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与朱元思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与朱元思书》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与朱元思书》中的生字词和难懂句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意义。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阅读和赏析古文的基本方法,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吴均对朱元思的深厚友谊,以及蕴含在作品中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与朱元思书》中的生字词和难懂句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意义。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掌握阅读和赏析古文的基本方法,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介绍吴均和朱元思的交往经历,以及《与朱元思书》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初步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调,同时进行必要的字词解释和语法讲解。
3.深入阅读: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意义,重点讲解难懂句子和词汇。
4.课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进行阅读技巧的操练。
5.总结延伸: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吴均的其他文学作品,以拓展视野。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解法: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法和难懂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2.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练习法:教师安排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4.多媒体辅助: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教师安排课堂练习题目,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包括词汇解释、句子翻译和理解题等。
2.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翻译课文中的难懂句子和完成相应的阅读理解题目,以巩固课堂所学。
3.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朱元思与朋友书信往来的背景和内容。
(3)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和背景。
2. 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学会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书信格式和礼仪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朱元思书》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书信写作的纸笔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思其人及其与朋友的书信往来背景。
(2)学生齐读《与朱元思书》,感受文本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僻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文中描绘的场景,感受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心得体会。
5.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书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书信作品,分享创作喜悦。
(2)教师点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书信写作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8. 作业布置:(1)熟读《与朱元思书》,巩固所学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书信写作能力。
9. 课后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容。
与朱元思书教案《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优秀7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优秀7篇,欢迎阅读。
与朱元思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一、引入课文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
南朝人)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
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一)、朗读课文1、明确读音和句读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朗读:学生全文朗读。
(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
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
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与朱元思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文言学问,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5、指导同学积累文言学问,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力量。
6、理解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主旨。
7、引导同学品尝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育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量,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1、引导同学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细心体会、尽情欣赏。
二、简介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同学初步感知文意。
老师提示读音: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泠(líng)戾天(lì)鸢飞(yuān)经纶(lún)横柯(kē)2、指名同学读课文。
四、同学自读课文,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同学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争论沟通,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巡察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争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老师指导同学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五、理清背诵思路依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奇妙。
同学分六小组沟通,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沟通。
六、同学依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千丈见底水之清异水急湍猛浪水之急天从高山寒树树之奇下流负势轩邈山之势独飘奇山泉鸟蝉猿山之音绝荡息心忘反山之力横柯疏条林之密七、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篇具体的书信。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文言语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使学生能够感悟友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珍惜友谊、真诚待人的人生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1课《与朱元思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阅读、文学常识、文言文翻译、课文解析及思想感情体会。具体章节内容如下:
1.课文阅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把握。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与朱元思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给远方的朋友写过信,表达过思念之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书信表达情感的。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文学常识:介绍作者吴均的生平和作品背景,了解骈文的写作特点。
3.文言文翻译: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提高翻译能力。
4.课文解析: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重要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吴均及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子。
(3)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句子翻译和朗读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吴均及作品《与朱元思书》。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熟悉文本。
(2)要求学生标注生僻字词,并查阅字典。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讲解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2)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朗读节奏。
5. 练习与反馈:(1)让学生进行句子翻译练习。
(2)挑选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与朱元思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3.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作品中大自然描绘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与朱元思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大自然景象,提高学习兴趣。
