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_牟宇峰

合集下载

南京市人口空间变动分析

南京市人口空间变动分析

5 2
城市发展研究 14 卷 2007 年 2 期 Urban Studies Vol. 14 No. 2 2007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户籍人口 (万人) 490128 162145 248177 79107
总人口 (万人) 612162 251107 283151 78104
2000 年 人口密度
( 人Πkm2 ) 928154 12525174 1339172 417149
户籍人口 (万人) 543192 198135 262137 83120
城市人口
杨 卡等 :南京市人口空间变动分析
坎镇划归白下区管辖 。江宁县 :东山镇的农花村 ,江 宁镇的永安 、孙家 、邵庄 、新建 、三山 5 个行政村和谷 里乡的梅村及梅山冶金公司用地范围 ,划归雨花台 区管辖 。
2 人口增减的空间分异
211 区县层面 根据南京市的行政区划调整情况 ,作者把 1990
rr与新街口的距离1图22000年人口密度随距离变化图点表示新街口街道与新街口的距离o图319902000年人口变化率随距离变化图点表示新街口街道222中心点研究以中山路和汉中路交汇处为圆心以街道办事城市发展研究14卷2007期urbanstudiesvo114n022007处所在地与中心的距离为序列计算各街道办事处在19902000年间的总人口变化仍然得出人口增长最快的是核心区以外的近郊地区约距中心点5km以外的范围
1990 年到 2000 年 ,南京市的行政区划有了较大 的调整 ,主城区向外扩展 ,由 1990 年的 78km2 增加 到了 200144km2 。因此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不能直 接用来分析 ,而需要弄清行政区划调整的详细情况 , 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期间行政区划调整的时间以 1995 年为主 ,调整的范围几乎涉及到了所有城区 , 主要的划出区域为栖霞区和雨花台区 ,主要的划入 区域为中心六城区 。鼓楼区 :中央路东侧廖家巷 、大 树根 、后大树根 、中央门 4 个居委会划入玄武区玄武 门街道办事处管辖 。栖霞区 :将玄武湖镇 、孝陵卫镇 (苜蓿园 、后庄两个村除外) ,迈皋桥镇的小营 、红山 、 藤子 3 个行政村 ,伊刘苗圃 、红山公园及属中山陵园 管理局行政管理的范围 ,划归玄武区管辖 ,其中从迈 皋桥镇划入的 3 个行政村并入玄武湖镇 ;孝陵卫镇 的苜蓿园 、后庄 2 个行政村 ,划归白下区管辖 ;小市 镇 、迈皋桥镇的五塘村归下关区管辖 。雨花台区 :将 江东镇建制及江东镇所辖的清江 、江东 、河北 3 个行 政村和中保村南半部分 ,以及江东门 、新河口 、二道 桥 3 个居委会 ,划归鼓楼区管辖 ;江东镇中保村北半 部分归下关区管辖 ;江东镇所辖的河南 、所街 、兴隆 、 向阳 、东林 5 个行政村和仁东桥 、棉花堤 、螺丝桥 3 个居委会 ,以及原茶亭行政村 ,划归建邺区管辖 ;红 花镇和大校场机场用地范围 ,划归秦淮区管辖 ;石门

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马颖忆;陆玉麒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6)004
【摘要】本文以江苏省为例,从人口密度的空间关联性、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耦合等角度,以3次普查数据为样本,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分析了1990年以来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探讨了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沿岸、东南沿海和环太湖等地区形成人口密度高的集聚区,苏北平原形成人口密度低的集聚区,随时间推移,集聚趋势不断增强.江苏省人口密度“南高北低”,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20年来人口重心逐渐向省域东南方向迁移.主要影响因素有历史发展基础、社会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自然增长、区域发展政策等.
【总页数】8页(P134-141)
【作者】马颖忆;陆玉麒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3
【相关文献】
1.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非均衡性测度——基于分县尺度人口普查数据:1990-2010 [J], 曾永明;张利国
2.基于空间自相关模型的江苏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J], 徐敏;张树夫
3.江苏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 [J], 章屹祯; 曹卫东; 张宇; 袁婷; 朱鹏程
4.江苏省人口与经济增长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J], 尚正永;陆慧缘
5.江苏省城市"公园—人口"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变 [J], 翟遇陈;刘志强;王俊帝;洪亘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市众创空间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化机制研究

