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10条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智慧1.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灵枢·经脉》人们在开始孕育生长的时候,先是来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之后便会生成脑髓。

2.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灵枢·本脏》所谓的卫气,可以温养肌肉,使得皮肤充实,滋养腠理,掌管汗孔的正常开合。

3.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人身体的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所有的血气都通达到面部,进而注于所有的孔窍之中。

4.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黄帝内经·灵枢篇》喜乐过度则神气外散而体内不藏;忧愁过度则血气阻塞而不通;大怒不止则神志迷惑而难以治疗;恐惧过度则神气散失而体内无存。

5.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脉有一诀窍,那就是作为医生首先应心平气和。

6.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脏盛,乃能泻。

——《黄帝内经》肾的功能是主水,用于藏精,精气来自于先天之精气外,还需要其他的五脏后天之精的充养,因此五脏的精气充盈,肾脏的精气才会充盈外泄。

7. 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黄帝内经》脾就如同朝中的谏议大夫,用来辅助君王,所有的计划,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8.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黄帝内经》太阳经脉来时,脉洪大且长;少阳经脉来时,脉律脉形变化多;阳明经脉来时,脉浮大而短。

9.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素问·生气通天论》身心清净,便能够保持阳气充足,因此肌肉皮肤十分紧密,即便有大风和病毒的侵扰,也不会受到什么伤害。

10.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智。

有智慧的人,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便能够注重自身的保养。

黄帝内经养生篇原文

黄帝内经养生篇原文

黄帝内经养生篇原文简介《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医学经典,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黄帝内经·养生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它详细阐述了人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黄帝内经·养生篇》的原文。

原文摘录黄帝问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岐伯曰:材有余而力不足者也。

黄帝曰:人有材力而不生者,何也?岐伯曰:生气在内,伤气在外,五藏不安,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故材力而不生也。

…(以上为摘录,原文较长,此处省略部分内容)解读《黄帝内经·养生篇》首先描述了上古时代人们的长寿和健康情况与现代人相比的不同。

古人之所以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且活到百岁以上,是由于他们对阴阳之道有深刻理解,能够合理地运用术数,掌握正确的饮食和作息习惯。

他们不会过度劳累,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因此能够长寿。

接着,黄帝问及为什么现代人到了中年开始身体衰老,并且无法延续后代。

岐伯回答说,现代人材有余,但力不足,即显得体力不支,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殖能力。

进一步详细解释,现代人内部的生气受到伤害,外部受到很多不良因素的侵害,导致五脏功能失调,饮食不合理,作息无规律,从而造成了精力衰退和不孕不育的问题。

总结《黄帝内经·养生篇》强调了人们在养生过程中应该遵循阴阳调和、术数运用、适度饮食和规律作息等原则。

通过合理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精神状态,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相比之下,如果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会导致五脏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

因此,《黄帝内经·养生篇》给现代人以启示,我们应该注重调节阴阳平衡、科学地运用术数、保持合理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从而达到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法则
调摄精神气血,
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三、饮食有节
饮食是维持重要活动的必需物质,
但是摄
取要有节制,应该定时、定量,讲究饮食卫生,
否则易损伤脏腑气血,
导致疾病发生。
四、起居有常
注意起居调节,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维
护脏腑气血的正常生理活动。反之,过逸过
劳、不按时作息,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
五、不妄作劳
正常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对身体有益处,
一、绿叶菜
绿叶菜中的硝酸盐会慢慢被细菌还原成可能使人体致
癌的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在久置的剩菜里含量最高。此
外,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经过反复加热几乎消失殆尽。
二、凉菜
长时间的存储凉菜会给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足够时
间,导致蔬菜中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
三、豆制品
豆腐等豆制品含水较多且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是
但妄想妄为或劳力太过,就会损伤精神气血,
影响健康,何谈能“终天年,度百岁”呢?●
来源:
《健康报》

