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
中国近代以来二胡音乐的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二胡音乐的发展近代以来,二胡音乐在中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二胡演奏技巧、曲风流派以及重要作品等方面,对中国近代以来二胡音乐的发展进行综述。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对西方音乐的学习和融合,在这种背景下,二胡音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
到了20世纪初,随着西洋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二胡技巧逐渐丰富起来。
二胡开始采用指板式演奏,以适应更加复杂的音乐要求。
同时,二胡音乐开始融入了西方的和声、节奏和演奏技巧,使其音乐风格更加多元化。
二胡音乐的发展与流派的形成离不开一批杰出的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努力。
著名的二胡演奏家胡芦巴是20世纪初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不仅在技巧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积极融入了西方音乐元素,使二胡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郭祥霆、丁善德等也为二胡演奏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世纪中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雅俗共赏的音乐理念得到了强调,民间艺术如二胡音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著名二胡演奏家和作曲家阎肃在这一时期开始探索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结合,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例如《梅花三弄》和《二泉映月》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二胡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和艺术内涵,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之作。
近年来,二胡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的演奏风格和曲风流派层出不穷。
其中,民间曲风和西洋古典曲风成为二胡演奏的两个重要方向。
民间曲风如京剧二胡、川剧二胡等,以其情感表达和戏曲音乐特色吸引了广大观众。
而西洋古典曲风则在演奏技巧、和声体系和曲调结构等方面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今天,二胡音乐已经可以演奏各种类型的音乐,包括古典、流行、爵士等。
二胡音乐在中国的受众群体也在不断扩大。
二胡音乐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不仅在各种音乐演出中活跃起来,还在传统文化活动、教育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胡音乐也开始与其他音乐形式融合,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如与交响乐团合作的《二泉映月》等。
中国近代以来二胡音乐的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二胡音乐的发展中国近代以来二胡音乐的发展中国二胡早在唐朝就出现了,谓之为奚琴,当时用竹片摩擦而发音。
一千多年过去了,二胡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在茫茫的历史长河当中,真正让这件乐器变身的时间却很短,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民族音乐大师刘天华先生对乐器演奏方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良,并在作品等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之后,这才为她后来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甚至是起决定性的基础。
继刘天华以后,民间艺人华彦钧(又名瞎子阿炳)又对在演奏及作品方面作了进一步拓展,二胡音乐就更加丰富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十分重视民乐的发展,二胡音乐也突飞猛进,现在可以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一件民族乐器了。
下面就来谈谈近代以来二胡音乐的发展情况。
一、演奏技巧方面二胡音乐发展了一千多年以来,在技巧方面,实际上一直处在民间状态。
从刘天华开始,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并借鉴吸收了西洋的作曲理论和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对二胡演奏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改革。
长期以来,二胡一直都在一个把位上演奏,在他的研究下,扩展到许多个把位,使得二胡音域一下宽广了许多,这在当时可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后来又对按弦、揉弦做了改进,这都是前所未有的大变化。
在乐器演奏方法出现重大变革的形势下,演奏技巧的新发现如雨后春笋之势。
右手方面有了长弓、中弓、短弓之分,后又发明了顿弓、抛弓、顿跳、颤弓等。
左手技巧出现了各种滑音、颤指、揉弦、打音、换把等。
这一来,二胡无论在音域、音色、音量等方面的综合水平都上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一时期,无论从那一个角度二胡发展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二胡作品方面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二胡音乐创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二胡新作品如《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赛马》《江河水》等作品的产生,大大推动了二胡音乐艺术的发展,中国出现了又一次二胡艺术发展高峰。
