,每日 2 次,分别连用 4 天。
但不提高疗效。
福美坦
【商品名】 兰他隆 ,福美司坦 【外文名】 Formestane ,Lentaron 【药理作用】 本品为雄烯二酮的衍生物。在生理情况下,它可 竞争性地抑制合成酶而使组织中的雌激素的生物合成减少,继而 发挥其抗癌作用。当肿瘤组织的生长须依赖雌激素的存在时,要 想抑制肿瘤生长,消除雌激素介导的对肿瘤的生长刺激是必要的。 本品比氨鲁米持更具选择性,活性为氨鲁米恃的100~1000倍,且 不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不必补给可的松等。本品对晚期 乳腺癌,用过不同的给药途径及剂量方案,客观缓解(CR十PR)率 约为25%~30%,预后差的病人或化疗无效者与以前用过激素疗法 无效者仍有效,与其它芳香化酶抑制剂无交叉耐药性,无氨鲁米 特的副作用。 【适应症】 适用于复发的绝经后乳腺癌病例的一线治疗,以前 经激素包括他莫昔芬治疗无效的病例,改用本品后也可有效,对骨 转移、骨痛者效果更好
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叶启翔;陆羡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6(22)5
【摘要】青蒿素(artemisinin)是从青蒿中提取的内含过氧化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类的新一代抗疟药。
目前其衍生物包括: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蒿甲醚(artemether)、蒿乙醚(arteether)及青蒿琥酯(anesunate)。
临床上用于抗疟有显著的疗效。
近年来被报道具有抗肿瘤作用,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总页数】2页(P600-601)
【作者】叶启翔;陆羡
【作者单位】524023,广东省湛江市,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524023,广东省湛江市,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J], 金晓红;朱宁岳;王永钢
2.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通过铁死亡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易仁鑫; 王歆悦; 王汉东
3.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J], 相芳;史坚强;姚可娟;相红;李平
4.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J], 张晓红
5.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钱海洪;胡义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探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情况。
一、传统抗肿瘤药物在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中,传统药物如化疗药物曾经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化疗药物通过干扰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来发挥作用,但其副作用较大,常常对正常细胞也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出现脱发、恶心、呕吐、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应。
例如,烷化剂类药物如环磷酰胺,通过与 DNA 发生共价结合,破坏 DNA 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抗代谢类药物如 5-氟尿嘧啶,能够干扰核酸的合成,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
尽管这些传统药物在癌症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非特异性的作用机制,治疗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较为明显。
二、新型抗肿瘤药物1、分子靶向药物随着对肿瘤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分子靶向药物应运而生。
这类药物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中的靶点,如特定的蛋白质或基因,从而更加精准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例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对于 HER2 阳性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系统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而不断生长。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肿瘤治疗的格局。
PD-1/PDL1 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能够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激活自身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
CTLA-4 抑制剂如伊匹木单抗,也在黑色素瘤等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3、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信号通路,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华蟾素在泌尿系肿瘤中的治疗研究进展
华蟾素在泌尿系肿瘤中的治疗研究进展基金项目:广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S2017034)作者简介:吴潇芸,女,主治医师,医学学士,研究方向:泌尿系肿瘤。
E mail:41560278@qq.com▲通信作者:付伟金。
E mail:fwj197818@sohu.com[本文引用格式]吴潇芸,易楚繁,付伟金.华蟾素在泌尿系肿瘤中的治疗研究进展[J].右江医学,2020,48(11):807 811.吴潇芸1,易楚繁2,付伟金2▲(1.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内科护理教研室,广西南宁530022;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广西南宁530022) [专家介绍]付伟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复旦大学,德国鲁尔大学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泌尿健康促进分会术后快速康复学部委员,广西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委,广西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等。
