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代贸易

合集下载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各个国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其中中日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经历着从敌对到友好的历程,尽管曾经遭遇过波折,但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关系也逐渐回暖。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做一回顾。

一、封建时期的贸易交往早在16世纪,明朝与日本就开始进行贸易,由于双方的贸易需求,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

虽然当时的贸易往来需由德川幕府中转,但对中日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的文化变革和“开国”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的中日关系19世纪末,中国历经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已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观念,而此时的日本却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国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日两国开始有更多的接触。

1902年10月,中日签订了《日中修好条约》。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两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淞沪会战及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

三、中日战争与关系转型日本进攻中国,占领上海和南京,使得中日关系出现了更大的矛盾。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开始占领全国大片土地。

直到1945年,日本才在二战中投降,这场战争让中日两国的关系彻底地恶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两国因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关系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此期间,中日两国除了保持必要的文化、商贸等层面的交流,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相互疏离。

四、中国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展示了不断崛起的姿态,贸易和工业等方面也大幅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中国同其它国家开展合作的同时,也调整了与日本形成的经济联系。

1972年,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大幅缓和了两国关系。

1978年,中国启动了对外开放的征程,此举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尽管曾经有类似“东海之争”的争端发生,但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加强。

清初中日长崎贸易

清初中日长崎贸易

清初中日长崎贸易(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内容提要]清初的中曰贸易实际是中国商船到长崎的贸易。

日本政府为防止国内白银和铜的大量外流,多次采取各种限制措施。

中国商人在长崎除了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外,还要面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竞争和日本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

至乾隆初年,云南铜矿产量大增,取代了日本铜的使用,中日长崎贸易遂逐渐走向衰落。

[关键词]清初;中日;长崎;贸易清政府入主中原后,在海外贸易方面一反明朝对日本实行海禁的政策,鼓励商民到日本从事贸易。

此时正值日本实行锁国,仅准许中国船和荷兰船进入长崎贸易。

故清初的长崎实际已成为“位于中国东海及南海沿岸贸易圈中最北端的港口”,“是锁国体制下日本唯一对外开放的窗口。

”⑴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平定郑氏反清势力,统一台湾,翌年即宣布开海贸易。

当时有大量的中国商船涌向海外,其中以到日本的贸易船为最多,据统计,1683年进入长崎港的中国商船是24艘,1684年为20艘,到1685年却激增至85艘。

此后逐年增加,1686年102艘,1687年115艘,1688年193艘,这年为清初中日贸易期间进入长崎港的中国商船最多的一年,随船到达长崎的中国人多达9128人。

⑵这些商船大多数来自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江苏和广东各省,另部分来自于东南亚各地的华人船只。

如从1685年一份由在长崎的42名中国船长签署的申请书中看出,来自中国南方港口的船30艘,来自中国中部的船仅5艘。

⑶另在1651—1700年,有130艘由华人经管的船从暹罗各地到长崎,这些来自阿瑜陀耶的王室船只和那些来自下暹罗各港口,如六坤、宋卡、北大年的船只,实际上原先都是来自中国的华人船只。

⑷这些船只从暹罗出口的货物主要是鹿皮,其他还有苏木、牛皮、象牙、犀角、槟榔、锡、铅和檀木等,他们也把在广州、澳门获得的生丝转运到日本。

⑸还有一些商船是从福建的福州、厦门到印尼的巴达维亚贸易,返航时习惯于带着白银到长崎贸易,然后从长崎购买日本铜载运回国。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交流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交流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交流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绸之路,当时中国的秦朝和日本的弥生时代都有往来。

自那时以来,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不断,经历了多个阶段。

以下是对中日历史交流的概述。

一、古代至中世的初步接触在古代,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

据《山海经》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10年,中国的徐福率领5000名童男童女东渡日本,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

这可以视为中日历史交流的起点。

自汉代以来,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到洛阳,向中国东汉王朝献上贡品。

自此,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

在隋唐时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高潮。

隋朝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大和政权多次派遣使臣到中国,向隋朝皇帝献上贡品。

唐朝时期,日本使臣的规模更大,次数也更频繁。

这些使臣中有一些是来学习的,包括学问、艺术和政治制度等方面。

这些交流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宋元明清时期的深入交流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

在这个时期,中国和日本都经历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这些变革也影响了中日之间的交流。

在宋代,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

据《宋史》记载,宋代时期,日本使臣向宋朝皇帝献上贡品,宋朝皇帝也回赠了礼物。

此外,宋代时期,中国的书籍、文化和艺术也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元代,中国和日本的交流更加密切。

元朝时期,中国的商人前往日本进行贸易,日本的商人也在中国开设了商行。

此外,元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也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更加深入。

在这个时期,中国和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明朝时期,中国的书籍、文化和艺术再次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中国的商品在日本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三、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交流近现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多次波折和挑战。

