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和边缘国家的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三)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
计划:国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各个 环节个方面都确定了管理。
计划 无政府
2、作用: 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
3、弊端:排斥市场经济,统得死,积极性低,
效益低,严重浪费。
(二)农业集体化(1929年—1932年) 1、原因:粮食缺乏对工业化和人民生活造成威胁。 2、目的:力图将小农经济 改造成社会主义大农业 。 2、内容:开展集体化运动 ;消灭富农阶级 。 3、弊端:产生长期消极后果。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想一想: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 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 减少了26%。
B “模式”分别是指 A.进行十月革命和斯大林模式 B.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C.进行十月革命和赫鲁晓夫模式
D.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戈尔巴乔夫模式
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
预习检测
1、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哪几点 工业化(1926年);农业集体化(1927-1932 五年计划(1928年起);肃反运动(1934
2、“工业化”的方针和重点分别是?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大型工矿企业 3、肃反运动的导火线是?
基洛夫事件 4、苏联模式的特点是? 过度集中(计划管理)、过度集权(个人专断)
一、经济
(一)工业化(1926年)(重 . 大 ) 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苏联的虎视眈。眈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
3、重点:大型工矿企业
。
4、成就:欧洲 第一,世界第二,由一个落
后的农业国变成 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为维护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标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归纳斯
大林模式的特点,认识其历史功绩和弊端。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依靠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 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是否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
斯大林模式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P135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 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 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 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政府不 直接组织经济活动,只对社会生活进行监督;后 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对包括经 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P135 2、实施 3、评价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一五 1928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二五 1933年-1937年 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
三五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 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只有经 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 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 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 是当有工润一然重业,个不工,途原并需能业如径因为要走就果::发数这无这首发展十条法事先展重年 道 保 做发轻工之 路 卫 迟展 工业久 。 国 了轻 业积的 党 家 ,工 所累长 知 , 那业 需资期 道 所 就, 投金过 要战 以。然 资程 失争 必后 少败日须…发,…。益赶易展,”逼快于重共近发获工产,展得业党没重利。
斯大林模式名词解释
斯大林模式名词解释斯大林模式1. 定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20世纪上半叶对国家进行集中管控和大规模工业化的经济政策模式。
2. 特征斯大林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集中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生产进行全面计划和控制,通过五年计划等手段确定生产目标和资源配置。
–例如,苏联制定了一系列五年计划,以实现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如莫斯科地铁建设、巨型钢铁厂建设等。
•国有化:国家将私有企业和资源收归国有,通过国有化实现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整。
–例如,苏联通过国有化政策将重要行业和资源收归国有,如钢铁、石油、电力等重要产业。
•强制集体化:国家通过强制手段,将农村中的私有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收集起来,组织成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例如,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将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中,实行统一的生产计划和配给制度。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控制经济活动,并通过奖励和惩罚激励企业达成计划目标。
–例如,苏联设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五年计划和资源分配。
3. 影响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发展:斯大林模式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使苏联在军事和重工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
•人民生活: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条件。
•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强化了国家的集权和党对社会的控制,使党的领导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核心。
•社会代价: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代价,包括资源分配不均、个人自由受限、农业问题等。
4. 总结斯大林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政策模式,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它在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潜在问题和社会代价。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松
思 想
1934年 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 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按规定对总 可达10分钟, 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 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员鼓掌不 能超过2分钟, 能超过2分钟,可是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 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 10分钟之 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 阶级斗争扩大化——大清洗运动(1935 1938) 大清洗运动( 1938) 阶级斗争扩大化 大清洗运动 1935—1938 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 1108人 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 被杀的有1108 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被杀的有1108人, 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有近80 被捕、被杀。 139名中央委员有近80人 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有近80人被捕、被杀。