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
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施教策略: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教学策略】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
具体应用: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设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有关问题知道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海底打捞的浮沉条件2.能力要求:通过对轮船,气球,潜水艇,海底打捞的学习,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其它有关浮力利用的问题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受力分析,让学生总结规律,得出浮沉条件,会从力和密度两个不同角度分析物体的浮沉,并能自觉地将其迁移到其它有关浮力利用的问题的学习和解释有关现象上。
教学难点:将物体的浮沉条件由力的关系转化成密度的关系,并能根据已知条件,灵活地选择、应用两种方法,对物体的浮沉进行判断。
能分析物体在上浮和下沉过程中,重力和浮力的变化情况。
教学器材:烧杯、清水、盐水、橡皮泥、密度计、潜水艇模型、乒乓球、多媒体软件教学过程:1.复习有关知识:1、复习阿基米德原理及计算浮力的公式;2、复习两个公式:m=ρv; G=mg2.新课教学1.讨论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提出两个问题:1。
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话对吗?2。
受到浮力大的物体上浮,受到浮力小的物体下沉,这话对吗?学生讨论后,教师得出结论:物体的浮沉应该由该物体自身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共同确定。
对浸入液体中的物体运用二力平衡,二力合成知识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F浮<G时,物体下沉F浮>G时,物体上浮F浮=G时,物体悬浮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几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让学生用浮沉条件解释,以练习从力这方面去分析物体的浮沉。
2.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G物 =ρ物gV物F浮=ρ液gV排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物= V排= Vρ物<ρ液G物< F浮上浮至漂浮G物 =ρ物gV物ρ物=ρ液G物 = F浮悬浮F物 =ρ液gV排ρ物>ρ液G物> F浮下沉至底演示:三个不同乒乓球在水中的漂、悬、沉。
可知,物体的浮沉,也可由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相比较的大小关系来加以判断。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
当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悬浮;当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浮起。
2.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3. 物体浮沉的计算方法:根据物体的体积、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物体浮沉的计算方法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探索物体的浮沉条件。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物体浮沉的现象和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轮船、救生圈等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浮沉条件。
2. 新课导入:介绍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阿基米德原理。
4. 知识拓展:讲解物体浮沉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体的浮沉条件和计算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物体浮沉条件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体的浮沉条件。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物体浮沉的现象和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2.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验证浮沉条件。
4.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教案标题: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2. 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相关概念和公式。
3. 能够应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物体的浮沉概念,提问学生对浮沉现象的了解和观察。
-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浮沉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2. 理论讲解(15分钟)- 介绍物体的浮力和重力的概念。
- 解释物体浮沉的条件,即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 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的体积、密度、重力的关系。
- 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 实例分析(20分钟)- 提供几个不同情境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问题。
- 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涉及的物体的体积、密度、重力等因素,并计算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 让学生讨论实例中物体的浮沉情况,并解释原因。
4. 实验操作(30分钟)- 分组进行浮沉实验,提供不同材料和形状的物体。
-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
5. 拓展延伸(10分钟)- 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
- 引导学生思考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 鼓励学生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6.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的重要性。
- 检查学生对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在实例分析和拓展延伸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教案扩展:1. 配置更多实例和实验,以增加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探究浮沉条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3. 鼓励学生进行实际工程设计,应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事项:1. 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科要求,适当调整教案的难易程度和深度。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出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在本节课《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中,我采用了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物理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物理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物理学的乐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浮球、泡沫板、塑料尺等)、投影仪、电脑。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色纸。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物体浮沉的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实验探究: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 讨论交流:孩子们分享实验结果,共同探讨物体的浮沉条件。
4. 知识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物体的浮沉条件。
5. 应用拓展: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浮力应用实例,如制作一个简易的浮力秤。
6. 成果展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他们基本掌握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2.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状态,如何测量浮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浮沉条件。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密度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引导学生总结浮沉条件。
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学会如何测量浮力。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性。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浮沉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举例说明:船舶的浮力原理,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热气球的动力原理等。
七、课堂作业a. 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上?b. 为什么铁块放入水中会沉入水底?c. 为什么木块放入水中会浮起来?2.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总结实验操作技能。
2.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将浮沉条件应用于实际生活。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操作技能。
2. 学生解答作业的评价: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其对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学物理、用物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
2.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1.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 物体浮沉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的浮沉现象。
2.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
4.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知识讲解: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4. 问题探讨: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体浮沉条件及相关知识。
2. 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拓展与延伸:1. 介绍浮力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船舶、潜水艇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2.突破难点,循序渐进:针对学生对浮沉条件理解不深的问题,采用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概念。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4.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掌握程度。
-反馈机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不足,鼓励他们改进,并肯定他们的进步。