南京市众创空间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化机制研究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kerspaces in China and 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makerspace in China, and on this basis, we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by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kerspaces in different time and different typ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kerspaces in Nanjing can be described as two kernels, one banding and multi-point, there is also a trend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Different types of makerspaces have differ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distribution is diversified from a single one to multiplic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elements is significant year after year.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kerspaces evolved initially by a series of policies brought by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cities. This is further manifested by tie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an innovation ndustry chain and strong attraction to makerspaces, which is a typical government + market development model. Key words: makerspac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r; evolution mechanism;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近30年来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及集约利用变化

近30年来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及集约利用变化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Evolution and Intensive Use Change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Last 30 Years作者: 陈昌玲[1];许明军[1];诸培新[1];董丽芳[1]作者机构: [1]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出版物刊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页码: 2124-2135页年卷期: 2020年 第10期主题词: 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集约利用;江苏省摘要:基于江苏省6个时点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核密度估计、景观格局指数等空间探索性分析以及集约利用评价出发,对江苏省1987~2015年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动态演变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1)江苏省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从1987~2015年处于不断的扩张中,并呈波动增长态势,而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速度以苏中和苏南地区最快。

(2)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动的转入和转出来看,1987~201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入58.63万hm^2,其中84.79%来源于耕地,占用耕地的比例表现为苏北>苏南>苏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出28.36万hm^2,其中54.26%转变为城镇用地和40.88%复垦为耕地,苏北以复垦为耕地为主,苏中和苏南以转为城镇用地为主。

(3)从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来看,核密度空间分异明显,呈"多核心"集聚分布,整体呈现"西密东疏"的空间格局特征,另外近30年江苏省农村居民点平均斑块面积呈增长趋势,且斑块形状越发规则,居民点聚集指数呈上升趋势。

(4)从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来看,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级别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呈"由高到低"的集约利用梯度。

总体来看,近30年来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趋于规则和集聚,集约利用程度区域差异明显。

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

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

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规划和资源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南京市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和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一、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现状南京市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即为县治,隋唐时期为府治,宋元时期为京城,明清时期为陪都。

近代以后,南京市又成为国家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南京市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呈现出多元化和历史演变的特点,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变化。

因此,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对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地图和遗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不同历史时期南京市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进行描述和分析;二是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进行数字化重建和可视化呈现。

二、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1. 数据收集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包括历史地图、地形图、遗址资料、人文地理学文献、建筑数据等。

这些数据应该从各个渠道搜集,包括数字化图库、文献馆、文物部门和政府部门等。

此外,还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整合。

2. 数据处理对于搜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地理编码和属性标注等工作。

另外,还需要将历史地图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进行空间分析,得出历史时期南京市的空间分布和景观特征。

3. 数据模型构建由于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的演变具有时间序列性质,因此需要建立时间维度的数据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时间维度作为参照系,将不同时间段的空间数据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多维数据集合。

基于这个模型,可以实现对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的综合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整理)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

(整理)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分析江苏省统计局人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承担者和一切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家庭则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改革开放30年来,南京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人口家庭结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人口的发展状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把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1980年,南京市明确规定生育政策为:晚、少、优,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1979年至1981年,在全市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配备计划生育专职或兼职干部,同时将计划生育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

1982年国家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写入了《宪法》,计划生育工作得到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

同年,南京市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1983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南京市计划生育试行细则》,对严格控制生育第二胎、杜绝多胎作具体规定,人口出生率在前期一路回落,从1980年的13.91‰降至1985年的10.16‰。

但由于受60年代自然灾害后期至70年代前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期(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期从1949年底到1958年末,这期间全市人口由256.7万人增加到311.93万人)出生人口已进入婚育期的影响、加上改革开放之初市区外来人口流入量增加,计划外生育现象较多。

