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一、引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探测地下构造、岩性、矿床和地下水等物质的一种探测技术。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和地震预测等领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处理流程、数据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包括数据备份、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数据解释三个过程。
1.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复制备份存档,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解释使用。
2.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导入、数据剪辑、数据切割、数据去反演等步骤。
其中:数据导入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剪辑是将不相关的数据删除,只留下与勘探目的有关的数据,以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
数据切割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采集的地震信号数据分为多个时间窗口,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去反演是去除地面反射波和地下因受到地面影响而引起的表面波、散射波等干扰信号,强调地下直达波的信号,提高勘探的分辨率。
3.数据校正数据校正是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以便对数据进行精细的解释。
其中:时差校正是将不同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进行时差校正,以将所有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时限一致。
幅值校正是将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幅值校正,以消除由于不同检波器灵敏度的差异引起的幅度变化,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补偿校正是针对地下介质的补偿,以消除由于介质特性所引起的干扰信号,提高数据解释的精度。
四、数据处理方法1.频率域反演法频率域反演法是一种频率域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显示地下介质的频率特征。
通过对勘探目标的频率响应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地下介质的速度、厚度、密度,以及存在于介质中的岩性、构造等信息。
2.三维成像法三维成像法是一种立体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地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三维勘探图像,以方便勘探人员对地下构造、岩性和矿藏等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和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一、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地震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包括运用波动理论和地质知识,综合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做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绘出有关的成果图件,对测区作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步骤1、资料准备在解释工作开始前,首先要搜集和熟悉前人在本区或邻区做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构造发展史、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等。
2、解释工作(1)、层位标定用VSP资料或利用AC、SP等制作合成记录对主要目的层进行标定,使钻井的地质层位与地震反射层一一对应。
(2)、层位追踪根据标定的结果在全区进行追踪解释,解释的过程中要参考目的层的地震反射特征,也可从邻区引层进行对比解释,从而做到全区的层位闭合。
解释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时间剖面上反映的构造特征以及反射波的变化,不能简单的为了追踪而追踪。
(3)、断层解释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它对油气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对断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
断层在时间剖面的标志(1)、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发生突变。
(2)、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所致。
(3)、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等。
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
(4)、反射同相轴形状和产状发生突变,这往往是断层所致。
(5)、标准层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等,这是小断层的反映。
(6)、断面波、绕射波等异常波出现,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在各条剖面上解释断层后,需要把属于同一断层的断点在平面上组合起来,绘出断裂系统图,这是断层解释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构造图的精度。
断点平面组合时应注意的问题:(1)、两条断层相交时,应该用构造地质学原理加以分析,按断层发生的先后分为主干断层和派生断层。
地震名词谜材 -回复
地震名词谜材-回复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的地壳发生断裂或移动时所产生的振动。
地震是地球上最强烈的自然灾害之一,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本文将以地震名词为主题,逐步回答相关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地震的本质和影响。
1. 什么是震源?震源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通常位于地壳深处的地球内部。
地震波在震源处产生,并向周围传播。
震源通常位于地球的构造板块交界处,因为这些区域存在着巨大的应力积累,一旦积累的应力超过地壳的强度限制,就会导致地壳发生断裂或移动,形成地震。
2. 什么是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深度,通常以震中为参照。
震源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的浅部,深度通常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发生在地壳和上地幔之间的介质中,深度通常在70-300千米之间;而深源地震则发生在上地幔中,深度超过300千米。
不同震源深度的地震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和传播规律也有所不同。
3. 什么是震中和地震震级?震中是指地震发生的地点,通常以经度和纬度来描述。
震中是地震波开始发生的地点,也是地震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
地震震级是对地震能量大小的衡量,是用来表示地震强度的物理量。
