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起电1
什么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结果是什么?
![什么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结果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874ba82240c844769eaee66.png)
什么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结果是什么?在学习高中物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关于物理问题,上课觉着什幺都懂了,可等到做题目时又无从下手。
以至于对于一些意志薄弱、学习方法不对的同学就很难再坚持下来。
过早的对物理没了兴趣,伤害了到高中的学习信心。
收集整理下面的这几个问题,是一些同学们的学习疑问,小编做一个统一的回复,有同样问题的同学,可以仔细看一下。
【问:什幺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结果是什幺?】答:摩擦起电方式: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其本质,就是电子在物体间转移了;摩擦起电的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问:物体可看作质点的前提?】答:(1)当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其上任何一点的运动情况都能反映出物体运动,这时物体就可看作一个质点。
(2)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运动等问题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
(3)同学们还应注意,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不能看作质点。
物体能否被看做成一个质点,还要看具体的环境。
【电势能的大小如何计算?】回答:电势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求解,1是根据电势能变化与电场力做功对应关系(绝对值相等),2是借助能量守恒来用其他能量变化来求解。
动能定理分析的是动能,一遍不用来求解电势能。
【问:在我们向太空发射卫星时,为什幺轨道半径r越大,线速度v的值却越小?】答:的确,火箭的推力在做功,不过做的功都转化为势能了,不仅如此,动能也有一部分转过去了;就犹如我们向高空扔一颗石子,石子的速率当然也会随着高度的变大而逐渐变小。
【问:有什幺方法帮我提高答题速度?】答:做题速度的提高需要在平时锻炼。
在这里给你分享一个好方法:建议你做作业时给自己限定时间,在。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摩擦起电》 (一)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摩擦起电》 (一)](https://img.taocdn.com/s3/m/4118966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2.png)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摩擦起电》 (一)幼儿园中班阶段是宝宝们认识科学的重要时期,需要针对幼儿阶段特性进行科学教育,激发宝宝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本文将介绍一堂适合幼儿园中班的科学课《摩擦起电》的教案,帮助老师有效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1. 让宝宝们了解什么是摩擦起电。
2. 让宝宝们动手实验,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理解摩擦起电。
3. 培养宝宝们的探究意识,教会宝宝们如何询问、观察、实验、推理。
二、教学准备1. 风干黏土或橡皮泥。
2. 羽毛、面纸或刷子、小球等物品。
3. 电球、塑料棒、真空吸尘器和小碟子。
4. 介绍“摩擦起电”的相关科学小册子。
5. 电磁感应器、发电机、LED灯等辅助工具。
三、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老师身着工人服装,手拿大铁锤,模拟造房子的场景,和宝宝们介绍电的来源及意义。
2. 摩擦起电实验(1)让宝宝们分别用风干黏土和手部来搓揉羽毛、面纸、刷子、小球等物品,感受不同物品搓揉的难易程度。
观察发现:搓揉一段时间后,物品表面出现了小小的亮点会发出类似电火花的小声音。
(2)让宝宝们用塑料棒在电球上磨擦数次,观察电球的变化,对现象进行描述。
在摩擦过程中会发现电球上会产生电荷,摩擦过程中电荷在互相吸引时会越聚越多,鼓起的电球脱离塑料棒后,电荷无处聚集流动,散发出一团小电花,出现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
3. 实验与分析让宝宝们围坐一圈,把电球放在小碟子里,引导宝宝们轮流用塑料棒在电球上擦一下,观察电球的变化。
由此引出问题: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宝宝们可以进行猜测,老师再通过辅助工具进行实验与分析,给出科学的解释。
4. 讨论与总结结合小册子进行组内反思和讨论,激发宝宝们的探究意识,让自己的思想能够逐渐发掘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宝宝们在实验中能够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宝宝们了解电荷、电场等概念。
五、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宝宝们对实验的参与度和对摩擦起电的理解是否牢固来进行教学评估。
摩擦起电的实验过程
![摩擦起电的实验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4d4ccfe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9.png)
摩擦起电的实验过程
摩擦起电是通过物体之间的摩擦来转移电荷,使物体带电。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摩擦起电实验过程:
1. 准备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例如橡胶棒和毛巾/丝绸布等。
确保这两个物体相对干燥,不带电。
2. 将橡胶棒摩擦在毛巾上。
可以通过将棒子快速来回擦拭毛巾的方式进行摩擦。
3. 摩擦时会发生电荷转移,使橡胶棒带有负电荷,毛巾带有正电荷。
4. 将带有负电荷的橡胶棒靠近一些小的细片物体(例如小纸片),你会观察到细片会受到吸引并粘在棒子上。
这是因为带有负电荷的棒子与细片中的正电荷产生静电吸引力。
5. 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当不同材料之间摩擦时,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之带有相反的电荷。
请注意,在进行摩擦起电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带有电荷的物体,以防触电。
摩擦发电原理
![摩擦发电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cd8bcb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3.png)
摩擦发电原理
摩擦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由于物体表面相互接触时,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这些摩擦力与接触面成一定角度,当物体摩擦时,由于接触点附近的分子产生运动,这一运动的速度超过了分子间的结合力和摩擦力,于是这些运动中的分子与分子间结合键就被破坏了,这样使物体表面产生了电荷。
摩擦起电的基本原理是:当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表面有相对运动时,接触点附近的分子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力,这些相互作用力中有一部分是引力或电磁力。
由于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所以接触面上会有相对运动速度。
在这种相对速度下,由于物体表面电荷的存在,会使它们之间产生排斥力。
当两个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时,电荷就会从物体表面逸出,形成电流。
