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2.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doc
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 第02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孔子的生平(1)少年学礼: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2)开办私学: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开始收徒讲学。
(3)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5)献身文教: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第1页共10页2.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1)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2)礼的思想:礼即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以为仁”,匡正社会秩序。
(3)中庸思想:为了协调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4)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首开兴办私学风气;注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5)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绵绵不绝。
《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经典。
3.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对中国①古代政治: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其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②古代文化: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③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2)对世界①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二、西方哲学的代表柏拉图1、柏拉图的政治活动(1)背景①雅典民主政治由强盛走向衰落。
②柏拉图出身于贵族家庭,为其提供了最理想的教育环境。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一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 人民版选修4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了解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探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孔子其人1.青年时代: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青年时代勤于学习,30岁时已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2.中年时代:35岁时孔子无意从政,便收徒授课,弟子日多,影响日甚。
3.从政生涯:51岁时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后升为大司寇,执掌鲁国的治安、司法事务;夹谷之会后孔子名望大增,出任代理宰相职务,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
4.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实施他的政治主张,但终未被采纳。
5.晚年活动:68岁孔子回到鲁国,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其言论由其弟子辑录在《论语》一书中。
[特别提醒]《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的,涉及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时代背景(1)春秋时代,社会长期动荡.(2)贵族垄断学术文化局面逐渐被打破,私人讲学风气开始有所发展。
(3)春秋晚期,孔子开始兴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2.主要思想(1)礼:即周礼.①尊尊:卑贱者对尊贵者尊崇,其中最重要的是尊君。
②亲亲:对亲人的爱,其中强调子对父母的孝顺,弟对兄长的恭敬。
③贵贱有序: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④“正名"思想:就是要用周礼所规定的人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行为。
(2)仁①“爱人”:认为仁爱应有差别,首先是亲亲,其次是朋友,而后才是其他人。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单元整合DANYUAN ZHENGHE
一二三
一、孔子 1.思想贡献 (1)创立儒家思想,他认为只有礼与仁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 想社会。仁、礼、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2)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传统;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使 学生“成人”,甚至成为“君子”;注重因材施教。 (4)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 2.历史影响 (1)孔子的思想学说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 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 传统。 (2)孔子的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0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1.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孔子的一生是追求礼乐的一生,为了实现恢复礼治
社会的理想,他学过礼、从过政、整理过文化典籍、献身教育 事业。
2.总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恢复“礼乐制度”,恢
A.他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 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他认为“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他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他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
解析:选 D 孔子认为“仁”“礼”和刑罚都是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D 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4.孔子总结人生时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在孔子七十岁时,他主要( )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体系网络导图
高屋建瓴、绝顶览胜
教材精细解读
基础梳理、拓展延伸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十五岁时立志学习___礼__乐______,以传承__礼_乐__文_化_____
少年立志 为己任
三十收徒 把后人尊为“六经”的经典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 五十从政 先后任__中_都__宰______和___司_寇_______ 周游列国 向各诸侯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巨大,如中国人良好 的道德观念、重视教育的思想等,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孔 子对中国文化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学而优则仕”的官本 位思想等。
课堂即学即练
即时巩固、基础达标
1.面对乱世,孔子忧心忡忡,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 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2-1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预习导引知识点一孔子其人1.青年时期(1)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2)30岁时已精通六艺,35岁时收徒授课,首创私学。
2.在鲁从政(1)管理内政,任中都宰,后为大司寇,执掌治安、司法事务。
(2)夹谷之会收回被齐国强占的土地,为鲁国赢得了外交胜利。
(3)出任代理宰相职务,这是其政治生涯的顶峰。
3.周游列国(1)原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
(2)目的:游说各国君主实施他的政治主张。
(3)结果:主张未被采纳。
4.献身文教68岁回到鲁国,放弃为官,专心从教,整理古典文献,其言论辑录在《论语》一书中。
5.因病逝世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
[深化拓展]孔子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原因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知识点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地位西周以来随着私人讲学风气的发展,春秋晚期,孔子创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2.儒学主张(1)礼,即周礼,主张尊尊、亲亲、贵贱有序,还提出“正名”思想以规范人的行为。
(2)仁:首先是“爱人”,其次是行“忠恕”之道。