清前期中日贸易研究

清前期中日贸易研究

清前期中日贸易研究清前期,即清朝前期的历史阶段,中日贸易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的繁荣,也深刻地影响了双方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本文将围绕清前期中日贸易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贸易往来、贸易品种和贸易政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清前期,中国处于康乾盛世,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而日本则经历了德川幕府的统治,社会稳定,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中日贸易额逐渐增加,贸易路线也得到了拓展。

据史料记载,当时中日之间的贸易活动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港口则主要集中在长崎、宁波、广州等地。

中日贸易往来方面,清前期中日贸易的双方贸易活动主要表现为互通有无。

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丝绸、茶叶、瓷器等,而日本则向中国出口黄金、白银、铜、漆器、海产品等。

此外,中日贸易的品种还包括药材、香料、珠宝等。

在这一时期,中日贸易政策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清朝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而日本则实行了锁国政策,禁止本国船只出海贸易。

因此,中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政策的影响。

中日贸易的影响方面,清前期中日贸易对双方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日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的繁荣。

中国出口的丝绸、茶叶等商品在日本市场上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而日本出口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其次,中日贸易对双方文化也产生了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中日贸易传到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日本的茶道文化也随着贸易传到了中国,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此外,中日贸易还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随着贸易的进行,中日两国之间的社会交往也逐渐增多,对双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分析中日贸易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方面,可以看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日贸易关系将更加紧密。

未来,中日贸易将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贸易总量将持续增长;二是贸易结构将不断优化,从传统的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拓展;三是贸易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包括跨境电商、直销等方式将逐渐普及;四是中日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在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以促进贸易的健康发展。

关于中日贸易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日贸易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日贸易的文献综述
中日贸易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之间的双边贸易往来。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日贸易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势头。

本文将对中日贸易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历史、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历史
中日贸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汉朝时期,中国和日本就有过贸易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贸易量逐渐增加。

20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开始建立外交关系,从而为双边贸易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自那时起,中日贸易持续增长,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状
目前,中日贸易总额稳步上升。

数据显示,2019年,中日贸易额达到了约3193亿美元。

中国对日出口约为1501亿美元,进口约为1692亿美元。

在进出口的商品中,机械、电器、化工等高技术产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此外,中日双方还在能源、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三、问题
尽管中日贸易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中日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2019年,日本对一些中国进口商品征收了关税,引起了双方的争议。

此外,一些人还担忧日本的技术输出可能对中国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四、未来发展
中日贸易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双方都在加强合作,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

此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日本的“亚洲增长战略”也为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未来,中日贸易有望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精品】清初中日长崎贸易

【精品】清初中日长崎贸易

清初中日长崎贸易(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内容提要]清初的中曰贸易实际是中国商船到长崎的贸易。

日本政府为防止国内白银和铜的大量外流,多次采取各种限制措施。

中国商人在长崎除了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外,还要面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竞争和日本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

至乾隆初年,云南铜矿产量大增,取代了日本铜的使用,中日长崎贸易遂逐渐走向衰落。

[关键词]清初;中日;长崎;贸易清政府入主中原后,在海外贸易方面一反明朝对日本实行海禁的政策,鼓励商民到日本从事贸易。

此时正值日本实行锁国,仅准许中国船和荷兰船进入长崎贸易。

故清初的长崎实际已成为“位于中国东海及南海沿岸贸易圈中最北端的港口”,“是锁国体制下日本唯一对外开放的窗口。

”⑴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平定郑氏反清势力,统一台湾,翌年即宣布开海贸易。

当时有大量的中国商船涌向海外,其中以到日本的贸易船为最多,据统计,1683年进入长崎港的中国商船是24艘,1684年为20艘,到1685年却激增至85艘。

此后逐年增加,1686年102艘,1687年115艘,1688年193艘,这年为清初中日贸易期间进入长崎港的中国商船最多的一年,随船到达长崎的中国人多达9128人。

⑵这些商船大多数来自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江苏和广东各省,另部分来自于东南亚各地的华人船只。

如从1685年一份由在长崎的42名中国船长签署的申请书中看出,来自中国南方港口的船30艘,来自中国中部的船仅5艘。

⑶另在1651—1700年,有130艘由华人经管的船从暹罗各地到长崎,这些来自阿瑜陀耶的王室船只和那些来自下暹罗各港口,如六坤、宋卡、北大年的船只,实际上原先都是来自中国的华人船只。

