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作者:尹琳娜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6期【摘要】同辈群体作为一种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群体中,青少年同辈群体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们步入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最为普遍与深刻。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能力不足,抵抗力薄弱,容易受不良同辈群体的影响。
因此,引导同辈群体对青少年产生积极影响极其重要。
【关键词】同辈群体;青少年;影响;对策一、辈群体的概念(一)同辈群体的含义“所谓同辈群体是指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群体。
”青少年同辈群体是学生由于爱好、需求、观念等相同或相似而自由结合形成的群体,同辈群体作为一种初级、非正式群体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联系密切,彼此影响,同辈群体是一个自由组合的小型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
(二)同辈群体的特点同辈群体环境不同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和社区环境,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有着自己的特点。
1. 自由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通常在学校和社会组织中,人们的言行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按照一定规则进行。
青少年在学校中往往会不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些人,接触一些人。
但在同辈群体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来自主选择交往对象,成员间交往不需要受束缚,在同辈群体里可以自由讨论,自由交流。
同辈群体之间比同家长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兴趣爱好,享受到在学校和家庭中更多的自由。
2. 渗透性同辈群体对人们的影响不同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而是潜移默化,无意中进行的,有时是不知不觉的。
比如爱好钻研数学的同学形成同辈群体,那么此群体中成员会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都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彼此促进共同进步。
反之,如果群体中很多成员打架吸烟,久而久之,即使最开始不吸烟打架的成员也会无意中受影响养成恶习。
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作者:李进会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年第08期一个人来到社会,要从有机体的生物人变成社会人,从社会的“局外人”变成社会的合格成员,就必须经历社会化的过程,而人的社会化过程受到家庭、学校、社区文化、同辈群体与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校期间正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无疑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同辈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与学校教育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具体表现在:“一般而言,学校对个体学生的影响总是以同辈群体的环境为中介的……应该认识到,孩子或青少年在达到学校期望方面的成功程度,与这个孩子在同辈群体的地位有重要和直接的关系”。
本文主要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同辈群体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学生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
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简言之社会化是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而学生社会化过程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种是从社会的角度看,学生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体接受“教育”,并将所受“教育”的内化为自身行为的过程;另一种是从个人的角度看,学生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使自身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过程。
(二)同辈群体学生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一个是成人世界——父母、亲戚、老师、俱乐部领导、商店职员和家庭成员的朋友;另一个是同年龄的孩子世界——明友、一起玩耍的伙伴、俱乐部和小团体以及学校的集体。
“同辈群体”的意思是指与他密切接触、关系融洽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这个群体“就像家庭一样,是一个特殊的家庭”。
同辈群体的种类很多——从非正式的一起玩耍的群体到有组织的童子军或其他组织,从三四个人的小圈子到范围较大的学校团队每个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都会与各种各样的同龄人相互接触、发生关系。
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的影响孙云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同辈群体的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教育社会学》鲁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很多父母发现,由于问龄人交往的日益增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位亲对此深有感触。
“渐渐地,你同大人们的话题少了,在家庭里常常只有一些问答式的短语。
但走出家门摇身一变,在同龄人面前的你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你有了许多朋友,很真诚,喜怒哀乐相互关照。
平日轮流过生日,男女同学围着烛光齐唱生日歌……”(高巧林/文《东方少年》1998年12期)这是许多父母在孩子逐渐长大后的共同发现,是长大的孩子开始渐渐脱离家庭进入同辈群体的开始。
同辈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越来越大。
美国学者哈里斯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又证实了这一点。
哈里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以外的社会化就发生在儿童期这些群体中。
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独立地学得两套系统,一套用来适应家庭内部生活,一套用来适应在社会上的生活。
家庭对儿童幼时最初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但这些影响后来逐渐减弱、淡化,被群体影响所取代每一个儿童都必然要参与并认同于一个社会群体,在群体中学会在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
在同辈群体中,他们彼此影响。
在《中国青年》杂志,魔法是这样描述自己亲身感受的:我们这个年纪特别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看着别的同学狼吞虎咽地吃方面便,我也觉得那是美味;我的朋友怎样笑出声来,我也不自觉地像她那样笑。
所以,我们实际上是没有个性的,时刻都在模仿。
连说话的声调、惯用的语气词、骂人的话也全“他妈的”是潜移默化学来的。
(《中国青年》杂志庞洁)在群体中,他们能做他们独处时不敢做的事。
参加小记者令营的女孩邹木源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她和她的笔友顾芊)一起去北京参加了那个终生难忘的小记者夏令营。
