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

合集下载

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

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

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
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它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艺术的创作与传播相结合,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实践的分析和解释,来探究文化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田野调查: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强调田野调查的重要性,研究者需要深入到艺术家、工匠、设计师等人群所在的社区,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文化背景,并与他们进行交流和观察。

2. 文本分析: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还包括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实践的文本分析,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和意义等方面的分析,来揭示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3. 参与观察: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艺术人类学研究者通常会参与到艺术实践中去,例如与艺术家一起创作、与工匠一起制作工艺品等,这种参与观察的方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实践的过程和文化背景。

4. 跨学科合作: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例如与艺术史学家、文化建筑学家、社会学家等进行交流和合作,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田野调查、文本分析、参与观察和跨学科合作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是通过对艺术实践和艺术作品的研究,来揭示文化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 1 -。

浅析对艺术人类学的认识

浅析对艺术人类学的认识

浅析对艺术人类学的认识一、艺术人类学的概念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艺术学的,但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是人类学的,简单的综合表述,就是选择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手段去分析和认识艺术学的内容,是一种偏重于实践调查,依赖于广泛经验总结的学术研究方式。

人类学诞生于十九世纪,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

大致可区分为人体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史前人类学。

其中文化人类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艺术学指研究艺术整体的科学,即系统性的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科学。

进一步讲,“艺术学是研究艺术性质、目的、作用任务和方法,它是带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成为有系统知识的人文科学。

”对于人类学而言,艺术研究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范畴,关注度较低;对于艺术学而言,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依靠文献考证、美学等理论作为学科的理论构架,在美学和文化的理论范畴下完成自身学科理论的发展,缺乏社会现实的实证性,比较空泛。

艺术人类学学科的的确立,为艺术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和更具科学性的视角,对艺术学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艺术人类学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哈塞尔伯格作为试图构建人类艺术学框架的学者之一,提出过一项美学标准:艺术作品之所以能过在一些物品中被认知,是因为这些物品被生产出来时具有了这样一种意图——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它们应该是令人愉悦的,同时,不严格的说,应该是实用的。

这种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西方文化中延续了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大致来看,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古典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时期。

这里,我们可以参考雷蒙德弗斯的具体划分:第一个阶段是十九世纪末至“一战“之前,这个时期就是延续了哈塞尔伯格的观点,关注于审美和实用,即美感和商业的角度,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哈登的《新几内亚装饰艺术》和《艺术的进化》;第二个阶段是“一战”到“二战”之间的历史时期,主要是由于战争的缘故,大量的原始艺术品被收集到欧洲的博物馆,主要是关注于对不同地域原始艺术文化的分析和研究,这个时期的主要成果有博厄斯的《原始艺术》;第三个阶段是在“二战”之后,艺术人类学学者开始重视田野研究,分析更加深入,符号研究逐渐兴起,也逐渐开始对艺术家个体创作和人类发展的关联投入敏感的视线并进行研究,主要的成果有马里安的《艺术与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与文化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与其他人类学分支有所不同。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田野调查: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是通过田野调查来了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研究者可以直接观察、记录和分析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地位等。

2. 文献研究:除了田野调查,艺术人类学也需要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包括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意义和文化背景等。

3. 艺术品的审美分析: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对艺术品的审美分析。

这一方法主要是从审美角度来分析艺术品的形式、内容、风格以及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等。

4. 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艺术人类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让研究者亲身参与艺术活动或文化现象中,以此深入了解其内涵和意义。

5. 社会学方法:艺术人类学也借鉴了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例如人类学家的参与式研究和社会学家的结构分析等。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多样化和综合的,这种综合性方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 1 -。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意义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意义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意义艺术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艺术行为与文化的学科,它关注艺术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功能、意义及其变迁。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自然知识和手工技艺等领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保护与传承:艺术人类学通过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和特点,为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它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即它们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2.促进文化多样性:艺术人类学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独特性的理解,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

3.提升文化自觉:艺术人类学研究帮助人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强个体和群体对自己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保护和传承自己文化的积极性。

4.社会整合与和谐: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相联系,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这些文化遗产在社会整合和社
会和谐中的作用,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5.应对全球化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可以为制定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提供依据,对抗文化同质化的趋势,确保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得以保存。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还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自觉、实现社会和谐以及应对全球化挑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人类学的核心理念论文

