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本课程的思考和建议
学校校本课程建议书
学校校本课程建议书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质量的不断追求,学校课程建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制定校本课程建议书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二、背景学校校本课程建议书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的,旨在提供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的课程。
通过引入多样化、富有创意的内容,校本课程致力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潜力。
三、课程目标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校本课程,学生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培养优秀品格、提高学科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2. 激发学生的兴趣。
校本课程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计,给予他们更多选择和主动性,增加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度。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校本课程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发展独特的才能和创意,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四、课程内容1. 语言类课程:在语文课程中,引入文学作品鉴赏、写作技巧等内容,通过阅读、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2. 科学类课程:在科学课程中,增加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的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艺术类课程:开设音乐、绘画、舞蹈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潜力,丰富他们的艺术修养。
4. 社会实践类课程: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操作能力。
5. 体育健康类课程: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和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身体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
五、课程评估1. 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平时表现评价、学科成绩评价、实践技能评价等多方面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力。
2. 进行周期性评估:每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旨在了解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进展,为下一阶段的课程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是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
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和推动者,教师的积极参与能够促进教育课程的创新和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围绕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思考展开。
一、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校本课程是指在全国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教育特点和办学目标而制定的本校独有的课程。
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学校发展需求: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教育特点和办学目标,只有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2. 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参与校本课程建设能够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增加教师的教学经验。
3.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校本课程的建设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师的积极参与,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方式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并实践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 参与课程研讨:教师可以参与学校内部的研讨活动,与同事们一起探讨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方向,交流教学心得和经验。
2. 编写教案和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案和教材,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
3.开展教学示范: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教学示范课,展示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互动与交流。
4.参与课程评价:教师可以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工作,通过评价结果来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不仅需要注重实践,也需要有一定的思考与反思。
1. 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制定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 融入教育理念: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时应该融入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学校团队合作,形成统一的教育思想和方向。
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
根据我们的理解,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我校的校本课程的确立,要追溯到1999年。
从99年至今,归纳起来,学校的校本课程实践走过了几个阶段:1999-2002,初步摸索阶段。
在赵辉校长的主导和创意下,结合我校的省重大课题《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重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研究》开始了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
那时,还没有命名为校本课程。
而是开展活动,那时候我们把这样的活动,命名为综合实践活动〃。
2003-2005,实践调整阶段。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从以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调整为以活动性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活动,并把这种活动定位为学校校本课程的主题。
经过研究,初步细化了校本课程的体系和主题一二年级以活动性课程为主题,目标定位为自理自立,集体教育,活动课由班主任承担;三五年级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006-今,明晰主题,大胆实践的阶段。
随着经验的积累学校本着自下而上的原则,确定了不同年段、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主题。
二、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具体阐述1.标:我校校本课程的总体标简而言之就是:其一,在主题的确立中为学生打开更为健康的、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的视角,帮助学生发掘和发展各种潜能;其二,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其三,在经历和体验中积极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其四,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五,在师生共同经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使教师掌握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的基本功,借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小学的课程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农村小学是培养农村儿童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重要阵地,课程建设是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一、农村特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1、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情感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农村小学生生活在农村环境中,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城市小学生有很大差异。
他们的情感发展、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城市小学生也有所不同。
农村小学的课程建设需要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他们成长的特色课程。
2、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农村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语言表达能力差等。
通过农村特色课程的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增强农村小学的办学实力农村小学要在教育教学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
