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黄赤交角: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的外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克拉克值:克拉克值是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解理:解理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和解理面的能力岩石: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和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节理: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断层:断层是地壳受力发生断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发生的显著相对位移的构造。

地震:地震是一种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干洁空气: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空气称为干洁空气大气分层可分为哪五层:①对流层②平流层③中间层④暖层⑤散逸层标准空气: 在通风空调工程中,通常将大气压力为101.325KPa,温度为0℃,相对湿度为50%状态下的空气称之为——标准空气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平均反射率:太阳辐射到云层上被云层平均反射量与太阳总辐射量之比(非标准)散射辐射:是由于空气分子和气溶胶粒子的作用,或由于空气密度的涨落以及不均一,电磁辐射能量以一定规律在各方向重新分布的现象。

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云滴:云滴指半径小于100μm的水滴云滴凝结增长:指水汽分子凝结(凝华)在云滴(冰晶)表面上,使云滴(冰晶)增长的过程降水的四个基本类型:①对流雨②地形雨③锋面雨④台风雨降水量:指一定时间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季风: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分系,称为季风局地环流:由局部环境如地形起伏。

世界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一.亚欧大陆名词解释:太平洋西缘岛弧-海沟系海沟和岛弧分布在各大洋中,以太平洋最多,尤以西太平洋最发育。

岛弧和海沟构成岛弧—海沟系,是地壳不稳定区域。

挪威峡湾在挪威语中,峡湾的意思是深入内陆的海湾。

挪威北海的海岸线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咬噬着内陆,形成了峡湾。

挪威峡湾的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常湿的气候。

分布在纬度40到60--65°之间的大陆西岸。

这类气候全年在盛行西风影响下,气旋频繁过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区多达2500mm以上。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年较差远小于同纬度的内陆与东岸地区。

属于这一气候的有西北欧、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南非及澳大利亚问答题:1.第四纪冰川作用对亚欧大陆地理环境的影响。

亚欧大陆演化的基本特点影响1、对地貌的影响:冰川对于它所覆盖地区的地形起着很大的改造作用。

在距冰川中心较近的地区以侵蚀作用占优势,形成峡湾、槽谷、羊背石等冰蚀地貌,距冰川中心较远的地区则以堆积作用为主,在那些地方散布着终碛丘、鼓丘、蛇形丘、冰碛阜等冰碛-冰水地貌。

北欧以冰蚀地貌为主,也有冰碛-冰水地貌,东欧和中欧基本上是冰碛-冰水地貌。

河流改变流向,河湖串联;冰盖区外的黄土堆积。

2、海面升降3、海陆变迁4、海岸阶地5、对生物分布的影响6、对动植物的灭绝演变特点欧洲大陆的形成是以前寒武纪古陆块为核心,通过不同地质时期与相邻陆块结合、分离的漫长过程,伴随多次地壳构造运动,古陆块外围相继形成加里东、海西、乌拉尔、阿尔卑斯等褶皱带,逐步地奠定了大陆的构造基础。

亚洲和欧洲陆地相连,形成全球最大的陆块——亚欧大陆。

在地质构造上亚欧大陆原来并不是一个整体构造的陆块。

早在二叠纪乌拉尔洋的最终闭合使俄罗斯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镶接,其间形成南北走向的乌拉尔褶皱带,从此欧亚大陆连为一体。

(演变特点这个的答案不确定)2.比较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地形特征西西贝利亚平原: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低平,切割微弱,沼泽广布。

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反映某一地区的气候干湿状况,通常用湿润系数k= P / E来表示,式中P 为,E为。

2、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三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这三力是指、和惯性离心力。

3、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主要层次: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多样性。