5.教学支持: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和参考资料,支持学生探究学习。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规律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乐趣,树立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念。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浮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包括阿基米德原理、浮力与重力的关系,以及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比较。
2.培养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物体所受浮力、判断物体浮沉状态等。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体的浮沉现象,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教学方法: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浮沉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和观察,增强直观感受。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第一篇:《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
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
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
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达到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关于物体浮沉条件的科学实验课程,旨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物体浮沉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浮沉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水、盐。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笔记本,一支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浮力的概念,通过浮力计的演示,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浮力。
2. 实验1: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2:向水中加入盐,再次让孩子们进行实验,观察物体浮沉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4. 讲解:根据实验结果,讲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5. 练习:让孩子们根据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浮沉条件。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理解并掌握物体浮沉的条件。
难点:如何引导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浮沉条件。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带回家,与家长分享。
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也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同时,我还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更多的浮沉现象,并尝试解释。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对物体浮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在实验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的设计和执行实验是这堂课的核心,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浮沉现象。
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同的浮沉状态。
容及过程【学生实验】把桌上的石块、蜡块、泡沫、铁钉、木块物体浸没在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页,思考下面的问题:力和它的的大小关系。
3.一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下沉,则F浮<G物,比较ρ液和ρ物的大小关系;悬浮呢?4.增大浮力的方法有:1)增大液体的密度,2)增大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
5.轮船是通过_______________方法,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
6.潜水艇是靠改变________________实现上浮或下潜的三、探究内化:轮船:【学生实验2】做课本58页“想想做做”。
(1)轮船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m排水量=m船+m货排水量可用吃水线来表示。
潜水艇:【学生实验3】用自制潜水艇的演示: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质疑:(1)潜水艇在水中上浮但未露出水面的过程,所受F浮是否变化?(2)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潜水艇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气球和飞艇:【学生实验4】释放一个氢气球,氢气球上浮至天花板。
现场吹一个气球,扎紧口并松手,气球降至地面。
思考后讨论:1、为什么一个上浮,另一个下降?2、如何才能使气球升空?3、热气球、飞艇带人飞上了天;要使升空的氦(或热)气球落回地面,应该采用什么办法?(减小浮力,利用F浮=ρgV知识,减小排开气体的体积)热气球停止加热,飞艇放出一部分气体。
度来理解,浮力和重力非平衡态。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浮力公式的推导过程,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学资源:相关案例资料,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思考。
2.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
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公式,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4. 应用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轮船、救生圈等。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物体的浮沉条件,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浮力的大小?2. 探讨:如何设计一个物体使其在液体中达到最大的浮力?3. 介绍浮力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如船舶设计、潜水艇等。
七、课堂互动与讨论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并讨论其原因。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解释生活中有关浮沉现象的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1.1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1.2 物体在气体中的浮沉条件2. 浮沉现象的应用2.1 船舶的浮沉原理2.2 潜水艇的浮沉原理2.3 密度计的原理及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推导,浮沉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浮沉现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讨论轮船、潜水艇等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思考。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验证浮沉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船舶、潜水艇、密度计等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4.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浮沉条件,并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遇到的浮沉现象。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探究浮沉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浮沉条件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浮沉现象的图片、视频和动画。
3. 案例资料:关于船舶、潜水艇、密度计等应用浮沉条件的资料。
八、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物体浮沉条件的基本概念。
2. 第2周:通过实验演示浮沉现象,让学生观察并验证浮沉条件。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 掌握利用浮力进行物体浮沉判断的方法。
3. 理解物体浮沉的应用领域。
教学准备:1. 浮力的概念。
2. 浮力的计算方法。
3. 盛装有水的容器。
4. 不同密度的物体。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物体的浮沉现象,并让学生思考浮沉是由什么决定的。
1. 物体的浮沉条件- 引导学生观察装有水的容器,并让学生思考浮沉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 解释浮力的概念,即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 解释浮现现象: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或气体时,物体会浮起;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或气体时,物体会沉没。
2. 浮力的计算方法- 解释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乘以液体或气体的密度,即F=ρVg(其中,F表示浮力,ρ表示液体或气体的密度,V表示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g表示重力加速度)。
-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和液体或气体的密度有关。
3. 物体浮沉的应用领域- 分组让学生讨论物体浮沉的应用领域,并汇报讨论结果。
-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船只能浮在水上?为什么气球能漂浮在空气中?- 提供以下应用领域的例子:设计船体结构,气球制作,潜水装备设计等。
总结:复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简要总结物体浮沉的应用领域。
拓展:给学生出示其他浮沉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应用物理原理进行浮沉判断。
课堂作业:1. 思考并描述一个与浮沉有关的日常生活场景。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物体的浮沉条件。
3. 查找一个关于利用浮力的应用的案例,并写一篇短小论文进行介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利用浮力进行物体浮沉判断的方法,并理解物体浮沉的应用领域。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应用案例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课程,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和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探索和互动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善于探索和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重力计、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球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实验盒,内含浮力计、重力计、不同材质的物体、记录本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一个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实践操作: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并记录下来。
他们可以自由探索,尝试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等,观察浮沉情况的变化。
3. 分享交流:每组孩子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起来,有些物体则下沉。
