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和繁殖期,每一个阶段都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特定的冲突有关。
1. 口腔期: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头两年。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和焦虑主要集中在口腔区域。
婴儿通过吮吸和咀嚼来获得满足感,这也是他们的主要方式。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者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上的问题,如吸烟、咬指甲等。
2. 肛门期:肛门期发生在儿童2到4岁之间,主要涉及到控制和排泄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这也是他们与父母和社会规则进行互动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过于严格或者过于宽松,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强迫症或者缺乏自律等问题。
3. 繁殖期:繁殖期发生在儿童4到6岁之间,这个阶段是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和其他人的性别产生兴趣,并开始摹仿和学习性别角色。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性别认同的困扰或者受到性别角色的限制,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性别身份问题或者性别焦虑等。
总结: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个体心理成长和形成的框架。
通过不同阶段的冲突和满足,个体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理论也受到了许多批评和争议,因为它过于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的影响,并且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因素,如遗传和社会环境。
虽然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在现代心理学中已经被其他更全面的理论所取代,但它仍然对我们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形成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通过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和冲突,我们可以更好地匡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健康的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潜伏期(6~12岁)
表现:性活动在这一阶段受到压抑, 对性缺乏兴趣。 快乐来自外界, 如学习、体育以及与同辈人的集体本能是潜 伏的,但是前面各阶段被压抑的记 忆是完好无缺的,会影响日后的个
人发展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生殖期(12~20岁)
表现: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 得满足,开始有导向的选择配
偶
处理不当的危害:孩子可能出 现早恋,叛逆的情况。由于此 时心理上还未达到完全成熟状
态,极易走极端
-
展示完毕 感谢您的聆听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 展理论
-
目录
一、弗洛伊德的 人格发展理论
1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发展的 五个时期:口唇期(0~1 岁)、肛门期(1~3岁)、性 器期(3~6岁)、潜伏期 (6~12岁)、生殖器(12~20 岁)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口唇期(0~1岁)
表现:口腔周围是快乐的中心,婴儿主要通过吸吮、咀嚼、吞咽、咬等口 刺激活动获得性的满足
处理不当的危害:若宝宝在此期获得满足,长大后会有正面的口腔性格,如乐观开朗,即
口口腔性快乐。
如果家长前期阻止宝宝,宝宝的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可能到2岁。
甚至3岁说不定都还要吃手等,导致"口欲期结固"。长大后也有不良影响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性器期(3~6岁)
表现:性器官成了儿童获得满足 的主要来源,表现为喜欢抚摸或 显示生殖器官以及性幻想。此期 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俄狄浦斯 情结),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
"(厄勒克特拉情结)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在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不同的心理冲突和挑战,通过解决这些冲突,个体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征。
在口唇期(0-1岁),个体主要关注口腔区域的刺激,如吮吸和咀嚼等。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无法满足口腔的需求,可能会导致口唇焦虑,进而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
在肛门期(1-3岁),个体开始学习控制排泄物,形成了对于控制和秩序的需求。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严厉或过度宽松的管教,可能会导致肛门焦虑,进而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
在阴茎期(3-6岁),个体开始对生殖器区域产生兴趣,并开始形成性别认同。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无法解决性别认同问题,可能会导致性别焦虑,进而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
在潜伏期(6-12岁),个体的性欲冲动相对较弱,开始培养社会化和学习能力。
在这个阶段,个体通过学习和社会交往来发展人格特征。
在生殖器期(12岁之后),个体的性欲再次增强,开始寻求成人性关系。
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解决性欲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形成健康的性格特征。
除了以上五个阶段,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人格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代表个体的现实感和理性,超我代表个体的道德和理想。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并为个体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例如过于强调性的因素,以及对于女性发展的不足关注等。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个体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并为个体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干预。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他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儿童时期的经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上。
以下是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详细内容。
1. 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包含了人的基本冲动和欲望。
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包含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要求和规范。
2. 口腔期弗洛伊德将儿童时期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口腔期。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焦点在于口腔区域,主要是通过吮吸来获得满足。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满足过度,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口腔区域的焦虑或依赖。