浅谈和谐的朋辈群体关系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
浅谈和谐的朋辈群体关系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和谐的朋辈群体关系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心理角度来讲,良好的朋辈关系能够有助于营造一个让社会中的青少年更好发展的平静稳定的环境。
青少年的成长期是他们脆弱的时期,而和谐的朋辈群体关系则是青少年支撑和求知的重要源泉,朋辈群体能够给予年轻人正确的理念、价值和价值观从而帮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
从学习角度看,和谐的朋辈群体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发展至关重要。
朋辈中有良师益友,可以以真诚和友情帮助青少年们及时解决学习中的歧义、思考问题和升华道德和理性,接触更多有益健康的新课题,早早启蒙,定会让他们的学习受益匪浅。
从情感角度来讲,和谐的朋辈群体关系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珍贵财富,青少年们能够依靠朋友和互助给他们带来强烈的支持,可以在朋友之间探索、分享自己的情感,使自己更加健康成熟。
总而言之,和谐朋辈群体关系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庭和学校有义务培养这种和谐的关系,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健康有益的友谊,营造良性的朋辈关系环境,为健康开朗的青少年走向社会作出有力贡献!。
同龄人群体的影响作文
同龄人群体的影响作文【摘要】同辈群体作为一种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群体中,青少年同辈群体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们步入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最为普遍与深刻。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能力不足,抵抗力薄弱,容易受不良同辈群体的影响。
因此,引导同辈群体对青少年产生积极影响极其重要。
【关键词】同辈群体;青少年;影响;对策一、辈群体的概念(一)同辈群体的含义“所谓同辈群体是指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群体。
”青少年同辈群体是学生由于爱好、需求、观念等相同或相似而自由结合形成的群体,同辈群体作为一种初级、非正式群体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联系密切,彼此影响,同辈群体是一个自由组合的小型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
(二)同辈群体的特点同辈群体环境不同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和社区环境,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有着自己的特点。
1. 自由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通常在学校和社会组织中,人们的言行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按照一定规则进行。
青少年在学校中往往会不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些人,接触一些人。
但在同辈群体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来自主选择交往对象,成员间交往不需要受束缚,在同辈群体里可以自由讨论,自由交流。
同辈群体之间比同家长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兴趣爱好,享受到在学校和家庭中更多的自由。
2. 渗透性同辈群体对人们的影响不同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而是潜移默化,无意中进行的,有时是不知不觉的。
比如爱好钻研数学的同学形成同辈群体,那么此群体中成员会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都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彼此促进共同进步。
反之,如果群体中很多成员打架吸烟,久而久之,即使最开始不吸烟打架的成员也会无意中受影响养成恶习。
3. 独特性,有自己的亚文化同辈群体不同于学校和社会通常向人们传递社会公认的标准和行为规范,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
教育心理学资料
教师资格真题库1.简述教学应完成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简述在课程评价中,评价者通常要经历的几个步骤。
(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
3.简述思维过程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在思维过程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1)知识表征的方式;(2)原型启发;(3)迁移作用或迁移;(4)定势;(5)功能固着;(6)动机与情绪状态;(7)个性特征或人格特征。
4.简要说明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性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5.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发展有哪些影响作用? (1)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2)同辈群体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3)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了机会;(4)同辈群体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5)同辈群体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6.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2)要多途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3)反馈必须及时;(4)反馈必须准确;(5)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馈。
7.论述体谅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1)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2)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3)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文字创作、小组讨论。
8.试述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9.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
同辈群体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摘要]在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同辈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同辈群体也是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难以比拟的。
基于此,将同辈群体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阐述其在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同辈群体;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12-0168-02同辈群体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讨周菲菲(河南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一、同辈群体概述(一)内涵所谓的同辈群体,一般也被称之为同辈集团抑或是同龄群体,具体指的就是在同一年龄阶段中,爱好、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兴趣相同或者是相似的人,形成互动性强且关系紧密的非正式化群体。
