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甚至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在:(1)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同辈群体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接触形式.意识到自己是哪一个团体的成员,体验到团队精神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脱离成年人而自立,而且会使他产生极为重要的情绪安定感。青少年能否得到同伴,同学的尊重和爱戴,对他的自尊心发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3)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与师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的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因此,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

(4)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影响。生活目标是指通过个人努力与争取可以实现的目标。如有的人想当工程师,有的人想当教授,有的人想成为医生等等。这些目标的核心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所以选定生活目标与培养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一个人最初生活目标的选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了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社会,家庭的影响便逐渐减弱。到了青少年期,由于同辈群体成员间的频繁交往和相互信任,使他们能自由探讨一些问题,自由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更由于心理上、感情上的相容,使他们较容易接受对方的影响。所以到了青少年期,在确立生活目标上及价值观念上,同辈群体的意见逐渐取代了父母的态度。除此之外,同辈群体的成员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向同伴认同和模仿,行为举止、兴趣爱好、消遣方式,甚至发型、服饰、语言等。在许多情况下,青少年与成人的价值观是有差异的,青少年遵从了师长的教导,常常会遭到同辈群体的拒绝,所以,虽然明知师长的教导不会错,但为了自己适应与同辈群体的环境,不得不积极寻找办法,以期得到同辈群体的认同。如被群体接纳了,他们就会感到极大的满足,感到生存的快乐。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同辈群体中他们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认同,并且他们与群体的相处,代表着他们的未来,因为未来的合作与竞争更多地要发生在他们中间,所以很多情况下,在同辈群体与成人之间,青少年往往更多地看重同辈群体的评价。

(5)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培养社会角色,学习行为规范的影响。个体社会化的最后结果,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而每个角色都要按社会体系中为他制定的或约定俗成的规范行事。而同辈群体虽然是自发形成的,但每个成员在群体中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和地位,甚至还有一个自发形成的核心人物,其他成员自愿接受他的领导。同辈群体也有自己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如不准把团体内的事情告诉给师长、对外发生冲突是要团结一致等,谁违反了这些规则,群体就以诸如不准其参加今后的团体活动而给予压力等。由于成员对群体高度的认同感,为了避免受到群体的排斥,他们都能自觉遵守这些规范。而这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自觉遵守社

会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奠定了基础。

(6)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的本领。同辈群体中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每个人都以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获得他应有的地位。它使得儿童形成社会相互作用的必要技能,服从共同利益的能力,以及维护自己的权利,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

益联系起来的能力。如果没有同辈群体的交往,个体便不能培养起成人所必需的交际品质。通过同伴间的交往,群体成员逐步学会了如何与别人沟通与合作,学会了宽容与谅解别人,学会了同情与帮助别人,学会了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这对他们以后在工作中与别人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别人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科教兴国进程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社会对大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院校的非正式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多,甚至非正式群体成为了高等院校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过分强调对大学生个体及正式群体的教育,有时甚至把非正式群体简单理解为无组织、无纪律现象,或是“小团体主义”、“小帮派主义”,片面强调了正式群体的作用,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了非正式群体的客观存在,缺乏对其关注、研究及教育引导。这种状况不仅会降低学校整体的德育效果,而且影响到国家教育的整体效果。因此,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研究具有非常大的实践意义。然而,目前关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尤其是对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结合部分高等院校实际,对非正式群体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概述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1.非正式群体及其提出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有两个或更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按其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经组织同意,并按照严格的程序批准成立的群体,如学校的各种社团;非正式群体是未经官方规定的群体,如同乡会,这种群体是人们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他是以成员的共同利益、爱好和友谊为基础存在的。

非正式群体这个概念最初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提出的。梅奥等人经过长达8年的实验研究(即“霍桑实验”)发现,在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他认为,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正式组织只反映组织成员之间的职能关系,不能表现出他们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感关系,而这种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梅奥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针对企业管理提出来的,但对高校的大学生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就是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兴趣或爱好为基础的而形成的小团体。它能满足其成员的某种或多种需求。从形成原因上看,非正式群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友谊型——群体内部成员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与爱好而形成的,如轮滑小组等。(2)地域型——由于家庭所在地相近而形成的,如老乡会等。(3)利益型——因成员间具有共同的利益而形成的。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结成的非正式群体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的因素,当然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分不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相似的经历

大学生几乎都有相似的经历,这让他们能够相互理解,从感情上容易接受彼此,进而结为非正式群体。并且大学生在学习压力上较轻松,这为他们发挥、发展各方面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使一些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经常在学习之外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体会、互通有无、互相促进”,形成了的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