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以及随时间推移的变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对于了解经济发展趋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规律。

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分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条件、交通和通讯条件、人力资源、政治环境等。

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程度和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特征。

经济地理空间变化规律则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随时间的演变与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活动可能经历从集中到分散的变化过程,或从一些地区向其他地区的转移。

经济地理空间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预测未来趋势,并为政府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经济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的基本定义和背景知识,包括经济活动的概念和地理空间的相关概念。

接着,将详细分析经济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特征。

然后,将引入经济地理空间变化规律的相关定义和背景知识,探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随时间推移的主要趋势和驱动力。

最后,通过总结经济地理空间分布规律和归纳经济地理空间变化规律,以期为实践和政策提供相关建议和参考。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的研究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经济地理空间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对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的探讨:1. 引言部分将对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性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

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

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

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
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
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 货物的供给范围
供给的上限 供给的下限
下限 r
上限 R
销售量
距离
距离
如何判断“高级中心地”与“低级中心地”??
• 中心地的等级
1)中心地等级的特征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
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 重新区位扩散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的、连续的空 间扩散。扩散过程同传染病的接触传播近似,称 之为传染扩散(Contagions Diffusion)。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2)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 )
新思想、新技术在距离较远但属于同一规 模等级的城市中传播,然后向次一级的城 市扩散。
自上而下的、非连续性的阶梯状空间扩散 过程。
33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3)重新区位扩散
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 仅仅发生了原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 为重新区位扩散。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①铁路通勤人员 的流动方向
②报纸发行范围 ③电话呼唤方向 ④公司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⑤银行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2)理论的方法
A 赖利零售引力规律
1931年赖利将牛顿定律引进到零售商业区的研究,认为A、B两城市间 任何一地C,到两城市的零售额的相对份额(Ta/Tb)与两城市的规模 大小和两城市的距离远近有关,并提出“零售引力规律”:

城市规划原理-6

城市规划原理-6

城市规划原理-6(总分:13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40,分数:80.00)1.以下关于城市发展演化的表述,错误的是______。

∙ A.农业社会后期,市民社会在中外城市中显现雏形,为后来的城市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B.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性城镇化浪潮∙ C.进入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制造业地位逐步下降∙ D.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建设思想走向生态觉醒(分数:2.00)A.B. √C.D.解析:2.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不包括______。

∙ A.从封闭的城市空间向开放的城市空间发展∙ B.从平面延展向立体利用发展∙ C.从生活性城市空间向生产性城市空间转化∙ D.从均质城市空间向多样城市空间转化(分数:2.00)A.B.C. √D.解析:3.下列表述,错误的是______。

∙ A.城市人口密集,因此社会问题集中发生在城市里∙ B.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 C.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关注经济问题之后,开始逐步关注城市社会问题∙ D.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城市各项社会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分数:2.00)A.B.C. √D.解析:4.下列关于古希腊时期城市布局的表述,错误的是______。

∙ A.雅典城的布局完整地体现了希波丹姆布局模式∙ B.米利都城是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的布局模式∙ C.广场或市场周边建设有一系列的公共建筑,是城市生活的核心∙ D.雅典卫城具有非常典型的不规则布局特征(分数:2.00)A.B.C.D. √解析:5.下列哪项不是霍华德田园城市的内容?______∙ A.每个田同城市的规模控制在3.2万人,超过此规模就需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B.每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1/6∙ C.田园城市城区的最外围设有工厂、仓库等用地∙ D.田园城市应当是低密度的,保证每家每户有花园(分数:2.00)A.B.C.D. √解析:6.下列关于英国第三代新城建设的表述,错误的是______。

