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阈值法
stata 阈值法 标准化
stata 阈值法标准化Stata是一种流行的统计分析软件,可以用于执行各种统计方法,包括阈值法和标准化方法。
以下是使用Stata进行阈值法和标准化方法的基本步骤:1. 打开Stata软件。
2. 输入数据。
首先,你需要将数据输入到Stata中。
可以使用命令`use`、`import`或`insheet`将数据文件加载到Stata中。
3. 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
在分析之前,确保数据是干净的,没有缺失值或异常值。
可以使用命令`drop`、`rename`、`egen`、`recode`等对数据进行处理。
4. 阈值法。
(1)设定阈值。
使用命令`threshold`设定阈值,例如:`threshold var1 0.5`,将变量`var1`的阈值设定为0.5。
(2)划分变量。
使用命令`cut`根据阈值对变量进行划分,例如:`cut var1`,将`var1`分为两组,一组大于等于阈值,另一组小于阈值。
(3)结果输出。
使用命令`listcoef`、`listmean`等输出划分结果。
5. 标准化。
(1)计算均值和标准差。
使用命令`mean`计算变量的均值,例如:`mean var1`。
使用命令`std`计算变量的标准差,例如:`std var1`。
(2)标准化。
使用命令`normalize`对变量进行标准化,例如:`normalize var1`。
此命令将`var1`的每个值减去均值,然后除以标准差。
(3)结果输出。
使用命令`listcoef`、`listmean`等输出标准化结果。
6. 保存结果。
使用命令`save`将分析结果保存到一个新的数据文件中,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7. 退出Stata。
完成分析后,使用命令`exit`退出Stata。
请注意,以上步骤仅为基本操作,具体分析可能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其他命令和方法来处理数据,以满足研究目的。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请确保对所使用的命令和方法有充分了解。
一种桥梁应变动态阈值的设置方法及安全预警方法与流程
一种桥梁应变动态阈值的设置方法及安全预警方法与流程1.引言桥梁工程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桥梁的安全运行,对桥梁的结构健康监测至关重要。
桥梁的应变是衡量桥梁结构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动态阈值的桥梁应变监测方法,旨在提高桥梁结构安全性及可靠性。
2.方法2.1数据采集为了实现对桥梁应变的监测,需要安装应变传感器,通过传感器采集桥梁应变数据。
在桥梁的关键位置布设应变传感器,如主梁、桥墩等位置。
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监测系统进行处理。
2.2应变数据处理获取到桥梁应变的原始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以得到可用于分析的数据。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去除噪声干扰。
然后,通过应变数据分析算法提取出主要应变特征。
2.3动态阈值的设置方法传统的桥梁应变监测方法往往采用固定阈值进行安全评估,存在不够准确和及时的问题。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动态阈值的方法,通过算法实时计算得到动态阈值,能够更好地反映桥梁动态变化情况。
2.4安全预警方法与流程基于桥梁应变的动态阈值,可以实现桥梁的安全预警。
当实时监测数据超过设定的动态阈值时,系统将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限制通行、加固维修等,以确保桥梁的安全运行。
3.实验与结果分析本文在某座实际桥梁上进行了监测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通过与传统固定阈值方法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动态阈值的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桥梁的变化情况,提高了桥梁的安全性。
4.结论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动态阈值的桥梁应变监测方法,并阐述了其安全预警的方法与流程。
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桥梁的安全性,提高桥梁的结构健康状况。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该方法,应用于更多的实际桥梁工程中,以提高桥梁的安全可靠性。
以上就是关于一种桥梁应变动态阈值的设置方法及安全预警方法与流程的介绍,希望能为桥梁工程的安全保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注:本文所创作内容仅用于展示M ar kd ow n书写样式,并非真实存在的文库文档。
安全阈值的设置方法
安全阈值的设置方法
安全阈值是指系统或网络中的一个设定数值,当超过这个数值
时会触发警报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来保护系统的安全性。
设置安全
阈值是保护系统免受攻击和数据泄露的重要措施之一,下面将详细
介绍关于安全阈值的设置方法。
1. 确定需要监控的指标:首先需要确定需要监控的指标,例如
网络流量、CPU利用率、内存使用率等。
根据系统或网络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监控。
2. 了解系统的正常运行状态:在设置安全阈值之前,需要了解
系统的正常运行状态,包括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峰值和波动范围。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安全阈值的设置范围。