引导他们发现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4. 生活应用:让孩子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如船只在水中浮起来、气球在空中飘浮等,并解释原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操作和探索,我发现孩子们对物体的浮沉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勇于尝试和探索。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物体浮沉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重力、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2.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3. 物体的浮沉应用:船舶、救生圈、潜水艇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2. 难点: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如何计算浮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物体浮沉的原理及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的浮沉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浮沉条件:引导学生了解浮力、重力、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3. 实验演示:安排学生观看或亲自进行浮沉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5. 应用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6. 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浮沉条件及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浮沉条件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物体的浮沉,还有哪些现象涉及到浮力?2. 讲解其他涉及浮力的现象:如气泡上升、水中物体受力分析等。
3. 分析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潜水艇等。
七、案例分析1. 给出实例:如轮船、气垫船、潜水艇等,让学生分析其浮沉原理。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例中的浮力计算和应用。
3. 讨论:如何设计一个合适的救生设备,使其在水中具有稳定的浮力?八、课堂互动1.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浮力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实验原理。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的概念。
激发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浮沉现象的定义。
浮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浮沉现象。
通过实例展示浮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浮沉现象的定义。
2.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浮沉现象?3. 分享一些浮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船舶、救生圈等。
第二章:物体的浮沉条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浮沉现象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定义。
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采用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浮沉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2.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定义。
2.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现象。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第三章:浮力原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浮力现象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浮力原理的定义。
浮力的计算方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浮力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浮力的计算方法。
3.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浮力原理的定义。
2.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浮力现象。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浮力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浮沉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运用浮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浮沉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浮沉现象在工程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浮沉现象在工程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4.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浮沉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2. 通过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取决于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漂浮;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沉底。
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密度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验证浮沉条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与什么因素有关。
2. 讲解: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密度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记录实验结果。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浮沉条件,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浮沉条件。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浮沉条件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收集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球等),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测量工具(如电子秤、量筒等)。
2. 教学课件:浮沉条件的图片、视频和动画。
3. 参考资料:有关浮沉条件的科普文章、实验报告等。
七、教学步骤:1. 课堂讲解:通过课件展示浮沉条件的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不同密度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密度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填写实验报告。
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物理《10_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物理《10_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教案: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和条件;2.掌握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方法;3.了解物体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学会运用物体的浮沉原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5.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2.物体的密度与浮沉之间的关系;3.物体的浮力计算;4.应用:浮力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1.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2.物体的密度与浮沉之间的关系;3.物体的浮力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学实验:准备一个透明的长方体容器,一些可以浮沉的物体,一盆清水;2.教学资源:PPT、教学视频、实验视频。
五、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PPT或教学视频向学生介绍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并提出浮沉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概念解释(20分钟)通过教学视频或PPT,向学生解释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并介绍浮力的概念和产生浮力的条件。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浮沉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实验探究(30分钟)安排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物体的浮沉实验。
指导学生将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放入容器中,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浮沉的规律,并判断物体浮沉的条件。
4.知识巩固(20分钟)通过PPT或教学视频,向学生介绍物体的浮力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题进行讲解。
然后,布置一些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讲评。
5.拓展应用(20分钟)通过教学视频或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浮力的实际应用。
比如:船只的浮沉、水下潜水器的浮力控制等。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讨论和互动。
六、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习题,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并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会对生活中浮力的现象加以解释。
3.知道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极度热情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应用。
难点:通过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得到或增大可利用浮力,初步建立应用科学技术的意识。
二、复习:
1、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_______产生的。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____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⑴称重法:___________
⑵排液法:____________
⑶压力差法:___________
⑷平衡法:____________。
三、新课预习:1、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漂浮是什么意思?
2、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漂浮与物体所受的什么力有关系?
3、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的条件是什么?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体的浮沉条件(重难点)
问题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但是有的物体要上浮,有的却要下沉,这是为什么?你能画出图中物体所处几种状况下受力的情况吗?
物体上浮:F浮>G物上浮的物体最终要漂浮,物体漂浮:F浮= G物物体下沉:F浮<G物物体悬浮:F浮 = G物(根据上图你能说出什么是悬浮吗?)