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二胡音乐作品更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风格,各种体裁,各种题材的二胡作品以多元化的趋势出现,大大拓宽了二胡的表现力以及传统二胡演奏曲目的范围,使二胡的演奏技术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
浅谈中国近现代器乐的发展历程-主要以二胡的发展历程为例
浅谈中国近现代器乐发展历程—主要以二胡的发展历程为例辽宁师范大学116029摘要:1919年至1949年的37年里,中国的音乐发展和文化发展趋势呈现一致,并且形成了这一时期历史下的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民族乐器在不断地沉淀和发展。
我国的民族乐器不仅有着许许多多的种类和演奏形式,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还运用这些民族乐器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传统的民族乐器是我国历史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艺术符号。
关键词:乐器、二胡、音乐家、发展历程前言:我国是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远在大约三千年半以前,我国早期的传统乐器制作就早已逐步显现露出展示了其它艺术的某些独特性与艺术多元性,在安阳曾侯乙古墓遗址出土过的一批文物标本中,编钟、编磬、鼓、箎钟、笙箫、琴、瑟、排箫等十八种古代乐器标本共15件,其中种类之全、数量之多都可以证明我国民族乐器多元性与独特性的特点。
这些宝贵的音乐遗产丰富了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历程,同时这些也是我们民族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中国近现代民族器乐发展历程近代新的民族器乐体系是由近代新型民族器乐艺术与古代传统民间器乐两部分综合构成出来的,谈到近代新型民间器乐艺术的整体发展上要显得比古代传统民族器乐发展更加充分的更加丰富,新型民间的民族器乐创作的各类现代艺术作品大部分也都是近代新创作过的。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民族乐器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现代。
器乐独奏方面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渔舟唱晚》、《十面埋伏》、《二泉映月》等。
二、中国近现代二胡的发展历程1915-1949年为我国二胡创作的第一个初创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二胡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发展背景下,出现了国内大批适合社会上各个生活阶层音乐创作演奏人才。
这些器乐作品大部分是使用了沉重的艺术笔调和较为精干凝练的现代音乐话语,表达唱出的了年轻作曲家的对当下社会现状深深的矛盾不满,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无助的无奈,以及内心对于更遥远的新生活美好的美好期待。
朱昌耀与《江南春色》
朱昌耀与《江南春色》作者:徐梦洁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8期【摘要】二胡是我国最具代表性、极富歌唱性的传统民族器乐之一。
因其音域宽广,音色柔美独特,极富表现力等特点广受人们的喜爱。
江南地区作为二胡艺术发展的摇篮,孕育出一代代作曲家和二胡演奏家。
朱昌耀先生作为“南派”二胡艺术的代表人物,在二胡演奏以及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上,都有着他独特的见解。
本文主要通过对朱昌耀先生生平的了解,从人文、环境等方面考虑,浅析朱昌耀的二胡艺术所产生的原因,以他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江南春色》为例,从乐曲的创作背景、整体结构和演奏技巧、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演奏技巧;“南派”二胡;朱昌耀;江南春色【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二胡是中国传统的弓弦类乐器,二胡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二十世纪是二胡艺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衍变都对其影响巨大。
江苏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将二胡这件草根乐器带进了高等学府,用音乐带领迷茫的人们前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中国的成立,二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主题亦呈现多样化,曲目内涵加深。
在一代代二胡艺术家共同努力下,中国二胡的发展逐步进入了全民化、多元化的新时期。
近年西方乐器文化不断的渗透,我国的传统乐器无可避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的传统器乐关注度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
一、二胡简介(一)二胡的历史关于二胡最早的记载在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为来自北方,故认为是胡人制造,所以被叫做胡琴,沈括《梦溪笔谈》里有“马尾胡琴随汉车”,唐朝诗人岑参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
到了近代,胡琴更名为二胡,近百年来,二胡音乐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许多民间合奏的场所中,常常能看到二胡的身影,它是一件伴奏的好乐器,也是许多流浪艺人谋生的工具。
一直到刘天华的出现,这位一代宗师将二胡进行了改良,为二胡设立了千金,借鉴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大拓宽二胡的音域范围,改良了音色,丰富了表现力,他使这件叫花子乐器登上了大雅之堂。