其中,同辈群体属于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环境,广泛存在于青少年的群体中[1]。
(二)基本特征1.成员意愿自由。
同辈群体中的成员,其个体始终遵循平等原则进行自由组合,能够综合考虑群体内部绝大多数成员的意愿,对群体内部活动内容加以安排。
即便有一部分成员要妥协、服从与迁就,也都是经过协商以后的结果,并不具备强制性,通常都能被个体所接受。
2.行为规范且价值准则独立。
在同辈群体中,其具备了行为规范与价值准则。
在发型与服装等审美标准、沟通语言习惯、交往的方式以及消费标准都具有个性化特征。
在此特征的影响下,对个体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般来讲,为有效地规避群体内部压力抑或是排斥,成员会严格遵循内部行为规范要求。
3.核心人物权威性。
在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具有非正式的性质,并不是成员在内部选举形成,也不是其他人派遣亦或是任命。
核心人物的产生是通过内部活动,凭个人阅历、修养、知识以及阅历等多样化内化因素,获取群体绝大多数成员认可而产生的。
由此可见,核心人物对群体成员的影响力并不是以权力为基础,而是群体中成员追随而形成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同辈群体是指同一年龄段的人所组成的群体,对青少年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还可以提升他们的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同辈群体可以提供情感支持。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和挑战,需要得到理解和支持。
同辈群体中的成员往往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感受,他们可以互相倾诉,分享彼此的困惑和快乐,从而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同。
这种情感支持可以让青少年感到不再孤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其次,同辈群体可以提供启发和激励。
在同辈群体中,成员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可以激发各自的潜能和动力。
青少年在与同龄人的比较和互动中,会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努力突破自己的局限和提升自身水平。
同时,同辈群体中的积极向上的成员会成为其他人的榜样,给予他们启示和激励,促使他们更积极地追求目标和成长。
另外,同辈群体可以促进社会技能的培养。
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协调,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和同龄人一起参与各种活动和项目,青少年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包容不同意见、共同进退,从而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
此外,同辈群体还可以促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同龄人的交流互动中,青少年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学会辨别是非、正误,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立场。
通过和同辈群体的讨论和交流,青少年可以逐渐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的价值,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综上所述,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可以得到情感支持、启发激励、社会技能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辈关系,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助力作用,帮助他们度过青春的成长之路。
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如何影响学习
同辈群体
1995年 , 美 国 心 理 学 家 哈 里 斯 (J.R.Harris)首次提出了群体社 会化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她将同伴群体的社会化功能提 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超越了家庭。群体社会化理论主要集中论 述群体与人格发展、群体文化传递等方面的内容,很快成为解释个体 差异的有力证据。而随着课堂中合作学习形式的广泛使用,另一个至 关重要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教师以及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学生千差万 别的情况下,如何构建一个对所有学生都有利的合作群体?
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角色 对学生社会性角色发展的影响 行为 对学生行为规范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技能 对学生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影响
对学生社会性角色发展的影响
•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社会中扮演者不同的社会角 色。社会角色是个人主观与客观规定的统一体。 他与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密切相关。青少年 即将迈入社会,他会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学 习,学习与自己未来社会角色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并用它顺利处理各类复杂的社会关系。同辈群 体对青少年的社会角色发展,包括性别角色、职 业角色、家庭角色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互动性
一个群体要实现良好运转和发展,是以群体内部成员间 的互动和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为前提的。
同辈群体的功能
保护功能
同辈群体可使学生个体少受或免受成人世界的伤害,表现 为同辈群体提供了一种平等互助的社会环境。
发展功能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社会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辈群 体有助于发展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展现自我的能力、相 互沟通的自我能力、竞争与合作的自我能力。
同辈群体对学生日常生活规范社会化影响
由于同辈成员间更易沟通,有没有长辈和学校老师的强制性, 所以通过同辈群体成员间的学习、讨论、游戏等方式体现的日 常生活的规范更易被学生认同和模仿。
同伴群体和学生成长的关系
同伴群体和学生成长的关系
同伴群体是学生社交和情感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是同伴群体和学生成长的关系:
1. 同伴群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生在同龄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促进个性的成长和发展。
2. 同伴群体可以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与同龄人互动可以促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在模仿、竞争和合作中提高学生的智力和社交能力。
3. 同伴群体可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同伴群体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环境,个体的想法、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受到群体的影响。
在积极的同伴群体中,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4. 同伴群体可以对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同伴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优秀的同伴关系会带给学生愉悦和幸福,而差劣的同伴关系则可能引发抑郁、孤独等情感和心理问题。