只有建设好校本课程,才能真正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1、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农村小学生与农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应该包括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比如田园诗鉴赏、田园美术等,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
2、关注农村教育热点的课程农村小学要关注农村教育的热点问题,比如农村扶贫、农村环保等问题,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实用技能的课程农村小学生大多是农民子女,未来的就业方向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
校本课程建设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实用技能的课程,比如农业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以便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4、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在农村特色课程建设中,更应该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开设农村文学、农村地理、乡村美德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懂得感恩、乐于助人,走上热爱农村、回报农村的道路。
1、建立师资支持体系农村小学要开展校本课程建设,首先要建立师资支持体系。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改进建议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改进建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而设计与开发的教育课程,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然而,目前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
本文将从教师培训、课程内容、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一、加强教师培训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石。
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首先,学校可以组织校内培训,由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分享自己的设计心得与思考,提高其他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还可以邀请教育专家、研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开展集中培训,引导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提高校本课程建设的专业性。
二、优化课程内容校本课程的核心是学生发展,因此,学校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一,学校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设创新设计、科学实验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实践。
第二,学校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设团队合作、社会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第三,学校还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开设探究学习、案例分析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课程改进的关键。
学校应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学校可以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日常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口头表达等多种形式,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其次,学校可以注重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足之处,激发其进一步改进的动力。
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合作意识。
总之,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优化课程内容以及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效果。
相信在持续改进的努力下,学校校本课程将更好地适应学生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的优秀人才。
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1. 引言1.1 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发展特点,构建起来的一套课程体系。
它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潜力,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帮助每个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学校可以梳理和整合现有资源,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校校本课程体系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个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可以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优秀的师生加入学校,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地位。
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校本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培养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研究背景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探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往往面临着课程设置不准确、教学方法单一、学生需求无法满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应运而生。
过去,学校教育往往以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为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僵化。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建立灵活多样、符合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体系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小学校本课程培训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小学校本课程培训,旨在进一步提高我们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校本课程的发展。
在此,我非常荣幸能代表全体教师发言。
以下是我对校本课程的一些思考和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校本课程的意义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自主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针对性:校本课程针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需求,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开放性:校本课程强调资源共享,鼓励教师之间、学校之间、校内外之间的合作,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创新性:校本课程鼓励教师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可持续性: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1. 符合国家教育政策: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国家教育政策,体现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
2. 体现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要突出学校特色,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
3. 注重学生需求:校本课程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强调实践性:校本课程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5. 注重评价与改进:校本课程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策略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
学校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 开展校本课程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校本课程培训,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3. 搭建课程资源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课程资源平台,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支持。
4. 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 注重评价与反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及时了解课程实施情况,为课程改进提供依据。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与改进1. 过程性评价:关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等。
