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ERAS专家共识

ERAS专家共识

风险, 包括使用丙泊酚麻醉诱导和维持、避免使用挥发性麻醉药、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最
小化及避免液体过负荷等。
术后饮食 有研究显示, 择期腹部手术术后尽早恢复经口进食、饮水及早期口服辅助营养可

促进肠道运动功能恢复, 有助于维护肠黏膜功能, 防止菌群失调和异位, 还可以降低术后感染发
生率及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一旦病人恢复通气可由流质饮食转为半流饮食, 摄入量根据胃肠耐

仔细询问病人病史, 进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气道及脊柱解剖的基本评估。以改良心脏风
险指数(RCRI)评价围手术期严重心脏并发症的风险, 采用代谢当量(MET)评级可预测术后心血管事
件发生率, 当代谢当量<4MET 时提示心功能差, 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

术前麻醉用药
术前不应常规给予长效镇静和阿片类药物, 老年病人术前应慎用抗胆碱药物及苯二氮卓
太尼等, 肌松药可考虑罗库溴胺、顺式阿曲库铵等。肌松监测有助于精确的肌松管理。
开放手术 基于其创伤强度, 全麻联合中胸段硬膜外阻滞技术及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可提供与
创伤强度相匹配的抗应激效应, 同时有助于术后疼痛控制及肠功能恢复。最新证据表明, 全麻复合连续输
注右美托咪定===全麻复合中胸段硬膜外阻滞具有同等的抗应激效果, 可作为替代使用。
人及其家属的理解、配合, 包括术后早期进食、早期下床活动等。

术前戒烟、戒酒 吸烟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增加具有相关性, 一项Meta 分析发现, 戒烟至
少2周方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戒酒2 周即可明显改善血小板功能, 缩短出血时间, 一般推荐术前戒
酒4 周。
术前访视与评估 术前将病人调整至最佳状态, 以降低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麻醉科医生应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专家共识要点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专家共识要点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抗血〃噬治疗专家共识》要点抗血小板治疗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最重要的药物治疗之一,抗血小板药物对于CABG改善患者旁路血管通畅率及降低围术期心梗发生率的积极作用已有广泛共识。

近年来大量前瞻性临床试验使人们对抗血板治疗的观念不断变化,新的抗血小板药物层出不穷,各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逐步应用于临床。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心脏外科医师对于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理念亟待更新。

1.常用抗血小板药物(1)非笛体类抗炎药这一类药物的代表为阿司匹林,非苗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血栓素A2 形成达到抗栓作用。

临床上已经有很多强有力的证据证实阿司匹林可以减少旁路血管堵塞、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的发生;但同时也伴随着出血的风险旧J。

一般认为,小剂量的阿司匹林(75〜100mg/天)与大剂量(300〜325Mg/天)一样有效,并且出血风险更小。

个体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性并不相同,人群对于药物的高反应和低反应的分布是平均的,这一点并不影响该药物的使用,起码目前还没有能替代阿司匹林的药物。

(2)P2Y12受体拮抗剂P2Y12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GP)Hb/m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A)噻吩并吡啶。

这是第一个P2Y12受体拮抗剂。

第二代药物氯吡格雷目前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只能口服,常用剂量为75mg每日1次。

(B)替格瑞洛。

一种口服的、可逆的,并且直接抑制P2Y12受体的药物,在皿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强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

替格瑞洛的常用剂量为90 mg每日2次,停药后3天血小板功能可恢复正长。

值得注意的是替格瑞洛与质子泵抑制剂有竞争作用,应避免共同使用。

(C)短效P2Y12受体拮抗剂。

Cangrelor(坎格雷洛),是一个与替格瑞洛类似的ADP的模拟物,直接、短效、可逆的竞争性拮抗P2Y12受体,通过静脉注射。

坎格雷洛在注射后几分钟内起效,停止注射后1〜2 h内血小板功能全部恢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

山东医药2024 年第 64 卷第 13 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周轶胄,王春亭,王辰,邱实,庞昕焱,鲍卫国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济南250033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56例,根据是否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36例。

观察组术后予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15 000 U,每日1次,监测血小板升至100 × 109/L时停止注射。

对照组未予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也未予其他血小板替代治疗。

观察两组术后第1、2、3、5、7、9天血小板数量变化,记录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手术野引流量、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0天病死率以及术后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两组术前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观察组术后连续予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5天,血小板升至100 × 109/L。

术后第5~9天,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

观察组手术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0天分别死亡1(5.00%)、3例(8.33%),两组术后30天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症状较轻,未予处理,1~3天症状自行消失。

对照组治疗期间无病例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结论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减少症安全有效。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A型;血小板减少症;体外循环;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13.022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13-0091-03A型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外科的急危重症,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血小板被激活,进而发生血小板黏附及血栓形成,导致血小板被快速消耗,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

指南与共识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2020版)

指南与共识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2020版)

