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实例
高中化学教案【最新10篇】
高中化学教案【最新10篇】篇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催化作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使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课时安排:第1课时:乙酸的性质及酯化反应实验(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质部分)第2课时:酯化反应问题讨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过渡】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
“酒是越陈越香”。
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板书】乙酸的酯化反应【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实验结束后,互相比较所获得产物的量。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二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三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模板7篇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模板7篇高中化学优秀教案模板篇1一、对教材的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①离子键;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
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讨论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024年高中人教版化学教案5篇
2024年高中人教版化学教案5篇高中人教版化学教案篇1一、教材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
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
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精品多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精品多篇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九、课后作业 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熔点#(高、低),密度#(大、小),硬度#(大、小)。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知识与技能:篇一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2.使学生了解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质;教学重点乙炔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乙炔分子的三键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1.通过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认识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键结构;2.实验验证乙炔的化学性质;3.类比、分析得出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质。
教学过程前面我们将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间又连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双键的共平面结构,现在如果通过反应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的这种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
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分子就是乙炔分子。
在该分子里两个碳原子之间有3个共用电子对,即以叁键形式结合,据此,请大家写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按要求书写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前板演:一、乙炔分子的结构和组成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CaC2+2H2OC2H2↑+Ca(OH)2乙炔可以通过电石和水反应得到。
实验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投影显示]实验室制乙炔的几点说明:①实验装置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气密性,只有气密性合格才能使用;②盛电石的试剂瓶要及时密封,严防电石吸水而失效;③取电石要用镊子夹取,切忌用手拿电石;④作为反应容器的烧瓶在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处理;⑤向烧瓶里加入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下,严防让电石打破烧瓶;⑥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向烧瓶里加水时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当乙炔气流达到所需要求时,要及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电石是固体,水是液体,且二者很易发生反应生成C2H2气体。
高中化学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教案(精选5篇)高中化学教案1第一单元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一、学习目标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2Na+Cl2=2NaCl2Fe + 3Cl2 2FeCl3H2 + Cl2 2HClCl2+H2O 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 O2↑+ 2HCl[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范文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范文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化学教案,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化学教案(一)《钠》教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同样,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利用计算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内容,有些反应现象不是很明显,讲述的内容不是很直观,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使之更加通俗易懂。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
《钠》是碱金属这章的第一节,作为学习高中化学最重要的金属章节,通过学习钠能对碱金属这章有个大致了解。
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们对元素的学习主要通过学习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通过《钠》这节的学习,可以了解活泼金属的一些通性,以及保存方法。
二重点,难点这一节的重点就是钠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还有钠的物理性质——颜色。
难点就是钠与氧气在充足及过量时候的反应,还有就是实验,由于反应速度快,难以观察,最后就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教学理念及其方法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能使学生看到没有条件做的实验。
在学习中加入乐趣,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对反应速度快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慢放实验的动化,使学生能看清楚过程。
2 涉及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结合过程,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可以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使反应变得直观,更容易理解。
3 对于钠与水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通过动画来展示实验不当造成的后果。
四教学过程1 首先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2 再以水灭火图片给学生观看,然后以钠放入水中为参比,激发学生的兴趣3 接着老师通过真实实验,果然如动画所放,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时教师再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先记住一些知识3 再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演示,能更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高中化学10分钟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10分钟教案(精选5篇)高三化学胶体教案篇一第二单元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的概念;了解胶体的性质;了解胶体的实际应用。
2.掌握胶体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掌握胶体的精制方法;理解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初中已有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列表比分散系的有关知识。