对于我国校本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于我国校本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1. 校本课程建设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注重学生思维方法和学科素养的提高。
2. 校本课程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专业水平,通过制定具有学校特色和实际需要的教学计划、任务、教案等,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责任感,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益。
3. 校本课程建设还需要注重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落实教育教学的本土化和现代化。
4. 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注重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和教育教学的协调性,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实现。
5. 校本课程建设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和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鲁平志
校 本 课 程 开 发 的 几 点 思 考
一、国家对课程管理的总政策 二、校本课程的意义 三、校本课程的目标 四、校本课程的特征 五、校本课程的功能 六、校本课程的开发领域 七、校本课程的开发类型 八、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九、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十、校本课程的实施 十一、校本课程的评价 十一、 十二、校本课程的管理 十二、
八、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反 映地方文化、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确保国家、地方、 映地方文化、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确保国家、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相协调,促进学校、 学校三级课程相协调,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 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展。 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时代性和先进性原则 ; ) (2)地域性和本土性原则; 地域性和本土性原则; (3)针对性和实用性原则; 针对性和实用性原则; (4)选择性和灵活性原则; 选择性和灵活性原则; (5)简约性和通俗性原则; 简约性和通俗性原则;
2.需求调查 2.需求调查
在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领导下, 在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领导下,学校自行或在 有关专家协助下,对学生的发展需要、 有关专家协助下,对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及社区发 展需要、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 展需要、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
3.培训教师 3.培训教师
四、校本课程的功能 校本课程的功能
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有利于促进学校 特色的形成。 特色的形成。 弥补国家课程、 方课程的缺陷. 弥补国家课程 、 地 方课程的缺陷 . 提高课 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热点与反思
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热点与反思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和指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课程的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究热点1. 校本课程理念与实践校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等能力。
校本课程的实践是建立在理念的基础上的,旨在促进学校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当前,校本课程的实践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如何将校本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2. 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评价校本课程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如何对校本课程进行有效的评价,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因为设计好的校本课程,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改善,提高教育质量。
3. 校本课程与教师发展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参与,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水平会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研究校本课程与教师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4. 校本课程的政策支持与机制建设校本课程的推行需要得到政策的支持和配套的机制保障,因此研究校本课程政策的制定及其具体实施效果,研究校本课程的组织管理和配套保障措施,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反思与建议1. 理念导向需要明确校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但在实际实施中,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有必要对校本课程的理念导向进行明确,确保校本课程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规律。
2. 评价机制需要完善目前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尚不够完善,评价的角度主要是以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为导向。
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共5篇)
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共5篇)第一篇: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一、问题的提出学校实施的课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也制约着教育的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随着80年代末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和实施的不断推进,全国出现了诸如上海的一些代表学校、江苏的南师附中、武汉的华师大一附中、广州的华南师大附中等一批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办学背景,以优越的智力、人才、信息和政策环境所支撑的教改先行者。
但是,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学校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师资、条件、生源、信息都相对不足的农村地区,如何抓住课程改革这个核心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是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作为一所地处农村地区新的重点学校,我们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怎样进一步大面积提高质量,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办出特色。
我们一致认为,下列这些基本问题,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思考:●基础教育的本质功能究竟是什么?学校在新的形势下怎样来实现基础教育的本质功能?●不同的地区、学校存在着很大的文化、经济差异,还有学生、教师的差异,如何面对这些差异,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学生、教师的发展需求?●什么是真正的高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凸现学校特色的关键抓手是什么?通过什么能引动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化,确保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办学要素的优化,以合理地调和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的突出矛盾?一般来说,学校的改革可归结为两大内容:学校办学机制的改革和课程改革。
机制的改革对外是为了优化办学环境,争取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内是为了激发活力,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和课程改革提供可靠保障。
课程的改革则包括了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因此,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做到对国家、民族负责,对学生终身负责,对家长、社会负责,就必须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的整体优化,特别是应注意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建设好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
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摘要:本文追溯了校本课程的发展,对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进一步搞校本课程实施提出了若干建议:扭转传统观念、明确校本课程实施的功能与意义;借助于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条件,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搞好教育相关配套改革工作;以校为本,加强校本课程的专业化管理与评价工作。
主题词:校本课程问题思考一、校本课程发展的追溯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上众多国家都推行了由国家发起的大规模课程改革,如美国60年代的课程改革。
