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冷析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NSTAE 2006年9月
73
中
国
民
营科
技
与经
济
曾国藩从湖南湘乡县边远山村——荷叶塘的一个耕读之家走出来,三次进京会试,两次失败,28岁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十年七迁,37岁便成为二品内阁大臣。他读圣贤之书,讲经世之学,崇尚孔孟之道,慎独养心。因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而为封侯拜相,铺平了道路。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最大刽子手,这在历史上早有定论,但勿庸讳言,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的社会影响并不可忽视,其中,他的用人之道仍值得我们今天作一冷静的分析。
一、曾国藩的人才观
曾国藩对历史上的权术有深入研究,自身学问修养极高,这为他的正确用人创造了条件。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他倡导创办学校,认为世上一切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有人才,才会有事业;国家要振兴、要自强,就要开局办厂、造机器、造军火、造轮船,而这些都要人来做,这些都得有血性有本事的人来做。人才不是天生的,靠的是教育培养。曾国藩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刻认识及对人才的重视和善用,在当时是有名的,太平军翼王石达开曾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拨贤将”;左宗堂对此也有“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这足以说明曾国藩知人善任,他最早培养提拨的“干部”,大多都官至高位,封疆大吏也有多人。
曾国藩喜欢读《史记·高祖本记》,特别是欣赏刘邦赞称萧何、张良、韩信三人的一段话,刘邦文武平平,后得天下,全使这三人,而使三人各尽其才,便是刘邦的才能。曾国藩以文人身份带兵,深知自己打仗既无才,又无经验,所以,他时刻不忘像刘邦那样,选好人,用好人。
二、曾国藩的选人之道
曾国藩选人喜欢在交谈中察言观色,对朋友推荐的文人他都亲自交谈。在交谈中,又观察此人面相,他喜欢把人的长相和相书套,既相信又不全信,同时,再结合这人的精神、气色、谈吐举止,尤其看重对方的为人行事,几方面结合起来,去判
断人的吉凶、前途。对于他的大将杨载福重用就是如此。看到杨载福在洞庭湖大风浪中救人的一幕,便判断他“舍已救人,品德高尚,且气力之大,鄙人从未见过第二人。”通过交谈,知道杨载福的身世和武艺高强,又见他“双眼乌黑发亮”,正就相书上所言“黑如点漆,灼然有光者,宝贵之相”,左眉上方一颗大黑半痣,正应相书上“主中年后宝贵”,曾国藩决定重用他。曾国藩开始建湘勇后,让其组建水师,为水师最高官,最后,杨载福官至陕西总督。
对于洋人傅兰雅向曾国藩推荐的聂仲芳,称他将来是一个
大企业家,很有经营管理才能。曾国藩听后,就问聂仲芳,为什么在广州做洋务而不继续读书,考功名。仲芳当时20多岁,已中秀才,他答“今日中国不缺官,当官的人多得很,候补官员也数不清,不愿意去凑热闹,所以出来学技术、管理”。在中国封建时代,读书只为做官,而学技术、管理是不可想象的,聂仲芳在当时的年代能有这样的见识,是要具备一定的胆识和头脑的。交谈中,曾国藩发现其擅长言辞,头脑敏捷,对经营之道很有一套,如向曾国藩提出了“江南机器总局不善经营将会倒闭,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等”。曾国藩听后,很满意他的观点,认为是一个人才,并决定留在他的幕府。他的幕府吸引了当时许多的优秀人才,像一所培养造就人才的高级“学校”。曾国藩在用文人方面,他的观点是“牛骥同槽,庸杰不分,必然使其英雄气短,才士齿寒”。对于德与才关系论述是“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二者不可兼时,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这里,曾国藩的“德”也含有忠于他,服从指挥,不背叛他,效忠他和清王朝的意思,而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德”。
曾国藩对无才者,那怕是亲戚也不留用。如曾国藩的亲外甥江庆才,来安庆谋差事,此人没有读过什么书,来了后,学
习也不上进,且天资也差。有一次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曾国藩亲眼看见他把碗里的谷,粒粒挑出来,丢到脚下,心里很不舒服。因他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总是去掉谷壳,把里面的米嚼碎咽下,从未连米扔掉过。从这几方面使曾国藩深感江庆才不堪造就,尽管曾国藩舅舅(江庆才的父亲)生前有恩于他,但他冷析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熊建勤
还是打发江庆才回老家种田去了。
对于武将,则不问品德,不管此人是海盗、罪犯,只要武艺高强,能打仗,心地踏实,为人忠勇,曾国藩不怕得罪地方官,排除压力,为其所用。