摩擦起电在自然界中并不是很普遍,因为这种现象出现得很少。
但是当两个相对滑动的物体上有电荷存在时,它们就会产生吸引力。
在这两个物体间就产生了摩擦力。
当这种现象出现得多了时,摩擦起电现象就会变得很普遍了。
—— 1 —1 —。
产生静电的常见方式
![产生静电的常见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a349766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f.png)
产生静电的常见方式
静电产生的常见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摩擦起电:当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相互接触并迅速分离时,由于电子在两者之间发生转移,
可以产生静电。
例如,穿着合成纤维衣物走路时,衣物与身体或其他物体之间的摩擦就可能产生静电。
2.剥离起电:当材料从另一个表面被剥离或撕开时,如揭开塑料薄膜或标签时,也会因电子转
移而产生静电。
3.感应起电:如果一个导体靠近带电体而不接触,那么导体内部的电荷分布会发生变化,一侧
会感应出与带电体相反的电荷,另一侧则感应出相同性质的电荷。
当移走带电体后,导体会保持一定的静电荷。
4.喷射带电:在液体或气体快速流动、喷射的过程中,喷射粒子与孔口或其他表面接触摩擦也
能产生静电,例如油罐车卸油、油漆喷涂、冷却风扇运行时等。
5.接触-分离起电:类似于摩擦起电,但强调的是物体间的直接接触和随后的分离过程导致的
电荷转移。
6.压电效应:在某些特殊的晶体中(如石英晶体),机械压力的变化会导致正负电荷中心相对
位移从而产生静电,但这通常不被视为日常生活或工业生产中静电的主要来源。
总结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静电产生方式是摩擦起电和剥离起电,而在工业生产中,尤其是涉及流体传输、物料搬运等领域时,喷射带电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b2e704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9.png)
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是指两种不同材料在摩擦过程中产生静电现象的原理。
具体来说,当两种不同材料(例如橡胶和羊毛)进行摩擦时,会发生以下过程:
1.电子转移:摩擦过程中,两种材料的表面接触并互相摩擦,
摩擦力会使得材料表面的电子发生移动。
例如,如果材料A
比材料B对电子的亲和力更强,那么摩擦过程中,材料B的
表面将失去一些电子,而材料A的表面将获得这部分电子。
2.电子分离:由于两种材料之间的电子转移,两种材料中形成
了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分离。
材料A获得了电子,成为带负电
荷的材料,而材料B失去了电子,成为带正电荷的材料。
3.静电吸引: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材料之间会发生静电吸引,因为不同电荷之间具有相互吸引的性质。
这种静电吸引力会导致两个材料被牵引在一起,直到它们的电荷达到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摩擦起电只在两种不同电子亲和力的材料之间才会发生。
如果两种材料的电子亲和力相差不大,则不会产生明显的摩擦起电现象。
此外,在干燥环境中,由于空气中的湿度会导致电荷的散失,摩擦起电的效果也较弱。
摩擦起电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例如在复印机的静电复印过程中,通过摩擦起电可以将图像转移到复印纸上。
此外,摩擦起电还可以用于静电除尘、电子秤、电子打印机等领域。
总
体来说,摩擦起电的原理是基于材料电子转移和分离所导致的静电效应。
【最新精选】摩擦起电的原理
![【最新精选】摩擦起电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b2b88f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6d.png)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或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一种物体带正电,另一种物体带负电的现象)。
概念摩擦起电(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
18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做正电和负电。
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
原因近代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
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
当物体失去电子时,它的电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比原子核的正电荷少,就显示出带正电;相反,本来是中性的物体,当得到电子时,它就显示出带负电。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
如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着等量的负电。
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同种材料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一些容易起电的同种材料进行相互摩擦,两个摩擦表面就能够出现带电现象。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两个表面所带电荷为同性电荷,并且有的材料摩擦可以带同性正电荷,有的摩擦后可以带同性负电荷。
摩擦起电的原理简介
![摩擦起电的原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0e27354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4.png)
摩擦起电的原理简介摩擦起电是一种常见的静电现象,它是指当两种不同材料相互摩擦时,由于电子的转移而产生静电荷。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梳头发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使头发变得带电;在干燥的天气里,走在地毯上会使我们的身体带电等等。
那么,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而中性的原子是由相同数量的质子和电子组成的。
当两种不同材料相互摩擦时,会发生电子的转移。
比如当我们用羊毛布摩擦塑料棒时,塑料棒会失去一些电子,而羊毛布会获得这些电子。
这样,塑料棒就带有正电荷,而羊毛布带有负电荷。
其次,摩擦起电的原理还涉及到材料的导电性。
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导电性能好的材料会更容易失去或获得电子,因此在摩擦起电实验中,我们通常会选择导电性能差的材料,比如塑料和羊毛布、橡胶和皮毛等组合进行实验。
另外,湿度也会影响摩擦起电的效果。
在潮湿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水分会使电荷更容易传导,从而减弱摩擦起电的效果。
因此,在干燥的天气中,我们更容易观察到摩擦起电的现象。
总的来说,摩擦起电的原理是由于不同材料之间电子的转移而产生的静电荷。
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材料的导电性、湿度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摩擦起电的原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也可以应用这一原理来设计一些静电应用产品,比如静电清洁器、静电吸附设备等。
总之,摩擦起电是一种有趣的物理现象,它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却涉及到了原子结构、导电性、湿度等多个因素。
通过对摩擦起电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静电现象,也可以应用这一原理来设计一些实用的静电产品。
希望本文对摩擦起电的原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b28c5f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1.png)