农民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也有所抬头,致使计划生育管理的难度随之加大。

从1986年开始,低生育水平出现较大反弹,1986年、1987年、1988年出生率分别为12.6‰、14.7‰、14.94‰,1989年甚至达到16.54‰,出现了南京市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

进入90年代,全市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使人口出生率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

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现行的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城市密集区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机制——从城市群到大都市带

城市密集区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机制——从城市群到大都市带

城市密集区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机制——从城市群到大都市

吴启焰
【期刊名称】《人文地理》
【年(卷),期】1999()1
【摘要】本文简要地综合了中外城市地理学界、规划学界对城市密集区空间组织自本世纪中叶的认识与研究,理论及实践成果,并且针对从城市群向大都市带演变的理论上及实践上的空白。

【总页数】6页(P15-20)
【关键词】城市密集区;城市群;大都市带;一体化区域
【作者】吴启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15
【相关文献】
1.四川省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及机制 [J], 邓棋;罗丹;李宏芸
2.滇中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 [J], 刀秋坤;吴映梅;
3.滇中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 [J], 刀秋坤;吴映梅
4.京津冀城市群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J], 赵金丽;张璐璐;宋金平
5.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消费水平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以成渝城市群为例 [J], 毛中根; 武优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的空间增长过程研究——对南京中心区30年演替的定量分析

城市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的空间增长过程研究——对南京中心区30年演替的定量分析
城 市 中心 区圈核结构模 式的 空间增 长过程研究木
— —
对 南京 中心 区3 年演替 的定量分析 0
STUDY O N SP ATI AL GROW TH PROCESS O F Cl RCL CORE M ODE AT URBAN E— CENT RAL ARE A: U Q ANTI A VE ANAL T TI YSI S ON THl Y YE RT ARS’ SUCCE SSI F ON O
长特 征 、 分 形 演 替 特 征 及 圈层 演 替特 征 ,进 一 步
研 究各 阶段 用地 构 成 、 功 能结 构 、 空 间 形 态 等 的
不 同特 点 , 总 结 出城 市 中心 区 空 间 形 态 演 替 的 圈 核 结 构 规 律 ,把 特 大 城 市 的 多核 中心 区结 构 划 分
个 快 速 城 市 化 过 程 这 一 过 程 既 包 括 了一 系列
巨 大 的 经 济 与 社 会 结 构 的 重 构 ,也 包 括 了一 系列 大 规 模 城 市 建 设 活 动 ,特 大 城 市 空 间结 构 的发 展 亦 呈 现 出前 所 未 有 的 新机 制 和 新 特 征 。在 特 大城 市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中 心 区 作 为 其 标 志 性 窗 口 .集 中 体 现 了 城 市 经 济 社 会 的 发 展 水 平 是 充 分 展 示 城 市 形 象 的焦 点 所 在 。 由 于 在 区位 和 功 能 上 的特 点 , 中 心 区成 为 了空 间形 态 变 化 最 为剧 烈
【 中图分类号】T 9 4 1 U 8 1 3
【 献标识码】A 文
【 作者简介】 杨 俊 宴 ,东 南 大 学 建 筑学 院 教 授 . 博 导 , 教 育 部 ” 世 纪 优 秀 人 才 ” 计 划 新

人户分离变迁视角的大城市郊区化与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

人户分离变迁视角的大城市郊区化与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

人户分离变迁视角的大城市郊区化与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陈浩;陈友华;陈昭【期刊名称】《人口与社会》【年(卷),期】2024(40)2【摘要】人户分离人口是城市流动型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特征及空间分布变迁为认识大城市郊区化趋势提供了重要视角。

近20年来,南京市人户分离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占常住人口比重逐渐提高,其中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占总人户分离人口的比重显著提高,其人口学特征呈现高学历化和大龄化趋势,其空间分布从核心区集聚向近郊区集聚转变。

基于以上变迁特征,重新认识了南京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及其程度,发现:(1)2000—2010年期间,南京经历了核心区和近郊区人口普遍增长的快速城市化阶段,外来流动人口是此时期近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2)2010—2020年期间,南京进入大规模城市郊区化阶段,核心区人口减少而近郊区人口集聚度显著增强,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取代外来流动人口成为近郊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3)2020年,南京的近郊区常住人口人户分离率高达54.4%,表明南京仍处于“迁居不迁户”的“半郊区化”状态,近郊区并未成长为相对独立于核心区、功能相对完整的综合性城区。