艺术人类学的核心理念论文

艺术人类学的核心理念论文艺术人类学的核心理念论文艺术真理问题在当代西方艺术人类学史上长期缺席,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情境的梳理和评判,认为艺术人类学的根本性的学术追求不仅仅是艺术知识的淘洗和重构,也不满足于所谓的“部分真理”,学科发展的核心理念在于寻求完全的艺术真理观,而研究范围上的全景性,艺术观念上的集群性,多维化、细密化的艺术“他者”之间的全景式平等互动机制,艺术研究格局上的完整性,以及学科本身完全而又彻底的实验性和反思性品质等基本理念诉求,都是最终达成这种核心理念的有力支撑。

关键词艺术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真理核心理念一在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历史上,艺术的真理问题历经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等哲学家的思考和开掘早已大有气象,虽然亦难免有陷入理论困局的迹象,不过问题本身总归处在求解的路途上。

很遗憾,艺术人类学家对艺术的真理这个疑难问题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和力不从心,长期以来几乎采取了集体回避和隐退的姿态。

在莱顿(R。

Layton)的《艺术人类学》(1981年首版、1991年第二版)、哈彻(E。

P。

Hatcher)的《作为文化的艺术:艺术人类学导论》(1985年首版)和盖尔(A。

Gell)的《人类学的艺术》(1999年首版)等这样一些带有总体性或通论性的代表论着中,艺术的真理问题明显缺席,在诸如音乐人类学、视觉人类学等艺术人类学分支学科中,情形亦大致如此,如美国当代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Bruno Nettl)的名着《民族音乐学研究:三十一个问题和概念》(2004年修订版),用了三十一章的篇幅分别精心梳理和分析了民族音乐学的诸多重要问题和概念,可谓气势恢宏,但人类音乐的真理问题还是无缘受到关注。

推究起来,艺术人类学家在艺术真理问题上的这种几乎是集体退却的姿态和事实,固然有诸多原因,但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往往有其相应的问题领域的选择或许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例如,霍贝尔(E。

A。

艺术人类学读书笔记

艺术人类学读书笔记

艺术人类学读书笔记艺术人类学读书笔记篇1:艺术人类学读书笔记人类学就是对人类过去和现在所有的生物复杂性与文化复杂性的研究,是关于人的科学,它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它包括,生物人类学、考古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研究人类学对当今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文化人类学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其最有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作为人类学的分支,文化人类学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其他人类学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人类学乃至世界的发展。

文化人类学也有很多分支,增强每个方面的研究,对人类生活的进步有很大作用。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学派,它的诞生可以说是文化人类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在达尔文进化论出现之前,人们在人类研究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生理方面,即人的生物性。

所以开始的人类学注重解剖等行为。

但是自从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人们对“人”这种动物开始有了清晰的认识,所以人类学开始去关注一些与人有关的问题,可以说达尔文对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是第一个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人,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作为一个社会人员所习得的其它能力和一切习惯。

”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是独立创造的并且他们坚持这三个观点: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二、各民族文化都循同一条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只是时间上的不一致罢了。

三、整个世界依然是自然法则所掌控的。

传播论学派则把人类文化或社会中的变化归因于物质文化和习得行为从一起源社会散播到其它社会。

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何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何明教授从艺术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建构、溯源和分类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艺术的人类学研究必要性可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艺术边界的消解和艺术的文化建构来分析。

人类学研究艺术之必要性包括作为文化产品的艺术、作为生活方式的艺术和作为价值观念的艺术。

艺术特质提供的可能性在于艺术的情境性、艺术的表达性和艺术的呈现性。

从理论范式提供的可能性来看,首先是美学(艺术学)理论范式的转向:德国古典哲学演绎范式的终结;其次是人类学理论范式的转向: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终结。

对艺术人类学的溯源可以追溯到古典人类学的艺术研究: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前工业社会的艺术和艺术的起源、现代人类学的艺术研究:非西方小型社会的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后现代人类学的艺术研究:人文主义方法论与工业社会的艺术研究、对非西方社会艺术资料的援用:探求艺术及审美的起源与构拟艺术史、对人类学理论的征用:建构新的艺术研究范式、从批判理论到后现代理论:艺术研究向社会文化的延展及其与人类学的趋近等六方面。