常用的地震震级有里氏震级、莫霍面震级和体波震级等。
里氏震级是以地震波的总能量为基础,通过测量震源处的地震波振幅来计算。
4.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过程中传播的机械波,是由地震能量产生的振动。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种类型。
体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它们是从震源沿着地壳内部向外传播的波动。
面波包括Rayleigh波和Love波,它们主要沿地壳表面传播,造成地震灾害的大部分破坏。
5. 什么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造成的破坏程度和人们感受到的强度。
地震烈度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从I到XII级,级数越高表示破坏越严重。
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不同,震级是对地震能量的测量,而烈度是对地震影响的评价。
6. 什么是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前一段时间,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监测数据,预先发出警报,以便人们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地震。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
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简答题1识别亮点的标志:(1)振幅异常(2)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2.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
地震解释课程重点
一.名词解释1.地震模型:地震模型的地球物理学分类主要有地震地质模型和地震数据模型。
地震地质模型描述的是一个目标或一组目标的主要特征:可产生各种波的地震地质分层层位,层内的速度变化、衰减系数值,纵横波速度比等定性的描述。
其主要可分为弹性介质、粘弹介质、各向同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双向孔隙介质。
地震数学模型是用来具体求解正、反演问题的一种手段,这类模型一般都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它不可能与实际的地质结构完全一致,但一般接近它,其主要可分为:褶积模型、射线方程、波动方程、物理模型等。
2.三高处理: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的三高是指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其中信噪比是指地震资料中有效信号的噪音的比值,可通过叠加的方法来提高信噪比。
分辨率是分辨能力的倒数,包括垂直和横向两方面。
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所能分辨的最小的层厚度,可通过反褶积处理方法予以提高。
横向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可通过做偏移来实现。
保真度是指地质资料所能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真实程度,也可通过偏移的方法实现。
3.地震解释:把地震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可能性,为钻探提供井位等。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
4.时移地震:时移地震是指利用不同时间测量的地震数据属性之间的差异变化来研究油藏特性变化的一项综合技术,通过特殊的时移地震处理技术,差异分析技术和计算机可视化技术来描述油藏内部物性参数的变化,其根本目的是寻找剩余油,对油气藏的开采动态及时管理。
5.地震分辨率:地震勘探中的分辨率包括垂直和横向两方面。
垂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所能分辨的最小的层厚度,其定量标志为△h≥λ/4,可分辨。
横向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OUTPUT : SEISMIC FACIES VOLUME
突出不连续数据
*
1600ms相干体切片
1600ms相干体切片
*
相关时窗:1500ms—2800ms
*
小断层典型剖面
横364剖面
横396剖面
从地震剖面上,北部断层断距较小,与北界断层未搭接。
*
精细构造描述技术--相干技术应用实例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吸收系数
识别火成岩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
4、砂砾岩体油气藏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约束反演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
时频分析技术
砂砾岩体油气藏 评价
*
5、潜山油气藏
储集层特征 研究及有利 相带预测
风化壳储集层预测
潜山内幕储集层特征描述
地震反演技术
吸收系数技术
分形技术
多参数分析技术
*
6、落实圈闭
层 g1构造圈闭图
G1ab井过井地震剖面
G1a井过井地震剖面
T1
T1
T1
T1
T1
南
北
西
东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
标定识别储层特征
X33
沙三中底
沙三上底界
夏33井单井相地震相分析
沙三下
沙三中
沙三上
双丰砂体
盘河砂体
Ⅴ
Ⅲ
Ⅳ
Ⅰ
Ⅱ
夏33井单井相分析
平原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前缘相
岩性解释
*
沙
三
下
沙 三 下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传播特性和影响因子。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地震资料中的常见图件,如地震剖面、地震反射波和折射波。
3.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的地质结构和构造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学原理,对地震资料进行初步的解读和分析。
2. 学生能够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绘制地震剖面图,并识别重要地质界面。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地震资料的解释任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共同进步的能力。
3. 让学生认识到地震学在资源勘探、灾害预防等领域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学原理和实际地震资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对地震资料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地震相关领域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波传播原理:包括地震波分类、传播特性、速度和衰减等基本概念,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2.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介绍地震资料采集方法、数据处理流程,强调数据质量对解释结果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3. 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a. 地震剖面图识别:学习如何识别地震反射波、折射波等图件,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三节;b. 地震事件识别:掌握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方法,对应教材第三章第四节。