3. 考虑系统的特点和需求:不同系统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安
全阈值的设置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例如,对于金融系统或
医疗系统,安全阈值可能需要设置得更为严格。
4. 设置合理的安全阈值:根据以上步骤,设置合理的安全阈值。
安全阈值应该既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又要避免频繁误报。
通常情
况下,安全阈值应该设置在正常范围的1.5-2倍左右。
5. 定期调整安全阈值:系统和网络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安全阈
值也需要定期进行调整。
定期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
调整安全阈值,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总的来说,设置安全阈值是系统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需
要根据系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合理的安全阈值。
通过合理设置安
全阈值,可以及时发现系统中的异常情况,保护系统的安全性。
传染病预警级别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传染病预警级别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传染病预警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疫情进行早期发现、及时报告和快速响应,可以有效减少病例数量和病毒传播范围,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为了能够准确评估传染病的预警级别,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预警级别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一、传染病预警级别的基本原则传染病预警级别的评估应基于科学、客观和可操作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早期发现:通过对传染病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实时监测传染病的发生情况和传播趋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敏感性和特异性:预警指标应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反映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避免虚假预警。
3. 综合评估:传染病预警级别的评估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和因素,避免过于片面和主观。
二、传染病预警级别的评估指标体系传染病预警级别的评估指标应该包括疫情报告、病例控制、传染源管理、信息发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指标:1. 病例报告率:反映传染病发生情况的指标,通过统计报告病例数量,判断传染病活动的严重程度。
2. 病例控制率:衡量传染病防控效果的指标,通过统计治愈和死亡病例数量,评估传染病的流行状态和传播速度。
3. 传染源管控率:评价传染源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包括患者就诊、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追踪等方面的指标。
4. 信息发布及时性:评估信息发布工作的责任落实情况,包括疫情通报的及时性、透明度和准确性等指标。
5. 防控能力评估:综合评估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包括医疗机构和人员的准备程度、疫苗研发和应用情况等指标。
三、传染病预警级别的评估方法1. 趋势分析法:通过对传染病监测数据的趋势进行分析,判断疫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情况,从而预测传染病的预警级别。
2. 专家评估法:依托专家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疫情数据进行综合评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预警级别。
3. 阈值法:根据预先设定的阈值,当超过或达到一定数值时,即触发相应的预警级别。
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估报告
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估报告第1章绪论 (3)1.1 危险化学品风险概述 (3)1.2 报告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3)第2章危险化学品特性及类型 (4)2.1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特性 (4)2.2 危险化学品类型 (5)2.3 危险化学品特点 (5)第3章危险化学品案例回顾 (5)3.1 国内外典型案例 (5)3.1.1 国内案例 (5)3.1.2 国外案例 (6)3.2 原因分析 (6)3.2.1 管理原因 (6)3.2.2 技术原因 (6)3.2.3 人为原因 (6)3.3 教训及启示 (6)第4章危险化学品风险识别 (7)4.1 风险识别方法 (7)4.1.1 文献调研法 (7)4.1.2 现场观察法 (7)4.1.3 询问访谈法 (7)4.1.4 安全检查表法 (7)4.1.5 故障树分析法 (7)4.2 危险源识别 (7)4.2.1 危险化学品本身特性 (7)4.2.2 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环节 (7)4.2.3 人员因素 (7)4.2.4 环境因素 (7)4.3 风险因素分析 (8)4.3.1 化学品特性风险因素 (8)4.3.2 设备设施风险因素 (8)4.3.3 操作过程风险因素 (8)4.3.4 管理制度风险因素 (8)4.3.5 应急处置风险因素 (8)4.3.6 外部环境风险因素 (8)第5章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价方法 (8)5.1 定性评价方法 (8)5.1.1 风险矩阵法 (8)5.1.2 专家打分法 (8)5.1.3 故障树分析(FTA) (8)5.2 定量评价方法 (9)5.2.1 概率风险评价(PRA) (9)5.2.2 伤害范围评价法 (9)5.2.3 事件树分析(ETA) (9)5.3 综合评价方法 (9)5.3.1 风险指数法 (9)5.3.2 多属性决策分析法 (9)5.3.3 系统安全分析法 (9)第6章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9)6.1 模型选择与构建 (9)6.2 模型参数确定 (10)6.3 模型验证与优化 (10)第7章危险化学品风险预测与预警 (11)7.1 风险预测方法 (11)7.1.1 定性预测方法 (11)7.1.2 定量预测方法 (11)7.2 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11)7.2.1 预警体系框架 (11)7.2.2 预警体系运行机制 (11)7.3 预警指标与阈值设定 (11)7.3.1 预警指标体系 (11)7.3.2 阈值设定方法 (11)7.3.3 预警指标与阈值的应用 (11)第8章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 (12)8.1 应急预案编制原则 (12)8.1.1 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保证应急预案的合法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孔老师—山洪灾害预警指标及阈值计算方法
50
25
5、历史山洪事件统计分析法
以查图的方式实施预警 采用下缘线,以典型时段3h,滚动时间1h为例 依次滚动1h计算对应的3h预警阈值R阈,与该时刻后的3h实测累计时
段雨量R实比较,据此判读是否发布预警信息。
临累 界计 雨 雨 有效降雨量过程线 量量
mm mm
时 段 雨 量
mm 预警 阈值
o
Pa
统计最大6小时雨量以及该6小时最大雨量发生之前的土壤饱和度。 绘制土壤饱和度与降雨量间的散点图,并利用不同的标示将超警戒与
未超警戒的暴雨场次区分开。 根据是否超过警戒流量,将各散点对应的洪水分为2 类。在图中设法
画出一条临界警戒雨量线( 直线)将土壤饱和度和雨量组成的状态空 间分为2个部分。 根据散点图得到与6小时时段对应的土壤饱和度与临界雨量的关系。
50Βιβλιοθήκη 113、预警指标各计算方法特征分析
5)水位/流量反推法 方法给出的临界雨量:针对具体预警保护对象,某一固定大小控
制时段(如1h,3h等)的时段临界雨量。 需要的分析资料:三类资料之一:A 预警断面处临界流量设计频
率及集水区域长系列历史降雨资料;B 预警断面处长系列历史洪 水资料及集水区域内长系列历史降雨资料;C 小流域设计暴雨及 设计洪水计算图集或水文手册。 存在问题:在整个降雨过程中,同一个控制时段的临界雨量是固 定不变的,即没有考虑前期降雨条件对临界雨量的影响;假定暴 雨与洪峰流量具有相同的频率。
50
9
3、预警指标各计算方法特征分析
3)历史实际山洪灾害事件统计法 方法给出的临界雨量:针对具体预警保护对象,某一固定大小控
制时段(如1h,3h等),在降雨过程的不同时间段的时段临界雨 量。除了与控制时段内的雨量有关,还与时段起始时刻的有效降 雨量有关。 需要的分析资料:预警保护对象所在河道断面处历史山洪事件对 应的流量及集水区域的降雨资料。 存在问题:没有考虑降雨过程时程分配对山洪的影响。
安全阈值的设置方法
安全阈值的设置方法Setting the safety threshold is crucial in ensuring the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of the users. It is important to carefully determine what constitutes a safe level of operation or access to prevent unauthorized actions or potential harm. The process of setting this threshold involve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potential risks, vulnerabilities, and potential consequences. By establishing clear guidelines and limits, organizations can better safeguard their systems and protect sensitive data from external threats.设定安全阈值在确保用户安全和保护方面至关重要。
必须仔细确定何为安全的操作或访问水平,以防未经授权的行动或潜在危害。
设定此阈值的过程涉及对潜在风险、漏洞和潜在后果的彻底分析。
通过建立明确的准则和限制,组织可以更好地保护其系统,防止外部威胁对敏感数据造成伤害。
One perspective to consider when setting safety thresholds is the potential impact on user experience. While it is essential to maintain high security standards, overly strict thresholds can often impede the functionality and usability of a system. By finding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security and usability, organizations can ensure that userscan access and utilize the system without unnecessary barriers or hindrances. This balance is crucial in ensuring that security measures do not compromise the overall user experience.