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道路新探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摘要:山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然而许多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美术、传统制作技艺、民俗活动、民间文学、礼仪节庆等文化形式却由于资金、管理等诸多原因,濒临消失。
山西“非遗”产业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有助于“非遗”本身的保护与传承、山西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山西乃至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山西“非遗”产业化的发展已取得许多成绩,但依然存在产业分散、产品简陋、宣传不到位、缺乏外援、过度产业化等问题。
因而,应从政府、企业、学校、民间艺人等多角度出发,全面推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困境;对策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808(2019)04-0027-05第36卷第4期2019年8月晋中学院学报Vol.36No.4Aug.2019[收稿日期]2019-03-02[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科技创新促进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2018041049-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前林(1984-),女,山西离石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思想。
山西省历史悠远,底蕴深厚,各项有形与无形的文化资源灿若明珠、浩如烟波,散布在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大地上。
它们体现着千百年来三晋人民的辛勤付出与卓绝智慧,是历代生活的记忆、思维方式的呈现与审美品位的表达。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非物质、活态传承等特点独树一帜,其中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美术、传统制作技艺、民俗活动、民间文学、礼仪节庆等文化形式皆属此列。
然而许多项目却由于资金短缺、传承方式局限、管理保护不善抑或自身不宜传播等原因濒临消亡。
非遗产业化的发展,全然不同于静态的、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而是将非遗置身于波谲云诡、瞬息万变的市场之中,按照经济规律、市场规律来运行,形成规模、整合资源、产生利润,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探究新时期粤绣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新途径
探究新时期粤绣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新途径进入新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粤绣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粤绣文化,不断探寻新的路径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粤绣文化的特点、保护与发展现状以及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等方面探讨粤绣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途径。
一、粤绣文化的特点粤绣,即广东民间传统刺绣技艺,起源于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古代有名的“世秦制”都可以殊肌及兽,以横割缉绳之制度。
明清时期由于开放海洋贸易,粤绣在技艺上不断的吸收外来的刺绣艺术和文化,因而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技艺特点。
粤绣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精致、丰富、多彩、逼真、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粤绣需要在刺绣面上缝制针线,要求用线条描绘出虫、花、鱼、鸟等形象,再根据线条形态、颜色、轻重透明、明度等综合运用,描绘成形,一针一线,彼此牵连,构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刺绣画面。
就算到现今如电脑刺绣的时代,虽然进一步提高刺绣的速度也增加了不该纠错的难度,传统手工刺绣技术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二、粤绣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手工艺品受到了新时期的冲击,粤绣文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生产效率的要求,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在生产上逐渐被淘汰,刺绣工艺从业者逐渐减少。
粤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面临着困难,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逐渐减弱,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投身于刺绣行业。
市场上大量的仿制品和低价竞争使得优秀的粤绣作品难以生存,真正的手工粤绣作品市场需求不足。
粤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发展也面临着政策保障不足、传统技艺人才流失和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
针对以上现状,当前粤绣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亟待新的途径和方法。
三、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新时期,粤绣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加强文化保护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市场需求等措施可以逐步解决粤绣文化的问题。
1.政策保障:加强对粤绣文化的政策保护,促进粤绣文化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研究——以重庆剪纸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研究——以重庆剪纸为例论文摘要:年8月,重庆剪纸与其他地方剪纸一起作为中国剪纸联合申请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文介绍了重庆剪纸的概况,通过对其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教育价值,提出了推进重庆剪纸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进展的计策。
论文关键词:重庆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2010年8月,重庆剪纸与河北、陕西等地剪纸一起作为中国剪纸联合申请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重庆市继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后又一项世界遗产。
一、重庆剪纸概况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者者剪画,是一种镂空艺术,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受与艺术享受,其载体能够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重庆剪纸以剪、刻为主,内容要紧以重庆本土的山水、人物、民居、传说及民俗活动等为题材,已有1500多年的进展历史。
重庆剪纸要紧以北碚剪纸与堰兴剪纸为代表。
北碚剪纸秀丽柔美,图案精巧,技法写实,画面丰富饱满;堰兴剪纸则汲取了国画、版画、烙画、布贴、工艺品等诸多表现手法,造型设计疏密有致,刀工细致入微,点染绚丽多彩。