城市空间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常熟为例

城市空间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常熟为例
设 的典 范。 从 民 国 期 间 至 改 革 开 放 前
夕 ,常熟 市城 市 建 设 步 伐缓 慢 ,
基 础 设 施 投 入 严 重 不 足 , 城 市 建 成 区 面 积 扩 大 较 慢 , 文 物 古 迹 也 遭 受 到 一 定 程 度 的 破 坏 。 1 7 这 10 多 年 的 时 间 内 , 城 市 建 00 设 完全 集 中 在 城 墙 范 围 内进 行 ,
维普资讯
A A V L Tl L DE E 0P E T M N
【 章 编 号 】 1 0 12 (0 2 文 02 3 9 2 0 )0 0 6 0 4 04 5
城 市 空 间演 化 规 律 和 发 展 趋 势
以常熟 为例
胡 海 波
拓 展 ” 的 发 展 模 式 , 并进 行 仝 规 划 用地 范围的 发展政 策分 区。
点 状 形 成 、 轴 向 扩 展 、伸 展 轴 稳
定 、 内 向 填 充 、 再 次 轴 向 伸 展 五 个 阶 段 ; 就 城 市 空 间 形 态 演 化 基 本方 式 来 看 , 主 要 有 蔓 延 式 生
长 、 连 片 生 长 、 伸 展 轴 生 长 、跳
跃 式 扩 展 四 种 形 式 = 因 此 ,城 市
0 N THE EV0 L _ ON AND TEN— uTI D EN( Y F URBAN O SPATI AL DE— CHANG SHU CI TY N I I J ANG8U PRo Vl E NC AB TH E CASE H U H a b0 ABSTRAC T: T hi p pe r v a s s a r e e l t a s a d e di a t r f he he l w n l a ng f c o s o t e ol i n f he v uto D t ur a s t l de b n pa m — v l m e w ih e op nt t Ct gs u s he mn h a t … I a tIl k t lc oni g 。 he po i y z n f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黄妍妮□高波□魏守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重集聚外部性驱动下我国城市群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政策引导”(71473115)引言“十一五”以来,我国就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区域发展重心在不断转移调整,过去传统的“东中西部”条状区域发展思路已经改变,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块状”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点,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2]。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是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结构是否合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和规律,是本文要考察的重点。

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从形态学的范式研究城市群的空间形态[3];二是从动态的研究角度,即从网络密度、专项功能、综合功能等不同角度测度城市群的功能结构[4];三是利用静态数据进行分析,比如,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变化[5],通过计算帕累托指数[6]、mono 指数[7]、首位度[8]、集聚—碎化指数[9]、城市—区域均匀度[10]、城市—区域经济集聚力[9]等指标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势,采用空间趋势面方法比较城市群的经济空间宏观形态特征[11]。

前两类方法由于存在对商务流和信息流获取的困难以及研究方法不够成熟的问题,现有文献多采用静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目前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的文献不多,并且大多数文献都仅针对某一城市群或特定地区城市群进行分析,缺乏对更大范围的城市群进行测度和更加详尽细致地比较分析。

注册城乡规划师复习-城乡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注册城乡规划师复习-城乡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1%)1.1城市的概念与定义(非大纲)1.城市的概念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市由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是由商品交换(市场)产生的。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定义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是在”城”和”市”功能叠加的基础上,以行政和商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

2)城市的功能定义——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

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巨系统。

共识: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1.2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及城市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以直接来源于土地;4)社会结构比较简单;5)能源使用多样;6)如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3.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差别:、以及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体现在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或分散程度)上;2)生产效率的差异:城市经济活动是高效率的,主要是由于高度的组织,属于高级生产或服务性质;相反,乡村经济活动还依附于土地等初级生产要素;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城市是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这也造成了城乡生产力结构的根本区别;4)职能的差异:城市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是有别于乡村的。

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开始逐年上升。

到了21世纪初,全球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一半。

尤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速度更是惊人,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9年的60.6%。

二、城市化带动产业结构变革随着农民向城市转移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传统农业逐渐被工业和服务业所替代,劳动力也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下降和规模效应等原因,企业更容易在城市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三、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变革和人口流动,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

城市化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同时,城市化也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消费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四、城市化带来社会问题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中最明显的是城市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由于城市中劳动力成本高昂,生活成本也相对较高,很多低收入群体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被迫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五、政府应该加强规划和管理为了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强规划和管理。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在资源配置、环保、交通等方面做好统筹考虑。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满足居民需求。