受其影响,后来其他国家的课程改革在教育观念和推行方式上都与美国相类似。
在课程发展史上,这一波及众多国家的课程改革被称为“新课程运动”。
新课程运动源起于自然科学专家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其教育理念为,教学的基本主题是学科结构,经过科学地组织的学科包括了社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新课程的推广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由于忽视了教师在新课改的作用,在推广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20世纪70年代,随着教育民主运动的深入,对学校尤其是学生个体的特定需要的关注及教师职业逐步专业化的需要,人们对60年代新课程运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新课程运动的革而不新暴露了国家课程开发模式的缺陷,大规模国家课程之所以在实施中遇到阻力甚至推行失败的根源是课程开发集权制本身造成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这两种模式本身就会引起不同的课程实施结果。
因为国家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种中央高度集中的自上而下的研究、开发、推广策略,它很难满足不同地方与学校的需要;另外,权力的过度集中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教育效益的下降。
因此,20世纪70年代校本课程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
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则是为尊重具体学校环境以及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存在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单一的国家课程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都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各个国家都认识到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不可能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两种课程对学校教育都有特定的作用,国家、地方、学校应共享课程决策权,分担责任。
对校本课程的思考
对小学校本课程的思考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小学教师以满腔热忱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与探索活动中。
历经九年,校本课程的发展却是缓慢的,这让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非常担忧。
一、从区域管理层面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基于学生兴趣发展而设置的一种课程。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它应该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在选择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氛围、社会环境和学校现有师资的专业性与独特性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出特色的课程,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加强课程的管理与评价。
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到宏观把握、细节放手、积极扶持、创造条件,引导各小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向科学、健康方向发展,使我区校本课程开发与发展不断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人文化。
二、教育部门应如何管理(一)转变认识上的误区。
根据现阶段我区校本课程的现状分析,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各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结合学生的需求设置丰富的课程内容,也很少有学校尝到开发校本课程的“甜头”,一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
因此,加强宣传与培训,转变基层学校对开发校本课程的错误认识是关键。
(二)加大对教师的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度。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最大的困难是教师缺乏课程方面的培训。
由于教师学历与教龄各不相同,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普遍存在,因而加大对教师的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度尤为重要。
(三)加强对校本课程的规范管理。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项难度大、涉面广、艰巨而长期的工作。
学校所制定的方案既要科学规范,又要具体可控,要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思考和未来展望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思考和未来展望尽管校本课程的产生给当今学校的课程设置注入了活力,激发了教师课程开发的参与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但由于它还刚刚起步,因此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我们应深入思考,积极改进,以期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更大的发展。
(一)问题思考1 国家课程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我国以往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国家课程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科体系完整,知识结构逻辑性强,学科内容偏多、偏难、偏深,各学科都有与实践相脱节的内容。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针对性地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和重建,减少国家课程所占比例,给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但是,新教改并没有从根本上把要求和教学内容降下来。
编制大纲和教材的各学科的专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科本位”的思想,都在为自己的学科争课时,加内容,都是为培养本学科的专业人才而编制课程计划和教材,学生学习的负担并没有减下来。
旧的内容减不下来,新的内容又要加进去,师生普遍感到“课时”太少。
一定程度上,“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成了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追求。
处于起步阶段的校本课程,也就抵挡不住国家课程的冲击。
2学校、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欠缺一直以来,我国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需要具备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缺少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时都没有获得应有的课程开发技术方面的知识,许多学校、教师不知道“课程”,更谈不上课程开发,或者把课程开发当作课程专家的事。
即使是致力于课程革新,也是把课程改革看作是教科书的改编。
多数教师课程意识淡薄,课程开发能力较弱,承担不了校本课程开发。
这样,有些学校勉强开发,结果只能是学科课程在“应试”上的深化,无法体现学校特色、学生特长。
开发校本课程不仅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导致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方法的更新、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教师多年来已形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被触及,某些教师会对课程的开发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消极抵触心理,给校本课程开发带来了阻力。
校本课程的实施_经验、问题与对策
校本课程的实施_经验、问题与对策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引言: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关注。
然而,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实践中的经验、思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如何更好地实施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1.1 深入调研和需求分析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深入调研和需求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学生、教师的需求进行准确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内容。
同时,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教育目标,确定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
1.2 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专业发展与培训是校本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
学校应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引导教师了解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并帮助他们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校本课程中。
同时,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应得到重视,共同进步,共同探索。
1.3 学生参与与评价学生应当成为校本课程的主体,他们的参与与反馈将极大地推动校本课程的改进与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调查、座谈会、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课程的优化。