在军队 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 遭到清洗, 1938年 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 1938年,红军师以上的 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全军5名元帅中有3 39%的人是原任的 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 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 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 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 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 集团军司令中有13 13名 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1、背景 、 年经济恢复; 1)国内:1925年经济恢复; )国内: 年经济恢复 落后农业国(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 只能输出农产品 落后农业国 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 。 2)国际: )国际: 资本主义包围, 面临资本主义包围 形势紧张。 面临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 2、目的: 、目的: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 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 2、目的: 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方针的提出: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 4、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追求高速度; 3)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政府主导、牺牲农业农民) 5、过程:
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5、过程: 6、成就:
7、存在问题: 1)优先发展重工业,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2)经济结构不合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3)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 8、教训: ①农、轻、重比例兼顾,国民 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②工业化建设必须兼顾农民的 利益,保证国家的长远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 这段材料你能读到哪些历史信息?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苏联(俄)农业生产落后(个体小生产); 2)工业化高速发展(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2、目的: 克服粮食收购危机,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直接) 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 3、方针提出: 1927年,联共(布)15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 1929年,斯大林决定农业全盘集体化。 4、过程: 1929年底: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高潮; 1930年:整顿、发展; 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5、特点:
——丘吉尔
斯大林模式
含义: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按照斯大林的 计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个高度集中
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又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的过程中形成。
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在斯大林逝世后,虽然经过了自赫鲁晓夫至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框架仍然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通常所指的斯大林模式就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一、对于何为斯大林模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沈宗武认为,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社会模式,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政策的统称。
周新城认为,斯大林模式在绝大多数场合指的是制度模式,是苏联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斯大林模式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根本的,具体的体制、运行的机制是第二位的。
孙振远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梁玉秋认为,斯大林模式是指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但不包括基本制度因素。
二、斯大林形成时间1928年斯大林终结新经济政策,到1937年逐步把所有的领域都纳入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也就是说严谨的说法斯大林模式开始于1918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是其形成,到1937年全面建成这种制度。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一模式形成于第一至第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时期即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并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
斯大林模式-高考历史知识点
斯大林模式-高考历史知识点
斯大林模式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进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①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从1928年开始,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使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⑵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困难的出路在于尽快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②20世纪30年代初,在这样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各地出现集体化浪潮。
二、斯大林模式的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
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三、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托洛茨基关于“超工业化”的思想,在列宁逝世后的党内斗争中,这成为了托洛茨基“意图损害农民利益”的罪证。
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实行工业计划,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
斯大林模式特点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评价1(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
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
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斯大林模式,又称苏维埃模式,是20世纪中叶,苏联的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所采取的一种政策。
它指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的改革。
它的宗旨是快速的经济发展,使俄罗斯超越西方国家的经济繁荣。
斯大林模式伴随着严苛的政治管控,尤其是绝对的思想审查。
斯大林模式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二是五年计划;三是集体农业和工业化。
首先,苏联政府实施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的政策,否则就不能达到快速经济发展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斯大林将重要的行业和设施归结为国有产业,从而垄断和控制整个经济体系。
国家一切行业的产能都由政府决定,价格也由政府控制。
政府还设置了大量的行政机构,统一管理经济活动,确保经济发展按照政策要求进行。
其次,斯大林政府实施了五年计划,来加强重要行业的发展。
根据政府的计划,每年政府精心计划,安排重大的建设和投资项目,以提高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实现快速的经济发展。
最后,斯大林模式的实施推动了苏联的农业社会化和工业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
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农业社会化,把大片土地、农具、畜牧及农业资金整合在一起,并由中央决定。
政府还大力推行技术改造,使农业更加有效率,从而大量提高了产量。
同时,政府还大力推进工业化,把苏联经济发展由农业转向工业,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使它的工业化和农业社会化的程度超过其它国家,这使俄罗斯比西方国家更具竞争力,也更加成熟。
然而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对自由经济活动和思想言论进行严格审查、低效的经济管理等,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不具备长期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斯大林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但它也引发了许多负面影响,它不具备足够的长期可持续性。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在于全面的政府控制,采取五年计划,加强集体农业和工业化。