四类菜别留到下顿吃
“吃不了下顿吃”
是很多家庭饭桌上经常说到的一句话。
然而,
并不是所有菜都适合下顿吃,
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丌丌丌丌丌丌
丌丌丌桑葚补血疗虚效果佳
丌丌丌
健康人生
︽︽ 黄 帝 内 经︾︾提 出 的 养 生 法 则
《黄帝内经》倡导形体与精神都健康,据

方法:一、桑葚饮来自鲜桑葚 40 克,冰糖 20 克。鲜桑葚加水 2 碗煎至 1
碗,用冰糖调味服用。此方可补肝益肾、养阴润燥,尤
其适合神经衰弱、失眠、习惯性便秘者及肠燥便秘的
老年人食用。
二、桑葚粥
桑葚 30 克(鲜桑葚用 60 克),糯米 60 克。将桑葚

《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方法和目的

《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方法和目的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方法和目的王廷治四川省剑阁县友好医院主任医师轩辕黄帝是养生始祖!他生活在5000年前的远古时期,并有炎帝发明农耕以得食物,神农品尝百草以供医药,嫘祖发明蚕桑而获服饰,仓颉始制文字以传承文化……2500年前先贤们才总结出轩辕黄帝的养生原则、养生四法和养生目的,始见于《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既是一本医学著作,也是一本养生著作,黄帝说到做到,他活了120岁。

一、《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是《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

什么是阴阳呢?《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

”“乾道成阳,坤道成阴。

”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是外源于自然,诠释自然的;内化于人体的阴阳是为人类服务的。

即阴阳有外在和内在的阴阳,即自然界阴阳和人体阴阳,两者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故《黄帝内经》说“法于阴阳。

”效法阴阳是就养生而言的:是指人体(内在)的阴阳要效法自然界(外在)的阴阳,也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要按照宇宙自然的阴阳规律来做。

如按照一年中太阳的运行变化,一个月中月亮的变化,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变化,来养护我们的生命。

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有一年的变化,出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地球自转一周就有了一天的变化,白天和黑夜,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月亮绕地球一周就有了一个月中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一共有晦、朔、弦、望四种月相。

四种月相就是两对阴阳。

月亮正圆的时候为阳,月亮没有的时候叫阴。

还有上弦月下弦月,也分阴阳。

“和于术数”,和谓之中庸,中庸谓之适宜。

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和”字。

《广雅》说“数,术也。

”术即技术、方法、技巧而已;数即许多、多种技术也。

“和”者符和、中庸、适宜也。

我们的养生方法和技术“和”了就能健康,“和”了就能长寿。

当然如果不“和”,就不会健康快乐,也不会延年益寿。

阴阳和是总原则,故可以说起居有常(人与自然)需要和,饮食有节(合理膳食)需要和,不妄作劳(劳与逸)需要和,神形与俱(灵与肉)需要和,人人只要做到“和”了就能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它帮助人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会你简单生活,颐养生命,让人受益一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百岁乃去”。

1法于阴阳《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

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阳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

炎热夏季,人们应善处阴凉以避大热,避免过食冷饮;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秋冬为阴令,秋阴收,冬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2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即各种养生之道,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

“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人们需恰当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

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

注:按跷,用手或脚为患者按摩;导引,原为古代的一种将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保健体操近似。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内容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内容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内容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养生的内容。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关于养生的主要内容:
1.饮食养生:强调饮食是影响健康的关键,要“善耕种,节饮食”,避免过度油腻和咸味食品,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

同时,要控制饮食的量和速度,避免暴饮暴食。

2.顺时养生:认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会影响人体健康,人们应该顺应季节变化进行养生。

例如,春季应养肝,夏季应养心,秋季应养肺,冬季应养肾。

3.精神养生:强调心理状态的平衡和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情绪。

同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4.运动养生:提倡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同时,要避免过度运动和损伤。

5.睡眠养生:强调充足的睡眠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和失眠。

6.药物养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药物来辅助养生。

例如,使用中药材来调理身体或预防疾病。

总之,《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强调了综合性的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运动、精神、睡眠等多个方面。

同时,也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和个体差异进行养生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人体一天24小时养生