最后要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和扶持,确保城市化进程不会让他们掉队。

总之,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要加强规划和管理,避免出现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同时也要重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确保城市化进程能够顺利推进。

《城市空间发展论》学习心得

《城市空间发展论》学习心得

《城市空间发展论》学习心得《城市空间发展论》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段进教授的一本关于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的专著。

这是一本供城市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管理及相关领域的人士阅读研究的好书。

学习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

本来,只想摘记一些要点,可是,越学习越受到启发,越学习越觉得获益至深,我不由得改变了想法,这样条理清晰、论述透辟、旁征博引,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研究学说,太值得读好每一章、每一句了。

所以,我抽空静心做了全文细读,并从我认识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思考,受益颇多。

《城市空间发展论》共分为9章,层层深入,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和综合的城市空间发展研究体系。

书中论述了城市与城市空间,发展理论与区域研究,涉及面和覆盖面都比较广。

虽然研究的问题复杂、面广,但它更接近于真实,它提出了城市空间发展的四大基本规律;论述了城市规划的干预作用和我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讨论了现代城市设计方法转向;最后形成国家空间整体规划的原则及核心内容。

这本书注重以人为中心,它将社会、人的行为与城市规划设计结合起来,并将立法、法规条例、公众参与结合起来,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书中,段进教授首先提出了研究城市的发展观念,即“观念的城市,城市的观念”,他将经济规划、社会规划、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进行综合、联系,确立了“空间发展论”,并在吸取国际发展理论正反两面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发展观念的重要性,这给我们的城市管理、规划工作提供了很多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记得在2008年“中国城市空间发展论坛”上,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透露说,中国共有666个城市,2007年有1/3的城市要打造成国际化大都市。

有一个人口不到20万的县级市就提出要打造成贵州的国际化大都市,但其根本不具备这种条件。

一个城市究竟多大最好?根据美国专家曾做的系统测算,当人口控制在230万时,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拐点”,过了这个拐点,将出现超大城市带来的种种弊端,各种成本上升。

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题库与答案

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题库与答案

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题库与答案单选题(共45题)1、下列关于公共性设施建设说法不正确是()A.公共性设施开发建设对私人商业性开发具有引导作用B.公共性设施是最为典型公共物品C.在城市建成环境中,公共性设施开发起着辅助性作用D.公共性设施开发建设是政府有目地、积极地实施城市规划重要内容和手段【答案】 C2、根据《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 50445—2008),下列关于村庄整治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村庄整治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期分批进行B.村庄整治应充分考虑经济性,对城镇化整理型村庄和迁建型村庄不再进行村庄规划C.村庄整治应充分传承当地历史文化传统D.村庄整治应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严禁盲目拆迁农民住宅【答案】 B3、下列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与城市描述,错误的是( )。

A.文艺复兴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B.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兴起,推动了艺术、技术和科学的飞速发展C.由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对城市进行改造D.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答案】 C4、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要求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度应以是否具有()为准绳。

A.规划依据B.规划成果C.规划文本D.规划权限【答案】 A5、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后果不包括( )。

A.水源枯竭B.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C.水矿化度大幅降D.地面沉陷【答案】 C6、不仅直接影响国内需求,而且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障碍是()。

A.农民收入增长缓慢B.工业发展速度慢C.人口增长过快D.老龄化问题严重【答案】 A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价值比较高是()。

A.文物埋藏较多地区B.风景良好地区C.可达性较高地区D.土地开发强度较大地区【答案】 C8、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后果不包括()。

A.水源枯竭B.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C.水矿化度大幅下降D.地面沉陷【答案】 C9、“要大力促进城市综合节能,重点推进高耗能企业节能降耗,改革城镇供热体制”等属于城市总体规划()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

第一章城市产生与城市发展城市最为本源和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聚集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非农人口数量、产业规模和行政管辖的意义。

