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它跨越了公元220年至589年,总共持续了369年。

这段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政治分裂、经济衰落和文化繁荣。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汉朝的瓦解,导致了政治分裂和地方割据的局面,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局面。

一、政治分裂与统一的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期,分裂的现象十分明显。

公元220年,三国时代的魏国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

到了西晋时期,外族入侵加上绥德之变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晋朝的分裂。

接着,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逐渐明显,出现了南北朝的局面。

不过,尽管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相当长的统治分裂时期,但在不同时期还是出现过意想不到的统一和复兴。

其中最伟大的就是东晋时期的刘裕,他统一了南北,建立了南北朝中的刘宋朝,并恢复了魏晋时期的中央制度。

此时,虽然国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总体上已经向着统一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二、政治割据与分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很难同意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统治方式,因此,许多地方都发生了割据的局面,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它自己的势力。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几位出色的领袖,但它们不能持续地统治整个国家。

与此同时,政治不稳定导致了帝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下滑。

江南文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中最著名的一种,它包括了千古爱情故事《红楼梦》、著名文化人物如《蜀见白帝城图》的作者诸葛亮等。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的不稳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统一的仪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终的统一标志是581年隋文帝杨坚的登基。

在登基仪式上的一个经典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统一是如何经历了在王朝兴起之前的政治乱象。

当时,杨坚在禅位前,时间订在宵夜时分,人们在城堡中炫耀着刈泪与怀旧心情,这些都描绘了魏晋南北朝经历的那些动荡不安的时期。

最终,隋朝的建立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结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民族融合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分裂、动荡和多元化的时期。

这个时期涵盖了公元220年至589年,分为三个时期,即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和隋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权多次分裂,出现了许多小国家和地区,同时也发生了大量的流民和民间纠纷事件。

但是,这个时期也有许多重要的文化和艺术成就,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和宗教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始是由于东汉的崩溃和三国时期的出现。

这个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中国传统帝国的结束和新时期的开始。

这个时期表现出了中国政治和文化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在魏晋时期,政权分成了三个部分,即魏、蜀和吴。

各个部分之间的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

在北方,魏朝统治了大片土地,而南方则包括了吴国和西晋。

这种瓜分产生了大量的政治问题,导致了大量的流民和人口迁移。

其次,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小国家,例如北魏、东魏、西魏、南朝梁、南朝陈、南朝宋和南朝齐等。

这些小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分化加剧了中国的动荡。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许多文化成就,如佛教和道教的出现和发展,士人文化和文学的繁荣。

最后,在隋朝时期,中国恢复了国家统一,实现了北方、南方和西域的重新统一。

这个时期也见证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新兴盛。

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诗歌涌现出来,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到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分裂有其历史背景和复杂性。

一方面,这个时期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基础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连续的战争、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

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文化和宗教交流也增加了人民对多元体验的需求。

总之,这个时期的政治分裂和文化融合是一个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变迁和多元化的重要阶段。

它证明了中国历史上的多元文化和文化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 国历史的分裂与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 国历史的分裂与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它见证了国家的分裂与民族的融合。

在这数百年间,政治格局的频繁更迭、文化的多元碰撞以及民族间的交流互动,共同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三国鼎立,拉开了魏晋南北朝分裂的序幕。

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使得原本就摇摇欲坠的东汉政权更加脆弱。

各地豪强纷纷拥兵自重,形成了众多割据势力。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后,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段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但在政治、军事的角逐中,也涌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西晋短暂的统一未能改变分裂的趋势。

司马氏篡魏后,建立了西晋。

经过多年的征战,西晋最终灭吴,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然而,西晋的统治阶层内部腐败严重,争权夺利,引发了“八王之乱”。

这场内乱极大地削弱了西晋的国力,使得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南下,导致了“永嘉之乱”,西晋政权迅速崩溃。

自此,中国再次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之中。

东晋偏安江南,与北方的十六国对峙。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

东晋政权依靠着江南士族的支持,得以维持。

而在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

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速。

各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的交流中,逐渐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和制度。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南北对峙局面延续。

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它们都以建康为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所发展。

而北朝则先后出现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政权。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强了民族融合。

但北魏后期的政治腐败和内乱,导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

在这漫长的分裂时期,民族融合成为了一个显著的特征。

少数民族的内迁,带来了不同的文化、风俗和生产方式。

他们与汉族在生活中相互接触、交流和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分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分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不仅经历了政治上的分裂和战争,也经历了民族上的融合和摩擦。