(3)中庸:认为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图解历史]礼、仁、中庸的相互关系知识点三孔子的历史影响1.教育(1)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促使文化教育下移,“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政治(1)要求施行仁政和“举贤人”,并提出“内圣外王”的理想贤人标准。
(2)其人才主张成为中国古代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一个人治社会中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3.思想(1)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
(2)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主题一孔子的思想主张【史料探究】史料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游说列国,受到各国君主的一次又一次面试与接待。
思考下列面试题目中孔子的答案及面试结果可能是什么?为何会出现如此结果?面试试题题1:您的工作动机和愿望是什么?题2:你准备用何方法治理国家?……答案题1:恢复周礼,建立礼乐文明的国度。
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一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4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一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材料二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即越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诸子百家考》(1)材料一中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概括指出评价的主要依据。
(2)材料二是如何评价“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的?参考答案(1)评价: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
依据:孔子是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孔子是政治家,其政治主张不受时代限制。
(2)孔子学说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2.导学号22174008(2017课标全国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
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
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
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
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
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
《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
”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 贡献?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解析:教育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教育内容的不同,这是因材施教的表 现。故 C 项正确。
答案:C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 有他落后的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 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之名也;庸,平常也。”这说明他( )
①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 ②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③认为中
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 ④重点阐释了“仁”和“礼”的关
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题干材料重在阐释中庸之道的含义,②④与其无直接联系,①③ 是对中庸的正确理解,故选 B 项。
答案:B
3.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主张( )
(2)孔子的思想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 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汉代开始,几乎所有的封建统治 者都尊崇孔子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
(3)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 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中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规范解题]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2.1 儒家文化创始人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四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4.整编古籍 (1)孔子整编“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 秋》。 (2)弟子把其思想整理成《论语》。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四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四、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 (1)古代政治:孔子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 理论基础。 (2)古代文化:“六经”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2.对世界 (1)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对这些 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2)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 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问题导学 即时检测 1 2 3 4 5
2.孔子主张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为此要求( ) (导学号52640004) A.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D.性相近也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忠恕”就是推己及人,多考虑他人。 答案:B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四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2)仁的思想: ①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②仁就是爱人,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③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④将礼与仁结合起来,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预习交流1 《论语》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 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 哪些?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主要内容:恭、宽、信、敏、惠。主要目的:调节和协调 社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第 1 课儒家文化首创人孔子学习目标要点难点1. 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看法和政治主张及其 1. 要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中心内容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2. 研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 2. 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影响。
和评论。
一、追求礼乐的一世1.自学礼乐少年时发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30 岁时精晓“六经” ,创办私学。
2.从政失败五十多岁时先后任中都宰和司寇,试图增强君权、削弱医生权、克制陪臣,结果失败。
3.漫游列国率徒漫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未被采用。
4.整理文籍68 岁回到鲁国后,整理文籍,删修《春秋》,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 特别提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的,波及领域极其宽泛,记录了孔子对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办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件。
[ 课中思虑 ]阅读教材P21[ 资料回放 ] ,思虑:从这句话中,你看出孔子抱着什么信念?【提示】孔子在少年时就发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而礼乐是周文王拟订的,故孔子的话表现了他要将周文王的礼治社会恢复起来的政治理想,这也是孔子漫游列国的目的。
二、创始儒家思想1.背景(1)社会转型:春秋期间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期间。
(2)礼崩乐坏:违反周礼的行为习以为常,人际关系紧张。
