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初二) (9)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二章 第一节 动与静 教案设计
年级九年级学科物理主备人孙清彬使用人单元第十三单元课题 2.1 动与静上课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总课时 1 延期时间教学目标1、认识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教法设计结合实际,通过生活中的运动引出各个概念,让学生尝试描述物体的运动。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练习。
教学准备PPT,习题准备教学过程(参照: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3、展示汇报精讲点拨;4、巩固领悟拓展提升;5、达标检测)二次备课记录(一)引入新课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二)进行新课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同学们观察课图P13的图2-1到图2-3,在这里,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大家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天: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月盈月亏……地: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火山喷发……人[物]:运动,汽车奔驰,小鸟飞翔,……通过上述讲解,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如: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等都是运动的形式。
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绝对的,可以这样说运动是无处不在的,运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人们对于运动的描述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关于运动的描述。
2、运动的描述(1)讨论:①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
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书包呢?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一样。
②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一样。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案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教学目标一、科学内容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工具测量长度。
4.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能举例说明生命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二、科学探究能力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3.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4.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5.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6.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7.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3)长度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5)正确的记录测量结果。
(6)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7)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
(8)测运动物体的速度。
2.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3)长度的估测和间接测量方法。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理解。
(5)速度单位的换算。
(6)与实际问题联系的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
课时划分第一节动与静l课时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l课时习题课(1) 1课时第三节快与慢l课时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l课时习题课(2) 1课时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2.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教案:2.1动与静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动与静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与静的概念,知道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与静的概念,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用动与静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PPT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讲解:讲解动与静的概念,解释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6.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动与静的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动与静的概念,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用动与静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动与静的概念,是否能够正确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否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判断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并尝试解释原因。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我选择的实例都是贴近生活的,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本节课主要介绍运动的相对性,内容包括:1. 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静止的定义和特点3. 相对性的概念和运动的相对性原理4.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5. 实际情景中的应用实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能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让学生理解静止的定义和特点,能够判断物体的静止状态。
3. 让学生掌握相对性的概念和运动的相对性原理,能够运用运动的相对性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的定义和特点,静止的定义和特点,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难点:运动的相对性原理的应用,实际情景中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视频播放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例如在公交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景物,引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思考。
2. 讲解:讲解运动的定义和特点,静止的定义和特点,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并用黑板板书重点内容。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运动的相对性原理进行解答。
例如,一个乘客在公交车上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退,要求学生解释原因。
4.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如,判断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是运动还是静止。
5. 应用实例: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特点:速度、方向、加速度静止的定义和特点静止:物体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特点:速度为零、方向不变、加速度为零运动的相对性原理相对性原理: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a) 一辆行驶的汽车b) 一架停在机场的飞机c) 一颗从树上落下的苹果问题:一个乘客在公交车上看到窗外的景物向后退,为什么?答案:因为乘客和公交车都在向前运动,所以相对于乘客来说,窗外的景物看起来向后退。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培养:强调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热情。
4.结束语: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动与静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物体运动与静止的判断标准。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7.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但对物体运动与静止的深层次理解尚有不足。他们对生活中的动与静现象充满好奇,但往往难以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对力的作用效果及其与运动状态的关系认识模糊。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思维定势,难以从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5.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物体运动与静止的判断标准,能运用参照物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撰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的感悟,分享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与家人或朋友分享所学的物理知识,讨论生活中的动与静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1《动与静》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教案:2.1 《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2章的第1节。
教学内容包括:1. 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
2. 学习参照物的概念,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有重要影响。
3. 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包括直接比较和相对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认识到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