在此期间,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不仅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使得民族融合和分裂更为复杂和多元化。

首先,我们看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动荡和战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出现了一些深刻的矛盾和嫌隙。

特别是北方的北魏政权在其统治初期采用的“儒释合一”的思想,遭到了一些少数民族的反对和排斥。

因为在他们看来,儒家经典是汉族文化的代表,而释家则更多地表现出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信仰。

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文化的差异和民族之间的不平等,表明了在民族融合和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文化得到繁荣和发展的时期。

在南方的东晋和宋朝时期,吴越族、蛮族等少数民族经常与汉族文化互相渗透和融合。

例如,吴越王国在书法、诗词等文艺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们的文化在中国的文艺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些表明在民族融合和交流的过程中,文化的交融和共创不但可以使各族文化变得更加充实和丰富,更可以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和融洽。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西部交流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民族融合的表现。

在北方,河套地区的鲜卑族、突厥族等少数民族经常与汉族进行贸易和征战,并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互相借鉴和影响。

与此同时,南方的士人、儒生亦不断向北方传递汉族文化和知识。

这种跨文化、地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极大地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也使得中国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开放性。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因为它是美学融合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唐朝时期的文学家陈著曾说过:“魏晋以来,风尚之美,皆归于此。

”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繁荣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既有诗歌、词曲、散文等文学形式的兴起,也有壁画、雕塑、景观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背记手册)-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背记手册)-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1、背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易错点拔】
1.对于文化名人,需要识记历史人物 作品、所属领域、生活朝代、后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相关知识。
2.《齐民要术》与《农政全书》都是关于农业方面的科技著作;《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
3.曹魏时期的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东晋的王羲之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被后人誉为“书圣”。
3.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1)北方战乱,北方农民大量南迁,为南方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比较安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战争基本都发生在北方,基本没有波及江南地区。
(3)南方的一些统治者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如三国时期,蜀汉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南朝刘裕比较注重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在宋初30多年里,南方出现了东晋以来少有的安定局面。
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二、知识梳理
第16课、三国鼎立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
(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2)表现:
农业: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③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缫丝、制瓷、冶铸、造纸等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结果: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多变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分裂与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历史学家们一直以来都在探讨和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究这段历史的背景、原因和结果。

一、背景与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源于东汉末年的混乱局势。

当时,外族入侵、社会动荡与统治危机交织在一起,使得原本统一的国家变得四分五裂。

豪强割据、地方封建势力的崛起是导致分裂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士族和豪强之间的斗争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不稳定。

同时,汉族士人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受到玄学、道教和佛教等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传统观念不再被广泛认同。

这使得社会精英层面出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政治观点,导致了各种争议与冲突。

政府无力控制局面,加之外族的入侵和割据势力的抬头,最终导致了统一的破碎。

二、分裂的结果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分离,然而,也正是在这个分裂的时期里,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文化和思想成果得以涌现。

玄学思想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诸如王弼的"道家玄学"和孙绰的"庄子玄学"等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文化,为中国思想史带来了重要的变革。

与此同时,佛教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与哲学思潮,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开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统一的努力与挑战在分裂的阶段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重新统一的努力。

通过包括卫氏、王氏、刘琨在内的一系列南北朝政治家的努力,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局势逐渐稳定,社会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归。

然而,统一的努力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北方人民对南方统治的不满、士族的阻力以及外族势力的威胁等,都给统一进程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尽管期间出现了一些有雄心壮志的统一政权,但是他们的努力并没有持久,中国社会在统一的道路上依旧曲折。

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

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

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一、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承袭汉朝统治的三国时期后,紧接着的两个时期。

在西晋灭亡后,中国开始进入南北朝时期,北朝以鲜卑族的国家为主,而南朝则以汉族的国家为主。

这段历史时期,既有分裂和对抗,又有交流和融合。

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1. 西晋的灭亡西晋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导致国力衰弱。

在内部军阀割据和外族侵略的同时,帝国的边境局势也岌岌可危。

这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并为南北朝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2. 北方鲜卑的崛起南北朝的分裂不仅仅是内部的矛盾引起的,还在于外族的崛起。