⑷这些船只从暹罗出口的货物主要是鹿皮,其他还有苏木、牛皮、象牙、犀角、槟榔、锡、铅和檀木等,他们也把在广州、澳门获得的生丝转运到日本。

⑸还有一些商船是从福建的福州、厦门到印尼的巴达维亚贸易,返航时习惯于带着白银到长崎贸易,然后从长崎购买日本铜载运回国。

中日历史与中日贸易关系 于宏扬 2

中日历史与中日贸易关系 于宏扬 2
1、改革初期,中国外汇储备有限,但又急需外汇资 金配套引进技术和大型设备采购,利息低、周期 长的日元贷款恰好解了燃眉之急。 2、日本对华援助为中国改革初期的基建建设作出了 重大贡献,日本对华援助的范围包括中国的铁路、 公路、港口机场等经济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3、中日友好医院”(160亿日元)、“中日青年交流 中心”(101. 1亿日元)、“中日友好环保中心”(约 100亿日元)
日本的贸易伙伴排行
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
1.历史问题影响中日贸易发展 2.中日贸易摩擦有不断加剧之势 3.“中国威胁论”有碍中日经贸关 系顺利发展 4.日本对中国产品实施严格的技术 性贸易壁垒
谢谢观赏!
推荐书目:《雪国》 Office @真实同学
@真实同学
中日贸易的特点
1. 双边贸易持续增长,互为重要的 贸易伙伴 2. 中日双方贸易统计有较大差异 3. 中国对日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4. 投资带动贸易效果十分明显
中日双方贸易地位
中国的贸易伙伴排行 第一名:欧盟 第二名:美国 第三名:东盟 第四名:日本 第一名:中国 第二名:美国 第三名:韩国
2012年数据
中日历史与中日贸易关系
鉴 真 东 渡

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 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应日本 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 754年到达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 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也为中日之间的贸易 做出贡献。
多少爱恨情仇?一起钓鱼可否?
动漫产业
日本近代的几次“赌命”
第一次:中日甲午战争 第二次:日俄战争 第三次:二战
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
(一)战后经济复兴(1946—1955)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

古代中日民间贸易

古代中日民间贸易

试论述古代中日民间贸易的发展轨迹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二千多年来,两国人民进行了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极大地推动了两国历史的发展。

古代两国的民间贸易往来作为两国经济交流的重要内容,对增进两国友好关系,促进两国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中日民间贸易源远流长,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公元前3世纪—公元6世纪(中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的弥生时代至大和时代前期)为初始阶段。

由于受造船、航海条件的制约,加上日本商品交换意识淡薄,中日民间贸易只是一种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且以简单的物物交换方式进行,但它却成为两国民间贸易长河的源头,为以盾大规模的贸易往来奠定了基石。

公元9世纪中叶—14世纪(中国的唐末五代宋元时期,日本的平安时代中后期,镰仓时代,室盯时代前期),为古代中日民间贸易的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民间商船往来频繁,成为无国交时代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奠定了明清时期两国民间贸易鼎盛的基础。

16世纪20年代—19世纪中叶(中国的明朝中后期和清代前期,日本室盯幕府后期和江户时代),是两国民间贸易的鼎盛及由盛转衰阶段。

这300多年的中日民间贸易发展颇为曲折,先是在海禁逆境中顽强成长的走私贸易,尔后是乘风破浪、长途跋涉、迂回辗转的转口贸易和中介贸易,最后终于迎来了海禁解冻后欣欣向荣的自由贸易,充分显示了民间贸易那荡气回肠的气势和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

此后,由于日本政府对贸易的限制明显加强,两国贸易才走向衰落。

纵观古代中日民间贸易史,从中可以发现以下三个特点:从贸易载体看,经历了一个由大陆移民到商人,再到商人集团的发展过程。

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贸易的载体主要是掌握先进技术的大陆移民。

自唐朝开始,商人力量日益增强,先是中小商人,尔后出现了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商人集团。

唐宋元时期的经营活动以商人独资经营为主,明清时开始向合资经营转化,且经营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

中日贸易发展史

中日贸易发展史

中日贸易发展史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古代的初步交流到近代的密切往来,再到战后的恢复和现代的多元化发展。

以下将分别从“古代中日贸易”、“近代中日贸易”、“战后中日贸易”和“现代中日贸易”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中日贸易的发展史。

一、古代中日贸易古代中日贸易始于东汉时期,当时日本列岛上的倭人通过朝鲜半岛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随着中国和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贸易活动逐渐增多。

在唐朝时期,日本曾派遣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同时也有不少商人来华从事贸易活动。

这一时期的贸易商品主要包括丝绸、瓷器、茶叶等。

二、近代中日贸易进入近代以后,中日贸易关系经历了清朝和民国两个阶段。

在清朝时期,中日贸易主要以港口城市为中心,如福州、厦门、宁波等。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开放更多港口城市以及允许外国商人进入中国内地进行贸易等条款。

这一时期,日本通过侵略中国领土和参与世界大战等方式,逐渐扩大了在华贸易势力。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中日贸易也因此逐渐扩大。

同时,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也为其在华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一时期的贸易商品主要包括棉纺织品、钢铁、煤炭、石油等。

三、战后中日贸易二战后,中日两国曾一度处于敌对状态,但随着1972年两国建交,中日贸易逐渐恢复并快速发展。

在恢复期和成长期,中日贸易主要以制造业产品为主,如电机、机械、钢铁等。

同时,日本也向中国出口汽车、电子产品等高科技产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中日贸易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贸易商品不仅包括制造业产品,还包括能源、原材料等。