在设定安全阈值时要考虑的一个角度是对用户体验的潜在影响。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框架性指南(试行)》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框架性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8.26•【文号】环办固体〔2019〕54号•【施行日期】2019.08.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固体废弃物与有毒化学品污染防治正文关于印发《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框架性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固体〔2019〕54号为加强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建立健全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体系,规范和指导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工作,生态环境部、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制了《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框架性指南(试行)》,现予印发。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19年8月26日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框架性指南(试行)评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是安全利用化学物质的先决条件。
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是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固有危害属性及其在生产、加工、使用和废弃处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入生态环境及向人体暴露等方面的信息,科学确定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程度,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一、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点、技术要求和报告编制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单一化学物质正常生产使用时不同暴露途径的环境风险评估,不适用于事故泄露状况下的风险评估。
二、基本要点(一)评估步骤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通常包括危害识别、剂量(浓度)-反应(效应)评估、暴露评估和风险表征四个步骤(以下简称"四步法")。
1.危害识别危害识别是确定化学物质具有的固有危害属性,主要包括生态毒理学和健康毒理学属性两部分。
2.剂量(浓度)-反应(效应)评估剂量(浓度)-反应(效应)评估是确定化学物质暴露浓度/剂量与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
3.暴露评估暴露评估是估算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或人体的暴露程度。
阈值法原理
阈值法原理
阈值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设置一个阈值来对数据进行分类或判断。
其原理是将数据与指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
在阈值法中,数据与阈值进行比较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大于等于阈值或小于阈值。
根据这两种结果,可以进行不同的处理操作。
例如,可以将大于等于阈值的数据归为一类,而将小于阈值的数据归为另一类。
阈值的设置通常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和数据特征进行调整。
过高或过低的阈值可能导致分类的错误或不准确。
因此,在应用阈值法时,需要进行反复试验和调整,以选择最合适的阈值。
阈值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
在信号处理中,可以利用阈值法对噪声进行滤波,将小于阈值的信号视为噪声并进行消除。
在图像处理中,可以根据像素值与阈值的关系来进行图像二值化,将图像中的目标物体与背景分开。
在机器学习中,可以利用阈值法对分类模型进行二元分类,并计算模型的性能指标如准确率、召回率等。
总之,阈值法通过设置一个阈值来对数据进行分类或判断,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
根据具体问题和数据特征,选择合适的阈值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和要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和要求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概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指在电力系统中,通过对各种故障信号进行检测、判断和处理,及时地切除故障部分,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的技术手段。
其作用是在发生故障时,尽可能地减小故障范围,避免事故扩大,并使系统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要求1.可靠性要求:继电保护必须具有高可靠性,能够对各种类型的故障可靠地进行检测和判断,并及时地发出动作信号。
