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浅析》

合集下载

文化的、自由的人性——弗洛姆的人性论浅析

文化的、自由的人性——弗洛姆的人性论浅析

文化的、自由的人性——弗洛姆的人性论浅析文化的,自由的人性——弗洛姆的人性论浅析陈国威(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湛江524037)摘要:弗洛姆作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一个拥有终极关怀的社会人文学者,他毕生关注当代世界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在这种关注过程中,他阐发了他对人类的看法,阐释了自己的人性观.弗洛姆的人性观是独特的,是一种文化的,自由的人性观.它认为面对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人类应抛弃商品拜物教,学会放弃,解脱物欲对自己人性的枷锁,以此培育人类的自由人性.关键词:弗洛姆;人性观;自由的人性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81(2010)03—0109—02埃里希-弗洛姆(ErichFmmn,190(0--1980)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一个以独立,理性而着称的知识分子.他曾是精神病学一代宗师弗洛依德的学生,长期从事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工作,同时他被认为是马克思的信徒,因为在西方,他曾率先对马克思的思想作了新的阐释.作为一个拥有终极关怀的社会人文学者,他毕生关注当代世界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尤其关注西方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危机,意图为当今肉欲,物欲横流的西方社会找到病根,希冀能为病态多多的资本主义社会开出一张有效处方.如果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根,当然也就找到了能够消除现代人的缺陷的治疗办法.这样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因而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弗氏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关注人的本质,人的本性,进而阐发了自己的人性观,自然也就成为弗氏的主要问题.虽然弗洛姆并没有一本专门阐发人性的专着,但综观其作品,从《逃避自由》,《爱的艺术》,到《健全的社会》,《马克思论人》等等,几乎本本都涉及到人,人的本性.尤其是《马克思论人》,虽然弗氏说是马克思的观点,实质就是他的观点,是其论人之说.细观弗洛姆相关着作,在诸多着作的字里行间中他还是提出了其自己的人性观的独特见解.依笔者之见,弗洛姆的人性观,就是文化的,自由的人性,一种面对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人类应抛弃商品拜物教,学会放弃,解脱物欲对自己人性的枷锁,培育人类的本性的自由人性.弗洛姆于1900年3月23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具有犹太血统,祖辈数代为犹太教教士,都信奉犹太教.这是一个非常正统的犹太人家庭,浓浓的宗教气息弥漫在弗洛姆天真烂熳的童年中,但奇怪的是,弗氏却于26岁时脱离犹太教.似乎显示其不同寻常的一面.但由此而形成的宗教方面的"救世"情结似乎支配他的一生.在学业上,弗洛姆1918年就学于法兰克福大学,后来转入海德堡大学,攻读心理学,哲学,社会学.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职业方面,毕业之后,他首先在柏林心理分析研究所收稿日期:2010—07—01继续学习精神分析,随之于1930年成为一名职业精神分析学家.与此同时,他加入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以心理学的专长加入法兰克福学派的跨学科研究,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1933年德国纳粹掌权后不到两个月,由于该社会研究所的大部分成员具有的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双重身分,研究所被关闭,被迫迁往瑞士,后又迁往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找到它的栖身之地,继续它的研究工作.而弗洛姆则于1934年移居美国,入籍美国国籍,先后就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34—1941),贝林顿学院(1941),密歇根州立大学(1957—1961),纽约大学(1962),以及墨西哥国立大学(1949—1965),并创立了几个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心理研究院.弗洛姆在执教,进行精神分析之余,还参与有关的学术团体进行研究,并长期积极参加和平事业.1980年,他因心脏病逝于瑞士.人性,人性化在当今社会可谓为一热门之词.何谓人性?据相关学者所言,所谓人性,指的是人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在人的种种属性中,使人成为人或人有别于其他事物的那些属性.可相对于区别动物而言,人的属性也许多到无法枚举,此说也就显示其模糊性.事实上,对于何谓人性之界定,古今中外,各派各门,也是众说纷纭的,没有获得一个统一的说法.儒家有道德人性论,道家有人性自然论.有性恶论,也有性善论.西方则将人性归属于自然属性,而中国人性论则拥有道德属性之涵义.这些关于人性的理论,虽然有其合理因素,但都没有作出确切的答法人性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问题,它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也有道德的内涵,因而人性论也就自然成为满怀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反复讨论的焦点.作为二战以来人类社会,目光最为敏锐,见解最为深刻的思想家之一,弗洛姆曾在两本书中,在涉及人性内容问题上,说到两个貌似矛盾的话语.其~是在《马克思论人》一书,"马克思不相信人性这样的东西是没有.人在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文化就在这张白纸上作文章."其二是在《健全的社会》一书,"虽然说人能够适应任何一种环境,但他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任凭文化来描写.对于幸福,和谐,爱以及自由的欲求,乃是人的天性,它们也是历史发展所需的动力因素".在前者中,给人的感觉,类似孟子的人性观,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只不过,孟子是强调人生下之前是有拥善,向善之特点.但强调人性的不同是由后来的环境致成却是两者相同之处.另有一处,也是巧合的,孟子用来批驳告子的语,也是用白色来喻之."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事实上,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那段话,其实也是表达同一内涵的.我们要注意到,在《马克思论人》里,弗氏加多了一个界定词"出生",《健全的社会》虽然没有此限定词,但其却是接着说"对于幸福,和谐,爱以及自由的欲求,乃是人的天性,它们也是历史发展所需的动力因素."也就是说,人类的本性是自由,幸福,和谐的,追求自由才是人类人性的本质,我们不应让物欲枷锁我们的天性!"力求活得精神健康,幸福,快乐,只要他不是天生的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白痴".可在面对人性的自由问题时,弗洛姆却又抛出了"自作者简介:陈国威(1968一),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由一方面给现代人带来独立和理性,另一方面又使现代人陷入孤独"的观点,似乎让人对自由无从顺应.实际上,弗氏在此仍是让我们警惕人类"活该性"情况的出现,是从文化方面论述人性的脆弱性的.Et常生活的异化,心理结构,意识结构,消费结构等都是文化的体现.自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因抵挡不了诱惑,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之后,也就预示着,人类具有容易受到各种各样诱惑的渊薮,具有一种心理欲望实现的冲动.事实上,我们周围的文化是无时无刻地对我们进行塑造,改变的,尤其是当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商品化无穷发达的时候.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这种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独特的物役性现象."特别请大家注意的是, 这里的"物役性"绝不是指某种外部东西奴役人,而是说人与人的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其实质是一部分人通过占有物从而获得统治另一部分人的权力关系!在人类的生存历史上,事实上就是人类不断创造物质的历史,物质的创造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只不过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时,出现了人受自己劳动产品和"过去劳动"的统治,人被自己的创造物所奴役.不可否认的,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一种文化,劳动只不过是人类实现文化的一种手段.人通过劳动实现了文化,文化的实现使劳动者成为人.故此在论述人性问题上,弗洛姆将文化的因子纳入其中,是有其独特之处的.可以讲,弗氏真可谓拥有对历史现实的深邃洞察力,具有把握单刀直人人性深处,紧紧抓住生活中心主题不放的能力.正因为弗洛姆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是有所明嘹的,故此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一一当然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几乎是全方位的,从政治领域到文化领域, 从经济领域到宗教领域,从市场社会到日常生活,从抽象的意识形态运作到具体的对精神病患者的诊断,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为一个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的人道主义者,弗氏相信"人类的最大天赋无非就是理性."人类社会出现诸多病态,是因为人类的正确人格没有建立起来."如果人格的发展尚未达到合理化时,他们都会把人与人之间的接受,索取,贪婪,掠夺之类的词和'给予'相关联起来,并认为'给予'和买卖本质上是相同的."而正确人格可通过相适应的文化来构建,即人性具有后天培养的特性.一切文化都要为人们提供一种示范性的观念体系.弗洛姆这句话换用齐美尔的话就是:"我把文化理解成一种对灵魂的改进."弗氏在《马克思论人》中借用了马克思的观点告诉我们,人性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深受污染."老年马克思写在《资本论》中的这句话证明了他的'人的本性'这个概念有连续性".与区分普遍的人性和每一种文化中的人性的特征表现形式相适应,……马克思把人的本能和欲望也区分为两种类型:不变的或稳定的,如饥饿和性欲,是人性的本质的部分,而且只能在它们在各种不同文化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向方面被改变;'相对的'本能和欲望,不是人的本质部分,关于这一部分,马克思说,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和一定的生产与交往条件下产生是有根据的.在如此环境之下,我们需要正确的文化熏陶,我们要学会放弃.诚如威廉?詹姆士所言:"我们所居的世界的构造,需要这种舍弃:'舍弃,是你必须应该的!应要舍弃!/这是那永久的歌曲/在人人的耳中响着的,/这支曲径我们的一生/每个小时都对我们声嘎地唱着."在弗氏看来,在现实社会中,只有人类借用合适的文化观念,学会放弃,我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性.虽文化中的人性——被塑造的人性,并不是人的本质本性,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和一定的生产与交往条件下它却可以成为人类美好的人性.而目前社会上为何出现如此病态的社会现象,正是人在其社会化过程中, 周围的错误,罪恶的文化在人这张白纸上随意描写的,导致了人的追求幸福,和谐,爱以及自由的人性的迷失!弗洛姆这种人性观,既是对人天然属性的一种的描写,也是对人性会随环境之变化而变化,具有道德性.但他最主要的落笔之处,还是文化,认为文化导致了人性自然属性的改变.这点与汤因比,斯宾格勒等文化学者一样,将社会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挂起钩来.只是弗氏并没有直接指出什么才是正确的文化.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对自然界的贪婪地谋取,占有和牟剥成了工业社会中每一个人神圣的,不可让渡的权利.其实,资本主义社会正是靠贪婪的掠夺本质才能建构起来的.诚如面对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清教宗教精神促进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观点,丹尼尔?贝尔批评其只看到了资产阶级的禁欲苦行主义(as—ceticism)的影响,而忽视了其贪婪攫取性(acquisitiveness)所起的作用.从一开始,禁欲苦行和贪婪攫取这一对冲动就被锁合在一起.前者代表了资产阶级精打细算的谨慎持家精神;后者是体现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的那种浮士德式的骚动激情,他声称"边疆没有边际",以彻底改造自然为已任.这两种原始冲动的交织混合形成了现代性观念.抽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贪婪攫取性,资本主义社会这座由商品搭建而成的物质大厦,即刻就倒塌!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家,一个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的人道主义者,弗洛姆虽有根据人的病态化存在深入剖析人的存在困境并提出疗救的能力,但面对整个人类社会,他还是无法开出一张良好的药方.因此,弗洛姆的自由人性观,只能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理想提法,在现实社会里,是难以赋予现实意义的.参考文献:【1】埃里希?弗洛姆,黄颂杰.弗洛姆着作精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2埃里希?弗洛姆,欧阳谦.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3】许志伟,赵敦华.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f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埃?弗洛姆,陈世夫,张世广玛克思论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一。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下)1、“性”所指不同。