主要从事泌尿系统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目前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4项,已培养研究生7名,在读硕士研究生8名。
自2005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收录8篇。
【摘要】 华蟾素是传统中药,具有解毒、抗炎作用,对肝癌、肺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抗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破坏细胞周期、逆转多药耐药等有关。
近年华蟾素在治疗泌尿系肿瘤基础研究方面取得初步成功,现就其在泌尿系肿瘤中的治疗及相关机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华蟾素;泌尿系肿瘤;作用机理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 1383.2020.11.002ResearchprogressofbufalininthetreatmentofurinarytracttumorsWUXiaoyun1,YIChufan2,FUWeijin2▲(1.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alNursing,GuangxiHealth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Nanning530022,Guangxi,China;2.DepartmentofUrolog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xiMedicalUniversity,Nanning530022,Guangxi,China)【Abstract】 Bufalinisa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ithdetoxificationandanti inflammatoryfunctions.Ithasanticancereffectonmanykindsofmalignanttumors,suchaslivercancer,lungcancerandpancreaticcancer,etc.Itsmechanismmayberelatedtoinhibi tingtumorcellproliferation,promotingcellapoptosis,destroyingcellcycleandreversingmultidrugresistance,etc.Inrecentyears,bufalinhasachievedinitialsuccessinthetreatmentofurinarytracttumorsonbasicresearchfields.Thisarticlereviewstheprogressofbufalininthetreatmentofurinarytracttumorsandrelatedmechanisms.【Keywords】 bufalin;genitourinarytumors;mechanismofaction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中医药材逐渐成为当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及治疗策略,主要在于其不仅对肿瘤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而且对机体的损伤及副作用小。
香豆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香豆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黄思思1周芊芊1罗婷1谢伟全1,2(1. 南华大学药学院 衡阳 421001;2. 桂林医学院药学院 桂林 541001)摘 要香豆素类化合物是传统的中草药成分,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近年来,其抗肿瘤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表明,香豆素类化合物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分裂周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抗氧化以及调控多种蛋白和酶的活性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香豆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关键词香豆素 抗肿瘤 机制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2)01-0070-05Research progress in anti-cancer mechanism of coumarinsHUANG Sisi1, ZHOU Qianqian1, LUO Ting1, XIE Weiquan1,2(1. School of Pharmacy,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2. School of Pharmacy,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1, China)ABSTRACT Coumarins are traditional herbal ingredients that are commonly found in nature. In recent years, their anti-tumor effects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coumarins exert anti-tumor effects through inducing apoptosis, blocking cell cycle, inhibiting tumor angiogenesis, tumor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and antioxidation, and regulating the activities of various proteins and enzym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anti-tumor mechanism of coumarin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umarins.KEy wORDS coumarins; anti-tumor; mechanism据全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约有1 930万例新增癌症病例和近1 000万例癌症死亡病例[1],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肿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