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是指当两种不同材料相互摩擦时,由于静电作用而使它们带上电荷。
这一现象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并且在现代科学中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
摩擦起电的原理主要涉及材料的电子转移、电子云的极化以及静电作用等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材料的电子转移。
在摩擦起电过程中,当两种不同材料相互摩擦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电子的转移。
一种材料会失去电子,变得带正电荷,而另一种材料则会获得这些电子,变得带负电荷。
这种电子的转移导致了两种材料带上了电荷,从而产生了静电效应。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电子云的极化。
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材料表面的原子和分子会因为外界的作用而发生极化。
当两种材料摩擦时,它们之间会产生静电力,这种静电力会影响到材料表面的电子云,使得电子云发生变形,从而产生了带电状态。
这种带电状态会导致材料表面带上了电荷,产生了静电效应。
最后,我们需要考虑静电作用。
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由于材料带上了电荷,它们之间会产生静电力。
这种静电力会使得带电材料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静电效应。
这种静电效应不仅可以在实验室中观察到,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验,比如摩擦橡皮棒后可以吸附小纸片等。
综上所述,摩擦起电的原理涉及到材料的电子转移、电子云的极化以及静电作用等方面。
这一现象不仅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也在现代科学中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
通过对摩擦起电的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静电现象,也可以更好地应用静电效应于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摩擦起电的原理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摩擦起电的概念
![摩擦起电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e924de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8.png)
摩擦起电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摩擦起电的定义摩擦起电是指两种不同材料之间通过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
当两种材料相互接触并发生摩擦时,电荷会从一个材料转移到另一个材料上,导致两种材料带有相反的电荷。
其中,失去电子的材料带正电荷,获得电子的材料带负电荷。
摩擦起电的过程摩擦起电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解释:1.接触阶段:两种不同材料接触时,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会相互接触,形成接触点。
2.拆离阶段:当两种材料分离时,接触点会发生位移,从而导致材料表面电荷重新分布。
3.电荷转移:在拆离阶段,电子从一个材料转移到另一个材料上,导致两种材料带有相反的电荷。
摩擦起电的重要性摩擦起电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实际应用:摩擦起电现象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实际设备中,如静电喷涂、静电粉末涂层、静电除尘等。
这些应用利用了带电粒子的吸引和排斥特性,实现了粉末涂层和除尘的效果。
2.科学研究:摩擦起电现象是研究静电学的重要基础。
通过研究摩擦起电现象,可以深入了解电荷传递、电荷分布以及静电力等相关现象,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电荷行为和静电力的重要实验现象。
3.静电防护: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对于静电防护至关重要。
静电带电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危险情况,因此在一些特定场合,如化工厂、石油化工、医药生产等领域,静电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4.教育意义:摩擦起电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实验之一,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电荷转移和静电现象。
它也是物理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静电学原理和应用。
摩擦起电的应用摩擦起电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静电喷涂:静电喷涂利用摩擦起电现象,通过给喷涂颗粒带上相反电荷,使其在喷涂过程中被引力吸附在被喷涂物体上。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喷涂效率和涂层质量。
2.静电粉末涂层:静电粉末涂层是一种环保的涂层方法,它利用摩擦起电现象将粉末带电,然后通过静电吸附在被涂物体上。
这种方法具有高效、节能、高质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具、建筑等领域。
使物体起电的三种方式
![使物体起电的三种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0a3d78e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a8.png)
使物体起电的三种方式引言:物体起电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电学研究的基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体起电的现象,比如我们梳头发时,会感觉头发被梳子带电。
那么,究竟有哪些方式可以使物体起电呢?本文将介绍三种常见的方式。
一、摩擦起电摩擦起电是最常见的使物体起电的方式之一。
当两个物体摩擦时,由于两物体表面的电子互相作用,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得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带负电。
这是因为物体表面的电子在摩擦过程中发生转移,导致两物体带电。
例如,在梳头发的过程中,梳子和头发之间的摩擦会使头发带正电,而梳子带负电。
二、感应起电感应起电是另一种常见的使物体起电的方式。
当一个带电物体靠近一个中性物体时,中性物体的电子会受到带电物体的电场力的作用,发生移动。
如果带电物体与中性物体接触,电子会从带电物体转移到中性物体上,使中性物体带电。
这种现象称为感应起电。
例如,当我们用手触摸金属物体时,由于人体带有电荷,会使金属物体带电。
三、电离起电电离起电是通过加热或照射光线等方式使物体起电的一种方式。
当物体受到高温或光线照射时,原子或分子会失去或获得电子,从而使物体带电。
例如,当我们用打火机点燃火柴时,火柴头部的化学反应会产生高温和光线,使火柴头部带电。
结论:通过摩擦、感应和电离这三种方式,我们可以使物体起电。
摩擦起电是最常见的方式,通过物体表面的电子转移使物体带电。
感应起电是通过带电物体的电场力使中性物体带电。
电离起电是通过加热或照射光线使物体带电。