《黄帝内经》人体一天24小时养生

《黄帝内经》人体一天24小时养生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它的正常运行和健康与否直接与生活的习惯和作息规律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古代养生经典之一,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体养生及生活规律的理念。

本文将按照一天24小时进行分时段探讨《黄帝内经》对人体养生的指导。

1. 早晨5时-7时早晨是一天中阳气初生的时段,此时人体阳气渐长,是进行起床活动的最好时间。

《黄帝内经》建议,早晨可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晨跑、散步等,以增强身体的阳气。

同时,也可以进行呼吸锻炼,深呼吸新鲜空气,促进气血的流畅。

2. 上午7时-11时上午是人体阳气渐旺的时段,此时精神饱满、思维敏捷,适合进行学习和工作。

《黄帝内经》强调,早饭要清淡易消化,不可暴饮暴食。

同时,也可进行一些缓和身体气机的活动,如太极拳、瑜伽等,保持身体的柔软和灵活。

3. 中午11时-13时中午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段,此时火气旺盛,人体消化能力较强,是最适合进食的时间。

但《黄帝内经》提醒,午餐要注意健康营养的搭配,避免暴饮暴食和油腻食物的摄入,以免影响身体的消化功能。

4. 下午13时-17时下午是人体阳气逐渐消退的时段,此时人体进入一种相对疲乏的状态。

《黄帝内经》建议下午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活动,如午睡、听音乐等,恢复身体的活力和精神状态。

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轻度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助于调理气血循环。

5. 傍晚17时-19时傍晚时分,人体的阳气逐渐消退,进入一种相对寒凉的状态。

此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伤风。

《黄帝内经》提倡傍晚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跳舞、慢跑等,以提高身体的阳气。

6. 晚上19时-21时晚上是人体进入休息养生的时段,此时应适当调整作息,准备进入睡眠状态。

《黄帝内经》建议,晚餐应以温热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过冷或过凉的食物。

同时,晚餐后避免剧烈活动和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以免影响入睡。

7. 深夜21时-23时深夜是人体进入深度睡眠的时段,此时人体的阴气逐渐升华,是人体的重要恢复时期。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它帮助人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智慧,教会你简单生活,颐养生命,让人受益一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气,席百岁乃去”。

1法于阴阳《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

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阳令,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

炎热夏季,人们应善处阴凉以避大热,避免过食冷饮;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秋冬为阴令,秋阴收,冬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2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即各种养生之道,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

“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人们需恰当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

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

《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

《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

《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作者:林书立来源:《现代养生》2009年第12期《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十分简要地揭示了上古真人的养生诀要,值得仔细玩味。

下文试作探析。

一、深谙养生法则《黄帝内经》指出,上古真人之所以能够“寿敝天地,无有终时”,首先在于他们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

这实际上是在揭示:上古真人不但十分熟悉养生的基本法则,而且能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这些法则。

所谓“提挈天地”,是指真人能够熟练地掌握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从而恰当地处理人同大自然的关系。

这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养生的一大法则。

《内经·四气调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吕氏春秋》也明确指出,养生要善于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这些规律,这叫“顺生”。

孙思邈在《孙真人摄生记》中说“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体五脏”,一定要依时养生。

因为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生命的形成和生存根源于一年四时的阴阳消长变化,所以古人一直十分重视天人的和谐关系。

上述“提挈天地”还包含这样一惯意思,即上古真人在处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方面,已经得心应手,顺适和美,就像把天地提举在手里一样。

他们能够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和谐地统一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与同文提到的“中古至人”的“调于四时”,“圣人”的“处天地之和”,“贤人”的“法则天地”相比,显然有水平高低之别,所以唐代王冰在注解此文时大加夸赞:“其为小也,入于无间,其为大也,遍于空境。