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

“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

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

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

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荀子·性恶》)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

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

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

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

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

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

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

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浅析休谟的人性论

浅析休谟的人性论
2 0 1 3年 第 l 2期 总第 2 5 3期
T H E S I L K R 0 A D
叁 绸三 够
理论 与实践 I
浅析休谟 的人性论
路 平 忠
( 西 北师 范大 学 马克 思主 义学 院 , 甘 肃 兰州 7 3 0 0 7 0 )
[ 摘要] 从 休 谟 的《 人 性 论》 和后 期著 作 《 道德 原 则研 究》 中 可 以发 现 , 他对 人 性论 述 的侧 重 点不 同 , 这 种 不 同是 由两 部 著
究 引向 了泥 潭 , 走 入绝境 , 确 实在 经验现象 范 围内凭着 知性
分析 的方法 不可能发 现人 性的原始性质 、 人的真正本质 。
这 一 体 系 不仅 标 志着 由近代 前期 理 性 认知 主 体 性原
二、 因 果 联 系 的 人性 论
因果关 系理 论集 中反 映了休谟 哲学立场 和理论特 色 . 它
析方法也就 是牛顿的 自然科学 方法运用于人性科 学 中。
三、 休 谟 哲 学是 个 典 型 的 自然主 义 人 学 体 系
首先通 过对休谟 的代表作 《 人 性论》 等原著 的深入 细致
的解 读 。 借 助大 量的文献 资料 . 全面 阐明了休谟 哲学 的人性
论、 人学实质与构架 。 以感觉主义 的认识论 为基础 , 以情感道 德 的人性论 为核 心 。 这个 基础又 是用情感 主义 、 自然 主义的 原则 建立的 。 也 就是说 , 感觉经验 与 自然情感 的统 一 , 使他得 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一
这 一发展 的意义 就在于 :它在彻 底驳倒理 性主义 的同
孪 、 ≯ ≮ 菇 , ≥ 6 9
是休谟在哲学史上最重要 、 最有影响的一部分。 突出体现了

《人性论浅析》

《人性论浅析》

读《人性论》札记什么是人性?有两个解释,一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或者为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