这些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对于电学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1] Richard P. Feynman, Robert B. Leighton, Matthew Sands. 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Addison-Wesley. 1963. [2] Tipler, Paul A. 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Electricity, Magnetism, Light, and Elementary Modern Physics. W. H. Freeman. 2014.[3] Serway, Raymond A., Jewett, John W. 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ith Modern Physics. Cengage Learning. 2013.[4] Halliday, David, Resnick, Robert, Walker, Jearl.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Wiley. 2013.。
摩擦起电的原理简介
![摩擦起电的原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30aeb8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c.png)
摩擦起电的原理简介
摩擦起电是指在两种不同材料之间进行摩擦时,由于静电作用而使两种材料带上相反的电荷。
这一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西蒙尼德就曾经观察到琥珀摩擦后能够吸引轻物体的现象。
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摩擦起电的原理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
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材料的电子转移。
当两种不同材料发生摩擦时,它们之间会产生静电作用,导致电子从一个材料转移到另一个材料上。
通常情况下,电子会从一个材料转移到另一个材料上,使得一个材料带正电荷,另一个材料带负电荷。
这种现象可以用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来解释。
当两种材料发生摩擦时,它们的表面会发生变化,导致电子的转移。
除了电子转移,摩擦起电还与材料的导电性和电负性有关。
通常情况下,导电性较差的材料更容易产生静电,因为电子在这种材料中更难移动。
而电负性较高的材料也更容易起电,因为它们更容易吸引或者释放电子。
在实际生活中,摩擦起电的现象随处可见。
例如,当我们脱掉羊毛衣服时,我们可以感觉到头发因为静电而被吸引到羊毛上;在干燥的天气里,我们可能会观察到摩擦起电导致的静电放电现象。
此外,摩擦起电的原理也被广泛应用在各种静电设备中,比如静电喷涂、静电除尘等领域。
总的来说,摩擦起电是一种由于静电作用而使材料带上电荷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材料的电子转移、导电性和电负性有关。
通过对摩擦起电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静电现象,并且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希望本文对摩擦起电的原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摩擦起电教案6篇
![摩擦起电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9d603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0.png)
摩擦起电教案6篇摩擦起电教案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2、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塑料袋、纸屑、铅笔、水彩笔、记录卡、两种颜色的盘子等。
活动方法:实验法、观察法。
活动过程:一、猜一猜,想一想: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碎纸片,请小朋友们动动小脑筋想一想,如果我们不直接用手拿,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将红色盘子里的纸屑放到黄色的盘子里。
小结: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到的办法可真多。
二、玩一玩、试一试:请幼儿尝试用一支水彩笔把小纸片从一个盘子里取到另一个盘子。
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看,这是什么呀?(水彩笔)水彩笔也能把小纸片取出来,你们信吗?请小朋友去试一试,玩一玩,注意玩的时候不要把小纸片掉在地上,做一个讲卫生的孩子。
(教师巡回指导)你们把小纸片取出来了吗?谁来说说看?三、幼儿实验,尝试用水彩笔取出小纸片。
我的办法和你们的都不一样,小朋友仔细看,彩笔彩笔头上擦,纸片纸片起来吧。
你们看小纸片怎么样了?(吸起来了)谁来说说看我是怎么做的?(在头发上擦擦)那你们想试一试吗?(幼儿实验)你们刚刚实验成功了吗?谁来试试看?小结: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水彩笔在头上擦一擦就可以把小纸片吸起来了呢?原来水彩笔与头发摩擦以后产生了静电,这种现象就叫摩擦起电,叫什么呀?(摩擦起电)四、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摩擦起电。
1、猜一猜。
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看,这是什么?(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塑料袋、铅笔、筷子等)这儿还有一张记录表,先请小朋友猜一猜,它们跟头发摩擦以后,能不能产生静电,将小纸片吸起来,如果能就在下面打“√”,不能就在下面打“×”,看,这是小朋友第一次猜想,我们把它记录在第一次的表格里。
2、试一试。
刚才小朋友都猜想了,现在我们来试一试,看看小朋友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请小朋友拿每样材料跟你的头发摩擦,看看那种物体能将纸屑吸起来,把你的验证结果告诉老师记录在第二次的表格上。
2023摩擦起电教案_1
![2023摩擦起电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ac5cec4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6.png)
2023摩擦起电教案2023摩擦起电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什么实验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教具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一个,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提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答:摩擦起电。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
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2.进行新课(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②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甲接触没有被摩擦过的橡胶棒乙,然后用乙去靠近纸屑、验电羽,观察橡胶棒乙能够吸引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这说明橡胶棒乙通过接触橡胶棒甲而带了电。
摩擦起电原理
![摩擦起电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14e109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4.png)
摩擦起电原理摩擦起电是一种常见的静电现象,它是指当两种不同材料之间发生摩擦时,会产生电荷分离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我们摩擦橡胶棒和羊毛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产生了静电。
那么,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物质的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原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在一个原子中,正电荷和负电荷是相互抵消的,因此原子是电中性的。