重庆剪纸既传承了中国剪纸艺术深厚的文化积淀,又突出了巴渝文化特殊的民族民俗民间特色,作为拥有丰富内涵的巴渝文化的载体,重庆剪纸通过千余年的不断丰满,成为了中国南派剪纸的代表,流传至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其进行产业化经营是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产业化过程实际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产力”作为商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文化经济化”的过程。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经营具有巨大的文化、经济、教育与社会价值。
非遗的市场分析
非遗的市场分析引言概述: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习俗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遗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逐渐增大。
本文将对非遗的市场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商业价值。
一、市场需求分析1.1 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热情逐渐增加,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爱慕。
1.2 旅游市场的需求非遗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1.3 社会关注度的提升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非遗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支持。
二、市场竞争分析2.1 同质化竞争在非遗市场中,同质化产品较多,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竞争激烈。
2.2 品牌建设不足许多非遗项目缺乏品牌意识和市场定位,导致知名度和竞争力不足。
2.3 价格战加剧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一些非遗企业陷入价格战,降低了产品质量和市场形象。
三、市场发展趋势分析3.1 产业转型升级非遗产业将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快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3.2 品牌建设加强非遗企业将重视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承,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3.3 多元化市场拓展非遗企业将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寻求合作火伴,拓展产品销售渠道。
四、市场机遇分析4.1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对非遗产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2 消费升级带动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非遗市场带来了发展机遇。
4.3 文化创意产业兴起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为非遗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五、市场挑战分析5.1 传承人材短缺非遗传承需要专业的技艺传承人,但传承人材短缺,成为非遗发展的一大挑战。
5.2 市场监管不力一些非遗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和虚假宣传现象,市场监管不力,影响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信心。
5.3 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如何在商业化发展的同时保持其文化价值,是非遗市场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为例
口 孙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保护传承实践为例
HUNDRED SCH0OLS IN ARTS
l 228
支 撑 ,我 国 文 化 产 业 自然 也 不 例 外 ,那 就 是 具 有 “软 实 力 ”价 值 的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 作 为 世 界 上 唯 一 从 未 中断 过 的 文 明 ,五 千 年 文 化 传 统 的 深 厚 积 淀 , 是 我 们 发 展 文 化 产 业 的 先 天 优 势 。 “中 华 民 族 在 几 千 年 历 史 中 创 造 和 延 续 的 中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是 中华 民族 的 根 和 魂 ”L4 J,它 是 我 国 文 化 产 业 中 强 大 的 核 心 资 源 和 基 础 力 量 ,是 无 限 外 延 创 新 形 式 的 起 点 和 归 宿 。 而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本 身 就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的 重 要 载 体 ,是 五 千 年 来 中 国 大 地 各 民 族 文 化 中 最 优 秀 、最 深 厚 、最 博 大 、最 和 谐 的 文 化 荟 萃 。我 国 目前 有 39项 世 界 级 “非 遗 ”,位 列 世 界 第 一 位 。 还 有 1372项 国家 级 “非 遗 ”和 1986位 国 家 级 “非 遗 ”代 表 性 传 承 人 ,可 谓 “物 华 天 宝 ,龙 光 射 牛 斗 之 墟 。” 所 有 “非 遗 ”都 起 源 于 历 史 上 某 个 特 定 的 时 期 、地 点 、环 境 ,深 刻 地 记 录 着 我 们 先 辈 奋 斗 与 创 造 的 历 史 ,是 不 能 复 制 、独 一 无 二 的 ,遥 想 当 年 明清 时 期 在 山 东 、河 南 盛 行 一 时 的 柳 子 戏 ,唱 尽 了 元 代 以来 民 间 广 泛 流 行 的 俗 曲 小 令 ;再 如 苗 族 锦 鸡 舞 ,用 古 老 又 神 秘 的 麻 鸟 型 服 饰 装 饰 自 己 ,并 用 民 间 芦 笙 曲 调 加 以 配 乐 ,形 成 世 界 范 围 内 ,只 有 贵 州 省 丹 寨 县 排 调 镇 才 有 的 宝 贵 文 化 ,等 等 。 可 以 说 ,“非 遗 ”是 我 们 大 国 本 民 族 灿 烂 文 化 的 集 中 体 现 ,是 对 民 族 文 化 的 “活 态 传 承 ”。 按 照 “文 化 一 中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一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这 个 追 根 溯 源 的 研 究 顺 序 来 看 ,“非 遗 ”是 我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集 中 代 表 ,更 是 文 化 大 国 的 象 征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探究
文 化表 现 。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具 有重 要 的 社 会 、 文化 和 政 治 作 用 , 既是 人 类 文 化遗 产 的 一部 分 ,也 是 人 类 活 文 化 的 一 部 分 。 李 琦 认 为 ,我 国 目前 主 要 有 两 种 保 护 方式 ,分 为施 与 式 保 护 与 开 发 式 保 护 ( 李 琦 , 0 8) 谓 施 与式 保 护 ,即 由政 府 投 2 0 所
开 发 、保 护 一 体 化 ,将 会 极 大 推 进 非物 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间艺术的生存机制——也就是使 它能够活
态地 传 承 下 去 的 自我 生 存 能 力 ,这 种 生 存 能 力 包括 它 的 传承 体 系 和 传 播 方 式 。 20 0 5年 文 化 部 长 孙 家 正 说 : “ 物 质 非 文化 遗 产 要 完 全保 护 原 有 的 形 态 是 不 现 实 的 ,也 是 不可 能 的 ” “ 能 为 了保 护 而 保 , 不
莫过于发展传统。传承是一个有机 的生命
链 ,是 一 个 民 族 的 文 化 以及 文 化 遗 产 得 以 存 在 、 延 续 与 发 展 的 必 要 机 制 。然 而 ,从
合 理 、有 效 的产 业化 经营 ,使 其 走 向 市 场 ,为更 多的人 所 了解 。 本 文从 产 业化