简言之,人性就是人的本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为什么要讲求人性?人类的本性、天性是人之为人的基础,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出于众多的原因,人类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是漠视人性,甚至是摧残人性的。

西方的“原罪说”所催生的对儿童的严酷体罚以及中国古代对妇女欲求的苛责等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性越来越得到尊重,人不在被有意无意地看做是一个工具,而是自身天性的自然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为何鲜花芳草不生长在沙漠?为何苍蝇要长那样的眼睛?为何“兔子不吃窝边草”?为何狐狸要吃鸡、老虎要吃人?为何……穷究而论,全在于它们要求生存。

这就是“求我生存”的物性;人是从物进化人来,人性必然和物性有相通之处。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不仅具有种属性还具有类属性,换言之就是人不仅具有动物性,更具有社会性。

举个例子:你让猪吃饱喝足了它就睡觉,人呢?你让人吃饱喝足了他就去“老老实实”地睡觉吗?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太过强调人的社会性而漠视了人的动物性。

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说就是基本需要没满足就要求我们必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休谟说:我们一旦知道了某种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这种欲望本身就会立即消失。

我们当今的社会给我们强加了太多了欲望,而又剥夺了我们实现欲望的能力,没有能力去实现的欲望本该立即消失,但这个物欲横流、娱乐至死的社会却又动用它全部的功力让这些欲望悬挂在我们头顶,任人摆布的我们的人性变得乖张,暴戾。

挥向孩子的利刃、吃进肚子里的毒药、娱乐至上的癫狂等等,一切都得从人性谈起。

网上有句话说得好:“在我们这个信仰匮乏的国度里,家庭一直扮演着宗教的角色,而爱情几乎是个体生命唯一的心灵慰藉,家庭伦理的失范和爱情信仰的消解,必然导致这一代人的肆无忌惮和无所敬畏。

墨子人性论浅析

墨子人性论浅析
蔡仁厚 等大 家都认 为墨 子无人 性论 J 。墨子 没有 用 “ 而人有知无 知 、 性” 自然状态下是否有贵贱之分 , 同样是人性论 来讨论过人性 的善恶 , 是否 就如 二位 先生所 言 “ 家无 所 应 当包 括 的 。讨 论 墨 子 人 性 论 思 想 不 应 囿于 “ ” “ ” 但 墨 善 、恶
人性论 ” 呢?对于这点 , 者赞 同王 锐 、 笔 王玉 德二 位在 《 墨 之辩 , 应从多方面加 以观照。 子思想三题》 中的观点。他们 认为 , 性论不 只是 “ 了解 人 为 决道德 的依据 , 乃至人类 自身依 归 的问题 ” 还应该 包括对 ,
描述 ㈨ 。

提 出人人平等 的思想 墨子的核心思 想 “ 兼爱 “ 实质 上 即是一种 曲折 的平 等
Ju a fHu a n tueo ma ie ,S in ea dT c n lg o r lo n nIsi t fHu nt s ce c n e h ooy n t i
No 3 .
Ma v.2 1 0l
墨 子 人 性 论 浅 析
陈 山漫 30
后 天 的 环境 影 响 所致 。
使 男女结合失调 , 是极不道德 , 违反人性的行为。墨子强调
“ 伤 “ 善少恶多” 论 。对于人性善恶 的问题 , 墨子既不 主 人 格平 等 是 针 对 贵 族 统 治 阶 级 的 , 杀 人 者 死 , 人 者 刑 ”
张“ 性善”, 也不主张“ 恶 ” 他 认为 在人性 中不好 的东 西 的墨者之法鲜 明地表 明 了: 性 , 墨子是用 人的 自然 平等反对 贵
居多。“ 天下 之 为父 母者 众 , 仁者 寡”; 天 下 之为 学者 族阶级的宗法政 治等级 。由此 , 而 “ 墨子进 一步提 倡人 的政治

文化的、自由的人性——弗洛姆的人性论浅析

文化的、自由的人性——弗洛姆的人性论浅析
文化的 、 自由的 人 性
— —
继续学 习精神分析 ,随之 于 1 3 9 0年成为一名职业精 神分 析学 家。 与此同时 , 他加入法 兰克福 大学社会研究所 , 以心 理学 的专 长加 入法兰克福学派 的跨学 科研 究 , 成为法兰 并
克 福 学 派 的重 要 成 员 。 13 9 3年 德 国纳 粹 掌 权 后 不 到 两 个
释。作 为一个拥 有终极关怀 的社会人 文学 者 , 他毕 生关 注 当代世界各种社会 制度和文化体系 , 尤其关注西方社会文 化生活中 的各种 现实问题 、 盾 、 矛 危机 , 图为当今 肉欲 、 意 物欲横 流的西方社会 找到病根 , 希冀 能为病态多多 的资本 主义社会开 出一 张有效处方 。 如果 找到了资本 主义社会 的 病 根 ,当然也就 找到 了能够消 除现代人 的缺陷 的治疗办 法 。这样作为社会活 动主体 的人 , 因而也 就 自然而然成为 弗 氏关注 的主要对象之一 。 关注人 的本质 、 人的本性 , 进而
研究工作 。而 弗洛姆则于 13 9 4年移居美 国,入籍美 国国 籍 ,先后就教 于哥 伦比亚大学 ( 3 — 9 1,贝林顿学 院 1 4 1 4) 9 (9 1, 14 ) 密歇根州立 大学 ( 5 — 9 1, 1 7 16 )纽约大学(9 2, 9 16 )以及
墨西 哥国立大学( 9 9 9 5 , 14 —16 )并创 立 了几个精神分析学
阐发 了 自己 的人 性 观 , 自然 也 就 成 为 弗 氏 的 主 要 问 题 。虽
无法枚举 , 此说也 就显示其模糊性 。 事实上 , 对于何谓人性 之界定 , 古今 中外 、 派各 门 , 是众说 纷纭 的 , 有获得 各 也 没

个统一的说法。 儒家有道德人性论 , 道家有人性 自然论 。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引言概述:《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探讨了人类的本性和社会起源等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人性论》进行分析和阐述,包括人类的本性、社会契约、教育的重要性、政治权力和自由意志。

一、人类的本性1.1 人类的天生平等:洛克认为,人类在天生上是平等的,没有人天生就具有优越的地位,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权利和尊严。

1.2 人类的理性:洛克认为,人类天生具备理性,能够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认识世界,并且具备自由意志。

1.3 人类的自然权利:洛克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二、社会契约2.1 社会契约的形成:洛克认为,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达成的一种共识,通过社会契约,人们同意放弃一部分自由,以换取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2.2 政府的合法性: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只有在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行使。

2.3 社会契约的限制:洛克认为,社会契约并不意味着人们完全放弃了自由,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权利而约束政府的权力。

三、教育的重要性3.1 教育对于塑造人性的作用:洛克认为,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智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从而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3.2 教育的目的: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其成为有责任感和自律性的人。

3.3 教育的普及:洛克主张普及教育,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无论贫富和社会地位。

四、政治权力4.1 政治权力的来源:洛克认为,政治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人民的监督和制约。

4.2 政治权力的目的:洛克认为,政治权力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政府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滥用权力。

4.3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同意,只有在人民的授权下才能行使政治权力。

有看过大卫·休谟《人性论》一书的人吗?有何感想?