另外需要把艺术问题置于人类学视野下思考,沃尔夫冈·伊瑟尔(Welfgand Iser)就曾说过:“文学人类学的任务是双重性的:第一,它旨在回答接受理论所遗留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需要阅读、我们为什么迷恋于阅读;第二,文学尽管是虚拟的,但在体积程度上向我们提示了我们人类自身构成的某种东西。

”虚构、想象、表演、转换、模仿、游戏、象征等理论范畴建构起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体系。

埃伦·迪萨纳亚克(Ellen Dissanayake)的研究更趋近人类学。

她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理论起点,通过引用有关艺术的大量民族志资料和自己在斯里兰卡、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异文化生活近20年的体验经历,探索艺术与审美行为的起源和表现形式的最初显现,“寻找所有传统甚至是所有艺术——舞蹈、音乐、文学语言、表演和视觉艺术——中潜在的原则。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它通过对艺术作品、艺术家与观众的研究,探究艺术作品与文化的联系与影响。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文化人类学方法:艺术作品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应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艺术。

这种方法侧重于探究艺术作品与当地文化的关系,认为艺术作品是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2.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通过亲身参与艺术作品的制作或观赏过程,来了解艺术家与观众的思考、感受和行为。

这种方法强调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可以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背后故事与文化内涵。

3. 口述历史法:这种方法通过访谈艺术家、观众或其他相关人员,记录他们的经验与故事,从而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意义与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到独特的、个体化的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与内涵。

4. 文本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分析,探究作品中的符号、隐喻、主题与文化内涵。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分析静态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

5. 行动研究法:这种方法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研究者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来探究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研究艺术创作的过程、方法与意义。

总之,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
应用。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互为支撑,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意义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意义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意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艺术人类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结合了艺术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专注于探讨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习俗和节日等,它们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智慧,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独有的文化传统,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生活方式等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珍惜传统文化,从而推动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对话和交流的桥梁。

艺术人类学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帮助各国了解彼此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助于提升艺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观念、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抒发,是艺术研究的重要源泉。

艺术人类学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丰富艺术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推动艺术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艺术人类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提升艺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互鉴,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繁荣作出贡献。

【2000字】第二篇示例:艺术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对艺术和文化的理解、创作以及传承的学科。

中国艺术人类学名词解释

中国艺术人类学名词解释

中国艺术人类学名词解释中国艺术人类学是一门充满魅力且内涵丰富的学科领域。

艺术人类学,简单来说,它是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运用到艺术研究之中。

人类学呢,那可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学科。

在艺术人类学里呀,学者们就像探险家一样深入到不同的文化群体当中。

比如说,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像云南的傣族。

傣族的孔雀舞那可是闻名遐迩的艺术形式。

艺术人类学家就会深入到傣族的村寨里,去探究孔雀舞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傣族文化中的意义。

他们会观察这种舞蹈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中的表演方式,了解舞者的动作、服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这可不仅仅是在看一场舞蹈,而是在解读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呢。

从研究对象来看,中国艺术人类学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

传统的民间艺术那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像剪纸艺术,在中国北方的农村,很多妇女都会剪纸。

那些精美的剪纸图案,可能是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也可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

艺术人类学家就会研究这些剪纸艺术背后的民俗文化。

为什么会剪这些图案?这些图案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又反映了当地百姓怎样的生活愿望和审美观念?这都是非常有趣的研究点。

而且,中国艺术人类学还关注艺术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艺术形式都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拿戏曲来说,京剧、越剧等传统戏曲曾经是大众娱乐的重要形式。

但现在,受到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

艺术人类学家就会去研究在这种社会变迁下,戏曲的传承人和剧团是如何应对的。

是进行创新改革,加入现代元素呢?还是坚守传统,从传统的观众群体中寻找支持?这关系到戏曲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命运。

在研究方法上,艺术人类学有自己的一套。

田野调查是非常关键的方法。

学者们要深入到艺术产生和存在的原生环境中去。

这就要求他们要和当地的艺术家、民间艺人甚至普通百姓打成一片。

比如研究陕北的信天游,那就要到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去,听那些放羊的老汉唱歌,和村里的大妈聊天,了解信天游的歌词创作、演唱风格以及它所反映的陕北人民的生活情感。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艺术人类学是研究艺术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它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这种研究方法将艺术作品视为文化的产物,通过考察艺术作品与社会环境、观众、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理解艺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功能。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访谈和文献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艺术人类学的核心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和参与艺术活动,与艺术家、观众等进行交流和互动,以了解艺术作品在特定社会文化中的生产、展示和接受过程。