4.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实际案例,学习如何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地质结构,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五节。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地震资料解释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震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地震波传播原理;第二周: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第三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1);第四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2);第五周: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第六周:实践操作与成果展示。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地震资料解释
沿横轴方向上均匀分布的每条小细线上的波形代表共中心点处叠加道记录,从浅到深有一系列的波组。剖面最左端的第1道代表满叠加次数的第1个共中心点叠加道记录。最右端的道代表满叠加次数的最后一个共中心点叠加道记录。剖面上总共显示多少个叠加道记录就说明有多少个CDP点。所以在剖面时间线零线上边标有CDP序号,而且还标有桩号。
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
剖面间的闭合不能用二维偏移剖面,只有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才能使其闭合。
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剖面间的对比:有助于对剖面作地质解释和作构造图等工作。
利用地质规律进行对比 在一个工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及地质结构都遵循一定的地质规律,它们必然反映在时间剖面上,抓住其规律对剖面的对比解释有好处。这需要解释人员有较强的地质理论基础和经验。
角度不整合:在0.5s左右存在角度不整合
(二)、超复和退复
超复和退复发育于盆地边缘的斜坡带,也是不整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1.超复 在海侵时,地层沉积范围不断扩大,盆地边缘地带的新地层会依次超越覆盖在下面较老地层之上。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几组反射波互不平行,逐渐靠拢,在超复点处出现同相轴的分叉、合并现象。超复不整合面上的地层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下部地层反射波所代替。 2.退复 当海退时,沉积物分布范围逐渐减小,上覆新地层沉积范围不断向盆地中心退缩。在时间剖面上,上覆新地层的反射波逐步被下面老地层的反射波所替代。
(一)、不整合
不整合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沉积间断。它对油、气的聚集有密切关系,对地震地层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不整合分为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两种。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老地层主要受上升运动影响,呈水平状态出露地表,遭受较长时期的外力作用破坏之后,又受下降运动影响而沉降,继续接受新的沉积,因而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其间存在侵蚀面,这种现象称之为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在时间剖面上不容易识别,但不整合面受到剥蚀而凸凹不平,往往产生绕射波,并且由于波阻抗差变化大,使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和波形变化也较大,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去辨认平行不整合。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基本应用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 2.相位对比(波组和波系对比) 3、闭合对比 4、干涉带的对比 5、联合对比 6、剖面间的对比 7、对比次序
2-6 相位对比(波组和波
系对比)
3、闭合对比
图2-7 地震反射分叉追踪黑的波峰
4、干涉带的对比
图2—8阶梯状同相轴(a)与扭曲状同相轴(b)的形成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
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藏 有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 面中都应有所反映。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 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 地质意义。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面与刂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 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 线其形状仍然是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曲线的极 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 线相切。
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图2-1 50Hz和20Hz的地震响应
二、 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 容易辨认、分布稳定、地质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一般要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
2)反射标志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 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
地震资料解释硕士试题
《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试题
工程硕士研究生班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共计30分,3分/题
1.剖面闭合2.层位标定
3.法线深度4.水平切片
5.深度偏移6.岩性指数图版
7.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8.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9.波场延拓10.相干体
二、简答题:共计50分,10分/题
1.地震剖面上识别反射波的标志是什么?地震资料对比解释主要有哪些具体方法?
2.什么是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地震勘探中提高分辨率的主要途径包括哪些?
3.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4.亮点技术与AVO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两者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5.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中,地质、测井和地震三种资料各具什么特点?