有看过大卫·休谟《人性论》一书的人吗?有何感想?

有看过大卫·休谟《人性论》一书的人吗?有何感想?西方社会思潮,也就是自由主义的书,主要分为功利主义和契约学派。

而大卫休谟这本《人性论》,可以理解为功利主义一派的书(附带一提,还有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引论》,穆勒的《功利主义》等,有时间会读一遍),而契约学派,则包括卢梭《社会契约论》,罗尔斯的《正义论》应该也可以归为此类。

《人性论》是大卫休谟的代表作,电子书大概1500页(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大概800页),不算厚,坦白讲,凡是带论的基本都是成体系的书,包含着作者认识和看待,理解整个世界的观点,所以如果不是比较有耐心,基本上看不太下去,也不太容易看懂(什么资本论,正义论,货币论……)书本包括三块,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论知性的部分基本在讲认识论,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第二part讲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在第一部分论知性部分,讲的是人对外物的认知,也即认识论的部分,休谟认为,建立人性科学的全部材料是在感知中提炼的。

感知作为意识内容的东西分为两种,即“印象”和“观念”,它们是两类知觉,印象是初次呈现在心中的感觉,情感和情绪,而观念是由记忆和想象对以前印象的再现,是思考和推理中的印象的模糊心像,单纯观念有单纯印象来对应,而复合观念则未必,比如幻想的产物,如长翅膀的马,人首蛇身等。

然后印象又包括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感觉印象可以理解为通过感官(文中叫官能)直接的感受,反省印象是反省得到的,其实休谟没有太把反省印象和观念给分开,这么说吧,观念是反省印象通过记忆和想象的方式复现的。

这两者的差别是记忆一般强烈稳定无变化,而想象可以自由地改变和移量它的观念。

然后接着往后聊观念,观念大体是实体观念和样态观念两类,我个人认为,实体观念是对一个实体的描述,不会因为加入某种性质而改变其范围,举个例子,我们对黄金(这一实体)的观念可能最开始是一种黄色,具有某种重量,具有延展性和可融性的,当发现它可以溶解在王水中的时候,我们就把可溶性这一观念加诸这一实体上,但并不影响它的范围,仿佛它原本就具有这种性质一样,而样态观念大概是比如对“长的高”“美丽”“舞蹈”等名词的观念,随着我们加入的条件越多(比如要170cm以上),会筛选掉一部分主体。

浅析董仲舒人性论

浅析董仲舒人性论

( 今河北枣强县) 西汉时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 人, 景帝时因
善 治《 羊春 秋 》 成为 经学 博 士 , 当时享 有 “ 公 面 在 群儒 之 首 ” 的
来, 开创了儒家性善论, 对后世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而苟
子提 出 了性恶 论 。 他认 为 :人 之性恶 , 善者伪 也 。 故必 将 “ 其
内圣之学 ,孟 子道性 善 , “ 言必称 尧舜 。 另一 方面 , 针锋相 ” 荀子 对 的提 出了 “ 之性 恶 , 善者 伪也 。” 人性 论问 题上 , 人 其 在 除此
之 外 , 有性 可善 可恶论 、 还 有善 有恶 论等 , 但均 影响 不大 , 这里
不予具 体分 析 。
在说明人的禀赋虽有不同,但后天环境和教育习染却更为重
要。 孔子并 为对 人性 做直接 的论述 和界 定 , 于性 善性 恶却 没 对
有做 具体 的阐发 ,但其 仁学体 系 中却蕴 含 了走 向性 善 性恶 的
二 、 三晶说 : 舒对 先秦人 性论 的继 承和 创新 性 董伸
侯 外庐则 认为 , 仲舒 的性三 品说 的阶级 性与 孔 子“ 董 性扭 近, 习相 远 , 惟上 智 与下 愚不 移 ” 义颇 有 承借 关 系( 中 国思 之 《
关键词 : 董仲舒 ; 人性论 ; 性三品
中图分类号 :B3 . 245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 :1 0  ̄ 28 (09 7 09 —0 0 2 5 9 2 0 )2 — 0 4 2
董 仲舒 ( 元 前 19 —— 约公 元 前 14 )河 北 广 川 公 7年 0年 ,
( 以上 均 引 自 孟子 ・ 子章 句上 》以心论 性 , 《 告 ) 把心 与性 联系 起

浅析先秦人性论

浅析先秦人性论

浅析先秦人性论(摘要):先秦关于人性的说发很多,归纳总结大致可以分为4类,分别是:战国初期世硕的“有善有恶论”、战国中期告子的“无善无恶论”、战国中期孟子的“性善论”以及战国中期荀子的“性恶论”。

各说纷纭,而我支持的是告子的“无善无恶论”。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人性的讨论似乎从来没有终止过。

人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人性的本质是否可以改变?改变人性本质的因素有哪些?这样一系列问题,早在先秦就已经经历过激烈的辩论了。

先秦关于人性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4种:战国初期世硕的“有善有恶论”、战国中期告子的“无善无恶论”、战国中期孟子的“性善论”以及战国中期荀子的“性恶论”。

战国初期,诸侯混战,战争频繁,礼乐崩坏,社会出现大动荡。

在这样的环境下,是说提出了“有善有恶论”。

他主张人生来就有善和恶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善和恶是天生就有的,与生俱来的。

他虽然认为人生来就有善和恶两种不同本性,但要保持和发扬这两种先天的本性,则在于养。

后天养之善性,则善性不断增长,后天养之恶性,则恶性不断增长。

世硕的“有善有恶论”强调的是后天教化以及人自身的能动作用。

要求人们在“后天养之善性”的前提下,是人的善性不断发扬,而“避免养之恶性”。

它要求人们重视教育,重视是自身的调节发展,用这些来“扬善避恶”。

战国中期,算是比较和平的时期,各国疲于战争,需要调整,但社会整体仍是不安定、不和谐的。

战国中期的告子,“提出了无善无恶论”。

他认为人性无善恶,善与恶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他说:“性无善与不善也。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不分善与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大概意思是:人性没有善于不善的分别。

