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同伴依恋对中学生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子、同伴依恋对中学生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中学生亲子依恋及同伴依恋特点,从而探讨两者对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及因素。方法:通过对广西南宁市405名中学生以《青少年对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评估问卷》进行测量,选取有效问卷366份进行统计分析,以观察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中学生积极社会适应的关系特征。结果(1)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呈正向显著相关,且相关均在0.25以上。(2)父子、母子依恋为自变量,积极社会适应为因变量显示母子依恋t=6.83, p注:*p<0.05,

**p<0.01, ***p<0.001。

2.4 同伴依恋在父子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

表5 父子依恋与同伴依恋对积极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预测变量 r r2 f b beta t

积极社会适应方程模型1 0.28 0.08 30.01***

父子依恋 0.38 0.28 5.48 ***

同伴依恋方程模型 2 0.34 0.11 45.19***

父子依恋 0.37 0.34 6.72***

积极社会适应方程模型3 0.44 0.19 41.55***

父子依恋 0.25 0.18 3.59***

同伴依恋 0.42 0.34 6.65***

注:*p<0.05, **p<0.01, ***p<0.001

如表5所示,父子依恋的标准回归系数beta为0.18,p<0.001,

检验结果显著;同伴依恋标准回归系数beta为0.34,p<0.001,检验结果显著;根据baron 和kenny 定义的部分中介过程[5],同伴依恋在父子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间起了部分中介作用。父子依恋、同伴依恋对积极社会适应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3讨论

3.1中学生亲子和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因素分析

本研究显示,中学生与父亲、母亲、同伴的依恋关系不同,同伴依恋程度最高,次高的是母子依恋,最低的是父子依恋。在父子和母子依恋上,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同伴依恋上差异显著,女生的同伴依恋程度显著高于男生。

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心理生理急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但同时反抗心理也增强,他们渴望在观点上和情感上能与父母分离;同时,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使他们产生诸多的困惑与不安全感,这促使积极得去寻求亲密的依恋关系[6]。而来自于同伴间的良好关系恰好可以满足他们对于尊重、安全感及归属感等的需要[7]。

3.2中学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其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及因素分析

本研究发现,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呈正向显著相关,表明中学生的依恋状况的确能够影响其社会适应。家庭-同伴关系的三元模型认为,亲子互动能够让家长扮演教育者、引导者或者咨询者的角色,在社会规则、文化规范与习俗等方面明

确教育他们的孩子[8],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家庭以外的社交伙伴的关系,以此完成社会适应过程。中学生与父母及同伴间发展出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使其更容易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9]

3.3 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同伴依恋在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不仅对积极社会适应产生直接的影响,还通过同伴依恋,间接作用于积极社会适应。这可能是因为父母仍然在个体发展家庭外的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学生若与父母有良好的依恋关系,个体则倾向于将与父母的积极互动带到其他的关系中,倾向于对他人和自己有正向的评价,能够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10]。

4 结论

4.1父子、母子及同伴依恋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积极社会适应的发展。

4.2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积极社会适应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参考文献:

1.d.buhrmester,“interpersonal competence,and adjustment during middl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childdevelopment.1990,(12): 1101-1111.

2.陈建.论社会适应[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11-12.

3.安晶卉,张建新,王黎. 青少年依恋问卷初步编制[j].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2010,18(1):445-462.

4.余益兵,邹泓,周晖等.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的编制

[a].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6-97.

5.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2004,36 (5):614~62.

6.李小青,邹泓. 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社会交往目标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3):32-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