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优秀教案:分散系

合集下载

分散系及其分类详细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详细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及各类分散系的区别;3. 能够运用分散系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3. 小组讨论法:探讨分散系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内容:一、导入1. 引入新课: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混合物,如空气、牛奶等,引导学生思考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二、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2. 强调分散系的特点:微粒的直径大小、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粒的稳定性等。

三、分散系的分类1. 溶液:微粒直径小于1纳米,均匀透明,具有稳定性;2. 胶体:微粒直径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乳白色或透明,具有丁达尔效应;3. 浊液:微粒直径大于100纳米,不透明,具有稳定性。

四、各类分散系的区别1. 溶液与胶体的区别:微粒直径大小、丁达尔效应、稳定性等;2. 胶体与浊液的区别:微粒直径大小、透明度、稳定性等。

五、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1. 空气:讨论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解释空气是一种分散系;2. 牛奶:分析牛奶的组成和性质,探讨牛奶作为一种胶体的特点。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分散系分类和应用的掌握程度;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散系的知识。

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应用;2. 教学案例:提供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进行分析;3. 习题集:供学生课后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思考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进而引入分散系的概念。

通过讲解分散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使学生了解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各类分散系的区别。

通过案例分析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分散系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分散系的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中分散系教案的设计与应用

高中化学教学中分散系教案的设计与应用

高中化学教学中分散系教案的设计与应用一、教案概述化学教学中的分散系是内容丰富、难度适中、涵盖面广,同时是容易被学生忽略或者理解不清的知识点。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设计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分散系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分散系的概念和基本理论;2、让学生学会运用分散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分散系的定义:分散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各物质保持着独立的状态,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互相稳定的系统。

2、分散系的分类:可分为亲水性分散系和疏水性分散系。

3、分散系的应用:例如,黏土制备、染料、油墨等方面均运用分散系。

四、教学方法1、引入新课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介绍实际应用场景引入新课题,例如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

2、课堂互动:老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活动,例如“三人小组-简述一种分散系的应用场景”,从而增加学生参与度。

3、案例分析:老师可以给学生分配一些分散系应用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和分析。

4、实验操作:如果条件允许,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关分散系特性的实验操作。

五、教学反思在实施教学计划后,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很好:1、引入新课题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

2、采用课堂互动的方式可以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实验操作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以后的课程设计中,希望能够在教学方法上做得更好,例如增加探究和实验的时间,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教师也应该更好地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进展,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

六、总结分散系的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本教案的设计与运用,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物质分散系教案

物质分散系教案

物质分散系教案
教案标题:物质分散系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质分散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物质分散的方法和技术
3. 能够应用物质分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物质分散的定义和分类
2. 物质分散的方法和技术
3. 物质分散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物质分散的原理
2. 掌握物质分散的技术操作
3. 能够灵活运用物质分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玻璃烧杯、搅拌棒、滤纸等
2. 实验物质:盐水、沙子、糖水等
3. 教学课件:包括物质分散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案例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思考混合物中的组成部分是如何分散在一起的,引出物质分散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介绍物质分散的定义、分类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分散的基
本概念。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物质分散的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不同物质的分散方法和技术。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展示物质分散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质分散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物质分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拓展应用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物质分散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物质分散的过程中既能够理解其原理,又能够掌握其操作技术和应用方法。

3. 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反思和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化学分散体系课程设计

化学分散体系课程设计

化学分散体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散体系的基本概念,如溶液、胶体、悬浊液等;2. 了解分散体系的性质、分类及鉴别方法;3. 掌握分散体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分散体系的能力;2.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能独立进行分散体系的制备和鉴别;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分散体系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共同探讨问题;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学学科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分散体系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散体系基本概念:溶液、胶体、悬浊液的定义及特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分散体系及其性质”。

2. 分散体系的分类和鉴别方法:依据粒径大小对分散体系进行分类,并介绍相应的鉴别实验;-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分散体系的分类和鉴别”。

3. 分散体系的性质:包括稳定性、光学性质、流变性质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六节“分散体系的性质”。

4. 分散体系的应用:介绍分散体系在日常生活、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七节“分散体系的应用”。

5. 实践操作:分散体系的制备和鉴别实验;- 教材章节:实验部分“分散体系的制备和鉴别”。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分散体系基本概念及分类;第二课时:分散体系的鉴别方法;第三课时:分散体系的性质;第四课时:分散体系的应用;第五课时:实践操作,进行分散体系的制备和鉴别实验。