在鲜卑族的领导下,北部地区形成了一系列割据的政权,其中以北魏为主。

北魏逐渐与南方的汉族政权形成对立,南北之间的冲突和分裂加剧。

三、魏晋南北朝的融合1. 政治融合尽管南北朝之间存在着分裂和对抗,但也有一些政治融合的迹象。

例如南朝宋后期的刘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鲜卑族的影响,并开始重建中央集权。

这种融合尽管暂时,但为日后的政治统一打下了基础。

2. 经济融合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而南方相对繁荣。

为了增加经济实力,南北朝之间进行了一些经济交流和融合。

例如南北贸易的开展、南方手工业品的北运以及南方的农业技术引入等,促进了南北朝经济的互补和融合。

3. 文化融合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文化传统相对较为丰富,南朝文化也相对兴盛。

北方政权对南方文化的吸收和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北朝文化,如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兴起了北方的佛教石窟艺术等。

四、最终的统一1. 北魏的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最终,在北魏的发展和壮大下,北朝实现了初步的统一。

北魏后期,孝文帝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巩固了中央集权,为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南北朝的合并南方的南朝在北方统一的形势下,也逐渐出现了分裂局面。

南齐后期,南方政权先后被北方之主统一。

到了南朝陈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也被北方统一。

这样,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最终达到了统一的彼岸。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分裂与文化交融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分裂与文化交融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分裂与文化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政治分裂和文化交融的现象。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割裂成北方和南方两个分立的政权,而文化交流和融合却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分裂以及其中的文化交融现象。

一、政治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主要表现为北方魏国与南方吴国、东晋王朝之间的对立。

北方的魏国是由曹魏后裔建立的政权,而南方则由孙吴和东晋继承了曹魏灭亡之后的统治权力。

这两个政权的建立和对立,使得中国的政治局势一分为二,北方与南方长期以来形成了对立的关系。

北方政权魏国以北方汉族为主体,时刻准备着对抗南方政权,试图统一整个中国。

而南方政权则对抗北方的统一势力,以保护自身的独立地位。

北方魏国与南方吴国、东晋王朝之间的政治对立,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不稳定。

二、文化交融尽管在政治上存在着分裂,但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文化交融的现象。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迎来了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们纷纷涌现,文化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这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上,还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化传统的交流与融合上。

1. 文学艺术的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们在文学艺术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北方文人如嵇康、阮籍等以及南方文人如陶渊明、谢灵运等共同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北方与南方的文人们相互学习借鉴,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并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2. 哲学思想的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文化交往中相互融合。

南方兴起了以丹徒派为代表的道教思想,北方则有以王充为代表的新儒家思想。

这两种思想流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相互借鉴,互相吸收,形成了新的思想观念,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文化传统的交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化传统在政治分裂的背景下也在不断交融。

北方与南方的文化传统相互渗透,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吴地的绘画艺术与北方的书法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北方的舞蹈艺术与南方的音乐元素相融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舞蹈音乐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分裂和动荡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分裂和动荡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分裂和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从220年开始,一直延续到58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国家分裂的动荡局面。

这段历史时期的分裂和动荡主要源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1.1 中央集权的瓦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瓦解,地方势力逐渐壮大。

这主要是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各个政权在统治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巩固自己的权力,导致地方势力得以膨胀。

同时,中央政权的腐败和无能也加剧了地方势力的崛起。

1.2 分裂的政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其中,魏、蜀、吴三国鼎立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例子。

这些政权之间的争斗和战争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动荡。

二、经济原因2.1 农业危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等,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农业危机导致了粮食短缺和物价上涨,进而引发了社会动荡。

2.2 经济萧条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遭遇了停滞和衰退。

政权更迭和战乱导致了商业和交通的中断,经济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财政困难和税收重压也加剧了经济的萧条。

三、社会原因3.1 社会阶级矛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加剧。

贵族和地主阶级通过剥削农民获取巨大财富,而农民和低层士人则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之中。

这种社会不公平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民变。

3.2 民族矛盾在这个时期,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渐崛起,对中原地区形成了威胁。

这些游牧民族与中原的汉族人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导致了频繁的战争和动荡。

四、文化原因4.1 儒家思想的衰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道家和佛教的兴起。

这种思想的转变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和道德风气的败坏,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4.2 文化多元化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开始多元化发展。

各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文化形态多样化。

这种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也为社会的动荡提供了一定的推动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而多事之时,这段历史充满了战争、政治斗争和文化交流,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多个王朝的兴衰更替。

三国时期:分裂的开始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主要指的是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局面。

曹魏、东吴、蜀汉三国相互对抗,形成了割据混战的局面。

这一时期,各方势力争夺统一天下的权力,导致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乱和动荡。

两晋时期:分裂的延续
两晋时期延续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

西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统治并不稳固,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频发。