4、根据降水的形成原因可分为雨、雨、锋面雨和台风雨四种。

5、要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与过饱和,一是,二是。

6、在北半球低气压中心为气旋,气流时针旋转向中心辐合,气流上升,多天气。

7、潮汐类型可以分为半日潮、全日潮和三种类型。

我国渤、黄、东海以及不规则半日潮为主。

8、一般来说,北半球大陆上,月平均温度最高的月份是月份;海洋上月平均温度最高的月份在月份。

9、对策者采用提高增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取得生存的种群生态适应对策,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竞争力弱,但一般具有很强的能力。

10、山谷风盛行时,白天风从,晚上风
从。

1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都为,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为。

12、自由大气的空气水平运动分和两种,是与实际大气风相似的一种达到暂时平衡的风。

13、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主要层次:多样性、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4、根据降水的形成原因可分为对流雨、地形雨、雨和
雨四种。

15、反映某一地区的气候干湿状况,通常用辐射干燥指数k= R / (L·r)来表示,式中R为,L为。

16、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与,以及在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转移。

17、海陆风盛行时,白天风从,晚上风
从。

综合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大。
二、海陆起伏分异 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四、陆地干湿分带性 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
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地方性分异 地方性:是指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环境由于局部 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 级的地域分异。
一、地方的定义 地方是一定地段的有规律的结合,是各个地段有规律地彼此交替重复出现或复域 分布的地域,或者是面积较大的地段因遭受切割而复杂化的地域。 地方的特征: A,由保持一定地域联系的各地段构成的具有明显独特性的自然地域综合体,在 土地分级中级别最高、复杂程度最大的基本土地单位。B,在内部具有复区 (复域)特点,这是与地块和地段的重要区别。C,其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 物质搬运和化学元素迁移等过程不具有共同的方向,这是与地段的重要差别。 D,它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综合体,并与一个地方气候、水文复区、土壤复 区、植被复区相联系。
第一节
1,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 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3,地域分异与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现象如此普遍,以致地球表层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完全一致的区 域。 二、地域分异因素 两大因素 (1)纬度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
一、土地分类的方法论
1,土地分类的逻辑和步骤
(1)分类的逻辑 (2)分类的目的 任何对象不能同时分派给两种类型; A,一般目的分类 B,特殊目的分类
B,每一步分类都必须使所有分类对象都有自己所属的种类;
C,分类必须按照一定的层次逐级进行,不能出现越级分类的逻辑错误。即分 类指标相应地必须具有互斥性、详尽性和层次性; (3)分类的步骤 A,“自上而下的分类”:逻辑划分或演绎分类. B,“自下而上的分类”:组合或归纳分类. 二、地块的分类 1,地块分类的标志 2,人为影响的处理 分三类:原生地块、衍生地块和人为地块(文化地块) 3,地块分类系统 (1)顺序法(2)两列指标网络法 地块种、地块属、地块科

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原)

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原)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五章地貌1、地貌:由内动力、外动力共同塑造而形成的地球硬表面的形态或外貌。

2、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P247-249)五个要点:由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地貌,如水平、倾斜、褶皱、断裂构造地貌等;由气候因素控制形成的气候地貌,如冰川地貌、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由岩石性质主导形成的岩石地貌,如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由生物因素形成的生物地貌,如珊瑚礁、沙包等;由人类活动形成的人工地貌3、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P251-252 )五个要点:热量;降水;生物;地域分异;土地类型差异。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的分布格局;(3)地貌对生物界有深刻的影响;(4)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5)地貌对土地类型变化的影响(详见第八章)。

4、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5、风化壳的基本特征(P255)四个要点:不连续、厚度差异大;碎屑为主;结构疏松;垂直分带。

6、块体运动的三种形式:蠕动;滑坡;崩塌7、滑坡的发生条件:一定的地面坡度;滑动面的存在;充足的水分。

8、泥石流的发生条件:陡峻的地形;足够多的沙石;充足的水分。

9、流水的三种作用:侵蚀;搬运;堆积。

10、线状流水侵蚀的三种表现形式:下蚀;侧蚀;溯源侵蚀。

11、流水的四种搬运方式:悬移;跃移;推移;溶移。

12、分选作用: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按颗粒及密度大小进行分异沉积的作用。

13、坡积裙:坡面冲刷物质在坡麓堆积成形如展开的衣裙的堆积地形,称为坡积裙洪积扇: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沟谷出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无沟谷约束)、水量减少(蒸发、渗漏)而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14、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小边滩;大边滩(或雏形河漫滩);成熟河漫滩。