其变化也,出入天地,内外莫见。

”所谓“把握阴阳”是指上古真人能够熟练地掌握人体自身的变化规律,从而使机体出现“阴平阳秘”的最佳功能态。

这同样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养生的又一重要法则。

《黄帝内经》中的(五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中的(五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中的(五大养生法则)《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的始祖,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公众号:北京十三陵药王谷景区在《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中,黄帝和天师歧伯有一段对话。

(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内经》养生,既有理论,亦有实践,同时内容丰富、方法具体。

请问《内经》有哪些养生法则?《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意思是说:懂得、践行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效法于天地阴阳自然界的变化,适当运用各种养生保健方法,饮食既有节制又有节律,起居作息有常规,适度地劳作,所以能够形体与精神都很健旺,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以后才会去世。

《内经》在此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五项养生法则,对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请问“法于阴阳”是什么意思?由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因此每天昼夜的运转、每月月亮的改变、每年季节与节气的往复、每60年甲子运气的变化等,这些阴阳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我们都必须效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四季养生法、《素问·生气通天论》的一日养生法等即是“法于阴阳”的具体体现。

如四季饮茶经,春季养生宜养“生发、发生之气”、疏肝补血,饮茶宜喝花茶;夏季养生宜养“长养、生长之气”、清心补津,饮茶宜喝绿茶;秋季养生宜养“收敛之气”、润肺补气,饮茶宜喝乌龙茶;冬季养生宜养“闭藏之气”、补肾温阳,饮茶宜喝红茶、黑茶。

3“和于术数”是什么意思?“术数”指养生保健的方法,“和于术数”指中医药适宜技术养生,是适当运用针刺、艾灸、药物(包括内服药物、外敷药物)、气功、按摩、刮痧、足疗、洗浴等中医药适宜技术,达到增进健康、少生疾病、延年益寿的各种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形与神俱)

《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形与神俱)

《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形与神俱)《黄帝内经》里的四大养生智慧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养生之道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活动。

那么养生有几个方面呢?《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情志。

饮食:食饮有节养生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饮食是人从外界环境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中国的养生主要有四大派,这四派都有一个源头:易经。

四大派即指道家养生、儒家养生、佛家养生、医家养生,儒家养生偏于阳,道家养生偏于阴,佛家养生偏于讲修心。

当然严格地说,佛家不讲养生,但是客观上看,佛家最养生。

佛家讲修心、吃素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饭只吃七分饱。

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

佛家讲“过午不食”是有一定道理,按照佛家的说法:早晨是菩萨吃的,中午是人吃的,晚上是畜生吃的。

就“饮”而言,中国人有三大饮:饮酒、饮茶、饮水。

岐伯这里讲的“饮”是指饮酒,饮酒也要节制。

饮茶也要按照“阴阳中和”的总原则,按照《黄帝内经》人分为五种体质,而茶分六种: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按照五行把茶分为五类,五类茶和五行一一相配,不同体质的人就可以按照五行原理选择适合的茶。

起居:起居有常这方面主要是把握住十二时辰中的四个时辰——子午卯酉的起居。

也就是半夜11点到1点的子时、中午11点到1点的午时、早上5点到7点的卯时、下午5点到7点的酉时。

那应该怎样起居、作息呢?先从子时说,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是阴气最旺盛,也就是阴气到了尽头、阳气马上要生发的时候。

这个时候万籁俱静,夜深人静,到了深度睡眠的时候。

子时为水,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此时是元气开始生发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还在用神不宁,劳作不息,就会干扰阴阳交合,使元气生发受到损伤。

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说法,半夜子时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当班、值班的意思,《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就是说五脏六腑都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食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

在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强调的也是要多吃五谷杂粮。

然而,《黄帝内经》里的饮食之道远不止此,它还蕴含着更多的饮食要义、饮食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饮食要合理均衡《黄帝内经》倡导“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就是指人们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颇。

谷肉果菜都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培补人体的精气。

可是现在有的孩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来的精细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压、心脏病不敢吃荤;也有不少人为了保持好的体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结果得不偿失,出现了各种病症。

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来越弱,“不敢吃荤”的人气血渐渐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