四、现代中日贸易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除了传统的制造业产品外,服务贸易也逐渐成为中日贸易的新增长点。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日本经济的低迷,中日贸易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中国对日本的出口逐渐增多,而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则相对减少。

中日关系史

中日关系史

古代中日关系史古代中日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长期的友好经济文化交流。

汉朝西汉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小国与汉朝有来往。

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给“汉倭奴国王”金印。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入日本。

20世纪初,日本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唐朝1、“遣唐使”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

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建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

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

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

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

如阿倍仲麻吕(原名晁衡)。

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

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

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做诗相酬赠。

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空海与鉴真和尚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

他于804年(贞观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

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很深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

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

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

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辛,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

中日对外贸易发展及现状

中日对外贸易发展及现状

中日对外贸易发展及现状1. 引言说到中日对外贸易,那真是一段充满故事的旅程。

中日两国,像是两个好朋友,从早年的小打小闹到如今的亲密无间,贸易关系越发紧密。

要说这条贸易之路,可真是波澜壮阔,充满了惊喜和挑战。

今天咱们就来轻松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对“好朋友”是如何互相扶持、共同成长的。

2. 中日贸易的历史回顾2.1 起步阶段一开始,中日贸易并不是那么顺利,像是两个人刚认识,互相都带着些许戒备。

早在唐朝时期,丝绸、陶瓷就开始在两国间流通,但那时候的贸易规模小得可怜,更多的是个体商人之间的交易。

直到19世纪中叶,随着明治维新,日本迅速现代化,贸易才开始逐步上升。

哎,那时候的日本就像是一个刚刚长大的孩子,渴望着外面的世界,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各种新鲜事物。

2.2 逐渐发展进入20世纪后,中日贸易渐渐走上了正轨。

尤其是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两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变得频繁。

中国的农产品、日本的电子产品,大家各自拿出看家本领,互相“搭伙”。

说实话,这种互补的关系,让人觉得双方就像是一对珠联璧合的搭档,缺一不可。

3. 现代中日贸易现状3.1 当前规模如今,中日贸易规模真的是大到让人咋舌,成了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数据显示,2022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了几千亿美元,真是让人目瞪口呆!日本的汽车、机械设备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而中国的电子产品、纺织品也在日本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这种合作,就好比是两个人一起开了一家店,互相帮衬,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3.2 未来发展当然,前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最近几年,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中日关系也受到了一些挑战。

不过,贸易依旧是两国关系中的重要纽带。

比如说,环保、科技等领域,双方都有合作的潜力。

这就像是两个老朋友,虽然偶尔有争执,但依然愿意坐下来聊聊,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4. 结论综上所述,中日对外贸易的发展,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代的选择。

就像人生的旅途,坎坷不平却又充满希望。

面对未来,我们期待这对“好朋友”能够继续携手同行,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明嘉靖时期中日民间贸易评述

明嘉靖时期中日民间贸易评述

明嘉靖时期中日民间贸易评述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从唐朝后期就出现了私人贸易。

然而,自明太祖开始,就实行海禁政策,官方承认的贸易方式只是朝贡贸易。

争贡事件发生后,嘉靖皇帝奉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在强大利益的驱动下,中日民间走私贸易不断发展起来,对当时明朝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标签:嘉靖时期;中日;民间贸易一、嘉靖时期中日民间贸易对明朝经济的影响(一)促进明朝手工业的发展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发展已经打破了西周时期“工商食官”的局面,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虽然,嘉靖时期力主剿灭倭寇,大力打击中日民间走私贸易,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仍然有部分海商铤而走险。

也正是这种在夹缝中生存的环境,使得当时中日民间走私贸易更加富有一种生长的活力。

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对海外民间贸易持打击态度,实行“海禁政策”。

嘉靖时期依然奉行祖制,禁海的旨意一个又一个下达,唐婷的《明嘉靖时期抗倭文书研究》统计,从嘉靖元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22-1566年)间,嘉靖皇帝共下61道有关抗倭的诏令。

然而,东南沿海地区的中日民间走私贸易并没有就此式微,反而呈现出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景象。

这种状况固然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历史结果,但这种经济现象的出现也与当时中日民间走私贸易分不开。

自争贡事件之后,中日之间的朝贡贸易就此中断。

在高额利润的吸引下,海商在民间走私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时明朝大量的生丝及丝织品通过海商流向日本市场。