3. 肛门期接下来是肛门期,这个阶段发生在2到3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物。
如果父母对于如厕训练过于严格或宽松,可能会导致个体在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强迫症或无秩序。
4. 阴茎期阴茎期发生在3到6岁之间,这个阶段是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异性父母产生兴趣,并尝试模仿他们的行为。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遇挫折或困惑,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性别认同方面的问题。
5. 潜伏期潜伏期发生在6岁到青春期之间,这个阶段是性欲暂时休眠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主要关注学习和社交活动。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遇挫折或困惑,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6. 生殖器期生殖器期发生在青春期之后,这个阶段是性欲再次觉醒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建立亲密的恋爱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遇挫折或困惑,可能会对个体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提供了对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经历的解释,并强调了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然而,这个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包括过于强调性的方面和缺乏科学证据支持的问题。
尽管如此,弗洛伊德的理论仍然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成长和行为模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心理学中的应用。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将人的心智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层是人们直接感知和认知的部份,前意识层包含了我们可以轻易唤起的记忆和思维,潜意识层则是不易察觉的,包含了被压抑的欲望和冲突。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经历的五个人格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繁殖器期。
每一个阶段都与身体区域和特定的生理冲突相关,如果在某个阶段遇到难点或者冲突未能解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心理问题。
3. 口唇期(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重点关注点是口腔区域,通过吮吸和咀嚼来满足生理需求。
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难点,比如断奶过早或者过晚,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吸烟、咀嚼口香糖等嘴部行为习惯。
4.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控制排泄,学会使用如厕设施。
如果父母对于如厕训练过于严格或者过于宽松,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强迫症或者反叛行为。
5. 阴茎期(3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兴趣,并与父母建立性别认同。
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难点,比如父母对性别认同的教育不当,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性别身份认同障碍或者性心理问题。
6. 潜伏期(6岁至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欲望被压抑,注意力转向学习和社交活动。
这个阶段对于个体的人格形成和社会适应非常重要。
7. 繁殖器期(青春期以后)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进入性成熟期,对于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和性满足产生兴趣。
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难点,比如性心理问题或者性冲突,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浮现性心理障碍或者不稳定的性关系。
8. 弗洛伊德的心理谨防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会采用各种心理谨防机制来抵御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学习目标:了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理解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xx;掌握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关系和启示;重难点突破:重点: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难点:三者相互关系的辨析与掌握;课程设计:弗洛伊德的生平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1)早期的人格结构理论意识:个体觉察觉知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状态,我们日常的生活状态;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中间地带;“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
2)后期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早期“意识-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将人格结构又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不同层次:本我:(id)人格结构最底层,由本能、欲望等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和冲动;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属于无意识层面;是人格结构中能量的供应源,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基本能量单位为力比多,遵循快乐原则自我:( ego)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属于意识结构层面;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调节本我,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仆三主”与本我的关系,“骑士与马”——能量与指引,采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
”超我:( super ego)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内化而来;是社会化的结果,作用是抑制本我、监控自我和追求完善,遵循道德原则;三者关系示意图:“X图”和发展层次图”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三者各自代表人格的一个方面,本我——生物本能我快乐自我——心理社会我——现实超我---- xx理想我---- 完善相互交织构成人格整体,能量守恒动态系统协调一致——健康,敌对冲突——疾病启示:对潜意识内压抑之本我力量进行恰当地宣泄和疏导,避免“内伤”的发生;过度压抑本我的冲动,导致神经症的发生)重视儿童期的教育,本我的适当满足和控制、自我和超我发展得益于早期的家庭教育;(儿童期,本我是最主要的人格特征,自我和超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需注意对本我的适当满足和控制满足,如:以吃东西为例,三餐饭点的时候,孩子因为饥饿表现出要吃东西的欲望,此时的“本我”欲望应当予以满足;而当孩子在不是饭点的时候看到别的孩子在吃东西时,因为攀比等表现出要吃东西的欲望,此时的“本我”欲望则进行需要控制满足)注意自我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应对和积极的适应;(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的过程中,在超我对本我进行抑制时,注意承认本我欲望的合法存在,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不让它表现,并考虑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适当方式予以满足,如:以饥饿为例,我很饿,本我发出需求“我要吃东西”,而此时此刻正在上课过程中——现实,超我的观念中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吃东西”,于是自我的应对是“吃东西的欲望应该被压抑”,此时本我的在上课时便被压抑了;课间休息时间,此时现实的条件改变了,超我的观念中也允许了,于是本我“吃东西”的欲望便可以满足了)注意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协调统一,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类型人格的个体进行引导:本我成分较多而自我超我发展较为滞后的个体(快乐、本能、冲动)猪八戒”应对:引导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超我的约束;超我成分较多而本我过多压抑的个体(道德、原则、压抑)a ”xx”应对:注重能量的宣泄和疏导复习思考1、掌握几个基本的概念: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力比多2、试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3、尝试利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谈谈如何构建健康的人格?活动:阅读弗洛伊德一本的着作,并进行小组分享好书推荐:彭舜等译,《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长春出版社;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安徽人民出版社;黄希庭、郑涌着,《心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里格、津巴多着,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行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分析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份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类最原始的部份,包含了个体的冲动和欲望;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代表了个体内化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经历的五个心理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繁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冲突和心理需求相关。
- 口腔期:从出生到约1岁,婴儿的重点关注点是口腔区域,满足口腔冲动和需求。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满足和安全感的不良经历,可能会导致口腔冲动过度或者不足的心理问题。
- 肛门期:1岁到3岁,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物。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过度严格或者宽松的管教,可能会导致个体控制欲望和秩序的问题。
- 繁殖器期:3岁到6岁,儿童开始对繁殖器区域产生兴趣。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经历所谓的“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并通过解决这些情感冲突来建立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
- 潜伏期:6岁到青春期前,儿童的性冲动相对较弱,注意力转向学习和社交活动。
- 青春期:青春期是性成熟和性身份建立的关键时期,个体需要解决性冲突和自我认同的问题。
3. 弗洛伊德的谨防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使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谨防机制:- 投射:将自己的欲望、冲动或者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减轻自己的焦虑感。
- 否认:拒绝接受现实或者不愿面对某些真象,以保持自我安全感。
- 退行:回到更原始的心理状态,以逃避现实的压力和冲突。
- 反抗:将冲突和焦虑转化为对立和反抗的行为,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权益。
4. 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方法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梦境分析和转移分析等。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知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人格是由五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
这五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成人期。
婴儿期(出生至2岁)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发展感觉器官和身体技能。
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得到来自父母的满足和保护,以帮助他们感受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幼儿期(2-6岁)是人格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主要发展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
童年期(6-12岁)是人格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主要发展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
在这个阶段,童年期儿童开始学习如何和他人相处,并且开始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
青春期(12-18岁)是人格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主要发展自我意识和性身份。
在这个阶段,青春期青少年会经历许多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变化,并且开始寻求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成人期(18岁以上)是人格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构。
在这个阶段,成年人会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家庭和社会关系,并且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
认为人格是通过不断发展和成熟而形成的。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人格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
此外,这一理论还认为,人的人格发展是由个体内在的驱动力和外在的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
其中,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他最为著名和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其核心概念、发展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由三个组成部份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的来源,它追求满足和快感,没有道德和伦理约束。
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使个体能够适应现实世界。
超我是内化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它代表了个体内部化的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
2. 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繁殖器期。
2.1 口腔期口腔期发生在出生后的头两年内。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口腔与外界进行感知和满足需求。
满足婴儿的主要需求是喂养和吮吸,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婴儿可能会发展出口腔焦虑或者口腔依赖的人格特征。