2.灵敏度要求:继电保护必须具有高灵敏度,在最短时间内检测到并切除出现在系统中的各种类型的短路和接地故障。
3.速度要求:继电保护必须具有快速动作特性,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故障信号的处理,并发出动作信号。
4.选择性要求:继电保护必须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故障信号,并对不同类型的故障进行不同的处理。
5.稳定性要求:继电保护必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在系统负荷变化和干扰情况下,保证其正常工作。
6.灵活性要求:继电保护必须具有良好的灵活性,能够根据系统运行情况和故障类型进行调整和改进。
7.可维护性要求:继电保护必须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能够便于对其进行检修、维修和更换。
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分类1.按照应用范围分类:分为发电厂、变电站和配电网等各级别设备和系统保护。
2.按照工作原理分类:(1)基于比较法的保护:通过比较被保护元件与相邻元件之间的差异来判断是否存在故障。
(2)基于阈值法的保护:通过设置一定阈值来判断是否存在故障。
如过流保护、欠压保护等。
(3)基于时序法的保护:通过时间关系来判断是否存在故障。
如距离保护、差动保护等。
(4)基于频率法的保护:通过检测电网频率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故障。
如频率保护、电压倒闸保护等。
四、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主要装置1.继电器:继电器是一种能够实现信号放大、逻辑判断和输出控制的装置,是继电保护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CT(互感器):CT是一种用于将高压线路电流转换为低压信号的装置,其输出信号可以被继电器进行检测和判断。
阈值法文档
阈值法1. 介绍阈值法是一种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用于将图像中的像素值分为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类别。
通过设定阈值,将像素值高于或低于阈值的像素分别标记为不同的类别,并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
阈值法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图像分割、边缘检测和目标识别等。
在图像分割中,阈值法可以将前景区域和背景区域进行分离,从而实现对象的分离和提取。
在边缘检测中,阈值法可以帮助提取图像中的边缘或边缘特征。
在目标识别中,阈值法可以用于识别特定的目标或特定的像素区域。
2. 常见的阈值法2.1 全局阈值法全局阈值法是最常见和最简单的阈值法之一。
它假设整个图像中的像素具有相似的特性,因此可以将一个全局的阈值应用于整个图像。
常见的全局阈值法有以下几种:•Otsu方法:Otsu方法是一种自适应的全局阈值法,它通过最大化类间方差来选择最佳的阈值。
Otsu方法适用于前景和背景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的图像。
•双峰法:双峰法是一种基于图像直方图的全局阈值法。
它假设图像的直方图具有两个明显的峰值,通过查找直方图中的两个峰值来确定最佳阈值。
•固定阈值法:固定阈值法是一种简单的全局阈值法,它使用预先设定的固定阈值来分割图像。
这种方法适用于前景和背景之间有明显分界的图像。
2.2 自适应阈值法自适应阈值法是一种根据图像上下文动态调整阈值的方法。
它将图像分割为多个局部区域,并对每个局部区域应用不同的阈值。
常见的自适应阈值法有以下几种:•局部均值法:局部均值法将图像分割为多个小区域,在每个小区域内计算像素的平均值,并以该平均值作为阈值。
•局部中值法:局部中值法将图像分割为多个小区域,在每个小区域内计算像素的中值,并以该中值作为阈值。
•自适应高斯阈值法:自适应高斯阈值法通过计算像素与其周围邻域的高斯加权平均值来确定阈值。
3. 使用阈值法进行图像分割的步骤使用阈值法进行图像分割的一般步骤如下:1.灰度转换:如果原始图像是彩色图像,首先需要将其转换为灰度图像。
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加权平均法或取值法。
食品中农药残留物标准
食品中农药残留物标准一、最大残留限量最大残留限量是指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最高限量,是国际食品安全机构对食品中农药残留进行限制的指标。
根据最大残留限量,食品中农药残留不能超过这个限量,以保证人体健康和安全。
二、确定方法农药残留物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残留实验、膳食摄入估计和风险评估。
残留实验是确定农药在食品中残留量的主要方法,包括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膳食摄入估计是通过食品消费调查和农药残留监测,估算出人体通过食品摄入的农药量。
风险评估是对农药残留进行安全评价的主要方法,综合考虑了农药的毒性、膳食摄入量、暴露频率等因素,以确定是否需要限制农药的使用。
三、检测标准农药残留物的检测标准是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检测标准包括样品前处理、仪器检测条件、检测方法验证等方面。
样品前处理包括样品提取、净化、浓缩等步骤,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仪器检测条件包括仪器类型、仪器工作参数等,需要根据不同农药和不同仪器进行优化。
检测方法验证包括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等指标的评估,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四、判定标准农药残留物的判定标准是判断食品中农药残留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的依据。