近年来,人们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并讨论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抗肿瘤药物。
它们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其中,PD-1和PD-L1抗体是最为重要的免疫治疗药物之一、它们通过抑制免疫抑制分子PD-1和PD-L1的结合来激活免疫细胞,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这类药物在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成为肿瘤治疗的突破口。
二、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指通过干扰肿瘤细胞增殖、存活和转移等关键信号通路来抑制肿瘤生长的药物。
目前,EGFR抑制剂是最具代表性的靶向治疗药物之一、EGFR是一种表面受体,过度表达或突变会导致肿瘤细胞异常增殖。
EGFR抑制剂可以抑制EGFR的活性,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生长。
这类药物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等EGFR突变引起的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三、化学治疗药物化学治疗药物是以化学合成的方式制备的药物,通过静脉输注或口服等方式进入体内,通过杀伤肿瘤细胞来治疗肿瘤。
经典的化学药物有紫杉醇、顺铂等,它们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细胞周期等关键过程,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然而,这些化学药物也常常伴随着严重的毒副作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人们也在研究开发新的化学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毒副作用。
总结起来,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然而,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耐药性、毒副作用等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能够研发出更加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 细胞外基质降解酶抑制剂:如巴马司他,抑制肿瘤细胞外基质降解,抑制肿瘤侵袭 和转移 • 肿瘤相关免疫细胞调节剂:如罗米司特,调节肿瘤相关免疫细胞功能,增强免疫系 统对肿瘤的攻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
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的药物
• PD-1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阻断PD-1与其配体PD-L1的结 合,恢复被抑制的免疫细胞功能,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 • PD-L1抑制剂:如阿特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阻断PD-L1与其受体PD-1的结合, 恢复被抑制的免疫细胞功能,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
• 激素类药物:如他莫昔芬、阿那曲唑,通过抑制激素受体,抑制肿瘤生长 • 靶向治疗药物:如伊马替尼、吉非替尼,针对肿瘤特异性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
靶向抗肿瘤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信号通路的药物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吉非替尼,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 • VEGF/VEGFR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舒尼替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阻断肿瘤 营养供应 • PD-1/PD-L1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阻断肿瘤免疫逃逸,增 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 利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针对肿瘤患者免疫细胞功能、免疫相关分子等生物标志物, 实现精准治疗 • 提高疗效,降低免疫相关副作用
06 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精准治疗策略
• 利用分子标志物、基因检测等技术,实现肿瘤患者精准 治疗 • 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
• 评估抗肿瘤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药物代 谢、药物排泄等 • 是评价抗肿瘤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概述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是一类在生物体内具有广泛生理和药理活性的甾体激素。
自上世纪中叶被发现以来,糖皮质激素因其卓越的抗炎、抗免疫、抗休克和抗肿瘤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
随着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机制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机制涉及多个层面,包括基因转录调控、蛋白质合成与降解、细胞信号转导等。
在基因转录层面,糖皮质激素通过与细胞核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进而调控一系列下游基因的转录表达。
在蛋白质合成与降解方面,糖皮质激素能够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速率和降解途径,从而改变细胞内的蛋白质组成和功能。
糖皮质激素还能够通过影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如MAPK、PI3K等,进而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等过程。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在基因组学方面,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人们发现糖皮质激素能够调控数千个基因的表达,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