二、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2.1 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价,但目前多数学校尚未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使用情况等,这有助于发现问题,指导改进。
2.2 学校资源配置不足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资源支持,但目前许多学校存在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
这导致了一些校本课程无法开展,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 学科之间的整合不够校本课程的实施应该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打破学科条条框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学科整合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阻碍了校本课程的全面发展。
三、针对问题的对策3.1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学校应该建立全面、多角度的评价体系,包括定期的课程评估、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教师的反思评价等。
顺利开展校本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修改11)
顺利开展校本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修改11)顺利开展校本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校本课程,简而言之就是在学校开展的有组织、有教材、有计划、有目的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它的开展有利于将学校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型人才塑造基地。
也更加贴近现代化教育的宗旨。
学校领导的支持与理解、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强,是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的有利条件,我现将校本课程在学校能够顺利开展,并长期发展下去,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和意见:首先,拟订可行的校本课程教学内容。
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求知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拟订一至三套可行的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如:音乐:包括声乐(美声、民乐)、器乐(管乐、弦乐、打击乐)、舞蹈(现代舞、民族舞、芭蕾舞);美术:中国画、西洋画(素描、水彩、水粉、油画)、版画、儿童画(简笔画、卡通画);体育:跑、跳、投、球类(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艺术体操、武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动植物、力学、光学、化学、声学;外语:日常对话、单词记忆、外语歌曲、外语书写;其目的在于进行比较,哪种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适合在本校开展(将众多方案进行试行,就学生的喜爱程度而定)。
最终精选出一个可以使师生互动的科目进行校本课程教学。
它的选编教材应注重实用性与知识性的并存,避免教条式和填鸭式,要富有乐趣,能吸引5-15岁的儿1童和青少年。
其次,组织学生参与。
这是关键,校本课程能否正常地、连续地开展,有赖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且是大多数、多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参与响应。
只有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展才能具有吸引力、号召力、鼓动力、影响力,才能使校本课程形成规模,才能引起更多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注意。
多层次的学生的参与,是校本课程能延续下去的必然条件。
多层次,狭义上指年级的不同;广义上指邻近的其他学校的具有兴趣的学生。
我认为:传统教学中,将学生按年级与班级划分,都不能完好的实施校本课程,因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接受和理解的能力也不相同。
学习反思 关于校本课程的思考
学习反思关于校本课程的思考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内外寻找教育资源为学生开设的能够亲力亲为的课程,是学生生活体验与各学科课程之间的一座桥梁,更是实现“学在身边”,设立愉快教育目标的辅助手段。
在今年的新学期开始的校本课程教研会上,教研员与我们分享了关于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一些思考与建议,受益匪浅。
教研员在会议开始,先为在座的各位老师提了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贯穿整场会议,也是作为教师我们在开设校本课程时,应该首先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为谁而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便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当然,我们在教学时也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注意分层教学。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二)谁来建设课程?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遵循教师与专家、学校与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相结合原则。
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聘请课程专家参与,形成校长、教师与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与合作的开发队伍。
当然,教师资源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开发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创新,也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挑战,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课程知识与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也能使教师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三)怎样建设课程?建设校本课程,我们应从学生角度入手,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以实现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个性的差异等,基础课程不能满足有些学生的需要了,使得一些学生的精力浪费了,学习的潜力也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甚至有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失去了兴趣。
而校本课程就能满足学生不同方面的需要,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尽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和个性。
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并关注个性,关注差异,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校经验,为学生的全面而主动发展提供了课程保障。
(四)如何选择课程内容?首先应放在第一位的一定是以人为本,选择并设置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思考与策略
1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思考与策略我把这些问题和误区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教育本质的忽视。
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些问题看似清楚明白,但是在功利化的追求下,现实的教育却沦为为了考分的教育、为了学校声誉的教育。
其二,对教育规律的藐视。
教育是有规律的社会活动,然而现实中,过度学习、超前学习却随处可见,让五岁的普通孩子去学习小学六年所有的功课,这难道符合教育规律?其三,对时代要求的蔑视。
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对社会进步要求视而不见,除了现成的几门学科,很少有学校去关注社会对人才有什么要求,关注社会对人的素质、品格和人格的要求。
其四,对精神生活的轻视。
部分教师精神生活缺失,梦想失落,激情枯竭。
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校长应当重视学校的精神生活,为教师的发展、生活多考虑一点,提高教师成就感和幸福感。
其五,对课堂教学的无视。
很多校长成了社会活动家,整天在外开会、跑关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焦虑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认同以及政府的评价,却没有精力顾及课堂教学,校长应当回归课堂、聚焦课堂,这样,提高教育质量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陈玉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学校承担着教育主体作用,学校的发展不仅要在办学条件上逐步提高,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有内涵,要有灵魂。
因此,学校要树立内涵发展的思路,用教育家的思想办学,用课程的理念来经营,用文化的手段来落实,才会实现教育功效,才会使学校走向成功。
一、强化反思,加强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再认识”1、认识一:“雷声大、雨点小”,不过是“浮云工程”。
剖析一:新课程改革要想成功,不应只是自上而下的召唤,而应成为发自内心的呼唤与呐喊。
所以,新课程改革应是一个自我革命的历程。
结论一: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发展性的校本课程功能观”。
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如果说国家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那么,校本课程就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建议