列举这三种资料综合应用的例子。
三、综述题:20分
1.分析比较二维与三维地震勘探的各自特点,并说明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相对二维来讲的主要差别。
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
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摘要:介绍了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在解释地震剖面时, 要以盆地构造样式和盆地的充填模式为指导,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平衡剖面技术,以人机联作解释系统为手段,综合利用钻井、野外地质资料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其解释结果采用模型计算的方法和平衡分析的方法进行验证,该解释方法在构造复杂的泌阳凹陷应用效果良好。
地震资料解释是整个油气勘探的核心,其精度直接影响勘探效益。
随着地震勘探的深入,勘探目标与对象越来越复杂,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目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解决复杂构造,提高勘探精度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但随着油藏的规模越来越小,构造越来越复杂, 用常规解释方法和思路己难以满足目前勘探的需要。
因此,应该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工作站人机联作解释系统为手段,以地震、测井、录井、试油等资料为基础,以油气藏为研究对象,来研究构造特征与砂体展布规律,分析目标区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并针对油气藏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
1 复杂地区构造解释面临的问题1.1 构造运动引起的复杂性由于凹陷(或盆地)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组合复杂,油藏类型多,地层遭受剥蚀程度和分布范围难以在地震剖面上正确解释。
同时,由于构造应力的不同,在同一凹陷的不同时期,同一凹陷同一时期的不同区块,具有不同的充填序列;不同区块之间砂体横向变化大,沉积相研究、储层预测难度大。
1.2 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复杂性1.2.1 地震反射界面的复杂性地震反射是由具有波阻抗差的界面产生的,其反射机理与产生这种差异的地质条件没有关系。
地震剖面上一个地震反射同相轴代表一个波阻抗界面,这个界面可以是一个不整合,也可以是一个岩性界面(主要是年代地层界面)。
其中既有构造信息,还有沉积现象的反射信息, 因此不能认为一个岩性界面或时代界面一定能产生强反射; 同样不能认为连续的不整合面一定要产生一个连续的反射。
如果不整合上覆为均匀软地层,下伏地层的岩性由较硬变为硬,再变为较软, 这就意味着沿不整合面反射波振幅,将由较强变至强,再变弱。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特征,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物性参数,为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是指对采集到的地震勘探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获得有关地下构造和岩性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方法和技术。
一、地震波模型地震波模型是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基础。
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可以用波动方程来描述,常见的有弹性波动方程和声波动方程。
在解释地震勘探数据时,需要建立适当的地震波模型,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反演方法,以获得最佳的地下结构和岩性信息。
二、地震波反演地震波反演是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核心过程,通过反演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和速度信息,可以间接推断地下结构和物性参数。
地震波反演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全波形反演、双参数反演和叠前深度偏移等。
不同的反演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地质情况,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地震数据处理在进行地震勘探数据解释之前,需要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
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噪声去除、数据校正和数据叠加等。
数据处理的目的是提高数据的质量和信噪比,减少干扰因素对解释结果的影响。
四、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剖面是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主要图像表达形式。
通过对地震剖面的解释,可以分析地下结构和岩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进行地震剖面解释时,需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地震波的振幅、频率、走时等信息,并结合地质背景知识进行判断和推断。
五、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地震勘探数据解释还需要进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
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是指将地震勘探数据与其他地质数据进行对比和综合,以验证解释结果的可靠性。
常见的地震资料综合分析方法有地层对比、地球物理解释和地质模型构建等。
六、解释结果评价和应用地震勘探数据解释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可靠的解释结果,并提供给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的决策依据。
在解释结果评价和应用方面,需要考虑解释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靠性,并结合具体应用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价。