它的宗旨是快速的经济发展,使俄罗斯超越西方国家的经济繁荣,这是它最大的贡献。
斯大林模式
联共(布)十四大的召开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联共(布)十五大的召开 农业集体化的开展、结果和失误
农业全盘 集体化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表现 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行政 管理;政治:高度集权、干部委任制 和终身制;思想文化:个人崇拜、行 政干预。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它不是社会主 义的唯一模式。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代:是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 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
斯大林模式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工业化方针的提出 (背景、目的、时间) 2、工业化的进程 • 一五计划:1928—1932 • 二五计划:1933—1937 3、评价 工业化的巨大成果 存在问题
斯 大 林 模 式
评价
一、“斯大林模式”-形成背景
1、苏联的建立
时间:1922年12月30日 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最初国家:俄罗斯 乌克兰 白俄罗斯 南高加索 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2、列宁逝世(新经济政策使经济恢复发展)
1924年1月 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 背景:(2)目的: (3)方针: (4) 过程: 逐步集体化→全盘集体化 (1937)→在全盘集体化过程中上消灭富农
(1932)
(5)评价
三、“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 1、标志: 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斯大林模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斯大林模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斯大林模式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斯大林模式就不会有二战时期强大的苏联。
那么,斯大林模式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呢?下面店铺为你解答。
斯大林模式的具体表现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正式形成,斯大林模式主要是利用国家权力全面干预管理国民经济的方式,也就是通过计划指令进行社会资源配置,从而开展社会生产活动。
下面来看看斯大林模式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具体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第一,斯大林模式使得国家权力高度集中,虽然可以更有利于政策的实施,但破坏了民主。
第二,斯大林模式实行干部终身制,这样就是的国家行政机构得不到有效的监督,逐渐形成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在经济方面,斯大林模式的具体表现有: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苏联迈进了工业化国家的道路,迅速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强国,也使得国家军事实力迅速增强;但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使得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第二,国家统一配置资源,政府通过计划指令进行社会的生产和供销,以及政府集中配置人、财、物。
虽然使得苏联经济迅速发展,但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致使苏联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总之,斯大林模式具体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对于苏联的作用是很大的,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
斯大林模式的兴起斯大林模式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此前尝试过“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大致从1928年开始废止新经济政策,逐渐形成了后来称之为的斯大林模式。
这种模式形成过程中,当时执政党高层发生激烈斗争,结果以斯大林为代表的多数派获胜,随后展开了三大运动:即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大清洗运动。
这三大运动的前一项是目标,后两项是配套措施。
布尔什维克党这一代领导人认定,只有建立大工业才能为苏联社会主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斯大林也是抱着这种信念搞工业化运动的,所以它有以下特点:一是高速度;二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三是采取行政手段。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5、结果: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成为工业国。 原因: 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特别是农民的贡献)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
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 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是在一个特定的国内历史环境中实现的。既要 看到,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看到,这条 工业化道路并不是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 律,而是以人民付出较大牺牲和代价而取得的。
4、特点:
材料一: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 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 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材料二: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 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1、材料一表明苏联中央在农业集体化决策上有什么变化?可能 带有什么问题? 苏联改变农业政策,加快集体化进程(全盘集体化); 问题:采用行政命令,不可避免出现强迫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的现象,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由于有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行为,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 还是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
斯大林模式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程标准: 1、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1原因: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事件介绍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事件介绍斯大林模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设成功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斯大林模式的简介,希望能帮助到你。
斯大林模式的简介众所周知,斯大林是苏联非常伟大的领导人之一,也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斯大林模式,是苏联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联当时贫穷落后的局面,对于苏联赶上甚至超过其他西方国家具有非常重重要的作用。
那么斯大林模式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体制呢?下面是斯大林模式简介。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源于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思想。
苏联最高领导人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为了最高统治者,1929年,斯大林宣布停止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这在一定程度是就是采用了托洛茨基的思想。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建设过程中实行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且斯大林模式在当时的苏联延续使用的七十多年。
斯大林模式实质上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它通过国家政府对国家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并且采取指令性集中配置资源,从而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前苏联国家领导人斯大林也曾对这种经济体制进行概括,并且使斯大林模式成为了苏联乃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指导思想。
