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地理必修1中“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这一章节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为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作用与河流水系发展等。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地貌变化的原因,特别是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了解世界主要河流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重点1.探究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2.了解世界主要河流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3.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难点1.探究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2.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1.掌握侵蚀作用与地貌的关系;2.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3.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规律;4.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和水文运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内容1.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地貌与侵蚀的关系–自然界侵蚀条件–河流侵蚀对流域发展的制约作用2.海岸侵蚀作用与地貌–海岸侵蚀作用对海岸地貌的影响–海岸侵蚀作用的分类与特征3.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水黏性和水功–河流侵蚀作用和水文运动的关系–河流侵蚀作用对水资源的影响4.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规律–河流的输沙能力–泥沙的运移和沉积–河流堆积地貌的特点5.世界主要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极地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热带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亚热带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探究通过学生合作,自主探究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发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3.整合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整合全班多角度的思维和知识,归纳总结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作用与河流水系发展等,使学生掌握本章重要知识。

4.巩固通过“思考题”和“课后任务”,让学生对本课已学或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思考,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3.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3.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说课稿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板书将分为三个部分:标题、主要知识点和案例分析。标题部分将清晰地标明“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让学生一目了然。主要知识点部分,我会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案例分析部分,我会选取一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河流地貌案例,简要介绍其形成原因和作用。板书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果。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注重板书的排版和设计,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和图示,避免冗长的文字解释。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河流地貌判断河流的演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形图、实地考察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将学习成果以PPT、报告等形式进行展示,培养他们的展示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个问题为导向的导入方式开始本节课。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地球上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我会展示一张该河流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条河流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包括:学生对实际地貌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貌联系起来;部分学生可能对地貌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理解有困难;学生参与度和互动性可能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通过更多实际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地貌现象的理解;运用多媒体资源,以更生动的方式展示地貌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如调整教学策略,增加或减少课堂互动环节,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区分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说出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说出其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拟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2.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和商量,综合分析河流不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感情、态度及价值观)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强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法。

通过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引出主题,带入新课。

(我的中国心)一曲中朗朗上口的歌词唱出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令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同时曲中也提到对我国意义深远的两条河流长江和黄河,可见河流与我们的生活也紧密相关,除此之外,它也对我们的地表形态产生庞大的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河流地貌。

环节二:新课教学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展示素材)长江上游(沱沱河、通天河)及下游(长江三角洲)俯瞰图(问题)我国地形复杂,河流众多,而河流所形成的地貌也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上图是亚洲第—长河长江的上游及下游局部,他们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学生活动)自主思考,答复。

上游山高谷深,上下起伏大,崎岖不平;下游地形平坦,河网密布,土壤深厚。

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上游以河流侵蚀为主而下游则以河流堆积为主。

(教师活动)同学们预习的都很不错,那什么是河流侵蚀,什么是河流堆积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河流侵蚀。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山岳的形成,发觉受不同力的影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山,而河流侵蚀更多的是外力作用。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3.能够区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差异。

【教学内容】一、河流侵蚀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切割地表,以侵蚀作用主导形成的地貌。

2.形成过程:(1)溶蚀作用:河水中含有一定的溶解气体,如CO2、O2等,对溶解性岩石的地区,溶解作用是河流侵蚀的主要方式。

(2)冲蚀作用:河流在流经狭窄、陡峭的峡谷和山地等地区时,形成水流速度和水流力的增强,对地表物质的冲击破坏作用增强,形成瀑布、深流谷、险滩等侵蚀地貌。

(3)切割作用:河流顺地势流动,将地表侵蚀下来的物质带走,然后向下切割地面,形成河滩、大滩、低洼的平原等侵蚀地貌。

3.特征:地形起伏大、景观变化多、地表裸露等。

二、河流堆积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的沉积物在某处沉积,堆积起来的地貌。

2.形成过程:(1)沉积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着大小不同、密度不同的物质,在水流消散、减速或右拐等地方就将这些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砾石、卵石、沙、泥等不同种类的沉积物。

(2)淤积作用:河水的流速减缓时,所携带的重物难以携带,先沉淀下来的沉积物就会堆积在河底,形成滩、泥坝等地形。

(3)堆积作用:在河道中有一些明显的障碍物,如悬崖、沙洲等,使水流方向改变、水流速度变慢,将携带的泥沙淤积在障碍物后面,形成河流峡谷两侧的河滩、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