中国海洋大学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复习资料
绪论:1.什么是地震解释?地震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其主要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2.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的意义?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以获得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等资料)合理判别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含义?要使技术发展与进步和地质任务以及勘探效益结合起来,必须采用处理解释一体化的研究模式,否则研究的活力将会受到损害。
因为在这个领域内,方法研究的应用效果几乎只有通过解释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只有通过解释才能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针对这个阶段的数据处理技术,其方法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目标是:处理结束了,解释也就结束了;解释停止了,处理也就停止了。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1、名词解释:(1)地震子波:在震源附近,地震波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被称为地震子波。
(2)波阻抗:波在某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定义为该介质的波阻抗。
(3)信噪比:所谓信噪比,通俗地讲就是有用的地震波与无用地震波的能量(振幅)之比。
(4)振幅:质点振动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幅度)称为振幅。
(5)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的关系的总和,就称为这个振动的频谱。
其中,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振幅谱,横坐标为频率,纵坐标为振幅(按一定比例表示不同频率分量的振幅)。
一个是(初始)相位谱,除纵坐标为相位外其余同振幅谱。
2、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的含义平均速度:在研究水平层状介质时距曲线时定义的,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11n i i n i i i hv h v ===∑∑ 式中:hi ,vi 分别是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地震综合解释剖析讲解
介绍内容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解释 物探新技术简介 实例分析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在某些情况下 , 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是有差异的 , 不一定与地层或岩性界面具有对应关系。 4、在有些地区,地质界面的物性差异较大,构造形 态明显,但由于界面过短或界面过于粗糙 , 在地震剖面 上也并无明显的反射界面。例如古地形风化剥蚀面、 珊瑚礁、断层破碎带等地质界面,只能得到一些零星 的杂乱反射。
概念:
地震勘探就是用人工激发地震波 ,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
传播的情况 , 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 ,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
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x
放炮
∨
接收
∧∧ ∧ ∧∧ ∧ ∧ ∧∧∧∧ ∧∧∧∧
t
砂岩
页岩
灰岩
v vvvvvvv
砂岩 页岩
灰岩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波的种类:
在地震勘探中,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则得出不同的地震波。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反射标准层要具备的条件:
T06
T1
T1'
T2
(2)反射标准层 必须是分布范围广、 标志突出、容易辨 认、分布稳定、地 层层位较明确的反 射层。一般要选择 连续性好、波形稳 定、能够长距离追 踪的反射波作为反 射标准层,以保证 作图的准确性。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反射标准层要具备的条件:
地震解释技术与应用
介绍内容
地震解释的基础 地震解释 物探新技术简介 实例分析
地震解释的基础
物探方法 ( 全称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 是石油勘探的三种方法之一。 理论基础:地质学、物理学, 研究手段:数学、电子学、计算机学、物理仪器 现代应用于石油勘探的主要物探方法有 : 重力勘探(密度)、磁法勘探(磁性)、电法勘探(电性); 地震勘探 ( 弹性差别 );有ຫໍສະໝຸດ 密的联系 , 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二、 构造解释的一般流程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
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 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 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
将经过处理的地震语言变成地质语言。得 到的时间剖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地质构 造特征,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运用地震波理 论进行对比分析,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将时 间剖面变成深度剖面,绘制空间地层构造图。
地震语言--时间剖面
地质语言---地质剖面图