要重视以旧带新,联系已学过的与胶体知识有关的基础,以达到边复习边旧知识、边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2.结合实验和列表比较,从观察比较中认识胶体的本质特征。
3.胶体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到记忆难、应用难等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归类知识。
一节胶体一.教学目标1.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了解胶体特征。
2.能够从分散质微粒的大小、分散系的性质等角度理解胶体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3.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以及胶体的精制。
理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法原理。
二、教学过程1.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分散系一般有三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把分散系分成以上三种的依据是_________,当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 nm时,是_________,大于100nm时,是_________,在1 nm~100nm之间时是_________。
2.如何分离胶体与浊液_________,如何分离胶体与溶液_________;如何分离浊液与溶液_________,胶体净化的方法是_________,为什么可以采用该办法_____________。
3.胶体的形成不是物()质_________的反映,而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形式。
根据分散剂的不同,可分为溶胶,如_________;______溶胶,如_________溶胶,如_____等。
三、重点、难点点拨1.如何理解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渗析的关系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 nm~100nm之间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了胶体的性质。
高中化学《甲烷的化学性质》案教师资格面试教案范例
高中化学《甲烷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甲烷的基本化学性质,包括燃烧、取代反应等。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甲烷的燃烧反应2. 甲烷的取代反应3. 甲烷的实验室制法4. 甲烷的物理性质5. 甲烷的化学性质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甲烷的燃烧反应、取代反应及化学性质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甲烷取代反应的机理和化学性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甲烷的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甲烷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甲烷的化学性质。
2. 甲烷的燃烧反应:讲解甲烷的燃烧反应原理,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 甲烷的取代反应:讲解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甲烷的实验室制法:讲解甲烷的实验室制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5. 甲烷的物理性质:讲解甲烷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6. 甲烷的化学性质的应用:讲解甲烷的化学性质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思考。
7. 课堂小结:总结甲烷的化学性质,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练习题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
2. 评估内容:学生对甲烷的燃烧反应、取代反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评估标准:能正确解释实验现象,熟练操作实验仪器,回答问题准确。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保证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清晰明了。
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教学过程: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8篇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8篇高中化学优秀教案8篇高中化学优秀教案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根据“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是新课程的根本理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问题循环的过程。
心理学那么告诉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要求,即渴望有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时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探究,当学消费生思维障碍时,应为学生提供支撑性问题,使学生抑制思维障碍,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是一种优良的教学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严密联络生活,创设出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地进展实验探究,让他们实在体会到化学的乐趣、微妙与价值。
〔二〕教学背景分析^p1、学习内容分析^p〔1〕课标要求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Ⅰ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根据消费、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本节内容组成及模块教学要求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以及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认识铝的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化合物的不同,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响方程式和离子反响方程式。
〔3〕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铝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三章第二节第二个框题,是中学化学的根底知识,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理解和应用的根本知识。
学习该知识,不仅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离子反响等根本概念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也可以为必修2物质构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根底,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根本方法。
因此,本部分内容本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优秀10篇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优秀10篇新学期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对比的学习方法。
4、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5、通过了解侯德榜制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na2o2的性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用具投影仪、小试管、大试管、小烧杯、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气球、小烧杯、铁架台、镊子,na2o2、na2co3、nahco3固体,nahco3、bacl2溶液,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试剂。
●课时安排:共1课时●第一课时:钠的氧化物:氧化钠与过氧化钠●教学过程[设问]有人打电话119,意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学生]有火情发生。
[设问]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呢?[学生]水、灭火器等。
[讲解]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比空气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
而今天,我却要用水和二氧化碳来点火,大家相信吗?[演示实验2—6]蘸有na2o2的脱脂棉与水的反应。
[补充实验]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并用镊子夹取蘸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脱脂棉剧烈燃烧。
[补充实验]也可以用此法:用脱脂棉包一定量的过氧化钠,请学生用玻璃管吹气,过一段时间,棉花就会剧烈燃烧,所以也叫“吹气生火”[设问]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展示过氧化钠][教师]原来,是这种叫做过氧化钠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课]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钠的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板书]一、过氧化钠[教师]由刚才的实验我们可知,na2o2可与h2o和co2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演示实验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优秀高中化学教案