人性犹如急流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子,则水向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子,则水向西流。

人性无善恶之分,就好像水不分往东往西流一样。

告子的“无善无恶论”强调了生存环境是影响人性的决定性因素。

这种理论倡导要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向善,对于当时的社会上层与下层都有一定的触动作用。

荀子人性论浅析

荀子人性论浅析

荀子人性论浅析作者:许璐珺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4期[摘要]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也是战国后期诸子学说的集大成者。

荀子在批判孟子的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对荀子来说,性恶论是其人性论的主要主张。

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伪”的概念,“化性起伪”,使人由“恶”到“善”是其人性论的最终落脚点。

荀子的人性论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提供了人性上的依据。

荀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人性论;性恶论;思想来源一、荀子人性论的思想来源荀子的人性论一是与杨朱学派、告子和孟子的思想有关,二是与欲望论密切相关,以欲望论为基础的。

(一)历史环境1、杨朱、告子的人性思想最早集中研究人类共同特点的是杨朱学派。

他们认为“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并且指出人的物质感官欲望是人类共同的特点。

告子的人性思想相对杨朱学派前進一步。

他把人性作为一个范畴正式提出并下了定义。

曰:生之谓性。

告子反对人性善与不善之说,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可知,其人性论是“唯自然本性论”,具有片面性。

2、孟子的性善论孟子对“唯自然本性论”提出异议。

若只以自然本性为人性,势必要混淆人与动物的界限。

孟子从人与人的关系入手考察人性问题,提出了他的“性善论”。

这是孟子的创举。

孟子人性论在于:一是人“异于禽兽”在于有仁义道德;二指出君子与庶民的区别——对仁义道德的存、去。

孟子认识到仁义道德既与人本身的机能相关,也与外部社会有联系。

但他把封建的仁义道德当作超阶级、超历史的抽象道德,导致了“先天道德观念论”。

(二)欲望论人生而有欲。

荀子提出了性、情、欲。

“性”就是天性;“情”是感情;而“欲”就是欲望,是“情”的具体心理反应。

可看出荀子的人性主要指人的自然性。

荀子曰,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

所以不能完全顺着人的生理欲望,而解决的方法在于节“求”。

不能只根据“欲”活动,要经过理性的思维,再决定是否可“求”,是否去“求”。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引言概述:《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于17世纪末著作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对于人类的本性和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人性论》进行阐述,分别是人的本性、社会契约、政治权力、教育和道德观念。

一、人的本性1.1 人的本性是自由和平等的。

洛克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具有自由和平等的本性。

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由权利,不受他人的支配和压迫。

1.2 人的本性是理性的。

洛克认为人天生具有理性,能够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认识事物,从而追求真理和幸福。

1.3 人的本性是有限的。

洛克认为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人们需要依靠社会和他人的帮助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二、社会契约2.1 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达成的协议。

洛克认为人们为了摆脱自然状态下的不安全和不稳定,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社会秩序和政府权力。

2.2 社会契约的基础是人们的共识和合意。

洛克认为社会契约是基于人们的共同意愿和合意,而非强制性的。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是否参与社会契约。

2.3 社会契约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权利和利益。

洛克认为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而非压迫和剥削人民。

三、政治权力3.1 政治权力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授予政府的。

洛克认为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政府应该为人民谋求最大的利益。

3.2 政治权力应受到限制和监督。

洛克主张政府的权力应受到法律和制度的限制,以防止滥用权力和侵犯人民的权益。

3.3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支持。

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和认可,如果政府不再为人民谋求利益,人民有权利推翻政府。

四、教育4.1 教育对于培养良好公民是至关重要的。

洛克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和道德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培养良好的公民品质。

4.2 教育应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洛克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4.3 教育应该普及并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荀子人性论浅析

荀子人性论浅析
有 人质疑 ,礼义积 伪者 ,是人之性 ,故圣 人能生之也 。 荀子认为不然 。制陶器不是制陶工人生来就会 的,而是后天 学 习和积累才达到的。尊崇圣人 、君子 ,是 由于他们通过努 力 ,制定 出礼义法度 ,改变本性。圣人 与桀 、纣相同 ,只是桀 、 纣顺着他们 的本性 ;而圣人做 出努力去 改变人 的本性 。从此 处看 ,不是 因为本性差别 ,而在于是否放纵本性发展 。
苟子借尧 问舜关 于人情 的看法来表明观点。舜认为 ,人 情不好 。人有 了妻儿就少 了对父母 的孝顺 ,追逐欲望就少 了 对朋友 的诚信 ,位 高权重后就少 了对君 主的忠心。苟子认 为 , 只有 贤德 的人不是这样 。但圣人 、士君 子 、小人 、劳役者各 有各 的智慧 ,而勇敢也分 为上 、中、下三等。
通过 回答 “礼义恶生”阐述观点。苟子认为圣人通过深 思熟虑 ,学习人为 的事 理 ,进而设定礼义 制定法度 ,由此 , 礼义法度是圣人制定的 ,而不是人性产生 的。人的本性是恶 的,通过 自身努力去了解 、学 习礼义法度 ,使 自己的行为是 善 良的 ,然而对 于 自身来说 ,这共 同特点 的是杨朱学派。他们认 为“天 生人而使有贪 有欲 ,欲有情 ”,并且指 出人的物质感官 欲望 是人类共 同的特点 。 告子 的人性思想相对杨朱学 派前进一步 。他把人性作为 一 个 范畴正式 提出并下了定义 。日 :生之谓性 。告子反对人 性善与不善之说 ,认 为人 的道德观念是后天教育 的结果 。可 知 ,其人性论是 “唯 自然本性论 ”,具有片面性 。 2、孟 子 的性 善 论 孟子对 “唯 自然本性论”提出异议 。若 只以 自然本性为 人性 ,势必要 混淆人 与动物 的界 限。孟子从人与人 的关系人 手考察人性 问题 ,提 出了他的 “性善论 ”。这是孟子 的创举 。 孟子人性论在于 :一是人 “异 于禽兽”在于有仁义道德 ; 二指 出君子与庶民的区别——对仁义道德 的存 、去 。孟子认 识到仁义道德 既与人本身的机能相关 ,也与外部社会有联系。 但他把封建的仁义道德 当作 超阶级 、超历史 的抽象道德 ,导 致 了 “先天道德观念论 ”。 (二 )欲 望 论 人生 而有欲 。苟子提出了性 、情 、欲 。“性 ”就是天性 ; “情 ”是感情 ;而 “欲 ”就是欲望 ,是 “情 ”的具体心理反应。 可看 出苟子的人性 主要指人 的 自然性 。 苟子曰 ,从人之性 ,顺人之情 ,必出于争夺 。所 以不能 完全顺 着人 的生理欲 望 ,而解决 的方 法在于节 “求 ”。不能 只根据 “欲”活动 ,要经过理性 的思维 ,再决定是否可 “求 ”, 是否 去 “求”。可知 “欲 ”是 生理性 的,而 “求 ”是要经过 理性判断 的,是社会性 的。苟子 以 “欲”为出发点 ,提 出性 恶 论 。 二 、 苟 子 的 人性 论 苟子的人性论 克服了杨朱学派 、告子和孟子人性论 的片 面性 ,综合 了两派 的精华 ,并有 了新 的飞跃 ,将人 性思想 的 研究推 向一个新的阶段。 苟子 日,人之性恶 ,其 善者伪也 。并认为现在人生下来 就有趋利避害 、嫉 妒憎恨之心 ,顺着这种本性发展 ,就会出 现违背等级名分 、扰乱 事理 而引发 的暴乱 。由此 ,苟子得出 结论——人性本恶 。 荀子首先与孟子 的 “性善” 比较。孟 子认 为人们 因 “性 善 ”而 学习。而苟子认 为人们 因学 习而 “善”。譬 如饿 了就 想吃 ,累 了想休息 ,这是人的本性 ;而见 到长 辈 ,饿 了不敢 先吃 ,累了不敢要求休息 ,小辈谦让 长辈 ,这是通过礼义 的 学 习才得到 的。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引言概述:《人性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探讨了人类的本性以及社会对个体的影响。