据《华夷通商考》记载,当时输往日本的丝织品中,从南京输出的有白丝、五丝、绫子、纱绫、纱、绉绸、捻线绸、绢绸、罗、锦、闪缎、金缎、南京缎子、南京绡等。

从广东输出的有白丝、黄丝、五丝、七丝、八丝、天蚕丝、绉绸、捻线绸、闪缎、金缎、天鹅绒、锦、二彩、绫子、纱绫等。

1由此可见,中国向日本输出丝织品的种类之多,数量之大。

当时的日本,国内混战,政局不稳,经济发展滞后,对中国的商品依赖程度非常高。

中日贸易来往

中日贸易来往

公元前3世纪——公元6世纪, 东汉光武帝时起,中日就开始零星贸易,这是中日贸易的起始,由于受造船、航海条件的制约,加上日本商品交换意识淡薄,中日民间贸易只是一种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且以简单的物物交换方式进行, 日本多次遣贡使来中国期间自然都有一定数量的物品交易。

东汉时日本还接受了汉王朝颁赐的“汉委 倭 奴国王”金印。

此金印至今尚存日本。

不难看出两国之间的还是贸易一定有所发展,它成为两国民间贸易长河的源头,为以后大规模的贸易往来奠定了基石。

公元9世纪中叶——14世纪,为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民间商船往来频繁,隋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

唐朝和日本的海上贸易较前代更加频繁,日本的遣唐使,名义上虽是遣使贡方物而唐亦回赐丝绸作为礼品,裨上是变相的官方贸易。

北宋时,浙东沿海对外贸易的主要国家是日本和高丽。

这一时期,来往于中日之间的几乎都是宋朝的商船。

这些商船大都从明州出发,回国时也在明州上岸。

他们去日本时还携带明州的牒文。

如神宗元丰三年(1080)宋商孙忠就是携带明州的牒文到日本越前敦贺港的。

进入南宋时,从日本输入的贸易品更多。

根据《宝庆四明志》记载,细色有金子、沙金、珠子、药珠、水银、鹿茸、茯苓;粗色有硫磺、螺头、松板、衫柏、罗板。

日本的木材,曾大量输入明州.元灭宋时蒙古铁骑攻打崖山,以陆秀夫背负小皇帝投海结束,而1279年崖山之战标志着南宋灭亡。

而1279年日本全国戴孝追悼南明小皇帝,哀悼南宋亡了,并拒绝承认蒙古,导致与蒙古交恶发生战争。

但是日本之所以举国哀悼,是哀悼中华文明的灭亡而不是宋的灭亡。

日本人认为中国沦于异族统治即代表中华文明从此消失。

这也是日本人对中国人态度的转折点。

在此前,日本人以中国为华把自己当作夷,此后日本人就以中国文化唯一的继承人(朝鲜也在元统治下)自居。

日本人拒绝元朝的统治,元朝曾经两度攻打日本,但因为碰上台风失败了。

中日关系简要回顾

中日关系简要回顾

中日关系简要回顾一、历史悠久的相互交流1.古代中日贸易:中日两国早在古代就有了贸易往来,以丝绸和茶叶为主要交易品。

2.日本的汉字文化:日本在唐朝时期就开始学习汉字,汉字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

二、近代关系的曲折发展1.日本的侵略战争:20世纪上半叶,日本先后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给中日关系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2.战后的对立与和解:二战后,日本投降,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日两国经历了长期的对立与摩擦,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和解努力。

–日本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上世纪70年代,日本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帮助中国进行了经济建设。

–外交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两国友好合作的大门。

三、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1.日本对华投资: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日自由贸易协定:2018年,中日两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促进了双边贸易合作,提升了两国间的经济关系。

3.旅游和人员交流:中日之间的旅游往来和人员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历史问题的影响与处理1.侵华战争历史问题:日本侵略行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侵华战争的历史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敏感问题。

2.历史反省与道歉:日本政府多次就侵华战争向中国表示歉意,并承认历史责任。

3.历史教育与纪念活动:中日两国在历史教育和纪念活动上的合作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五、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是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重要途径。

例如,中日友好青少年交流活动、日本动漫、中国功夫等。

2.古代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佛教、书法等。

3.现代文化交流:近年来,中日两国在电影、音乐、时尚等方面的交流更加活跃,丰富了两国人民的文化生活。

六、中日关系的前景与挑战1.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中日两国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经济合作潜力巨大。

日本藏明清时期中日贸易相关民俗资料选编读书随笔

日本藏明清时期中日贸易相关民俗资料选编读书随笔

《日本藏明清时期中日贸易相关民俗资料选编》读书随笔目录一、书籍概述与背景分析 (2)(一)书籍内容概览 (3)(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4)(三)文献来源与价值 (6)二、明清时期中日贸易概况 (7)(一)贸易起源与发展历程 (8)1. 早期中日贸易的萌芽 (10)2. 贸易发展与高峰期表现 (11)(二)主要贸易商品及特点分析 (13)1. 主要贸易商品介绍 (14)2. 商品特点与市场需求分析 (15)三、日本藏明清时期中日贸易民俗资料分析 (17)(一)文献资料整理与分类 (18)1. 文献收集途径与方法介绍 (19)2. 资料分类与整理原则说明 (21)(二)民俗资料内容解读 (22)1. 贸易活动中的民俗表现与习俗 (24)2. 中日文化交流在贸易中的体现 (25)四、明清时期中日贸易的影响与意义 (26)一、书籍概述与背景分析《日本藏明清时期中日贸易相关民俗资料选编》是一部关于中日贸易与民俗交流的历史文献集。