人教版高三化学《分散系》教案

人教版高三化学《分散系》教案

【考試說明要求】:1.瞭解分散系的概念,比較三種分散系的特徵2.理解溶解度、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概念,掌握溶解度在物質分離方面的應用。

3.瞭解溶液中溶質的品質分數的概念,溶解度、品質分數、物質的量濃度的綜合計算。

4.瞭解膠體的製備、鑒別和提純;掌握膠體的性質和應用。

【基礎知識整理】:一、分散系概念以及三種分散系比較1.分散系2.三種分散系比較分散系溶液膠體濁液分散質微粒直徑外觀分散質微粒組成單個分子或離子分子集合體或有機高分子大量分子或離子集合體能否透過濾紙能否透過半透膜實例食鹽水、碘酒肥皂水、澱粉溶液泥水二、膠體1.定義:分散質的大小介於~之間的分散系叫做膠體。

2.膠體的分類按分散質的組成分為:粒子膠體:如Fe(OH)3膠體,Al(OH)3膠體分子膠體:如蛋白質溶於水所得分散系,澱粉溶於水所得分散系按分散劑的狀態分成:液溶膠:如Fe(OH)3膠體、澱粉溶液、蛋白質溶液、豆漿、血液、肥皂水等固溶膠:有色玻璃、煙水晶等氣溶膠:煙、雲、霧等3.膠體的性質和應用(1)丁達爾現象(2)布朗運動①定義:膠體粒子在做的運動。

②水分子從個方向撞擊膠體粒子,而每一瞬間膠體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

(3)電泳現象①定義: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膠體粒子在分散劑裏向電極作定向移動的現象。

②解釋:膠體粒子具有相對較大的表面積,能吸附離子而帶電荷。

③帶電規律:i. 一般來說,金屬氧化物、金屬氫氧化物等膠體微粒吸附陽離子而帶正電;ii. 非金屬氧化物、金屬硫化物、矽酸等膠體帶負電;iii. 蛋白質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電離常數不同而帶電;iv. 澱粉膠體不吸附陰陽離子不帶電,無電泳現象,加少量電解質難凝聚。

④應用:i.生物化學中常利用來分離各種氨基酸和蛋白質。

ii.醫學上利用血清的紙上電泳來診斷某些疾病。

iii.電鍍業採用電泳將油漆、乳膠、橡膠等均勻的沉積在金屬、布匹和木材上。

iv.陶瓷工業精練高嶺土。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物质的分散是化学和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分散在另一个介质中。

分散系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体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物质的分散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分散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分散、溶剂、溶质、分散剂和胶体的概念。

(2)掌握常见分散系统的特点和分散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3)了解分散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发学生思考和观察,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散系统的性质和变化。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内容:物质的分散系教学步骤:第一步:激发兴趣(5分钟)1.引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哪些分散系统?”2.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步:知识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物质的分散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分散系统的概念。

2.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溶剂、溶质、分散剂和胶体的定义和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一些常见的分散系统,并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三步:实验探究(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以观察不同分散系统的性质和变化。

2.实验1:制备淀粉溶胶,加入不同浓度的碘溶液观察其变化。

3.实验2:制备洗衣粉溶液,加入硬水和软水分别观察其变化。

4.实验3:用透明胶纸制成胶体溶液,加入盐水观察其变化。

5.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和总结实验结论。

第四步:概念讲解(15分钟)1.教师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观察总结,解释分散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和胶体溶液的形成。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分析根据《学科指导意见》的意见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等进行分类。

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

本课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物质的分散系,主要内容是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胶体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得出胶体的性质。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和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不同物质的聚集状态的为微观结构和不同性质,为分散系的分类和探究胶体的性质做了铺垫。

同样,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所以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定义和胶体的概念及性质教学难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二、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一些分类的方法,如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知道如何利用运用不同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对分散系的分类就容易理解了。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结合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进而总结出分散系的概念。