通过阅读《人性论》,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对个体的塑造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人性论》进行分析,包括人性的多元性、社会对人性的影响、人性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对个体自由的思考。

一、人性的多元性1.1 人性的本质:卢梭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良和自由的,每个人都具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天性。

1.2 人性的多样性:卢梭指出,人性在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出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倾向。

1.3 人性的复杂性:卢梭认为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受到个体的经验、教育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二、社会对人性的影响2.1 社会的规范:社会通过制定法律和道德规范来规范个体的行为,对人性进行约束和引导。

2.2 社会的压力:社会对个体施加的压力和期望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使其迎合社会的价值观。

2.3 社会的教育:社会通过教育系统来灌输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个体进行塑造和引导。

三、人性与道德的关系3.1 人性的善良:卢梭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帮助他人的愿望。

3.2 社会的道德:社会通过道德规范来引导人性的表现,使人们遵循公正、善良和诚实的原则。

3.3 人性的堕落:卢梭同时也指出,社会的不公正和道德败坏会导致人性的堕落和道德沦丧。

四、对个体自由的思考4.1 个体的自由:卢梭主张个体应该享有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发展,而不受社会的不合理限制。

4.2 社会的限制:然而,社会的规范和压力会限制个体的自由,使其迎合社会的期望和价值观。

4.3 个体的选择:个体应该思考自己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而不被社会束缚。

结论:通过阅读《人性论》,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多元性和社会对个体的影响。

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受到个体的经验、教育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通过规范和压力来引导人性的表现,同时也通过道德规范来塑造人性。

浅析休谟的人性论

浅析休谟的人性论

浅析休谟的人性论作者:路平忠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12期[摘要]从休谟的《人性论》和后期著作《道德原则研究》中可以发现,他对人性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两部著作各自的立论意旨和论述主题决定的,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因此,从人学、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的角度理解西方哲学史,无疑是西方哲学史研究的一大深化。

本文主要探讨休谟的人性论,以及有关人性的相关话题。

[关键词]休谟;人性论;因果联系[中图分类号]B56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2-0069-02休谟将自己建构的哲学体系命名为“人性论”,认为一切科学都要以“人性”为研究对象,作为科学之基础和指导的哲学,尤其应当把人性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成为“人性科学”。

在“人性论”的总体框架下,休谟指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直接以人本身为研究对象,所以与人性的关系最为密切,应当成为人性科学的最基本的内容。

一、休谟研究人性的通道诚然,休谟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人性论破除了宗教人性论、理性人性论,冲出了神学的藩篱,摆脱了理性必然性的限制,为人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对人性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视野、新思路,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闪耀着人性思想的光辉。

但其人性研究的经验基础和知性方法,却导致对人性的研究陷入困境,走入死胡同,最终堵塞了研究人性的通道。

休谟十分重视方法,他的整个人性哲学体系就是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它以观察和经验为基础,任何结论都从经验而来,不能超出经验之外。

休谟想对人性进行精确研究,“打算以规范的方式对人性进行解剖”,实即将知性分析方法也就是牛顿的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人性科学中。

休谟将人性分解为最原始的知觉原素,从它们最基本的特性和心灵,最基本的活动研究起,通过经验推理,获得几条简单的原则,观念联想原则就是这样既简单原始又普遍实用的人性原则。

休谟人性哲学的经验基础划定了认识的界限,把人性研究引向了泥潭,走入绝境,确实在经验现象范围内凭着知性分析的方法不可能发现人性的原始性质、人的真正本质。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对人性问题看法不同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们的人性观点和其它一些哲学家的看法有许多异同之处,下面希望通过对孟子、荀子人性观点的比较分析,来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特别之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是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不善。

他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有良知,即心中的正义和善良之心。

他举了一个例子,认为‘孩子掉在井里,人人都知道要去救他。

’这就表明了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的本善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人性就会表现出来。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他说:‘人之所以畜,性本恶也。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人的努力和社会的约束来控制和改变。

荀子认为,没有道德和法制的约束,人性就会表现出来,展现悖逆、自私和残忍等本性。

两位哲学家的人性观点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性本善或本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良知,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类的欲望性格是邪恶的。

2. 教育和培养两位哲学家都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和培养可以改变人性。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需要适当的引导和培养即可。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的规范来控制自己的欲望。

3. 社会和道德的作用两位哲学家都认为,社会和道德的作用对于人性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孟子来说,缺少良好的社会和道德规范,人的人性就会发生变化,表现出自私和邪恶的本性。

荀子则认为,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可以控制人性本恶的表现。

4. 人性的可改变性总结起来,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点虽然有很大的分歧,但它们的共同点也十分明显。

他们都认为,人性的形成是受到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的人性是可改变的。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和道德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两位哲学家的人性观点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古代哲学家们对于人性的看法,为我们今天的人性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黑格尔人性论浅析

黑格尔人性论浅析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9黑格尔人性论浅析谷少娟【摘 要】黑格尔曾经说过:人们总是认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的这句话的时候时,他们就已经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的这句话时,才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的思想。

黑格尔这句名言在充分肯定善的作用的前提下,提出了人性恶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恶,作为一种伦理精神,始终贯穿于黑格尔伦理思想体系,奠定了黑格尔道德哲学体系的基础。