在蛋白质组学方面,利用质谱技术等手段,人们发现糖皮质激素能够影响数百种蛋白质的表达和修饰,进而调控细胞的生理功能。
尽管人们对于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机制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糖皮质激素在不同细胞类型和组织器官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也是制约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
未来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研究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这一领域的认识将会越来越全面和深入。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1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以细胞信号转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肿瘤耐药逆转剂、内分泌治疗药等。
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杀手,在全世界50 多亿人口中平均每年死于恶性肿瘤者达690 万人,新发病例为870 万例,且数字还在逐年增加[1]。
因此,各国政府、研究机构及制药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对肿瘤研究和抗肿瘤药物予以高度重视,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上,目前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近年来,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使肿瘤本质正在逐步阐明;大规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药物开发进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
本文将就其中一些热点领域及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新的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已开发的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性的抗肿瘤药物中,最典型的产品是紫杉醇。
紫杉醇是二萜类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853.9,具有高度亲脂性,不溶于水。
与常用的其它纺锤体毒物如阻止微管聚集的长春花碱、ervafamine、秋水仙素等的作用相反,紫杉醇催化微管蛋白迅速合成微管并结合到微管上起稳定和防止微管解聚的作用。
紫杉醇的活性就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于迅速分裂的肿瘤细胞,紫杉醇“冻结”有丝分裂纺锤体。
从而使肿瘤细胞停止在G2 期和M 期,直至死亡;第二,紫杉醇也作用于巨噬细胞上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促使释放白细胞介素(IL)-1、(TNF)-2、(IL)-6、干扰素(IFN)-1,(IFN)-1 因子对肿瘤细胞起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作用。
紫杉醇并非对所有的肿瘤细胞或株系都起作用。
细胞是否对它敏感,同细胞膜上是否存在磷酸化的135-KD 糖蛋白有密切的联系。
非敏感的细胞有这种膜蛋白存在,敏感的细胞则没有。
由于其为憎水结构,紫杉醇应是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
化学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化学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随着人类对癌症认知的深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学药物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化学药物是一种通过摧毁肿瘤细胞的DNA、RNA、蛋白质等分子结构来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破坏癌细胞的目的,是一种可使癌细胞失去活力的化学药剂。
本文将从化学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不同类型肿瘤的治疗以及存在的副作用做出分析和概括。
一、化学药物的分类常用的化学药物主要有四类:细胞周期特异型抗肿瘤药、细胞周期不特异型抗肿瘤药、植物生物碱类抗肿瘤药和激素类抗肿瘤药。
细胞周期特异型抗肿瘤药是指只在细胞特定的生理时间点具有杀伤作用的药物,如紫杉醇。
而细胞周期不特异型抗肿瘤药则是不依赖细胞周期来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如顺铂、环磷酰胺等。
植物生物碱类抗肿瘤药则是源于植物中的一些生物碱,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如长春花素、小檗碱等。
而激素类抗肿瘤药则常常被用于乳腺癌、卵巢癌等因激素作用而发生癌变的类型。
二、化学药物的作用机制化学药物的作用机制十分多样,应用不同的化学药物在治疗不同肿瘤时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通过抑制细胞增殖、阻断DNA复制等多种不同的手段,化学药物可以在肿瘤细胞的各种生理阶段中起到作用。
比如说,细胞周期特异型抗肿瘤药紫杉醇就是通过抑制细胞纺锤体形成而阻断细胞分裂和使肿瘤细胞死亡的;而顺铂是通过与DNA结合致使细胞凋亡的。
化学药物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快速增殖的癌细胞,因此一定程度上也会损伤正常细胞,这也是产生化疗相关副作用的原因之一。
三、不同类型肿瘤的治疗不同类型的肿瘤在治疗时也需要使用不同的化学药物。
比如,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长春花素在对肺癌的治疗中保持了较高的治疗效果,可以用于治疗那些已经转移的晚期肺癌患者。
而顺铂的药效在头颈癌、卵巢癌等中表现特别明显。
对于乳腺癌患者,激素类的抗肿瘤药是这类癌症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总之,临床用药时需要根据各类肿瘤的具体特征和趋势进行针对性选择。