总之,同伴群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应该在紧密的同伴群体中建立积极的关系,从中获得支持和帮助,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浅谈同辈群体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同辈群体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作者:施维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14期摘要同辈群体普遍存在于高校中,对大学生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其他的同龄群体相比,由于大学生同辈群体处在相对独立的高校环境中,因此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类型。
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同辈群体形成和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以期为研究高校学生群体效应对学生个性成长的影响及教育对策奠定基础。
关键词同辈群体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作者简介:施维,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5-199-02一、同辈群体概述“同辈群体指的是社会地位大致相当,年龄相仿的一群人。
” 同辈群体通常又被称为同伴群体或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并经常在一起互动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
同辈群体成员通常是有共同经历、情感、兴趣或共同心理的,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交往频繁,并且互相之间有着很大的影响。
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同辈群体是重要环境因素,特别是青年晚期到成年早期,同辈群体在此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形成从方式上看分为真实和虚拟两种。
在真实世界中,师长、舍友、同学以及同乡等人际系统相互关联互动构成了他们的社会关系网;另一种是网络虚拟的人际沟通,而这种新型社交方式的社会作用不是很大。
如今大学生不仅注重单纯的情感交流,同时带有功利色彩的交往动机也逐渐显现。
大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爱好以及亲疏等形成了不同的群体交际圈,如社团型、娱乐型和同乡型等。
一项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结果显示:“同窗、朋友和班级是大学生社交圈中尤为重要的角色,而教师在其交往圈中的地位却并不明显。
”可见,高校中的同辈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要,现实的人际关系是同辈群体的最主要构成部分。
大学生同辈群体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安琪拉灰烬》女性人物分析
《安琪拉的灰烬》女性人物分析摘要本文以拉康的主体理论、弗洛伊德的宗教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美国作家弗兰克·麦考特小说《安琪拉的灰烬》中的女性人物对弗兰克在性别角色、民族与宗教认知及道德观建构的三方面的影响,深入解读影响小说主人公的性格形成的要素。
关键词:弗兰克女性人物性别角色民族与宗教认知道德观建构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个体的成长是一个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无论是文学作品中的哈克贝利·费恩,还是现实世界里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受到过外部世界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影响。
纵观成长小说《安琪拉的灰烬》,女性人物在弗兰克·麦考特的成长道路上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因而分析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对于理解小说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一母亲母亲是每个孩子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之一。
她赋予孩子生命,陪伴他成长、给予他照料、关爱和支持。
小说的标题就来自于弗兰克母亲的名字。
但小说中对于母亲外貌的描写仅有一处:站在教堂外等待救济的母亲,“穿着一件灰色的脏外套”。
母亲的形象并不光彩照人,甚至她和儿子的关系也非温馨甜蜜。
残酷的生活磨砺着母亲的形象,也造就了母子间微妙的关系。
由于父亲长期酗酒、失业,家庭的重担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上。
母亲的精力总是被维持生计和生孩子占据,她无法给予小弗兰克特别的关爱和照顾,也不是很关注他的需求,而是一直把他当做成人对待。
自三四岁起,弗兰克就开始帮母亲承担很多工作:照顾弟弟、去酒吧寻找酗酒的父亲、去教会讨要食物、运煤挣钱、做报童……显然,母亲依赖于这个孩子的帮助和支持。
弗兰克的青少年时期正是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曾指出的“缺席父亲”时期。
1930-1970年间,英美很多家庭由于战争、经济危机等众多因素影响,父亲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不能和他们在一起,造成了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席”。
弗兰克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家庭里。
父亲最终抛家弃子而去,不仅给孩子带来情感上无法弥补的伤害,也造成了孩子在自我认知道路上榜样的缺失。
试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试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作者:娄雪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4期(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青少年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个动荡的时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同辈群体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文章力图探讨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积极、消极影响,引起社会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的重视与引导。
【关键词】同辈群体;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一、同辈群体的含义同辈群体是儿童或青少年由于相近的年龄和相同的社会地位而结成的一个小团体,在同龄群体的支持下,儿童共同游戏、共同学习。
较为普遍的是家庭距离较近而形成的朋辈关系,及班级、宿舍等组成的小群体。
二、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同辈群体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逐步适应社会的场景。
但是同处于青少年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自我保护与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比较低,如果没有有效的引导,势必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第一,同辈群体能够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
同辈群体不仅给予青少年个体以群体归属感,并让他们感觉自己有依靠的团体,而且由于这一群体是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相似的人组成,所以他们更能够了解彼此的心境,谈论的话题也会更加符合这一群体的心理需求。
第二,同辈群体能够拓宽个体的知识面并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