东晋时期,南方势力逐渐壮大,北方政权式微,导致中国南北分裂的趋势日益加剧。

南北朝时期:分裂的深化与融合的萌芽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等朝代,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代。

在这一时期,南北朝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和政治角力,但同时也出现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融合,既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多元融合的时期。

在这段历史中,战争和磨难固然存在,但文化的
传承和交流也从未停止。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分裂固然是一种现实,但融合才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融合,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中国文化多元融合的见证。

在历经动荡与战乱之后,文化的融合与传承最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

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课件

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课件

6.(2014· 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 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 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D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选 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私拿养子 财物同样无罪”得到保障的是父亲的利益, 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 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纲常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选 C。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缘关系世 代传承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且主要用于先秦时期,故 A 项错误;郡县制是秦汉时期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 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B 项错误;察 举制是汉代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 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的制度,与材料意思相符,故 C 项正确;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的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3.文化上 (1)思想: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出现“三教合一”现象。 (2)文学艺术: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神”。汉 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为代表。 (3)科技:南朝祖冲之与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 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农书。
[对点训练] 5.(2017· 河北承德联考 )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蜀中人物品题(评 论人物、议论时政)盛行。辞官最为品题所重视。当时似乎有这种 规律,每辞官一次,在社会上的名气就升一节,故许多人以辞官 为手段,来捞取更大的名气。与品题之风盛行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C ) A.世袭制 C.察举制 B.郡县制 D.科举制
三、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和 民族大融合时期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497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中国分裂成多个政权,同时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统一。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分裂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主要源自东汉末年的统治危机和内外因素的交织。

东汉末年的腐败和农民起义导致了政权的削弱,这为其他地方势力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同时,外族民族的入侵以及中央政权对地方诸侯的虚弱控制,也是分裂的原因之一。

二、分裂与统一的过程1. 魏晋时期的分裂东晋建立之后,中国陷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

其中,魏国为北方政权,晋国为南方政权。

魏国先后建立了魏、曹魏、后赵、前燕等政权,而晋国也经历了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2. 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南北朝时期的统一由南朝的宋朝和北朝的北魏完成。

刘宋建立后,北方政权逐渐削弱,而刘宋统一了南方地区。

随后,北魏发起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在439年成功统一了北方的政权。

这样,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暂时得到了结束。

三、分裂与统一的影响1. 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促进了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

南方文化的繁荣和北方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为中国历史上两个地区的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

2. 社会变革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也带来了社会变革。

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阶级和地方政权的斗争激烈,对这种社会动荡的反思为后来的社会改革提供了借鉴。

3. 政治制度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也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的崛起和衰落,使得中央政权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度得到了提高,也为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分裂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危机和内外因素的交织。

而分裂与统一的过程则经历了魏晋时期的分裂和南北朝时期的统一。

这个时期的分裂与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交流、社会变革和政治制度的演变都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而又多事之时。

在这段历史长河中,分裂与融合交织在一起,塑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民族面貌。

三国时期的分裂与融合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分裂时期。

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割据一方,形成了割据局面。

然而,在这种分裂的背景下,不同民族之间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例如,曹操集结了各地不同民族的人才,形成了强大的统治力量。

两晋时期的分裂与融合
两晋时期(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在晋朝的衰落后,南北朝时期的局面开始形成。

尽管政权分裂,但南北朝时期也见证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融合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南方与北方政权分立的时期。

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相继兴起。

在政权分裂的南北朝时期也是汉族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时期。

在政治割据的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也在悄然发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民族融合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历史图景,这种分裂与融合的交织,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多元性,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变革中的坚韧与包容。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多姿多彩的时期。

在这段历史长河中,不仅出现了政权的割据和分裂,也见证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分裂的政权格局
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过渡时期,标志着东汉政权的覆灭和封建社会的确立。

在这一时期,政权割据、内乱频发,魏、蜀、吴三国鼎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标志着中国政权的分裂和割据。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时期,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魏、北齐、北周,政权频繁更迭,南北对峙,形成了南北朝的政治格局,展现了中国政权割据和分裂的现象。

民族融合的文化交流
文化融合
在政权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量交流和融合,汉族文化、胡族文化、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文化碰撞
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与创新。

各地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中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和思想观念,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格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见证了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的融合与碰撞。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了政权的分裂和民族文化的融合,这既是历史的必然发展,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历史见证。