黑格尔道德哲学体系的基础,并与荀子的性恶论有某些相通之处。

【关键词】黑格尔 人性论 自然意志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对费尔巴哈所宣扬的抽象人性善的片面和肤浅的认识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且充分的肯定了黑格尔在善恶对立认识上的功绩,并且摘引了黑格尔的一句至理名言:人们总是认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的这句话的时候时,他们就已经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的这句话时,才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的思想。

黑格尔这句名言之中在充分肯定善的作用的前提下,提出了人性恶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1]那么什么是恶呢?黑格尔认为人从他的自然意志来说是恶的,什么又是自然意志呢?黑格尔认为:所谓的自然意志就是:人的自然意志和动物的自然存在并不相同,因为人是有自由意识的,人按自然人行动是自为地、主动的按自然人的行为来行动。

黑格尔认为人性恶的观点是来源于其自由意识。

恶,作为一种伦理精神,始终贯穿于黑格尔伦理思想体系,奠定了黑格尔道德哲学体系的基础,并与荀子的性恶论有某些相通之处。

一、黑格尔人性论溯源探究在西方哲学界,对于人性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很早就有学者进行探究。

[2]苏格拉底是一位性善论者,他提出德性就是知识德性,甚至说知识就是美德,其目的是要强调知行合一,他说一个人知道了一件事是善的,而又不去实现,说明他没有关于这件事情的知识,反之,一个人真正知道善必然会行善。

因为向善避恶是人的本性,一个人是行善还是作恶,在于他对自己的认识所获得的知识,而每个人关于自己的知识都是善的,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的,因为无人愿意作恶。

浅析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

浅析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

浅析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就孟子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进行浅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孟子的思想,并对现代人的生活和道德修养提出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来谈谈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他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孟子》中,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像人生下来时是柔弱的,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自身的修养,可以变得坚强。

这个观点与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是时常受到挑战的。

而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可以被看作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回应和理想的设想。

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为中国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成为了后来几百年来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现代,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也持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当今社会,对人的本性的认知和理解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

其次我们来探讨孟子的道德修养论。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努力才能够将良知发挥到最大的作用。

在《孟子》中,他说:“万物皆有成,吾以知之;吾以知之,故进退成败,知之者也。

”孟子认为,人应该根据良知判断是非,遵从道德规范,通过不断的修养和实践,来达到道德的完善。

通过对孟子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的浅析,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人性本善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是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回应和理想的设想。

孟子的道德修养观点为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孟子的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参考框架。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孟子·人性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一篇重要著作,主要讨论了人性的本质和天性的善恶。

本文将对《孟子·人性论》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它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孟子·人性论》以人性的善恶为核心议题,认为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有善的根源,这是因为人类与天地共通,人们自然而然地具备了慈爱、正义等善良的品质。

在《孟子·人性论》中,孟子强调了人性中的良知、仁爱、道德等方面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积极发展和弘扬这些善良的品质。

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还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在当代德育方面,我们可以从《孟子·人性论》中得到一些启示。

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孟子认为,人性中本就存在善的因素,但也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激发和培养。

对于学生而言,德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发展其内在的善良品质,培养他们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懂得爱与关心他人的人。

《孟子·人性论》强调了德育的过程要遵循自然原则。

孟子主张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孟子认为,教育要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启发思维、激发积极性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德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关注和引导他们的兴趣和潜能,使他们在德育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孟子·人性论》还强调了德育要关注社会责任教育。

孟子认为,人性的本善不仅体现在个体行为上,也体现在对他人与社会的关爱和责任上。

德育应该引导学生发展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德育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通过这样的德育,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共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孟子·人性论》是关于人性本善的重要哲学著作,对于当代德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荀子人性论浅析

荀子人性论浅析

荀子人性论浅析
许璐珺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也是战国后期诸子学说的集大成者.荀子在批判孟子的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对荀子来说,性恶论是其人性论的主要主张.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伪”的概念, “化性起伪”,使人由“恶”到“善”是其人性论的最终落脚点.荀子的人性论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提供了人性
上的依据.荀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总页数】2页(P322-323)
【作者】许璐珺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道德与人性的视角浅析荀子的人性论
2.荀子人性论浅析
3.荀子的人性论是否隐含“性善”思想?——从冯耀明著《荀子人性论新诠:附〈荣辱〉篇23字衍之纠缪》说起
4.荀子人性论:性朴、性恶与心之伪——试论荀子人性论之逻辑架构及理路
5.从道德与人性的视角浅析荀子的人性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人性论》札记
什么是人性?有两个解释,一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或者为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

简言之,人性就是人的本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为什么要讲求人性?人类的本性、天性是人之为人的基础,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出于众多的原因,人类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是漠视人性,甚至是摧残人性的。

西方的“原罪说”所催生的对儿童的严酷体罚以及中国古代对妇女欲求的苛责等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性越来越得到尊重,人不在被有意无意地看做是一个工具,而是自身天性的自然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为何鲜花芳草不生长在沙漠?为何苍蝇要长那样的眼睛?为何“兔子不吃窝边草”?为何狐狸要吃鸡、老虎要吃人?为何……穷究而论,全在于它们要求生存。

这就是“求我生存”的物性;人是从物进化人来,人性必然和物性有相通之处。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不仅具有种属性还具有类属性,换言之就是人不仅具有动物性,更具有社会性。

举个例子:你让猪吃饱喝足了它就睡觉,人呢?你让人吃饱喝足了他就去“老老实实”地睡觉吗?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太过强调人的社会性而漠视了人的动物性。

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说就是基本需要没满足就要求我们必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休谟说:我们一旦知道了某种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这种欲望本身就会立即消失。

我们当今的社会给我们强加了太多了欲望,而又剥夺了我们实现欲望的能力,没有能力去实现的欲望本该立即消失,但这个物欲横流、娱乐至死的社会却又动用它全部的功力让这些欲望悬挂在我们头顶,任人摆布的我们的人性变得乖张,暴戾。

挥向孩子的利刃、吃进肚子里的毒药、娱乐至上的癫狂等等,一切都得从人性谈起。

网上有句话说得好:“在我们这个信仰匮乏的国度里,家庭一直扮演着宗教的角色,而爱情几乎是个体生命唯一的心灵慰藉,家庭伦理的失范和爱情信仰的消解,必然导致这一代人的肆无忌惮和无所敬畏。

无所敬畏的同时,伴生着无所皈依,无所依恋,已经无所依恋的人,往往容易成为社会的破坏力量戕害他人,抑或自憎、自残。


前面谈到,人性可理解为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是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人性由于社会的原因而遭受扭曲,我想,这正是我们当今很多现象可以得到解释的原因。