的 角 度 ,对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项 目的 经
实 现 利 润 的 过程 ( 炎 , 0 3 ) 业 化 是 李 2 0 。产
一
个动态的过程 ,简单而言就是全面 的市
场化, 它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 方面 的要点 市
场 化 经 济 的 运 作 形 式 ;达 到 一 定 的 规 模 程
度;与资金有密切 关系;以盈利 为目的。 如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推动非遗传承工作走向新时代。
一、深入挖掘非遗内在价值和文化特征非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审美理念等文化特征。
在非遗传承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非遗内在价值和文化特征,弘扬其传统文化的精髓。
比如,一些地方将非遗项目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商业价值,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同时,还需要通过非遗项目的演出和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注重非遗与新技术的融合在新时代,科技进步助推了非遗传承工作的创新发展。
很多地方将非遗与新技术相结合,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展示非遗项目,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还通过数字化技术记录非遗项目的信息,确保其流传不逝。
比如,浙江省推出“非遗云展馆”平台,将非遗作品数字化展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体验方式。
三、注重非遗传承的社会化方式社会化是推进非遗传承的重要方式。
要强化社会组织、民间艺术家和爱好者的作用,鼓励他们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目前,很多地方成立了专门的非遗保护组织,组织人员定期对非遗项目进行调查和研究,并且组织演出和传承活动,以期能够将非遗项目传承给下一代。
四、注重非遗项目的继承人培养非遗项目是需要继承人来维持其传承的。
因此,加强非遗项目继承人培训尤为重要。
一些地方针对不同的非遗项目,开设了专门的培训机构,培养具备传承能力的后继人才。
比如,红河州在推动蒙古族、哈尼族、彝族等各民族的非遗文化传承时,成立了相应民族的非遗传承培训班。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将非遗项目传承下去,保护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总之,在新时代,非遗传承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同样存在。
要注重非遗的文化内涵和特征,在传承过程中注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社会化的方式,不断挖掘非遗项目的价值和商业化的潜力,培育非遗传承人才,让非遗项目在新时代得以更广泛地传承和发展。
非遗产业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产业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其中,非遗产业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产业。
而非遗产业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也成为了一个新的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阐述非遗产业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一、非遗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非遗”的概念。
非遗,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形式,例如传统技艺、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节日等等。
它们不像实体文物那样可以保留于博物馆或在自然界保存下来,更多的是通过口耳相传,在社会各个阶层不断流传下来。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和实现现代文化的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二、非遗产业的历史与现状随着中国文化的转型和经济跃升,非遗产业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议题。
当前,非遗产业在全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根据《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学术报告》显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目前已经对127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并拥有了43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而金融机构则提供了800亿元的资金支持,帮助非遗产业进行发展。
不仅如此,非遗产业已经影响着中国的旅游产业、艺术品收藏和餐饮业等方面。
例如,中国民间歌舞、古建筑、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眼中的独特的文化魅力之处。
这使得非遗产业成为了中国经济又一条增长的绿色通道。
三、非遗产业的文化传承重要性正如前文所述,非遗产业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保护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其实,非遗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升级和扩展提供了源动力。
这是非遗产业所独有的优势和价值。
无论是传统工艺、美术运动、戏剧表演还是古乐演奏,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与代表。
实践证明,非遗项目将纯粹的艺术和社会生产结合在一起,把中国文化的根深蒂固传统与现代时尚、创意、潮流相结合,能够使非遗项目在文化市场上得以茁壮成长。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阐释及发展路径探究以江西文港毛笔为例
3、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政府和社会应该联合起来,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 包括建立德州黑陶博物馆、制定保护法规等措施,确保德州黑陶得到长期有效的 保护。
四、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德州黑陶这一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播现状研究,指出其面临的 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我们相信,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和传承保护措施, 德州黑陶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得到长期的保护和发扬光大。对于其他手工艺 类非遗的传播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政府和社会对于德州黑陶的保护和传承重视不够, 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三、德州黑陶传播策略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1、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与支持: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传承人更多的资金和 政策支持,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激励他们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2、创新传播方式:除了传统的展览和讲座外,可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 手段,采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扩大传播范围,提高社会度。