优秀高中化学教案高中化学教案(一)《化学反应热的计算》高中化学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训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学习过程温习旧知问题1、什么叫反应热?问题2、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变化?问题3、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问题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问题5、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化学方程式热方程式相似点不同点学习新知一、盖斯定律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什么叫盖斯定律?问题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练习已知:H2(g)=2H (g) ; △ H1= +431.8kJ/mol1/2 O2(g)=O (g) ; △ H2= +244.3kJ/mol2H (g) + O (g)= H2O (g); △ H3= -917.9 kJ/molH2O (g)= H2O (l); △ H4= -44.0 kJ/mol写出1molH2 (g) 与适量O2(g)反应生成H2O (l)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反应热的计算例1、25℃、101Kpa,将1.0g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18.87kJ热量,求生成1moL氯化钠的反应热?例2、乙醇的燃烧热: △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例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1)CH3COOH(l)+2O2=2CO2(g)+2H2O (l);△H1=-870.3kJ/mol(2)C(s)+O2(g) =CO2(g);ΔH2=-393.5 kJ/mol(3)H2(g)+O2(g)=H2O(l);△H3=-285.8kJ/mol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2C(s)+2H2(g)+O2(g) = CH3COOH(l);ΔH=?思考与交流通过上面的例题,你认为反应热的计算应注意哪些问题?课堂练习1、在 101 kPa时,1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 890 kJ的热量,CH4 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6篇)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6篇)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篇一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内容和进度:第二节醛、酮及习题讲评第一课时:(1)以乙醛为例学习醛基的化学性质;甲醛的反应及相关计算。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简单介绍酮的性质。
第三课时:《步步高》醛的练习讲评。
第四课时:《步步高》酮的练习讲评2、教学目标:认识醛类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主要通过醛类的典型代表物──乙醛,介绍了乙醛的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主要通过实验来归纳乙醛的性质;结合乙醛的结构特点,复习和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图;结合乙醛的加成反应,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3、资料准备: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实验药品、仪器、视频4、新课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第一课时醛学生已经掌握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了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化学反应中可能的变化,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对比羟基和醛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乙醛的化学性质,落实“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最后通过小结醛基的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迁移到醛类化合物,并掌握醛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首先提示讨论乙醛的结构特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然后开展实验探究,探究乙醛的还原性。
探究乙醛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与银氨溶液、与cu(oh)2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反应规律。
讨论小结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学习:边讲、边讨论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讨论反应规律,1 mol 醛基(—cho)可还原2 mol ag+或2 mol cu(oh)2,醛基(—cho)转化为羧基(—cooh)。
迁移提高:根据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规律,写出甲醛、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中必修一化学教案人教版6篇
高中必修一化学教案人教版6篇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教案设计篇一实验目的1、通过让学生亲自做钠及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使学生加强对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实验重点1、通过实验巩固对钠及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实验难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初步培养其设计实验和评价实验的能力。
实验用品试管、试管夹、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滤纸、粗玻璃管(10mm×10mm),带导管的橡皮塞、铂丝、蓝色钴玻璃、铝箔、火柴、小刀、水槽、镊子、蒸发皿、细长玻璃管、脱脂棉、气球。
钠、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体及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形式单人单组实验过程[引入]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钠及化合物性质。
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实验三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实验内容。
[板书]一、钠的性质。
1、钠与水反应。
2、钠在空气中燃烧。
二、过氧化钠的性质。
1、na2o2与水的反应。
2、na2o2与co2的反应。
三、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1、nahco3的不稳定性。
2、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
3、na2co3与nahco3的鉴别。
四、用焰色反应检验na+、k+、cu2+。
[提问]1、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试管中为什么不能有气体?2、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3、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是什么?[注意]: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
2、实验中所取钠块不得超过黄豆粒大小。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思考]:1、如果将钠与盐酸溶液反应,钠是置换水中的h,还是置换hcl中的h?2、一开始我们发现na用煤油保存,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对钠的性质的研究,你能说出为什么吗?4、用盐的固体或溶液做焰色反应的实验时,何者现象更明显?[布置作业]填写好本次的`实验报告,并能熟练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为了化学课的教学课堂,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编写教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化学教案模板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中化学教案模板篇1一、教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全部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整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领全部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
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进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
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人们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又通过化学反应来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学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确保社会的可连续发展。