地质语言---地质构,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 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 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和范围,这种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连续性
四、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1)连续追踪标准层或强波的同相轴
什么是地震反射标准层:
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
T06
T1 T1' T2
(1)反射标志层能反映 盆地内构造 —— 地层 格架 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 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 分界面,如主要沉积间断 面、不整合界面或基底面 作为标准层,以便全盆地 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 的统一解释。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 杂体的正确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 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 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 质条件有关。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 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 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 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以同一界 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的波形基本 相似,包括:主周期、相位数、振 幅包络形状等,如左图。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一、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
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对比原则(或识别标志):
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 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 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 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 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 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 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
二、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1.选择对比层位
选择与地质构造有关、规律性较强的反射波进行对比:
①选基干剖面;基干剖面包括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构成了基干
剖面网,其要求:全区剖面中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且层次齐全、 可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在工区内分布均匀、可控制 全区;此外,最好是过井剖面; ② 选择对比层位;在各基干剖面上都能出现的特征明显的反射 波作为主要对比层位。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 的形状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 峰,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 邻梯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 期。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 “亮点”。
地震资料解释
有瘦,难以闭合对比。这时作频率分析和统计,找出全区的通频带
一致部分。进行反褶积或带通滤波,使频率保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致。第三步是调查
地震剖面上的振幅、能量是否一致。首先作振幅统计;可以看出最
高、最低、平均振幅。如果振幅不一致,进行振幅均衡处理可以使振
幅保持一致。
地震资料解释
二维解释
2、闭合差校正 二维资料普遍存在闭合差,因此除了上述各种之
地震资料解释
二维解释
1、 相 位 校 正 及 波 形 、 振 幅 、 频 率 一 致 性 处 理 二 维 资 料 由 于 施 工 年 度 、 队 别 、 施 工 因 素 及 处 理 流 程 不 统 一 , 所
以 时 间 剖 面 相 位 不 一 致 、 波 形 不 一 致 、 频 率 及 能 量 也 不 一 致 。
地震资料解释
二维解释
(一)、准备工作 1、野外, 了解野外工作方法、施工因素、井深、药量、基准面、 排列长度、组合个数…。(涉及到处理方法、解释精度) 2 、处理 ,了解处理的主要流程及处理效果。保幅、修饰和去噪手 段。 3 、钻井 ,收集钻井资料及钻井报告。 4 、地质 ,收集已有的邻区的地质、地震资料及成果报告。 另外,还要了解目的层埋深、岩性、储集性,明确生储盖组合及 凹陷的构造格局、储层分布状况。如塔里木东河砂岩,岩性变化、 尖灭,华北地区找沙河街组的沙1、沙2、沙3段,小断块等。
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
图4-3-6
2)声阻抗反演模拟-ROVIM
ROVIM(ρv Inversion Modeling) 是 法 国 CGG公司的非线性波阻抗反演算法,是通过多
道处理实现零炮检距偏移地震剖面向波阻抗剖 面的转换。本方法的输入是偏移剖面、地震子 波和初始模型。初始模型包括宏观模型、微观 模型和模型参数三部分。
模式识别的主要步骤包括: (1)确立已知模式; (2) 提取特征参数; (3) 对黑箱式映射的模拟或进行标准样本学习; (4) 根据模拟或学习得到的推理规则,对其它
样本作判别分类; (5) 对判别分类结果作地质解释并验证。
3、地震岩性模拟
地 震 岩 性 模 拟 (Seismic Lithologic Modeling-SLIM)是用正演的思路把地震剖
油藏描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 地质描述旨在建立油藏的总体概念;