我国一般按行政建制设立中央直辖(省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及县级市四个级别。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并不是与城市同时产生的,它是在区域内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镇体系的构成一般具备以下条件:①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之间在地域上是邻近的,具有便捷的空间联系。

②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均有自己的功能和形态特征。

③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中心城市到一般集镇,共同构成系统内部的等级序列,而系统本身又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城市的特征:城市发展十分缓慢绵延时间很长,城市结构较为简单,城市成长主要采取有机生长方式,规划成长很少,城市的主要作用是政治的而不是经济的。

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1城市趋向现代化、生态化、宜人化、家园化……2城市地域结构趋向分散,由单中心变为多中心城市;3城市职能倾向两极化:职能叠加和职能分化。

4城市个数继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

5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市发展基本规律:一、城市发展的经济规律二、城市发展的人口规律三、城市发展的区域空间增长规律四、城市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与完善的过程。

它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当代世界城市呈现如下主要特征:1、发展速度快且呈现持续加速的趋势;2、以20世纪中叶为界限,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大城市迅速膨胀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地位;我国城市发展政策新趋势: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形成国家主体功能区2.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3.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第二章城市规划与城市开发建设城市规划定义: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工业化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形成的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段区域化阶段2、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3、增长极核理论佩鲁 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1966年由经济空间扩展到地理空间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集中)、扩散效应(生产要素的扩散),使区域经济趋于协调,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过程。

4、经济全球化理论逆工业化|后工业化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多数城市中。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即出现居住分异。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三、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一)城镇化及其特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答案【篇一: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1城市规模小 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5 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1 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2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3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1. 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城市空间肌理的时空演进规律与特征分析

城市空间肌理的时空演进规律与特征分析

城市空间肌理的时空演进规律与特征分析The Space-time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patial Texture陈石丨Chen Shi袁敬诚I Yuan Jingcheng张伶伶I Zhang Lingling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9X(2021)04-0028-05收稿日期2019-11-25摘要该文以区域建筑观解读城市空间肌理的角色与价值,系统梳理了东西方城市空间肌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归纳了空间肌理时空演逬过程中的规律与特征。

从空间形态角度解析了空间肌理多维生长的进化过程,总结了外部因素影响下空间肌理应激适应的变化规律,对比了多元主体引导下的空间肌理主动控制的组织机制。

从城市时空背景的异同中探索了空间肌理形态构成与演变的内在联系,为“后城镇化时代”城市空间肌理优化提质、保护更新与特征塑造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空间肌理时空演进空间形态区域建筑城市设计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interpret the role and value of urban spatial tex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then we comb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tex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and discuss the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texture.Secondly we analyz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multi­dimensional growth of spatial tex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morphology,then we summarize the change law of spatial texture stress adapt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factors,and compare the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of active control of spatial tex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ultiple subjects.We also explore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patial texture form from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urban space-time backgroun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urban spatial texture about the optimization,protection,renewal and characteristic built in the"China's post urbanization era".Keywords Spatial texture,Space-time evolution,Space form,Regional architecture,Urban design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研究的重心已从用地规模扩张逐步转向人居空间品质提升,通过城市设计促逬城市与环境、功能与行为的高效协同显得尤为重要。

2022-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预测试题11(答案解析)

2022-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预测试题11(答案解析)

2022-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卷I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下列哪个宪章明确提出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的内容?( )A.威尼斯宪章B.华盛顿宪章C.马丘比丘宪章D.北京宪章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华盛顿宪章》,全称为《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宪章所涉及的历史城区,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也包括这里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宪章列举了“历史地段”中应该保护的五项内容:①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②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③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色彩、建筑装饰等;④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与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⑤该地段历史上的功能和作用。

A项,威尼斯宪章提出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强调古迹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C项,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了文物和历史遗产保护。

D项,北京宪章提出了广义建筑学。

2.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包括()。

A.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B.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C.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D.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E.从单一的生产结构到全面的生产结构正确答案:A、B、C、D本题解析: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包括:①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②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③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④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3.城市的最显著特征是人口密集,因此,()集中发生在城市里。