其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漂浮和悬浮。
处于非平衡状态的是上浮和下沉。
问题2:利用上浮、悬浮、下沉时F浮和G物的关系推导:物体上浮: ρ物<ρ液
物体下沉:ρ物>ρ液物体悬浮: ρ物= ρ液
物体上浮过程中:未露出液面时,F浮不变(不变、变大、变小),露出液面后
F浮变小(不变、变大、变小)直到F浮 = G物时,物体漂浮在液面上。
问题3:如图新鲜的鸡蛋在清水中要下沉,为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悬浮吗?大家动手做做看。
这是通过哪种方法来增大浮力,从而调节浮力和重力关系来实现悬浮的呢?
增大浮力还有什么方法?
鸡蛋的重力大于鸡蛋所受的浮力,鸡蛋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鸡蛋下沉。
向水中加盐,使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鸡蛋因浮力大于重力而上浮。
增大浮力还可以通过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的方法。
针对训练:
1.一个质量是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__0.5_____N。
(g=10N/kg)
2. 某课外活动小组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将重为100g的物体放入盛满水的盆中,有90g水溢出,则( C )
A.物块会浮在水面上
B.物块会悬浮在水中
C.物块会沉入盆底
D.不能据此判断出物块的沉浮
探究点二:浮力的利用:(难点)
问题1: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浮力—轮船的发明
(1)观察课本图10.3-5思考怎样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将橡皮泥捏成船,增大空心部分的体积来增大浮力。
(2)橡皮泥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上?
增大空心部分的体积来增大浮力。
(3)轮船原理:采用增大空心部分的体积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_浮力_,使密度大于水的钢铁能漂浮在水面上。
【合作探究】
1. 同一艘轮船从河流驶入海里的过程中,轮船的重力、轮船受到的浮力、轮船的排
水量、轮船排开液体的体积、轮船的吃水线这几个量中哪些没有变化?哪些有变化?
怎样变化?
没有变化的是:轮船的重力、轮船受到的浮力、轮船的排水量、
有变化的是:轮船排开液体的体积、轮船的吃水线
轮船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轮船的吃水线下降
2. 同一艘轮船从河流驶入海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一些?
浮起一些,根据F浮= G排= 液gv排,浮力等于重力保持不变,液体的密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成反比。
问题2:改变自身重力来调节浮力和重力关系实现浮沉 - 潜水艇
1.潜在水下的潜水艇受重力和浮力作用。
2.潜水艇原理:潜水艇是利用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合作探究】潜在水面下的潜水艇在上浮和下沉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是否变化?(写出判断依据)
潜水艇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不变,上浮时将舱内的水排出,浮力小于重力而上浮,下沉时向舱内注水,浮力大于重力而下沉。
问题2:气球和飞艇
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的气体。
高空探测气球充的是氦气,热气球充的是热空气。
飞艇充的是氦气。
【合作探究】假如由你来设计一个可以载人的带吊篮的气球,气球里充的是氦气,为了使乘客能降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如果气球里充的是热空气,你又打算用什
办法?
将气球里的氦气放出一些,使浮力减小一些
停止加热气球里的空气,使气球的重力增大一些
学以致用【合作探究】
1.解释煮饺子的原理。
刚放入锅里时,饺子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重力(也可理解为: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故下沉.煮一段时间后,煮熟时由于受热体积膨胀,排开水的体积变大,受到的浮力也变大,重
力小于浮力(密度减小),故浮起来,最后漂浮在水面上.
2.例举生活中应用浮力的例子
1、竹排
2、航空母舰
3、潜水艇
4、气球和飞艇
5、密度计
6、利用浮力巧测人体血液的密度
7、盐水选种。
五、当堂检测:
1.把一个自制的密度计分别放入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情况如图7.5-3中甲、乙所示,由此得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D)
A.这个密度计在甲液体中受的浮力较大
B.这个密度计在乙液体中受的浮力较大
C.甲种液体的密度较大
D.密度计在B处的刻度值应大于在A处的刻度值
2.某农户生绿豆芽时,将绿豆倒人盛水的容器中,发现成熟饱满的绿豆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漂浮在水面上,产生这二现象的原因是 ( B )
A.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漂浮在液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B.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漂浮在液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C.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漂浮在液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D.沉底的绿豆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漂浮在液面的绿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3.漂浮和悬浮是物体在液体中时所能处的两种状态,它们的相同点是浮力等于重力;而从V排和V物的关系上来区别,物体漂浮时V排<V物,而物体悬浮时V排= V物;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上来区别,能漂浮的物体,ρ物<ρ液,而悬浮的物体,ρ物= ρ液.(填“>”、“<”或“=”)
4.用手将一重为6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重为10N;则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__10__N;放手后物体将上浮(填“上浮”、“下沉”或“悬浮”),待物体静止时所受的浮力为 6 N。
六、小结:略
七、教学设计:略
八、布置作业:略
九、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许多图片让学生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易于学生理解。
不足之处:学生活动时间少,少了课堂小结。
再教设计:增加小结,多让学生讨论这一节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