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初中时对胶体的接触很少,无法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胶体的性质,不了解因为胶体的直径的散射产生的丁达尔现象,不知道运用胶体的性质区分溶液和胶体,不能发散思维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2、知道胶体的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3、能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实际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和性质,总结分散的概念,学生学会了知识类比推理和信息共同点的概括2、通过硫酸铜和氢氧化铁胶体的探究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学生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如何运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学会活学活用的能力。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分散系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2. 分散质的粒径与分散性3. 分散系的稳定性与稳定性判断4. 常见分散系的制备方法5. 分散系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2. 分散质的粒径与分散性的关系3. 分散系的稳定性判断及影响因素4. 分散系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散系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分散系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显微镜、样品、实验器材等。

2. 教学课件:分散系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 教学案例:分散系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

4. 小组讨论题目:分散系在实际中的应用及创新设想。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现象,如牛奶、天空等,引导学生思考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

2. 讲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介绍分散系的基本概念,讲解不同类型的分散系及特点。

3. 实验演示:观察不同分散系的样品,用显微镜观察分散质的粒径与分散性。

4. 讲解分散质的粒径与分散性的关系: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分散质的粒径与分散性之间的联系。

5. 讲解分散系的稳定性判断及影响因素:介绍分散系的稳定性判断方法,分析影响分散系稳定性的因素。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现象,判断其稳定性。

2. 设计实验方案,制备某种分散系,并观察其稳定性。

八、课堂讨论1. 探讨分散系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化妆品、食品、药品等。

2. 分析分散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分散系的分类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分散系的分类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散系的分类依据,各类分散系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类分散系的图片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散系的分类方法和依据。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各类分散系的实例物品或图片。

3. 教学卡片或黑板,用于展示和总结分散系的分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分散系实例,如牛奶、雾、沙尘暴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现象的特点,从而引出分散系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分散系的概念,解释分散系是由分散剂和分散质组成的混合体系。

3. 分散系的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种类型。

4. 溶液:介绍溶液的概念,展示溶液的实例,如盐水、糖水等,让学生理解溶液的特点。

5. 胶体:介绍胶体的概念,展示胶体的实例,如牛奶、豆浆等,让学生理解胶体的特点。

6. 浊液:介绍浊液的概念,展示浊液的实例,如泥浆、沙尘暴等,让学生理解浊液的特点。

7. 总结与练习:通过对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比较,总结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9.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分散系的分类图,加深对分散系分类的理解。

10.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深入理解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特征。

2. 学会使用分散系分类图,对实例进行分类。

3. 掌握分散系分类的依据和原则。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分散系概念和分类的掌握情况。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物质的分散系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散系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和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

2. 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和区别。

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散系的形成原理。

2. 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概念:介绍分散系的概念,解释分散剂和分散质的关系。

3. 讲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分别阐述溶液、浊液、胶体的定义、特点和组成。

4. 分析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区别:从粒子大小、稳定性、光学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为新课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形成原理:介绍分散剂和分散质之间的作用力,解释不同分散系的形成过程。

3. 讲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本质区别:从粒子大小、形成原理、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如海水、豆浆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三、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物质的分散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具、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2. 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区别。

3.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分散系教案高中化学

分散系教案高中化学

分散系教案高中化学教学内容:高中化学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分散系的特点、分类和应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实验和解题。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特点、分类和应用教学难点:分散系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实验试剂、教学课件、板书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什么是分散系吗?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分散系的定义:分散系是指将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物质体系。

根据分散体粒子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分为胶体、溶胶和悬浊液。

2. 分散系的特点:分散体颗粒大小在1-1000nm之间,具有分散性、不可过滤、表面活性、浑浊性等特点。

三、分类讲解(15分钟)1. 胶体:由两种物质组成,其中一种为固态颗粒,另一种为流体。

根据溶质颗粒的大小,可以分为溶胶胶体、凝胶胶体和半固胶体。

2. 溶胶:溶质颗粒均匀分散在溶剂中,并不会沉淀。

常见的有金溶胶、胶体二氧化硅等。

3. 悬浊液:溶质颗粒较大,无法通过滤纸,会在溶液中沉淀。

如石灰乳、铅(II)氯化物。

四、应用讲解(10分钟)1. 胶体的应用: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如橡胶、涂料、工艺品等。

2. 溶胶的应用:用于制备纳米材料,如纳米银、纳米二氧化硅等。

3. 悬浊液的应用:用于实验室制剂沉淀、分离实验。

五、实验操作(15分钟)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作胶体溶液或溶胶。

六、实践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题,巩固对分散系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八、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方式:以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能力培养。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和练习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检测学生对分散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精品高三化学《分散系》教案