吃得杂一点,谷肉果蔬都接受。

即使吃粮食,也要细粮、粗粮相结合,谷物豆类相宜。

古人说得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

”与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的饮食方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良生活习惯。

过节或聚会时,人们常常会失去节制,暴饮暴食,结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压,吃出了肝硬化。

要健康,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已饥方食”,吃起来味香爽口,虽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胜于美味佳肴;“未饱先止”,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过撑,“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最养生。

内经养生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内经养生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知识和方法。

以下是《内经》养生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1. 顺应自然:《内经》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养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适应四季变化,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2. 调和阴阳:《内经》认为,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因此养生应该注重调和阴阳,保持身体内部的平衡。

3. 调理情志:《内经》认为,情志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养生应该注重调理情志,保持心情愉悦、平和。

4. 合理饮食:《内经》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应该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搭配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5. 适度运动:《内经》认为,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但过度运动则会损伤身体。

6.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内经》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重要保障,包括早睡早起、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等。

总之,《内经》养生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是顺应自然、调和阴阳、调理情志、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对于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的代表之一,其对养生观有着深刻的阐述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以及心理调适。

一、饮食调理饮食是养生的基础,而《黄帝内经》对于饮食调理有着详尽的论述。

它强调了五谷为养生之本,主张饮食应该多样化,合理搭配各类食物。

其中,五味调食是重要的养生原则之一,即酸、苦、甘、辛、咸五味应相互搭配,以达到平衡养生的效果。

此外,适量进食,避免过度饱食,也是养生的关键。

二、运动保健运动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改善体质非常重要,《黄帝内经》中也有大量关于运动保健的内容。

它主张运动要适度,不可过度,否则会损伤身体。

针对不同的年龄、体质、性别和气候等情况,《黄帝内经》提供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和方法。

例如,年轻人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而年长者则适宜进行一些柔和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

三、心理调适心理调适在养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给出了许多关于心理调适的方法和建议。

它指出,情绪要保持平稳,不可过于激动或消沉。

同时,对于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处理,《黄帝内经》也提供了不少有效的方法,如冥想、放松技巧等。

心理调适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能提高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对于养生观的阐述包括了饮食调理、运动保健以及心理调适等方面。

这些养生观念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可以为我们保持身心健康提供重要的参考。

通过遵循《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调整饮食结构,进行适当的运动,以及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平衡和生活幸福的目标。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一、合理饮食《黄帝内经》指出:“无满腹之饮食,无过度之养生”。

合理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要遵循节制的原则,饮食以清淡、均衡为宜,不暴饮暴食,不贪食嗜肉,注意膳食营养的搭配,荤素搭配,量力而行,不给身体增加负担。

二、规律作息《黄帝内经》中提到:“久视衰目,久坐衰股。

”人体需要适当休息和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助于身体健康。

作息要有规律,不熬夜,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早晨的散步或慢跑,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心情平和《黄帝内经》中提到:“怒则气上而阳气乱,喜则气缓而阴气伤”。

积极向上的心情和平和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保持心情平稳,不过度悲伤或兴奋,学会释放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兴趣爱好,与他人和睦相处。

四、适量运动五、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黄帝内经》中提到:“常置五谷,勿拘一味。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环境的整洁;不吸烟、不酗酒,不沉迷于网络和手机等,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纯净。

六、按摩保健《黄帝内经》指出:“厥阴之人,能堪寒暑,死而不僵,英发不改。

”能够进行适当按摩保健,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保持身体健康。

可以自我按摩或请专业人士进行按摩,按摩腹部、脚心、肩颈等部位,舒缓身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七、保持良好环境《黄帝内经》指出:“生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合天地之精气,长养于无形。

”保持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远离污染源,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干净,避免灰尘、霉菌等对身体的伤害。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七大养生法则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心情平和、适量运动、良好生活习惯、按摩保健、良好环境等。