指南与共识|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2020版)手术患者出凝血管理是围术期的重要问题。

由麻醉学专家对各类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异常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等达成共识,内容包括:▪围术期出凝血监测、▪▪输血及药物治疗、▪▪一般及特殊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

▪特殊患者主要包括抗栓治疗患者、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和产科手术患者。

通用原则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手术患者,特殊患者的出凝血管理与通用原则相异之处在各分论中描述。

围术期出凝血监测在考虑为患者选择恰当的围术期出凝血功能监测前,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并进行恰当的体格检査。

重点关注的病史包括:(1)患者及其家族的出血性疾病史;(2)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出凝血功能的疾病;(3)目前服药情况。

体格检査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相关体征,包括但不限于:紫癜、淤斑、皮下血肿等。

在多数情况下,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査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甚至高于传统的APTT、INR和血小板计数等术前检査。

出凝血监测大体可分为:失血量监测在外科医师的参与下,应实时对手术区域进行视觉评估,评估凝血或手术出血的情况。

失血情况作定量测定,包括检査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

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等。

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出凝血功能检测出凝血功能检测大体可分为:凝血功能检测和血小板功能检测。

对于有出血史或出血性疾病史患者建议术前进行标准实验室检査(SLT),包括PT、APTT、INR、FIB、D-二聚体等,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血栓粘弹性检测(VHA)以获得更多信息。

目前可用的VHA包括血栓弹力图(TEG)和旋转血栓弹力图(ROTEM)等。

术中建议在制定了比较恰当的血制品输注阈值的前提下监测VHA以减少红细胞、血小板及血浆的用量。

患者血液管理术前贫血诊疗专家共识【最新版】

患者血液管理术前贫血诊疗专家共识【最新版】

患者血液管理术前贫血诊疗专家共识贫血在术前患者中较常见,如未有效治疗将会影响患者的手术及其预后,因此术前贫血的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临床上对术前贫血未予足够重视,通常仅以输血纠正贫血或不干预直接手术,这不仅增加围手术期输血风险和手术风险,也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随着对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不断深入认识,国内外陆续发布了相关共识和指南。

2016年,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发布了《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贫血诊治专家共识》,为骨科手术的围手术期贫血管理提供了指导。

然而术前贫血不仅限于骨科手术患者,在其他手术科室亦常见,因此我们检索了国内外文献,结合已公开发表的相关共识和指南,广泛征询相关专业专家意见,制定了本共识,旨在为术前贫血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本共识不包括儿科手术患者)。

第一部分概述一、流行病学不同疾病的术前贫血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显示,术前贫血发生率为5%~76%[1]。

心脏手术术前贫血发生率为24%~37%[2,3],非心脏手术术前贫血的发生率为30%[4],其中膝髋关节手术为25%~45%[1],肿瘤患者为30%~90%[5],结直肠癌为30%~67%[6],妇科手术为24%~45%[7,8]。

术前贫血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男性择期心脏手术患者中40%有术前贫血[9],女性由于月经及生育更容易发生贫血。

国内20 308例关节置换术的数据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的术前贫血发生率分别为30%、26%和44%[10]。

二、病因1.造血原料缺乏:以缺铁最为常见,约占术前贫血的1/3。

缺铁是结直肠癌患者、妇科肿瘤患者以及围产期孕妇最常见的术前贫血原因,其次为叶酸、维生素B12缺乏。

2.慢性病性贫血:见于感染、急慢性炎症、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骨髓对贫血的反应障碍、铁的利用和释放障碍[11]。

成人VA-ECMO循环辅助专家共识意见

成人VA-ECMO循环辅助专家共识意见

成人VA-ECMO循环辅助专家共识意见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是一种可为患者提供短期血流动力学支持的机械循环辅助技术,近十年ECMO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迅速增长。

Figure 1:根据国际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LSO)的数据,成人心脏VA-ECMO辅助的例数从2007年前的每年不到200例增长到了目前的每年大于2000例认识ECMO最基本的一点是了解其“桥梁属性”,即ECMO是架在心源性休克、心跳骤停、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等与功能恢复、心脏移植或长期心室辅助装置、下一步治疗或决定之间的一座桥梁。

Central Illustration:VA-ECMO是一座架在适应症和下一步治疗或结局之间的桥梁除ECMO外,常用的短期机械循环辅助装置还有主动脉球囊反博(IABP)或心室辅助装置(VAD)等,其主要特点及优缺点比较见下表。

Table 1:几种常用的短期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对比ECMO概述VA-ECMO环路通过引流管从右房或静脉系统引出非氧合血,泵入氧合器中进行气体交换,然后通过灌注管将血液送回体循环动脉(股动脉或锁骨下动脉)。

Figure 2:VA-ECMO环路系统心源性休克和VA-ECMO的血流动力学慢性心衰急性发作引起的心源性休克,左室收缩功能(Emax2)严重下降,左室舒张末压(LVEDP)和舒张末容积均显著增加,每搏输出量显著降低。