浅谈近现代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
2 0 1 4 年 3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o 1 . 3 5No . 3 Ma r . 2 0 1 4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胡 曲创 作开始 进 入一 个新 的发 展 阶段 。
斯》 等高难度乐 曲。用 两根 弦演奏 四根弦的作 品无疑
二 胡是 中国古老 的 民族拉 弦乐器 之一 。 二 胡最 大不满与抨击。 这首乐曲也开创了二胡这件乐器的 初被称为胡琴或南胡 , 在沈括的《 梦溪笔谈》 中有关 演 奏 风格 , 对后世 影 响深远 。 于胡琴最早的文字记载 , 称“ 马尾胡琴随汉车 ” 。根 但 是这 时 的二胡 还没 能走 出 民间的艺 术状 态 , 据史书记载 , 二胡 的前身可能是“ 奚琴” ( 稽琴 ) , 在 真正把 二胡带 入艺术 殿 堂的是二胡 大师刘 天 华 唐代的北方奚族 , 用竹片夹在两弦之间磨擦而发音 ( 1 8 9 5 — 1 9 3 2 ) 。 刘天华先生创作 了二胡十大名曲《 病 的叫奚琴。到了公元 1 1 世纪 ,宋代音乐理论书籍 中吟》 《 良宵》 等, 使二胡真正走人了独奏的时代。 刘 《 乐书》 有关于奚琴的记载 : “ 奚琴本胡乐也 , 出于弦 天华先生继承并发扬了二胡的演奏风格及特点 , 它 而形亦类焉 , 奚部所好之乐 , 善其制 , 以竹扎之 , 至 借鉴了西方小提琴 的演奏的大段落颤 弓以及音乐 今民间用焉。 ” 关于胡琴的记载在《 元史 ・ 礼乐志》 有 创作手法 , 并确定和运用了多把位的演奏手法。所 这样一段文字 : “ 制如火不思 , 卷颈龙首 , 二弦 , 有弓 有这些, 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 捩之 , 弓之弦以马尾 。 ” 明代尤子求《 麟堂秋宴图》 所 深刻性, 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 绘的胡琴 图与现在 的二胡很相似 ,即卷颈龙首 , 二 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 , 使二胡成为民乐中的主角与代 弦, 用马 尾拉 奏 , 并 置有 千斤 。 二胡 这件 乐器历 史 悠 表 ,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久, 但在近现代以前它主要是用于各戏曲伴奏的乐 二胡从这时起真正地走入了专业演奏的时代。 件, 没有 固定的演奏技法与独奏乐 曲 , 都是乐师根 第二 时期 : 改革 发展期 ( 1 9 4 9 — 1 9 8 9 ) 据歌 曲的感觉 即兴 配器 , 演 奏手 段也 比较 单 一 。但 建 国初期 百废 待 兴 , 人 们都 积极 地 投 身到社 会 进入近现代以来 , 随着西方音乐 的传人以及 国乐大 主 义建设 的大潮 中 , 文学艺 术 界也 在积 极 地 响应 国 师的努力 , 这件古老的乐器也终于在 民族音乐 中脱 家 的号 召 。在这 一 时期 , 中国社会 发生 的最 深刻 、 最 颖而出, 登上了独奏的舞台。 彻 底 的变化 同样 给二 胡 艺 术 创作 带 来 了巨 大 的时 第一 时期 : 改革 萌芽 期 ( 1 9 3 0 — 1 9 4 9 ) 代推进力, 由此, 二胡艺术创作的探索与尝试均有了 这一时期二胡的演奏艺术正处于民间状态 , 多 新 的历史性 的突破与发展 。在此之前 , 经 由二胡大 是 以伴奏音乐为主 ,但是 已经有 了开拓创新 的萌 师 刘 天华 的改革 , 二 胡 已经确 立 正统科 学 的演 奏手 芽 。这一时期民间出现了一个代表人物华彦钧 , 他 法 , 所以这一时期继承 了前人 的创作 手法 , 创作 了 饱尝社会疾苦 , 靠拉一把二胡要饭度 日, 也因此经 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二胡独奏 曲,如 《 喜送公粮》 历他创作出了一首旷世之作《 二泉映月》 。 这首乐曲 《 乡村售货员》 《 赛马》 等。 这些乐曲在技术上较前一 是 民间乐 曲 的结构 , 由于作者 经 常走 动 于大街 小巷 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乐曲演奏速度和技巧方面 要饭度 日, 也受 当地 民歌 的熏陶 , 所 以即兴演奏久 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 但是在乐 曲表现上因为受到社 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这首乐啦的最初结构 。 我们现在 会 的影响 , 表现主题 比较单一 , 多是以赞美党 、 歌颂 听得这个版本是后人修改的, 通过这首质朴的乐曲 社会 主义 为 主 , 政 治意 义 比较浓 厚 。 由于文 化 大革 反映出作者当时心里的极大地苦闷 ,但又无 可奈 命 动荡 的十年 , 全 国各行各业都受到 了影响 , 二胡 何, 每天晃晃度 日, 也表现 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极 创作也基本处于建 国初期的状态 。 文革” 结束后 , 二
二胡发展历程
通常,一把新制作的二胡,它的发 音一般是不够悦耳的,需要经过几个月 甚至几年的使用,等到蟒皮的性质逐渐 稳定之后,音色才会柔美动听。因此, 选购新二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它将来 的发展前途。
沈括《梦溪笔谈》载:“马 尾胡琴畔汉车,曲声犹自怨单 于”。甘肃榆林石窟元代壁画中 有一乐伎拉奏乐器,此器卷颈, 二弦,以弓奏之,为我们提供了 珍贵的图象。
到了元代,随着少 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 的交流和融汇,胡琴的 形制又有了新的发展, 更加接近于现在的龙头 二胡。那时候,胡琴不 仅在宴乐中用于独奏和 合奏,而且还广泛地用 于军队的演奏活动当中。 也就是从元代开始,胡 琴的名称便逐渐成为中 国拉弦乐器的泛称了。
二胡的琴弦一般使 用丝弦或者是钢丝弦, 两根弦的粗细是不一样 的。从50年代以来,钢 丝弦已经被普遍地采用 了。
二胡上五种常用定 弦是15弦、52弦、63弦、 37弦和26弦。其中15和 52这两种定弦通常称作 基础定弦,属于按把法, 应用也比较广泛。其余 三种定弦属于切弦法。
三、胡琴分支
高胡 《雨打芭蕉》
板胡 《月牙五更》