3.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优美文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5篇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_
任教教师:_________________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5篇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⑩哦,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千年百载,以其特殊的臂力,撩拨着人们心头的重重波澜。
丰哉,富春江,乌篷摇梦。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2.领会作者热爱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猛浪若奔(飞奔的马)2、从流飘荡(顺、随)
3、经纶世务者(筹划)4、负势竞上(凭借)
二:翻译,注意加横线的词语。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三)、美美的赏
《与朱元思书》和上学期学习过的《三峡》,都是写山、范水的名篇,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结合《三峡》,赏析本文。
4、写景的手法上,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声衬静、比喻、夸张等手法。
(四)、美美的背
如此美文,定要背下来才痛快。配乐背诵。
1、背诵接龙。(一个同学一句)
2、美美背背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
3、第五、第六小组PK背诵接龙。看看哪一组更准确、流畅。
(五)、富春江奇山异水。不仅陶醉了吴均,也引无数古代文人雅士留下过许多吟咏的佳句。展示:
《与朱元思书》 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的山水之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感受骈文的韵律之美。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略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感受作者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语言之美。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山河壮丽多姿,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美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富春江,去领略那里的奇山异水,感受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笔下的《与朱元思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律之美。
(三)疏通文意,积累词汇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1)风烟俱净:俱,全、都。
净,消散。
(2)从流飘荡:从,顺、随。
(3)任意东西:东西,向东或向西。
(4)一百许里:许,表示约数。
(5)水皆缥碧:缥碧,青白色。
(6)急湍甚箭:甚,超过。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精选11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吴均的创作和写作特色。
2.通过课堂竞赛、导游、演讲把握文中的字词解释,解读作者对山水的喜悦之情。
3.体味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逸的高洁志向。
4.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课前活动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1)吴均的生平2)吴均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3)吴均文学创作的独特性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一)新课导入1、美景图片情景导入2、你去过的景色最优美的地方是哪里?3、美在人的眼中、心里,也在作家的笔下,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山水(二)赛一赛:吴均知多少1、以大组为单位接力介绍吴均的文学常识,每组每次一人,每人只说一句话,选出说得最多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2、学生接力竞赛时教师择要在黑板上板书3、学生在接力比赛后笔记加横线的内容:吴均,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
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
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
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
还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三)说一说:小导游说富春美景1、齐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句读2)边读边感悟文句之美3)初步感知文章的大体内容2、小导游说富春美景1)学生根据工具书或资料口头翻译课文一遍,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假想:如果你作为导游带人游览富春山水,你将怎样来有重点地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3)15分钟时间写出导游词。
初二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教案

初二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言文翻译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对《与朱元思书》的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吴均及其创作背景。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僻字词,理解文言文语法。
三、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吴均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3.逐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二、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2.结合具体词句,讲解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三、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分享对课文写作手法的感悟。
四、作业布置1.翻译课文,注意把握词句的含义。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掌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文学价值。
二、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的文学价值,如意境美、情感美等。
2.结合具体词句,讲解文学价值的体现。
三、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分享对课文文学价值的感悟。
四、作业布置2.结合课文,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写作手法的掌握和文学价值的认识。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的现实意义,如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2.结合具体词句,讲解现实意义的体现。
三、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分享对课文现实意义的感悟。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品词析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吴均及其作品《与朱元思书》的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山水诗人吗?他们的作品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4.品词析句教师挑选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品词析句。
5.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文章中描绘的自然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对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何理解?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课堂小结学生复述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入?2.学生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是否扎实?3.学生在品词析句方面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4.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是否得到培养?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鼓励学生创作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3.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资源1.课文《与朱元思书》2.吴均简介及背景资料3.相关诗歌、散文作品4.环保宣传资料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测试成绩: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2)学会珍惜友情,懂得与人相处之道。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文中某些句子和词语的准确解释。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元思及其作品。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
(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3.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3.5 练习巩固(1)让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