四、存在的副作用尽管化学药物在治疗肿瘤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相应的治疗方法也伴随着副作用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素类药物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摘要:肿瘤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大杀手之一,因此它的治疗也成为了这个世纪亟待解决的问题,迄今为止也有很多类的抗肿瘤药物问世,比如甲氨蝶呤等化疗药物和干扰素等生物制剂。
化疗药物中的激素类药物在近二三十年来也成了一个热点,其通过调节体内激素平衡来控制肿瘤,主要包括以他莫西芬为代表的抗雌激素类药物、以氟他胺为代表的抗雄激素类药物、依西美坦等芳香化酶抑制剂和诺雷德等LH-RH拮抗剂/激动剂。
关键词:激素类药物;抗肿瘤;抗雌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RH-LH激动剂/拮抗剂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导致肿瘤的发病率更高。
因此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就成了当今医药界的热门项目。
迄今为止,也有了很多能够有效抑制、治疗肿瘤的药物诞生。
激素类药物是以人体或动物激素(包括与激素结构、作用原理相同的有机物)为有效成分的药物。
激素类药物作为一种药效迅速明显但副作用同时也很严重的药物,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但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能够通过和一些药物连用来降低激素的强烈副作用。
激素类药物在各个疾病领域都有不错的疗效,近年来激素类抗肿瘤药物研究有很大进展,除了一些传统的激素类用于抗肿瘤外,并有新的抗雌激素、抗雄激素、LH-RH激动剂/拮抗剂及芳香酶抑制剂等激素类药物用于肿瘤临床。
作者于本文中对不同类的激素药物做简要叙述。
1 抗雌激素类药物抗雌激素疗法是雌激素受体依赖型乳腺癌内分泌疗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类药物可在肿瘤细胞水平与雌二醇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在细胞浆内形成与雌激素受体配体-受体的二聚体复合物[1],继而进入细胞核内,影响DNA和mRNA的合成,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达到治疗、控制乳腺癌的目的。
同时部分抗雌激素类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卵巢癌和其他一些癌症的辅助治疗。
1.1他莫昔芬他莫西芬(Tamoxifen,TAM,又名三苯氧胺)是一种非激素类抗癌药, 由于其能够封闭雌激素受体(ER)所中介的细胞增殖活性而呈现拮抗雌激素作用, 故被广泛用于治疗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2,3]。
但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TAM耐受,因此加强其治疗药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研究发现,生长抑素与三苯氧胺连用可有效抑制人乳腺癌细胞体外的生长[4]。
常见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
1.2屈洛昔芬屈洛昔芬(Droloxifene,DRL)是一种非类固醇抗激素类药物,与他莫西芬结构相似,但对于雌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比他莫西芬强10-60倍,而其不良反应轻于他莫西芬。
常用于乳腺癌术后的辅助治疗及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5]。
尤其对绝经期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因其对骨骼有雌激素样作用而对子宫内膜和乳腺组织无刺激作用,DRL可能成为防治骨质疏松的理想制剂[6]。
1.3托瑞米芬枸橼酸托瑞米芬(Toremifene)是20年前在对他莫西芬的疗效改进时获得的一种与其疗效相近的药物,临床研究表明对于绝经后ER阳性或不详的转移性乳腺癌具有一定的疗效[7],对于晚期复发者疗效更好。
最新研究还发现其可以降低有过雄激素剥夺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DT)前列腺癌的男性患者的骨折风险[8]。
1.4醋酸甲羟孕酮醋酸甲羟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产被用于先兆流产、痛经、功能性出血和功能性闭经等方面,大剂量时可用于治疗乳腺癌,其常被用于不能手术或者具有复发性的癌症治疗[9]。
同时,其具有显著的增进肿瘤患者食欲、增加体重、缓解疼痛和自觉症状的辅助疗效。
研究表明醋酸甲羟孕酮的使用会使得骨密度流失,但是当停用该药物后,骨密度会恢复,说明其作用是可逆的[10,11,12]。
1.5甲地孕酮甲地孕酮(Megestrol Acetate)又名去氢甲孕酮、美可治和宜利治。
是一种半合成孕激素衍生物,对于激素依赖型肿瘤有一定抑制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晚期进展期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癌症,同时也用于癌症的一些辅助治疗和降低化疗时毒性并增强化疗敏感度[13]。
其常见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恶心及呕吐等症状。
利用其可增加体重这一现象,临床上又将其用于缓解晚期癌症病人身体消瘦的问题[14]。
1.6萘氧啶萘氧啶(Nafoxidine)于1963年Lednicer和Duncan等合成,其具有抑制受精卵移行、阻断早期妊娠的作用。
因部分乳腺癌细胞中含有雌激素受体蛋白,而其能与雌激素竞争受体,阻断雌激素与受体的结合,故临床上将其试用于局限性或转移性乳腺癌。
2 抗雄激素类药物抗雄激素药物主要通过与睾酮或DTH竞争性结合雄激素受体,进而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前列腺癌(PCa)细胞的生长。
2.1氟他胺氟他胺(Flutamide)又名氟他米特,是一种非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15],可与雄激素竞争肿瘤部位的雄激素受体,阻滞细胞对雄激素的摄取,抑制雄激素与靶器官的结合。
其与雄激素受体结合后形成的肿瘤复合物可进入细胞核内与核蛋白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临床在治疗前列腺癌或良性前列腺肥大患者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氟他胺除有抗雄激素作用外,无任何其他激素的作用,因此副作用较少。
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肝肾功能衰竭、脑病而死亡[16]。
最近的研究也发现氟他胺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通过下调NF-KB和上调Caspase-3而用于抗乳腺癌的治疗[17]。
3 芳香化酶抑制剂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可以通过抑制肾上腺、肝、脂肪包括乳腺癌组织中的芳香化酶,阻止其利用雄烯二酮及睾酮产生雌激素,从而降低血中雌激素水平,抑制雌激素依赖性癌细胞生长。
