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透皮技术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新知
简析透皮技术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
作者:李壮飞1 田清和2 孔艳菊1
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阳明区裕民村卫生所二室1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三道关镇八达村卫生室2
【摘要】【目的】简述透皮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史和临床优势。【方法】用临床实例加以说明。【结果】透皮技术,毒副作用少,不良反应少,老少适宜,痛苦少,用药依从性好。【结论】透皮技术的发展前景广,实用性强。
一、透皮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史
2003年7月8日15时9分,笔者接诊一患者,男,33岁,汉族,来诊时周身大汗淋,周身颤抖,语言不清。其妻子介绍,早晨8时,光着身子,上地喷洒农药。笔者告知,农药中毒。立即清洗周身,立即送医院抢救。那么患者为什么中毒.呢?农药喷洒时,全身都接触农药,由于天气热,人的皮肤汗腺开放。皮肤角质细胞间隙变大,有利于农药通过汗腺及细胞间隙进入真皮及皮下脂肪,而引起中毒。这就涉及药理学的给药原理和给药途径。那么药理学有哪些给药原理及给药途径:有血管给药(动脉给药、静脉给药);血管外给药(皮下、肌注、腔道、经皮给药)。我们谈谈什么经皮给药?就是将药物应用于皮肤上,穿过皮肤角质层,进入真皮和皮下脂肪,以达到局部治疗作用,或由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过程,就是经皮给药系统(TDDS)。广义的经皮给药的制剂包括软膏剂、硬膏剂、贴剂,还可以是涂剂和气雾剂;狭义的经皮给药的制剂一般指贴剂,通常起全身治疗作用,也称经皮给药系统(TDDS)或透皮系统(TTS)。透皮给药技术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历史悠久,在人类初始的社会——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及生活中,逐渐发现并积累了一些可止痛、止血、消肿的最初的外治疗法;中医外治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从殷墟出土的卜辞。现存最早的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即有大量外治法记载。现存最早外科专著《刘绢子鬼遗方》总结和记载了当时盛行诸种外治法,如刺灸法、薄贴法、生肌法等,后历经唐、宋、元、明、清,中医外治法代有继承、发展和创新,至清末达其顶峰,清代医学家吴师机《理论骈文》的创作可谓是中医外治法发展的标志之一,最早的医术《黄帝内经》也记载了大量中医外治方法。而吴师机《理论骈文》是一部以内科理法方药的理论为依据而又以膏药为主的外治法专著。吴师机指出重中之重重中之重重中之重重中之重重中之重重中之重:“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也。”强调辩证是外治疗法的前提和依据。
我们为什么推崇中药透皮技术呢?因为中药透皮技术有如下优点:一、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减少胃肠道给药的个体差异。二、可以延长给药时间,减少给药次数。三、可以维持恒定的给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的峰谷现象,降低了不良反应。四、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给药,适用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五、有时可以病患部位直接给要哦,疗效且确切。为什么透皮给药有这样优点呢?下面简单谈谈皮肤的解剖结构和生理作用,现代医学研究,按皮肤解剖学把皮肤分为:表皮、基底膜带、真皮、皮下组织及皮肤附属器。表皮由角质细胞和树枝细胞两大类细胞组成,但表皮无血管;皮肤基底膜带位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真皮内有毛囊、皮脂腺及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并且含有丰富血管、淋巴、神经和肌肉,有利于药物吸收。表皮和真皮都含有大量免疫细胞。皮下组织,又称皮下脂肪;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小汗腺和顶泌汗腺。根据化学上相似相容原理,脂溶性药物,皮下脂肪易吸收。皮肤的生理作用有防护作用、吸收作用、感觉作用、分泌合排泄作用、体温调节作用、代谢作用。同时皮肤是一个巨大的免疫系统。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与外界开放的系统,是药物最大的储蓄系统,也药物吸收系统。通过特指你不TDDS,有利于药物