这段历史时期的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变迁,也启示我们珍视文化多样性,推动民族和谐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统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这个时期持续了近三个世纪,从220年到589年,包括了三国时期、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和南朝陈等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

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被分裂为北部和南部两个政权,这种分裂状态一直持续到隋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统一由于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因素的交织而变得异常复杂。

首先,在东汉末年,王莽篡汉失败后,中央政府的威信大幅衰落,地方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这为后来的分裂奠定了基础。

其次,外族入侵和战乱不断,导致北方边境地区的动荡不安。

汉朝东部的山东地区逐渐成为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重心。

随着冀州、豫州和兖州等地诸侯的崛起,东汉的中央政权逐渐失去控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过程中,三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三国时期从220年持续到280年,涉及三个主要的政权:魏、蜀和吴。

这三个政权都由曹操、刘备和孙权领导,经过多次争斗、同盟和背叛,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虽然魏国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整个三国时期的割据局面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奠定了基础。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政权相对较为稳定,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中心。

南方政权如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和南朝陈等,积极发展文化艺术,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

其中,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以其纯朴自然的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

南方政权还注重教育、建筑和农业等方面的发展,为南方地区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对中国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裂导致中原地区的经济衰退和文化沉寂,失去了统一的政治机构和有效的中央集权。

这也为南方政权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在南方政权的影响下,南方文化开始凌驾于北方文化之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直到隋朝的统一,中原地区才重新恢复了统一的局面。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三个世纪的分裂状态,为隋朝和唐朝的盛世创造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文化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文化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文化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多姿多彩的时代,这段历史既有政治上的分裂与战乱,也有文化上的交融与繁荣。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一时期的特点及其影响。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从东汉末年一直延续到隋唐之间。

这段时期的特点是政治上的割据分裂,南北对峙,以及文化上的多元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景观。

政治分裂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其中魏晋南北朝是最具代表性的。

诸多政权相互争斗,战乱不断,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备受影响。

这种分裂局面持续了数百年,直至隋朝的统一。

文化交融
尽管政治上存在割据和分裂,但魏晋南北朝时期却是中国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

各地文人墨客纷纷涌现,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诗人屈原、曹操、王羲之等名人相继出现,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化遗产。

影响与启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文化交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上的分裂给国家带来了动荡和不稳定,但文化上的交融却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这段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国家统一和文化交流仍有借鉴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文化交融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历史风貌,既有政治上的动荡与分裂,也有文化上的繁荣与交流。

这段历史时期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变革。

自西晋灭亡后,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局面,直到南北朝时期统一才重新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权。

本文将分析魏晋南北朝分裂的原因、分裂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南北朝统一的过程。

一、魏晋南北朝分裂的原因魏晋南北朝分裂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西晋时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导致了王朝的衰落。

内外战争不断,国力衰弱,导致各地割据势力的出现。

同时,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入侵也严重削弱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其次,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也与地理因素有关。

北方的气候恶劣,边疆民族的威胁不断,这使得北方地区的统治者更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和边防安全。

而南方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经济发展较快,南方统治者更多地依靠文化和经济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最后,政治斗争和家族纷争也是导致分裂的重要原因。

在这个时期,统治者之间的内斗非常激烈,家族势力对王朝的稳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争夺皇位和权力,导致了多次政权更迭和统治者的短命。

二、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的政治格局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政治格局非常复杂。

这个时期出现了多个政权和割据势力,其中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梁、南朝陈、南朝宋、南朝齐等政权较为有影响力。

北方政权以鲜卑族族人为主,他们注重军事力量的发展,通过战乱和征伐来扩大自己的疆域。

而南方政权则注重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他们通过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然而,尽管北方政权在军事上占据优势,但由于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分裂,他们很难实现真正的统一。

而南方政权虽然较为文化和经济发达,但由于缺乏强大的军事力量,无法有效地抵御北方族群的侵袭。

三、魏晋南北朝统一的过程魏晋南北朝的统一是在北方的北齐和南方的陈朝之间达成的。

北齐的后主高纬在面对南方势力进攻的威胁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国家的统一性。

他加强中央集权,整顿政府机构,并且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和军事力量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与农耕文明的曲折发展(fzm1)

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与农耕文明的曲折发展(fzm1)