• 地震描述是要提供油藏构造和储集体 几何形态等方面精细的解释成果;
• 测井描述最终提交井位点处精确的各 种储层参数;
• 综合评价则需要完成油藏总体的定量 描述成果。
油藏描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油藏静态描述:研究油藏的类型、结构 特点、岩性、砂体的分布,厚度、储量 计算、评价等。
验的地质信息或数理统计关系; (2)层位追踪对比; (3)地震属性分析,形成若干种沿层属性参数数
据文件;形成研究区内所有井的井旁地震属 性参数文件; (4)建立井内先验信息和井旁地震信息之间的某 种对应关系或判别模式; (5)判别与综合解释,包括编制相应的图件; (6)检验。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
图4-3-7
原始剖面 Jason反演剖面
3)井约束的地震波动力学储层参数反演技术-PAR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andmark系统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的不断提高,应用解释工作站进行资料解释和综合研究越来越普遍。
应用LandMark系统进行地震勘探解释成图与以往成图方法相比,具有省时、高效、成图质量高等优点,尤其对于工区面积大、断块复杂、地震勘探数据量大的项目,运用LandMark解释成图系统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一. Landmark软件简介Landmark软件是美国哈里伯顿(Halliburton)公司开发的钻井工程专用软件,是一套知识集成系统,主要功能是利用所集成的软件模块协助用户进行专业分析并做出决策。
Landmark软件包括六个功能模块,即数据、信息管理及分析软件IMI、地震资料目标处理软件Processing、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应用软件GGT、油藏开发应用软件RM、钻井和完井服务应用软件Drilling和Windows平台应用软件Discovery,各个模块都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
Landmark软件主要由OpenWorks软件平台和各个应用程序两部分组成。
应用程序都是OpenWorks软件平台的插件,均运行于OpenWorks的环境下,受它的管理,遵循其设置的规则和标准。
例如,所有应用程序的数据测量系统,投影和坐标系统等都与OpenWorks软件平台的设置一致,这样有利于数据的交换。
所有应用程序产生的各类数据包括地质、地震、测井、人文四大类数据,均存储于OpenWorks数据库中,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数据体,即所谓的数据一体化,总体说来,主要有下列三个特点:(1)方便的数据交换:各个应用程序之间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SeisWorks 和StratWorks中的断层多边形、层面网格线、等值线等可以方便地相互交换,MapView的图像也可以转成ZMAP+格式,输出高质量的图像。
(2)数据共享:OpenWorks是一个多用户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在一个工区内工作,你可以指定用哪些用户的数据,并可指定应用的次序,达到数据全面的共享。
(3)便利的数据通讯:通讯就是实时的数据交换。
Landmark软件各个应用程序之间以及每个应用程序内部都存在广泛的通讯。
另外,Landmark软件还具有多平台系统的特点,软件可以运行在SUN、SGI、IBM三种工作站上。
应用PetroWorks的软件开发工具包(ModelBuilder),用户可以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增强软件的功能。
OpenWorks有浮动许可的功能,因此网上的任意一台工作站都可通过许可证浮动的方式运行软件。
OpenWorks软件平台所挂接的应用程序很多,其中包括单井处理软件(PetroWorks)和多井处理软件(StratWorks)。
Landmark软件服务对象包括任何国家的石油公司、国际石油公司、独立石油公司,以及石油服务公司和咨询公司,全世界超过90%的勘探与生产公司使用Landmark软件,为全球排名前20名的石油生产商中的18家提供技术服务,是业界最大的软件和服务供应商。
目前有超过150个软件应用,发行了120000套软件许可证,覆盖勘探、开发、钻井、生产和信息管理等多方面。
集成解决方案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油藏管理、钻完井、生产优化、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
下面以Processing模块为例,主要介绍一下Landmark软件的应用情况。
二.软件功能简介1.SynTool(合成地震记录制作)SynTool是一体化的层位标定工具,用以将地质分层、岩性与地震数据精确地联结起来,它提供了建立精确的合成地震记录所需的特征参数,并提供了强大的曲线编辑处理功能来帮助用户校正测井曲线和解决井眼问题。
特有的厚度编辑器和层段编辑器可帮助用户预测远离井的地方构造与油藏属性的变化。
还可以从井旁地震道计算地震子波,并对提取的子波在相位和时间延迟上进行处理,最后显示和应用它,推导出准确的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储层标定。
2.SeisWorks(2D/3D地震资料解释)SeisWorks是2D/3D地震解释与分析领域的工业技术领导者,拥有强大的层位、断层解释及图分析功能。
它的多测网合并能力允许用户轻松地将三维工区与二维工区结合起来,并可合并多个三维工区,而无需进行数据的重新格式化与数据的重新加载。
SeisWorks的断层解释功能在工业界也很出色,由于SeisWorks的断层存储在OpenWorks数据库中,所以解释员在单个工区或多个工区内解释的断层信息均得以快速更新和即时存取。
SeisWorks率先支持压缩数据格式(cmp)和砖式数据格式(bri),使得海量数据的解释工作更加容易实现。
3.EarthCube(三维体解释)EarthCube是一个三维可视化和体解释软件产品,它可以精确地透视三维地震数据,进行真三维解释。
最具特色的是用户可以自由地对数据进行操作,调整颜色、透明度对三维地质体直接识别、可视化显示和解释,并能与现有的SeisWorks/3D的任一项目以及与之有关的OpenWorks数据库一起应用,各种传统的和基于立体的显示手段使解释员能以从前无法想象的方式来观察数据体,反映构造和地层现象,为用户提供从剖面到三维体全方位认识、研究地质体的最佳手段。
EarthCube具备层面、断层和异常体解释的能力,它可以将三维体内有意义的地质体或某一目的层段定义显示出来,并且将它保存为特有的数据体Voxbody。
Voxbody具有面积和厚度,可以对其进行颜色和透明度的改变,以显示地层特征。
Voxbody根据客户定义振幅范围,以单种子点或多种子点的方式进行追踪(种子点可保存),或沿着某一目的层(层面、断面、井径)作雕刻,从主体中剥离出来。
EarthCube还充分考虑了多学科交叉的工作方式,使得项目组能够以正确的地质或地球物理资料为指导,交互地设计、修正或改变预定的并位,实现多种方案的展示、比较和评估。