3.1依西美坦依西美坦(Exemestane)为一种不可逆性甾体芳香酶灭活剂,结构上与该酶的自然底物雄烯二酮相似,为芳香酶的伪底物,可通过不可逆地与该酶的活性位点结合而使其失活,从而明显降低绝经妇女血液循环中的雌激素水平,但对肾上腺中皮质类固醇和醛固醇的生物合成无明显影响。
依西美坦作为第三代非甾体类AI之后的能够有效治疗绝经后ER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药物[18,19],其不良反应较轻,偶见有在治疗期前10周因不良反应停止用药病例。
不宜用于绝经前女性和与抗雌激素类药物联用。
3.2氨鲁米特氨鲁米特(Aminoglutethimide,AG,奥美定)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药和抗肿瘤药。
在外周组织中,其能通过阻断芳香化酶而抑制雌激素的生成,从而减少雌激素对于乳腺癌的促进作用,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在使用氨鲁米特期间应合并应用氢化可的松,以阻断ACTH作用[20]。
并且其不能与他莫西芬合用,因为它们合用会增强副作用,但不会提高疗效。
3.3兰他隆兰他隆(Formestane)即福美坦,是雄烯二酮的衍生物。
生理状况下,其可竞争性的抑制合成酶而使组织中的雌激素的生物合成减少,继而发挥其抗癌作用[21]。
值得一提的是,其笔氨鲁米特更具选择性,且活性为氨鲁米特的100-1000倍,同时不一致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不必补给可的松。
兰他隆是复发的绝经后乳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
3.4来曲唑来曲唑(Letrozole)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苄三唑类衍生物,其可通过抑制芳香化酶使雌激素水平下降,从而消除雌激素对肿瘤生长的刺激作用。
体外研究显示,来曲唑能够有效抑制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化,而绝经后妇女的雌激素主要来源于雄激素前体物质在外周组织的芳香化,故它特别适用于绝经后的乳腺癌患者。
与其他芳香化酶抑制剂和抗雌激素类药物相比,来曲唑的抗肿瘤作用更强。
最近也有相关报道指出来曲唑能够显著降低子宫肌瘤的大小和体积[22],这为其在以后的临床应用中提供了一个方向。
3.5阿那曲唑阿那曲唑(Anastrozole)为一种强效、选择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
可抑制绝经期后患者肾上腺中生成的雄烯二酮转化为雌酮,从而明显地降低血浆雌激素水平,产生抑制乳腺肿瘤生长的作用。
4 LH-RH拮抗剂LH-RH是由下丘脑分泌的肽类激素,从下丘脑每隔90分钟释放一次,与垂体的LH-RH受体结合生成和释放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生成素(FSH)。
LH-RH拮抗剂能够抑制FSH的生成和释放,降低体内雌二醇或睾丸酮的含量,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子宫肌瘤、前列腺癌等肿瘤疾病的目的。
4.1诺雷德诺雷得(Zoladex)是一种合成的、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的类似物,长期使用可抑制垂体的促黄体生成激素的分泌。
研究表明诺雷德是通过改变外周激素间接作用,而不是直接对肿瘤的LH-RH受体作用[23]。
其适用于可用激素治疗的前列腺癌,亦适用于可用激素治疗的绝经前期[24]及绝经期妇女的乳腺癌。
但是性患者女使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后,可引起骨骼矿物质密度下降。
4.2亮丙瑞林亮丙瑞林(Leuproprelin acetate,Eanatone,抑那通)的促黄体生成激素(LH)释放活性约为LH-RH的100倍,它的抑制垂体性腺功能的作用也强于LH-RH。
亮丙瑞林是高活性的LH-RH衍生物,由于其对蛋白分解酶的抵抗力和对LH-RH受体的亲和力都比LH-RH强,所以能有效地抑制垂体-性腺系统的功能。
临床上常用于子宫肌瘤乳,腺癌,前列腺癌,性早熟的治疗[25,26]。
4.3戈那瑞林戈那瑞林(Gonadroelin)是一种LH-RH受体拮抗剂,通过竞争结合垂体的LH-RH大部分受体,而使LH,FSH的生成和释放成一过性增强[27]。
同时由于这种情况的持续会导致受体的吞噬、分解增多,受体数减少,垂体细胞的反应下降,LH和FSH的分泌能力降低,因而抑制了卵巢雌激素的生成,达到控制治疗肿瘤的目的。
讨论激素类药物对于受激素影响的肿瘤细胞,如乳腺癌细胞、前列腺癌细胞、子宫内膜癌细胞等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但是对于不受激素影响的一些癌症却效果不大甚至没有效果,并且在应用的时候由于是激素药物,还会存在很大的副作用。
因此激素类的药物在抗肿瘤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需要更多地研究来改善用药方法,使其更适用于疾病的治疗。
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还会有更多地关于抗肿瘤药的发现,使得终有一天肿瘤也不会再成为一个谈及色变的话题。
参考文献:1 冯长根,邓霞飞,向华,廖清江.治疗乳腺癌的抗雌激素药物研究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09,15(13):1051-1057.2 Jaiyesimi I A, Buzdar A U, Decker D A, Hortobagyi G N. Use of tamoxifen for breast cancer:Twenty-eight years later.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1995, 13: 513-529.3 Markman M, Iseminger K A, Hatch K D. Tamoxifen in platinum-refractory ovarian cancer: a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ancillary report. Gynecologic Oncology, 1996, 62: 4-6.4 曾希志,姚榛祥. 生长抑素与三苯氧胺协同抗乳腺癌的体外实验研究,中华外科杂志, 2001,39(07):545-548.5 Winrich Rauschning, Kathleen I. Pritchard. Droloxifene, a new antiestrogen: Its role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1994,31:83-94.6 张弘纲,孙燕. 屈洛昔芬研究进展. 中国新药杂志,1998,7(4):269-273.7 V ogel CL, Johnston MA et al. Toremifene for breast cancer: A review of 20 years of data, Clini-cal Breast Cancer,2013,14.8 Matthew R. Smith, Ronald A. Morton et al. Toremifene to reduce fracture risk in men recei-ving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 The Journal of Urology, 2010, 184: 1316-1321.9 叶思款,季波,吴佩兹,张丽悔. 