但是,在某些材料中,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会导致电子在分子中不均匀分布,使得物质整体上呈现出电性。
比如,橡胶棒和羊毛布,它们的分子结构使得它们具有了静电性。
当我们用橡胶棒摩擦羊毛布时,橡胶棒的分子结构会与羊毛布的分子结构发生作用,导致它们之间的电子转移。
具体来说,橡胶棒的分子结构使得它具有了亲电性,即它更容易接受电子;而羊毛布的分子结构使得它具有了亲电性,即它更容易失去电子。
因此,当橡胶棒和羊毛布摩擦时,橡胶棒会从羊毛布上获得电子,导致橡胶棒带负电荷,而羊毛布则带正电荷。
这就是摩擦起电的原理。
除了橡胶棒和羊毛布,还有许多其他材料也会产生摩擦起电的现象,比如塑料、玻璃、金属等。
而且,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会产生不同的电荷,这是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和电性不同所致。
因此,摩擦起电的原理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在很多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摩擦起电的原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而且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比如,在电子设备的制造过程中,静电会对电子元件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静电的产生。
另外,在一些科学实验中,也需要利用摩擦起电的原理来进行研究和应用。
总之,摩擦起电是一种常见的静电现象,它是由于不同材料之间的分子结构和电性差异导致的。
摩擦起电的原理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它的原理,并合理利用它来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摩擦起电小实验(1)
![摩擦起电小实验(1)](https://img.taocdn.com/s3/m/b86b5ec2f90f76c661371aea.png)
摩擦起电小实验(1)
器材:毛皮、橡胶棒、验电器
步骤:将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现象:验电器金属箔张开
实验原理:
橡胶棒和毛皮摩擦,会使电荷发生转移,橡胶棒会带上电荷,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橡胶棒上有一部分电荷,从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棒—→金属箔上,使得验电器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摩擦起电小实验(2)
器材:毛皮、橡胶棒、碎纸屑(或泡沫塑料小球)
步骤:将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
现象:橡胶棒上吸附很多碎纸屑(泡沫小球))
实验分析:橡胶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上带了电荷,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还可以用气球在毛皮上摩擦几下,同样也可吸附小纸屑哦。
有时我们衣服上会吸附很多灰尘,就是应为我们在穿衣服时摩擦起电,使衣服带了电荷,所以会吸附灰尘!。
电的发展(一)摩擦起电
![电的发展(一)摩擦起电](https://img.taocdn.com/s3/m/c46827efaef8941ea76e0581.png)
摩擦起电一、现象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原理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三、为什么摩擦起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1)摩擦起电的物体带上电之后,用它靠近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时,该小物体因为在带电体的电场中,本身也因为感应而带上了电荷,且与带电体靠近的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反的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从而被带电体吸引过去。
(2)类似于磁铁吸引铁钉,铁钉在靠近磁铁后别磁化,本身也带上磁性。
四、摩擦后的电去哪里了?想一下摩擦后的丝绸和玻璃棒带电后,过一段时间就吸引不了轻小物体了,因为电已经消失了,实际上是通过空气中的尘埃微粒导走了。
摩擦后的金属棒也是带电的,如果直接用手拿,电就顺着手导走了。
试验中,常看见把摩擦后的金属棒用绝缘绳悬挂起来。
最终也会消失在空气中。
五、为什么同种物体摩擦也会带电?同种物体摩擦会带同种电,实际上被摩擦的不止这两个物体,还有物体上的杂质、污染物、空气中的粒子等。
六、一些人为规定1、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2、只有直流电才有方向.早期发现电流后,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方向,并依此进行理论研究。
以后发现了导线中只有电子才可流动,电子带的是负电,理应把方向改过才对,那样许许多多规定都要重建。
电流方向的不符合实际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影响计算.所以并没更改,在电解液中,两种流动都有。
3、电量的大小国际单位制中电量的基本单位是库仑,符号为C,简称库。
若导线中载有1安培的稳恒电流,则在1秒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积的电量为1库仑。
库伦是一个很大的单位,试想一下,两个1库伦的带电体,相距1千米,根据库伦定律:(),相互作用力为9000N。
一个电子带电量:1e=1.602 176 565 (35)×10^-19C。
高中物理每日一点十题之物体的三种起电方式
![高中物理每日一点十题之物体的三种起电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c321922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5.png)
高中物理每日一点十题物体的三种起电方式一知识点1、摩擦起电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2、接触带电将一个带电体与另一个不带电的导体接触,就可以使不带电的物体带上与带电体电性相同的电荷,叫作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1)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这种现象叫作静电感应.(2)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3)实质:电子在导体内的转移规律:近端感应异种电荷, 远端感应同种电荷。
A B +十道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7小题)1. 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M、N,带电荷量分别为-4q和+2q,两球接触后分开,M、N的带电荷量分别为( )A. +3q,-3qB. -2q,+4qC. +2q,-4qD. -q,-q2. 如图所示,不带电导体B在靠近带正电的导体A后,P端及Q端分别感应出负电荷和正电荷,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用导线将Q端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A,则导体B将带负电B. 若用导线将Q端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A,则导体B将带正电C. 若用导线将Q端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A,则导体B将不带电D. 若用导线将P端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A,则导体B将带正电3. 如图所示在绝缘支架上的导体A和导体B按图中方式接触放置,原先AB都不带电,先让开关K1、K2均断开,现在将一个带正电小球C放置在A左侧,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只闭合K1,则A左端不带电,B右端带负电B. 