该书汇集了明清时期中日两国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这些资料多数来自日本方面的收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那个时代中日两国间的交往情况。

书中内容主要包括当时的贸易记录、往来文书、民间传说、歌谣、文学作品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随着中国海上贸易的繁荣和日本对外交往的逐渐开放,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

在这一时期,两国之间的贸易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换,更多的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而日本的扇子、漆器等产品也传入中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仅局限于商品交易,更多的是伴随着人员的往来、文化的传播以及民俗风情的交流。

这一时期的背景还包括两国政治环境的变化、交通的发展等因素。

明朝与日本的江户时代,虽然有时存在着政治上的摩擦,但民间的交往并没有因此中断。

而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两国之间的交通更加便利,为贸易往来和人员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浅析中日双边贸易简史及发展对策

浅析中日双边贸易简史及发展对策

NAND 表11900年和1914年日本在华投资(单位:百万美元)资料来源:雷麦著,蒋学楷等译.外国人在华投资.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309~334浅析中日双边贸易简史及发展对策赵旭雯(海南大学,海口570228)摘要:中国和日本作为睦邻国家,双方自古就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尽管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战争,但是中日间的往来贸易却始终没有中断过。

当时,中日双边贸易发展的对策是:日本必须认清历史;日本应彻底转变观念;双方统一统计方法与口径;按国际惯例解决贸易摩擦问题。

关键词:中国边贸;历史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3)07-0008-03收稿日期:2013-04-01作者简介:赵旭雯(1992-),女,河北唐山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一、中日双边贸易简史(一)古代的中日双边贸易中国与日本在秦代已有交往,日本西南海岸还曾出土过汉代墓葬和很多汉代文物,特别是在丝岛郡小富士村的海边遗址中发现了王莽时代的货币—货泉,说明中日间在当时就有通商贸易关系。

中国对日输出各种丝绸、漆器、铁和铁器、纸张等,日本输入中国毛皮、毛织品和一些经济作物,并将中国的养蚕和纺织技术、冶铁技术、稻种和水稻种植技术引回日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对日输出的商品又新添了牲畜和钱币等。

到唐朝时,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对外贸易十分活跃,中日两国经济交流也更加繁荣。

此时除了丝绸、漆器等传统输出品外,对日输出还新增加了瓷器。

在宋朝,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日本在宋朝的对外交往中占有一席之地。

南宋以后,日本执政的平清盛推行积极的对外政策,设置鸿胪馆,款待中国商贾及船员。

此时中日之间的贸易关系开始由传统的“朝贡贸易”转变为“朝贡贸易”与“市舶贸易”并重的阶段。

到了元代,朝贡贸易、私人贸易、改良的市舶贸易和新出现的官船贸易成为中日贸易的主要形式。

从明朝开始,中国渐渐开始了禁海的政策,朝贡贸易开始急剧衰退。

从《吾妻镜补》谈到清代中日贸易

从《吾妻镜补》谈到清代中日贸易

从《吾妻镜补》谈到清代中日贸易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两千多年。

自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国之间已有使节往来;到了隋唐时期互相交流更是盛极一时,以后宋明时期彼此交流也十分频繁。

这种交流对中日两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正值中国清代初年至鸦片战争前夕,在日本则是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期。

在此期间,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无独有偶,日本的德川幕府也实行类似的“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不但对中日两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而且给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造成了不少障碍。

但是,即使在这种逆境之下,两国的往来并未完全中断,两国人民间的各种交流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顽强地进行着。

本文试图从清代中叶一部研究日本的著作《吾妻镜补》谈起,对于鸦片战争前清代中日贸易的来龙去脉、贸易额、贸易法、贸易品、商船、商人等问题,作一番初步的考察和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吾妻镜》与《吾妻镜补》一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在通商贸易的同时也交流书籍、绘画、书法和笔墨等等。

明清时代中国商船到日本,不但进行贸易、也带去很多中国的书画、典册,同时又带回日本的各种书籍,日本著名史书《吾妻镜》就是其中之一。

《吾妻镜》又名《东鉴》,共五十二卷。

作者不详,估计为镰仓幕府的官员所编。

书中记述日本安德天皇治承四年庚子(1180年,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至龟山院天皇文永三年丙寅(1266年,南宋度宗咸淳二年)八十七年间的历史,记事颇为详尽。

此书是研究日本古代史的珍贵资料,尤其是研究镰仓武家社会的最重要史料,因此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重点史籍流传下来。