兵痞鲍超,酒醉卖妻,醒后又翻脸不认账。提刑按察使司的差役押着去府中,不料,路上被曾国藩拦下,鲍超大叫“曾大人,你老不是在奉旨练团练吗?我愿投在你的帐下,我好比当年落难的薛仁贵,日后我会辅助你老征东扫北”。曾国藩一听,叫停下,改押鲍超到审案局自己府中,立即审问验看他的武艺,发现他武艺出众,曾国藩脱口而赞“好神力”,当即把鲍超留下,委以大官,管百十多人。并给五十两银,还20两给店老板,30两安顿老婆,另写信给提刑按察使司陶恩培大人,说鲍超是人才,自己要留用,不必再究之等。陶恩培对此非常生气,并上告曾国藩,而曾国藩不予理睬。对此,鲍超万分感谢,在以后的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打仗勇猛,几次把曾国藩从困境中救出,为之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于海盗式人物申名标,却也收用。一次,申名标带领几十个人抢曾国藩船队的粮食,被杨载福发现,双方打起来,最后,杨载福把申名标抓住,押到曾国藩面前,说“这小子有些能耐,十几个弟兄被他打下船,水下功夫也很好,”曾国藩一听,知道是梁山阮氏三雄式的人物,这种人最无品行操守,想:“给他当个小头目,他会坏了军风军纪,把一群人带坏,若只给他当个普通勇丁,谁又能管得了他?如不要,此人勇敢,有些功夫,目前用人之际,埋没了长技,又太可惜,尤其是当过关天培手下的把总,功夫是可以的。经过左右权衡,决定使用,但又不能轻易收用他,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使他对我收用感恩不尽,拚命打仗。曾国藩用一吓二抚的办法,使申名标这个海盗乖乖心甘情愿地为其卖命。申名标带上自己水上功夫好的30多人,把从关天培军中所学的布阵操练等一套训练水师的方法全部献出,操练湘勇。康福武艺高强,且围棋下得出神入化,被曾国藩看中做了亲兵营的营官,在镇压太平军的战斗中,二次救曾国藩的命。为了自身的安全,并长期留在他身边办一些有关曾国藩仕途的“私事”;在每次战后的保荐做官的名单中,没有康福的名字,而他使用了另一种方法报答康福。在康福的老家沅江,以康福的名义买下了一座大宅院,近三百亩水田,迁一户老实人住进宅院,每年代康福收三百亩水田的租,康福知道后,对曾国藩感激不尽,更坚定了效忠曾国藩的决心。
三、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带兵的同时,为了使自己权力更加巩固,争取满州贵族的信任,减少对他的怀疑,他选了一名满族下级军官作为他的保荐对象,每次打完仗,他都要把塔齐布打仗如何勇猛,上奏朝廷,使塔齐布很快得到提升,曾国藩的做法,引起了绿营中其他军官的不满,曾国藩却不理会,且要求撤换绿营中一名高级军官,保荐塔齐布担任提督。曾国藩之举,可谓一箭双雕,既使塔齐布对曾国藩感恩戴德,又达了控制绿营的目的,同时,又取得了满州贵族的信任,使他的兵权更加巩固。
李鸿章是曾国藩唯一亲自传播过学问的人,并且是亲自培养提拨的接班人,曾国藩最初是让李鸿章留在身边处理文书、奏折之类的事,让其学习,观察后知他思维敏捷,能见风使舵,对军事、交际有一定才能。有件事加深了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认识。曾国藩要查办败军之将,李鸿章出面说情反被训斥,离开了曾的幕府,在江西闲住一年多,期间,一批清朝高级官僚多次邀请李鸿章去他们处,且许以高官,并未使他动心,曾国藩知道后,坚定了重用李鸿章的决定,把李鸿章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不断向朝廷保荐李鸿章,建议李鸿章自立门户,建立淮军。从此,李鸿章的淮军接替了曾国藩的湘军,在仕途上飞黄腾达。在李鸿章淮军前,向曾国藩请教如何看人和识兵勇,曾国藩把一生的经验总结了几条传给李鸿章,说:“相人识人,奥妙甚多,复杂得很,有些不能言传,只能意会,关键在相识者阅历,我偏几句口廖,念给你听。”“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宝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盘,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对其六弟曾国华说过“带勇之法,兄体会是,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讲求战守尚在次之;制胜之道,有的人归结在使用坚船利炮,其实,在人而不在器,故你最重要的,不是添刀炮马匹,而在于慎选哨官、哨长,选择哨官、哨长,主要是实心办事,有忠义血性;其次,在能吃苦,号令严明,有智谋,此中实心最重要。实心就是真心实肠,仆实稳当”。曾国藩在教导部下和弟弟的时候,总是强调在战争中,选好材,用好材是最主要的。战争的胜负往往是取决于人而不是武器。
曾国藩是晚清政治舞台上一名领尽风骚的汉人,他延长了没落、腐败、摇摇欲坠的清朝政权,但挽救不了清朝的灭亡,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其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
曾国藩对历朝权术有深入研究,加之他的阅历,形成他的用人思想及比较系统的用人方法。他站在维护腐败无能的清朝政权的立场,对人才尽管是非常重视的,爱护的,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但他的用人之道也是存在很大缺陷的,并带有较浓的迷信色彩。
(作者系江西青年职业学院讲师,教务处副处长)
CNSTAE 2006年9月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