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观课议课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

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教学目标:1. 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把握。

2. 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

2. 想象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桃花源记》原文及其注释。

2. 与《桃花源记》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学生准备:1. 预习《桃花源记》原文。

2. 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桃花源记》的插图或相关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桃花源?为什么人们向往桃花源?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桃花源记》原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查阅注释。

要求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桃花源记》的感悟。

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讲解。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词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

可以是填空题、选择题或简答题。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从中汲取启示。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熟读《桃花源记》原文,巩固所学内容。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实现“桃花源”式的美好生活。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课堂氛围是否融洽,学生是否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5.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内容。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桃花源记》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一、说课稿: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生平介绍和《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

2. 教学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自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品的意境;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品的意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理解;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5.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维。

二、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自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品的意境;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品的意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理解;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4.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维。

5.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展示陶渊明的生平介绍和《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第二步: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第三步: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第四步:教师引导,分析作品中的意象;第五步: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反思:1. 优点:利用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生平介绍和《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2. 不足:在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时,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课堂讨论时间安排不够充足,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改进措施:在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深入理解作品;适当延长课堂讨论时间,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桃花源记观课议课

桃花源记观课议课

桃花源记观课议课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桃花源记》观课议课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教学的典范语文教学,如何做到省时高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乐学,一直是探讨的话题。

而这一节课,则给我们提供了一堂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教学的典范。

一、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我们的课堂,往往是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

即使有ppt,通常也只是用ppt“教学”,ppt放完了,课堂教学也就结束了。

而这堂课引入视频,展示渔人发现、探访桃花源的过程,生动形象,让学生进入情景,思维被充分激活,省去老师空洞枯燥乏味的讲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文寻美环节,老师用白板展示重点内容,让学生体会、感悟、互动,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

更难得的是老师对“并怡然自乐”中“并”字含义的讲解,用白板展示“并”字甲骨文,学生理解豁然开朗,可谓牵一字而动全句,动全文。

在“辨析桃源真假”环节,又用白板展示语句,学生思维活动一一呈现。

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极大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让课堂容量变得丰富起来,让课堂形式变得多样起来,让学生的兴趣浓厚了起来,也让课堂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事半而功倍。

二、教学设计化繁为简,各环节环环相扣。

《桃花源记》需学习的内容众多,诸如景物描写、留白、悬念等等。

而这节课只设计了:学习回顾、寻找桃源之美、品析桃源真意、辨析桃源真假、拓展练习等环节。

这些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删繁就简,步步展开,环环相扣,才有了标新立异,浑然一体的效果。

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堂学习高效。

文言文教学,最感枯燥的是疏通文意,我们在教学中要么自己一字一句翻译,要么指定学生翻译。

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无所事事,不愿主动记笔记,费时低效,无法走出困境。

而这节课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关注文本,品析、鉴赏语言,从而达到把握课文主旨。

摈弃陈旧思想,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听、说、读、写综合练习得以体现,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特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教育学生珍惜现实,积极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特点。

(2)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桃花源的美丽景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桃花源的诗词或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桃花源记》,理解课文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特点,分享各自的见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1)设计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进行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

四、课后作业:2. 要求学生进行课后阅读,选取一篇与桃花源相关的文章或故事,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1)课堂节奏是否紧凑,学生是否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

(2)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特点的把握程度如何。

3.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桃花源记》议课稿

《桃花源记》议课稿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使得来自众多途径的信息获得综合处理后,最终呈现给学生。

通过课程学习我们深感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工具,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的良好效果。

下面结合远程培训《桃花源记》课例,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感悟。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

在这节《桃花源记》课堂教学中,夏老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内容生动、如诗梦幻般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

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仿佛置身其中,加深了对本文主题思想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有效想象,使学生感受桃源环境之美,自然引出问题。

让“幸福感”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优化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

有效的学习过程,其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亲自体验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这节《桃花源记》课堂教学中,夏老师充分使用了白板的拖曳、翻转、书写、放大、插播视频等功能,充分发挥白板的交互功能,促进师生互动,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白板的构图、移动、拖拽等功能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与传统语文课堂大不相同的一面。

利用白板功能设计的诸多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参与热情高涨。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多方互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首先,我说说教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由不同体裁的文言文组成,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寄托了作者的情怀,使人深思。