德川幕府的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对它也十分重视,曾亲自下令加以刊行。

《吾妻镜》一书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明末清初,由中国去日本的贸易商船带回来的,当时即被学者们誉为“海外奇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语函电
——中日古代贸易
文日113-1
201190505110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古时中国一直是日本的老师,两国交流也相对方便,两国官方交往虽然中断过,但民间的来往却一直延续下来。

到现在的经济社会,两国之间的贸易尤为重要。

中日之间的贸易来往由来已久,东汉光武帝时,中日两国就开始了零星的贸易,这是两国贸易的起始。

但由于受当时造船条件航海条件等不足,再加上日本发展相对落后商品交换意识稀薄,中日民间贸易只是一种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只是以简单的物物交换为主。

但日本官方曾多次派遣使者进贡东汉,期间自然有一定数量的物品交易。

东汉时日本还接受了汉王朝颁赐的“汉委 倭 奴国王”金印。

此金印至今尚存日本。

陈寿所著《三国志.魏志》中也对以邪马台为代表的王国与中国的来往进行了描述,曹操还赐予倭王印。

不难看出两国之间的还是贸易一定有所发展,它成为两国民间贸易长河的源头,为以后大规模的贸易往来奠定了基石。

公元十四世纪前,也就是隋唐至明,为中日贸易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民间商船来往频繁,隋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特别是盛唐时期,是是世界顶级强国,且十分开放兼容并包,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唐朝和日本的海上贸易较前代更加频繁。

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即所谓的遣隋史遣唐使。

从630年至894年,日本遣唐使的任命次数,有18次、19次、20次等诸说。

其阶段的划分也有两期、三期、四期等不同划分。

从其派遣目的来看,两期划分法较为合适。

前期从630年至669年,一般由2艘船组成,乘员约250 人左右。

主要是为了解决朝鲜问题,力图维持其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可以说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派遣的。