2、本节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二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
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应了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示学生摸索,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
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用,煤的燃烧,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相伴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进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知道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
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摸索,勇于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实验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同时,通过设置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最新10篇)
高中化学教案(最新10篇)教学设计方案篇一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篇二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
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篇三一、教材分析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从有无离子参加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第一课时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度深化酸、碱、盐的定义,水到渠成的转入离子反应的讨论。
第二课时从概念出发,结合探究实验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内容在中学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
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的概念、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等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知道酸、碱、盐的溶解性。
但是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初步接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案例
高中化学教案(一)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教学过程:[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
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固体、固体、固体、固体不导电,而溶液、溶液、溶液、溶液都能导电。
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概念:[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如:、、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例:蔗糖、酒精等。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
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实验1-1[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5篇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5篇高中化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 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 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 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 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
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 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 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 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 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 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 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 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 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
此外, 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 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 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 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拓宽学生的思路, 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 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 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的产量, 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教案实例【篇一:高中化学教案】高中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气体摩尔体积[第二课时]》教案模板教学设计示例二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第二课时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特别是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基础上,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有关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了解学科间相关知识的联系。
情感目标[讨论] 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和气体中的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由学生回答) [板书]2.类型(1)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和气体中的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投影] 例题1:在标准状况下,2.2gco2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 1.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2.学生在黑板上或练习本上演算。
[强调] 1.解题格式要求规范化。
2.计算过程要求带单位。
[板书](2)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投影] 例题2:在标准状况下,测得1.92g某气体的体积为672ml。
计算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讨论] 分析已知条件首先计算气体的密度:然后求出标准状况下22.4l气体的质量,即1mol 气体的质量:[学生解题] 分析讨论不同的解法。
[投影] 例题3:填表[练习]若不是标准状况下,可以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解题。
某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4,求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由于是同温同压,所以式量的比等于密度比。
[板书](3)混合气体[投影] 例题3:已知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4 :1,求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 已知混合气体的组成,求其相对分子质量,应先求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如用n1、n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m1、m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摩尔质量;v1、v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可由下面的公式求得:? ?? ?2下一页计算的结果是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
这一数值要求学生记住,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判断某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还是小,直接把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行比较即可。
例如:二氧化碳的式量为4429,密度比空气的大。
氢气的式量229,密度比空气的小。
co的式量为28,密度与空气的接近。
[小结] 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公式、单位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