2.2 肛门期肛门期发生在2岁至3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学会控制排泄物,养成为了如厕习惯。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如厕行为过于严厉或者宽松,儿童可能会发展出强迫症或者反叛的人格特征。
2.3 阴茎期阴茎期发生在3岁至6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和性别角色产生兴趣。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分严厉或者宽松的性别角色教育,他们可能会发展出性别认同障碍或者性别焦虑的人格特征。
2.4 潜伏期潜伏期发生在6岁至1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欲望被压抑,他们开始与同性朋友建立密切的关系。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无法建立良好的同性关系,他们可能会发展出孤傲或者社交障碍的人格特征。
2.5 繁殖器期繁殖器期发生在青春期之后。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发展出成人的性特征和性行为。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无法解决性欲望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他们可能会发展出性心理障碍或者恋爱关系问题的人格特征。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概述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我、自我、超我、性欲发展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
1.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人类内心的原初冲动和欲望的来源。
本我主要受到生物本能和无意识冲动的驱使,不受理性和道德的约束。
1.2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根据现实的要求和社会的规范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1.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它是个体内化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判,以确保其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1.4 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性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性欲是在不同的阶段中发展和演变的。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或阴蒂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不同的身体部位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1.5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应对焦虑和压力时会使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回避和否认等。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阶段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2.1 口腔期(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实现,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嘴巴过度依赖或口腔攻击性。
2.2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通过训练和奖励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严厉的管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强迫症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通过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加以支持。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基本结构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快乐和满足;自我是个体的现实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外界的要求;超我则是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化,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心理发展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部位和心理冲突相关,如果在某个阶段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个体在后续阶段出现心理障碍。
3. 口唇期(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主要满足源是口唇,例如吮吸乳头。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口唇相关的问题,如嘴巴过度进食或咬指甲等。
4. 肛门期(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控制排泄,学习使用厕所。
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过分强调控制和纪律,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强迫症等问题。
5. 阴茎期(3-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形成父母亲模仿的行为。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约束或过度宠爱,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性格偏执或性别认同问题。
6. 潜伏期(6-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社交技能和学习,但性冲动被抑制。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严厉的约束,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焦虑或抑郁等问题。
7. 生殖期(12岁之后)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建立恋爱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压抑或过度放纵,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或性心理问题。
8. 弗洛伊德的案例分析方法弗洛伊德提出了案例分析方法,通过病例研究来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过程及其深远影响。
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该理论经历了从早期的“三我”结构到后期的“四我”结构的演变,反映了弗洛伊德对人格内在动力机制的深入理解与不断完善。
本文将追溯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核心内容与主要观点,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与价值。
通过对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
二、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作为其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一理论的起源可追溯至弗洛伊德早期的心理学研究,而其发展则与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现象、梦的分析以及神经症治疗的深入探索紧密相连。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他提出了心理地形学(Psychotopography)的概念,将人的心灵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这一划分构成了他后来人格结构理论的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弗洛伊德逐渐将无意识视为决定个体行为和思想的关键因素,并开始探索无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发展。
随后,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通过对梦的分析揭示了无意识的运作机制。