2. 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参照物的能力,能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难点:理解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有重要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幻灯片、视频播放设备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判断它们的运动状态。
2. 知识讲解: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选择参照物,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参照物的选择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桌子上的书本(2)教室里的挂钟(3)行驶的汽车答案:(1)静止,因为书本相对于桌子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
(2)静止,因为挂钟相对于教室的墙壁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
(3)运动,因为汽车相对于地面发生了位置的改变。
(1)公交车和自行车(2)跑步者和走路者答案:(1)公交车运动得快,因为公交车相对于自行车发生了更多的位置改变。
(2)跑步者运动得快,因为跑步者相对于走路者发生了更多的位置改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掌握了参照物的选择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章 第一节 动与静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2. 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视频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坐在公交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景物不断后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概念,解释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行驶的汽车、旋转的地球等,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判断方法讲解:讲解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如选择参照物、观察物体的位置变化等。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动与静2. 板书内容: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选择参照物、观察位置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为什么会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答案:太阳:运动月亮:运动地球:运动教室里的桌子:静止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因为我们观察物体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判断结果也会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但在教学中,可能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讲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强化。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天、交通运输等。
2.1动与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一节动与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天体的运动、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都是运动的存在形式。
(2)了解人们对运动世界的多种描述方式,会用自已擅长的方式描述运动(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
(3)知道物理学家是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朴素的描述运动到科学的描述运动的人类认知过程,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2)体会从纷纭的现象中认识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天、地、人的运动世界中感悟世界的美;从人类对运动世界的描述中感悟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认识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2、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经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物理世界的新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精彩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身边似乎有一个“小虫子”,他伸手抓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德国制造的一颗子弹。
【讨论】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2、新课教学(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①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运动世界:【欣赏】-- --视频:运动的世界【思考】: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你能举出那些在生活中熟悉的运动吗?请学生讨论对运动的认识:飞翔的小鸟、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流动的空气;地壳的运动,大陆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地球上的高山和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沟壑和平原;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水城威尼斯在不段下沉师生达成共识: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1.1 动与静(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2024)
1.1 动与静(教学设计)【学业要求】1.物理观念:(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2.科学思维: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科学探究:(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4.科学态度与责任:(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并会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学习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器材准备】和动与静相关的视频、图片、课件;文具袋、课本等。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同学们都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吧:“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但他却并不急着下船寻找,而是赶忙在船舷上剑掉落的位置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他能寻到剑吗?为什么?二、自主学习:任务清单(一)机械运动(时间:5分钟;要求:用红笔圈画重点语句。
)1.阅读教材P10-11的内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我们生活在的世界里。
(2)为了描述和研究运动,科学家用到、和。
(3)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叫作机械运动。
(4)宇宙中所有物体都是(填“运动”或“静止”)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填“存在”或“不存在”)的。
【答案】(1)运动;(2)特定概念、数学工具、实验方法;(3)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4)运动;不存在。
【解析】略。
2.小组内互相批改,找出正确答案。
然后讨论思考下列问题:(1)观察下列图片,说说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归纳:这些物体在不断变化。
2.1动与静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教案:2.1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2章,第1节“动与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并能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运动和静止的定义2. 相对性原理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4. 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解释相对性原理,并通过例题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3.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4. 实验演示:利用滑轮组和小车,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和静止的感觉。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和静止1. 定义: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静止:物体位置不发生变化2. 相对性原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需要参照物3. 判断方法:(1)观察物体位置的变化(2)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桌子上的书b. 教室里的电灯c. 行驶中的汽车a. 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公交车在运动,但地面上的景物在运动。
b. 当你在电梯里,感到电梯在运动,但电梯内的景物在静止。
2. 答案:(1)a. 静止,因为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b. 静止,因为电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c. 运动,因为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变化。
2.1《动与静》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教案:2.1《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2章第1节《动与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2. 掌握参照物的概念,并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并能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掌握速度的概念,能够计算物体的速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速度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方法,熟练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这辆汽车是在运动还是静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动与静。