3.特征:地形平坦、景观单一,表面覆盖着厚重的土壤层,盛产农作物。

【教学重难点】1.区分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2.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

2.案例分析。

3.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地貌发育原理的基础知识。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张分别表达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图片,从中学会区分侵蚀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说课稿一、教材解读1.1 教材背景•本篇教材为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中的一篇内容,涉及到地理学中的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基本形态和构造,对于地理学的基本认知已经形成。

1.2 教材内容•本篇教材主要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特征和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V型河谷、峡谷、冲谷等)、侵蚀地貌的特征、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堆积地貌的类型(冲积平原、滩地、河流三角洲等)、特征、形成原因和作用等。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特征、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

•了解堆积地貌的类型、特征、形成原因和作用。

2.2 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实地河流地貌,辨识其类型和特征。

•能够运用地理学的知识解释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作用。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其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特征和作用。

•学会观察和分析实地河流地貌,辨识其类型和特征。

3.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解释河流地貌形成原因和作用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4.1 情景教学法通过观察实地河流地貌,引发学生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4.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围绕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作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意识。

4.3 视频展示法通过播放与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貌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与激发•利用一段引人入胜的视频或故事,介绍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貌的探索欲望。

5.2 知识讲解与探究•通过PPT或黑板,讲解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类型、特征和形成原因。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河流地貌的发展过程和堆积地貌的作用。

5.3 实地观察和分析•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河流或是户外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并记录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的特征。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石泉中学课时教案科目:地理授课时间:第 16 周星期三单元(章节)课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本节课题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科素养目标区域认知: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综合思维:观察总结三种冲积平原的分布并通过形成过程的讲解,引导学生区分理解洪积扇和洪积平原、河漫滩和河漫滩平原。

人地协调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实例教学,加强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

地理实践力: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弯曲河道(河流下游蛇曲地貌),学生正确认识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重难点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三种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

难点:三种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

提炼的课题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媒体应用分析表知识点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媒体来源河流侵蚀作用文本、图片讲解、示范、举例自制河流堆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文本、图片讲解、示范、举例自制1、河流侵蚀作用①河流侵蚀类型:向下侵蚀(下蚀)使河流越来越深,向河谷两岸侵蚀(侧蚀)使河流越来越宽,向源头侵蚀(溯源侵蚀)使河流越来越长。

教学反思认知发展特点和学生特点上,高一学②河流上游,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地貌类型V型谷,其特点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

③河流下游,以向河谷两岸侵蚀为主。

地貌类型U型谷,其特点河谷宽而浅。

2、河流堆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①山前冲积扇平原:成因水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趋缓,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

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注意:洪积扇和冲积扇形成的原理完全一样,只是洪积扇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

②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漫滩平原:成因河流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或继续下蚀,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

地貌特点地势平坦。

③入海口处三角洲平原:成因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处堆积和海水的顶托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通过问题导向学习(PBL)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其特征,这是本章节的核心知识,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2.河流侵蚀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联,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6.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设计一份在线测试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测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7.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关于河流侵蚀地貌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新闻报道,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此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拓展知识视野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源自技能1.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定义,掌握其形成的原因和主要类型,如峡谷、河谷、瀑布、侵蚀平原等。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实地考察等方法,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分布特征和形成过程。
3.了解河流侵蚀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土地利用、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
4.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地理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河流侵蚀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2.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地理知识的热情。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态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河流侵蚀地貌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总结所选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流水地貌教案

流水地貌教案

流水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流水地貌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释流水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流水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流水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机制。

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地理现象中的流水地貌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流水地貌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流水地貌有初步的认识。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各种流水地貌的形态和特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3 分钟)展示一组河流、峡谷、冲积扇等流水地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20 分钟)流水地貌的概念:介绍流水地貌是由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

河流侵蚀地貌:讲解下蚀作用,使河谷加深,形成峡谷,如长江三峡。

侧蚀作用使河谷拓宽,形成弯曲的河道,如黄河的“几”字形河道。

河流堆积地貌:介绍洪积扇,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水流分散,携带的物质堆积形成扇形堆积体。

讲解河漫滩平原,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多个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是在河流入海口处,由于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如长江三角洲。