A.经济问题B.环境问题C.社会问题D.政治问题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城市的最显著特征是人口密集,因此,社会问题集中地发生在城市里。

城市社会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生不同的社会问题;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所以城市社会问题复杂多样,问题的严重程度强弱不等。

城市形态——杭州

城市形态——杭州

3、城市职能日趋多样化 从最初的商贸城市发展到今天的浙江省政治、经济、科教、信息、文化、旅游中心。
4、城市布局形态(同心圆—分散组团—带状—团块状—网络组团式)从单体向群体发展 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 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 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5、产业结构发展,从只注重生产力和技术向注重特色、品牌转变 以二、三产业为支柱,着重发展第三产业(旅游、房地产、高新技术产业等)。2011 年,杭州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杭州总产值的97%,其中第二产业占47%,第三产业占49%。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古代杭州市城市形态演变
城市形态:以天街为中轴,周围民居灵活布置,集市众多。城市沿中轴 和水路延伸发展。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衰落阶段(元明时期)
元灭南宋后, 杭州城的政治地位下降, 由国都京城降为一般的府州城市.
城市南缩东拓, 中心北移:元末张士诚据杭 州, 改筑杭州城垣. 南宋宫城在宋末被火焚毁, 元、明政治统治中心北移。 元代至正年间,大运河全线开通,杭州水运 可直达大都,成为全国水运交通要津。
Thank you
七大古城的城市形态
从图中可看出江 南古城即南京、 杭州的城市,受 紧邻的地形要 素或主动利用有 利的地形要素, 城墙的形态相当 自由。
西湖的地理形成原因
根据竺可桢(1921)基于地质学的“泻湖”假说 杭州所在地原本为海面,通过长年累月的沙土堆 积形成的。
2016/4/10
一、杭州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杭州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二、城市发展规律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鼎盛阶段(南宋时期) ——杭州市城市建设的第二次飞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根据城市发展的规模门槛律,城市存在合理的规模。但是, 它绝不是一个机械的和孤立的数据。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城市的整体系统存在着一个最佳运行状态,这时的城市规 模为合理规模。随着整体条件的变化,城市的规模也发生 变化,有扩大也有减少,这说明城市发展的合理规模是有 相对时间和地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相对指标,是一种 不断进行的“边缘调整”。
③ 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城市的发展不能单单由经济利益所驱动, 一些社会资本虽然没有直接的经济价值,但确为社会所承认。 如风景区、名胜古迹、传统文化、社会治安、社区服务、公共 绿地等,由此而产生隐形效应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区位条 件。
区位择优律
3. 区位择优与城市规划
综合择优区位
城市空间的发展不能以经济或其他任一单一的因素作 为区位选择的依据,而应整体地分析、综合地择优。
美国的五大湖地区、日本的东京地区、英国大伦敦地区、 荷兰兰斯塔德地区和法国巴黎地区等。
我国的沪宁杭、珠江三角洲两个城市密集地区。其他如京 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福建沿海也有逐步发展的趋势。
规模门槛律
2. 规模门槛与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内部规模布局 在城市整体规模增长的同时,内部不同类型的空间规 模和布局结构也伴随生成。在空间上的显著特征是受可达 性、土地和资源制约,不同类型城市空间的规模效应在距 离轴上有差异变化,从而形成了城市内部的布局规律。
不同的层次和尺度上,城市的空间增长都遵循这种区位竞 争的原则。
地理学、社会学、规划学等相继开展了城市空间发展的区 位研究,形成了区位理论。
区位择优律
2. 城市发展与空间区位 城市区域发展区位