斯大林模式一定程度上使得当时苏联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改善,使得苏联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加快了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步伐。
但是斯大林模式也是存在很多弊端的,它使得国家的经济规律遭到破坏,政府对国家资源的垄断,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官员的腐败。
以上就是关于斯大林模式的简介,总之,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实行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于苏联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斯大林模式的原因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斯大林模式通过政府计划指令使得重工业迅速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苏联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
但是斯大林模式也是存在很多弊端的,比如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以致于苏联的农业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影响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影响
内容:
(1)、经济上:实行单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一党专政,党政合一,党国合一;
实行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
(3)、农业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4)、工业上: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
积极影响: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保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的国力增强;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
消极影响:
(1)、经济上: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过死,经济总体效益差,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个人崇拜盛行,缺乏民主监督机制,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
(3)、文化上:管理模式单一化、公式化,损害了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强调严格划分党同 国家机关职能的关系,于1987年提出了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并写了 《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他称:“改革 就是全面发扬民主和开展社会主义自 治”,“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的各个决 定性方面──经济、社会政治和道德方 面的人道主义性质”。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第四,吸引国外贷款。
1929—1931年,苏联先后从德国、奥地 利、英国、意大利、美国、芬兰、日 本、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法 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 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 14亿卢布。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东欧8个国家 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8个国家可 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共产党领导人 民凭借自己的武装力量,在反法西斯和 国内反动派的斗争中,解放全国,建立 社会主义政权,这类国家有南斯拉夫和 阿尔巴尼亚。第二类是在苏联帮助下走 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其中又分三种情况:
如此剥夺农民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苏联 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好苦。他们采取所谓义 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出的东西拿 走太多,给得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 累资金,使农民得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得 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又 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 哪有这样得道理?”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一是依靠苏联红军的力量,由共产党建立社会 主义政权,如匈牙利、民主德国。二是利用苏 联红军追击德军的大好时机,共产党适时举行 武装起义,推翻本国法西斯统治,并进行民主 改革,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三是共产党在国外建立革命武装力 量,配合苏联红军打回本国,并和国内人民的 反法西斯力量会合,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如捷 克斯洛伐克、波兰。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前领导人斯大林提出并实践的一种稳定国内局势、加强国家集权、促进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模式。
斯大林模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斯大林模式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集权。
在苏联这个极其多民族的国家中,斯大林认为只有通过强化国家利益和集中政治权力,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不断发展。
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和保护,并加强国家集权,以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
其次,斯大林模式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
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以快速发展经济和提高国家实力。
同样的,中国也在不断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
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强对这一方面的投资和改进。
此外,斯大林模式还强调了对于教育、科学技术等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发展,这正是当今中国正在推进的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也正在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提高综合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然而,斯大林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例如过度集权导致自由度过低,过度注重工业化而忽视农业问题,论断权过于集中等等,因此,对于斯大林模式应保持辩证性,既要汲取其优秀的经验,又要避免其问题和不足的重演。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斯大林模式的启示和经验基础上,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发展为中心,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创新和科技实力等方面,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家富强做出更大贡献。
医疗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医疗人员是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饱受疫情的打击,让我们更加需要优秀的医疗人才来保障公共卫生与健康。
斯大林模式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斯大林模式指的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援助的方式和模式。
这种模式对第三世界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它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国家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苏联提供给这些国家的援助主要包括工程技术、建设项目、经济援助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帮助。
这些帮助使得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工业和现代化的成果。
例如,苏联帮助印度建立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使印度的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这些帮助使得许多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其次,斯大林模式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军事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联给这些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支持,提高了这些国家的防卫能力和实力。
这对这些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起到了保障的作用。