校本课程建议校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提倡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并表现出如下价值趋向。
1.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性。
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人经验,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提供有效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有一个感受和体验过程。
密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意义的理解,激发学习的动机,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素材可以来自教师的搜集,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的收集。
2.校本课程的设计是综合性的,倡导课程整合,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克服由于学科彼此独立对个体施加影响造成知识割裂,让学生眼中的生活更完整、客观、真实。
3.增强校本课程的开放性。
在实施校本课程教学时,要突破围绕课堂进行教学的传统授知方式,通过调查、访问、资材收集、网络信息等适时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实践性、合理性。
二、评价建议1.评价的功能。
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以《校本课程标准》为依据,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既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通过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评出发展的功能和创新的活力。
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2)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
(3)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评估,应体现自主性。
2.评价方法。
(1)采用等级制、设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
若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交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努力方向,争取合格。
(2)评价内容分态度习惯、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三个领域。
要特别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如兴趣、情感、态度等。
(3)坚持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可以对学生参与的活动。
如调查、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中表现加以逐一评价。
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分析与评价都采用“自我参照”的原则,既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能力这参照系,关注他们的发展水平,评价要求不是整齐划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校本课程的思考和建议
所谓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从本校学生的需求和当地学校的课程资源出发,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内外寻找教育资源给学生开设的能够亲力亲为的课程,是学生生活体验与各学科课程间的一座桥梁,是实现“学在身边”“乐在学中”的愉快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
校本课程的提出和实施对学生、学校和教育事业都有重大影响,有历史性的标志意义。
它标志着新课程所负载的素质教育真正张开了翅膀。
此前的学校教育都是以国家或地方课程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教材内容和学生关系的远近无法改变,教师和学生都把目光盯在那几本课本上,而校园和生活这两座色彩缤纷的教育资源宝库被长期漠视。
即使重视校园建设、力主丰富校园生活的学校,也仅把校园作为环境而非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缺乏利用其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动意识。
这对学生来说,错失了一个真实生动的课堂,极大的影响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知识的储备;对教师和学校来说,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增加了实施教学、进行管理的难度。
科勒斯涅克说“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源于学生生活,趣味性强,容易接受,是学生生活和大纲课程间的桥梁。
校本课程是新生事物,也是对教师的考验。
历来教师都是握着教材授课,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校本课程要求教师首先做创造者。
这无疑是一种挑战,是对教师思维和能力的挑战。
要想有效创设该课程,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充实自己,为课程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准备越充分,课上的越得心应手,越激情四射,学校应为其顺利开发提供有力辅助。
目前,学生整体缺乏活力、动力,情感体验粗疏,生活体验积累不足,情感品味不深,以致在课程学习中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难以引起充分共鸣,影响了对美的欣赏和感悟,使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目标不能有效实现。
针对这种情况,我有以下两个建议:
一、设置“你、我、他的故事”课。
这堂课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观察、细心体验和生动表达的能力,实际上也是学生初步感知的人际关系学。
课上调动学生观察身边人、事、物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感受生活的苦辣酸甜,点播他们从言行举止中观察判断人的性格品质,然后整理润色成为生动真挚的故事。
课下则是学生睁大眼睛张开心灵观察体验,动笔成文的天空了。
而后相互讲述,促进学生间思想感情的交流。
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如何与人相处,增强他们的群体参与能力,加深他们对生活认知的程度,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这门课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学生的生活感受能力,是一门切实可行的趣味课程。
课堂是组织点拨激发兴趣的场所,又是展示成果、交流沟通的平台,而功夫主要在课外。
可以安排每周一节,既不使学生产生压力感,又可以激活他们的课余生活。
相信孩子们会乐于并受益于此课的。
这既是情感教育课,又是表达训练课,是对语文教学的有力拓展。
二、可以利用学校内外的体育设施、花草树木及鸟兽虫鱼等自然资源,开设“你是谁”科学知识课。
课上给学生讲述大自然的神奇精妙,激发其一探究竟的欲望,好奇心会牵引着孩子们沉浸其中尽情探求的。
凡事问个为什么:花儿为什么那么红,叶子为什么是绿的,草为什么干枯了,欣赏红花绿草为什么会心情愉悦,红旗为什么会迎风招展……既涉及化学生物又少不了物理,更少不了语文。
老师的职责是适时点拨,让孩子们既自由观赏又有明确方向。
在孩子们遇到知识盲区时,老师能及时给予帮助,使学生收获成就感,激发更强的探求欲。
探求欲望自然引发课堂学习兴趣,“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课堂成了学生解疑释惑的天地,老师则成了学生主动追随的指路明灯,课本不在枯燥无味,反而成了寻幽探胜的宝地。
老师更应该躬身实践,成为学生的榜样,督促学生坚持不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
师与我们同在”会成为动力之源在学生心底激起层层涟漪,为活动的有效展开奠定感情基石。
冰心先生说过“对孩子进行爱祖国的教育就不能是抽象的。
孩子们爱祖国、爱人民,总是从身边感受到,如爱故乡的一草一木,爱自己的教室和校园,爱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也爱自己养的小动物……”坚持下去,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养成了爱观察、好研究、珍惜一草一木的好品质,爱国情感潜移默化如心中。
这两堂课都有充分的课程资源,也不存在设备要求和课程难度,只要有责任心、爱心和恒心的老师都可以完成。
相信哪个学校都可以开发。
在真实生动而又开放的校本课程中,积极向上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丰富充实自己更上一层楼;原本不起眼尤其是不屑于文化课的孩子,会闪现出积极主动、热情而执着的光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正是这个道理。
他们在自由自主的宽松环境中,由好奇心牵引着接触到很多知识,当然会遇到困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课本的魅力,此后学文化课的心态就会大有改观,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因为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心态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学生的精神面貌积极健康了,学校氛围也会焕然一新。
总之,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快乐成长,可以切实实现学校活跃、和谐、良性管理。
导向变了,行动也得变,校本课程必须贯彻实施。
他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标志着由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变,是实现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步伐。
我想到了这些,所有老师都会有自己的思考。
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群策群力,校本课程很快就会大放异彩。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是孩子们、老师们查阅资料的平台,能充分展示她丰富充实而又灵活便利的又是我,成为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助手,师生都会时不时的与她亲密接触,以求得及时的援助。
校本课程肯定要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才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