郊区化带来了不均衡的人口结构再分布效应,要关注和积极应对核心区人口流失与人口结构衰退过快、近郊区“人户分离率”过高和远郊区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等问题。

【总页数】14页(P40-53)【作者】陈浩;陈友华;陈昭【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2【相关文献】1.大城市人户分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异研究——以广州为例2.人口结构视角下的大城市周边农村功能提升规划策略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周营村为例3.南京市农民阶层生存状态实证研究--基于对127户南京市农民问卷调查的分析4.土地利用视角下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就业可达性研究——基于南京市主城区的实证5.辽宁省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1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省人口与经济增长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江苏省人口与经济增长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wing. It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tends to be coordinated in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population ̄economic growth elasticityꎬspatial autocorrelationꎬ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ꎬJiangsu Province
第 44 卷第 3 期
2021 年 9 月
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44 No 3
Sept and economic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feat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y have
been in a state of growth in all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ir growth elasticity firstly decreases and then increases. The
economic agglomer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presents a z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ow in the north and high in the south.
The population aggreg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it. The inconsistency index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 gradually narro ̄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到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到

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与城镇化空间格局初探从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以及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口分布和城镇化进程不仅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全球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中国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空间格局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人口密度的历史演变,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的新趋势。

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城镇化进程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通过综合运用统计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方法,我们对中国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空间格局进行了实证研究。

我们发现,中国的人口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同时城镇化空间格局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这些差异和特点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对未来中国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展望。

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的人口分布和城镇化格局将继续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变化,以便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推动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演变和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深入研究,为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全球城市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中国的人口密度时空演变呈现出一种动态而复杂的图景。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人口分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总量上,更体现在空间分布上。

在时间维度上,中国的人口密度经历了从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过程。

南京市人口时空分布及对景观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南京市人口时空分布及对景观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南京市人口时空分布及对景观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南京市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大城市,位于长江流域中游,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

南京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2500年前,自秦朝以来,南京一直是中国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南京市的发展速度加快,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积不断增加,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研究南京市人口时空分布及对景观的影响对了解城市发展的演变、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内容和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南京市人口时空分布及对景观的影响的研究,揭示南京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时序特征及其对城市景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南京市人口数量、分布、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分布等方面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探讨南京市人口的时空演变规律和趋势。

2.以城乡人口分布、迁徙流动为重点,分析南京市人口对城市景观的影响,探究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分析、调研、实地走访、问卷调查、GIS分析等。

1.文献资料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建立南京市人口时空变化的基础数据和统计模型。

2.调研和实地走访:了解南京市各区县人口状况、城乡人口分布、迁徙流动、居住环境、交通状况等具体情况,以此得出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

3.问卷调查:设计相关调查问卷,通过人口抽样调查,了解南京市居民对城市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看法和需求,为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4.GIS分析:利用GIS技术对南京市人口时空分布及对景观的影响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城市具体的空间分布及其对景观的影响情况。

四、预期研究成果和意义本研究将在南京市人口时空分布及对景观的影响方面取得以下几个成果:1.分析南京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时序特征及其对城市景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南京市人口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学生姓名张敏学号20081303028院系遥感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指导教师葛云健二O一二年五月二十六日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没有抄袭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张敏日期:2012/5/26目录引言 (1)1综述 (1)1.1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解析 (1)1.2国外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 (1)1.3国内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 (2)1.3.1国内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2)1.3.2国内城市地域结构模型研究 (3)1.4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演变动力 (4)2.研究区概况 (4)3.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 (5)3.1建国前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 (5)3.2建国后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 (6)4.驱动力分析 (8)4.1人口驱动 (9)4.2经济驱动 (9)4.3政策驱动 (10)5.南京市地域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10)5.1数据来源 (10)5.2选取评价指标体系 (11)5.3评价结果 (12)5.4预测 (13)6.结论与讨论 (14)6.1结论 (14)6.2讨论 (14)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张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南京 210044摘要:本文以南京为研究区域,介绍南京市发展的变化历程。