精品高三化学《分散系》教案

高三化学《分散系》教案【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比较三种分散系的特征2.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溶解度在物质分离方面的应用。

3.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综合计算。

4.了解胶体的制备、鉴别和提纯;掌握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基础知识整理】:一、分散系概念以及三种分散系比较1.分散系2.三种分散系比较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外观分散质微粒组成单个分子或离子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大量分子或离子集合体能否透过滤纸能否透过半透膜实例食盐水、碘酒肥皂水、淀粉溶液泥水二、胶体1.定义:分散质的大小介于~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2.胶体的分类按分散质的组成分为: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l(OH)3胶体分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所得分散系,淀粉溶于水所得分散系按分散剂的状态分成:液溶胶:如Fe(OH)3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豆浆、血液、肥皂水等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气溶胶:烟、云、雾等3.胶体的性质和应用(1)丁达尔现象(2)布朗运动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的运动。

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

(3)电泳现象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

③带电规律:i. 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ii.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等胶体带负电;iii. 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iv. 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关于高中化学中的分散系。

分散系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混合体系,其中一种物质以粒子形态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

本节课将围绕分散系的分类、性质、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分散系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散系的制备方法和性质测试,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溶液、浊液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但在分散系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方面,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节课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分散系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了解分散系的制备方法及其影响因素;(3)掌握分散系的稳定性、动力学、光学性质等基本性质;(4)学会运用分散系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5)掌握分散系的表征方法,如粒径分析、沉降速度测量等;(6)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分散系相关知识;(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散系制备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4)设计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分散系的制备与表征方法;(5)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增强对科学研究的信心;(4)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绿色化学观念;(5)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耐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分散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了解分散系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能够描述分散系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问题;
4. 掌握分散系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教学重点:
1. 分散系的定义及分类;
2. 分散系的应用;
3. 分散系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问题;
4. 分散系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教学难点:
1. 分散系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问题;
2. 分散系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操作、讨论交流
教学资源:
实验室设备、实验物品、课本、多媒体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化学实验或多媒体资料介绍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讲授(15分钟)
1. 分散系的定义;
2. 分散系的分类;
3. 分散系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制备一种分散系物质;
2. 检测该分散系的稳定性。

四、讨论交流(10分钟)
学生就实验结果、稳定性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对分散系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分散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分散系的应用以及形成过程和稳定性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散系的制备和检测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散系的相关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分散系及其分类详细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详细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分散系的常见分类方法。

3.学会运用分类方法进行实例分析。

二、教学内容:1.分散系的概念和特点。

2.分散系的分类方法。

3.分散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分散系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2.知识讲解(3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分散系的分类方法:1)按组分之间的粒径差异分类:大分散系、小分散系、多分散系、均匀分散系。

2)按溶剂与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分类:溶胶、胶体、悬浮液。

3)按分散相形态分类:分散液滴、分散颗粒、分散片层等。

4)按组分与组分之间的分散态形状分类:异相分散系、同相分散系。

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各种分类方法的应用场景。

3.练习与讨论(4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的分类方法,分析以下场景是否属于分散系:1)其中一种涂料中的颜料颗粒。

2)矿石中的矿物粒子。

3)酸碱中和反应后产生的盐溶液。

4)酸洗废水中的金属离子。

5)其中一种食品中的乳化剂。

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教师进行解答和点评。

4.拓展应用(3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分散系的应用实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分类方法,分析其类别并解释原因。

例如:1)汽车排放废气中的颗粒物。

2)医用药物中的纳米颗粒。

3)其中一种调味品中的悬浮液。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轮流向全班汇报分析结果。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分散系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今后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实例分析的方式,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分类方法,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对分散系的理解。

通过提供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在练习与讨论环节中,学生也增强了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今后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实例分析和应用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中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教案

第1单元课时4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学会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2.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实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体会分类研究的方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电离方程式。

三、设计思路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胶体的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为后续课程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导入] 初中我们学过溶液和浊液,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分散系。

溶液和浊液的性质有哪些差异?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

那么,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什么呢?它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我们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实验1] 氢氧化铁胶体对光的作用(丁达尔效应)实验步骤: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放在暗处,用聚光手电筒(或激光笔)从侧面照射烧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化学优秀教案:分散系
高三化学优秀教案:分散系
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教案好坏可以提现老师的教学思路,下面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比较三种分散系的特征
2.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溶解度在物质分离方面的应用。