板胡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名 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 最初,板胡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当 地的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比如像豫剧、河 北梆子、评剧、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为主要 伴奏乐器的。由于板胡和中国的戏曲、曲艺 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此它在演奏戏曲、 曲艺音乐时最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地方戏 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善于表现各 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 者的努力下,板胡的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 发展,使许多新品种加入了"板胡家族"。其 中有中音板胡、高音板胡,三弦板胡,竹筒 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是"板胡家族"的" 新成员"。随着板胡形制的发展,板胡的演 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表现力也更加丰富 多彩,成为中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特色 乐器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独奏乐器,并为 民族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 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 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 年任该校校长, 1922 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 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 年入清华学校,1921 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 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 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 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 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中音史人物简介
中国二胡音乐的奠基人,国乐一代宗师,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
音乐方面:1音乐思想(提倡国乐要改革而不能完全从西方音乐取代中国音乐)2、音乐目的:音乐平民化。
3、国乐改进社的想法:主张国乐改进,1927年发表《国乐改进社源起》文章。
4、措施与成就:1927年成立“国乐改进社”,对二胡琵琶进行改革,推广五线谱。
音乐创作:二胡10首《光明行》《空山鸟语》《良宵》《闲居吟》《独弦操》《悲歌》《苦闷之讴》《烛影摇红》《月夜》《病中吟》和47首二胡练习曲。
琵琶3首《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和15首琵琶练习曲萧友梅——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我国第一位音乐博士),德国学习音乐,以《中国古代音乐考》获得博士学位。
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杰出的音乐教育家。
1927年筹建国立音乐院任教授兼任教务主任,代院长。
1929年后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
音乐创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哀悼引》《夜曲》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多首。
音乐学:《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
音乐教材论著:《音乐研究法》《今乐初集》《新歌初集》华彦钧(又名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赵元任——中国的舒伯特,著名语言学家。
歌曲创作鲜明的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精神,在音乐创作方面有重要创新,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其歌曲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
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将中国民歌予以多声改编配置的作曲家。
音乐方面:创作了132首歌曲,从1922---1948曾先后创作了歌曲、钢琴曲100余首。
这些作品都收录在1928年编写的《新歌诗集》。
代表作:《卖布谣》《海韵》从内容上看,作品多以五四以来新诗为题材,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民族风格。
从形式上看,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
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
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二胡,在经历了从胡文化、西域文化到中原文化相汇相融的近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后,成为了民乐的一个重要主体。
它反映出的不单单是一件乐器的变迁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变迁,二胡的变迁与发展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趋向,并在民乐发展以及民乐思想的演变中形成影响,甚或推波助澜。
由此,完全可将二胡文化当作民乐思想的一种基质来看待。