(2)设计相关题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1)熟读并背诵《与朱元思书》。
(2)完成相关练习题。
4.2 作业要求(1)按时完成,认真对待。
(2)遇到困难,主动请教。
五、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3)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5.2 评价方法(1)课堂提问、回答。
(2)作业批改、反馈。
(3)学生自评、互评。
六、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6.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言文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3)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3)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2)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2)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与朱元思书》的教案设计2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3)分析文中描绘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珍惜。
(2)懂得珍惜时光,奋发向前,不负韶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句式的理解。
(2)通过景物描写感悟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对《与朱元思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各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课后背诵课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名句;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学会欣赏文言文的优美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名句。
2.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
3.学会欣赏文言文的优美意境。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文章写作特色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富春江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描绘的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讨a.课文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观?它们有什么特点?b.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c.课文中哪些句子你觉得特别优美?为什么?4.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重点分析课文中的名句、重点字词句。
a.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如“风烟”、“钓石”等。
b.分析课文中的名句,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等。
c.讲解课文写作特色,如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5.课堂练习a.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中的名句。
b.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自然景观。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a.背诵课文中的名句。
b.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重点字词句,学会了欣赏文言文的优美意境。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具体语句分析,让学生理解作者寄情山水背后隐含的情感及其社会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感受文言文独特的审美韵味。
《与朱元思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与朱元思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与朱元思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与朱元思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
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
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
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
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
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二、课文简介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
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作者漂亮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与朱元思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互助了解文义;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3、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能够领会到富春江绮丽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是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独特,写法精妙的特点。
难点是了解文义。
【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
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参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
请大家打开书,听我朗读课文,注意读音的正确。
3、要与古人对话还需过翻译这道关:老师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的译文,请大家对照书下注释和手头的参考资料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翻译不到位的地方,有的话请及时在旁边进行纠正,看谁的眼光较犀利,谁的古文翻译能力较强?每小组负责一段,给大家三分钟时间。
(分发材料)4、进行每小节节意的分析。
明确: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5、再齐读,停顿的适当、节奏的缓急。
老师在找课文翻译的同时,又找到一篇《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作者也是吴均,据说这是原稿。
真实性我想也无从考证。
但我们可以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有改动的地方哪个更好些?为什么?明确:文章结构特点:总分;语句多用对偶句,增强气势;抓住景物特征,注重细节描写;善用精妙词语,表现事物特征;语句书写为情感表达服务。
《与朱元思书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与朱元思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朱元思的友情故事,领悟纯真友谊的力量。
2. 学习新的词语和句型,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朱元思与李白的友情故事,学习新的词语和句型。
2. 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情感认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本课通过一篇故事来导入新知,引导学生进入本轮学习,通过李白和朱元思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古代贤人的友情。
2. 朱元思与李白的友情朱元思与李白的友情,是唐代著名的故事之一。
李白是当时的一代文学巨匠,而朱元思则是清贫士族。
朱元思希望能够拜学李白为师,深入下来两人相识相知,成为了一生的好友。
朱元思一生尝尽寂寞与挫败,从未得到过权势和地位的提升,但是他依旧保持着最纯粹的志向和最执着的行动,这也让李白非常欣赏和尊重。
朱元思在他的致李白的一封信中曾写下:“吾心如山,而欲明其志,祈相助效,以展余质。
”3. 学习新词汇和句型1) 词汇贫苦、寂寞、挫败、权势、地位、纯粹、志向、执着、行动、尊重、助效、展余质。
2) 句型a. 吾心如山,而欲明其志。
b. 祈相助效,以展余质。
c. 一生中尝尽寂寞和挫败。
4. 学习诗词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朱元思并不被外部环境所束缚,他的理想和志向永远如同一座山一样坚定,这也正是李白所欣赏他的原因。
教学《望海潮·东南形胜》一首诗,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朱元思的内心世界和他的诗歌创作。
5. 综合练习让学生了解情感认知,进行综合性的练习。
在教学三百字作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能运用学过的知识结构,还要从情感认知出发,创作一篇给好友的信。
四、教学体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典文化和李白与朱元思的友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掌握课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记忆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掌握课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朱元思书》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预习检测请学生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课堂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内容。
a.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美景的描绘。
b.作者对朱元思的赞美和思念。
c.课文中体现的作者思想感情。
4.课堂讨论a.课文中的美景描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b.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对朱元思如此思念?c.课文中有哪些写作技巧值得学习?5.课堂练习a.简答题: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b.分析题:分析课文中某一段的写作技巧。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短文,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建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练习完成情况。