只闭合K2,接着移走带电小球,最后将AB分开,A带负电C. K1,K2均闭合时,A、B两端均不带电D. K2,K2均闭合时,A左端带负电,B右端不带电4. 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它们下部的金属箔片是闭合的,如图所示.现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C移近导体A时可以看到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B. C移近导体A时可以看到B上的金属箔片张开,A上的金属箔片闭合C. C移近导体A后再用手摸一下B,发现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D. C移近导体A后再用手摸一下A,发现A上的金属箔片闭合,B上的金属箔片张开5. 如图所示,把一个不带电的枕形导体靠近带正电荷的小球,由于静电感应,在a、b两端分别出现负、正电荷,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闭合开关S1,有电子从枕形导体流向大地B. 闭合开关S2,有电子从枕形导体流向大地C. 闭合开关S1,有电子从大地流向枕形导体D. 闭合开关S2,没有电子通过开关S26. 如图所示,A、B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起的金属导体,其中A带正电,B不带电,若使它们靠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导体B的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且右端的带电荷量小于左端的带电荷量B. 若A、B接触一下,则A、B均带正电,但总电荷量不变C. 若将B接地后断开,再移走A,则B带正电D. 若A不动,将B沿图中aa′分开,则B两边电荷量一定不相等7. 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如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A. B. C. D.二、多选题(共3小题)8. 半径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B带有相等的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今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A、B两球接触后移开.这时,A、B两球的电荷量之比为( )A. 2∶3B. 3∶2C. 2∶1D. 1∶29. 如图所示,把置于绝缘支架上的不带电的枕形导体放在带负电的导体C附近,导体的A端感应出正电荷,B端感应出负电荷.关于使导体带电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如果用手摸一下导体的B端,B端自由电子将经人体流入大地,手指离开,移去带电体C,导体带正电B. 如果用手摸一下导体的A端,大地的自由电子将经人体流入导体与A端的正电荷中和,手指离开,移去带电体C,导体带负电C. 如果用手摸一下导体的中间,由于中间无电荷,手指离开,移去带电体C,导体不带电D. 无论用手摸一下导体的什么位置,导体上的自由电子都经人体流入大地,手指离开,移去带电体C,导体带正电10. 如图所示,Q是一个绝缘金属导体,把一个带正电的绝缘金属球P移近Q;由于静电感应,A端出现的感应电荷量大小为q A,B端为q B,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导体Q上,q A>q BB.导体Q上,q A=q BC.用手接触一下Q的A端,拿走P后Q带正电D. 用手接触一下Q的B端,拿走P后Q带负电1. 【答案】D【解析】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接触,电荷先中和后均分,故Q M′=Q N′===-q.故选D.2. 【答案】A【解析】当导体B靠近带正电的导体A后,由于静电感应,靠近A的P端感应出负电荷,而远离A的Q端感应出等量的正电荷.此时无论哪一端接地,导体B与大地成为一个新的大导体,这时大地变成了这个新导体的远端,而P端仍然是近端,故负电荷仍然留在P端,而Q端原来感应出的正电荷被从大地流来的负电荷中和了,当断开导线再取走A后,P端的负电荷就留在导体B上,所以导体B带负电,故选A.3. 【答案】D【解析】只闭合开关K1时,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金属导体右端带的正电荷会被从大地上来的负电荷中和,所以导体右端不再带有电荷,左端带负电,故A错误.当闭合开关K2时,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金属导体B右端带的正电荷会被从大地上来的负电荷中和,所以导体B右端不再带有电荷,左端带负电,接着移走带电小球,A端的负电会被中和而都不带电,最后将AB分开,则A端和B端均不带电,故B错误.K1、K2均闭合时,导体AB的近端是A端会感应异种电荷带负电,远端通过接地线变成了无穷远,故B端不带电,故C项错误,D项正确.4. 【答案】C【解析】C移近导体A时,在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在B的右端感应出正电荷,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片均张开,选项A、B错误;C移近导体A后,不论用手摸一下B,还是摸一下A,导体A 成了近端,大地成了远端,带正电A左端仍带负电,B的右端不带电,即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选项C正确,D错误.5. 【答案】C【解析】当闭合开关S1、S2中的任何一个以后,便把大地与枕形导体连通,由于静电感应,a端仍为负电荷,大地远处应感应出正电荷,因此无论闭合开关S1还是S2,都应有电子从大地流向枕形导体,故C正确.6. 【答案】B【解析】由于静电感应,导体B的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导体右端的电荷量等于左端的电荷量,A错误;若A、B接触一下,则A、B均带正电,但总电荷量不变,B正确;若将B接地,则B和大地组成一个大导体,B是这个大导体的近端,带与A异种的电荷,即带负电,则断开后再移走A,B带负电,C错误;若A不动,将B沿题图中aa′分开,则两边的电荷量大小相等,D错误.7. 【答案】B【解析】使带电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会改变验电器上的电荷分布;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得验电器上靠近带电金属球的一端与其电性相反,而远离带电金属球的一端与其电性相同,故选项B正确.8. 【答案】AC【解析】若A、B两球带等量的同种电荷,电荷量都为Q,则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A、B两球接触后移开,A、B两球所带的电荷量的数值分别为、,则A、B两球的电荷量之比为2∶3;若A、B两球带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分别为+Q和-Q,则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A、B两球接触后移开,A、B两球所带的电荷量的绝对值分别为、,则A、B两球的电荷量之比为2∶1,故选A、C.9. 【答案】AD【解析】无论用手摸一下导体的什么位置,都会使枕形导体通过人体与大地相连,由于静电感应,导体上的自由电子将经人体流入大地,使得导体带正电,手指离开,移去带电体C,导体带正电,故选项A、D正确.10. 【答案】BD【解析】因为P带正电,所以Q上的A端出现负电荷,受P的吸引;而在B端出现正电荷,受P的排斥,不管用手接触Q的哪一处都是大地上的负电荷与Q上的正电荷中和,使Q带负电.用手接触导体的过程是一个接地过程,导体接地时都是远端(离带电体较远的一端)的电荷入地.静电感应的过程是导体内的电荷重新分布的过程,由此可知q A=q B.。
摩擦起电原理
![摩擦起电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3af297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4.png)
摩擦起电原理摩擦起电是一种常见的静电现象,它是指当两种不同材料摩擦时,由于电子的转移而产生静电荷。
摩擦起电原理是由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西门子和蒂奥菲尔斯首次提出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观察到摩擦起电的现象,比如梳子梳头发后会吸引小纸片,气球摩擦后能够吸附在墙上等等。
那么,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物质的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在一个稳定的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的数量是相等的,因此原子是中性的。