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和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

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背诵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现在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此,我将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课堂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为了尽可能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激情导入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展示以前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严陵镇白塔中学杨传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美、乐、奇)(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一)想象桃源之“美”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

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领会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表现的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反馈,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2. 教学改进: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和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和寓意。

2. 请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阐述作者的写作技巧。

3.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4.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归园田居》、《饮酒》等,感受其文学风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桃花源记》的主题和价值观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和价值观。

2. 能够分析《桃花源记》中所传达的主题和表达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对于人类向往自由境地的思考和追求。

4. 培养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批判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自由境地的向往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通过《桃花源记》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和思考。

2. 培养学生对于自由境地和美好社会的追求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电子教案和投影仪。

2. 学生个人笔记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导入学生背景知识,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桃花源记》。

2.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的意义。

主题和价值观的分析:1. 通过阅读《桃花源记》,开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所传达的主题和表达的价值观。

2. 教师呈现电子版教案,在投影仪上展示相关的主题和价值观的概念和解释。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桃花源记》中所传达的主题和表达的价值观。

自由的向往与追求:1.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对桃花源的向往和追求。

2. 学生个人完成对桃花源的想象和描写,进行展示。

对现实社会的思考:1. 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2. 学生根据《桃花源记》中的启示,思考现实社会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

总结和展望:1. 引导学生对于《桃花源记》的主题和价值观进行总结和归纳。

2.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并对下一步的学习任务进行展望。

板书设计:主题:《桃花源记》的主题和价值观价值观:民始以利,止以义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桃花源记》的主题和价值观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分析其中的思想和理念。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自由境地和社会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

然而,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过程显得有些仓促,有些同学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

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

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

教案: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3)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3)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3)对比分析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陶渊明及《桃花源记》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遇到问题相互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2)对比现实生活,思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借鉴(1)分析并欣赏课文中优美的描写和修辞手法;(2)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强调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陶渊明集》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桃花源记》的兴趣。

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桃花源记》,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 讲解:教师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

4. 分析:学生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理想与现实,展开联想和想象。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桃花源记》,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后习题,深入理解文章。

3. 写一篇关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六、教学反思:2. 教学方法: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回顾《陶渊明集》的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时,教师结合实例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

3. 学生参与:学生在自读和合作探讨环节积极参与,但在拓展环节的思考和表达方面还有待提高。

4. 教学改进:针对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教师可增加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指出对方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桃花源记课堂评议

桃花源记课堂评议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评议永年第十五中学贺社强一、教研组长董焕丽评议:《桃花源记》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名篇。

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时,又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

贺老师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二、语文老师张运花评议:应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反复诵读,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桃花源记》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三、语文老师伊社民评议:教学过程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

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贺老师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

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应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

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贺老师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四、语文老师赵君英评议:教学过程品味佳句,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

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标: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题;顺畅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共两课时)五、教学过程1、回顾旧课2、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共四节,按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结局(4),写渔人离开及再访桃花源。

可见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4、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把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渔人和桃花源人,模拟采访和受访,通过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蕴涵的思想。

示例:A、渔人采访桃花源人⑴、能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情况吗?⑵、请问你们是怎样来到这里的?⑶、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风俗习惯吗?⑷、当我来到这里时,你们有何感受呢?⑸、我离开时,你们有什么要叮嘱的呢?B、桃花源人采访渔人⑴、你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⑵、桃花源给你什么印象呢?⑶、桃花源人给你什么感受呢?⑷、你是否也想永远留在桃花源呢?⑸、你对外人说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5、迁移探究⑴、问题一:桃花源人因不满当时纷乱、不安的先秦社会,躲避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满老师、同学的时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学、旷课,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吗?⑵、问题二、《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反思。

(3)培养学生的朗读、复述、讨论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反思。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桃花源记》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学生跟随教师,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反思。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精选10篇)

《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精选10篇)

《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精选10篇)《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课程标准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课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

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

这一课在本册中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2.课文内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语一一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皆出自于此,诗人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更是那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的人民所追求与幻想的。

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虚构的,但它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为人所传诵的重要原因。

3.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并背诵一些篇目。

根据这些要求,再联系当今素质教育在语文教改中的体现以及学生实际。

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①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②疏通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③根据书上对挑花美景的描写,结合平时学习的描写方法,说(写)一段话。