3、小组讨论(15 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比较河流上、中、下游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3.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3.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学设计
针对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关注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基础知识巩固,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针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运用剖面图、实物模型等教学工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观察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利与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河流侵蚀地貌或堆积地貌的实例,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两方面。
3.各小组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涵盖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三)情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2.通过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培养敬畏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关注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为国家和地区发展贡献力量的价值观。
1.教师以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图片,如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观等,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了解,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二)过程与方法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制作人:王建梅审稿人:梁昌国[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通过前面的方法,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本节涉及许多新名词。

如河漫滩、弯道环流等,因此在讲解中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将知识深如浅出,用现象代替难懂的名词。

[教学目标]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形成与发展过程。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河谷的演变过程。

2.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河流侵蚀作用对河谷产生的影响。

2.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侵蚀。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教具]图册,板图[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地址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冰川、流水、风或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流水作用比较常见,如我们生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

下面我们就以河流地貌及其发育的情况为例,来认识外力作用是如何对地貌形态产生影响的。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侵蚀地貌1<教师讲解>河流的发育过程都是由河水向河源不断推进,因此,河源段受河流作用时间最短为河谷发育早期,中游经较长时间发育,河谷宽展为中期,下游河流作用时间长,河谷宽浅,为成熟期,所以我们可以以河流的不同河段来说明河谷的发育过程。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自西向动注入东海。

在长江的上游有一个着名的景点叫虎跳峡。

<地图册P37>。

河流侵蚀地貌教案

河流侵蚀地貌教案

河流侵蚀地貌教案篇一:河流侵蚀地貌的教案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课题】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第一个小标题P77-78【教学课型】新课、讲授课【教学对象】高一上学期学生【教学目标】1. 能理解并说出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2. 通过想象推导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3. 能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增强对地理现象的探索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1) 河流侵蚀地貌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 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河流侵蚀地貌不同发育阶段的主要作用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道落差对侵蚀作用的影响【内容分析】该节内容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先说明在河流发育的不同阶段,由于地貌类型的不同,造成侵蚀作用力的不同;然后说明不同侵蚀作用力下所形成的不同河谷形态;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增强学生的理解。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小时候都玩过沙子吧。

当我们用水枪对着一个地方的沙子喷水的时候,会不会发现这个地方的沙子被冲走的特别快,而且会形成较深的沟,,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那个坑会逐渐变宽,是不是这样?生:是的师:为什么在不同阶段沙子的形态会发生改变呢?那如果是河流呢?河流在不同阶段它的地貌形态会不会也发生这种改变呢?请同学们将书翻到77页,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和这种情况是相似的。

在河流发育的初期,那时候地貌受内力作用的影响,地势起伏较大,河流高差大,所以水流的速度很快,而且水的能量比较集中,像水枪一样。

所以开始的时候,水的侵蚀作用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所以在喷水初期会形成较深的沟,并且这个坑会向水源地扩展。

这个时候的河谷形态也是一样,河谷两侧的谷壁陡峭,河谷深,而且很窄,横剖面呈“V”,所以也叫“V”型河谷。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怎样的影响。

那同学们告诉我,它们各自总的趋势是什么?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教学设计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课标分析】
本课标关注的是地貌,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要求学生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
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画讲解河谷的演变,归纳总结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通过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点。

【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作用的形成原理及其对河谷产生的影响;
2、对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2. 课时安排:45分钟3.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基本概念b. 让学生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c.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的能力4. 教学内容:a. 河流侵蚀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b. 河流堆积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5. 教学方法:a. 讲授法b. 案例分析法c. 讨论法6. 教学准备:a.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b. 投影仪或白板c. 教学图片或视频素材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实例b. 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 知识讲解(15分钟)a. 讲解河流侵蚀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b. 讲解河流堆积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3. 案例分析(10分钟)a. 提供几个具体的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案例b.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4. 课堂讨论(5分钟)a.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理解b.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a.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b.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河流地貌实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特点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学科专家或相关领域工作者进行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河流地貌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河流地貌模型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以便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也应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第三节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说课课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第三节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说课课件