艺术人类学家还会通过访谈艺术家、观众和相关专家,收集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以获取多样的观点和观念。

除了田野调查和访谈,文献研究也是艺术人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研究者会阅读相关的书籍、论文和文献,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和理论框架。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者可以深入探讨艺术作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艺术人类学家注重对艺术作品的符号和象征意义进行解读。

他们将艺术作品视为一种符号系统,通过分析艺术作品中的符号、象征和隐喻,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关系。

艺术人类学家还会注意艺术作品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关联,探讨艺术作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对艺术作品的物质性和身体性的考察。

研究者会关注艺术作品的材料、制作过程和展示方式,以及观众与艺术作品的感官互动。

通过研究艺术作品的物质性和身体性,艺术人类学家可以理解艺术作品如何通过感官经验和身体感知来传递文化信息和情感体验。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研究者会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文化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丰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解释。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也强调跨文化比较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艺术作品,来理解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性。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关注艺术作品与社会、文化和历史之间关系的综合方法。

浅谈当代艺术和人类学

浅谈当代艺术和人类学

浅谈当代艺术和人类学在许多人的观念里,艺术人类学只是一门研究原始艺术或少数民族艺术的学问,本人认为这是一种误导。

作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来说,其研究视野和眼光相对于一般的艺术学研究来说,更关注的是艺术的全球性和全人类性。

如果用这样的观点来认识艺术人类学的话,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视野,一种认识人类文化和人类艺术的视角。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和看待艺术,是伴随着人类学研究的开始就开始的。

以往的世界艺术史往往总是从古埃及艺术、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占希腊艺术、古罗马艺术开始的。

这些都是人类进入了有文字记载以后的艺术,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农耕艺术。

但艺术人类学却提醒人们,可不可以将眼光放得更久远一点,从旧石器的狩猎艺术和采集艺术开始。

从远古时代开始,在没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允许下,人类靠着仅有的打制出来石器和天然生成的树叶,开始创作音乐艺术,并从肢体上慢慢的发展变化成为行为艺术,人类社会的艺术开始萌芽,并用当时用来吃饭时候用的勺子、树干、碗和锅当成乐器来演奏和娱乐,只是当时的人类并没有意识到这正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创作”。

在古老的文明和较初级的社会组织中,任何装饰都不会是唯美的,不会是仅仅提供欣赏和娱乐的。

它足和人们的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生产技术、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

图腾艺术产生的社会基础足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产方式。

直至旧石器晚期,图腾文化仍然是人类的丰要的文化体系。

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中,为了将人和四周的自然联系在一起,人们常在动植物中寻找自已的亲属,甚至祖先。

为此,图腾崇拜就成为这一文化的有代表性的象征,而图腾也就成为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

这些民族大多数都有文身的习俗。

文身艺术是原始土著民族的最要艺术形式之一。

这种文身的习俗,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或者是一种地位的标志和社会等级中身份的象征,在里面还包括了充满精神和道德含义的信息。

在原始人文身的艺术中,脸是一定要加以装饰的,只有通过装饰的途径,脸才获得其社会的尊严和神秘的意义。

艺术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A.艺术人类学: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艺术人类学方面的文章越来越多,这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后现代主义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关。

人类学越来越关注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的艺术学研究,同时艺术界也关心用人类学的方式来解释和关注艺术本质现象等问题。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是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是人类学的,较多使用田野工作方式。

人类学家首先是将艺术视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再者艺术本身是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和看待艺术,是伴随着人类学研究产生的。

艺术学也在关注人类学的研究,并将其研究理论及其方法运用到艺术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

艺术史能够为人类学家提供一种视野,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各异的面貌。

人类学开始倾向于认为艺术别具他义,开始提倡一种现象家的与历史主义的方法,将艺术品视为结构性的。

B.外部研究:艺术的时代背景、时代环境、发展,特别是艺术与构成其发展有着不可分割重要作用的艺术经济、艺术管理、艺术市场等非本体因素的关系。

C.艺术交叉:以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的形态演变,及由此带来的其本体特质的某些变化,使得艺术本体也由此而与其外部产生更多向度的联系。