Figure 3:正常状态、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情况下的压力容积曲线:Emax代表左室收缩力,主动脉有效弹性(Ea)反映左室后负荷。

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左室收缩力(Emax2)、左室收缩末压、每搏输出量和每搏功均轻度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增加。

VA-ECMO时左室后负荷增加,Ea增加,LVEDP增加,继而可能引起左房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增加,导致左室过度充盈和肺水肿。

改善左室收缩和舒张末压的方法包括:1.通过正性肌力药、IABP或Impella增加前向血流;2.通过IABP减轻左室后负荷;3.通过房间隔造瘘或Impella或外科左室引流进行左室减压;4.通过利尿剂、超滤或透析增加体内水分排出;5.减低ECMO的转速和流量(可能不耐受)。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心血管外科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心血管外科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适 应 症
共识3:在体外循环手术术中停机失败后一次 以上,考虑植入IABP I C
缺血导致的停机困难 其它原因效果差
共识4:对于除了单独CABG手术以外的心脏 手术使用IABP辅助循环获益有限 Ⅱb B
手术类型和IABP置入时间影响预后
其它类型手术死亡率高2倍
术前应用降低心血管事件
发生率:1.9%~6.2%
升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或者腋动脉 与股动脉相比不增加并发症 经腋动脉或锁骨下动脉,利于康复训练和转运
植入后管理-抗凝
关于抗凝管理
常规抗凝无证据支持 抗凝出血的并发症多于缺血 无抗凝不增加肢体缺血的发生率
共识11:有选择的抗凝方案:对于围术期心肌缺血、房颤、瓣膜置 换、近期或复发的静脉血栓、持续血滤,以及存在血栓形成高危因素 的病人如对于有周围血管病变、女性以及高龄的患者给予静脉肝素或 低分子肝素抗凝。Ⅱa B
停 机
共识12:如果出现下肢缺血、气囊功能障碍、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或者感 染等并发症时提示尽早撤除IABP。ⅠC
植入侧肢体动脉波动,必要时行血管超声 皮肤温度,颜色
肢体直径,肌肉张力,有无水肿
穿刺部位出血,血肿 监测血小板,血红蛋白变化趋势
监测凝血功能,尤其是对于抗凝病人,避免抗凝多度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心血管外科围术期应用
专家共识解读
国家心脏病中心
张永辉
阜外医院SICU
背 景
IABP仍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机械循环辅助装置
美国每年约70,000植入IABP,至今超过1百万例
调查研究显示IABP临床的应用各医疗机构差异显著:
适应症选择 应用时机 辅助效果
IABP应用的缺乏循证医学指导

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文字版

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文字版

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文字版重症血液净化技术主要包括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体外膜肺氧合(ECMO)、体外二氧化碳去除(ECCO2R)及一些组合技术等。

一、总论共识意见1: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

(8.44分)通畅的血管通路是血液净化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

良好的血管通路可明显减少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报警次数,保证治疗过程的连续性,从而保证血液净化治疗的质量。

共识意见2:推荐依据重症患者的实际情况,在血管通路的建立及维护过程中进行决策。

(8.03分)与慢性维持性透析患者不同,危重症患者病情更加复杂:容量不足/过负荷、进行无创/有创机械通气、凝血功能异常、反复中心静脉穿刺、放疗、留置起搏器、感染、特殊体位等,对血管通路的功能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共识意见3:推荐建立血管通路的医生经过包括理论知识及模拟人操作的系统培训。

(8.01分)实施血管通路建立的临床医生,首先应进行系统且有质量保证的培训,内容包括相关理论知识及模拟人操作。

共识意见4:推荐将“透析导管”更名为“血液净化导管”。

(8.04分)二、重症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路建立共识意见5:推荐重症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选择临时血液净化导管。

(8.17分)中心静脉导管是重症血液净化最常用的血管通路。

目前血液净化导管分为临时血液净化导管(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和长期血液净化导管(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长期血液净化导管置管操作较临时导管复杂、费时、费用高,并发症相对多,移除时也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由于重症患者血液净化治疗需要立即或尽早进行,且急性肾损伤患者的平均肾脏替代治疗为12~13d,故多选择临时血液净化导管。

由于血浆置换、双重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方法对血流量的要求不如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高,可在满足流量要求前提下,采用单根针或导管建立外周静脉-静脉穿刺血管通路。

共识意见6:推荐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血液净化导管。

成年患者体外膜氧合的术中管理:心血管麻醉师协会专家共识声明-第二部分,术中管理和故障排除

成年患者体外膜氧合的术中管理:心血管麻醉师协会专家共识声明-第二部分,术中管理和故障排除

成年患者体外膜氧合的术中管理:心血管麻醉师协会专家共识声明-第二部分,术中管理和故障排除翻译:张建成徐继前医师在心血管麻醉医师协会体外膜氧合(ECMO)工作组专家共识声明的第二部分,讨论了静脉动脉(VA)和静脉静脉(VV)ECMO在手术室的管理和故障排除。