2.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评价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写作技巧的运用情况。
六、教学延伸1.举办“家乡美景”主题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教材简解】本文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
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根据这种情况,我觉得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尤为重要。
【目标预设】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2.观景赏物,揽胜探美3.品味语言、写法,评说成败得失【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写法2.揽胜探美,探寻作者于写景中寄寓的志趣美【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与朱元思书》工于写景,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
因此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应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品味、鉴赏、联想记忆、积累。
【设计思路】一、课文导入,披文入境;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入乎其内;三、观景赏物,揽胜探美——沉乎其中;四、品味语言、写法,评说成败得失——出乎其外。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披文入境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
浙江境内的富春江就是一处人间仙境,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在此流连忘返,吟诗作赋,成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而南朝梁代骈文家吴均所写的美文,更以其独特的视角、超然物外的情怀和凝练精湛的笔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雄奇秀丽的画卷。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去欣赏富春江迷人的景致,去感受这篇模山范水经典作品的非凡魅力。
(板书课题与作者)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入乎其内投影:1.自由朗读,互相订正生字读音;默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小组内质疑释疑。
2.先体会文章情感和内容特点,确定并标注语段内不同句子的情感语调、节奏停顿、语速快慢,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由组合,自选方式(如一人演读,男女生两人分读,三人接读,四人齐读)。
然后开展小组比赛。
展示:1.齐读生字词。
2.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质疑释疑。
3.朗读展示比赛;并引导评价。
“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展示我们理解的程度。
教师示范朗读第一节;然后出示朗读这一节的说明:投影:“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语调高昂,一字一顿。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语调舒缓,欣喜的情感;“荡”“东”“西”适当拖音。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一句语速较快,第二句速度放慢,“水”字拖音,最后一句中的“独”“绝”读得简短铿锵有力。
本小节总体语调变化过程:高昂——舒缓——铿锵有力学生朗读其他小节,教师点评读得是否到位,并加以指导。
第二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前两句语调较高,后两句语调轻,语速缓,读出赞叹的情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语调突然高昂,“箭”“奔”重读。
第三节:“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前两句语调平顺,语速中等;第三句语调升高,语速加快,第四句语速减慢,其中“上”字要拖音,“互相”“轩”“邈”三者后要有拖音;第五句与第三句同;第六句“千百”语速减缓,拖音,“成峰”一字一顿,铿锵有力。
这六句朗读变化过程:语调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前五句语速较快,一气呵成;“猿则百叫无绝”一句“猿”突然有较长的停顿,其后五字一字一顿,语速缓慢。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三两句语速较快,二四两句语速变缓,且一字一顿。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一三两句语速较快,二四两句语速缓慢,特别是最后一句,语调越来越低,“见日”两字一字一顿。
关于演读,教师示范一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竖起大拇指,做赞叹状三观景赏物,揽胜探美——沉乎其中前面通过朗读感受了富春江景致的非凡魅力,现在我们游览一下富春江,仔细观览有哪些令人赏心悦目的景物,它们都有什么特征,这里的“水”“异”在哪里,“山”“奇”哪里呢?下面我们做一名游客,神游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投影:做游客1.拍照片——说明照片内容和拍摄的理由,题写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2.当画家——介绍用怎样的形态和色彩,表现景物特征。
3.写游记——简述游踪或细致描绘你心目中的富春江景色。
4.写诗歌——可以依文写诗,也可引用古诗。
自主选择其中一种你喜欢的角色或活动方式,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关键是让书中的山现出来、水动起来、美丽的鸟儿活起来、泉声蝉鸣响起来。
学生准备展示:1.拍照片、绘画、写游记、写诗歌四项内容每一项先展示其中的一个,同时教师及时进行点评。
2.在展示时让学生个人或全体朗读相应语句。
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同学们神游了富春江,现在该总结一下你看到的景物及其特征了。
景物主要是写了“奇”山和“异”水。
其中“水”异在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其中“山”奇在山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是写出了高峻峭拔。
奇在山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声音奇妙,如动听的乐曲。
奇在山色——“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木葱茏茂密,隐天蔽日。
板书:异水水清水深水急奇山山形山声山色设计扇形板书,最后将“山”“水”去掉,以突出水之“异”山之“奇”。
四品味语言、写法,评说成败得失——出乎其外富春江的景色美不胜收,描写富春江迷人景致的诗文词赋可谓汗牛充栋,而为什么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只用了短短144个字,就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富春江的奇异景色,成为模山范水的经典之作呢?它的构思独特在哪里?它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他深厚的语言功底究竟又表现在哪里?投影:座谈、采访活动两人一组,一为吴均,一为吴均时代的儒生。
做吴均:就你们对本文思路、写作手法、语言运用(包括锤炼词语修辞运用)等方面的认识用一种吴均向儒生谈创作体会或二人采访对话的方式交流看法。
做儒生:就本文的文体、思想倾向、内容表现、行文构思等方面向吴均“吹毛求疵”。
学生准备。
展示(不必求全,根据学生回答点到为止):吴均创作谈:⑴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⑵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条理清楚。
⑶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
⑷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⑸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
⑹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
⑺本文情景交融。
在如许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8)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9)讲究词语的锤炼。
儒生“吹毛求疵”:1.思想倾向探究:请问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写人、抒情还是写景?(是写景,反衬景物之魅力;也是抒情,抒发追求自然,淡泊名利的情怀。
)“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这几句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仁人志士应“济苍生,安社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拯民于水火,“兼济天下”,退隐避世的思想态度是不可取的;或者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下,洁身自好也是迫不得已。
)2.文体探究:书信一般有事说事,怎么写起富春江景色来了?目的是什么?(活用书信文体,描写景物,借以委婉表达思想意旨,意趣盎然。
)3.语意思辩:“横柯上蔽”到“有时见日”这一层显得多余——因为这一节前面两层已分别从视觉、听觉写出“奇山”特点,第三层再从感觉上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层次分明,结构完整,为什么还要加上“横柯上蔽……有时见日”呢?(学生可就此展开思考辩论)。
如果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教师可出示(或说出)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
投影:吴均生活在政治黑暗的南北朝时期。
他出身寒微,好学而有俊才,一生仕途很不得志。
梁武帝时,因私撰《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到了焚书免官的惩处。
他深感官场生活的黑暗和痛苦,寄情山水,希望从山光水色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宁。
五结束语: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
手捧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静观万物之妙,谛听天籁之音,一种物我偕忘的超然之心油然而生。
最后,让我们对应黑板上的板书有感情地试背课文,在美读中结束对富春江美景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