二胡是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深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人们对二胡的喜爱程度,不亚于外国人的小提琴。
二胡的音色,沉闷,高亢,犹如人声,有一种对世事洞察,娓娓道来的内敛。
同时二胡讲究旋律,不重和声,也不张扬,追求含蓄,因此二胡是最民族化也最适合表达传统中国人的感情不过了。
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下,出现了如阿炳,刘天华等二胡艺术大师,他们将二胡由伴奏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把二胡从民间自流状态逐步引向专业化的道路,他们的艺术创新和主要成就奠定了近代二胡的发展,也最能体现近代二胡的技术和风格特色。
刘天华对二胡演奏方法进行了改良,既由原来的只有第一把位演奏,改为效仿小提琴,扩展为第二,三,四,甚至第五把位的演奏。
从此,二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另外,华彦钧(阿炳),也对二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50~60年代二胡的制作进入了发展阶段,对二胡制作进行了定型。
华彦钧,又名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
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博采众长,广纳集群,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这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近现代二胡制作改良历史研究
近现代二胡制作改良历史研究
近现代二胡制作改良历史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之一,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二胡制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改进。
近代初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频繁,二胡制作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到了20世纪上半叶,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承,一些音乐家开始研究和改良二胡的制作技术,以提高它的音质和表现力。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张英相、黄自旺等人,在改良制作技术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现代二胡制作改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材料的改良。
以前二胡用的是木料和竹子,而现在则有了更多材料的选择,比如说由于金属材料的出现,现在也有用金属材料制作的二胡。
二是制作工艺的改良。
主要是在制作的细节方面进行了改进,以提高音质和演奏的效果。
比如说在调弦方面,现在可以通过电子调音器的使用,使得二胡的音准更加精确。
总之,近现代二胡制作改良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它推动了二胡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并为未来的二胡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胡制作名师-吕伟康
二胡制作名师-吕伟康艺术简历 :吕伟康是苏州制作乐器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二胡和其它乐器的制作上都有其独到之处。
为苏州的民乐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为苏州二胡制作培育一批优秀的制作人才。
指头在弦上划过人生文章来源:《发现》苏州版谈起二胡,绕不过去的一个人是阿炳。
靠着两根丝弦一张弓,他将自己经历的无数劫难诸多坎坷,在无光的世界里,静静地谱成一首《二泉映月》,音调空灵而哀伤,如泣如诉,从此孤篇横绝,也让全世界认识了二胡这种民族乐器。
而传承了二胡制作工艺的艺人,就是人称“二胡王”的吕伟康老先生。
不仅如此,他还是二胡改革的首功之臣,扁胡、拉阮的创始人。
吕伟康的父亲是位普通的乐器工人。
15岁时父亲病故,他便到上海俞振兴乐器店当学徒学手艺,从小因为家境贫苦,他刻苦学艺,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常人要学六年的手艺。
19岁,他重又回到了故乡苏州,开了一间名叫“中国乐器社”的小作坊,吕伟康为了生计,勤学、勤做各种民族、西洋乐器,练就了一身精湛的制作手艺,当时他已被人誉为乐器行里的“小辈英雄”,这为解放后,改良二胡、挖掘民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54年,吕伟康发起组织乐器合作社(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前身),主要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
由于解放之后,中央广播文工团要组建民族交响乐队,而民族乐器不配套是致命伤。
于是改良和挖掘民族乐器工作落到了音乐工作者和民乐制作者的身上。
吕伟康首先想到了二胡。
由于解放前二胡琴筒是竹筒,制作工艺简单,被称为“讨饭二胡”,音量不大,音色不佳,音域也不够宽,吕伟康在实践中摸索,使二胡制作工艺水平逐步提高。
1961年,全国首届二胡评比,吕伟康的两把二胡分别荣获了新、旧皮两个全国第一名,震动了京沪的民乐界。
苏州市工艺美术局局长拍着吕伟康的肩膀说:“吕师傅,得第一名难,保第一名更难啊!”吕伟康感到了肩上分量。
由于二胡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并无资料可考,他想到的办法是结合演奏家的意见——一位优秀的演奏家对乐器的要求必然更高。