例如,苏联为越南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弹药,使得越南得以在越南战争中击败美国。
这种斯大林模式的军事建设为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自主作出了贡献。
但是,斯大林模式也对第三世界国家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是它加剧了这些国家的债务问题。
由于苏联提供的大量经济援助和贷款,这些国家的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国家被迫接受了苏联的措施和要求,失去了自主权和自主决策的权利。
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经济计划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国家,尤其是那些缺少适当资源和较低的人力成本的国家。
许多国家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忽视了本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过于追求快速的发展而不顾及环境和社会影响,导致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之后,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更加突出。
综上所述,斯大林模式对第三世界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提高了军事实力,保障了国家安全。
但是,这种模式也会对这些国家造成债务加大和经济发展模式失衡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评估这种模式,发掘优点,解决缺点,制定更加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袖斯大林所主导的一种社会主义革命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首先,斯大林模式在推进社会主义革命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在苏联的实践中,斯大林模式在短时间内,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强化了国家的工业实力和国防能力。
同时,斯大林模式加强了苏联的中央集权,缩小和消除了地方割据,使得国家的统一得以维持和加强。
对于某些落后国家来说,斯大林模式还是一种可行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首先,斯大林模式在推进革命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痛苦。
斯大林大规模的政策实行使得很多无辜的人遭到了无情的各种迫害,大量人口死亡,系统性地侵犯了人权、自由等。
此外,斯大林模式在强调工业化和生产力的同时,忽略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导致了很多对环境和自然的破坏。
还有一些隐蔽的不良影响,比如整个苏联社会腐败现象普遍,政权的不透明和不负责任等等。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是非常深刻和复杂的。
我们需要对这种模式进行全面、历史和多维度的分析,既要看到它的优点,又要看到它的缺点;既要关注推动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又要关注人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斯大林模式中汲取教训,在今后的社会主义革命中走出一条更加理性和可行的道路。
医疗事业是一个涉及人民健康和幸福的重要领域,它的发展和进步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不少人开始关注和重视医疗事业的发展,积极加强医疗资源的建设和优化,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医疗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许多医疗专业人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医疗技术和诊疗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孝: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和边缘国家的社会主义苏联在半个世纪间经历急剧的兴盛与衰亡,斯大林模式也因此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问题。
如何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在更深层次涉及到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文尝试以落后国家的工业化为线索,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心—边缘的结构性特征出发,把斯大林模式定义为边缘国家的社会主义1[1],澄清传统认识中的错误,批判一些流行的错误思潮。
一、传统认识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定位及其悖论“斯大林模式”是指上个世纪30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一制度建立在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其主要特征是经济、政治和文化高度集中。
与此同时,苏联形成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
教程的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形成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以下简称为传统认识)。
但是,这一传统认识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定位却存在明显悖论,并且能够衍生出否定性结论。
在传统认识中,斯大林模式是在历史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中进行定位的。
它认为历史发展有必然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与相应的生产关系形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着社会整体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领域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形成前后相继的五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是继资本主义之后的更高的一种社会形态。
从经济基础来说,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因此,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必将取而代之,社会发展随之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这些内容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常识”。
但是,这种认识中存在深刻的悖论,一直困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术研究和思想教育工作。
其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悖论。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都发生于资本主义未充分发展的国家。
在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国家能否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在致查苏利奇的信中提出的跨越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到苏联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展开的大论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随着苏联解体,这一问题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
其二,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悖论。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它是在扬弃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基础产生的。
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发生在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国家。
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几乎跨越一个社会形态的情况下,二者如何契合?“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2[2] 马克思的论断更是突出了这一悖论。
其三、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活水平的悖论。
社会主义应该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生活极大繁荣的社会。
但是,在现实中,即使苏联东欧等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生活水平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称美国为“丰裕社会”,而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却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称为短缺经济。
从这三个悖论自然会引申出这样的结论,即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按照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它打破苏联的正常发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这是一种被扭曲的社会主义形式,并因此造成重大社会损失。
反之,如果苏联按照生产力的水平,先发展资本主义,然后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上再建设社会主义,苏联的成就会更大,损失会更少。