15、河漫滩的物质组成特点及成因:垂直方向上具有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下部为粗粒推移质即河床相冲积物,上部为细粒悬移质即河漫滩相淤积物。

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自然地理期末复习第四章1.水循环的概念、环节水循环概念:水循环是指贮水库水体之间的水分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程。

整个水分循环过程包括了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

2.水循环模式、意义(简答)水分循环的模式:海洋水分的内循环、海陆间的循环、陆地水分的内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⑴首先使各水体的水分得到交换和更新。

⑵水分循环对于全球性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大气循环相互联系而发生,从而影响了一地气候的主要方面——降水与气温。

⑶水分循环具有物质“传输带”的作用,而且又是岩石圈表层机械搬运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化学元素迁移的强大动力。

⑷在水分循环过程中伴随产生了各种常态地貌和河流、地下水、湖泊等等。

⑸水分循环也是生物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整个生物圈构成复杂的水胶体系统的基本条件,起着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纽带作用。

3.洋流的概念、分类、影响洋流概念:部分海洋水体顺一定方向大规模的规则运动称为洋流。

①按水温分类:可分为暖流(红色表示)和寒流(蓝色表示)。

②按成因分类:可分为风海流、地转流、补偿流、密度流等。

洋流影响:①对高低纬之间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平衡,有重大的影响。

②影响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如寒流影响区降水较少,气候变化剧烈,多成沙漠景观,暖流影响区降水较多,气候温和等。

③洋流影响流经地区的生物分布和渔业、污染物质的扩散和净化等。

4.平均海平面的综合指标意义其一在于它是洋盆容积与海洋水量的函数;其二在于海洋平面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大气与海洋水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界面与基面,陆地地貌发育的基面;其三在于它是地球形状的显示(大地水准面)。

5.海洋资源的概念、类型、综合利用以及产生的问题海洋资源:指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均直接与海水或海洋有关的资源。

海洋资源利用类型⑴海水化学资源:如水、食盐、镁、重水、钾、溴、铀等;⑵海底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砂矿(贵金属、宝石、铁、锡砂等)煤、铜、锰结核、镍、钴等;⑶海洋动力资源:各种能源资源的利用及海洋运输;⑷海洋生物资源:鱼类、甲壳类、海参类、水母类等⑸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游憩、科学实验等场所开发。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二、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大气、水、岩石、生物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耗散结构)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1、广义的地球表层: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2、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3、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和地貌四、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

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一级综合);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一级综合。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具三重性。

4、从研究阶段分为三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时间地理学。

第二章一、系统的定义: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每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组成。

二、系统分类1、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宇宙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自然系统、人造系统、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1)功能整体性:是系统对外界和内部所表现的效应(包括物质和能量、信息等的传输和转换)。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种情况: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五、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1.什么是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学科,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3个分科:1.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2.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3.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分人文地理学。

3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3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区分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5.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3.地球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的焦点之一上。

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约为14710*10^4km,地球的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

7月初离太阳最远,距离约为15210*10^4km。

4.地球的形状约为一个旋转椭球体。

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为(6378140+-5)米,极半径为(6356755+-5)米,总面积为 5.1*10^8km2,总体积为10833*10^8km3,总质量为6.588*10^27g。

5.一年: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其周期为一年。

恒星年:365d6h9m9.5s,为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

回归年:365d5h48m46s,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

6.1月3日最接近太阳,此位置为近日点,7月4日为远日点,此位置为远日点。

7.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即为自转周期,叫做一日。

最新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

最新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三章纬线: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和地表相交形成的圆纬度:该地铅垂线与赤道面的夹角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经度:该地所在的经线与本初子午线的角距,亦即这两个经线平面的夹角1、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2、简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答:形状:地球为一个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