河流地貌综合练 习,落实课标
2.图中c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 )
A. 瀑布
B. 冲积扇
C. 三角洲平原
D. 河漫滩平原
回顾总结完成新课
板书:
清晰形象 理顺思路 把握要点
初期:V形河谷
上游
中期:U形河谷
成熟期:槽形河谷
中游
河漫滩
下游
平原
山前: 洪积-冲积平原
三角洲 平原
A
通过“建码头” 问题,回归生 活,检测教学 效果。
B
案例研究启发思维
河流堆积地貌
探究活动4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 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 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 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 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 作用很弱、搬运能力差, 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 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 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 向海洋扩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第三节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
说教材
2
说学情
3
说教学 目标
4
说教学 方法5说教来自 过程1 说教材说学情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方法 说教学过程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本框题为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 貌的发育”第1课时的内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营造地表形 态的力量
山岳的形成
结合 实际
河流地貌
基础
对聚落分布的 影响
1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方法 说教学过程
(2)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教案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教案
教学方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媒体素材演示实验案例分析的辅助素材教材自主学习常规课件引导素材教学过程时间纲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分钟导入创设情境进入学习状态15分钟活动1侵蚀地貌给出相应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侵蚀与堆积两种作用的关系推断案例河道的变化从而突出槽型河谷的特点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发育的时候,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读图能力、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对外力作用已有初步认识,但是由于阅历浅,对于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这种较为宏观的现象接触较少,没有太多直观的感知,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课题名称】《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课型】新课
【授课班级】高一某班
【教材分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三节内容,第一节概述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二节以山地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以河流地貌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是对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按照课标要求,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特征与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能判断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分布。
2、通过进一步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能说出其类型及特点。
3、通过对“华北平原”案例,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理解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

4.3.1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导学案

4.3.1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导学案

长垣一中学生课堂导学案提纲 编号:高一地理 必修1(2013—12—04 ) 编制: 田 津 审核:高一地理组凸岸 凹岸凸岸 凹岸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第1课时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河谷的演变过程,理解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和河谷地表形态的变化2、认识流水堆积地貌的三种类型、分布,理解其形成过程。

【学习重点】1、 河谷的演变过程。

2、 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课堂六环节】一、“导”——教师导入新课。

(2—3分钟)二、“思”——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背诵以下有关内容(时间不少于13分钟) 【学习过程】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 、 、 。

2、按成因,可将河流地貌分为 和 。

3、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搬运 ,形成侵蚀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 的情况下,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1、河谷不同阶段的特征(参照P77,图4.17自主填写)(二)河流堆积地貌【问题探究】1、(1)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2)凹岸、凸岸哪一岸更适合建港口?2、看右图结合79页活动题图4.20观察河流流出山口时形成的堆积体形状 , 根据河流流出山口时流速的变化思考 颗粒大的、颗粒小的物质的沉积顺序?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自扇顶到扇缘沉积物的颗粒逐渐变 三、“议”——学生起立讨论。

小组集体商议以上学习的内容。

( 9分钟) 四、“展”——学生激情展示。

小组代表或教师随机指定学生展示。

(8分钟) 五、“评”——教师点评,教师总结规律,点评共性问题,或拓展延伸。

(9分钟) 六、“检”——课堂检测。

(3分钟) 【课堂检测】1.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河流的溯源侵蚀B .河流的下蚀C .河流的侧蚀D .河流的溶蚀 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其中凹岸侵蚀属于( )A .溯源侵蚀B .下蚀C .侧蚀D .垂直地面的侵蚀 3.下列地表形态属于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A .黄河三角洲B .峡谷C .黄土高原D .沙滩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侵蚀作用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最终将河谷展宽,河谷内泥沙堆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读图能力、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对外力作用已有初步认识,但是由于阅历浅,对于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这种较为宏观的现象接触较少,没有太多直观的感知,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能判断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分布。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课题名称】《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课型】新课
【授课班级】高一某班
【教材分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三节内容,第一节概述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二节以山地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以河流地貌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是对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按照课标要求,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特征与形成过程。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发育的时候,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思考侵蚀作用于堆积作用之间的关系,思考案例河段的河道可能发生的变化。
15分钟
活动2
堆积地貌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冲积扇。
判断河流地貌的类型。
10分钟
活动3
案例探究
简单介绍华北平原,为学生分析问题提供相关资料素材。
通过对华北地区高清地图的研读,从河流塑造地表形态的角度,详细说明华北平原的形成过程。展示并交流成果。
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媒体素材】
演示实验(案例分析的辅助素材)、教材(自主学习)、常规课件(引导素材)
【教学过程】
时间
纲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分钟
导入
创设情境
进入学习状态
15分钟
活动1
侵蚀地貌
给出相应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侵蚀”与“堆积”两种作用的关系,分钟
总结
总结知识点,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
2、通过进一步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能说出其类型及特点。
3、通过对“华北平原”案例,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理解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
4、通过综合分析河流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侵蚀地貌的形态特征及成因。
2.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