然而,当两种不同材料摩擦时,会导致电子的转移。
比如,当橡胶棒摩擦羊毛时,橡胶棒会失去电子,而羊毛会获得电子,这样就形成了正负电荷。
这是因为橡胶棒和羊毛分子内部的电子云结构不同,导致在摩擦过程中电子的转移。
其次,摩擦起电的原理还涉及到静电力的作用。
根据库伦定律,同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斥力,异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吸引力。
因此,当两种不同材料摩擦后产生了正负电荷时,它们之间会产生静电力的作用。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摩擦起电后的物体会相互吸引或者排斥的现象。
另外,摩擦起电的原理还可以通过电荷守恒定律来解释。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是不变的。
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虽然电子发生了转移,但整个系统中的电荷总量是不变的。
这就意味着,摩擦起电只是导致了电荷的重新分布,而并没有产生或消失电荷。
总的来说,摩擦起电的原理是由于不同材料之间电子云结构的差异,导致在摩擦过程中电子的转移,从而产生了正负电荷。
这些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静电力的作用,表现为物体之间的吸引或者排斥现象。
同时,摩擦起电也符合电荷守恒定律,只是导致了电荷的重新分布。
通过对摩擦起电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和作用,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起电1一.实验探究题(共10小题)1.下表是探究摩擦起电时得出的物体带电次序,表中任何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
资料1石棉玻璃羊毛木棉石蜡资料2羊毛尼龙木棉火碱树脂(1)由表中信息可知玻璃与石棉摩擦后,石棉将带电。
(2)木棉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比羊毛。
(3)由表中信息(选填“能”或“不能”)判断玻璃和尼龙摩擦后二者的带电情况。
(4)由表中信息判断木棉和尼龙摩擦后二者的带电情况。
(5)摩擦起电的原因是。
2.如图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
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
(1)把某个物体放在带电吸管一端的附近,发现吸管向物体靠近,由此现象我们并不能判断该物体已经带电,原因是。
(2)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带电吸管一端的附近,吸管被推开,说明吸管带,吸管被推开的原因是。
(3)吸管和餐巾纸摩擦起电时,中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一些。
3.如图,探究“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
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吸引的现象;由此实验可以得出。
(2)小明和小红在做此实验时,小明才做完一次实验后就得出结论,小红认为小明的实验结论不对。
你认为小明不对的原因是:。
4.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碎纸屑如图甲示,这是因为带电的玻璃棒可以;将一带电的有机玻璃棒靠近带正电的泡沫塑料小球时,相互作用情况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将此带电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如丙图所示,这是因为两金属箔片(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带上同种电荷彼此排斥。
5.如图所示,将一根带电的橡胶棒与验电器上方的金属球接触,验电器的两个箔片张开,这是由于箔片上带了种(选填“同”或“异”)电荷的缘故。
6.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靠近碎纸屑,发现纸屑能被吸引,说明摩擦起电,带电体能;用手向下捋几回塑料细丝,会越捋越蓬松,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再次证明摩擦起电,而且说明。
7.有甲、乙、丙、丁四个轻质带电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则:(1)甲、乙带电荷,丙、丁带电荷(填“同种”或“异种”)。
(2)若想知道甲小球带正电荷还是负电荷应如何操作?现提供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请你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8.在探究摩擦起电的实验中(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纸屑,是因为橡胶棒带上了电荷。
进一步实验发现,此时橡胶棒带的是负电,根据你所学习的原子结构的知识,橡胶棒带负电是因为A.失去了一些质子B.得到了一些电子C.失去了一些电子D.创造了负电荷(2)根据你的分析,毛皮摩擦过橡胶棒后,毛皮带电。
(选填“一定不”、“一定”或“可能”)(3)通过实验探究,可知道自然界存在种电荷。
9.在“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选填“正”或“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会相互吸引,这是因为。
(2)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容易粘上灰尘,折射因为扇叶转动过程中带上电荷,具有的性质,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
(3)如图乙所示,验电器A带上负电荷,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杆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观察到B验电器金属箔张开。
这表明,有一部分负电荷从转移到,电荷发生了移动,此刻电流的方向是由(选填“A到B”或“B到A”)。
10.淘气的小明将两只系着细线的气球在衣服上蹭来蹭去,当他提起细线试图让两只气球靠近时,出现了如图的现象,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时小红向两气球之间吹气,气球又相互靠近了,这是因为。
摩擦起电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实验探究题(共10小题)1.下表是探究摩擦起电时得出的物体带电次序,表中任何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
资料1石棉玻璃羊毛木棉石蜡资料2羊毛尼龙木棉火碱树脂(1)由表中信息可知玻璃与石棉摩擦后,石棉将带正电。
(2)木棉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比羊毛强。
(3)由表中信息能(选填“能”或“不能”)判断玻璃和尼龙摩擦后二者的带电情况。
(4)由表中信息能判断木棉和尼龙摩擦后二者的带电情况。
(5)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发生转移。
【解答】解:(1)因为表格中任意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所以石棉和玻璃摩擦后,石棉带正电,玻璃带负电;(2)按照题意,可知所给出的材料中次序越后的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越强。
羊毛与木棉摩擦后,羊毛带正电,所以木棉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比羊毛强;(3)可先比较玻璃与羊毛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羊毛带负电,玻璃带正电。
再比较尼龙与羊毛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羊毛带正电,尼龙带负电。
可判断它们带电情况;(4)因为表格中任意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所以石棉和尼龙摩擦后,尼龙带正电,木棉带负电。