因此,苏联应该彻底放弃斯大林模式,回归正常的发展轨道。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认同这样思想观念的大有人在。
但是,这种观念无法真正认识和评价斯大林模式,因为一谈其功绩,马上就会面临着这样的反驳,即如果不是斯大林模式,而是选择适合当时生产力的社会模式,就会取得更大的功绩。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新自由主义思潮还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都可以从这些悖论中很自然地嫁接进来。
苏联的改革经历了改革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俄罗斯)的新自由主义“休克疗法”等过程,最终导致巨大的经济社会衰退。
社会主义传统认识中的悖论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脉络任何一种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的社会制度,都不是人为设计的和任意选择的,而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是作为人们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结果而出现的。
一种社会制度必然要承担特定功能,解决一个时期特定的历史矛盾。
因此,对一种社会制度的评价,主要看人们在当时面临什么样历史难题,这种社会制度是否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
而不是相反,用一种理想的蓝图从外部来衡量它,或者根据它所存在的问题,或者是它的消亡来否定它。
斯大林模式所要解决的历史问题,就是落后国家的快速工业化。
不管赞成还是否定,人们都承认斯大林模式推动了苏联的快速工业化。
但是,很多人没有看到工业化在斯大林模式中的核心地位,忽视了落后国家的工业化与斯大林模式的内在联系。
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与欧洲国家的殖民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欧洲列强最初都是通过军事在海上争霸,垄断海上贸易,在海外扩张,不断掠夺殖民地。
海外原料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不断扩大拉动了欧洲内部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把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推动现代大工业快速发展。
这又给欧洲国家的军事侵略、利用廉价商品进行经济侵略提供了巨大的力量。
欧洲资本主义凭借这种绝对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掠夺殖民地。
掠夺殖民地的侵略战争和争夺殖民地的争霸战争绵延不绝。
如何抵抗西方的军事侵略,如何抵抗西方的廉价工业品,成为其他地区各国家和各民族必须面对的问题。
但是,如果没有现代大工业,这些都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敏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世界市场的出现,各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
”3[3]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如何快速工业化就成为落后国家所面对的核心问题。
而斯大林模式就是把社会主义运动和落后国家的工业化相结合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工业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斯大林模式中发生逆转。
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从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转变为用社会主义制度推动落后国家的工业化。
而这个转折却被传统认识所忽视。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能够提高生产力,建立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前提。
革命的时间与工业化的发达程度有着内在联系。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明确阐明,“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
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
”4[4]“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大致相同。
”5[5]这里所谓的“文明国家”指的是英法德美等国家。
但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是一种传播扩散式进程,它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同步推动工业水平的提高。
因此,社会主义是一场世界性的革命,它首先在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爆发,然后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再帮助落后国家进行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就落后国来说,可以先通过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然后在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帮助下建立社会主义。
但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工业化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前提条件,而是成为了落后国家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任务。
苏联建立之初,以列宁为首的领袖们认为,由于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工业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支持和推动世界革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最后,在欧洲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建立发达的社会主义。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却没有发生,初创的苏联无产阶级政权孤立无援,面临着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包围,政权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落后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政权的生存问题产生了内在联系。
快速工业化,尤其是涉及军事工业的重工业化,成为苏联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最初,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的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企业,以此来恢复生产,发展生产力,缓和国内矛盾,并在经济的均衡发展中进行工业化。
新经济政策虽然对苏联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与苏联的快速工业化这一核心问题逐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俄国本身的工业发展水平很低,再加上多年战争,苏联的工业水平就更低。
所以,仅凭苏维埃政权所控制的国有企业自身的积累,无法进行快速工业化,它必须从非国有经济中获得剩余产品,扩大积累。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称之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向社会主义生产组织过渡的某一国家在经济上越落后,小资产阶级性即农民性越严重,该国无产阶级在社会革命时能得到充作自己社会主义积累基金的遗产越小,这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积累就越要被迫依赖于社会主义以前的经济形式的部分剩余产品的转让,靠在它自己的生产基础上来积累的比重就越小”。
6[6]但是,在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村出现两极分化,富农阶层控制着剩余的粮食,拒绝购买高价的工业产品,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
一方面城市缺乏粮食,没有粮食出口换取工业设备,另一方面工业品卖不出去而积压在仓库里。
工业与农业两大部门之间产品交换出现断裂。
在这种情况下,新经济政策已经无法完成苏联快速工业化这一历史任务。
1929年,斯大林以铁腕结束新经济政策,实行快速工业化和全盘集体化,形成了现在所说的斯大林模式。
而几乎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发生大危机,国际形势骤然紧张,战争威胁加剧,这也让苏联领导人感觉到超高速工业化的迫切性。
因此,斯大林模式中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为超高速工业化服务的。
在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为了获得重工业化积累的资金,只能通过压低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并通过计划经济,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统一地、合比例地发展基础工业和战略工业部门。
现代大工业体系也不可能建立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为了从农业获得工业积累的资金,为了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循环,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也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斯大林模式是为实施一种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赶超战略服务的制度,它把社会主义运动与落后民族的工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落后国家工业化,是超越资本主义的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