D.元艺术:艺术学领域的“科学学”研究,是对于艺术学的自身的认识和阐释,是艺术学中距离艺术实践最远的部分,它包括了诸如艺术研究方法论、艺术史学史、艺术批评史等。

E.中国艺术民族性:对于中国艺术本体及其呈现形态内部规律的揭示中,表达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特性,尽可能在艺术分析中运用传统艺术概念和语言方式,运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去阐述艺术现象及论证艺术观念。

F.中国艺术当代性:今天飞艺术多元化形态及构成,已远远扩展了固守的艺术认识论的价值标准,以理论创新的眼光为中国艺术学体系赋予鲜明的当代性。

其既蕴含着对外来优秀艺术理论成果的吸纳,也体现着对新的艺术实践进行理论概括的时代要求。

艺术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人类学进入现代时期的重要标志。

所谓田野调查,就是指所有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都被称为“田野调查”,具体地说,再摸以特定的时间、时空范围内,参与当地人的生活,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级思想文化,记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们的普遍的基本需要和社会构成等。

艺术人类学可以说是人类学的一部分,其所用的方法也应该是一样的。

我认为,艺术人类学有三个基本的理论或者观点,即“以人为本”、整体观、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人为本”是说我们所研究的不是器物、或者是一首曲子、或者是一个舞蹈,我们最要紧的是研究制作这个器物、形成这个曲子、表演这个舞蹈的艺术家、艺人,同时也要研究接受这些、使用这些、观看这些、听这些的听众、观众、使用者,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才能全面地掌握这些东西的意义、价值。

比如,乔健先生前些年在山西做的乐户的研究。

乐户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被忽略的群体,如果我们只是根据一些文献,也可以遇到一些零零星星的乐户,但只是研究这些东西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我们必须去调查现在还存在的乐户。

乐户制度在中国是一个很长远的贱民制度,现在山西东南部,过去所谓的“上党”地区还存在一些乐户。

他用两年的时间为每一个乐户做了一个系谱、一个自传和一个家庭的调查。

从这个调查中了解到,乐户本身不只是一个吹打音乐的团体,他们的吹打与他们的整个背景、他们的社会地位、历史的过程有很深的关系。

他觉得乐户演奏出来的声音事实上与他们现在的社会地位、过去的历史经验都是分不开的。

他发现,他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阶级、特殊的社会,后来为他们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底边阶级、底边社会。

在底边社会中,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有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有他们自己的社会组织,有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

这些东西与他们的乐曲的演奏是分不开的,一般去参与的这些吹打的人,主要在迎神赛社、婚丧嫁娶中表演,只有真正懂得的这些人,参与他们与社会某种长期的接触,我们才可以找到他们演奏的音乐、或者唱的戏里头特殊的意义。

艺术人类学导论读书随笔

艺术人类学导论读书随笔

艺术人类学导论读书随笔一、艺术人类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艺术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深入探索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多样表现形式。

艺术人类学不仅仅研究艺术作品本身,更关注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人类行为、社会结构和文化信仰。

其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从原始洞穴壁画到现代艺术展览的各个方面。

艺术人类学家们会研究古代文明中的神话、传说与艺术作品的关联,探讨艺术在社会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传达社会文化价值观。

他们还关注当代艺术创作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人类学解读。

在研究方法上,艺术人类学结合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手段。

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艺术家和社会学者们分享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这些第一手资料为艺术人类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证基础,使得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更加生动和具有说服力。

1. 艺术人类学的定义艺术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艺术在社会、文化、心理和生物层面的多样表现与意义。

它超越了传统艺术史和美学的界限,将艺术视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行为和文化实践,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

艺术人类学的定义涵盖了几个核心要素:首先,艺术人类学关注艺术与人类文化、社会结构、历史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试图揭示艺术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和社会关系。

艺术人类学强调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它结合了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全面地探索艺术的本质和功能。

艺术人类学还关注艺术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它不仅探讨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创作和欣赏的艺术作品,也关注不同文化中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社会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艺术人类学,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起源、发展和多样性,还可以认识到艺术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2.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艺术人类学家致力于探讨艺术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生活。