2、市场萎缩:由于现代书写方式的改变,毛笔市场需求量减少,文港毛笔 的销售面临困境。
3、技艺失传:毛笔制作技艺繁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然而,由于 缺乏传承人,这一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三、发展路径探究
面对江西文港毛笔传承的困境,我们需要探索有效的发展路径,以保护和传 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内容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或文化表达 形式的各种要素,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活动、民间手工艺 等。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 会功能。本次演示将重点探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以期为保护 和传承这些珍贵的人类文明成果提供有益的参考。
感谢观看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摘要】新时代非遗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技艺。
在现代社会中,非遗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我们需要创新探索。
本文从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非遗传承创新、创新传统手工艺的市场营销策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非遗传承方式、跨界合作促进非遗传承创新以及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传承的结合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通过这些创新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我们对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发展趋势、创新能力对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以及推动非遗传承创新的建议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新时代非遗传承, 创新探索, 数字化技术, 市场营销策略, 现代生活方式, 跨界合作, 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趋势, 创新能力, 建议1. 引言1.1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新时代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在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通过传承非遗,可以让后人了解和尊重历史,传承先祖智慧和功绩,保护和传承非遗也是尊重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精神和智慧,通过传承和创新,可以激发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非遗传承更显得重要,通过传承,不仅可以保护传统文化,更可以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价值。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也在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新非遗传承模式,将非遗文化传承与当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推动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2 非遗传承现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宝藏,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和衰退的危机。
非遗传承现状分析显示,许多传统手艺和技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挑战,传承人的减少和年龄的增长使得许多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探索1. 内容概括本论文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
通过全面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
论文首先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的独特价值,包括其作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原料、传统手工艺品的品牌价值以及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
论文分析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传承困难、市场需求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路径探索措施。
在保护传承方面,强调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建立科学的传承体系、提高传承人群能力的重要性。
在市场开发方面,提出了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创新产品和服务设计、拓展线上线下市场等策略。
在产业链整合方面,建议打造非遗特色产业链、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论文还关注了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撑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
本论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乡村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禀赋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传统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被赋予了重要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活动等形式存在的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还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资源,许多地方的传统手工艺、民间技艺、民间文化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探究——以洛阳市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探究——以洛阳市为例摘要:以洛阳市丰富的非遗项目为对象,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
通过对洛阳市典型非遗项目的调研分析,部分非遗项目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和缺乏市场知名度等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王柳杰乡村振兴战略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以来,一直是党的重要工作之一,党的二十大更是为乡村振兴描绘了新蓝图。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非遗发展可以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其本身大多起源于农村农民的日常生活,来源于农民世世代代生产生活的积累,民间文学、民俗和表演艺术等更是直接反映和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精气神。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打造乡村特色文化,还能够增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载体[1]。