3.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综合计算。

4.了解胶体的制备、鉴别和提纯;掌握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基础知识整理】:
一、分散系概念以及三种分散系比较
1.分散系
2.三种分散系比较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
外观
分散质微粒组成单个分子或离子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大量分子或离子集合体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实例食盐水、碘酒肥皂水、淀粉溶液泥水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大小介于~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2.胶体的分类
按分散质的组成分为:
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l(OH)3胶体
分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所得分散系,淀粉溶于水所得分散系按分散剂的状态分成:
液溶胶:如Fe(OH)3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豆浆、血液、肥皂水等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气溶胶:烟、云、雾等
3.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1)丁达尔现象
(2)布朗运动
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的运动。

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

(3)电泳现象
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

③带电规律:
i.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
ii.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等胶体带负电;
iii.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
iv.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

④应用:
i.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ii.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

iii.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

iv.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

除去杂质氧化铁。

v.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

vi.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

(4)胶体的沉聚
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

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
i.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ii.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

iii.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

通常离子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

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

4.胶体的制备
(1)物理法:
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
(2)水解法:
[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

离子方程式为:
(3)复分解法:
〔AgI胶体〕向盛10mL0.01molL1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

〔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

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
SiO32+2H++2H2O=H4SiO4(胶体)
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

5.胶体的提纯
6.常见的胶体分散系
①Fe(OH)3胶体,Al(OH)3胶体,原硅酸胶体,硬脂酸胶体。

分别由相应的盐水解生成不溶物形成。

FeCl3溶液:Fe3++3H2O=Fe(OH)3(胶体)+3H+
明矾溶液:Al3++3H2O=Al(OH)3(胶体)+3H+
水玻璃:SiO32+3H2O=H4SiO4(胶体)+2OH
肥皂水:C17H35COO+H2O=C17H35COOH(胶体)+OH
②卤化银胶体。

Ag++X=AgX(胶体)
③土壤胶体。

④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

⑤有色玻璃,如蓝色钴玻璃(分散质为钴的蓝色氧化物,分散剂为玻璃)。

⑥烟、云、雾。

三、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一定下,一定量的溶剂中再溶解某溶质时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下,一定量的溶剂中继续溶解某溶质时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S)指的是在下,某固体物质在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单位是)叫做该条件下该溶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气体(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在1体积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体积数。

例如:0℃、1个标准大气压下,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表示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最多能溶解0.049体积的氧气。

气体的溶解度是没有单位的。

(0℃时,NH3的溶解度是1176;20℃时为702)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对物质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外因)。

(1)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还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例1:40℃时等质量的两份饱和石灰水,一份冷却至10℃,另一份加少量CaO并保持温度仍为40℃。

这两种情况都不改变的是()
A.Ca(OH)2的溶解度
B.溶液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分数
D.溶液中Ca2+数目
(2)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如氨水受热逸出氨气);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降低,气体溶解度。

(如打开汽水瓶盖即冒气泡。


例2: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室温时饱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冷却到0℃时会放出一些二氧化碳气体
B.20℃,100g水中可溶解34.2gKCl,此时K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4.2%
C.强电解质在水中溶解度一定大于弱电解质
D.相同温度下,把水面上的空气换成相同压力的纯氧,100g水中溶入氧气的质量增加
4.溶解度曲线:
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可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曲线上任何一点表示这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根据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知这种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也可以看出这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还可以比较温度相同时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例3.根据下面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3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同温度下B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

(2)60℃时A物质与B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

(3)60℃时有A物质和B物质的饱和溶液各mg。

均降温至20℃,____物质析出晶体多些,剩余溶液____物质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些。

(4)60℃时有50g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时有____gA 物质析出。

(5)30℃时有B物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50g,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则要加入B物质____。

5.相关计算
例4:把一定量20%的某物质的溶液加热蒸发掉10克水,在冷却到20℃时析出2克溶质,此时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4%,求20℃时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例5:一定温度下浓度为a%的硝酸钾溶液,将其等分为两份,一份等温蒸发掉10克水,得到0.5克晶体;另一份等温蒸发掉12.5克水,析出1.5克晶体。

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A.60克
B.50克
C.40克
D.30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