意义: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

大小:地球的总质量为6.588×1027g,总体积为10833×108km3,平均半径约为6371km。

意义:地球质量不大也不小,从而引力适中,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3、简述地球自传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答: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地球公转: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

4、试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答: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两部分。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另外,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是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

大气圈是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组成的圈层。

第四章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地质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地貌特征的总和,是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变异的结果。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一、概念题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9、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0、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1、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二、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

许多自然地理学家对这个新物质体系,曾使用不同术语来表达。

如:地理壳、地理圈;景观壳、景观圈;表成地圈、生命发生圈、地球表层、自然地理面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概括为四大类: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自己为主体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3、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

自然地理学总复习辅导

自然地理学总复习辅导

自然地理学教学要点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20分)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

3、天然环境: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

如森林和原始森林。

4、人为环境:是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如城市环境、农田环境。

5、海陆起伏曲线:为形象的表示地球上的各种高度和深度的对比关系,根据陆地等高线和海洋等深线图,计算各高度陆地和各深度海洋所占的面积或占全球总面积的百分比绘出的曲线。

6、辐射平衡:一个物体或系统的辐射能量收支相等时的状态。

(把地面指导大气上界当作一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P.68)7、天气与气候: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8、降雨量: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9、锋与锋面: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峰,也可以将峰看做两个气团的界面,故又称为峰面。

P.99(关键是两侧气团气象要素的差异)10、河流、水系和流域: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在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低洼流动;水系: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任何河流或水系分水线内的范围,就是它的流域(P.150)。

11、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

《期末复习知识库》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复习必备

《期末复习知识库》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复习必备

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 23°26′N, 则地球处于 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 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海陆风 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吹海风。
夜晚: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吹陆风。
白天山坡增温强烈,空气沿山坡爬升形 山谷风
成谷风。
大气水平运动一风
夜晚山坡迅速冷却,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 山风。
类型 高空大气中
的风 近地面的风
成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 时 56 分 4 秒 运动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 时 周期
1.昼夜交替 地理
2.地方时 意义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真正周期:恒星年=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回归年=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热力环流一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温度由 高到低是 DCAB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CDAB。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要点一选择题部分1沉积岩层的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2.沉积岩的结构:砾状砂状粉砂状泥状晶质结构生物构架结构碎屑与非碎屑结构3岩浆岩的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杏仁状构造4.不整合侵入体:岩株岩榴岩脉5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6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颜色条痕7七大主要造岩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8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给水性持水性透水性9沟谷流水地貌典型代表:冲出锥10冲积平原的组成:广阔的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和冲积---洪积平原。

1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12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13雅丹地貌→风蚀地貌14地质年代单位系统:宙代纪世期15大气的分层: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16全球降水带的分类:赤道多雨带南北纬15°—30°少雨带中纬多雨带高纬少雨带17流水地貌类型: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山麓面18冰蚀地貌典型代表:U型谷冰斗峡湾刀脊角峰19重力地貌:倒石堆20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21海陆风: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22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在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右,高压在左。

23干洁大气:除水汽,液体,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24台风→热带气旋25年轻的河流→上落型或折线形老年河流→平滑下凹曲线型26地壳中的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27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28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9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30日食现象:月亮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若三者处于同一直线时,月亮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亮的黑影正好落在地球上。