中国艺术人类学

中国艺术人类学

中国艺术人类学中国艺术人类学是研究中国艺术与人类学关系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探究中国艺术的起源、发展、传承和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定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学科的意义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定义中国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人类学和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探究中国艺术与人类社会、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关系。

通过对艺术创作、艺术观念、艺术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中国艺术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艺术在社会中的意义和功能。

中国艺术人类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深入访谈、观察参与等。

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与艺术家、观众、艺术机构等的交流,深入了解中国艺术的创作过程、传承方式以及艺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同时,还可以借助文献研究、历史考察等方法,探究中国艺术的历史渊源和传统特色。

三、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内容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

首先,可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音乐、绘画等,揭示其起源、演变和影响。

其次,还可以研究当代中国艺术的创作与传承,包括现代舞蹈、电影、摄影等。

此外,还可以探究中国艺术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如艺术与国家形象的构建、艺术与社会变革的互动等。

四、中国艺术人类学的意义中国艺术人类学的意义在于揭示中国艺术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促进中西方艺术的对话与交流。

通过对中国艺术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加深对中国艺术的认识与欣赏。

同时,中国艺术人类学也为中国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国艺术人类学是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它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中国艺术与人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通过对中国艺术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促进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对话,推动中国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相信随着中国艺术人类学的不断发展,将为我们带来更多对中国艺术的深入认识与探索。

人类学、艺术和美学

人类学、艺术和美学

人类学、艺术和美学
人类学、艺术和美学是三个不同却又相互交织的学术领域。

1. 人类学(Anthropology):
- 人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本质、文化、社会结构、语言、宗教信仰、经济活动、家庭结构、社会组织形式、习俗、艺术以及其他多种人类现象。

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观察,探索世界各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变迁的动态过程。

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也被人类学纳入研究范围,人类学家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以及艺术活动的社会功能,来揭示人类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意义。

2. 艺术(Art):
- 艺术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文学等各种形式。

艺术不仅是个人情感和创造力的表达,而且反映了特定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在人类学视角下,艺术不仅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社会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哲学内涵。

3. 美学(Aesthetics):
- 美学是一门哲学分支,主要探讨美的本质、美感的发生机制以及艺术的价值判断。

它关注人类对美的认识、体验和创造,试图
理解人类为何欣赏美、如何定义美以及如何评价艺术作品。

在与人类学和艺术的交叉领域中,美学研究可能会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以及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人类学莱顿读后感

艺术人类学莱顿读后感

艺术人类学莱顿读后感篇一艺术人类学莱顿读后感最近读了《艺术人类学莱顿》这本书,哎呀,我跟你说,这感受可真是复杂又奇妙!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多有意思?”可能是我之前对这类书有点偏见,觉得会很枯燥。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书里讲的那些关于艺术和人类文化的关系,就像一道道谜题,吸引着我不断去探索。

它让我思考,艺术到底是啥?是我们表达内心的工具,还是社会的镜子?也许两者都是吧。

我觉得书里提到的一些例子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某个原始部落的独特艺术形式,那可不是我们平常能见到的东西。

我就在想,他们为啥会创造出那样的艺术呢?是为了记录生活,还是为了和神灵沟通?这谁知道呢!读的过程中,我有时也会迷茫。

这么多复杂的理论和观点,我能真正理解吗?可能理解一部分,也可能有些还是一知半解。

但这又有啥关系呢?我觉得读书不就是这样嘛,不断探索,不断思考。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穿的衣服,听的音乐,甚至是街头的涂鸦,都可以是艺术。

这难道不神奇吗?哎呀,总之,读《艺术人类学莱顿》这本书,让我对艺术和人类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一路的阅读体验,真好!篇二艺术人类学莱顿读后感《艺术人类学莱顿》,这书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呐!一开始,我是被它的名字给唬住了,心想:“这得有多高深莫测啊?”结果读进去才发现,嘿,还挺有意思的!书里说艺术是人类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这一点我深表赞同。