[课堂检测]1.在相同的条件下,两种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必然()a.体积均为22.4l b.具有相同的体积c.是双原子分子 d.具有相同的原子数目2. 同温、同压下,h2和he两种气体单质的,如果质量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体积比为2 :1b.原子个数之比为2 :1c.密度之比为1 :2 d.质子数之比为1 :1 参考答案:1. b2. b、d [作业]质量监测有关习题板书设计:二、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2.类型(1)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和气体中的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2)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3)混合气体探究活动摩尔气体常数的测定定义1 摩理想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p0v0/t0值,叫做摩尔体积常数,简称气体常数。
符号 r原理用已知质量的镁条跟过量的酸反应产生氢气。
把这氢气的体积、实验时的温度和压强代入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中,就能算出摩尔气体常数r的值。
氢气中混有水蒸气,根据分压定律可求得氢气的分压(p(h2)=p(总)-p(h2o)),不同温度下的p(h2o)值可以查表得到。
操作(1)精确测量镁条的质量方法一:用分析天平称取一段质量约10mg的表面被打亮的镁条(精确到1mg)。
方法二:取10cm长的镁带,称出质量(精确到0.1g)。
剪成长10mm的小段(一般10mm质量不超过10mg),再根据所称镁带质量求得每10mm镁条的质量。
把精确测得质量的镁条用细线系住。
(2)取一只10 ml小量筒,配一单孔塞,孔内插入很短一小段细玻管。
在量筒里加入2~3ml6mol/l硫酸,然后十分仔细地向筒内缓慢加入纯水,沾在量筒壁上的酸液洗下,使下层为酸,上层为水,尽量不混合,保证加满水时上面20~30mm的水是中性的。
【篇二:高中化学教学案例(一)】教学案例娄烦中学李照亮亚铁离子的检验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社会飞速进步,给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改革方案把课程的综合开发研究与实验提到了首要位置。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只有注重探究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才能造就适应当今社会所需人才,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特别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深知责任重大。
上课前,要认真剖析学生的认知,钻研课标要求,挖掘教材深度。
通过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每当学到元素化合物时,需要通过演示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明了。
在必修1第三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铁的重要化合物”实验3-9中,我在以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事先精心准备了实验。
用煮沸的蒸馏水新配制feso4 溶液和naoh 溶液,在 feso4 溶液中放入小铁钉以防氧化。
实验3-9取少量fecl3 和feso4 ,然后滴加naoh 溶液,让学生观察现象。
做完fecl3 中加入naoh溶液,准备做feso4与naoh的反应,当做到把吸有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准备慢慢伸入液面以下,并强调让学生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发现同学们低头耳语,有大胆的学生提出:初中讲胶头滴管的使用时,它必须在容器(试管)的上方,不让伸入容器中,是不是老师的演示动作错误?我本想就实验目的给学生做出口头解释,但忽又喜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现疑点,勇于质疑,这是特别好的现象啊,应该尊重学生的疑问,让他们通过对比实验得出更加准确而深刻的答案。
于是,我把滴管放在试管口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生成了灰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了灰绿色,最后变成了红褐色。
此时,学生们用惊疑的眼光看看教材,再看看实验结果,纷纷议论:为什么实验现象与教材不符?面对这种在意料中的情况,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学生们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踊跃发言,归纳出如下几条原因:(1) feso4 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较长,易被空气氧化。
4fe(oh)2+2h2o+o2=4fe(oh)3(2)在滴加naoh 溶液过程中引入了氧气。
(3)盛放naoh 溶液的试剂瓶没有用橡皮塞,没有与空气隔绝。
(4)两种溶液中溶有氧气。
学生们提出制取氢氧化亚铁关键应该是保证氢氧化亚铁不与氧气接触。
改进方案有:(1)加热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赶出溶液中的氧气,并趁热滴定。
(1)长颈胶头滴管应伸入试管,最好伸入feso4 溶液中,并慢慢挤出。
(2)把feso4溶液表面加保护层,如煤油、植物油等。
面对学生们积极探究的热情,面对热烈的课堂气氛,我对学生们大胆设计,勇于探究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行了表扬和肯定,同时对他们的方案进行了评析,给予了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寻找出最佳方案,并重新进行了实验。
把盛有feso4溶液的试管加入少量的植物油以隔绝空气,再加将用煮沸的蒸馏水配制好的naoh溶液,用长颈胶头滴管伸入feso4溶液面下,慢慢挤出naoh溶液,实验现象出现了:先看到了白色絮状沉淀,而后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与教材描述完全相符。
此时,我与学生都露出了喜悦而轻松的神情,好似我们共同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本节课达到了高潮,师生之间产生了共鸣,更让人高兴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对教师教材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这种教学片断很多。
如金属铝与酸的反应,喷泉实验等。
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片断,学生将会受益匪浅,教师也会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案例反思:一节课在激情中开始,在兴奋中结束。
虽然下课了,但我仿佛还处在学生有条理的发言和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中,当然这节课带给我深刻的思考:(1)摆正位置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勇于质疑、敢于探究,相信学生的能力。
以前,虽然也探究,但只是对课文中有探究活动时才进行,大多数是以讲习互动为主,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很强,是很有潜能的,一定要让他们每节课都动起来,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能力。
(2)相信学生学生的探究、讨论、归纳,给我很大启示,学生的潜能和可塑性很强,对其能量的培养,主要不是学生能不能做到,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不能正确引导,能不能给予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占着课堂的绝对主动权,很少给予学生发挥的机会,总认为学生只能通过教师讲析,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认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去思考、去掌握、去讨论、去归纳,给学生创造一切可能与机会,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探索和实践,获得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篇三:高中化学必修一课堂导入案例】1、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提出如下的问题:在烧开水时,用煤火炉烧,水开时常常会溢出来。
水洒在通红的煤上,火不但不熄灭,反而“呼”地一声,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
这是为什么?分析: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的,因为水是能灭火的,大多数学生对这个问题很疑惑,甚至处于矛盾中。
但阅读了教材之后,学生弄明白,原来是水和炽热的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因此就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
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处于疑问和矛盾之中,然后再将问题展开,层层深入。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认识,掌握新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得到了乐趣,增强学习信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学习了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性质后,把这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
问:“配制波尔多液能不能在铁桶中进行?为什么?”再如:学习了碳酸钠的性质后,问:“做馒头时,面团经过发酵后生成一些酸,此时可加入一些纯碱溶液,用力揉和,然后做成馒头。
蒸熟的馒头变得疏松多孔,为什么?”分析:学生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论和探讨,共同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
配制波尔多液不能在铁桶中进行,因为,波尔多液是用硫酸铜和熟石灰按一定比例来配制的,波尔多液中的硫酸铜能跟铁桶上的铁反应,从而腐蚀铁桶,使波尔多液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