31降水的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32水汽凝结的条件: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有凝结核33地理环境主要的和稳定的能量供给是太阳辐射34等温线的稀疏表示含义:等温线越密表示温度梯度越大35海蚀柱→海蚀地貌二填空题部分1完整的气候系统的组成:大气圈海洋冰冻圈陆面生物圈2河流的分段: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3补给形式:降水补给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与沼泽水补给人工补给4大气对太阳辐射作用:吸收反射散射5洋流的分类: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潮流6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7径流形成和集流过程:停蓄阶段漫流阶段河槽集流阶段8 地下水的分类: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埋藏条件分)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按储存空隙的种类)9基本地貌类型:山地与平原10海的分类→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11冰川的分类→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山麓冰川12岩石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13成土因素学说:土壤是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14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5锋面的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16山地的分类:山岭、谷地、山间盆地17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作用18潮流的分类:回转流、往复流(按潮流流向变化分类)半日潮全日潮混合潮(按潮汐的周期变化分类)19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20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大洋中脊带东非裂谷带21,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状况,锋可以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22由行星风系可以推论出的三种洋流模式:亚热带环流、亚极地环流、赤道环流23地下水的两种运动形式:层流运动、紊流运动24山地的分类:山岭、谷地、山间盆地三名词解释1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的科学。

期末复习自然地理

期末复习自然地理

第二讲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1作用于地球表层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短波辐射2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量的传输与转化——太阳能的转化大气对太阳辐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陆、植被等地球表面(又称下垫面)却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经转化供给大气,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地面和大气系统在吸收太阳辐射后,又依自身的温度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辐射。

3辐射平衡的概念(名词)在某一时段内物体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平衡、辐射差额或净辐射。

即:辐射差额=收入辐射-支出辐射4地面辐射平衡(名词) 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之差值,称为地面的辐射平衡。

5大气辐射(名词) 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放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6大气逆辐射(名词) 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7保温效应(名词)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小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

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保温效应”。

8地球表层系统辐射平衡当把地面直至大气上界当作一个整体时,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球表层系统的辐射平衡。

9地球表层系统辐射平衡的时间变化地球表层系统辐射平衡的年变化情况因纬度不同而不同。

纬度愈高,辐射平衡保持正值的月份愈少。

10地球表层系统辐射平衡的空间变化整个地球表层系统所吸收的辐射能量和放射出的辐射能量是相等的,从而使全球达到辐射平衡。

但是,对地球不同地点而言,辐射差额总是存在的。

而且这种辐射差额存在空间差异。

11能量的经向调整吸收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很大,赤道极大,两极极小。

造成吸收太阳辐射经向梯度大的主要原因是冬季太阳辐射随纬度增加而急剧减小,同时在两极地表反射率明显变大;另一方面,长波射出辐射随纬度的变化要小得多。

赤道附近年平均辐射过剩成为辐射源,两半球中纬度地区接近于零,两极地区辐射不足,成为辐射汇。

低纬度地区剩余辐射将通过大气和海洋的经向输送与两极地区进行能量交换。

《现代自然地理》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动态复习提纲1、自然地理学的特征及其性质答: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性质: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和环境性。

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性质。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它涉及到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许多方面,许多要素。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

因此多要素融合便成了自然地理学的特征。

然而,多要素融合并不是多要素的拼凑。

拼凑只是简单的综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地理学综合。

多学科交叉,不是多学科知识的拼凑,而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具有自身特色与体系的综合。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性质。

地理学就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地相互作用的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的学科。

环境性: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的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自然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也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但是一定角度上来说,他们又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因此环境性变成了地理学的另一个性质。

系统性:系统科学是研究物与物之间联系的科学。

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因此,如不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就难以弄清楚这些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内在联系。

2、自然地理学与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科学、生物学之间的关系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核心学科。

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

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分别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和生物学。

自然地理学包含了这些学科的某些内容。

自然地理学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构成的地表环境,从人类环境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地理学是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行研究的。

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

(2)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自然地理学的性质:(1)综合性: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研究对象。

(3)、环境性:人类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4)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第二章岩石圈3、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1、地壳 2、地幔 3、地核4、主要的造岩矿物及性质5、岩石分类及特征(1)岩浆岩(火成岩)侵入岩:深成岩和浅成岩的特征深成岩:冷却缓慢,矿物可以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粗大、结构致密;浅成岩:冷却较快,矿物不能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细小。