他发现,梦是无意识欲望的满足,而梦的扭曲和象征则反映了无意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一发现使弗洛伊德更加确信无意识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弗洛伊德的晚期著作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了原始的欲望和冲动,寻求即时的满足;自我则负责调节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体现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以道德原则为指导。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人格内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而且为理解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为心理学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他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挑战。
一、口腔期1.1 口腔期的时期在出生后的头两年,婴儿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包括吃奶和吮吸。
这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满足基本需求的关键时期。
1.2 口腔期对人格的影响如果在口腔期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可能会导致口腔过度活跃或过度被动的人格特征。
这可能表现为咀嚼口香糖或咬指甲等习惯。
1.3 解决口腔期挑战的方法为了解决口腔期的挑战,父母应该及时满足婴儿的口腔需求,避免过度或不足的满足。
二、肛门期2.1 肛门期的时期在2-4岁时,孩子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排泄,这是肛门期的关键时期。
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2 肛门期对人格的影响如果在肛门期受到过度严格或宽容的管教,可能导致人格上的控制欲过强或过度放纵。
2.3 解决肛门期挑战的方法父母应该平衡对孩子的教育,既不能过于严格,也不能过于放任。
鼓励孩子逐渐学会自我控制。
三、生殖器期3.1 生殖器期的时期在4-6岁时,孩子开始对性别有更深入的认识,这是生殖器期的关键时期。
孩子开始对性别和性别角色有更多的探索和疑问。
3.2 生殖器期对人格的影响生殖器期的经历可能影响孩子对性别和性别角色的认知,对性别认同和性取向产生影响。
3.3 解决生殖器期挑战的方法父母和老师应该以开放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对性别的探索和疑问,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四、潜意识期4.1 潜意识期的时期在6-12岁时,孩子开始形成更加复杂的潜意识结构,对自我和他人有更深入的认识。
这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4.2 潜意识期对人格的影响潜意识期的经历可能影响孩子对自我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对自尊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4.3 解决潜意识期挑战的方法父母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关系。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有人认为, 人类的自尊已受到了三次沉重的打击。
第一次来自哥白尼, 他论证了地球并非象人们妄自尊大的那样, 是宇宙的中心。
第二次来自达尔文, 他论证人类不是“造物主”的创造, 而是由“低等动物”不断进化而来的。
第三次是弗洛伊德, 他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和无意识机制所激发。
无论人们是否同意弗洛伊德的理论, 然而就其影响而言, 它超过了其他任何心理学理论, 几乎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侧面。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 对于这个理论呵斥者有之, 赞誉者有之, 但不管怎样, 正象美国心理学家赫根汉所说“他的理论是人格理论的先驱, 而继他以来的一切人格理论都可看作是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反应罢了。
”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二部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早期的人格结构属于以无意识为主的无意识、意识二部结构。
最初,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无意识和意识两个层次构成的。
但因它的意识层又包括前意识层,所以实际上他把人格分成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
弗洛伊德以为意识是能够直接被感知的心理部分, 是最清醒的部分, 对人的行为的支配是最无能为力的。
至于无意识或称潜意识, 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
它包括人的原始的本能冲动和与本能冲动有关的被压抑的欲望, 而被压抑的欲望尤以性欲为主。
弗洛伊德认为, 欲望之被压抑是由于社会的发展, 有礼教、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等, 约束着人的原始的本能冲动, 不容许这些内在的东西得到自由的表现。
但被压抑的欲望虽不能为本人所意识到, 却并没有死亡, 它在无意识中仍然继续活动, 支配着人的行动, 成为人类行为思想背后的强大的内驱力。
人的一切喜怒哀乐及其生死存亡都决定于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及其变相的活动。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里的本能、欲望是不能直接进入到意识领域的, 不能和意识交流, 因此他在无意识和意识之间插入前意识概念。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格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为人们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心理学的影响。
一、人格发展的三个阶段1.1、口腔期: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发展始于出生后的第一年,这一阶段被称为口腔期。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吮吸乳头或者拇指。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婴儿在这个阶段无法得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导致口腔性格的形成。
1.2、肛门期:接着是肛门期,这一阶段发生在2-3岁的幼儿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学会控制排泄,这也是父母开始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时期。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训练过于严格或者过于放纵,就会导致肛门性格的形成。
1.3、繁殖器期:最后是繁殖器期,这一阶段发生在3-6岁的幼儿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对繁殖器产生兴趣,并开始形成性别认同。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创伤或者困惑,就会导致繁殖器性格的形成。
二、人格结构的三个部份2.1、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部份组成,其中最基本的是本我。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份,包含了个体的基本欲望和冲动,比如食欲、性欲等。
本我主要受到生物本能的驱动,是人格发展的基础。
2.2、自我:自我是人格结构的第二个部份,它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中介。
自我主要负责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同时也负责处理外部现实的要求。
自我的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2.3、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高层,它包含了个体内化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超我主要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它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超我的发展取决于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的价值观和规范。