思想: 儒家权威动摇,佛教、道教盛行,出现“三教 文 合一”现象 化 文学 文人画形成; 顾恺之的绘画和王羲之的书法 上 艺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 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次的 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中华文明的分裂、动荡、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589) 这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 农耕文明的曲折发展期。
国家分裂动荡;民族融合;制度创新(三省制) 政治: 南方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特征 经济: 儒佛道三教融合,科技、文艺方面成就突出 文化:
重点掌握: 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
(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线索归纳
3、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1)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2)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儒家权威动摇,佛教、道教盛行,出现“三教合一”现象
具体史实: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注重出身和门第高低的选官方式) 政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治 北魏教文帝 推动了民族大融合 上 改革: 农业: 翻车的发明;江南的开发;北魏的均田制 经 手工业: 南北朝出现灌钢法,是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工 济 艺;制瓷业取得突破(白瓷) 上

分裂与交融在历史里的含义

分裂与交融在历史里的含义

分裂与交融在历史里的含义分裂与交融在历史里的含义分裂与交融,这两个看似对立的词汇,却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交织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分裂,意味着政治上的分散和对峙;而交融,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包容性。

两者在历史进程中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的历史面貌。

分裂:政治上的分散与对峙分裂在中国历史中主要指政治上的分散和对峙,表现为多个政权并存、相互争衡的状态。

这种现象与“大一统”理念相悖,往往伴随着战乱、经济文化停滞和社会动荡。

分裂时期的典型代表●●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分裂与动荡。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随后,西晋短暂统一后,又迅速陷入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混乱之中,北方地区先后建立了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形成了十六国的分裂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对峙,更是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和定居,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逐渐加深,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

●●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中国再次陷入分裂状态。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十个割据政权,各地军阀混战不休,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也为后来的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使得地方文化得以发展,各地的经济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独立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色。

●分裂时期的影响分裂时期往往伴随着战乱频繁、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多个政权并存导致资源争夺激烈,民生困苦。

同时,分裂也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得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均衡。

正是在这种分裂与动荡中,新的政治力量和文化元素得以孕育和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分裂时期的动荡也促使人们反思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

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和佛教思想的兴起,正是在社会动荡中人们寻求精神寄托和思想解放的结果。

交融: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交融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包容性,是中华文明长期发展的内在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第一节 帝国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历史重点赤壁之戰奠定三國鼎立之局 司馬懿逐漸掌握魏政曹魏將匈奴一分為五→削弱其勢力蜀漢任用蠻夷領袖為地方官→維持局面穩定 孫吳長期征討山越→設郡縣加速開發司馬炎篡魏建晉,為晉武帝→280年統一天下 八王之亂:宗室諸王爭權奪利爆發內戰內徙之因:中原亟須勞動力、動員胡人為兵 亂華之因:胡漢衝突不斷、胡人過多嚴重威脅首都课程统整一、三国的兴灭历届试题第五章 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 A )1. 学者发现许多三国时代吴国的文献资料,包括《隐核(查核)新占民簿》、《隐核州军吏父兄子弟簿》、《兵曹徙作部工师及妻子簿》、《郡县吏兄弟叛走人名簿》、《生口买卖簿》等。

这些簿册的作用应是: ( )A 掌控各类人口,增加税收 ( )B 强迫职业世袭,确保生产 ( )C 因应战争需要,强制征兵 ( )D 分析人民寿命,发展医学。

1. 中国自发展出“编户齐民”制度后,历代统治者无不努力更准确的掌控各类人口增减及流动数字,因人口的多寡直接影响国家税收与发展。

二、西晋短暂的统一第二节 南北政权的对峙历史重点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 荊揚之爭→造成政局動盪前秦平定北方,大軍南侵 肥水之戰→東晉轉危為安课程统整一、东晋与十六国历届试题( B )2. 淝水战前,前秦朝廷关于是否出兵讨伐东晋,廷议热烈。

(甲)权翼说:“晋虽微弱,未有大恶。

君臣关系很好,朝廷内外,也都和谐。

”(乙)慕容垂说:“意见多了,难作决定,陛下圣心独断就可以了。

晋伐吴的决议,即未经群臣讨论。

”(丙)高僧道安说:“陛下居中土,制四海,比得上尧舜,不必栉风沐雨,经略远方。

”以上意见中,赞成出兵与反对出兵者,应是:()A甲乙赞成;丙反对()B乙赞成;甲丙反对()C甲丙赞成;乙反对()D甲赞成;乙丙反对。

(106指考)2.甲的说法认为东晋相当团结,不应攻打;乙举晋伐吴的例子,表示赞成攻打;丙认为不必劳师动众,到远方打仗,所以认为不应攻打。

二、南北朝的分立第五章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历届试题( A )3. 两个鲜卑大臣议论国政时发生争执,一人口操汉语,引用儒家理念发表议论,另一人责骂他为“汉儿”。