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两大部分:从20世纪初到19491840年-1919年为近代部分从1949年到20世纪末1919年-1949年为现代部分补充:1949年到至今为当代对近代传统音乐有较大贡献的民间艺人华彦钧又名阿炳擅长演奏二胡、琵琶临终前留下六首乐曲: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杨元亨演奏管子、唢呐放驴、拿天鹅、小二番近代京剧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编演:时装新戏、古装新戏天女散花、传统剧目;创立了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新行当“花衫”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和凝重流畅的演唱风格,形成“梅派”; 在传统乐队的基础上加进了二胡、月琴;周信芳老声麟派程砚秋旦角中国戏曲音乐院荒山泪窦娥冤、青霜剑广东广东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就已在广州地区流行,20世纪20年代小型器乐合奏曲,流传到外地而得名“广州音乐”以高胡为主奏乐器,以秦琴和杨琴的组合形式;严老烈旱天雷、何柳堂饿马摇铃赛龙夺锦吕文成在1926年改革的高胡逐渐成为广东音乐的演奏风格、旋律平湖秋月渔舟唱晚步步高新音乐一般来说“新音乐”是特指自清末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不同于此前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年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曾志忞2.五四运动后萧友梅针对“旧乐”借鉴西方音乐而创作的音乐年代黄自的民族文化的新音乐,指要学习西方民族乐派的做法建立中国的民族乐派年代左翼革命音乐指无产阶级音乐新音乐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近代部分可分三个历史时期1.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2.20年代的初步发展阶段3.30、40年代以“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以及40年代处于“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现代部分分为两个阶段1.建国30年是音乐事业全面建设时期2.新时期20年主要指80年代以来的音乐事业发展学堂乐歌的产生、内容、创作手法、意义、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梁启超的百日维新1898年之后当时这种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为“学堂乐歌”产生1.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辱、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2.反映妇女解放思想、反对封建迷信3.对少年儿童进行一般的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创作方法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曲调大部分来源于日本及欧美的流行歌曲,用我国民间曲调填词的乐歌为数不多,用作曲者自作曲调的乐歌则更少;1.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为中国音乐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2.然而,学堂乐歌的发展却使得西方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初步的介绍和传授,尤其是有关西方音乐的记谱法和基本乐理的介绍3.建立起一种新的中国音乐文化,为中国造就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文化的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意义总结:对于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学校唱歌集沈心工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革命军、黄河他的作品都是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创作,词义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词曲结构的较好,容易上口;国学唱歌集李叔同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学习绘画、旁攻音乐1960年独自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仅出一期里面有一篇最早介绍贝多芬的文章1918年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他的乐歌作品大部分都是咏物写景的抒情歌曲,所填歌词文辞优美,富有意境和韵味,词曲结合流畅自然;作品送别西湖忆儿时早秋春游三部合唱隋提柳我的国春娇赛跑曾志忞音乐活动家家庭富裕自幼学习绘画、音乐主攻法律后学音乐留学日本1.展开普及音乐社会活动2.编写学堂歌集、教育唱歌集1908年在上海贫二院组织管弦乐队最早学校儿童管弦乐队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着作乐理大意乐典教科书在日本创办春柳社1906年第一个话剧团体。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答: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教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
学堂乐歌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旋律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的传统歌曲、民歌曲调,此外也有少量的自创曲调。
歌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大部分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生活,也有少部分鼓吹封建伦理道德。
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郑志忞等,代表作品《体操——兵操》、《送别》、《春游》等。
学堂乐歌对其后中国音乐发展深有影响,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历史的新开端。
2.沈心工答: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笔名心工。
1896年考入南洋工学师范班,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