2.目的孔子信心经过恢复周礼,肩负传承文化和改良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内容(1) 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次序。
(2)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是办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中庸:为适合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 特别提示 ]孔子尊崇周礼,恢复周礼,本质是保护风雨飘摇的奴隶社会的规章制度,表现了其思想守旧的方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一致平定、和睦有序的社会场面,令人们生活平定,有踊跃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2-1精品课件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观
点和政治主张。
1.重点: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
2.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 2.难点:对孔子思想的评价。
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知识点一 孔子其人
• 1.青年时期 鲁国
• (1)名丘,字仲尼,春秋私时学 期 人。
• (2)30岁时已精通六艺,35岁
• 3.思想 • (1)其创立的汉武儒帝家思想在
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
• 意识形态。
• (2)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 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
• 派。
•主题一 孔子的思想主张
•【史料探究】
•史料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 想,带领弟子游说列国,受到各 国君主的一次又一次面试与接待。
•思考 下列面试题目中孔子的答 案及面试结果可能是什么?为何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诸子百
• 【史论归纳】 • 1.辩证评价
• (1)积极 • ①“仁”、“德政”的主张对
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 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 ②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 “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 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
• 2.现实意义
• (1)孔子思想中的“礼”,主 张长幼有序,有助于中国尊老 爱幼传统美德的传承。
• (2)孔子“仁”的思想,主张 “仁者,爱人”,体现了一种 民本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 系,促进社会和谐。
时夹收谷之徒会授课,首创
。
• 2.在鲁从政 • (1代)管理宰理相 内政,任中都宰,后
• 3.周游列国
• (1)原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
• (2)目的:游说各国君主实施 他的政治主张。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四文档: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学案1Word版含答案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学案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一孔子[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学习■探究区课前自学课堂互动一、孔子其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青年好学,30岁时精通六艺,35岁时收徒授课,55岁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68岁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其言论被辑录在《论语》中。
[理解深化]孔子生活在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奴隶社会不断瓦解的春秋时期,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四个阶段。
[归纳总结]孔子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原因: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深化探究]探究点孔子一生的追求材料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一一《论语为政》思考(1)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其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什么?(2) 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有何启示?答案(1)目标:传承礼乐文化、恢复礼乐社会的政治理想。
(2)态度:志向专一,执著探索,在学业和做人上不断完善自己。
启示:对今天我们立志成才,实现人生价值有现实启迪作用。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 .背景(1) 春秋时代,社会动荡,私人讲学风气开始发展。
(2) 春秋晚期,孔子兴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2 .思想主张(1) “礼”的思想礼即周礼,其主要内容首先是尊尊,其次是亲亲。
出于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不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为维护周礼,孔子还提出“正名” 的思想,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2) “仁”的思想“仁”首先是“爱人”,仁爱建立在自然感情基础之上,应有差别;其次是行“忠恕”之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
第2单元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的影响1、国内:①创办私学:孔子创办了私学,打破了以往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开创了“学在民间”的新模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主张“内圣外王”:孔子主张的“内圣外王”,成为中国古代人治社会开明君主和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③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长久的影响: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渐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国外: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孔子在世界人类中有深广影响,尤其对东亚诸国产生过重大影响。
据史籍载,早在汉唐之时,儒家典籍便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及东亚一些国家,并影响了他们的政治、文化、伦理和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些学者将这一历史现象称之为“孔子文化圈”或“儒教文化圈”。
他们非常重视儒家伦理思想,甚至将某些谈论儒家伦理的文章选进中小学课本中,如新加坡曾把“儒家伦理”定为中学生必读课。
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把儒家融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世界看孔子: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孔子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儒学在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
孔子在日本的影响不亚于在中国本土。
例如,儒家的“民本”思想成为自由民权思想家走上追求民主之路的桥梁;儒家的“义利之辨”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道德支柱;儒家的“忠孝”观念为近代日本的国家和企业服务;儒家的“中庸”概念用来协调日本的现代政治等等。
高一历史东西方的先哲(PPT)2-1
1、孔子的生平: 自学礼乐→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
2、孔子的思想及评价 ⑴开创儒家思想: ①背景、目的 ②内容:“礼”—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仁(核心)—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 中庸—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⑵教育: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④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
一一引自《论语》
孔子说:“如果是面对着仁善,那么就是对老师也不要
作谦让。”“ 善人治国一百年,可以消除残暴和杀戮
了。” “只要一心追求仁善,就不会有邪
恶。”
—— 引自《何新论坛》
材料二: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唯有理智最
为可贵。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无知即罪恶。德性即知
识。——苏格拉底
(1)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与他稍晚些的希腊思想家苏格拉
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之父”。上述材料表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
想主张有何不同?