通过遵循这些养生法则,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养生:《黄帝内经》中提出了“食饮有节,起居有时”的原则,强调饮食要适量、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同时要注意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2. 运动养生:《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多种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方式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3. 情志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情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指出“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思则伤脾,忧则伤肺”,因此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4. 睡眠养生:《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夜卧早起”的原则,强调了良好的睡眠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意睡眠环境的舒适度和睡眠质量的提高。

5. 按摩养生:《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多种按摩方法,如推拿、拍打、按摩等,这些方法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身体疲劳,提高身体免疫力。

总之,《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方法强调了饮食、运动、情志、睡眠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调节,旨在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提供了许多有关健康养生的秘诀,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
的建议:
1.调节饮食:黄帝内经认为,饮食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饮食应多
样化,包括各种蔬菜、水果、谷物、豆类和水产品等。

此外,应该避
免过度饮食和过度饮酒。

2.锻炼身体:黄帝内经认为,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新陈代谢。

常见的体育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等。

3.保持良好的情绪:黄帝内经认为,情绪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应该避免过度焦虑、压力和忧虑等负
面情绪。

4.合理的作息时间:黄帝内经认为,良好的作息时间可以保持身
心健康,例如每天早睡早起,定时吃饭,避免过度加班等。

5.中医调理:黄帝内经也强调中医保健。

在生病或身体不适时,
可以采用中医治疗方法,例如针灸、按摩、中药等。

这些都是黄帝内经养生秘诀的一部分,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
们保持健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

《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

《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内经上古天真论》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吸收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十分简要地揭示了上古真人的养生诀要,值得仔细玩味。

《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篇1一、深谙养生法则《黄帝内经》指出,上古真人之所以能够“寿敝天地,无有终时”,首先在于他们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

这实际上是在揭示:上古真人不但十分熟悉养生的基本法则,而且能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这些法则。

所谓“提挈天地”,是指真人能够熟练地掌握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从而恰当地处理人同大自然的关系。

这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养生的一大法则。

《内经四气调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吕氏春秋》也明确指出,养生要善于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这些规律,这叫“顺生”。

孙思邈在《孙真人摄生记》中说“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体五脏”,一定要依时养生。

因为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生命的形成和生存根源于一年四时的阴阳消长变化,所以古人一直十分重视天人的和谐关系。

上述“提挈天地”还包含这样一惯意思,即上古真人在处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方面,已经得心应手,顺适和美,就像把天地提举在手里一样。

他们能够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和谐地统一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与同文提到的“中古至人”的“调于四时”,“圣人”的“处天地之和”,“贤人”的“法则天地”相比,显然有水平高低之别,所以唐代王冰在注解此文时大加夸赞:“其为小也,入于无间,其为大也,遍于空境。

其变化也,出入天地,内外莫见。

”所谓“把握阴阳”是指上古真人能够熟练地掌握人体自身的变化规律,从而使机体出现“阴平阳秘”的最佳功能态。

这同样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养生的又一重要法则。

《周易》早就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内经》中的真人养生法

《内经》中的真人养生法

《内经》中的真人养生法《内经》中的真人养生法《内经.上古天真论》曰:“中古之时,有真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这段话特别是其中“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这两句话,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养生方法,它和同文所说的“古有真人者”那种“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养生内炼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意识自控和意识超脱传统的内功修炼,强调“独立守神”,强调“致虚极,守静笃”,要求“锁心猿,收意马”,要求“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

总之,它要让意识尽量处于一种被约束、被压制,受到严格调控的状态。

这种状态开始时是勉强的,但以后能逐渐变成为一种自然的心态。

传统内功曾经设计了一系列的运演方法,诸如意守法、内视法、内听法、数息法、随息法等等,来实现这种心态的变化。

实现这种心态变化是传统内功修炼的基本功。

《性命圭旨》里的一句名言:“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春。

”正是这种意识自控的很好说明。

传统内功修炼对意识的调控,一般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首先是收心敛神,以正念排除杂念,以一念代替万念。