分析南京市地域结构变化过程中的驱动力因子,选取1998年与2008年南京市统计数据,运用综合因素评价法,绘制南京市分区县地域综合发展条件图,对近十年来南京市地域结构、地域发展条件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南京市可能的发展方向做定性分析。

研究表明,南京市地域规模不断扩大,在未来近几年内,南京市将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开发江宁、江北、仙林3个副城。

江苏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及其机制研究

江苏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及其机制研究

江苏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及其机制研究WU Lianxia;WU Kaiya;ZHAO Yuan【期刊名称】《现代城市研究》【年(卷),期】2018(0)12【摘要】与传统OLS方法相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更能反映各要素间的空间关联性,故采用LISA、Getis-ord Gi*指数及GWR模型等方法,分析江苏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 1990-2010年,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由低水平型转向中高水平型为主.Moran's I指数均为正,空间上略趋均衡,以HH集聚(苏南地区)和LL集聚(苏北地区)类型为主,冷、热点区呈“核心一边缘”结构,涓滴效应凸显,南北分异明显且有缩小趋势,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连—淮—宿”等地区,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苏—锡”及“宁—镇—扬”等地区.(2)国有动力和集聚动力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为正效应,初始动力和根本动力为负效应,推拉动力和非国有动力由正效应变为负效应,外部动力正、负效应均有.各动力因子不仅影响力变化,亦存在南北空间变异,多机制空间演化共同作用导致不同县域人口城镇化南北分异的空间布局.最后,提出优化县域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总页数】8页(P103-110)【作者】WU Lianxia;WU Kaiya;ZHAO Yuan【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3;K902【相关文献】1.陕西省县域城镇化综合测度与空间格局研究 [J], 王东红2.1990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城镇化测度及空间格局演化 [J],3.山东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 [J], 李秋颖;方创琳;王少剑;王洋4.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化及协调性研究 [J], 王雪峰; 温彦平5.县域流动人口现状及城镇化水平分析--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桐庐县专项试点调查[J],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 王建军; 何玮; 沈丹旎; 夏娇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

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

我国⼈⼝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第31卷第5期2007年9⽉⼈⼝研究Vol131,No15September20079Population Research我国⼈⼝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蔡建明王国霞杨振⼭【内容摘要】⽂章从影响⼈⼝迁移的动⼒要素和迁移⽅式⼊⼿,从战略上把握我国不同地区未来⼈⼝迁移及空间格局的基本趋势,探索促进⼈⼝有序流动的各项政策。

研究表明,2000~2020年我国每年从乡村迁⼊到城市的净常住⼈⼝数量将⼤体保持在1500万左右,并在链式迁移⽅式主导下,⼈⼝迁移的空间格局不会有太⼤的改变,仅出现⼀些微调,未来迁移⼈⼝还将主要集中在⼤都市区范围内。

关键词:⼈⼝迁移;迁移趋势;空间格局;演变【作者简介】蔡建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师,北京100101;王国霞,⼭西⼤学经济与⼯商管理学院博⼠,⼭西太原:030006;杨振⼭,荷兰乌德勒⽀⼤学和荷兰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观测学院博⼠⽣。

1我国⼈⼝迁移的驱动因素与迁移⽅式111⼤量农村剩余劳动⼒的存在是我国⼈⼝迁移的原动⼒⼯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的⼀个显著特征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向城市的转移,这是⼀个世界性的规律。

据估计,我国农村⼈⼝数量约为8亿左右,其中农村劳动⼒数量约为5亿左右,除去农业所需劳动⼒115亿和乡镇企业所需农民⼯7000万左右外,尚有⾄少218亿左右的农村劳动⼒需要转移到城市经济中来,⽬前这部分就业⼈⼝约为112亿左右,这就是说,在未来20年内,我国还会有⼤约116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需要继续被城市经济所吸纳。