判定标准包括判定依据和判定方法。
判定依据主要是最大残留限量和其他相关标准。
判定方法包括比较法、阈值法等。
比较法是将实际检测结果与最大残留限量进行比较,判断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阈值法是根据不同人群的膳食摄入量和农药毒性等因素,确定一个安全阈值,判断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五、标签规定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标签规定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重要措施。
标签上应明确标注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种类和含量等信息,使消费者了解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情况,以便做出正确的消费选择。
此外,标签规定还可以促使生产者控制食品中农药的使用量和品种,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六、卫生要求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卫生要求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
主要包括生产环节的卫生要求、运输和储存环节的卫生要求以及销售环节的卫生要求。
关键风险指标阈值设置方法
附件4
关键风险指标阈值设置方法
设定关键风险指标阈值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互为补充。
以下列举了几种阈值设定的方法供指标监测部门参考。
指标监测部门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和搭配。
(一)观察关键风险指标数值及所用数据的历史趋势。
历史分析的主要方法如下:
使用某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确定历史的变动趋势(如数据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动很大还是比较稳定等)。
此方法可帮助了解数据特点,识别哪些数据点明显偏离初始阈值;
关键风险指标历史数值与实际损失数据比较,分析和理解实际发生损失时关键风险指标的数值。
此方法可帮助确认
阈值设置的合理水平;
简单的统计分析,以关键风险指标历史数据样本的平均数作为基础,上下浮动一定的范围得到阈值(如在平均数的基础上,上浮10%作为黄色区域阈值,上浮20%作为红色区域阈值)。
(二)专家/ 管理人员进行主观判断。
专家或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方法完全以专家判断为基础。
此方法适用于既缺乏历史数据又缺乏比较基准的情形。
需要注意的是,当指标监测部门单独使用专家判断设定阈值时,阈值应在后续管理和监控过程中进行持续检验和调整。
同时,指标监测部门应确保阈值的相关性和适用性。
指标监测部门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关键风险指标进行密切监控:管理人员期望在关键风险指标达到何种程度。
按正负值确定数据的方法
按正负值确定数据的方法数据分析是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而确定数据的正负值是数据分析中一个重要的步骤。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以帮助读者正确地按正负值确定数据。
一、绝对值法绝对值法是最直观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计算数据的绝对值来确定其正负性。
如果数据的绝对值大于零,则为正数;如果数据的绝对值等于零,则为零;如果数据的绝对值小于零,则为负数。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数据。
二、符号位法符号位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方法,它通过数据中的符号位来确定其正负性。
在计算机中,符号位通常位于数据的最高位,如果符号位为1,则表示负数;如果符号位为0,则表示正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二进制数据的分析,但需要注意数据的表示范围。
三、阈值法阈值法是一种基于设定阈值的方法,通过设定一个临界值,将数据分为正数和负数两类。
如果数据大于等于阈值,则为正数;如果数据小于阈值,则为负数。
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阈值,但需要注意阈值的选择对结果的影响。
四、差值法差值法是一种基于数据差异的方法,通过计算数据与参考值之间的差值来确定其正负性。
如果数据大于参考值,则为正数;如果数据等于参考值,则为零;如果数据小于参考值,则为负数。
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参考值的选取得到不同的结果,适用于比较型数据的分析。
五、比较法比较法是一种通过与其他数据进行比较来确定数据正负性的方法。
通过将数据与其他已知正负性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其正负性。
如果数据大于已知正数,则为正数;如果数据等于已知正数,则为零;如果数据小于已知正数,则为负数。
这种方法需要有已知正负性的数据作为参照,适用于数据的相对分析。
六、统计法统计法是一种基于样本数据的方法,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确定数据的正负性。
通过计算样本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可以推断出整体数据的正负性。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量数据的分析,可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方法来确定数据的正负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阈值法(themarginofsafety,MOS10):既然传统商值法表征的风险是一个确定的值,而不是一个具有概率意义的统计值,因此用该方法表征的风险值不足以说明某种毒物的存在对生物群落或整个生态系统水平的危害程度及其风险大小。