1903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
她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作,所编乐歌体裁广泛,内容浅显,且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
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创设唱歌课,并多处教授,推广。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及音乐教育初创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3.李叔同答:李叔同(18880——1942),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艺术教育家。
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1905年东渡日本学习美术与音乐,1910年回归后从事艺术教育,1918年出家为僧,号弘一,其成就涉猎多个艺术领域,在音乐方面主要体现为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和创办期刊三个方面。
代表作品有《春游》、《送别》等,其歌词多为旧体诗词,清新秀丽,许多作品产生于广泛影响,其中《春游》是我国近代最早一首三部合唱曲。
晚年出版有《清凉歌集》。
李叔同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优秀艺术才人,并于1906年独立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名词解释沈心工: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作品有《学校唱歌集》等。
1947年病逝于上海。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国音乐社团。
前身为北京大学音乐团。
不久改名北京大学音乐会,1919年1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由校长蔡元培任会长。
创刊《音乐杂志》。
1922年12月,在音乐研究会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该会遂告结束。
它既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演唱、演奏人才和音乐教师,又活跃了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起到了开创社会新风和推行社会音乐教育的良好作用。
王光祈:20世纪20年代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
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
他研究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
他是最早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
著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
由于“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院派:是“国立音专”的代称。
其本义概念应指以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为核心的音乐流派。
其基本特征是:一、理论作曲或音乐表演均经由正规、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二、名教授云集;三、优异成果(音乐创作或理论研究)叠出;四、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美学理念(如重视音乐的艺术性和强调作品的艺术质量);五、影响乃至领导音乐时代潮流。
因此,学院派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
救亡派:其产生标志着“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高潮时期的来临。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歌曲形式的变化
时间分段:
•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 ⑴学堂歌 • ⑵“夜上海”流行歌 • ⑶民歌 • ⑷革命歌曲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1949年 • ⑴民歌 • ⑵艺术歌曲 • ⑶革命歌曲、军歌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 纪二十年代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 学堂乐歌:
•
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当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1949年
• 艺术歌曲 : • 战争残酷使人深陷苦闷不能挣脱。作为缓
解焦虑苦闷的抒情方式,开始成为了文人歌者 的诉求;新文化运动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白话文运动”,提倡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以白话语言、新的艺术形式去表现新的思想。 这一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新诗的发展,增强了新 诗在表情达意的准确性与感染力。另一方面新 月派诗人提出的美学法则提出追求新诗的美, 新诗作词附曲其上是传统创作的手法,
此文灵感来源
• 我的爷爷今年68岁,他喜欢拉二胡。每 次听他拉的二胡都是一些老曲,比如 《病中吟》、《二泉映月》《打靶归来》 等等。我一直想知道当时中国的人们是 听些什么歌曲。
• 趁这次历史作业,清明放假三天我正好 可以了解一下近代中国的歌曲历史。
概要
• 根据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 定并反映社会存在的规律, 本文旨在通过中国二十世纪 前期歌曲形式的变化,来展 现一段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历 史。