从群体来看,区域城镇的总体规模具有一定的分布规 律。具有整体性、分化性、中心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特 征,相应其空间布局一定也遵循某种规律。地理学和经济 学界对市发展与空间区位
中心地理论认为,根据“规模门槛”的规律,中心地需要有一 定的服务范围来维持经营活动所必须赚取的最低收入,在此基 础上根据购买规律提出了最大销售距离的概念,再结合四条假 设前提,1933年克里斯泰勒推导出六边的图式,是市场区域最 有效的理论状态。
德国的另一位学者廖士1940年利用数学推演和经济学原理也推 导出了六边形的区位模型,通常称之为廖士景观。
城市的经济、人口、空间也存在规模效应问题,随着时间 的增加,规模效应由慢到快迅速呈指数式上升,但到一定 程度,即达到规模效应门槛时,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和资源、 交通、土地等的限制,规模负效应超过规模正效应,使指 数曲线变为一平缓的直线,直到越过门槛才重新开始规模 效应的指数式上升。
规模门槛律
1. 规模效应与门槛
我国城市规模大小序列分布有几种趋势:
① 从多年的变化总趋势来看,城市大小序列的斜率逐步变缓,说 明序列中的中小城市规模增长较快,城市规模体系渐趋完善。
② 从各时期的变化波动分析,城市人口变动幅度较大,这主要是 城市发展政策不连续性的影响。
③ 大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有异,普遍来说,小城市变化速度较快, 大城市较慢,这主要是小城市的人口基数小,可以短期内成倍 增长或大幅度下降,而大城市虽然绝对数很大,但相对速度仍 较慢。
② 其次,城市规模的预测应树立动态发展的观念。随着市场经济 因素的加强,城市发展规划就更需要有动态发展的观念。在宏 观层面上,根据宏观整体的预测来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方向 和结构,在具体时段和局部的规划中留有足够的弹性。
英国称为结构规划,美国称为动态规划,澳大利亚叫战略 规划,而新加坡叫概念规划。
区位择优律
地理学家贝里曾对世界上38个国家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研 究,归类为序列大小分布,首位分布和过渡型分布三种形式。 分布形式并不能反映发展水平的先进落后。它们的形成都和某 一方面规模门槛相联系。
任何单一的规模门槛因素都不能主导城市整体的布局和发展, 城市还受自然、政治、经济、技术、人口、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并且随着信息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规模布局形式 正在形成。
货运中转理论提出,“中转”指货物运输不得不从一种运输方 式转入另一种方式时所造成的不得已的货运间断,“机械性中 转”(铁水、汽铁、河海等中转)和贸易需要中转结合,往往 还会出现有助于进行交易的商业机构和服务设施的建设,由此 逐渐发展为商业、交通、服务性城市,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城镇 位于“中转”地点的缘由。
不断产生规模效应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门槛的过程。
规模门槛律
2. 规模门槛与城市规模分布
序列大小分布
根据中心地理论,城镇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同级城镇之间 形成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的关系,每一城镇都维持其生存的门 槛范围和最大服务范围。级别越高所需门槛范围越大,从而形 成由高到低金字塔式的中心地等级系列,根据市场原则、交通 原则、行政原则分别可建立三种中心地体系。
区位择优律
3. 区位择优与城市规划
积极开拓新区位
城市的生长过程是一个通过竞争选择相适应的空间发展区位 的过程,是一个对区位择优、开拓与占有的过程,城市规划通 过开拓区位,可以较好地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① 首先,根据区域宏观规划,对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码头、 大型企业等大型基础设施和投资进行考察,寻找新的城市发展 区位。经过整体的规划控制不良区位的发展,可以从区域城镇 体系的空间格局上推动城乡结合的发展,形成整体有序的城市 群体形态,如绿心式、间隙式、组团式。
① 从物质环境角度分析,城市不同地段具有不同的投资环境。交 通运输、信息交流、能源输出等基础设施的条件便捷;自然地 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的优越;以及现 有建成环境如周围建筑和其他设施对其建设的制约条件少等都 形成了地段的良好投资环境,即良好的空间区位。
② 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构成因素土地成为主 要的研究对象。一定面积的土地,在经济活动中必然产生地租, 位置不同地租也不同。这种位置级差地租的客观存在,导致了 土地价值的差异。