吸收,发挥疗效,减少痛苦。那么TDDS是怎样组成的呢?TDDS基本组成可分五层,由外到内分为背衬层、药物贮库层、控释层、黏附层和保护膜。背衬层:一般是一层柔软的符合铝箔膜,厚约9um,防止药物流失和潮解。药物贮库层,既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药物释放的能量,其组成有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透皮促进剂等。控释膜由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 A)和致孔剂组成的微孔膜。黏附层由无刺激性和过敏性的黏合剂组成,如天然树胶、树脂和合成树脂等。保护层为附加的塑料薄膜,用时撕去。这样利于药物通过皮肤吸收。
中医透皮技术是基于中医理论,同时离不开针灸理论,手足三阳经、手足三阴经、奇经八脉等。因为基于中医理论,药物遵循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循经走行的机理,因此,要治疗疾病时,要遵守望、闻、问、切(望、触、叩、听),什么部位疾病、用什么药;什么经络,用什么药。还要遵循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刚辩证伦理达到合理用药,合病用药、合症用药。中医透皮技术不仅适用中药治疗疾病,也可以适用西药治疗疾病。在西药应用前提下,必须遵守合理用药原则,药物配伍禁忌原则,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情况。现在西医有49%的疾病不可治疗,而中医凡病皆有药可医。中医透皮技术适用范围广,疗效好,对身体的毒副作用少,因此,有可观的发展前途。任何事物都得一分为二,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因此,中医透皮技术有以下几点不足:一、由于皮肤屏障作用。仅限于剂量小药理作用强的药物;二、大面积给药,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和过敏性;三、由于皮肤生理功能作用,存在皮肤代谢与贮库作用,影响药物吸收。药物经皮吸收过程,主要包括释放(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而扩散到皮肤上。)、穿透(药物透入表皮内起局部作用。)及吸收(药物透过表皮后,达到真皮和皮下脂肪,通过血管和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药物经皮吸收途径有2条,一是表皮途径(药物透过完整表皮进入真皮和皮下脂肪,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体循环,是药物经皮吸收主要途径。),二是皮肤附属器途径(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吸收要比表皮途径快,由于表面积小,因此,不是主要吸收途径)。还可以根据机体解剖结构特点,选择経皮给药部位,例如脐部(神阙穴)皮下脂肪少,动静脉血管丰富,利于药物吸收;再按经络穴位给药,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中医透皮技术取穴原则应遵循自己取穴原则:一、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部位取穴),临床上,近部取穴,多用于器官、经脉、经筋、四肢关节部位的病痛,如头痛取太阳、百会,面瘫取颧髎、颊车;膝肿痛取椟鼻、阳陵泉;腹痛取天枢、气痛穴;等等。二、远道取穴(主要是指离病痛较远的部位,根据脏腑经络经络学说取穴,)胃脘痛取内关、足三里;腰背痛取委中穴、昆仑穴,等等。如《肘后歌》指出;“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凤府寻,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腑有病曲泉针。”此外,前人在远取的基础上,还有“下病上取,上病下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等法。三、对症取穴(是针对全身性的某些疾病,结合腧穴的特殊作用,一种取穴方法。)如外感发热身痛,可取大椎穴,合谷穴、复溜穴;身体虚损可取关元穴、气海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百会穴治疗脱肛、阴挺;人中穴用于昏迷、急救等等。又如八会穴的应用,各经五输穴均有主治,以及阴经的荥输穴主五脏病,阳经的荥输穴主六腑病,等等。中医透皮技术的原理吸取针灸理论,因为经络具有疏通气血,营养全身,调节机体各种功能的作用。通过上述阐述中医透皮技术的理论和创新,指出中医透皮技术,发展前景广,是很好绿色疗法之一,临床实用,值得推广。
二、中医透皮技术的临床应用。
例1、赵某子,男,20天,剖腹产,新生儿因反复便秘、腹胀,住院治疗不理想。2013年9月9日8时来卫生所诊治。患儿无肛门闭锁、无先天巨结肠。住院期间应用答大量抗生素;以后便时有白膜,便出似鸡蛋清样,时常用开塞露才能便下。笔者认为: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性肠炎,排便机制紊乱;而中医认为脾胃虚弱。应用自有透皮技术,给予血海穴帖敷治疗,处方如下:乳酸菌素片2.4G+婴儿健脾散5G+消肿止痛液3ML(薄荷水),将上药混合均匀,均匀涂布在消肿止痛贴(沙曼子)上,帖敷在婴儿血海穴位上,每贴帖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