该专家共识声明介绍了VA和VVECMO患者术中监测、麻醉药物剂量和术中问题解决方法(Anesth Analg 2021;133:1478–93)。

方法学心血管麻醉师协会质量、安全及领导委员会体外膜氧合(ECMO)工作组由12名来自美国成人ECMO中心的心血管危重护理麻醉师组成。

写作组中包括一名灌注师-ECMO经理,以加强ECMO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创建专家共识声明的第一阶段,小组成员提出了与术中ECMO管理相关的主题。

使用MEDLINE对每个主题进行文献综述,1980年以后发表的文章由小组成员自行决定纳入。

查询的特定搜索词因每个主题领域而异。

在完成文献综述后,小组成员起草了专家共识声明,并提交给全体工作组审议。

所有小组成员使用改进的德尔菲法进行评估,小组成员使用5分李克特量表来评估每个共识声明。

≥10个工作组成员“同意”或“强烈同意”的共识声明被采用为最终的专家共识声明。

所使用的方法是基于胸外科医生协会先前的专家共识声明。

术中抗凝治疗的一般管理只要ECMO流量足够(≥3.5升/分钟),静脉-动脉(VA)ECMO 患者可暂停全身抗凝可安全维持数天,静脉-静脉(VV)ECMO患者暂停全身抗凝可安全维持更长时间。

血栓形成风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ECMO持续时间、基线凝血状态和活动性感染的存在(表1)。

在决定暂停抗凝方案时,应考虑潜在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当进行暂停抗凝时,接受VA ECMO的患者有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而VV ECMO的患者有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

中心插管VA ECMO患者暂停抗凝的风险最大。

如果使用肝素抗凝,且血栓形成风险低,应在重大非心脏或气道手术前暂停使用约6小时。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17版)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17版)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2017-12-1311:56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7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就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与各种血液保护措施得综合应用等。

围术期输血就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与冷沉淀等、成分输血就是依据患者病情得实际需要,输入相关得血液成分、血液管理得其她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得药物与技术。

一、术前评估1、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3、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4、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得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她抗凝药与可能影响凝血得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得凝血病史;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7、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与Rh血型)、乙肝与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得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得危险因素;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得风险及益处;11、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二、术前准备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2.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3。

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

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得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得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得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得情况,考虑就是否停用阿司匹林;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得风险与出血增加得风险;5。

2020经皮机械循环辅助临床应用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经皮机械循环辅助临床应用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经皮机械循环辅助临床应用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IABP通过在主动脉内植入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充气,增加主动脉内压力,促进冠状动脉灌注,同时在心脏收缩期放气,减少后负荷,降低心脏做功,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2.适应证:IABP主要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心肌病等疾病,可作为短期辅助治疗手段。

二、体外膜肺氧合(ECMO)1.工作原理:XXX通过将血液引出体外,经过氧合器进行氧合和二氧化碳清除,再回输到体内,以辅助心脏和肺功能。

2.适应证:ECMO适用于急性呼吸衰竭、心肺复苏后心肺衰竭、严重肺部感染等疾病,可作为短期或长期辅助治疗手段。

三、Impella1.工作原理:XXX通过在左心室内植入微型轴流泵,直接促进左心室射血,减少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2.适应证:Impella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疾病,可作为短期辅助治疗手段。

四、XXX1.工作原理:XXX通过在右房和肺动脉之间植入离心泵,将血液引出右房,经过泵进行氧合和二氧化碳清除,再回输到体内,以辅助心脏和肺功能。

2.适应证:XXX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疾病,可作为短期辅助治疗手段。

五、右心辅助装置1.工作原理:右心辅助装置通过在右心室内植入轴流泵或离心泵,直接促进右心室射血,减少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2.适应证:右心辅助装置适用于右心衰竭、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可作为短期或长期辅助治疗手段。

经皮机械循环辅助的管理pMCS的管理是保证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是保证pMCS治疗效果和安全的关键。

在pMCS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同时,对pMCS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总结pMCS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命支持技术,在心脏急性事件及终末期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技术操作规范专家共识(第二版)

中国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技术操作规范专家共识(第二版)

中国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技术操作规范专家共识(第二版)2017-08-12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发表《我国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技术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第二版)》一文,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基本概念腔镜技术是当代微创心血管外科的基本技术平台,除了机器人辅助下心脏手术以外,单纯胸腔镜微创手术可分为胸腔镜辅助加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和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

胸腔镜辅助加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是通过胸腔镜与经胸壁小切口直视下完成的心脏手术技术。

全腔镜微创心脏手术是术者完全通过观察内窥镜引导传输到视屏上放大的图像显露手术野,一般是经过胸壁 3 个小孔直接操作特殊手术器械完成的心脏手术技术。

医疗机构基本要求1. 具备能够常规开展一定数量的心脏外科常规手术的三甲医疗机构,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脏外科诊疗科目;2. 有与开展全腔镜心脏外科手术相关设备和体外除颤心肺复苏救治设备;3. 具备满足危重患者救治要求的重症监护室和相关辅助科室。