二是非遗发展可以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平台。
通过促进非遗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能够让乡村人民获取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富足。
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社会人才看到乡村发展的希望,看到乡村美好的未来,真正实现“吸引人才到农村”。
三是非遗发展可以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非遗项目种类丰富,具有多重价值,非遗项目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将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许多传统工艺具有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特点,对其进行充分的深入开发,形成产业链条,进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一)非遗资源丰富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底蕴深厚,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洛阳统计年鉴》,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9个,省级非遗项目89项。
另外,经过五个批次的评选,市级非遗项目240项,县级非遗项目更是多达700余项。
(二)相关制度保障逐步健全2017年,洛阳市颁布实施了《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洛阳成为全国第三个颁布非遗保护专项条例的城市。
非遗文化发展趋势
非遗文化发展趋势以非遗文化发展趋势为题,我们来探讨一下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非遗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以及有关的知识与实践等方面。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遗文化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过程中,非遗文化的发展趋势也愈发明显。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现代社会中变得更加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许多非遗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大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并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和项目,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通过互联网、移动应用程序等新媒体平台,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和了解非遗文化,而非遗文化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给更广大的受众。
同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例如数字化存档、虚拟现实技术等,可以更好地保存和展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文化的创新与融合成为一种发展方向。
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传承保护传统的文化内涵,又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许多非遗文化项目通过与当代艺术、设计、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创造出了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的作品,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这种创新与融合的方式,不仅使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非遗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多。
非遗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在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各国之间非遗文化的互相学习和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非遗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一、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它所包括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
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和原则,对保护工作的任务、目标、要求和措施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2005年6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同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机制。
国家设立了由文化部牵头、九个部委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文化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各省区市及所属的地市县也纷纷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统一协调和领导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产业的崛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逐渐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和经济意义。
在这个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由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非物质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等。
它们是人类实现生活的方式与表达情感的手段,承载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创造力。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所形成的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和资源来源,经过深加工、加工制作后,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路径必须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出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转化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转化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方面,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了解其内涵和特点,挖掘其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为其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提供基础和保障。
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转化与创新的过程中,要遵循其文化本源,尊重其历史传统,同时注重其现代性和实用性,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和市场需求。