继之是将意识内导,把意识活动引向自身,让它同纷繁的社会、杂乱的人生分离开来,并使它同自身的内脏器官和生理活动联系起来。

这就彻底排除了意识活动的社会性和思维性内涵。

最后通过物我同化、物我两忘而达到一种高度的入定态。

这种入定态正是意识受到长期、严格调控后形成的一种没有约束感的、高度净化的心态。

但中古“真人”的那种“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的养生方法,却与传统内功迥然不同。

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意识超脱。

它强调心境的旷达、高远,强调思想的自在、开放。

为此要尽量让意识处于一种没有约束、不受抑制的天然本能状态。

这种状态开始时难免受到一些尘事的干扰,但随着功夫的增进,便能自动地冲破尘世的干扰,自然而然地养成一种离尘出世的超脱心态。

中古“真人”的这种意识超脱,也经历了一段修持过程:首先是以高尚的德性来涵养自己,以合乎天道来要求自己,使自己达到“淳德全道”,以此摆脱世俗的包围和尘事的干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中“真人”的养生法 《内经 ・上古天真论》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 十分简要地揭示了上古真人的养生诀要,值得仔细玩味。

一、深谙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 指出, 上古真人之所以能够“寿敝天地, 无有终时”, 首先在于他们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

这实际上是在揭示:上 古真人不但十分熟悉养生的基本法则,而且能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这些法则。

所谓“提挈天地”, 是指真人能够熟练地掌握大自然的变化规律, 从而恰当地处理人同大自然的关系。

这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的关键性因素, 也是养 生的一大法则。

《内经・四气调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 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 《吕氏春秋》也明确指出,养生要善于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要遵循自然规律, 而不能违背这些规律,这叫“顺生”。

孙思邈在《孙真人摄生记》中 说“天有四时五行”, “人有四体五脏”, 一定要依时养 生。

因为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生命的形成和 生存根源于一年四时的阴阳消长变化,所以古人一直十分重视天人的和谐关系。

上述“提挈天地”还包含这样一惯意思, 即上古真人在处理人和 大自然的关系方面,已经得心应手,顺适和美,就像把天地提举在手里一样。

他 们能够将天道与人道、 自然与人为和谐地统一起来, 达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

这与同文提到的“中古至人”的“调于四时”, “ 圣人 ” 的 “ 处天地之和 ” , “ 贤人 ” 的 “法则天地”相比, 显然有水平高低之别, 所以唐代王冰在注解此文 时大加夸赞:“其为小也,入于无间,其为大也,遍于空境。

其变化也, 出入天地,内外莫见。

” 所谓“把握阴阳”是指上古真人能够熟练地掌握人体自身的变 化规律, 从而使机体出现“阴平阳秘”的最佳功能态。

这同样是一个 人健康长寿的关键性因素, 也是养生的又一重要法则。

《周易》 早就提出: “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二气的变化,是大自然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人 体生理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为了健康长寿, 必须用阴阳变化的规律来指导养生1/8实践,所以《黄帝内经》一再强调“生之本,本于阴阳”,“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上述“把握阴阳”应包含这么几个方面的意思: 1.在日常生活中 要始终保持平静、平和的心态,不急不怠,守住中道,让恬淡的心灵同静谧的大 自然保持同一,像老子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在养生实 践中要根据人体脏腑功能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如乾坤交合、水火既济等,来 促使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之间保持高度的协调和平衡。

3.在养生实践中还要遵循 对立面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激荡的规律。

如动静相交,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如“寂中照,照中寂”;如升降相承,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等 等。

总之, 上古真人正是在“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这两条养生基本 法则的指导下进行修炼,并取得良好效果的。

二、坚持深呼吸锻炼 上古真人在养生基本法则的指导下, 从两个方面进行修炼: 一方面是“ 呼吸精气”;另一方面是“独立守神”。

所谓“呼吸精气 ”, 便是坚持深呼吸锻炼;亦即进行以膈肌活动为主要动力, 腹壁运动明显 的腹式呼吸。

古人很早便重视深呼吸锻炼。

《庄子’大宗师》说:“古之真人 ……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这“ 踵息”便是深呼吸。