4.PostStack/ PAL /ESP(迭后处理、地震属性提取、相干分析)R2003版本的迭后处理模块(PostStack)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后处理功能,用户可以对输入的地震数据体进行处理,将其转换为20种属性体,或沿层提取多达50种的地震属性(PAL)。
属性的提取和解释已成为岩性解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可增强用户对油藏特征的综合理解。
这些属性数据都可以在SeisWorks、EarthCube进行显示和解释,还可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RAVE)寻找这些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干体分析(ESP)是帮助用户识别或解释由于断层、地层岩性变化而引起的地震层位不连续的有利工具。
该方法对于精细油藏描述和开发生产阶段的储层研究极为重要。
对地震数据本身进行相干体计算即可得到一个高分辨率、反映真实数据特征的成象数据体,这不仅简化了解释过程,而且还大大提高了解释的准确性、可靠性。
提取的相干信息增加了3D地震数据的利用价值,可更好地用于精细油藏描述、井位设计、项目风险分析管理。
5.Spec Decomp(分频解释技术)Spec Decomp(分频解释)技术是一项基于频率的储层解释技术,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地震解释方法。
它是一种全新的地震储层研究方法,是以傅立叶变换、最大熵方法为核心的频谱分解技术,该方法在对三维地震资料时间厚度、地质不连续性成像和解释时,可在频率域内对每一个频率所对应的振幅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排除了时间域内不同频率成份的相互干扰,从而可得到高于传统分辨率的解释结果。
经过分频解释处理后呈现出来的是全新的储层成像,是进行储层厚度计算、确定储层边界,优化井位设计的先进技术。
Spec Decomp是采用BP、Apache石油公司的专利技术。
BP公司公开发表的文献可以追溯到1997年,1999年该技术趋于成熟,自2000年BP与Landmark合作,至2002年该技术已经成为Landmark一体化环境下不可或缺的成员。
置于Landmark一体化环境下的Spec Decomp技术作为储层预测的有利工具,它能帮助解释人员精确描述储层,优化钻井决策,为油田的勘探开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6.DepthTeam Express (三维变速速度模型)DepthTeam Express是特别为解释员设计的速度建模和时深转换模块,能够综合地震叠加速度、TD表、地震解释层位及钻井分层等多种数据来建立速度模型,并提供了多种速度质量控制和分析手段。
它综合了诸如地震速度、TD表、地震解释层位及钻井分层等多种数据,来建立速度模型,一体化的数据存取和三维可视化使得DepthTeam Express成为每个解释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得时深转换后的地震数据体、断层、层位与实际钻井情况更加吻合,这将大大减小钻探中的不确定性,并有利于作出更好的商业决策。
7.StratWorks(多井地质综合解释)StratWorks是为地质家设计的多井地层对比和地质综合解释系统,用于全面掌握油藏特征、评价勘探开发前景及进行商业决策。
它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拓展了传统地质解释领域。
在一体化环境中,多学科项目组可以快速进行多井对比、小层划分及平面成图。
为多井地质评价此提供了充分且灵活的工具,可帮助用户更好地研究地下油藏特征。
8.StratamodelStrataModel集地质、地球物理、岩石物理、油藏工程为一身,用于评价复杂的油藏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场特征、储量计算、油藏动态模拟及井位设计,帮助用户更精确地进行油藏表征。
StrataModel具有最优秀的属性预测模型建模算法,包括非条件模拟和条件模拟(相控、地震属性控制)、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算法(RC2)。
9.Z-MAP PlusZ-MAPPlus软件包是集成在OpenWorks一体化环境之下功能完善的层面成图和建模组件。
在一体化的环境下,它将地震、地质、岩石物理及三维地质模型等解释数据归纳综合起来,建立更加精确的储层模型。
可直接读取SeisWorks中的层位和断层数据作图;同时,还可把Z-MAP创建的网格数据直接保存为SeisWorks中的层位文件,方便用户对照原始地震数据对比检查所作图件的质量和精度。
三.操作流程1.工区建立(1)启动LMK (startow),检查系统状况(五项全绿时系统正常可用),(2)建立项目工区Openworks- project- project Administration- project- project- Database- Create2.建立3D测网Openworks-Data-Management-seismic data manager(査看已建测网底图:Openworks- Applications- Seiswork- new (time)- Interpration- Map/Horizon Imaging Map)3.加载3D地震数据Openworks- Applications- seismic processing- Poststack/Pal/Esp- Input Data- SEG-Y –Parametres:Dsk Analyze :File-选择地震 sgy 数据-Add to list - Send selected(Send selected前应该査看sgy数据是否正确:选中数据体-interactive SEGY analsis- trace査看道头)Output—Bricked parametresRun监测进程(査看底阁和剖面:Openworks-Applications-seiswork-Interpret-Map/Section) 4.井数据的加载4.1头文件(井位)加载Openworks-Data-Import-ASCII loaderInput File List 选井位文件.datFormat: Edit-Format-new:选井位文件.dat,编辑格式(well format)名.wdl井位道头必要格式(Format)(都刷井名)Well location, well location Vwi.RWell header, Vwi.R(井位识别码)Well header, common well nameWell header, orig XWell header, orig YWell header, Elevation编辑好格式后,File-Test-Start测试一下4.2分层数据(pick)的加载Openworks-Data-Import-ASCII loader注意:1、带星号的都必须加,如:Interpreter, pick obs No. (interpreter 选 constant 按钮后,才能选择解释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