同辈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知识源,他们可能相似也可能互补。
当处于一些危险性及需要帮助的情景时,同辈群体可以提供青少年以环境支持,在同辈群体中同伴们相互支持、集思广益、交流经验教训,给予个体以物质和精神支持,给个体以战胜困难、危险的勇气与信心。
第三,同辈群体的社会助长作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社会助长作用:他人在场能够促进任务的完成及活动效率的提高,即当有人在场时,个体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
社会助长的作用促使同辈群体培养成员的合作意识、群体凝聚力,尤其是当一项任务的完成必须靠群体所有成员的力量或当群体处于困难境地、受到其它群体的威胁时,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会根据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保证群体的存在、能力的展现。
论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及对策
论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及对策篇一论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及对策一、引言同辈群体是指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相似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因为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许多人生抉择和挑战,而同辈群体在这个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中职生更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二、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积极影响(1)共同成长:同辈群体为中职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
在群体中,个体可以相互分享经验、交流观点,共同探索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情感支持:同辈群体为中职生提供了情感支持和安慰。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个体可以向同龄人寻求帮助和支持,得到理解和安慰。
(3)社交技能提升:同辈群体可以帮助中职生提升社交技能。
在群体中,个体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沟通、协调,从而锻炼了自己的社交技能。
消极影响(1)价值观偏离:一些同辈群体追求短期利益和享乐主义,这可能导致中职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和自我成长。
(2)学业受影响:一些同辈群体可能对学业持不重视态度,认为学习成绩不重要,这可能导致中职生的学业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
(3)心理压力增加:在一些同辈群体中,个体可能会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和竞争,导致心理压力增加,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
三、对策建议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塑造个体性格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同辈群体,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交友情况和思想动态。
同时,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同辈群体的影响,教育他们理性选择朋友,并强调个人成长和学业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中职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德育课程、心理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学校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社会环境优化社会应该加强对不良同辈群体的打击和预防。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二街中心小学 张顺文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二街中心小学张顺文摘要:同辈群体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非正式群体,是实现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本文基于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同辈群体;青少年;社会化;影响1 同辈群体的含义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相近、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所组成的一种。
……2 同辈群体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青少年正处于青少年的过渡时期,从心理生理角度而言,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关键、最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发展的最佳时期。
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种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越父母以及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由于相近的年龄及相似的心理结构,青少年踏入校园后,与同龄人要朝夕相处相当长一段时间,同辈群体成员之间由于年龄、兴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观等的相仿及相近,使得他们之间的交往更加的直接和亲切,也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通过经常性的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又促进他们兴趣爱好等的同向发展,因而同辈群体的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关心与尊重的氛围,这些又恰恰可以满足青少年的诸多,如交往、归宿和理解、尊重的需要等,青少年学生在与同辈进行交往过程当中,能够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学业成就,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3 正确发挥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影响最大,其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功能主要有保护功能和发展功能两点,实现和完成这两点社会化功能,主要场所是校园,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感染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为其提供着重要的精神环境,并可以使他们在同辈群体中传播这种文明、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学生成长氛围,并且能更好的发挥同辈群体的两项社会化功能。
3.1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生活技能、行为规范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常识、职业技能等。
教师ige考试
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10.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2)智力差异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1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论学生同辈群体的作用及其实现机制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常常会形成不同的群体。