; / 炒股配资
太阳运行的方向,也称为太阳向点,指出了太阳在银河系内游历的路径,基本上是朝向织女,靠近武仙座的方向,偏离银河中心大约86度。太阳环绕银河的轨道大致是椭圆形的,但会受到旋臂与质量分布不均匀的扰动而有些变动,我们当前在接近近银心点(太阳最接近银河中心的点) 轨道的位置上。 太阳系大约每2.25~2.5亿年在轨道上绕行一圈,可称为一个银河年,因此以太阳的年龄估算,太阳已经绕行银河20~25次了。太阳的轨道速度是217km/秒,换言之每8天就可以移动1个天文单位,1400年可以运行1光年的距离。 科学家利用斯隆数字巡天的测光和光谱数据,对银河系的银盘进行了研究。结果颠覆了教科书上银河系的形象,表明银盘存在波浪状的结构,并且银盘的尺寸也可能比传统认为的更大。 [13] 传统观点认为,银河系的银盘应该是一个平滑的盘,从银心向外密度呈指数下降,而且在银盘的上下两侧(或者说南北两侧),密度应该是镜像对称的。2002年,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的海蒂·纽伯格及其同事发现,在银盘的最外侧边缘存在恒星密集分布的团块,这一成团子结构被称为麒 麟座星环。后来,其他天文学家又在麒麟座星环以外发现了另一个类似的子结构,被称为三角座-仙女座星流。 一个研究团队对2002年斯隆数字巡天的观测数据作了进一步分析,发现了另外两个类似子结构存在的迹象。这另外两个子结构位于麒麟座星环和我们的太阳之间。离太阳最近的子结构,距离银心大约3万光年,银盘以北的恒星密度超出预期;另一个子结构距离银心大约4万~4.5万光年, 银盘以南的恒星密度超出预期。 它们分别命名为北近结构(north near structure)和南中结构(south middle structure) [14] 。根据已知长寿命放射性核的衰变时间(即半衰期),从某些放射性中子俘获元素的丰度数据人们可以测定银河系中最古老恒星的年龄,从而定出银河系的年龄,这种放射性年龄测定方 法称为核纪年法。例如,钍的半衰期是130亿年左右。用当代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加上高分辨率光谱仪,已经能够检测到恒星的钍,并作出相应的年龄估计。 据多种方法测定,从大爆炸算起,宇宙的年龄在140亿年左右。假定从大爆炸到银河系形成相隔的时间为10亿年,那么上述由核纪年法测定的银河系年龄与宇宙年龄是相容的。 依据欧洲南天天文台(ESO)的研究报告,估计银河系的年龄约为136亿岁,差不多与宇宙一样老。由许多天文学家所组成的团队在2004年使用甚大望远镜(VLT)的紫外线视觉矩阵光谱仪进行的研究,首度在球状星团NGC 6397的两颗恒星内发现了铍元素。这个发现让他们将第一代恒星与第 二代恒星交替的时间往前推进2~3亿年,因而估计球状星团的年龄在129±5亿岁左右,因此银河系的年龄不会低于122±8亿岁。 [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2.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课标要求】1、了解孔子的生平,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二)讲授新课一、孔子生平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1、青少年时代•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史记》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2、齐国岁月①离鲁适齐的原因:维护礼的尊严•天下无道久矣•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②在齐国的活动:齐景公的顾问•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臣、父、子各自都要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这些政见得到了齐景公的称赞和赏识,但却遭到了齐国有些大夫特别是著名人物晏婴的阻挠和反对,他们指责孔子宣扬的那一套礼乐并不能解决齐国的现实问题。
齐景公改变了态度,对孔子敬而远之。
孔子只好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3、在鲁从政①管理内政孔子51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地方的最高长官),只一年时间,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远近各国听到这消息,都來参观,並且向他请教。
第二年,他被升为司空,专管全国建設。
不久調任司寇,相当于现代的法院院长。
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
以后再也没有为官。
②外交胜利公元前500年,孔子作为主持礼仪的副使,参加了齐景公提议举行的齐鲁两国之间的夹谷之会。
当他看到齐国组织一批人企图制造混乱、劫持鲁定公的时候,挺身来到齐景公面前,指责齐国失礼。
当时周礼是诸侯的行为准则,失礼即成为丑闻。
齐景公见势不妙,当即承认错误,挥退众人。
齐人不肯就此罢休,在起草盟约时提出,如果齐国有事出兵,鲁国必须派300乘兵车相助,否则就是破坏盟约。
孔子针锋相对地提出,齐国必须归还强占鲁国的汶阳之田,否则也是破坏联盟。
孔子就是这样利用周礼和自己的勇敢机智,顶住了强齐的外交攻势,为鲁国争得了荣誉和利益。
③改革碰壁夹谷之会的胜利,提高了孔子的威望,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于是,季孙氏便让孔子出任代理宰相职务。
孔子勤于政务,且以身作则,树立了良相形象,与季孙氏密切配合,融洽合作,使鲁国的政治形势有明显改观。
但是,当时的鲁国,定公虚位,三卿擅权,家臣控主。
为了维护国政权威,加强公室的权势,使国君真正成为国家的最高主宰,公元前498年,孔子向鲁定公提出拆毁家臣管理都邑的计划。
这一计划的实质,是打着打击家臣的旗号,通过拆毁三卿作为自己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塞的都邑,实现抑三家而强公室。
当时,由于三卿都受到或担心家臣的叛乱,故支持孔子的堕都计划。
于是,孔子拆毁了季孙氏和孟孙氏的都邑。