112城乡和地区间收⼊的巨⼤差异进⼀步激发了⼤规模的⼈⼝迁移引发劳动⼒在两地之间流动的基本因素是两地为劳动⼒提供的收⼊差距(李强,2003)。

⽽收⼊的差距则是由两地经济发展的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差距具体表现在我国三⼤经济地带之间和城乡之间。

(1)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扩⼤是⼈⼝迁移规模扩⼤的主要动⼒。

南京历史城市空间变迁的逻辑研究初探

南京历史城市空间变迁的逻辑研究初探

南京历史城市空间变迁的逻辑研究初探
张捷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9(035)022
【摘要】通过对相应史料的分析研究绘制数字化历史地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空间变迁的内在逻辑,研究内容包括梳理南京城市空间构成要素、重新审视历史空间格局与"山水圈层"的互动关系、建立认知城市历史空间的图式系统.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张捷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
【相关文献】
1.北京"单位大院"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 [J], 乔永学
2.时代变迁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更新——以南京市下关区为例 [J], 张明华
3.时代变迁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更新--以南京市下关区为例 [J], 张明华
4.中国沿海城市空间、意象及内在精神之演变——对历史街区"三坊七巷"变迁的思考 [J], 林朝霞
5.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英国议会选举制度变迁及其逻辑研究 [J], 陈家刚;何俊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

江苏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

江苏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章屹祯; 曹卫东; 张宇; 袁婷; 朱鹏程【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2)005【总页数】7页(P490-496)【关键词】人口; 经济; 地理折线法; 江苏省【作者】章屹祯; 曹卫东; 张宇; 袁婷; 朱鹏程【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安徽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中心安徽芜湖 2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1引言人口与经济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区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测度人口与经济时空格局演变及发展趋势,是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基石,也是应对一系列变革的关键举措。

一方面,不断强化的经济全球化业引发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在地理空间重构,推动人口与经济跨空间发展。

另一方面,信息化和交通运输方式的革新使得全球空间压缩效应显著,改变了传统的地方空间逻辑,使人口与经济发展从地方空间扩展至强调全球—地方、城市—区域联结的必要性。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特征也变得更加复杂,正重塑原有的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并逐渐成为地理学的研究热点。

18世纪后期亚当斯密提出的人口、经济、劳动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掀起了国外对于人口与经济研究的浪潮[1]。

此后,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在继承中发展与创新。

一些学者认为人口流动会减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但也有学者认为人口流动会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另有学者认为区域发展差距是由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不一致造成的[2-4]。

诚然,无论何种原因,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必然存在偏差,但是如何使这种偏差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促使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下关注的热点。

国内学者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关系[5-6]、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7-8]、不同尺度下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9-10]、人口与经济中心的动态演变[11-13]等方面。

不同数学模型下南京市人口发展预测及分析

不同数学模型下南京市人口发展预测及分析

不同数学模型下南京市人口发展预测及分析
金天晟
【期刊名称】《通讯世界》
【年(卷),期】2018(025)012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发展尤为显著,这就导致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也成为飞速发展的城市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人口分布和增长速度必须趋于合理.本文利用阻滞增长和曲线拟合两种常用的数学模型,对南京市未来人口规模进行预测.与此同时,对城市的扩张和发展而促成的外来人口(即机械人口)变化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从而更有助于全面分析未来人口变化.
【总页数】3页(P243-245)
【作者】金天晟
【作者单位】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4.2
【相关文献】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情况实证分析--以南京市家政业流动妇女为例 [J], 卞国锐;殷洁;郭梦笛;葛文慧;吴慧
2.基于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分析及发展预测的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J], 唐九兴
3.基于不同场景的“十四五” 合肥市人口发展预测 [J], 张彪;王懿;孙中锋
4.基于不同场景的"十四五"合肥市人口发展预测 [J], 张彪;王懿;孙中锋
5.21世纪上半叶技术科学发展预测——基于两种数学模型的比较分析 [J], 刘启华;宋玉廷;孙团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8期2013年8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Vol.22No.8Aug.2013 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牟宇峰1,2,孙 伟1,袁 丰1(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 要: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研究人口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确定影响因子,对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域,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数据为依据,采用行政区划法、圈层方向法、空间插值法和热点分析法,从四大区域、区县、乡镇街道和网格等不同层次分析了南京近30a人口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总结出人口格局演变的六大特征;最后,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产业优化升级与布局调整、新城和开发区建设、交通便捷程度、公共服务水平和设施配套、工作选择、居住空间选择、城市空间发展政策与城市规划等方面阐释了南京人口格局演变的机理,并通过回归模型加以实证。