学生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对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影响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一、同辈群体及其行为表现学生之所以会形成同辈群体,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满足其在家庭与学校中得不到满足的各种需要。
就社会学角度来看,导致学生形成、加入或向往同辈群体的主要原因是对于平等的期求,因为“在家庭中,学生是受监护人;在学校中,学生是受教育者。
这两种地位状况制度性地决定了学生与家长或教师不可能真正形成‘平起平坐’的关系。
家庭生活过程与学校教育过程对学生来说都不可能是学生与家长及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磋商过程、民主决策过程及自由选择过程。
即便是在所谓的‘民主型’家庭中和‘民主型’教师的班级中,这种状况也只有程度上的不同,而无性质上的区别。
亲子及师生之间的所谓平等,说到底也只是作为公民的平等与人的平等,这种平等不可能取代或完全弥补亲子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1]。
进一步而言,作为制度权威所赋予的权力和角色身份,不论儿童是否接受,都从根本上决定了父母和教师在与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这就决定了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不可能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
由于这种关系的不平等,导致了父母与子女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冲突。
有学者认为,冲突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目标冲突、认识冲突、情感冲突、程序冲突。
[2]目标冲突是指个人或群体的价值观与高一级阶层的要求和目标之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会导致群体目标无法实现,从而,要么改变群体目标,要么改变个体目标;认识冲突是指个人内部或个人之间不一致的想法和思想,这种冲突常常导致个体的挫折感,并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情感冲突是指个人内部或个人之间不相容的感情或情感;程序冲突是指人们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之间的分歧。
同理,由于受家长与教师的地位与身份的限制,决定了学生在冲突的过程中常常处于“受害者”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甚至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表现在:(1)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
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同辈群体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接触形式.意识到自己是哪一个团体的成员,体验到团队精神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脱离成年人而自立,而且会使他产生极为重要的情绪安定感。
青少年能否得到同伴,同学的尊重和爱戴,对他的自尊心发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3)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
与师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的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
因此,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
(4)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影响。
生活目标是指通过个人努力与争取可以实现的目标。
如有的人想当工程师,有的人想当教授,有的人想成为医生等等。
这些目标的核心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所以选定生活目标与培养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一般来说,一个人最初生活目标的选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了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社会,家庭的影响便逐渐减弱。
到了青少年期,由于同辈群体成员间的频繁交往和相互信任,使他们能自由探讨一些问题,自由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更由于心理上、感情上的相容,使他们较容易接受对方的影响。
所以到了青少年期,在确立生活目标上及价值观念上,同辈群体的意见逐渐取代了父母的态度。
除此之外,同辈群体的成员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向同伴认同和模仿,行为举止、兴趣爱好、消遣方式,甚至发型、服饰、语言等。
在许多情况下,青少年与成人的价值观是有差异的,青少年遵从了师长的教导,常常会遭到同辈群体的拒绝,所以,虽然明知师长的教导不会错,但为了自己适应与同辈群体的环境,不得不积极寻找办法,以期得到同辈群体的认同。
如被群体接纳了,他们就会感到极大的满足,感到生存的快乐。
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同辈群体中他们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认同,并且他们与群体的相处,代表着他们的未来,因为未来的合作与竞争更多地要发生在他们中间,所以很多情况下,在同辈群体与成人之间,青少年往往更多地看重同辈群体的评价。
(5)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培养社会角色,学习行为规范的影响。
个体社会化的最后结果,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而每个角色都要按社会体系中为他制定的或约定俗成的规范行事。
而同辈群体虽然是自发形成的,但每个成员在群体中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和地位,甚至还有一个自发形成的核心人物,其他成员自愿接受他的领导。
同辈群体也有自己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如不准把团体内的事情告诉给师长、对外发生冲突是要团结一致等,谁违反了这些规则,群体就以诸如不准其参加今后的团体活动而给予压力等。
由于成员对群体高度的认同感,为了避免受到群体的排斥,他们都能自觉遵守这些规范。
而这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奠定了基础。
(6)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的本领。
同辈群体中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每个人都以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获得他应有的地位。
它使得儿童形成社会相互作用的必要技能,服从共同利益的能力,以及维护自己的权利,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联系起来的能力。
如果没有同辈群体的交往,个体便不能培养起成人所必需的交际品质。
通过同伴间的交往,群体成员逐步学会了如何与别人沟通与合作,学会了宽容与谅解别人,学会了同情与帮助别人,学会了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
这对他们以后在工作中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别人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科教兴国进程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社会对大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院校的非正式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多,甚至非正式群体成为了高等院校的一种普遍现象。