醋酸甲羟孕酮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中国药业,2010,19(1):63-64.10Ling GAI, Jing-lu ZHANG, Hui-zhen ZHANG et al. Effect of depot 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 (dmpa)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 Contraception, 2009,20(1):51-56.11 Harel Z., MD, Wolter K., MD, PhD, M.A. Gold, DO et al. Inadequate vitamin d status inadolescents with substantialbone mineral density loss during the use of depot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 injectable contraceptive:a pilot study. J Pediatr Adolesc Gynecol,2010,23: 209-214.12 Alexandre S. Viola,Sara Castro,Nadia M. Marchi et al. Long-term assessment of forearm bone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former users of depot 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 Contra-ception,2011,84(2):122-127.13 崔慧娟.醋酸甲地孕酮在晚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国外医学肿瘤学,2001,28(6):473-474.14 陆伟斌,刘宝清.醋酸甲地孕酮对肺癌化疗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实用临床医学,2006,7(5):38-39.15 黄胜炎.氟他胺.中国新药杂志,1992,1(2):60-61.16 Diane K.Wysowski,Jean L.Fourcroy. Flutamide Hepatotoxicity. The Journal Of Urology,1996,155: 209-212.17 罗湘,史艳侠,姜文奇,李志铭,蔡于琛.氟他胺对乳腺癌HCC193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7):595-598.18 Steelea N.,Zekrib J.,Colemanb R et al. Exemestane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Effective therapyafter third-generation non-steroidal aromatase inhibitor failure.The Breast,2006, 15:430–436.19 Ewa Mrózek,Rachel Layman et al.Phase II Trial of exemestane in combination with fulvestrant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advanced, Hormone-responsive breast cancer.Clinical Breast Cancer,2012,12(2):151-156.20 Constantine S, Gennatas, Angelos Kalovidouris et al.A 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 of amino glu-tethimide and hydrocortisone versus combined aminoglutethimide, hydrocortisone and fluo- xymester- one 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1987,9:217-220.21 Nicoletta Zilembo, Emilio Bajetta, Ettore Bichisao et al.The estrogen suppression after sequen-tial treatment with formestane 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 patients.Biomedicine & Pharmacothe- rapy,2004,58:255-259.22 Nirmala Duhan a, Shikha Madaan, Jyotsna Sen.Role of the aromatase inhibitor letrozole in themanagement of uterine leiomyomas in premenopausal women.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2013,171:329-332.23 Harris A.L., Carmichael J., Cantwell B.M.J., Dowsett M..Zoladex: Endocrine and therapeuticeffects in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Br. J. Cancer,1989,59:97-99.24 M.R. Williams, K.J. Walker, A. Turkes, R.W. Blamey, R.I. Nicholson.The use of an LH-RHagonist (ICI 118630, Zoladex) in advanced premenopausal breast cancer.Br. J. Cancer,1986,53: 629-636.25陈少科,郭先鸣.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剂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生长和成年终身高预测的影响.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2,4(6):506-508.26林碧莲等.醋酸亮丙瑞林临床应用评价.中国处方药,2005,42:59-60.27 Marcelo F. Martínez, Reuben J.Mapletoft, John P. Kastelic, Terry Carruthers.The effects of 3gonadorelin products on luteinizing hormone release, ovulation, and follicular wave emergence in cattle.Can Vet J Volume,2003,44:12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