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医师技术准备及基本要求1. 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心胸外科专业;2. 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多年心脏外科诊疗工作经验,并有熟练掌握相应常规心脏手术的能力与处理经验;3. 掌握胸腔镜外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则,进行过胸腔镜外科模拟、动物实验训练和临床专门培训。

基本技术平台及设备1. 开展胸腔镜微创心脏外科手术的医疗机构特殊设备和基本要求(1)能够满足胸腔镜心脏外科手术临床工作要求的胸腔镜手术室;(2)具备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胸腔镜设备和手术器械;(3)有内镜消毒灭菌设施和医院感染管理系统。

2. 器械(1)摄像- 显像系统包括①内窥镜,②摄像机:摄像机由摄像头、电缆和摄像机主体组成,③荧屏监视器,④冷光源和光缆,⑤图像记录设备;(2)电凝-电切系统胸腔镜微创外科手术可选用高频电凝-电切系统、氩气刀、超声刀和激光等,进行组织凝固止血和切开分离组织;(3)胸腔镜手术特殊器械主动脉阻闭钳、分离钳、双关节抓钳、腔镜剪刀、腔镜持针器、腔镜推结器等。

外科ICU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外科ICU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血栓形成
ICU患者因卧床、血管损伤、高凝状态等原因易发生血栓形成,需 采取预防措施并及时治疗。
输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针对可能发生的输血并发症,需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保 障患者安全。
03
血液管理策略
输血策略
01
02
03
输血指征
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型 及出血量等因素,制定合 理的输血指征,避免不必 要的输血。
血液制品选择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 适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 、血浆、血小板等。
输血反应监测
严密监测患者输血过程中 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过 敏反应等,及时处理。
抗凝策略
抗凝药物使用
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需要,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 等,预防血栓形成。
凝血功能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及时调整抗凝药物剂量,保持凝血功能 在正常范围。
促进临床规范化操作
通过专家共识的制定和推广,规范外科ICU医生在血液管理方面的临床操作,减少不必要 的输血和并发症的发生。
适应医疗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 组成部分,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血液管理的重要性
保障患者安全
合理的血液管理可以避免不必要 的输血和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 者感染、过敏等风险,保障患者
04
血液监测与评估
常规血液检查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
评估贫血程度和输血需求。
血小板计数
监测止血功能和预测出血风险。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评估感染风险和免疫状态。
凝血功能监测
1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评估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背景输血是外科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

心脏手术难度大、费时长、出血多,用血量在总用血量中占很大比例。

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成人心脏手术数据库的资料显示,50%的心脏手术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心脏手术用血量占总用血量的10%〜15%.再次心脏手术、主动脉手术和心室辅助装置置入术用血量更大:输血与心脏手术患者近远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采取适宜的血液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心脏手术出血量及用血量。

为了规范心血管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及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心血管外科、麻醉、体外循环、重症监护、血液内科及输血医学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以期指导临床工作:一、血液保护的定义血液保护的首要意义在于减少输血对人体的损害,是手术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之一。

血液保护就是保护其洁净和功能,防止其丢失、破坏和污染,同时科学有效和集约地利用好这一资源,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策略1.术前评估术前完善凝血系统检验(INR、PT、血小板计数等).应用肝素治疗的患者,术前应复查血小板计数。

心脏手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史及用药史,以鉴别高危患者。

至少7种危险因素与心脏手术后大量输血相关:高龄、低红细胞比容、术前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急诊手术、体外循环时间较长、明确的并发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潜在的出血性疾病.术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增加红细胞压积(Hct)及纠正凝血系统疾病可有效地改善患者凝血功能.2.术前管理⑴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大多数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低分子肝素、环氧化酶抑制剂、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抑制剂等)与心脏手术后出血相关.华法林在术前应至少停用4天,以促使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的合成。

急诊手术患者术前可予维生素K或新鲜冰冻血浆逆转华法林作用: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或非体外)前应尽可能停用。

中国重症血液净化护理专家共识

中国重症血液净化护理专家共识

2021年中国重症血液净化护理专家共识解读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Contents目 录共识形成1共识内容2建议与展望3共识形成1以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原则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A护理的规范化BC护理、标准化护理同质化202120192019 年 6 月中国重症血液净化协作组委派其护理学组组织国内重症血液净化相关专家撰写本共识。