而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过分强调对大学生个体及正式群体的教育,有时甚至把非正式群体简单理解为无组织、无纪律现象,或是“小团体主义”、“小帮派主义”,片面强调了正式群体的作用,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了非正式群体的客观存在,缺乏对其关注、研究及教育引导。
这种状况不仅会降低学校整体的德育效果,而且影响到国家教育的整体效果。
因此,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研究具有非常大的实践意义。
然而,目前关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尤其是对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结合部分高等院校实际,对非正式群体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概述(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概念1.非正式群体及其提出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有两个或更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
按其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经组织同意,并按照严格的程序批准成立的群体,如学校的各种社团;非正式群体是未经官方规定的群体,如同乡会,这种群体是人们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他是以成员的共同利益、爱好和友谊为基础存在的。
非正式群体这个概念最初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提出的。
梅奥等人经过长达8年的实验研究(即“霍桑实验”)发现,在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
他认为,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
正式组织只反映组织成员之间的职能关系,不能表现出他们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感关系,而这种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
梅奥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针对企业管理提出来的,但对高校的大学生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就是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兴趣或爱好为基础的而形成的小团体。
它能满足其成员的某种或多种需求。
从形成原因上看,非正式群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友谊型——群体内部成员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与爱好而形成的,如轮滑小组等。
(2)地域型——由于家庭所在地相近而形成的,如老乡会等。
(3)利益型——因成员间具有共同的利益而形成的。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大学生结成的非正式群体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的因素,当然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分不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相似的经历大学生几乎都有相似的经历,这让他们能够相互理解,从感情上容易接受彼此,进而结为非正式群体。
并且大学生在学习压力上较轻松,这为他们发挥、发展各方面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使一些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经常在学习之外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体会、互通有无、互相促进”,形成了的群体。
2.共同的地域和空间大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城市,甚至不同的省区,对于来自同一地区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由于原有的亲和力,在新的环境下极容易形成类似“同乡会”的群体,有事互相照应。
另外,同宿舍大学生由于相处空间距离近,交流的机会多,很容易形成形影不离的小群体。
3.共同的心理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的需要。
人有多层次的需求,而群体就具有满足需求的功能。
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便产生最基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特别是一个富有成就的群体,能够增强成员的责任感。
就如一名党员,当他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党员,就会随时随地的提醒自己“不能给党丢脸”。
当所归属的群体有了成就,成员会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在这种情况下,群体对其成员的成长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支持和鼓励作用。
4.学校管理学校的某些规定可能触犯了某些同学的利益,比如奖学金之类的,再有就是觉得学校不合自己心意等等,就会使一些同学产生共鸣,形成比较消极的小群体。
5.传媒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和不健康音像的影响(如暴力的网络游戏),一些大学生学到一些不良风气和行为,如拉帮结伙,打架闹事,欺压敲诈同学,对抗学校管理,也会逐步形成消极的非正式群体。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成员个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因其对个体的巨大作用而辐射到大学生所在的正式组织,即学校。
因此可以从个人和学校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成员个人的作用(尤其思想道德的影响)1.积极作用(1)可以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基于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且相比较正式群体,成员间交往比较方便、频繁,也比较真实。
这样,大量的信息会通过非正式群体成员的交流而相互传播,从而扩大了大学生认知的广度。
其次,他们还会经常的就某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地讨论,这样无形中就加深了大学生认知的深度。
(2)非正式群体能缓冲正式群体带来的压力,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正式群体的规范和角色模式相对是单调的、呆板的,而大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却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基于情感基础的非正式群体能调适角色差距,满足大学生的多种需求,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保证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
其次,“大学生的非正式组织绝大多数是由同龄人参加的,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当,能接受同一时代和类似环境的熏陶,形成了相似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
正是通过组织内和组织间的交往、交叉影响,使他们在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爱好,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时尚,并凝聚为他们自己的文化。
”(3)可以促进大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大学生所处年龄段正是人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个性特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社会性的发展起很大作用,“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