就像我自己,有时候心情不好,画几笔或者哼个小曲儿,感觉就好多了。

那这是不是也算一种艺术呢?我觉得可能算吧。

不过,书里有些观点我可不太认同。

比如说,它把某种艺术形式归结为某个特定文化的产物,我就觉得太绝对了。

难道不同文化之间就不能有相似的艺术表达吗?也许是我见识短浅,但我就是这么想的。

还有啊,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走神。

一会儿想到自己小时候画的那些歪歪扭扭的画,一会儿又想到电视上看到的那些精美的艺术品。

易中天《艺术人类学》读后感

易中天《艺术人类学》读后感

易中天《艺术人类学》读后感易中天《艺术人类学》读后感篇一读易中天的《艺术人类学》,就像是在一个巨大而神秘的艺术迷宫里穿梭,时而清晰,时而迷糊,但是那种探索的乐趣却始终萦绕心头。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艺术人类学”,这听起来就像是那种超级高深,让人望而生畏的学问。

就像站在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脚下,我有点怀疑自己能不能爬得上去。

可是,易中天老师的文字却像是在山上铺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引导着我一步步往上走。

易中天在书中提到艺术起源于巫术,这可有点颠覆我的认知呢。

我原本以为艺术就是那些高雅的绘画、动听的音乐之类的,怎么会和巫术扯到一块儿?这就好比你以为隔壁邻居是个文质彬彬的书生,结果发现他以前是个练功夫的。

不过呢,他这么一解释,我好像又有点理解了。

就像在原始社会,那些部落里的人在祭祀的时候,又唱又跳,画一些奇奇怪怪的符号,这些也许就是艺术的最初形态。

我就想啊,也许在那个时候,艺术就像是他们与神灵沟通的“密码”,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神灵听到他们的祈求。

书中还讲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形式,这可让我大开眼界。

我仿佛跟着易中天老师的笔,在世界各地的部落和民族中游历。

看到那些原始部落里的人用贝壳和羽毛制作的精美服饰,我就忍不住惊叹,这简直就是大自然赐予的艺术宝藏啊!他们把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就像是魔法师把普通的东西变成了宝贝。

而我们现代社会的艺术,有时候好像太过于追求技巧和形式,反而失去了那种最原始、最纯粹的东西。

这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在城市里住久了,忘记了农村田野的质朴和美好呢?不过,我也有不太理解的地方。

有时候易中天老师的论述感觉有点跳跃,就像我正跟着他在一条路上走着,突然他就跳到另一条路上去了,我还得赶紧跟上。

也许这就是这种学术著作的特点吧,毕竟它包含的内容太多了,就像一个装满各种奇珍异宝的大箱子,想要把里面的东西都拿出来展示,难免会有点手忙脚乱。

但是不管怎么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就像从一个小池塘跳进了大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重新认识中国的本土资源——艺术人类学视角
费孝通先生在他晚年的时候,曾讲道“中西方文化的大辩论迟早是要到来的。

”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三次大的碰撞,第一次是在清末时期。

当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中国的大门,强行让中国加入到世界体系时,李鸿章惊呼,“中国正在面临一个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当时的中国人手足无措,但那时候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还有一点点自信,所以提出“中体西用”,即保持国体不动,把西方的东西拿过来用为我所用的口号。

第二次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这个时候的中国人突然意识到,如果我们不彻底的改变我们的文化,国家是没有前途的。

于是,有了“五四运动”的时,也有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甚至有人提出了要“全盘西化”口号。

第三次就是今天,面对全球化又是一个对中国人“三千年所未有的大变局”,我们除了能够提出与国际接轨的口号,是否还能有点什么新的思考?包括在这新一轮的“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背景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又应该有何作为?
艺术是人心灵的东西,我们艺术家可以改变自己的观念去学习西方,但是老百姓审美观念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对艺术的认识也是如此,要改变也不容易,他们未必会跟着艺术家走。

许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民众看不懂,在民众的心灵里引不起共鸣,因为这样的一些表现形式并不产生于中国的文化语境,所以完全照搬肯定不行。

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人类心智的一致性,使不同国家的人能相互理解,也能产生一些共同的价值观。

但在人类学里也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文化相对论”。

这个文化相对论是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重要武器,因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文化,我们就会认识到各个不同族民的文化传统都是值得尊重的,都有它自己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一个健康的生物圈必须要保持生物基因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构成了生命互动的链条,这样的链条一旦被打断,整个的生物圈就有可能崩溃。