三、谨防机制的作用3.1、位移:位移是一种谨防机制,个体通过将焦点从一个不适宜的对象转移到另一个适宜的对象来减轻焦虑。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之一就是人格发展理论。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阐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性格发展阶段以及心理防御机制。
正文内容:1. 人格结构:1.1 本我: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初部分,代表了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是无意识的。
它追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受现实和道德约束。
1.2 自我:自我是人格结构的中间部分,代表了个体的现实自我。
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解和平衡的作用,它受到现实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
1.3 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后部分,代表了个体内化的道德和道德规范。
超我受到社会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评判。
2. 本我:2.1 本我的原则: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考虑现实和道德约束。
2.2 本我的欲望:本我包含了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如食欲、性欲等,它们是个体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3. 自我:3.1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存在和特征的认知,它使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与他人和环境有所区别。
3.2 自我功能:自我具有调解和平衡的功能,它帮助个体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适应现实和道德规范。
4. 超我:4.1 道德意识:超我代表了个体内化的道德和道德规范,它使个体具有道德意识,能够评判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4.2 内疚感: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判,如果个体的行为违背了道德规范,超我会产生内疚感,促使个体纠正错误。
5. 性格发展阶段:5.1 口腔期: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婴儿的满足和欲望主要集中在口腔区域,如吮吸乳房和拇指。
对于满足的方式和经验的质量,会对个体的性格发展产生影响。
5.2 肛门期:在2-3岁时,儿童开始控制排便和排尿,对于控制的方式和经验的质量,会对个体的性格发展产生影响。
5.3 阴蒂期:在3-6岁时,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兴趣,并对生殖器区域感到愉悦。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其理论的基本假设、人格结构模型以及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基本假设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 人的个体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婴儿期开始,直至成年。
- 人的个体发展受到内在的生物驱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 人的心理发展受到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影响。
2. 人格结构模型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组成人格的结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 本我(id)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部分,包含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它主要受到生物驱力的影响,追求即时满足。
- 自我(ego)是人格结构的中介者,主要通过实际现实和道德准则来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决策来满足个体的需求。
-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的道德部分,内化了个体所处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
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并产生内疚和罪恶感。
3. 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弗洛伊德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冲突和心理发展任务相关。
- 口腔期(出生至一岁):个体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满足欲望,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困难或过度满足,个体可能会在后续发展中出现口腔相关的问题,如吸烟和过度进食。
- 肛门期(一岁至三岁):个体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控制和释放自己的欲望。
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严格的管教或过度宽松的管教,个体可能会在后续发展中出现控制和权力相关的问题,如顽固和强迫症。
- 阴茎期(三岁至六岁):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发展出与父母的性别角色认同。
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困难或冲突,个体可能会在后续发展中出现性别认同相关的问题,如性别焦虑和性别身份混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
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
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
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
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
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
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
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
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即一方面,它接受本我趋乐避苦的的要求,力图实现本我的意图,另一方面,它必须正视外部现实世界的条件,区分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从而能动地支配人在现实世界的活动。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是以“自我理想”和“良心”为尺度,它追求理想原则。
本我、自我和超我有重要区别而又紧密联系。
从区别看,本我代表遗传因素,是一种遗传给人的生物本能;自我主要是由个人经验和社会环境所决定,也就是偶然的、同时代的事件所决定的;超我则代表外部世界的理想,本质上是从他人身上和社会中继承下来的,是父母及父母的替代的影响。
从联系上看,自我和超我是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衍生物,同时,自我是人格结构的中枢系统,是人们行为和动机的控制器和调节器,它不停地周旋于本我、现实环境和超我三者之间,平衡和协调它们的关系,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最大限度地避免自我的焦虑和解体。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社会文化传统的卫道士和道德规范的仲裁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不是一种静态的能量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能量系统,它一旦形成,便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来自本能,即人的欲望与冲动。