以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检索和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经多轮会议讨论和沟通确定共识内容中国重症血液净化协作组专家,为每项共识意见的推荐强度进行计分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综合评分以0~9 分计分,确定各条目的推荐强度组织中国重症血液净化协作组专家进行 2 轮线上讨论2021 年3 月初形成共识终稿,包括 5 个版块(即重症血液净化护理管理、血管通路维护、上机护理、运行护理、下机护理)35 个共识条目共识内容2共识内容包括上机运行强调预充和上机容量管理、报警处理、抗凝管理回血方法方式消毒隔离管理培训和质控维护预防并发症运行下机1.1管理篇培训和质控,以进一步提高重症血液净化的护理质量(1)推荐从事重症血液净化的护士需经过系统的重症血液净化培训,并获得相关资质。

(8.15±1.26)分培训内容应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推荐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重症血液净化护士的层级采用分阶段、进阶式的培训方式培训,课程可设置初、中、高级 3 个层次。

(2)推荐定期对重症血液净化护理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估与再培训。

(7.91±1.22)分(3)推荐 1 名护士最多同时看护 1~2 例行重症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7.62±1.30)分建议 1 名 ICU 护士最多同时看护 1~2 例行重症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

对于肾内科主导的重症血液净化(即肾内科护士到 ICU 管理 CRRT 设备),1 名肾内科护士最多可同时负责 2~3 台 CRRT机器。

管理篇2.1(4)推荐开展重症血液净化治疗的科室建立重症血液净化质控体系(8.41±0.70)分。

2023版《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2023版《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心理支持
03
提供术后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利于心血
管的康复。
长期随访与复发预防
1 2 3
定期随访
建立长期随访制度,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心血管检 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血管问题。
健康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复 发风险。
血糖控制
围手术期应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减少术后感染、 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术前评估
糖尿病患者术前应评估其心血管功能,以及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 影响,以制定个性化的手术和麻醉方案。
术后管理
术后应密切关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管理
心血管疾病的术中管理
01
02
03
麻醉管理
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减 少心血管应激反应,维持 术中心血管稳定。
血液动力学监测
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液动力 学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 可能出现的心血管事件。
药物应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 理应用心血管药物,保护 心脏功能,减少手术风险 。
心血管疾病的术后管理
心血管监测:术后持续监测患者的心 血管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 症。
药物预防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预防术 中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术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训练
早期活动
01
在手术后尽早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和床边活动,促进血液循
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心脏康复
0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脏康复计划,包括有氧

《心脏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管理的专家共识》(2019)要点

《心脏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管理的专家共识》(2019)要点

《心脏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管理的专家共识》(2019)要点近些年随着我国急救医疗体系的完善和心肺复苏(CPR)技术的提高,患者发生心脏骤停(CA)经最初CPR后恢复自主循环(ROSC)成功率有所提高,但出院存活率仍然很低。

即使在医疗技术较发达的北京地区,院外发生的因心源性病因导致CA患者中,被急救人员发现时也仅有7.7%存在可除颤心律,只有5%能ROSC,4.2%存活住院,而存活出院的仅占1.3%。

影响ROSC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CA后综合征,包括伴随循环休克的心肌功能障碍,伴随凝血系统激活的系统性炎症,不断进展的脑损伤以及持续存在的病理学变化嘲。

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机械因素包括严重的心肌收缩力损伤和心肌舒张功能不全;电生理因素包括各种心律失常,甚至交感电风暴。

这些因素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最终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CA患者存在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的同时,也常并存低血压和组织微循环低灌注状态,并将持续数天。

对复苏后患者进行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和通过各种药物、器械等手段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是改善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关键环节。

ROSC 后目标温度管理(T1M)是被临床证实能提高CA后昏迷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措施。

TTM治疗期间低温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有其特殊的表现。

1 CA-ROSC后血流动力学变化1.1 复苏后心功能障碍CA患者复苏后早期就会出现心肌功能障碍,而这种暂时性心肌功能障碍是可逆的。

患者CA-ROSC后24h内心排指数出现下降,一般2~3d开始恢复,但完全恢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嗍。

【推荐意见1】:CA患者在ROSC后会出现的暂时性、可逆性的心肌功能障碍,可以选择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改善心功能。

1.2 复苏后低血压【推荐意见2】:CA-ROSC后低血压与患者远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尽早积极纠正低血压可以改善预后。

1.3 复苏后微循环障碍【推荐意见3】:ROSC后存在微循环障碍。

围术期血液管理系统专家共识(2017)

围术期血液管理系统专家共识(2017)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

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

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

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5. 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6. 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8. 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3. 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

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6. 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7. 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8. 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9. 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3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2017版)

3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2017版)

精心整理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2017-12-1311:56??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点击:467??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1.???2.???3.???4.、其???5.???6.???7.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9.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10.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11.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3.???4.???5.???6.???7.???8.???9.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1.围术期输血相关监测???(1)失血量监测???在外科医师的参与下,应实时对手术区域进行视觉评估,评估凝血或手术出血的情况。

失血情况作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3??????(4???A.???B.???C.2.???(1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的红细胞含量;???(2)输注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注红细胞;患者血红蛋白<70g/L建议注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g/L~100g/L 时,应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注红细胞;???以下情况也需要输注红细胞:???A.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B.血红蛋白<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治疗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C.???D.???(3??????)?????????100分则算为100分,评分值对应启动输注RBCs且需维持的最低血红蛋白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背景输血是外科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