所以可判断它们带电情况;(5)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故答案:(1)正;(2)强;(3)能;(4)能;(5)电荷发生转移。
2.如图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
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
(1)把某个物体放在带电吸管一端的附近,发现吸管向物体靠近,由此现象我们并不能判断该物体已经带电,原因是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带电吸管一端的附近,吸管被推开,说明吸管带正电,吸管被推开的原因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吸管和餐巾纸摩擦起电时,吸管中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一些。
【解答】解:(1)带电体除了吸引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外,还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所以不能判定物体是否带电;(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带电吸管与它相互排斥,所以吸管带的应该是与玻璃棒相同的电荷,即带电吸管带正电;(3)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吸管带正电,说明吸管失去电子,吸管束缚电子的能力弱一些。
故答案为:(1)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3)吸管。
3.如图,探究“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
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吸引的现象;由此实验可以得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小明和小红在做此实验时,小明才做完一次实验后就得出结论,小红认为小明的实验结论不对。
你认为小明不对的原因是:没有多次实验找普遍规律。
【解答】解:(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带有同种电荷,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
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带有同种电荷,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带有异种电荷,发生相互吸引的现象;由此实验可以得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一次实验得不出普遍结论,故小明不对的原因是没有多次实验找普遍规律。
故答案为:(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没有多次实验找普遍规律。
4.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碎纸屑如图甲示,这是因为带电的玻璃棒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将一带电的有机玻璃棒靠近带正电的泡沫塑料小球时,相互作用情况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将此带电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如丙图所示,这是因为两金属箔片失去(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带上同种电荷彼此排斥。
【解答】解: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够吸引碎纸屑如图甲所示,这是因为带电的玻璃棒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因为小球带正电,玻璃棒也带正电,故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用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铂片的电子与正电荷中和,金属铂片失去电子带正电,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故答案为: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失去。
5.如图所示,将一根带电的橡胶棒与验电器上方的金属球接触,验电器的两个箔片张开,这是由于箔片上带了同种(选填“同”或“异”)电荷的缘故。
【解答】解:将一根带电的橡胶棒与验电器上方的金属球接触,则验电器的两个箔片由于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故答案是:同。
6.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靠近碎纸屑,发现纸屑能被吸引,说明摩擦起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用手向下捋几回塑料细丝,会越捋越蓬松,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再次证明摩擦起电,而且说明同种电荷相排斥。
【解答】解:(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了正电,由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所以当其靠近碎纸屑时,碎纸屑会被吸引过来。
(2)被手捋过的塑料细丝带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细丝之间由于相互排斥而蓬松,越捋,细丝带的电荷越多,斥力越大,细丝会越蓬松。
故答案为: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相排斥。
7.有甲、乙、丙、丁四个轻质带电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则:(1)甲、乙带同种电荷,丙、丁带异种电荷(填“同种”或“异种”)。
(2)若想知道甲小球带正电荷还是负电荷应如何操作?现提供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请你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对此问题进行探究: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小球甲,观察现象,若小球甲与玻璃棒互相吸引,则小球甲带负电荷,若小球甲与玻璃棒互相排斥,则小球甲带正电荷。
【解答】解:(1)甲、乙相互排斥,说明甲、乙一定带同种电荷;丙、丁相互吸引,说明丙、丁带异种电荷。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小球甲,观察现象,若小球甲与玻璃棒互相吸引,则小球甲带负电荷,若小球甲与玻璃棒互相排斥,则小球甲带正电荷。
故答案为:(1)同种;异种;(2)想知道甲小球带正电荷还是负电荷,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小球甲,观察现象,若小球甲与玻璃棒互相吸引,则小球甲带负电荷,若小球甲与玻璃棒互相排斥,则小球甲带正电荷。
8.在探究摩擦起电的实验中(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纸屑,是因为橡胶棒带上了电荷。
进一步实验发现,此时橡胶棒带的是负电,根据你所学习的原子结构的知识,橡胶棒带负电是因为BA.失去了一些质子B.得到了一些电子C.失去了一些电子D.创造了负电荷(2)根据你的分析,毛皮摩擦过橡胶棒后,毛皮一定带电。
(选填“一定不”、“一定”或“可能”)(3)通过实验探究,可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解答】解:(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因得到电子而带负电;(2)橡胶棒因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因此毛皮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3)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