人类的文化也一样,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性的智慧和经验,只有不同的经验和智慧的互动,人类未来的发展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西方的文化固然先进,西方的艺术也非常前卫,但毕竞那是西方人的道路。

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有没有自己的价值观?作为中国的当代艺术有没有足以支撑自己创作的哲学思想?我们中国文化能不能成为多元文化世界中的一元?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费孝通先生晚年曾提出了一个“文化自觉”的理念,他说,所谓的“文化自觉”,就是要把自己文化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要知道自己文化的历史与特征,要有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名”,自知之明的目的就是面临整个社会转型的时候,可以做到自主转型,掌握文化发展的自主性。

但是到了今天,当中国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更好的时候,当互联网时代到来,我们可以跟西方面对面对话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开始拥有文化上的自主性和原创性,如果仍然没有,就是“文化自觉”不够。

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什么地方,中国文化在当代人类社会中,应该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新的文化和政治再生产的资源。

面对这些文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当代艺术能不能也来一个艺术式的文化自觉,在学习西方的同时,重新审视一下中国人的艺术思想和审美特征。

把中国的艺术传统讲清楚,找到中西艺术之间的差别,然后才能在中国式的当代艺术创作中,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当代艺术的概念基本来自于西方,但西方的艺术概念能不能完全涵盖中国的艺术概念?这是值得讨论的。

如“视觉艺术”这一词语已在美术界广为流行,西方欣赏造型艺术,主要是讲究视觉上的冲击和张力以及形式感等,因此可以用视觉来囊括所有的造型艺术。

但这一概念却很难
对中国艺术的造型艺术下定义,因为中国人欣赏艺术,不仅是使用视觉,也会使用到其他的感觉器官。

如中国人欣赏艺术首先要讲究意境,韵律,气势,还要有味道,情趣等等,如果是立体的器物,还要能够把玩,讲究温润感等等,这些都不是视觉可以完全取代的。

所谓的意境、韵律、情趣、气势,不仅要用视觉,还要用心灵去感受,甚至要用五脏六腑形成的气场去相通;所谓的味道,不仅要用心灵,还要用心灵想象的味觉去感受等等。

如中国的绘画是卷轴式的,古人欣赏绘画,常常是三五好友一起,慢慢展开卷轴,这样的过程就是触觉的过程,欣赏画的时候可能还要弹点古琴或古筝相伴,然后插上几枝腊梅或其他什么花卉,焚上香,这样听觉、嗅觉都有了,在调动所有器官的感觉后,大家再一起品味,讨论。

如此的意境,如此的气氛,是中国人特有的。

这是一种全觉式的艺术,岂止仅仅是视觉。

另外,中国不是一个宗教国家,但其是一个以礼乐立国的国家,古人讲究“钟鸣鼎食”,钟代表乐器,鼎代表食器,它们既是乐器和食器,又是祭祀天地祖先的礼器。

周朝时,统治者在这些礼器上刻满面了各种相关的纹饰和铭文,这些铭文又被称之为钟鼎文,其是纹饰的文,也是文化的文,文字的文。

这些“纹”和“文”化之为人的行为,就被称之为“文化”。

古人在音乐声中,在钟鼎文中祭祀天地祖先既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活动。

因此,又有人说,中国是以艺术代宗教的国家。

中国人喜欢以心造境,喜欢生活在诗情画意中,喜欢以艺术代生活,是一个工艺美术非常发达的国家。

古人对于书生的教育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我想“修身”也包括了艺术的修养,艺术的修养不仅是对美的一种感受,还包括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自己行为举止的约束。

所谓的礼仪之邦,就包含了古人的艺术行为。

因此,我认为对于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还不是他的艺术品,而是他的艺术思想和看问题的角度,以及艺术的行为对于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无论是中国的艺术还是西方的艺术,在这方面都是相通的。

而且中国作为世界上为一个文化延绵了五千年而没有被中断的国家,它有自己的文化内核,也有自己的艺术认识。

但在今天我们如何去重新认识它,重新在里面发现我们的文化基因,以及文化的生命活力,以化成我们当代艺术的一部分,这是值得研究的。

我很坚定地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仅仅是学习西方,仅仅套西方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有两条线,一条横线是通向西方甚至世界不同国家,一条纵线是通向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

中国的当代艺术应该在对外的学习和历史的反思中建立新的前行的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