2. 知识讲解:(1) 讲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2) 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的重要性,并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讲解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路程÷时间。
3.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选取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观察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记录下来。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参照物选择和速度计算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一起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动与静、参照物选择和速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2. 参照物的选择3. 速度的计算:速度=路程÷时间七、作业设计(1) 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
(2) 一架在空中飞行的飞机。
(3) 一块在桌面上静止的橡皮。
2. 选择题: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八年级物理一、动与静教案沪科版
第一节动与静一、课型课时“情境—问题—对话—讨论—归纳”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具体表现为:以教材为文本展开师生间的对话与讨论,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构建科学描述机械运动的方法。
用一课时的时间在交流与对话中了解运动的多样性,以及认识人们是怎样用各种方式对运动世界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天体的运动、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都是运动的存在形式。
(2)了解人们对运动世界的多种描述方式,会用自已擅长的方式描述运动(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
(3)知道物理学家是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朴素的描述运动到科学的描述运动的人类认知过程,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2)体会从纷纭的现象中认识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天、地、人的运动世界中感悟世界的美;从人类对运动世界的描述中感悟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精神。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认识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2、教学难点是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四、教材分析本课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开篇之作,第一次有目的有意义地去了解这复杂的运动世界。
因此这节课在今后学习物理的经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材一开始就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学生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仅是指机械运动,而是力图向学生展示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教材力图通过人们用语言的、诗歌的、音乐的、美术的种种描述运动的方式透射出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好奇和不断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在了解认识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初步体验运动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教材强调了科学家描述运动的方法与其他描述运动方法的不同。
沪科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介绍:地球同步通信卫星、飞机空中加油技术、联合收割机。
学生讨论回答:我们说同步通信卫星(与地球自转同向运动,它绕地球一周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刻正好相等,约24h)是静止的,是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以太阳或月亮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关于飞机在空中加油时,我们说飞机是运动的,是以地面为参照物;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地面为参照物,收割机是运动的的;以拖拉机为参照物,收割机是静止的。
三、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的收成,包括知识的,方法的,情感的。
2、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机械运动,明白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还应注意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第一节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2、运动的描述⑴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关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⑵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⑶静止:假如一个物体相关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那个物体是静止的。
⑷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依旧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依照需要和方便。
作业布置1、课本作业第3、4、5题。
2、乘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以司机为参照物,那个乘客是,以公路边的树为参照物,那个乘客是的。
3、从东方升起”,是以为参照物的。
“小小竹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这诗句中,前一句是以为参照物,后一句是以为参照物的;这两句歌词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形不一样。
教学反思一、亮点:多媒体多视角向学生展现运动的世界,并引导学生利用周围的物品,相互展现并明白得有关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等物理概念(从教学中发觉问题,查找自己的得失)二、不足:关于参照物学生的明白得还有待加强。
(学生在这方面感受不行,找不足)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动与静》教案-新版
第一节动与静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的挖掘,着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为目的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用实例解释相对不同的参照物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怎样运动。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再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讨论、交流、观察中体会拨开迷雾发现真理的喜悦,培养看事物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认识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审美意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学情分析1、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的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第一节,该套教材中的实验活动材料来源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这也是本节课特点。
2、这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学习快与慢和直线运动的基础,也是学习第七章力和运动的前提,是统领力和运动的开篇之作。
3、八年级的学生在小学自然及杂志、电视、广播中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一定的感觉体验,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动画再现,加深体验强调观察,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根据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2、教学难点:能用实例解释相对不同参照物,说明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是怎样运动的。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老师提出问题“讲桌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学生回答出不同的答案和理由,有的学生可能答出桌子是静止的,他可能说我看起来它就是静止不动的;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桌子是运动的,因为桌子在地面上,它在跟着地球一起运动。
究竟桌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我们应该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学生带着疑问猜想进入“动与静”的学习。
2.观看PPT中的图片和视频,了解我们这个运动的世界同学们观察PPT,在这里,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大家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天: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月盈月亏……地: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火山喷发……人[物]:运动,汽车奔驰,小鸟飞翔,……通过上述讲解,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动与静
《2.1 动与静》教案
一、课前知识准备
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
都处在
之中。
的世界,宇宙中的一切,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原子,
(答案:运动 运动) 2. 很多诗人曾用优美的诗句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吗?
(答案: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ft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名师解读点拨
流不息的 人类更是无时无刻不用运动阐述生命的价值…….
说明: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
着,即运动
是
.
(答案:运动 运动 绝对的)
知识点 2:运动的描述 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以各种形式展示着运动,而人类感受运动,认识运动,描述运动
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音 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健儿用舒展的肢体诠释运动…….那么你能否说出一些描 述运 动的词语、诗句、音乐、绘画……?