心脏手术难度大、费时长、出血多,用血量在总用血量中占很大比例。

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成人心脏手术数据库的资料显示,50%的心脏手术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心脏手术用血量占总用血量的10%~15%。

再次心脏手术、主动脉手术和心室辅助装置置入术用血量更大:输血与心脏手术患者近远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采取适宜的血液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心脏手术出血量及用血量。

为了规范心血管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及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心血管外科、麻醉、体外循环、重症监护、血液内科及输血医学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以期指导临床工作:一、血液保护的定义血液保护的首要意义在于减少输血对人体的损害,是手术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之一。

血液保护就是保护其洁净和功能,防止其丢失、破坏和污染,同时科学有效和集约地利用好这一资源,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策略1.术前评估术前完善凝血系统检验(INR、PT、血小板计数等)。

应用肝素治疗的患者,术前应复查血小板计数。

心脏手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史及用药史,以鉴别高危患者。

至少7种危险因素与心脏手术后大量输血相关:高龄、低红细胞比容、术前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急诊手术、体外循环时间较长、明确的并发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潜在的出血性疾病。

术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增加红细胞压积(Hct)及纠正凝血系统疾病可有效地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2.术前管理(1)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大多数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低分子肝素、环氧化酶抑制剂、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抑制剂等)与心脏手术后出血相关。

华法林在术前应至少停用4天,以促使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的合成。

急诊手术患者术前可予维生素K或新鲜冰冻血浆逆转华法林作用: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或非体外)前应尽可能停用。

对应用不可逆性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的患者,应在CABG术前至少停用5天:CABG术后早期联合应用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和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开胸探查及再次手术风险。

(2)纠正贫血术前中、重度贫血与心脏手术患者死亡比例增加相关。

对于高危贫血患者,心脏手术前可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铁剂纠正贫血(HCT≥ 0.28):对于术前自体血储备(preoperative autolo— gous blood donation,PABD)的患者,术前应用EPO同样可以降低患者输血概率。

应用EPO时要补充足够的铁剂.(3)术前自体血储备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心脏手术患者术前行PABD可降低50%的异体输血概率。

PABD可预防输血导致的传染病,避免发生同种异体免疫及异体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应用PABD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菌血症、肝功能不全、严重心脏病、贫血、出血及血压偏低和采血可能诱发疾病发作等患者禁用。

自体输血存在细菌污染、红细胞储存损伤和白细胞降解导致的输血反应等风险,实践中应注意避免。

3.术中管理(1)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ANH)是根据人体对Hct生理耐受能力人为产生术中贫血,以达到减少红细胞破坏、丢失的目的:麻醉诱导后行ANH对于术前血红蛋白正常的心脏手术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可减少或避免术中输注异体红细胞。

ANH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荟萃分析显示,成人择期手术中应用ANH可减少输血量和输血率,减少输血率至少达70%。

ANH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尚需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试验,以进一步证明 ANH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2)血液回收心脏手术中应用血液回收可降低约40%的红细胞输注量,且不增加新鲜冷冻血浆或血小板的需求量。

回收血液中不含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对于大量失血的患者应及时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血液回收禁用于血液丢失大于6 h、怀疑血液被细菌污染或发生溶血时。

对于肿瘤患者,尚无证据表明肿瘤外科禁用血液回收技术。

若预判到输入同种异体血会对患者造成较严重的损害时,可以考虑使用血液回收技术。

在行体外循环辅助心脏手术的肿瘤患者中,使用血液回收技术的资料较少,应谨慎使用。

CPB结束后将残留在体外循环膜肺、滤器、管道中的血液回收是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之一。

目前实际工作中有直接回收CPB管道血、离心和超滤回收3种血液回收技术,对残存的体外循环血液进行离心产生的是去除血浆蛋白的浓缩红细胞,而超滤产生富含蛋白的浓缩全血。

研究显示,CPB结束时直接回收、离心或超滤后回输管道血的3组患者在血制品的使用和胸腔引流量等方面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集中在择期CABG患者上,且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小。

对于不同回收技术间的疗效差异尚需更多研究予以证实。

(3)有助于血液保护的设备及技术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相比,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可以减少早期死亡,降低截瘫、肾功能不全、输血、开胸止血、心脏并发症及肺炎等发生率。

对于有指征的主动脉病变患者,采用TEVAR可有效减少输血。

对行CABG的患者,使用非体外循环技术(off-pump)可减少患者术后出血与输血,但应注意off-pump技术可能增加移植的旁路血管远期闭塞的风险。

Mini—CPB可减少体外循环预充量,最大限度地减轻传统CPB的血液稀释程度,并降低红细胞输注量。

在Mini—CPB中应用真空辅助静脉引流(vacuum—assisted venous drainage,VAVD),可减少出量、胸腔引流量和红细胞输注量。

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体外循环管路(biocompatible CPB circuits)亦对血液保护有益。