喷出岩: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2)沉积岩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3)变质岩:变质作用的因素(1)温度(2)压力(3)化学活动性流体:H2O 、CO2变质岩的特征:板状、片状、片麻状、片理构造,如板状、片状、片麻状6、地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和相互关系,为什么说内力地质作用是第一营力,外力地质作用是第二营力?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7、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1)构造运动:定义: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促使岩石圈发生变位和变形以及大洋底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

构造地貌:第一级:星体地貌,如大陆和大洋;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如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等;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由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别抗蚀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思考题(2017年64课时)绪论:1、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坏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坏境。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的科学。

2、地理环境分为哪三类?自然坏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3、说说人为环境列入自然地理环境的理由?答: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干扰的方式喝强度,而其本身的演变喝作用过程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

因此,无论是人为环境还是天然环境都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章:地球1、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何影响?区别:存在生命;轨道不同,方位不同。

影响:(1)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球温度适中(2)地球的形状使得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呈现差异性,即从赤道到两极递减,从而造就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3)地球质量巨大,能够在宇宙空间中做近似于圆周的运动而不被太阳吸走。

而且它能够吸引周围的气体、从而形成大气圈。

(4)地球运动:①地球公转导致季节的变换和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的节奏。

③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使所有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④地球自转产生地方时。

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⑤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5)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分布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变化小。

2、地理坐标?地球表面经度和纬度是怎样划分的?答:地理坐标是用纬度、经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

纬度:一地的纬度就是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经度: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地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①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②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界面。

③地球表面形成特有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等各种地貌形态。

④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的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换和循环过程⑤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⑥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4、为什么说生物圈是重要的地理圈层之一。

答:因为生物圈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和水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用和成土过程,改造了地表形态,建造岩石等许多方面又很大作用并且视为各类自然景观的标志。

第二章:地壳1、矿物、岩石概念;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个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岩石是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写出7种主要造岩矿物的名称。

答: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3、解理与节理的区别?莫氏硬度和10种标准测试矿物名称解理是指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照一定的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节理是指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莫氏硬度是表示矿物硬度的一种标准,用刻痕法将棱锥形金刚钻针刻划所测试矿物的表面,并测量划痕的深度,该划痕的深度就是莫氏硬度,以符号HM表示。

按硬度由小到打排: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4、沉积岩有哪些特征?答:①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和生物化石②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

③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5、构造运动、地质构造概念。

构造运动是由内力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地质构造是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6、地质构造的四种类型是什么?答: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7、正断层、逆断层概念。

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为断层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的为上盘,位于之下的为下盘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正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是逆断层8、主要地震带包括哪几个?地震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答:主要地震带包括: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带、东非火山带影响①使地面发生震动,有时则会发生地面移动.②引发山泥倾泻或火山活动.③地震在海底发生,海床的移动甚至会引发海啸.9、简述板块学说的要点,板块边界的类型。

答:板块学说是将大陆漂移、海底扩展、地震与火山等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1)地表岩石圈是被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板块构成的。

(2)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

(3)板块内部稳定,接合部是活动带。

(4)大陆边缘不是板块的边界,海岭、岛弧、海沟、大断裂是板块的边界。

类型:(1)扩展(增生)型边界如:美洲-非洲板块(2)俯冲(汇聚)型边界岛弧海沟型:太平洋-亚欧板块地缝合线型:印度洋-亚欧板块,喜马拉雅山。

(3)转换(次生)断层型仅见于大洋地壳中,由剪切和水平错动而形成。

10、新生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历史最短,距今最近,出现人类,植物多样化,哺乳动物空前繁盛第三章:大气圈1、干洁空气、饱和水汽压、露点温度?干洁空气: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露点温度: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空气饱和的温度。

饱和水汽压: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到这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2、地转风、热成风?地转风:系指自由大气中空气做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热成风:由水平温度梯度引起的上下层风的向量差3、为什么迎风坡多雨?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较高山地阻碍而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形成降水。