司机是运动的; 例 2:李明和王红晚餐后并肩散步,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他们两位都是运动的,若
以李明为参照物,王红是静止的; 例 3:树木房屋相对于大地是静止的,若以行驶的车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 以上这些实例都说明:
(答案: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易错点】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如上例 中,若选择铁轨为参照物,列车还是运动的。
, 青ft在“走”,请你判定是以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要看竹排是相对于“谁”的位置
在 “游”,在发生位置变化;青ft相对于“谁”的位置在“走”,在发生位置变化.竹排在
江中 移动,显然是相对于江岸即地球而言;青ft在走,是竹排在运动时,竹排上的人感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研究物体运动与静止的判断标准;2.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 掌握参照物的选择方法;4. 运用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小车、木板、滑轮等);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2. 概念讲解:介绍运动和静止的定义,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和静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7. 作业布置:布置教材中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定义;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判断下列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说明理由:a. 行驶的汽车;b. 停在路边的汽车;c. 飞翔的鸟儿;d. 静止的树木。
答案:a. 运动;b. 静止;c. 运动;d. 静止。
2. 下列现象中,属于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是:a. 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b. 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地球绕太阳运动;c. 把太阳看作一个整体,地球绕太阳运动;d. 站在地球上,看到天空中的星星闪烁。
答案:a、b、c。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与静-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动与静-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基本概念及运动的类型;2.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形态及其运动轨迹;3.能够了解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速度、加速度等相关问题;4.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解决与力的关系的问题;5.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应用。
二、教学内容1.运动和静止的基本概念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动态与静态的判断方式3.运动和静止的类型2.运动的描述1.运动形态的描述2.运动轨迹的描述3.速度和加速度1.速度的概念2.速度的计算方式3.加速度的概念4.加速度的计算方式4.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2.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3.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5.摩擦力的概念及应用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种类及作用3.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4.摩擦力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了解运动和静止的基本概念及运动的类型;2.描述物体的运动形态及其运动轨迹;3.运用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题目相关的问题;4.运用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解决与力的关系的问题。
3.2 教学难点1.理解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2.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案例法:通过引入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章内容;2.问题解决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3.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来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运动和静止。
五、学习方式1.课堂讲授2.个人或小组完成练习3.课后自主学习六、成效评估1.学生答题2.课堂练习3.课后作业4.考试七、教学时间安排总共需要4节课时间。
第一节课,讲解运动、静止这两个基本概念及其类型,用具体场景让学生感受运动和静止的距离和状态。
第二节课,讲解作运动形态的描述以及运动轨迹的解释。
第三节课,讲解速度、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解读题目并让学生练习相关的计算题。
第四节课,讲解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以及摩擦力的概念及应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 本节为学生正式学习物理知识的第一节。
教材通过大量事例让学生体会运动的世界,描述运动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从物理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运动,并了解运动与静止相对性及其相关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可以应用于许多重要领域。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3)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体会到世界是运动的;(2)通过观察和判断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从物理学的视角重新认知原本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崇尚科学以及对于自然科学的探索和求知欲。
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选取和运动静止的判断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PPT课件 新课引入: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也体会到了前人在探索之路付出的艰辛,接下来,我们将正式开始走进物理的世界。
提出问题:黑板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现在已经有同学有了自己的答案,待到我们从物理的角度认识了运动与静止再来作答。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新课教学:(一)运动的世界图片展示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 课前准备 ◆ ◆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展示图片宇宙星系并解释:大爆炸形成的成千上亿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
地球上,大陆板块在运动。
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大陆板块的相互挤压所产生的。
在运动场上,我们欣赏着运动员们矫健的身姿。
运动的世界:【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二)人文视野中运动的描述: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
1.用文字描述运动。
人们感受到世界处在运动之中,怎样来描述这个运动着的世界的呢?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初二)(9)
动与静
【教学目标】
1、明白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讲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
能讲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明白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明白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
1、什么是机械运动?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时】1课时
【教具】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教法】启发、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大伙儿能够提出什么结论呢?
物体的运动是专门普遍的现象。
二.进行新课
1.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请看图2-1—图2-3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2、运动的描述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颂扬运动;
如:〔学生举例〕〝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画家用形状和色彩描画运动
看图2-4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专门闻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
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
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专门大的成就,有专门多的闻名的民族乐曲。
如中国十大名曲。
咨询: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确实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分钟。
提咨询:小明什么缘故讲花花跑得真快呢?
原先花花的位置发生的改变。
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那个咨询题
(2)设疑提咨询讨论
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
李明是运动的依旧静止的?
b)小王骑自行车内街。
自行车是运动的依旧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依旧静止的?
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依旧静止的?汽车内的坐椅是运动的依旧静止的?
(3)分析
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许多的物体,我们看
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
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
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
物体物体
李明对学校位置改变
自行车对树木位置改变运动
汽车对电线杆位置改变
物体物体
(4)概括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关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
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静止:假如一个物体相关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称那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5)讨论分析
a、先讨论课本图2-3,提咨询学生回答
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名歌词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c、以树木做参照物,你看到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D、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咨询题:
(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讲明那个咨询题?
(2)参照物的选择原那么是什么?
总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依旧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那么:任意性;依照需要和方便。
三.课堂练习
投影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机械运动,明白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还应注意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2.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2-1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
2、运动的描述
⑴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关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
⑵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⑶静止:假如一个物体相关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称那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⑷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依旧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那么:任意性;依照需要和方便。
【反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