此外,休谟指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得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逻辑的唯一目的在于说明人类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类观念的性质;道德学和批评学研究人类的鉴别力和情绪;政治学研究结合在社会里并且相互依存的人类。

科学并不是冷冰冰的,它总是从人类出发并且是为了人类的。

从这个程度上讲,人性在科学研究的角度上也是不可忽视的,并且是科学的首都或者心脏。

下面,我将对休谟的《人性论》进行一个梳理。

里面的很多观点、思想我并不理解,在这里罗列出来希望能促进自己的思考。

休谟的《人性论》分为三卷,分别为:论知性,论情感和道德学。

其中前面两卷(即论知性和论情感)的论述是为第三卷(道德学)的论述做的铺垫,也就是说《人性论》要论述的核心是在第三卷的道德学。

文章从人的观念和印象开始,开篇即言:“人类的心灵中的一切知觉可以分为显然不同的两种,这两种我将称为印象和观念。

”①印象与观念的区别在于刺激心灵的强烈程度,“当进入心灵时最强烈的那些知觉我们称之为印象;在印象这个名词中间,我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现于灵魂中的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

至于观念这个名词,我用来指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

”②在休谟看来,人的行为好像都是服从感觉,情感和情绪的指挥的,即人的言行是受自身的印象与观念影响的,或者可以说是由外界刺激引起心灵的快乐或者不快的情绪驱使。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由于会产生这种快乐或者不快,所以在这种情感基础上形成道德感,以规范各自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影响效果趋向利己利人的公益。

下面就第三卷《道德学》做一些简单的个人分析或者说个人的理解。

第三卷第一章是《德与恶总论》,主要论述的是道德的区别从什么得来的问题:理性抑或情感?休谟认为由德发生的印象是令人愉快的,而由恶发生的印象是令人不愉快的。

通过推理论证,排除了道德从理性得来的可能性,从而肯定了
①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
道德的区别从道德感得来的观点。

第二章是《论正义与非义》,整章分十二节,这一章可谓花了大量的笔墨对主题进行讨论。

在文章的开始,休谟便对正义做了说明。

第一节以《正义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德》为标题,休谟认为:“我们对于每一种德的感觉并不都是自然的,有些德之所以引起快乐和赞许,是由于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用的人为的措施或设计,我肯定正义就属于这一种。

”③他认为:“人性中如果没有独立于道德情感的某种产生善良的动机,任何行为都不能是善良的或在道德上是善的。


④认为“这是一条无疑的公理。

”除了论述“善良的动机”之外,休谟似乎还意犹未尽。

他把“善良的动机”分为公众的慈善与私人的慈善。

肯定了公众的慈善是正义的基础,否认了私人的慈善是正义的基础的唯一性。

这一节的最后结论是:“因为任何行为如不能起于某种独立的动机,就不能成为公道的或有功的,所以这里正义和非义感不是由自然得来的,而是人为地由教育和人类协议发生的。


第五节,休谟论述的对象是许诺。

许诺不是完成任何事情的决心,也不是作为那样一件事情的欲望,也不是去作行为的意愿。

休谟认为:“许诺是以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为基础的人类的发明。

”⑤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就必然要履行约定或协议。

因此休谟又说:“要形成这个协作或协议,不需要任何别的条件,只需要没个人感觉到忠实履行约定是有利益的,并向社会中其他成员表示出那种感觉来。

这样就立刻是那种利益,对他们起了作用;而利益是履行许诺的最初约束力。

”⑥每一个新的许诺对作出许诺的人加了一种新的道德义务。

“许诺所加于人的义务既然是为了社会的利益而作的一种发明,所以随着那种利益的要求,它被采纳入许多不同的形式,甚至限于直接的互相矛盾,而也不肯忘掉它的目的。

”⑦第六节《关于正义和非义的一些进一步的考虑》,这一节主要是对正义与非义及其相关概念(即前面讨论了的三条基本自然法则:稳定财物占有的法则;根据同意转移所有物的法则,履行许诺的法则)作总结。

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应当认为正义与非义的这种区别有两个不同的基础,即利益和道德。

利益所以成为这个基础是因为人们看到,如果不以某些规则约束自己,就不可能在社会中生活;
③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77)
④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19)
⑤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59)
⑥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3)
道德所以成为这个基础则是因为当人们一旦看出这种利益之后,他们一看到有助于社会的安宁的那些行为就会感到快乐,一看到有害于社会的安宁的那些行动,就感到不快。

”⑧
休谟认为:“人类是大大地受想象所支配的,而且他们的情感多半是与他们对任何对象的观点成比例的,而不是与这个对象的真实的,内在的价值成比例的。

”⑨“我们总是顺从我们的情感的知识,而情感却总是为接近的东西辩护的。

”因此,社会必然会产生纷乱。

纷乱双方的调和需要第三方充任裁判,并对纷乱进行裁决。

这个裁判必须由足够力量的组织集团充任,裁判就是政府的雏形。

第八节《论忠顺的起源》,概括地说就是人们对许诺的忠实。

休谟说:“我们谴责私人的一切非义行为,因为我们认为,人类交往的自由和范围完全依靠对于许诺的忠实。

”⑩但是忠顺不是无限度的,当政府保护人们的公益权限,政府便变成人们的敌人,人们可以也应该不服从政府。

在第九节《论忠顺的限度》中,休谟对忠顺作出结论:“除了公益之外,显然没有其他原则了。

如果利益首先产生了对政府的服从,那么那个利益什么时候在任何很大的程度内,并在大多数情况下,服从的义务也就停止了。

”11
人类建立了法治政府,各政府团体看做一个法人,法人之间与自然人之间一样,也有自私与野心,战争与纷乱便不可避免的了。

为了尽量减少不快与残酷,人们就发明另一套新的准则来约束自己,于是便有了国际法的一套新规则。

在十二节《论贞操与淑德》中,休谟的观点带有对女性的偏见,在约束者方面,对女性提出了相对男性更高的要求,惩罚也更苛刻。

这或许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通观《人性论》,休谟主要是从人的心灵情感出发,由人自然情感的快乐或不快作为驱动力的推理。

或者可以说,人的自然情感是整篇文章的一条粗线条,是提携通篇文章的主心骨。

由于对整部书并没有很好的理解,很多地方都没有看懂,对休谟的很多观点都没有摸清门道,所以并不能从中得出更多的自己的体会,不能作深入浅出的分析。

但不能因为看不懂而不去看,在潜移默化之中,里面的思想或许已经潜入进了我的脑海,或许只是我没意识到而已。

⑧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74)
⑨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75)
⑩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