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石油产业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管道运输建设周期短、费用低。 国内外交通运输系统建设的大量实践证明,管道运输系统的 建设周期与相同运量的铁路建设周期相比,一般来说要短1/3以上。历史上,中国建设大庆至 秦皇岛全长1,152公里的输油管道,仅用了23个月的时间,而若要建设一条同样运输量的铁 路,至少需要3年时间,新疆至上海市的全长4,200公里天然气运输管道,建设周期不足2年, 但是如果新建同样运量的铁路专线,建设周期在3年以上,特别是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相 对较差,大规模修建铁路难度将更大,周期将更长,统计资料表明,管道建设费用比铁路低 60%左右。
21774914
22065965
41.7
45.4
1995-2009年国际石油产量及采储比(单位:亿吨)
年份 储量 石油产量 储采比 年份 储量 石油产量 储采比
1995 1996
1408.80 1430.85
32.82 33.77
42.68 42.37
2003 2004
1621.20 1621.49
采收率
• 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1)自然条件:储层岩性、物性、非均质性、流体性质以及驱动类型等; (2)开发油田时所采用的开发系统:即开发方案; (3)石油的销售价格; (4)地质储量计算准确程度。
• 世界上已形成提高采收率四大技术系列:
(1)化学法: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水驱及其复配的二元、三元复合 驱、 泡沫驱等。 (2)气驱:混相、部分混相或非混相的富气驱、干气驱、CO2 驱、氮气驱和 烟道气驱等。 (3)热力采油:热水驱、蒸汽法、火烧油层、电加热等。 (4)微生物采油:微生物调剖或微生物驱油等。
2.2.1 石油产业结构的组成
• 资源结构
• 生产过程结构
• 产品的供应与需求结构
• 空间布局结构
• 企业规模结构 • 国际、国内市场结构
2.2.2 石油产业生产结构
• 石油产业基本生产过程可划分为勘探、开
发建设、油气生产、油气分配供应、油气
加工等几个主要子系统。前一个子系统的
水平变量(探明储量)是后一个子系统产
(3)管道运输建设周期短、费用低。
(4)管道运输安全可靠、连续性强。 (5)管道运输耗能少、成本低、效益好。
管道运输的优点
(1)运量大。 一条输油管线可以源源不断地完成输送任务。根据其管径的大小不同,其每年的运 输量可达数百万吨到几千万吨,甚至超过亿吨。 (2)占地少。 运输管道通常埋于地下,其占用的土地很少;运输系统的建设实践证明,运输管道 埋藏于地下的部分占管道总长度的95%以上,因而对于土地的永久性占用很少,分别仅为公路 的3%,铁路的10%左右,在交通运输规划系统中,优先考虑管道运输方案,对于节约土地资源, 意义重大。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储量(千桶) 642174790
续表
产量(千桶) 21657494 20448833 19412890 19293279 19807309 19551334 20349772 20368350 21 170365
石油产业经济学
第二章 石油产业结构
本章框架
• • • • • • 基本概念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第二节 石油产业结构分析 第三节 石油产业结构优化 第四节 石油产业关联分析 第五节 石油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 联分析
第二节 石油产业结构分析
• 2.1 石油产业结构的概念 • 2.2 石油产业的结构 • 2.3 石油产业结构的演变
储采比(年) 29.7 31.9 34.5 34.6 33.8 35.8 34.4 34.4 42.0
651929712 670349750 668262406 669737600 699813400 700557060 699778600 889334400
1989
1990
907442751
1001571623
如何理解储采比
• 最好不要认为储采比是对储量的度量,而应把它看 作是储量总体以多快的速度产出石油的度量。
• 理解储采比的关键是要认识到储量不是以稳定的速 度减少的。 • 一个生产区域可能会因为完全没有开发而有一个高 的储采比;相反,一个完全开发的成熟区域可能会 有一个低的储采比。
部分国家的储采比
影响和决定储采比的因素
第一因素 第二因素 第三因素
资源量
自然条件;地质理论; 开采的可能性、现实性 投入的人力、财力和时间; 科技水平;风险性和成功率
自然因素;技术措施; 组织措施
勘探 程度
采收率
采油 速度
国内石油需求量;石油出口 量;能源战略和能源政策; 军事因素;外交因素; 技术经济因素
国际油价、汇率; 世界能源展望; 石油天然气远景预测; 替代能源的发展; 国际形势、国防需要。
已开发探明地质储量。未动用储量即为未开发的探明地质储量。
储采比的经济涵义
• 储采比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油气田)工业潜力的强度指标,又是反 映勘探和开发环节间比例关系的结构指标。 • 储采比是指按现有规模生产,该国(该油气田)剩余的油(气)储量尚 可支持若干年;从长期来看,储采比反映了石油的稀缺程度和油价 的长期走势。