这个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A北朝后期,实施汉化改革政策后()B隋、唐前期,种族融合形成之后()C五代十国,契丹南下打草谷之时()D北宋初年,北亚民族南下中原时。

3.北朝为鲜卑人政权,但自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以来,许多鲜卑贵族习染汉文化,招致另一派鲜卑人的不满。

汉化与鲜卑本位主义,成为北朝长期以来的争执。

()B隋唐皇室兼有汉人与鲜卑人血统,族群融合,较无种族歧视问题;()C()D五代十国到北宋时,契丹崛起,即使有鲜卑族大臣,时代仍晚于北朝。

第三节士族的政治与社会历史重点第五章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课程统整一、士族形成的原因二、两晋南朝士族的兴衰历届试题(D )4. 中国历史上一个时期,司马氏得到大士族琅邪王氏的支持,登基为帝,建立了朝廷,于是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琅邪王氏之后,依次出现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等权臣的时候,依然是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这是哪一时期?出现怎样的政治型态? ( )A 西晋;皇权政治 ( )B 西晋;门阀政治 ( )C 东晋;皇权政治 ( )D 东晋;门阀政治。

(107指考)4. 士族又称门阀。

魏晋实施九品官人法,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

士族享有经济特权及尊贵的社会地位,长期掌控政治权势,皇室也需士族支持才能执政。

题目所述的“王与马共天下”是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和皇帝权力势均力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北朝士族的发展第四节 道教的成立与佛教的兴盛历史重点吸收佛教的義理、戒規、組織方法加以改革北魏寇謙之:仿佛教建立儀式→道教儀式至此完備 南朝陸修靜:整理道教齋戒儀式→廣集道經並分類 南朝陶弘景:整理神仙系譜第五章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教中國化的重要工作適應中國社會必須的調整课程统整一、早期道教的发展历届试题(A )5. 学者在东汉晚期遗址中发现许多铜镜、画像砖,多有“东王公”、“西王母”画像,石印上也镌刻“大山武帝神仙印”字样,指出:这些器物可以反映当地的□□□□。

□□□□应当是:()A神仙方术()B佛教信仰()C儒家礼法()D祖先祭祀。

5. 早期道教包括巫术崇拜及神仙方术等内容,透过方术求取仙术、仙药能让凡人成为神仙,长生不老。

东王公、西王母信仰即是神仙方术的象征。

二、道教的革新四、佛教的中国化第五章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演练一、单一选择题(C)1. 有一部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皇帝派了两位将军,把都城附近的奴客都调发入军队,以征伐外族为名,实际上是防范另一位坐拥重兵于长江中游的权臣。

请问这段记载应出自于何书?()A《汉书》()B《三国志》()C《晋书》()D《旧唐书》。

1. 此应指东晋皇帝猜忌北伐大将,北伐事业因而难以成功。

(D)2. 图书馆书架上有一本历史著作,名为《从平城到洛阳》,从这本书的书名来判断,这应该是一本谈论哪一内容的书?()A建筑艺术()B宗教发展()C水运交通()D文化融合。