只有如此,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使其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设计与市场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产业化运作与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运作机制,积极引导和扶持相关企业和机构参与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不断拓展产业规模和领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备受重视。
本文将对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供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背景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民间文化成果的总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民族精神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政策与法规研究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了一定的法规和政策出台。
其中,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了《非遗保护法》,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监管和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
此外,不少地方政府也颁布了相应的地方法规,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实践与案例研究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节庆、传统表演、传统医药等各种项目。
这些项目在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之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实践研究中,国内各地都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路,包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开展非遗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组织非遗表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例如,丽江古城对纳西族的传统节庆进行了深入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成为了纳西族文化的窗口;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戏曲也进行了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观众。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困境。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探析
一、问题提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早在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请评定暂行办法》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例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物、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非遗具有宝贵的社会价值,这种社会价值能够通过转化派生出经济价值,非遗的经济价值可直接作用于社会实践,转化成直接生产力,具体便体现在非遗作为文化商品所产出的成本回报上。
非遗经济价值开发的研究属于文化产业学范畴,此学科依托于文化产业经济学这一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文化产品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规律,探索文化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
因此,探求非遗的文化经济活动,研究非遗的文化经济价值尤为重要。
非遗经济价值的有效开发既有利于通过积累文化资本来提升文化资本优势,也利于运用经济资本收益推动非遗的保护和继承,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有3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项目总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33项;优秀非遗实践名册1项;被选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非遗项目7项。
这些非遗是优秀中华文化的记载与精神的传承,是具有宝贵价值的文化资本。
尽管我国有着如此繁多的非遗项目,我国政府在非遗经济价值的开发工作上也给予高度重视,但目前我国在开发非遗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题与不足,非遗开发的力度不够,缺乏竞争力与活力。
二、我国非遗经济价值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虽然我国非遗经济价值的开发空间较大,但开发工作起步较晚,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规模较小、传承较差、销路较窄、缺乏贸易平台支撑、品牌影响力较小等问题。
(一)产业经济尚未形成规模。
目前,我国非遗并未形成完整的生产链条,政府、企业、非遗传承人以及社会民间组织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合力。
新时代下的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新时代下的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第一章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非物质性的文化财富,它源自于各种民间传统的文化活动,包括了歌曲、舞蹈、武术、绘画、剪纸等各种现存于中国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信息。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多样化和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展,对非遗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下非遗传承与发展问题。
首先,介绍了当前非遗传承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然后,探讨了非遗传承中地方政府的角色。
最后,提出了如何发挥现代科技与非遗文化相结合的影响。
第二章非遗传承现状与问题非遗的传承主要存在于学习者和传承者之间的传承环节,掌握了非遗技艺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存在守法成本高、经济利益低、文化认同淡薄等问题。
同时,社会传承角色的变革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也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当前,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
2. 人才辈出缓慢,传承世代较少。
3. 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多样化的影响,使得年轻人对非遗的了解与接触减少。
4. 地域性、民间性和传统性的特征,制约了其市场和商业潜力的发展。
第三章地方政府在非遗传承中的角色地方政府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地方政府要根据政策和法规的要求,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对非遗传承的保护和维护工作。
其次,地方政府要重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制定相关的经济和文化扶持政策。