关键词:南京;人口格局;演变,机制中图分类号:K9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227(2013)08-0979-10收稿日期:2012-08-06;修回日期:2012-12-07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6-03)作者简介:牟宇峰(1983~ ),男,辽宁省朝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yfmou@niglas.ac.cn作为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人口分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1],受到市场机制[2]、政策调控[3]、产业发展[4]、科技创新[5]等因素的影响;反过来,它也会推动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6]、改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7]、优化城市发展空间[8]、提升产业结构[9];另外,还可能引发资源能源紧张[10]、生境破坏[11]等问题。

因此,研究人口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确定影响因子,对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学者们对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比较丰富。

高向东等[12]分别运用行政区划法、自然标识法、圈层距离法和方向距离法分析上海市1990~2000年人口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0a间城市中心人口骤减,郊区人口猛增,人口郊区化显著;黄荣清[13]和周尚意等[14]分别利用人口密度、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及沃尔克人口中心和洛伦兹曲线来刻画1980年以来北京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分布变化情况,指出北京人口正在由向心集聚向离心分散转变;姚华松等[15]运用区位熵方法系统分析了近30a广州流动人口分布的规律,认为流动人口具有近郊指向性,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主要分布于新区,以户籍为代表的集聚区已经显现;冯永玖等[16]应用分形理论,计算了人口分布的盒子维值、相关维值及其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上海区县人口分布分形状况明显,不同圈层的人口分布分维值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演化规律。

在机理研究方面,张善余[4]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了上海人口的郊区化;U.S Department ofCommerce[17]和蒋达强[18]通过对人口与住宅的时空分析,得出了两者密切相关的结论;高向东等[19]的研究表明,城市交通发展和旧城改造加速了人口格局的改变;谢守红[20]把限制广州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总结为自然条件、行政区划和城市空间发展政策;齐晓娟[21]将影响人口分布变动的机制归因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杨芸等[22]的研究表明,城市规划建设和土地有偿使用改变上海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通过文献梳理,作者认为目前对城市人口布局的研究仍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首先,在研究对象上,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如北京[14]、上海[12]、广州[23],对南京等大中城市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相对较少;其次,在基本研究单元划分和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如区、县[24]或街道、镇[25],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缺少在栅格层面对人口分布的系统空间分析,难以表现行政区内部人口分布和变动状况;第三,在研究时间段选择上,选取的时间跨度短[26]或只研究某一时间节点上的人口格局[27],导致人口分布的时空特征不明显,规律性不强;第四,在机制研究方面,只是通过定性描述的方式对某一或某几方面影响因子进行解释[28],剖析不够系统和全面,并且没有用定量的方法确定各影响因子对人口演变的贡献度。

为此,本文选取南京市为研究区域,应用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中户籍人口数据,在南京市各街道和镇的基础上以栅格为最小统计单元,通过数据转换的方式,将各街道和镇的数据转化为更小单元的栅格数据,通过圈层方向法、空间插值法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总结变动规律和特征;通过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人口分布格局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剖析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机制。

1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区概况南京地处我国东南部的长江下游,位于长江三角洲最西端,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

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它既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6 600km2,下辖11个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六合区、江宁区),两个县(溧水县、高淳县),114个街道、镇。

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632.42万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 010.3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 3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 050元。

因研究需要,将南京目前下辖的11个区、2个县,根据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划分为核心城区、核心城边缘区、近郊区和远郊区4个大区。

其中,核心城区包括玄武区、鼓楼区、白下区、秦淮区,面积149.22km2;核心城边缘区包括下关区、建邺区、雨花台区,面积243.67km2;近郊区包括栖霞区、江宁区、浦口区,面积2 867.73km2;远郊区包括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面积3 325.36km2(图1)。