现存最早记述气功修炼过程的史料――战国时期的 《行 气玉佩铭》,便是记述古人如何通过深呼吸锻炼来激发真气的。

长沙马王堆汉墓 出土的竹木医简《十问》,其中黄帝同容成有关吐纳术的问答,曾有“翕 气之道,必致之未”的论述。

意思是说,行呼吸的原则,一定要引气导至 躯体四肢的末端。

这便是深呼吸锻炼的表现。

《黄帝内经》 里有闭息治病的记载, 闭息也是在深吸气基础上进行的。

这说明古人早就发觉经常进行深呼吸锻炼, 可 以强身祛病,益寿延年。

说上古真人“呼吸精气”, 意谓上古真人通过深呼吸锻炼, 激发、 调动了体内的真气。

这里的“精气”与《黄帝内经》同文中“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真气”,含义相同,均指维持人体 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

《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夫 精者,生之本也”, 《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精气夺 则虚”,所指亦同。

因为柔缓的深呼吸强化了膈肌活动和腹壁运动,它能 不断给脏腑经络以良性激惹, 从而引发体内真气的集聚和循经运行, 特别是气通 任督以后, 会全面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

明代著名医家李中梓著有 《内经知要》 , 他解释“呼吸精气”说:“全真之人,呼接天根,吸接地脉, 精化为气也。

”清代著名医家黄玉路在其《素问悬解卷一》中对“2/8呼吸精气”作这样解释: 上古真人“呼水中之气以交阳, 吸火中之精 以交阴”。

他们都在强调深呼吸运动能激发、 培育体内的真气。

《道乡集》 说得好:“先天气(即真气)非后天气(即呼吸之气)温暖不生,亦非后天气 相恋不住, 故先天气之行也, 唯所命于后天气。

” 《性命圭旨》 也说: “ 至人呼吸则直贯明堂而上,至夹脊而流入命门,得以祖气(即真气)相通,如磁吸 铁而同类相亲。

”古人在练功实践中深切体证到,深呼吸运动能激发、充 实体内的精气。

三、努力修炼元神 上古真人在养生基本法则的指导下进行的另一个修炼,便是“独立守 神”。

实际上,这是在努力进行元神的修炼。

首先强调要“独立”。

所谓“独立”, 意谓不为世俗 尘务所扰,不为名利所惑,超凡脱俗,特立独行,始终保持恬淡、空净的心态。

这与《黄帝内经》同文提到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 来”中的“恬淡虚无”意思相近。

《内经知要・道生》 注:“恬者,内无所营,淡者,外无所逐。

虚无者,虚极静笃。

” 因 为 只 有 在 “ 恬 淡 虚 无 ” 的 心 理 基 础 上 进 行 “ 精 神 内 守 ”,才能调动体内的真气。

所“独立”是“守神” 的前提条件。

这里的“守神”, 守的是精神, 亦即元神。

古人解释元神为“ 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脉望》);“元神者, 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青华秘文》);“元神者,无思无虑,自 然虚灵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从现代科学观点看,元神应是指自觉 但又没有显在思想活动的心理状态。

一个人处于虚静绝念之时, 心中既保留着最 低闽限的自我感知功能,又充满高度的空灵、恬适、和谐之感,这种心态古人称 之为元神,而思想意识活动则称为识神。

元神是对生命体的内在活动起主宰作用的精神。

元神的活动是一种高度有序 化的活动,它能使生命体的各个生理系统,达到高度的平衡与协调,它能使生命 体的经验 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 它能使机体的生理活动同自然界的活动规律保持一致 性。

便是由于后天识神的干扰和抑制,元神常不能充分发挥其主 事的功能,因此古代养生家便十分重视对元神的炼养。

修炼元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内守”。

所谓“内守”, 即在恬淡虚无的心理基础上,将正念轻轻地引导到机体内部,并以一念代万念, 然后又渐渐地并最大限度地弱化这个“一念”, 达到似守非守、 不守 之守的境界。

古人说的“抱一”、“抱元”、“抱 神”,指的都是这种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