储采比反映了目前剩余石油资源在当前生产能力下可供开采时间的长短。 1990年以来我国石油储采比一般在14~15之间,2006年石油储采比为11, 储采比有所下降。总体上看,我国石油资源需要加强勘查工作,提高资源 保障程度。
世界总的储采比
年份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储量(千桶) 530696260 613386148 632668710 666399420 628456050 714647310 658542850 640032490 645734320 640911585 产量(千桶) 16496467 17477477 18306575 20021783 20159643 19217724 20720210 21623330 21828095 22721250 储采比(年) 32.2 35.1 31.6 33.3 31.2 37.2 31.8 29.6 29.6 28.2
石油产业的组成
1 地质勘探 2 钻井 3 测井
8 销 售
石油 产业
4 试 井
7 供应
6 运输
5 采油
石油产业内部结构?
2.2 石油产业的结构
• 2.2.1 石油产业结构的组成 • 2.2.2 石油产业生产结构 • 2.2.3 石油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 • 2.2.4 石油产业结构的定性分析 • 2.2.5 石油产业结构的特点
原油 产量
26685
18949
49575
76.5
3300
642
277.5
400
41000
12650
加工 能力
88818
34030
27143
23119
14178
13508
12053
11686
10400
10196
自给 程度
0.30
0.57
1.83
0.003
0.22
0.05
0.02
0.03
3.94
1.24

油 炼厂年炼两量(吨
原油年产量
/ 年) / 年)
原油进(出)口量(吨
炼采比内涵
内涵: 反映一国原油自给程度; 反映一国石油产业的地位
• 自给自足型(俄罗斯)
• 进口加工型 (日本、法国、意大利) • 出口型 (OPEC)
不同国家石油炼采比例(自给程度)
国家 美国 中国 俄罗斯 日本 印度 韩国 德国 意大利 沙特 加拿大
2.1 石油产业结构的概念
• 石油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
指石油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
联系,包括石油产业内部各个构成部分的 组合及其相互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 比例关系。
石油产业的概念
• ◆ 石油产业是指勘探、开发、生产及储运、加工和销售石油及其 石油产品的企业集合。石油产业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中下 游产业链关系密切,具有非常鲜明的产业链结构和产业链信息传 递效应,其中,上游从事的业务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中游主要是油气的存储与运输,下游则涵盖炼油、化工、天然气 加工等流程型业务及加油站零售等产品配送、销售型业务。 • ◆ 所以,石油产业就是以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上游,以石 油和天然气的存储与运输为中游,以石油炼制、石油化工、销售 为下游的一条石油长河,上中下游产业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不同国家石油炼采比例(自给程度)
国家 法国 巴西 英国
墨西 哥
伊朗
委内 瑞拉
科威 特
伊拉 克
尼日 利亚
挪威
安哥 拉
原油 产量
91.5
9750
6525
13025
16625
10850
10050
12000
9050
10125
8950
加工 能力
9918
9541
9330
7700
7255
6410
4680
3187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1643.26
1645.08 1689.45 1708.00 1817.00
38.97
39.09 39.02 39.29 38.20
42.17
42.03 42.34 42.00 45.70
资料来源:《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0》
2525
1595
195
自给 0.01 程度
1.02
0.70
1.69
2.29
1.69
2.15
3.76
3.58
6.35
45.9
提高炼采比的途径
• 减少油田、管道的自用和损耗量; • 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水平;
• 尽量变出口原油为出口成品。
C 产运比
管道运输的优点
(1)运量大。
(2)占地少。
37.03 38.68
43.78 41.92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1443.92
1459.13 1484.79 1522.40 1554.79 1605.58
34.77
35.46 34.77 36.14 35.98 35.75
41.53
41.15 42.70 42.12 43.21 44.91
• 剩余可采储量(remaining recoverable reserves): 油田投入开发后,
可采储量与累计采出量之差。 • 剩余可采储量 = 可采储量(即探明储量×采收率) — 自开发至本期截至
ຫໍສະໝຸດ Baidu
累计采油(气)量。
• 年产油(气)量 = 动用的探明储量×采油(气)速度。 • 动用的探明储量是指已投入开采的油(气)田被开发部分的储量,也就是
国 家 1992年1月1日评价储量 (千桶) 6126740 6581293 1350000 3994310 7609400 57000000 92200000 92860000 257842000 17899820 59100000 51298000 26250000 1991年估计产量 (千桶) 236155 522899 55224 649444 680360 3744900 710217 1219830 2977560 677914 854574 1013605 2690561 储采比(年) 25.9 12.6 24.4 6.2 11.2 15.2 129.8 76.1 86.6 26.4 69_2 50.6 9.8 印度 印度尼西亚 文莱 英国 挪威 独联体 阿布扎比 伊朗 沙特阿拉伯 尼日利亚 委内瑞拉 墨西哥 美国
能开发的“源”,也是最主要的投入和开
发建设项目的物质基础。
石油产业生产过程系统图
油 气 勘 探 开 发 建 设 油 气 生 产 油 气 分 配 供 应 油 气 加 工
2.2.3 石油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
(石油产业生产结构的比例关系)
四大比例系数
A 储采比 B 炼采比 C 产运比 D 产销比
A 储采比
石油储采比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吨 年产油量(吨 / 年) )
天然气储采比

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 年产气量(
3
m)
3
m / 年)
A 储采比
• 探明储量是在油田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在现代
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 可采储量是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从油气藏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 气量,即可从探明储量中开采出来的储量。
提高储采比的措施
• 增加探明储量
• 提高最终采收率
• 控制采油速度----石油开采原则的争议 有 水 快 流 细 水 长 流
PK
B 炼采比
原油自炼能力 炼厂年加工原油能力( 原油年产量(吨 吨 / 年) / 年)
原油自给程度

原油年产量(吨 炼厂年加工原油能力(
/ 年) 吨 / 年)
实际炼采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