由于是八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古文的基础又薄,从而对文言文的认知基础及理解迁徒能力较差,所以我确定①②为重点目标,第③为难点目标。

二、说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知识面窄,没有预习的习惯,但是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较易接受,从而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

而八年级这个班比起其他班来,在这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也容易因此出现冷场的场面,对于这一点,教师应满怀激情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含反思)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含反思)
-课文结构的认识:学会梳理文章的起承转合,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
举例解释:如“世外桃源”一词,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理想之地。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解读: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汇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字的用法。
-写作特色的理解:对于寓言、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句和实际语境来解释。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桃花源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作品。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想象过一个没有烦恼、纯净美好的地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桃花源”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心灵的宁静。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练习,以“我的桃花源”为主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品。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创意写作练习,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绘出各自的“桃花源”。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如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因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和指导。

《桃花源记》观课报告

《桃花源记》观课报告

《桃花源记》观课报告听了张老师执教的《桃花源记》,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一、教师搭抬,学生唱戏在这堂课里,张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以成语“桃花源记”导入课文,引起学生兴趣与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给以解答,教师适时点拨,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整堂课上气氛活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整堂课看来,学生乐于学,学得开心,学得有信心。

而且从课堂中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预习做得相当充分!二、引导与备课: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在这节课上张老师突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启发学生,采用分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明显的改变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教学课文,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人仿佛置身桃花源中。

采取了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势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字词的印象,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者充分占有知识,可谓博学之人,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在他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

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四、这种新颖的文言文教学形式适用的班级应该是程度比较好的,所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一开始的朗读上,学生的读与课文的字词没有合拍,整堂课朗读比较少。

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试验的推开而提上了教学的议事日程,语文课也不例外。

课堂教学效率是否提高,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掌握了多少。

总之,本次研修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和进行自我提升的平台。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高效,教师都要精心备好课,设计好上课的每一环节,更好我认识到我们平时要多学习。

我会不断进步找到更加适合学生们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欣赏和学习几位老师优质课堂,学习到了很多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宝贵经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观课议课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桃花源记》观课议课
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教学的典范
语文教学,如何做到省时高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乐学,一直是探讨的话题。

而这一节课,则给我们提供了一堂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教学的典范。

一、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我们的课堂,往往是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

即使有ppt,通常也只是用ppt“教学”,ppt放完了,课堂教学也就结束了。

而这堂课引入视频,展示渔人发现、探访桃花源的过程,生动形象,让学生进入情景,思维被充分激活,省去老师空洞枯燥乏味的讲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文寻美环节,老师用白板展示重点内容,让学生体会、感悟、互动,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

更难得的是老师对“并怡然自乐”中“并”字含义的讲解,用白板展示“并”字甲骨文,学生理解豁然开朗,可谓牵一字而动全句,动全文。

在“辨析桃源真假”环节,又用白板展示语句,学生思维活动一一呈现。

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极大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让课堂容量变得丰富起来,让课堂形式变得多样起来,让学生的兴趣浓厚了起来,也让课堂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事半而
功倍。

二、教学设计化繁为简,各环节环环相扣。

《桃花源记》需学习的内容众多,诸如景物描写、留白、悬念等等。

而这节课只设计了:学习回顾、寻找桃源之美、品析桃源真意、辨析桃源真假、拓展练习等环节。

这些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删繁就简,步步展开,环环相扣,才有了标新立异,浑然一体的效果。

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堂学习高效。

文言文教学,最感枯燥的是疏通文意,我们在教学中要么自己一字一句翻译,要么指定学生翻译。

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无所事事,不愿主动记笔记,费时低效,无法走出困境。

而这节课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关注文本,品析、鉴赏语言,从而达到把握课文主旨。

摈弃陈旧思想,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听、说、读、写综合练习得以体现,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搭抬,学生唱戏,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后,语言训练扎实到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实施中得以充分体现,语文
学科的人文性得到张扬。

而要达到这些,巧用白板技术,助力语文课堂教学,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趣盎然,学习省时高效。

科学的教学设计,创新的课堂教学,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充分融合在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中,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又助力课堂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确实是一堂课堂教学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