因此,需要选择代表食物链关系的不同物种来表示群落水平的生物效应,从而对污染物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
为保护生态系统内生物免受污染物的不利影响,通常利用外推法来预测污染物对于生物群落的安全阈值。
通过比较污染物暴露浓度和生物群落的安全阈值,即可表征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大小安全阈值是物种敏感度或毒性数据累积分布曲线上10%处的浓度与环境暴露浓度累积分布曲线上90%处浓度之间的比值,其表征量化暴露分布和毒性分布的重叠程度[50]。
比值小于1揭示对水生生物群落有潜在风险,大于1表明两分布无重叠、无风险,通过比较暴露分布曲线和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可以直观地估计某一化合物影响某一特定百分数水生生物的概率。
概率曲线分布法(probabilitydistributioncurve):概率曲线分布法是通过分析暴露浓度与毒性数据的概率分布曲线,考察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程度,从而确定污染物对于生态系统的风险[31,49]。
以毒性数据的累积函数和污染物暴露浓度的反累积函数作图,可以确定污染物的联合概率分布曲线。
该曲线反映了各损害水平下暴露浓度超过相应临界浓度值的概率,体现了暴露状况和暴露风险之间的关系。
概率曲线法是从物种子集得到的危害浓度来预测对生态系统的风险。
一般用作最大环境许可浓度的值是HC5或EC20。
这种将风险评价的结论以连续分布曲线的形式得出,不仅使风险管理者可以根据受影响的物种比例来确实保护水平,而且也充分考虑了环境暴露浓度和毒性值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16,47]。
3.3 多层次的风险评价法随着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评价方法,即连续应用低层次的筛选到高层次的风险评价。
它是把商值法和概率风险评价法进行综合,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的风险评价[51]。
多层次评价过程的特征是以一个保守的假设开始,逐步过渡到更接近现实的估计。
低层次的筛选水平评价可以快速地为以后的工作排出优先次序,其评价结果通常比较保守,预测的浓度往往高于实际环境中的浓度水平。
如果筛选水平的评价结果显示有不可接受的高风险,那么就进入更高层次的评价。
更高层次的评价需要更多的数据与资料信息,使用更复杂的评价方法或手段,目的是力图接近实际的环境条件,从而进一步确认筛选评价过程所预测的风险是否仍然存在,及风险大小。
它一般包括初步筛选风险、进一步确认风险、精确估计风险及其不确定性、进一步对风险进行有效性研究4个层次[51]。
目前已有学者对这方面进行尝试性研究,如2005年Weeks提出有关土壤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层叠式”评价框架[52],并为大多数环境学家所认同和接受。
2007年Critto等基于层叠式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发展了环境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决策支持专家系统(DSS2ERAMNIA)物种敏感分布曲线(SSD)自20世纪70年代末被美国和欧洲国家建议用来推出环境质量标准后,其在概率生态风险评价和水质规则制定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4,25,54]。
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是个外推技术,它是通过一定的假设外推得到合适的化合物浓度水平(如HC5),以期为生态系统提供保护[24]。
物种敏感度分布(SSD)可被看作是一种累积分布函数,其分布曲线遵循由生态毒理测试得到的敏感度分布数据。
SSD曲线的应用存在两个需要系统考虑的因素:毒性数据的选择和统计方法的选择。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数据的选择比统计方法的选择对HC5值更有影响[25]。
其推广应用,因此生态模型方法得到了发展。
但生态风险分析模型目前只是处于一个起步摸索的阶段,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完善。
所以,实际应用中主要还是以基于单物种测试的外推技术为主。
4.1 数据选择数据质量选择(dataqualityselection):构建SSD曲线的数据量变化范围很广,从很少的几个数据到超过上百个敏感物种的毒性值。
数据的多少及质量对SSD参数的得出及基于SSD得出的结论是非常重要的,不好的数据无法正确解释参数的自然变异性,可能会产生一个不正确的评估[25,55]。
怎样通过输入一个最小的数据量来产生一个可信赖的评估结果,就涉及到对数据的质量筛选问题。
目前文献上用于生态风险评估的毒性数据筛选一般遵循以下3个原则:精确性、适当性、可靠性。
精确性主要是考虑数据的使用,对某一个测试终点当有多个测试数据时,要选择对效应和终点描述的最精确和恰当的数据;当有多个可靠毒性数据可用时,一般选用算术平均值[56]。
适当性主要是考虑测试过程对评估报道的效应或终点是否恰当。
可靠性主要考虑报道的测试方法与可接受的方法或标准方法相比完整性如何,可靠性数据应包括对实验程序和结果的详细描述,并且实验结果应该支持相关理论[55,57,58]。
数据的可靠性又可以分为以下4类:第一是最可靠数据,指测试方法完全遵循或非常接近国家或国际标准测试规则;第二是限制性可靠数据,指测试方法不是标准方法,或是所有测试参数与某一标准测试规则不一致,但它的测试方法具有科学性,测试体系能够被接受;第三是不可靠数据,指研究中描述的测试程序与标准测试规则或被人们普遍认可的测试方法相违背,例如分析方法和测试的化合物之间相互干扰,使用的有机物或测试体系对暴露是不适合的,并且提供的文献证据不令人信服;第四是完全不可靠数据,指研究中没有提供详细的实验细节,并且仅仅列在摘要中或在引用文献中,一般认为第一类和第二类数据可以直接拿来作统计分析使用。
