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文学欣赏论

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对文学欣赏的自觉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长期以来,对文学的认识人们更多的是关注文学作品及创作活动中的诸多问题,对欣赏活动关注比较少。创作者及其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一直是一种“施予”的关系,在文学活动中处于主导的、主动的地位;欣赏者对作家作品来说是“仰慕”的关系,处于被动的地位。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只能看到一些零散的欣赏心得和欣赏感受。二十世纪以后,人们才越来越重视并自觉于文学欣赏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现代欣赏理论。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美学的出现,才把文学欣赏的意义及接受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而且也是应有的高度。

欣赏理论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对于文学理论的初学者来说,主要的是弄清和掌握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即文学欣赏的性质,文学欣赏的特点,文学欣赏的功能或作用以及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的关系等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欣赏的性质

文学欣赏是以文学作品为欣赏对象并由欣赏对象——文学作品所引起的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由于欣赏对象与其他欣赏活动不同,以及欣赏对象所引起的欣赏主体的感受和认识不同,文学欣赏就具有着本身特有的一些性质。

一、文学欣赏是一种由欣赏对象在读者方面引起的艺术思维活动

1、与阅读其他思维活动的成果(如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文章)相比,其他阅读对象是通过抽象的逻辑的方式,以论点的鲜明、论据的充分、确凿和论证的深刻和透辟使我们获得某种理智上的领悟。虽然它们由于理性上的充分能给接受者理智上的满足,但是由于它们舍弃了事物的具体感情的成分,这种阅读活动往往不能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享受。

而文学欣赏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为依据的富

于感情、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思维活动,即是一种始终保持着感性印象的形象思维活动。当然,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直观认识,它能够在生动的直观形式中获得深刻的理性内容的把握。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让大家认识一下不同的阅读对象所引起的不同的思维活动。比如:“笑”,生理学上解释为人们由于某些心理活动所引起的面部肌肉的惊挛。解释得很明白,很透彻,透彻得令人扫兴和不愿接受,使人感到人类最好不要有这种现象和举动。但是在《三笑》中,秋香的笑以其具体感性的形式,不仅把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弄得神魂颠倒,也令众多的欣赏者如醉如痴。而《林海雪原》中座山雕的三笑,又恐怖得令人心惊肉跳。数学上的一加一等于二,抽去了一切具体感性的成分。而在文学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是一加一等于二,《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一加一等于二。又比如,什么是文学?文学理论上说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这样的认识是相当精炼和准确的,然而也是非常抽象和枯燥的。当我们阅读实际的文学作品的时候,比如阅读《红楼梦》和莎士比亚作品时,我们对文学的认识就是非常具体的,生动的。可见由于接受对象的特点不同,接受活动中心思维途径和得到的感受就大不一样。

2、同是形象思维,但文学欣赏的形象思维与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又有所不同。

(1)、从对现实的把握来说,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现实的直接认识,文学欣赏是通过文学作品对现实的间接认识和把握。也就是说作家在客观现实中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他就把这种认识和感受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创作出文学作品;而欣赏者则是通过作品中的具体描绘,获得对作者所表现的那一方面的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再说得简单一些,创作者是从现实到作品,欣赏者是从作品到现实。比如,鲁迅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看到时了使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性”,就通过阿Q等形象反映出来,告诉人们,这就是人们受苦受难的原因之一。人们通过阿Q等形象,就能具体地认识到这种“国民性”及其危害,并有可能自觉地起来改造自身的或他人身上的“国民性”。

( 2)、从创作和欣赏的过程来说,创作是把大量的生活现象概括、集中成为特定的艺术形象,创作出可供欣赏的艺术作品,是从面到点;文学欣赏

则是从某一特定的艺术形象出发,去把握普遍的社会生活内容,是由点到面。

( 3)、从创作和欣赏的目的来说,创作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定的欣赏对象,即为人们创作出具有一定认识教育和审美意义的文学作品,而文学欣赏则是为了从文学作品中获得一定的认识教育和审美愉悦。

二、文学欣赏是作家的艺术实践活动在读者方面的继续和伸延,是文

学实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作家的创作活动,毫无疑问是文艺实践的一个方面,但作品创作出来后,并不意味着艺术实践的完成和结束,还要通过而且只能依靠欣赏者的欣赏活动去实现作品的实在价值,或者说只有通过欣赏活动才能使文学作品产生和发挥社会作用。

以往的文学理论,过于注重作家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少关注文学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现代欣赏理论的发展尤其是接受美学的出现,开始改变这种状况。尽管接受美学等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缺陷,但它们使人们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是由文学创作活动和文学接受活动两部分构成的,而文学作品则是这两个部分,两种活动之间的联接点。文学活动的这两个部分互相依存,互为目的,缺少一部分,另一部分要么是不存在的,要么是没有价值的。它们的关系就象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一样。没有作家的作品,没有接受的对象,当然也就没有接受者和接受活动的存在;反之,作品创作出来后,不进入文学接受过程,没有接受者的接受活动;或者作家的创作活动,不以接受者的接受活动为目的,这样的创作活动及其结果作品,充其量只能是“孤芳自赏”,“自斟自饮”的个人抒怀,没有什么社会价值和意义,不能成为现实的作品和审美对象。

因此,文学欣赏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阅读活动,而在于只有在阅读中,文学作品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才能实现其各种内在价值;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才能算最后完成。不经过阅读的作品,只不过是一堆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符号,只具有可能的、潜在的审美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