图1 南京在长三角的位置及南京区县Fig.1 Location of Nanj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Nanjing Counties 1.2 数据处理首先采用空间插值法。

在对图像进行栅格化处理后,以每个栅格上的建设用地面积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作为权重,将人口数据投影到各个栅格中,这是由于城市人口的生产、生活等主要活动基本集中在建设用地上。

具体方法如下:BPij=SPj×BAi/SAj式中:j表示街道、镇等行政单元;i表示栅格单元;BPij表示行政单元j中每个栅格i的建设用地上的人口数量;SPj表示行政单元j的人口总量;BAi表示栅格i中建设用地的面积;SAj表示行政单元j中全部建设用地的面积;BAi/SAj表示栅格i中建设用地面积占行政单元j建设用地面积的比。

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自相关与热点分析。

分析08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22卷 方法之一是全局空间自相关方法,用来检验整个区域中临近地区间属性的相似、相异或相互独立性。

全局莫兰指数I的计算公式如下:I=N∑i∑jWij(Xi--X)(Xj-X)(∑i∑jWij)×∑i(Xi-X)2式中:N表示研究区内地区总数;Wij表示空间权重;∑∑Wij表示空间权重矩阵的所有元素之和;Xi和Xj分别表示区域i和区域j的人口密度;X平均表示区域内人口密度的平均值。

莫兰指数介于-1到1之间。

如果相邻单元的值出现高-高或低-低的情况,莫兰指数为正;如果大部分为高-低或低-高的情况,莫兰指数为负。

分析方法之二是局部空间自相关,反映每个局部的自相关状况。

采用Getis-Ord Gi*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统计显著的高值或低值,Gi指数定义如下:Gi*=∑j(WijXj)/∑jXj为方便分析和比较,对Gi*进行标准化,上式转化为:Z(Gi*)=[Gi*-E(Gi*)]/Var(Gi*槡)式中:E(Gi*)和Var(Gi*)分别是Gi*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如果Z(Gi*)为正,且显著,则表明高值样本集中在一起,即为“热点”区;如果Z(Gi*)为负,且显著,则表明低值样本集中在一起,即为“冷点”区。

空间权重的设置采用邻接法和距离搜索法。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研究总体思路首先,应用空间插值方法,将数据从源区域单元转换到目标区域单元,即将行政区数据插值生成栅格数据;进而以栅格人口数据为依据,应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南京人口的总体集散度,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局部区域人口演变过程。

其次,选择不同等级行政单元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等数据,运用行政区划法和圈层方向法,总结南京近30a人口演变特征。

最后,选取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中,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开发区数量、交通网密度、教师数量、医院床位数、图书馆藏书、从业人口数量、竣工住宅面积、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在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人口分布格局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剖析南京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机制。

(2)单元分析方法行政区划法:以行政区为单元进行相关分析,在本文中行政区分为四大区、区县和乡镇街道3个等级,并以乡镇街道作为最小行政单元。

由于1982年以来,南京进行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后各行政区面积和人口数量有所变化;为方便研究,以2010年行政区为准,将其他各年行政区范围及人口数做相应调整。

圈层方向法:以城市内某一点为中心,以不同距离为半径做环,分析不同环间的人口变动状况。

本文以南京新街口为中心,在30km范围内,以1km为半径做环。

在圈层距离的基础之上,将环划分成八等分,分别统计和分析东西南北4个方向人口随距离的变化状况。

2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南京近30a人口空间格局总体表现为集聚,但集聚程度有所下降;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北的六合区和江南的核心城区。

受发展基础和历史条件等因素影响,江南的人口集中区形成早,规模大;但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相关政策的引导,江北对人口的集聚能力逐渐增强,并且与江南形成人口连片发展区。

具体演变过程如下。

以栅格人口计算莫兰指数和Getis-Ord G空间自相关指数。

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4个年份南京人口空间自相关的正态分布统计均通过了99%可信度检验,且莫兰指数均为正,说明南京人口空间变动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人口分布表现为集聚态势,但集聚程度逐年下降(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的莫兰指数分别为1.18、0.4、0.37、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