后期从702年至894年,船只增至4艘,乘员超过500人。

主要是为了全面而系统地输入大唐的先进文化,以促进自己国家的迅速发展和进步。

日本的遣唐使,名义上虽是遣使贡方物而唐亦回赐丝绸作为礼品,裨上是变相的官方贸易。

后来唐朝爆发安史之乱,随着政局动荡,遣唐使也走向没落很快被废止。

但官方的交流贸易没有了,民间之间的贸易还在延续着。

平安末期,日本政府规定除了得到许可的入宋巡礼僧外,国人一概不得出海。

针对中国商船的频繁来航有违日本紧缩方针的现象,制定了“每三年一航”的规定。

但从11世纪开始,庄园制进一步成熟,贸易管理逐渐懈怠,宋商船的来航限制已有名无实。

庄园领主和大宰府的商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贸易,开始秘密地向宋派出商船。

到了平清盛掌权的平家时代,对外贸易的态度更加积极。

镰仓初期,幕府沿用平氏方针,承认民间的自由贸易,日本商船赴宋更盛。

到了中期,幕府也开始派自己的商船入宋。

《宋史·日本传》中,有宋朝1176年、 1183年、1183年、1200年、1202年日本商船漂至宋朝的记录。

“倭人冒鲸波之险舳舻相衔,以其物来售”,由此可推测到当时渡宋的盛况。

日本的贸易最初由大宰府管理,指定鸿胪馆前的海岸为贸易港.宋船入港后,朝廷优先挑选购买宫中所需之物,然后再与民间交易,价格也由政府规定。

到了镰仓时代,有力贵族、寺院的庄园扩展到全国,而且拥有“不输不入权”。

宋商趁此机会,将船泊于庄园管辖的港口,避开大宰府,直接与庄园主进行密贸易。

这样,在九州的博多湾等海岸,出现了很多以庄园为依托的秘密贸易港,而鸿胪馆则渐被荒废。

博多、箱崎等贸易港交易繁盛,赴日的宋商也多有长期居留于此者。

这一时期,来往于中日之间的几乎都是宋朝的商船。

这些商船大都从明州出发,回国时也在明州上岸。

他们去日本时还携带明州的牒文。

如神宗元丰三年(1080)宋商孙忠就是携带明州的牒文到日本越前敦贺港的。

进入南宋时,从日本输入的贸易品更多。

根据《宝庆四明志》记载,细色有金子、沙金、珠子、药珠、水银、鹿茸、茯苓;粗色有硫磺、螺头、松板、衫柏、罗板。

,其中铜钱的输入尤其值得注意。

从北宋起,宋朝铜钱就开始大量外流,朝廷虽屡下禁令仍难以抑制,到了南宋一度出现了“钱荒”。

宋钱在日本流传非常广泛。

日本也有很多商品通过宋日贸易输入宋朝,其中以工艺品居多。

日本的时绘、螺钿、水晶、扇子、刀剑等精美的工艺品,都极受宋人的喜爱。

宋朝的著名诗人欧阳修有《日本刀歌》一诗,赞美日本刀之精。

宋日僧侣之间也常互赠工艺品。

此外,建造寺院用的杉板、罗木和黄金也是主要的输入品。

元灭宋时蒙古铁骑攻打崖山,以陆秀夫背负小皇帝投海结束,而1279年崖山之战标志着南宋灭亡。

而1279年日本全国戴孝追悼南明小皇帝,哀悼南宋亡了,并拒绝承认蒙古,导致与蒙古交恶发生战争。

但是日本之所以举国哀悼,是哀悼中华文明的灭亡而不是宋的灭亡。

日本人认为中国沦于异族统治即代表中华文明从此消失。

这也是日本人对中国人态度的转折点。

在此前,日本人以中国为华把自己当作夷,此后日本人就以中国文化唯一的继承人(朝鲜也在元统治下)自居。

日本人拒绝元朝的统治,元朝曾经两度攻打日本,但因为碰上台风失败了。

元日间虽无国交,但民间的商船往来却相当频繁,尤胜宋朝。

与宋日贸易不同的是,元朝时期两国民间贸易的商船几乎都是由日本驶往元朝的。

元朝仿照宋制,在广州、
泉州、庆元设提举市舶司,作为对日的贸易港。

但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绝大多数的日本商船都泊在庆元。

日本的贸易港仍是博多,所以元日间的商船大都往来于此两港之间。

日本船开到元朝后,由当地市舶司发给证明身份的文件——公凭和公验,然后经过市舶司的抽分,方可进行货物交易。

元朝输入日本的商品主要有铜钱、经卷、书籍、佛教用具、茶具、绘画等等,其中铜钱仍是主要的输入品之一。

据载,“日本遣商人持金来易铜钱” ,说明中国铜钱在当时的日本还是很受欢迎的。

虽然元朝政府曾一再禁止铜钱外流,但大量的铜钱还是通过民间贸易输入了日本。

元朝的经卷、书籍输入日本的量也很大。

元弘年间输入日本的宋版《一切经》,就是日本商船带回的。

镰仓时代社会上流传的儒家、道家的经典,如《论语》、《老子》等都是从元朝传入的。

佛教用具和茶具在禅僧和上流社会中极为流行。

自荣西从中国带回茶种被大力提倡以来,喝茶之风在僧侣中已相当普遍。

至于从日本输入元朝的商品,虽无确切资料可考,但估计大体与宋代相同,主要是黄金、刀剑和螺钿、扇子等工艺美术品。

元朝由于战争原因贸易不多,但元朝造船业的大发展,为明代建造五桅战船、六桅座船、七桅粮船、八桅马船、九桅宝船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迎来了我国造船业的新高潮。

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成为无国交时代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奠定了明清时期两国民间贸易鼎盛的基础
6世纪20年代——19世纪中叶,为鼎盛及由盛转衰阶段。

明由日输入:硫黄、铜等矿物、扇子、刀剑、漆器和屏风等日由明输入:明钱(永乐通宝)、生丝、织品和书籍等此时代的贸易中,日本的铜以高价输出至明朝。

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慢性的铜的缺乏,另一方面是日本的铜混杂有较多的银,当时的日本无提取技术而明朝拥有,故而铜以介于铜与银之间的价格进行交易。

日本战国时代制造了大量的浪人,造成了明朝的倭寇问题。

公元1683年(天和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次年宣布开放海禁。

公元1685年(贞享2年)令福州、厦门官员运糖赴日销售,日中贸易额上升。

日本没有相应出口货物,不得不以金银支付,引起金银大量外流。

同年(公元1685年)幕府制定“贞享令”,放弃了明末的自由贸易政策,把日中贸易额定为每年白银6000贯(荷兰为3000贯),支付手段也由金银改为以铜为主。

公元1715年(正德5年)又制定“正德领”除保持原定贸易额外,又限制赴日船只不得超过30艘(贸易额仍为6000贯),并须持有幕府发放的“信牌”。

后因铜也日减,幕府开始附带出口海参、鲍鱼、鱼翅、海带等海产品及黄铜、镀金、描金等器物及名瓷“伊万里烧”,这些商品在中国备受欢迎。

中日贸易在当时日本锁国下,居日本外贸首位。

中国货输日者,以丝、绸、各类纺织品、书籍、字画、文具、茶、瓷器、漆器、中药材、香料、皮革等为主中
国海外贸易的进出口货物品种之多,数量之大是空前的,其中出口的主要是丝、丝织物、药材、糖、纸张和书籍。

这些物资都是外国特别是日本需要的,大量商品输往日本贸易此后,由于日本政府对贸易的限制明显加强,两国贸易才走向衰落。

中日两国的贸易由来已久。

因此,中日两国的关系如何,不仅对于促进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及其今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维护亚洲地区的和平乃至世界和平也同样具有重大影响。

在中日两国的诸种关系中,经济贸易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当然中日贸易也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且会有个很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