2.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

(B)3. 一、分交州别置广州。

二、平服山越。

三、增设郡县。

四、遣使南海。

五、经营夷州。

请问:这应是以下哪一政权的对外发展?()A西汉()B孙吴()C东汉()D东晋。

3. 孙吴经营山越,史书中亦记载其为经营夷州之始。

(C)4. 小新根据政府规定,可占田50亩,百官亦可按照官品高低占田与荫客。

请问他应是下列哪一朝代的人?()A东汉()B三国()C西晋()D隋唐。

4. 占田是西晋开始实施。

高中历史(二)学习宝典(B)5. 以下是关于某位皇帝的速写:特征一:“他早期是一位很有做为的皇帝,曾统一中国北方,国力一度超过敌国数倍,很有机会统一全国。

”特征二:“他的军队是由多民族组成,缺乏团结和统一。

”特征三:“后来他刚愎自用,不顾大臣们和其弟的反对及汉人谋士王猛的遗言,没等条件成熟就倾全国之兵力,入侵敌国,遭致惨败。

”请问:这应是指哪一政权的君主?()A北魏()B前秦()C东魏()D北周。

5. 由汉人谋士王猛可推知为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但在肥水之战惨败。

(A)6. 佛教僧侣出家之后必须放弃俗姓,一律改为姓释,这种戒律法规是受何人影响?()A道安()B慧远()C法显()D玄奘。

6. 中土高僧第一人为东晋的道安,订下僧尼以“释”为姓的规矩。

(A)7. 《颜氏家训˙勉学篇》有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请问这反映当时的什么现象?()A显示门阀政治下,士族为官之易()B政府用人唯才、不问出身()C寒门为求科举上榜进入仕途,只要环境允许便读书著作的勤奋模样()D士族豪门重视子弟的教育,教训子弟要时刻用功,才能担任著作郎与秘书郎等高官,维持家世不坠。

7. 说明士族子弟不需有多大才能,就可以担任著作郎与秘书郎等高官。

(B)8. 浪漫主义在欧洲是法国大革命前后的产物。

严格来说是文艺和美术在时代的趋向,以当时来看可用“到自然去”来概括其精神。

在中国历史中何时之精神应是最具有以上所述浪漫主义之特质?()A东周()B魏晋()C唐代()D宋代。

8. 竹林七贤之解放行为,及以道家为主强调自然,是魏晋时期的主要特色。

(C)9. 下列乱事请依爆发时间先后顺序排列:()1七国之乱;()2八王之乱;()3黄巾之乱;()4董卓之乱;()5永嘉之乱。

()A()1()4()3()2()5()B()1()2()3()4()5()C()1()3()4()2()5()D()3()1()4()2()5。

9. 七国之乱发生于西汉;八王之乱是西晋;黄巾之乱是东汉;董卓之乱是东汉黄巾乱后才起;永嘉之乱西晋亡。

(C)10. 北朝发生两次灭佛事件,一次是北魏太武帝,一次是北周武帝。

请问:此反映下列何种情况?()A中国文化中一直有政教对立的色彩()B佛教在北朝完全中国化()C佛教已非常盛行,寺院经济雄厚()D北朝皇帝多反对佛教。

10. 寺院拥有大量财富和劳动力,影响政权,是统治者反对之因素。

(C)11. 谱牒在此时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透过谱牒可以了解当时世家大族的官位、渊源与经历,谱牒成为朝廷任官、民间通婚、交友的重要依据。

请问谱牒的盛行应在下列哪一时期?()A秦朝()B汉朝()C魏晋南北朝()D唐朝。

11. 魏晋士族为保障其特权,重视谱牒之学,即记录士族世系的书。

第五章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C)12. 下列有关道教与道家关系之叙述,正确为何?()A二者皆讲求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B道教始祖是老子,张角以其经典为主要信奉依据()C道教是附会道家之说,但二者并无直接继承关系()D道教之思想完全从道家而来。

12. 道教是古巫术崇拜、先秦道家思想、儒家、阴阳五行学说、战国神仙方术而成。

二、多重选择题(AD)13. 对于七国之乱与八王之乱的比较,下列叙述哪些正确?()A其发生的原因都是跟实施封建有关()B二者都是因君主过分专制而发生()C都是因为中央政府企图削减地方诸侯势力而引发()D七国之乱时间比较短,八王之乱历时颇长()E七国之乱后导致中央权力的扩大,八王之乱结束后导致诸王实力的扩张。

13. ()B()C八王之乱是因地方武力集中在诸王导致宗室争权,非君主过分专制所致;()E八王之乱结束诸王势力也衰弱。

(AB)14. 关于魏晋清谈与玄学产生的原因,下列叙述哪些正确?()A这是经学走到极端繁琐的一种反动()B是延续东汉以来太学生品评时事与人物的风气()C永嘉之乱以后的五胡乱华,令清谈走上玄虚之境()D这是魏晋以来,门阀士族的长期不得志所造成()E这是对于东汉以来,玄学走入训诂考证的反动。

14. ()C是政治的残酷无情令清谈走上玄虚;()D因门阀士族早有地位,不必留心世务而造成;()E应是经学。

(ABC)15. 有关道教的盛行与发展,下列人物的贡献哪些正确?()A陆修静整理道教斋戒仪式,并广集道经,加以分类()B陶弘景整理神仙系谱()C寇谦之使道教在北魏太武帝时成为国教()D葛洪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E孙恩将原本是在下层民众流行的道教,扩大到士族阶层。

15. ()D是陶弘景;()E是葛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