但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说破要害,指出都邑是孟孙氏家的保障。
于是,孟孙氏阳奉阴违,暗中抵制拆毁都邑的计划。
鲁定公气愤之下,派遣武装包围都邑,想攻克之后强行拆毁,但却大败而归。
孔子堕三都的计划被迫终止。
④失意去鲁在孔子堕三都的计划中途夭折的时候,又接连出现了两件对他不利的事情。
一是由于夹谷之会的失利,加之担心鲁国的强盛,齐景公接受大夫黎祖的献计,派人给鲁国送来美女与骏马。
鲁定公与季孙氏欣然接受后,沉醉于女乐中,三月不理朝政,不见孔子。
二是鲁公郊祭,按惯例,仪式结束后,要把祭肉分给大臣,每次都有孔子一份,但这次却有意没有给孔子,使孔子感到愤懑。
失意的孔子于是决定辞去职务,离开鲁国,希望到其他诸侯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4、周游列国: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
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鲁定公13年,孔子55岁。
孔子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
▲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住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带弟子离开。
▲鲁哀公3年,孔子60岁,去郑国,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鲁哀公六年,孔子63岁,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
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鲁哀公七年,孔子64岁,又回到卫国。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68岁,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5、晚年献身文教:整理典籍、献身教育事业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
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条件(1)时代因素: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
“礼崩乐坏”①经济: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
③文化: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
随着西周统治的崩溃,周平王东迁,社会形势混乱,王室掌管传统文化学术的官吏流散到周边各国,他们所掌握的学术和某些典籍也流散到各国。
春秋后期,一些文化职事人员已不能保持世袭爵禄,于是脱离官府,散落民间,以其掌握的文化、学术知识谋生,成为士阶层。
他们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传播不同的知识,宣扬自己的观点,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中国文化思想的辉煌时代。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2)历史传统:“儒”地位的变化春秋以前,儒是主持礼仪的巫、史、祝、卜一类的文化人;春秋时期,儒以相礼为业,或为人师。
(3)个人作用:崇拜周公,精通礼乐,充满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周礼的使命感他开门授徒,相传有弟子3000人,其中有72贤人,将其学说和思想继承与发扬,形成了一个以孔子为中心的思想流派——儒家。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礼和仁的思想(1)“礼”的思想①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②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正名:指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③“礼”的主要内容:尊尊与亲亲a、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b、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仁”的思想①含义:“爱人”[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②方法:“忠恕”之道(《论语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怒”)“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③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3)仁和礼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4、孔子的教育思想①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②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
③教学实践: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教学方法:善于“因材施教”⑤学习方法: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培养目标:强调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
“学而优则仕”。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
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