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水平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城镇化水平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

黄亚捷

[提要]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

用。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同时,城镇化建设又依助于产业升级和结构

调整作为重要手段,那么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并发生作用和影响的程度怎样?采用E-G两步法建立协

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以考察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与短期波动的影响,通过对我国

1988 2012年全国285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不仅受到城镇化的短期波动影

响,同时还取决于长期均衡的偏离趋势,并且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5)06-0022-08

一、引言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人类对城镇化的认知,则是随着城镇化的实践而不断深入,从单纯意义上来看城镇化,可以理解为人口的非农化,但从更加宽广义的视角来看,城镇化则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政治等不断发展的历程中,人们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革新的过程。

截止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7%,而在《2013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中更是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34%。由此可见,中国已经步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尤其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率在近几年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上升。然而对比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和日本等,城市化率早已突破80%。由此可见,中国仍需继续加强城镇化建设,并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资本集聚,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经济基础。同时,工业的发展促使土地和劳动力等其他生产要素从农村转移出来,向城市集中。而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扩张,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展开。在此过程中工业化从空间、地域、人口、经济乃至基础设施等多方面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22

与此相对应的,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展开为工业化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城镇集中了资金、人才、信息及其它生产要素为工业的集聚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支持、技术支持乃至政策支持。由此可见,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也在不断地反哺工业化。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逐渐和对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的不断深入,资本、技术等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增强,吸纳劳动力和就业的能力不断减弱。在此过程中,第三产业成为了推动城镇化稳定发展的后续动力。与第二产业不同的是,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可以广泛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不会发生产业升级所导致的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的现象。此外,第三产业通过对工业和城镇化提供更优良的设施服务和基础建设,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升级,并强化了城镇的吸纳能力。同时使得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走上了更加和谐、稳定和可持续的道路。第三产业扩展了城镇化产业的多元性,为城镇就业增加了更多机会和岗位,同时也完善了城镇的各项功能和基础设施。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也推动了对第三产业的消费需求,提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市场和发展内容。可见,第三产业既是城镇化的新兴发展源动力,也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与此相对应的,城镇化既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的空间依托,也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目标。

城镇化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城镇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集聚效应汇聚了巨大的人才流、资金流、物资流以及信息流,为第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各种必须要的要素和基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加快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由此可见,城镇化顺利进行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而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需要在更深层次上进行挖掘与分析,才能得到更有价值与意义的结论。

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问题上,国内学者做出了大量研究。首先,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以及工业化之间是互相推动,并不断升级的关系。①其中,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更是密切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奠定了城市化的基础,工业化在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下逐步升级,进而反哺于城镇化。中国经济增长也由工业化单引擎发展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引擎。②不仅如此,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更是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③而对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具有推动作用,尤其可通过城镇化吸引技术和投资,以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④同时,尽管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短期关系也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⑤而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大量劳动力也得以从第一产业被释放,进而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来。⑥

那么,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二者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本文利用1988 2012年共25年全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面板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和短期波动影响作出了实证分析。并将中国划分成不同地区,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进行考察。

二、模型设定、变量与数据的选取和样本空间的确定

1.模型设定

毋庸置疑,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究竟有多

32

大,并且对于不同地区间存在的差异性呈现出怎样的结果?为此,本文设定模型一考察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长期影响。

模型一

ln stru

i,t =α

i

+βln pec

i,t

i,t

(1)

本文主要采用E-G两步法建立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以考察城镇化水平对产业结构间的长期关系与短期波动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协整回归估计之前,需要先对变量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以考察变量的平稳性。如果产业结构和城镇化都存在一阶单整,则二者间很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在得到协整方程后,本文将利用模型一的残差项,作为误差修正项ECM,与其他短期波动的解释变量一起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以考察城镇化水平短期波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而,得到模型二。

模型二

Δln stru i,t=∑N n=1λnΔln pec i,t+ρECM i,t-1+μi,t(2)其中,模型二说明产业结构不仅受到城镇化的短期波动影响,同时还取决于长期均衡的偏离趋势。差分序列反应变量短期波动,误差修正系数表示t-1期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而我们在实际回归中,考虑到滞后项影响的逐渐消弱,因而主要考虑滞后一期的影响。因而实际回归模型如下:

Δln stru i,t=λ1ΔIn pec i,t+λ2ΔIn pec i,t-1+ρECN i,t-1+μi,t(3)

2.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1)城镇化水平。关于城镇化的定义,广义上有人口、地域和经济三种不同的区分。而从狭义上,一般是指人口城市化,意为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时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本文主要采用非农人口占比来代替城镇化率。而为了进一步对城市经济进行更为细致和准确的研究,本文主要采用市辖区的非农人口和总人口来对城镇化率进行核算。

(2)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目前关于产业结构状况的指标众多,考虑到本文涉及到的时间跨度较大,为了统一调查口径,更好地整合数据,文主要以二三产业产值占总GDP比重表示产业结构状况,以此来说明城镇产业发展结构状况。

综合以上两点,本文以非农人口比重表示城镇化水平,以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表示产业结构状况并采用了1988年至2012年共25年全国285个地级市数据。介于中国不同地区间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各地区内紧密联系的经济贸易关系,本文对中国不同地区进行分类分析,通过对比得出更优结论,本文将中国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一分类主要根据国发《2000》33号文件,其中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十一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八个省;西部地区是指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等十二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本文所选数据均来自于公开发表的数据。其中,城镇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二三产业产值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在分析过程中,为了消除变量的异方差性和便于变量间长短期弹性的分析,文中分别用lnpec和lnstru表示城镇人口比重和二三产业产值占比

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