最后,地方政府应鼓励各类非遗传承机构和组织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与发展工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支持。
第四章现代科技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的应用深入到各个方面。
因此,将新媒体与非遗文化相结合,也是非遗传承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手机APP等形式,宣传和传播非遗文化,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二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帮助非遗传承者在传承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总之,新时代下的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一种保护 ” 这一思想 , 在唯物的经济社会中将非物质文化遗 并且作为一个人口流量巨大的地区, 其旅游业 发展无疑为物质 产 向产, M L发展已经形成了现今的一种必然之路。
文 化 遗 产 的产 业化 发 展 道路 提供 了 良好 的销 售 渠 道 。
河北 、 天发展 , 人 民的生活开始呈现简洁、 实 法规 , 努力挖掘散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激励非物
并通 过 建 立 生态 景 区、 展示场馆、 实 习基地 用、 快速的趋势, 非物质文化 遗产由于其所具有的大部分价值 质 文化 遗 产 传人 , 被更多的新兴事物代替, 其所 蕴含的文化思想受到西方 文化以 和 进 行 生产 性 保 护 等 方 式对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进 行实 地保 护 。
非物质文化 遗产发展优势。 首先 , 河北省作为一个非物质
见, 加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各方面机制都相对落后于 文化遗产大省, 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 为非物质文 其它省市, 其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化 遗产产业化 的发展提 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 ⑨ 其次, 河北地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颇丰, 且种类广泛 , 如杨柳青 处华北 , 东临渤 海、内环京津 , 东南部、 南部 衔山东、 河 南两 木板年画、 泥人张彩塑、 大沽龙灯、 评剧等 , 涵盖了传统戏曲、 省, 西倚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 , 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 东北
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资源,
河北省非物质 5  ̄ 4 - g 遗产产 , l l , 4 . g 发展的 因素分析
必要性 分析 。 虽然传 统认 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但 是 在 目前 的社 会 环 境 下, 产 业 化发 展 已经 成 拥 有1 2 8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 7 7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最 重 要 的 载体 , 产, 包 括 河 北 梆子 、 唐 山皮 影 戏 、 武 强 木 板 年画 、 蔚县剪纸、 曲 为 其 重 要 的保 护 途 径 之 一, 而 市场 也 成 为 了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的
责 编/ 张晓
陈 楠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道路新探
吕科 建 李 瑞清
【 摘要 】 通过分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劣势和发展机遇发现, 可对其非物质文 化遗产进行产业化开发,
统一销售和管理 , 建立起一个集旅游、 表演、 餐 饮、 住 宿、 商品销售为一体的规模 较大的市场, 即利用市场统一集中管 理体制, 来解决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产业化发展 所面临的部分问题 。
阳石雕 等知名项 目。 但相较而言, 河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 好的载体和传 播空间, 换言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 保 护方面的工作处在一个较低 水平, 随着河北省生态、 经济、
展 的最 好 的手段 就 是市 场 化 。 同 时,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的产 业化
为河北省经济发展注入 政 治等 的发展 , 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 护和开发所面临的 问题已 发展也是对河北省经济 的一种促进 ,
【 关键词 】 河北省 非物质文 化遗产 产业化 MU C M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是 人 类 集 体 智 慧 的 结 晶 , 是 文化 多 样 性 作 为 经 济实 力雄 厚 的直 辖 市 , 天 津 市在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的
的生动展示 , 它 具 有 丰 富 的 文化 内 涵 和 多方 面 、多层 次 的 价 保 护和 传 承 等 方 面投 入 巨 大 。 政 府 部 门积 极 响 应 国 家 的政 策
及现代价值观 的冲击而濒临消失。 面对现在衰败到只能放在博
依仗 古老的历史文化和有利的自然环境, 天津孕育出了丰
物馆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有必要为非物质文化遗 富且具活力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依靠雄厚的经济基 础, 天
产 的保 护 和 传承 发 展 提 出 新 的 理念 。 要 认识 到 “ 合 理 开 发 也 津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有效地挖掘 、 保护、 开发和发展 ,
经 愈发 凸显, 特别是在资金和立法保护方面的问题 最为严重。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方 面己经不能适应现代人 的价 值观
新 的活 力。 所 以有必 要 正 视 河 北 省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发 展 现 状 , 对
念 和生活观念, 所 以现 存 制 度 和 方 式 下 发 展 的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现 在 面 临 的问题 进 行分 析 并提 出具体 的对 策 , 来 改变 河 北省 的 产 产业 并不 能 给 其保 护 工作 带 来 任 何 可 观 的 起 色 。 同时 在 立 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和发展低迷的现状 , 将非物质文化 遗产 法 保 护上 , 多数 地 区 在产 权 方 面 的保 护不 到 位 , 法 律 和 市场 管 的保护和发展道路 引向产业发展之路。 理 机 制 都 不 与 实 际 情 况 相 切 合, 侵权、 恶 意压 价 等 现 象 随 处可
f 8 3
l
与 管 理
和公路, 均须经过河北 向外辐射, 利用河北省便利 的交通优势 质 文化 遗 产 保 护 的现 状 。
和北京、 天津的辐射, 吸 引大 量 的游 客 , 也 同 时 为企 业 的 投 资
和物流等提供了便利; 最后, 劳动力资源 雄厚也是河北省的一 大特点, 全省劳动力总资源 己达4 2 6 0 多万人 , 从业 的社会劳动
传 统曲艺、 传统美术、 传统 书法、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手工技 部与辽宁接壤, 拥有优越 的地理环境 ; 再次 , 河北省拥有华北 艺、 传统舞蹈 、 传统医药、 民俗、 传统体育等类别 。
地 区 重 要 的 交 通 枢 纽 地位 , 从北 京通 往 全 国各 地 的 干线 铁 路
。 。 , 。 / 中 总 第。 。 ,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