④ 生产布局与城市发展方针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增长起非常重 要的作用。
规模门槛律
2. 规模门槛与城市规模分布
首位式分布
首位度的概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城市地位的指标, 即第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比值。首位度仅以两个城市 的指数为指标,难免以偏概全,所以又提出4城市指数,11城市 指数等。首位度高说明中小城市不发达。早期,多数学者对首 位式分布持否定态度,近来许多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首 位城市的空间集中可带来有利的结果,如集中资本和人力、降 低运输成本、利于规模经营、吸引投资等。
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① 土地制约型空间,如大型工厂、大学、仓储空间等。
② 可达性制约空间,如城市中的商店、餐厅、银行等。
③ 中间制约型空间,如城市中的事务所、办公、商务、医院 等。
④ 均匀(密度)制约型空间,如城市中的居住空间、中小学 校、托幼机构、小区服务中心等。
规模门槛律
3. 城市发展规模预测
合理规模问题
规划中的城市规模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 个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城市人口规模代替城市规模。
关于城市的合理规模,中外学者和专家一直进行着研 究和争论,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城市发展战略、模式和相 应的规划方法、措施。但是,关于城市的合理规模,从基 本的概念到具体指标都无定论。甚至有一派学者反对城市 合理规模的研究。
1. 区位、生态位与区位理论
两个生态习性相近的物种,基本上是不能在同一地区占有 同一生态位,它们将发生地理分离(不同空间)或生态分 离(食性、活动时间不同),从而产生共生关系。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竞争与自己相适应的生态位,通过分化 达到共生,从而避免了资源浪费而形成有序结构。城市在 生长过程中具有与其相似的发展特性,即通过竞争适合其 发展的区位导致演化、共生、最终形成相对有序稳定的空 间结构。
② 其次,根据城市对外交通的新变化,周围地区新资源的开发及 某大项目的投资实施等,开创城市发展的新区位,引导城市空 间的发展方向。在开创新区位的过程中,“蛙跳”式引导城市 发展的有效方法,即根据城市发展方向与布局,选择具有生长 点作用的项目,跳开建成区适当距离投资形成新的发展区位。
城市空间整体规模上的阶段性扩展,主要是由于规模效应 的“门槛”性造成。即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常常要产生 一些阻碍城市规模增长的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可以是地 理环境方面的限制、可以是基础设施的限制,也可以是城 市环境容量、服务人口方面的限制等,这些限制标志着某 一阶段城市规模的极限。要想克服这些限制,正当的投资 是无法解决问题的,需要一个跳跃性的突增,这便是城市 门槛。门槛是多级的,刚刚跨越一道门槛之后,城市的基 建投资和经营费用都相应下降。
规模门槛律
3. 城市发展规模预测
合理规模问题
① 要确定某一个通用标准的城市合理规模是不可能的。其实, 城市始终是处在发展和动态之中,城市的内部与外部系统 极为复杂,因而城市的合理规模必然因时因地而变化。而 且因国家、民族和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风土人情、 民族观念等不同,也必将影响城市的规模效应。
规模门槛律
3. 城市发展规模预测
规模预测与城市规划
规划控制的实际意义是在掌握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律和趋势下, 进行有计划的发展,而不是单纯为了某种土地或其他因素进行 控制。
① 首先,城市规模预测需要建立宏观整体的观念,需要多学科的 综合。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按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进行。城市 规模的预测应重点以城市区域规划为主,并进行规模门槛分析 和跨门槛投资费用以及社会效益比较。
城市内部的区位优劣是随城市发展在时间和空间轴 上进行演替、变换的。时间轴上,产业的更新、功能的变 更、促使空间区位的性质转化。空间轴上,随着城市的规 模与结构的发展,空间区位相对于城市整体的位置也在变 化。因此,城市内部的空间区位优劣更具动态性和不稳定 性。
区位择优律
2. 城市发展与空间区位
城市内部发展区位
第四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
规模门槛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