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储藏库。
它通过反射活动和愿望满足来释放能量。
在本我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会遇到自我和超我的阻力,如果本能冲破阻力,自我的理性活动过程便遭受破坏,如果冲破受挫,本我的能量就转化为自我和超我活动的原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个体的成长发育,还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都是自我逐渐征服本我、打破本我“自恋”状态的过程。
正是由于自我对心理能量的充分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形成新的对象性发泄作用,使人们能够将满足本能之外的能量用来发展人的心理过程,使能量从本我的非理性心理过程转化为理性心理过程。
超我的自我理想和良心具有奖励和奖励机制,它把能量投入到对理想的能量发泄作用上。
概括地说,心理能量通过求同机制由本我进入自我、再进入超我,心理能量同样遵循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它在人格中的不同分布状态决定着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本质。
本我只有能量发泄作用,而自我和超我同时具有能量发泄作用和反能量发泄作用。
能量发泄作用的与反能量发泄作用之间的矛盾,使人内心产生焦虑。
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它起到一种类似警告信号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以分为三类: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它们分别是自我对环境、本我和超我的一种恐惧。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变化发展是人们努力缓解和消除挫折、冲突、痛苦和焦虑等心理过程中,通过一些顺应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使人格的作用保持连续性与规律性,并最终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这些方法主要是:求同作用、移置作用与升华作用。
求同是指一个人把某个外界事物的特点,特别是其他某个人的特点,纳入到自己的人格系统中。
弗洛伊德认为存在四种求同类型:自恋性求同作用;目标定向性求同作用;对象丧失性求同作用;强制性求同作用。
移置是指心理能量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
如果替代对象是社会文化领域的较高目标,这种移置作用就被称为升华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来源。
除了上述肯定现实的方法来消除心理紧张外,人们还可以采用否认现实的方法来减轻人的焦虑,这就是自我的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机制、投射机制和反向机制等。
[编辑]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1、早期的“二部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早期的人格结构属于以无意识为主的无意识、意识二部结构。
最初,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无意识和意识两个层次构成的,即意识层和无意识层。
他说:“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的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1 弗洛伊德强调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而意识的过程则是由无意识的过程衍生的,但因为它的意识层又包括前意识层,所以实际上他把人格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
无意识或称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早期人格结构理论的核心。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是人本身没有意识到的、内心的、隐蔽的、深沉的部分。
无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心理过程。
它包括人的各种原始本能冲动和与本能相关的各种欲望,是“由本能冲动构成”的,这其中尤以被压抑的欲望—性欲为主。
这些冲动和欲望,由于不能被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法律所见容而得不到自由的表现,被压抑或排斥到意识域下。
但被压抑的欲望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无意识中仍然活动着,以求满足。
无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支配着人的行动。
前意识是指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召唤的记忆。
前意识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履行“检察官”的职责,即不让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当“检察官”丧失警惕时,先前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就会伪装成精神病、过失、梦、俏皮话等形式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一般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也就是有意识的反映。
意识是随时可以直接被感知的心理部分,他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映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只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很微弱的一部分,它源于无意识。
他认为:“意识效果只是潜意识的一个遥远(按即次要的)的精神产物,而后者不单是以此种方式呈现在意识界,而且它的出现与运作常常为意识所不知”。
对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关系,弗洛伊德是这样描述的:“潜意识的系统可比作一个大前房,在这个前房内,各种精神兴奋就像许多个体,互相拥挤在一起。
和前房相毗连的,有一较小的房间,像一个接待室,意识就停留于此。
但是这两个房间之间的门口,有一个人站着,负守门之责,对于各种精神兴奋加以考查,检验,对于那些他不赞同的兴奋,就不许他们进入接待室。
”“但是就是被允许入门的那些兴奋也不一定成为意识的,只是在能够引起意识的注意时,才可成为意识。
因此,这第二个房间可称为前意识的系统。
”4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它控制无意识,使无意识留在最底层。
2、晚期的“三部人格结构”说晚期,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1923 年)中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这整体包括了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三个部分互相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内,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支配作用。
本我:也称“伊底”(id),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最原始的部分。
本我由遗传本能、欲望所组成,如饥、渴、性,是一种未知的控制力,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
本我的唯一机能就是直接释放心理能量或降低紧张,并由此得到快乐的满足。
它在要求满足方面没有是非观念,不考虑道德约束。
本我的这种机能履行了生命的第一原则,即快乐原则。
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乞讨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的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自我(ego):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它是在本我与现实的接触中,本我的一部分经历了特别的发展而产生的专门的组织。
自我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是理性的、意识的现实化的本我。
弗洛伊德说:“每个人都有一些心理过程的连贯组织,我们称之为他的自我。
意识就隶属于这个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