而逆风坡,绕过山顶的气流已经把大量的水降在迎风坡,所以气流比较干燥,降水少。

4、为什么暴雨总是发生在暖季?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形成暴雨形式的降水。

5、设地球表面的大气压为1013.25hPa,地球表面积5.1亿km2。

求:大气总质量(以吨为单位,重力加速度g=9.8m/s2)?提示:1hPa=102N/m2答:6、为什么在对流层顶,低纬度温度(-85℃)小于高纬度(-53℃)?对流层垂直运动旺盛,在地表与大气的热交换影响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低纬度地区近地面成热高压,对流强盛,所以最低温度常出现在赤道上空;高纬度地区对流弱,热交换影响小。

7、气候和天气的区别?气候:某一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多年间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特征,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天气:在较短时间内特定地区的大气(通常为对流层)物理状况。

不包括高层大气。

8、霜和霜冻的区别及霜冻的预防霜冻是指气温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是农作物收到侵害甚至死亡。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结晶。

由霜冻是不一定有霜9、季风?为什么亚洲季风最强盛,范围最广?季风:陆地、海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系。

因为亚洲陆地面积最大,再加上太平洋面积也是最大,造成海陆热力差异最显著。

另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冬季加强偏北季风,夏季加强偏南季风,因此东亚季风现象最突出。

10、气象学中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将大气分为哪5层?简述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散逸层(外层)主要特点: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天气现象复杂多变11、论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1)天文学方面的原因:气候系统之所以发生变化,根本原因是系统的热量平衡受到破坏。

太阳辐射是地球接受的唯一外界能源。

其中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和日地相对位置的变化,都可能成为气候变化的原因。

(2)地文学方面的原因:下垫面的变化对气候变迁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中以地极移动、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和火山活动影响最大。

地极移动造成各地纬度变化,进而使气候发生变化。

大陆漂移使海陆分布发生变化,影响气候。

造山运动使使地表凹凸不平,增加了大气垂直方向上的热量交换。

火山活动喷发出的大量物质,阻碍了太阳对地表的辐射,地表温度降低。

(3)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规模与人口有关。

人口急剧增长使得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环境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增加。

最初是改变地表面貌,引起局地气候变化。

随着人后的增多,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使地表成为不透水下垫面,使辐射性能和水热收支状况发生变化。

废气和余热也大大改变了城市的热状况。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1、潮汐、引潮力、潮流、回转流、往复流、波浪的概念。

潮汐:有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引潮力:引潮力指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的物体的引力,以及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两种力组成的合力,是引起潮汐的原动力。

引潮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立方成反比。

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成为潮流。

回转流:在外海和开阔海区,潮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而成回转流(八卦流),回转流的方向在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在南半球则为逆时针方向往复流:受地形影响,在海峡、河口、窄湾内,潮流便成了往复流。

其流速从零到最大,再到零,再到相反方向的最大,再到零,这样不断循环波浪: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运动的现象。

2、海水的盐度、氯度?海水盐度: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

海水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

3、河流、水系、流域概念。

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

4、河源游、中游、下游和河口?河源:河流最初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

上游:是指紧接河源的河谷窄、比降和流速大,水量小、侵蚀强烈、纵断面呈阶梯状并多急滩和瀑布的河段。

中游:水量逐渐增加,比降已较和缓;流水下切力已开始减小,河床位置比较稳定,侵蚀和堆积作用大致保持平衡,纵断面往往成平滑下凹曲线。

下游:河谷宽广,河道弯曲,河水流速小而流量大,淤积作用显著,到处可见浅滩和沙洲。

河口:河流入海、入湖或汇入更高级河流处,经常有泥沙堆积,有时分汊现象显著,在入海、入湖处形成三角洲。

5、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径流系数?径流模数(M):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径流深度(y):流域面积除该流域一年的径流总量径流系数(a):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与同期降水量之比6、地下水的总矿化度、硬度?总矿化度:是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