Wheeler对数据的可信赖性作了更详细的分类[25],他对测试体系的选择、测试方案的描述、测试化合物的物化性质对溶液浓度的影响、以及空白或溶剂对照组测试有机体的存活情况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和分类,他把数据分为最可信赖数据、中等可信赖数据、有限可信赖数据和不可信赖数据4个级别,并认为前3级别的数据可以拿来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数量选择(dataquantityselection):使用SSD曲线外推技术,就是利用最小的数据量来产生一个可信赖的评估,这除了对数据的质量有要求外,对最小的输入数据数量也有要求。
一般认为控制数据量在10—15个随机选择量就能符合统计分析的要求[25,50,59]。
文献中虽然有更小的数据量使用[24,60],甚至在水环境管理中,OECD建议用5个数据量来构建SSD曲线,然而Wheeler等通过统计分析检查数据的变异性时发现随机量达到10—15个数据时参数变异较为稳定[25],在10个数据以下,参数值变化较宽,并且可能对HC5这个特殊效应终点产生不可靠评估[25]。
因此在应用SSD曲线进行生态风险分析时,为了达到较精确一致的评估,需要对数据的数量和质量选择制定一定的标准供生态评估者参考。
4.2 统计方法选择筛选完的数据应该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来构建SSD曲线和计算HC5值,这就涉及到统计方法的筛选问题,这也是构建SSD曲线得以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根据数据量的多少,人们较常使用以下3种方法来进行SSD曲线的分析。
参数法(parametricmethod):这是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是指在统计分析前,要假定数据符合某种分配,较常见的分配模型包括log2normal线性分配和log2logistic分配。
log2normal线性分配主要是基于一个正态分布的假设,它的主要优点是数学方法简单,但由于log2normal分配过于简单,在已测试的30个数据中有一半的数据点产生变异,不符合这种分配[54],它暗示了数据可能还包括别的分配形式,尤其是当物种对毒物的敏感度不同时,仅仅依靠一条直线来描述是不恰当的。
Log2logistic分布能够对SSD数据提供一个很好的拟合,在置信区间的计算上它的数学方法比log2normal线性分配复杂,用于计算置信区间的外推因子可以通过蒙特卡罗模型模拟获得。
但是这个外推因子只能限制置信区间达到单尾95%水平或双尾90%水平,而人们通常要求置信区间达到双尾95%的水平[25]。
非参数再取样方法(non2parametricbootstrapmethod):由于参数法需要假设参数符合某个分配模型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1996年,Jagoe和Newman等建议利用非参数再取样技术来分析SSD 曲线,它是利用在一定的计算范围内对原始数据进行大量的重复再取样,模拟总体分布,计算统计量,进行统计推断来评估HC5值[61]。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统计分析前,不需要假定数据符合某个分配,并且在计算置信区间时比较简单,但是这个方法需要较大的数据量,至少需要20个数据点来定义HC5值和置信区间。
再取样回归法(bootstrapregressionmethod):这个方法可以看作是参数分配模型和重复再取样技术的综合,这个综合技术对较小的数据量能做出统计分析和置信区间的计算。
当数据量很少或当传统的参数模型难以求解时,再取样回归法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62,63]。
它甚至能对点的HC5值和置信区间进行评估[25,64]。
怎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法来进行风险分析,这需要根据所获得数据的情况和风险分析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如果所获得的数据适合参数法的分配模型并且风险分析要求不高时,就可以选择log2normal分配模型进行风险分析,但一般情况下,log2logistic分配模型更适合用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果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对数据进行很好地描述或拟合并且数据量又充足的情况下,就可以选用能重新取样的bootstrap技术,这种统计方法计算HC5至少需要20个数据,计算HC10至少需要10个数据;如果数据量较少,低于10个数据,那么再取样回归技术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5 展望生态风险评价的关键是确定生态系统及其组分的风险源,定量预测风险出现的概率及其可能的负面效应,并据此提出响应的舒缓措施。
根据目前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情况可预期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生态风险评价范围趋向于大流域、大尺度的区域和流域景观生态。
生态风险评价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研究热点已由传统的事故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逐渐扩展到生态风险评价和大流域、大尺度区域生态风险评价;评价内容趋向于多风险因子、多风险受体、多评价端点。
(2)生态风险评价技术趋向于多元化、复杂化。
随着生态风险评价范围的不断扩大和评价内容的复杂性不断增强,现存的生态风险评价技术已不能满足需要,人们需要不断地开发新的评价技术,目前正在起步的多层次评价系统将会进一步得到发展。
(3)生态风险模型将在区域或流域生态风险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单物种测试和以多物种生态系统模拟为基础的生态风险评价正逐步暴露其弱点,生态风险模型以其独特的优势将在生态风险评价中得到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