CPB中被激活的白细胞与术后一些并发症有相关性。

理论上,在CPB中去除血液中白细胞可能会减少炎性反应及减少脏器损害。

然而,在CPB过程中减少白细胞的处理可能会激活更多的白细胞,反而带来危害。

同时,滤过装置去除白细胞的有效性也不确定。

文献荟萃分析显示,CPB中去除白细胞并不减少24 h出血量和总的红细胞输注量。

因此,暂不推荐在体外循环中使用白细胞滤器。

(4)局部止血材料良好的外科缝合技术是消除吻合口出血的决定因素。

在此基础上,应用止血材料可减少吻合口处的出血。

氧化再生型纤维素(如Surgicel、泰绫、数字纱布)是纤维素经氧化处理成纤维素酸的薄纱状或棉布状可吸收止血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这种止血剂依赖于正常的凝血系统发挥作用,对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效果较差。

止血明胶类常由动物胶和人凝血酶混合而成,通过局部压迫和凝血作用共同封闭出血点,临床应用中应注意这种止血材料因含有人凝血酶而带来的病毒感染风险。

Coseal外科用封合剂含两种合成聚乙二醇聚合物,通过快速聚合反应交联局部自身蛋白,封合血管吻合口及潜在的出血点;其形成的水凝胶具有较强的抗张能力和良好的柔韧性,不影响大血管的生理性波动,并于30天内完全吸收。

止血作用不依赖于患者自身凝血机制,对凝血障碍患者疗效满意。

此类聚合物不含血液成分,无血源性病毒感染风险。

4.围术期药物、血制品及凝血制剂的应用(1)围术期血液保护相关药物肝素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CPB抗凝剂,但最佳剂量存在争议。

低剂量全身肝素化(ACT<300 S)在CPB中的血液保护作用尚不明确,其可能性及安全性等问题尚无确切的研究。

较长CPB时间(>2~3 h) 的患者,应在体外循环期间保持较高的肝素水平(ACT>480 S),以减少凝血系统的激活、凝血蛋白及血小板的消耗,有助于减少库血输注量。

抗纤溶药物(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在心脏手术中能减少总失血量及输血量,可在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常规应用。

凝血酶冻干粉在体外循环结束后可局部应用于手术创口处,或在术后用于应激性疡所致消化道出血。

围术期常用部分止血药物和作用机制见表1。

表1 临床常用止血药物及分类作用部位通用名作用机制纤溶系统氨甲环酸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在纤维蛋白上吸附,抑制其激活氨甲苯酸氨基己酸凝血系统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血凝酶具有类凝血酶样作用,激活凝血酶并加速其形成,从而促进凝血维生素K 参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醋酸去氨加压素(DDAVP)增强Ⅷ因子活力,释放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t-PA)血管壁和血小板酚磺乙胺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黏附性,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卡络磺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毛细血管断端回缩而止血(2)血液制品与凝血制剂的使用血液保护旨在通过全面、综合的措施达到节约用血的目的,并不排斥输血。

在临床实践中,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血红蛋白<60g/L 时,不推荐输血。

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中,如患者存在脑缺血风险(如卒中、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和颈动脉狭窄病史)时,血红蛋白<60g/L 时可输注红细胞。

CPB期间,患者血红蛋白>60g/L时,应综合考虑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心功能、重要脏器缺血风险、临床情况(大量或活动性出血)及实验室或临床指标,以判断是否需要输血:CPB伴重要器官缺血/损伤风险的患者,应输注红细胞以保持血红蛋白≥70 g/L。

对伴有心脏外的重要器官缺血(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而血红蛋白达100g/L的患者,亦可输注红细胞,但尚需更多的证据支持。

输注血浆的目的在于补充凝血因子,禁止使用血浆补充血容量。

血浆与红细胞的输注具有相似的风险及并发症。

血制品输注风险(如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主要与血浆输注相关。

因此,减少或避免使用血浆应该成为血液保护策略的措施之一。

不伴凝血障碍的心脏手术患者预防性输注血浆并不能减少失血量,反而使患者暴露于同种异体血输注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中,因此不建议在该类患者中预防性输注血浆。

在无失血的情况下不应使用血浆逆转华法林作用或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较高的患者。

对严重出血伴有多种或一种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在无成分血制品可用时可考虑输注血浆。

对于需紧急逆转华法林作用的患者优先考虑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但当PCC中Ⅶ因子水平较低时可考虑应用血浆。

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障碍是CPB后最常见的非外科出血原因之一,尤其当使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时。

CPB前的血小板分离可减少外源血小板输注,也可减少出血和异体血的输入。

对于术中及术后的难治性出血应使用血栓弹力图实验指导输注成分血。

术中及术后常用的纯化人或重组人凝血因子制剂包括: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VIIa)、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