于是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总统,洪宪 年,正月十五卖‘汤圆’。”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 革命歌曲:
•
孙中山等同志发起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
治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王朝,摧毁了腐朽的封建
主义制度,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了响应革命的号召
与激扬革命精神,一批烙有时代印痕的歌曲随
名词解释56469
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浅谈蒋风之及“蒋派”二胡艺术
浅谈蒋风之及“蒋派”二胡艺术蒋风之是中国著名二胡演奏家,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
他的父亲蒋传文是二胡大师,师从于著名音乐家董传樾。
蒋风之从小在音乐的熏陶下长大,对于二胡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
蒋风之的二胡演奏技巧精湛,演奏风格独特。
他的演奏注重音乐情感的表达和音乐韵律的处理。
他常常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演奏中,使得演奏更加饱满,感染力更强。
同时,他的演奏也充分展现了二胡的独特韵味和魅力。
他的音乐充满着古典、现代、民族等元素的融合,独具一格。
蒋风之是“蒋派”二胡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蒋派二胡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支重要流派,以技巧高超、演奏独特著称。
蒋派二胡艺术起源于浙江省诸暨市,由蒋传文和他的弟子们发扬光大。
蒋风之是蒋派二胡艺术的第三代传人,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了蒋派二胡艺术的精髓,继承并发扬了蒋派二胡艺术的优秀传统。
蒋派二胡艺术的特点是流畅、细腻、高超、自由。
蒋派二胡演奏强调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要技巧娴熟,又要具备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
在演奏中,蒋派二胡注重演奏的曲调、音色和节奏,尽可能地展现二胡艺术的丰富内涵和精妙绝伦之处。
作为蒋派二胡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蒋风之不仅发扬了蒋派二胡艺术的传统,而且不断创新、探索,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意义。
他在演奏中加入了现代的音乐元素,使得蒋派二胡艺术更具时代感和时尚感。
同时,他也将自己的心路历程、情感经历融入演奏中,赋予了音乐更多的情感和内涵。
总之,蒋风之是中国二胡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蒋派二胡艺术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他的音乐充满了艺术性、感染力和魅力,推动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
二胡,在经历了从胡文化、西域文化到中原文化相汇相融的近千年的漫长
发展历程后,成为了民乐的一个重要主体。
它反映出的不单单是一件乐器的变
迁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变迁,二胡的变迁与发展表现出了一种特
殊的文化趋向,并在民乐发展以及民乐思想的演变中形成影响,甚或推波助澜。
由此,完全可将二胡文化当作民乐思想的一种基质来看待。
二胡是我国极具民
族特色的传统乐器,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深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人们对
二胡的喜爱程度,不亚于外国人的小提琴。
二胡的音色,沉闷,高亢,犹如人声,有一种对世事洞察,娓娓道来的内敛。
同时二胡讲究旋律,不重和声,也
不张扬,追求含蓄,因此二胡是最民族化也最适合表达传统中国人的感情不过了。
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下,出现了如阿炳,刘天华等二胡艺术大师,他们将二胡由伴奏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把二胡
从民间自流状态逐步引向专业化的道路,他们的艺术创新和主要成就奠定了近
代二胡的发展,也最能体现近代二胡的技术和风格特色。
刘天华对二胡演奏方
法进行了改良,既由原来的只有第一把位演奏,改为效仿小提琴,扩展为第二,三,四,甚至第五把位的演奏。
从此,二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另外,华彦
钧(阿炳),也对二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50~60年代二胡的制作
进入了发展阶段,对二胡制作进行了定型。
华彦钧,又名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
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
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现留存有二胡曲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博采众长,广纳集群,把对痛苦生
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
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这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作品是创作于1950
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曲,是他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并结合自己坎坷的一生
逐步发展形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二泉
映月》——温柔、凄苦、文雅、愤恨、宁静、不安诸多情感相互交织的宛如夜
之皓月一般的乐曲。
他将此曲视为自己的眼珠一样重要。
他仍在不断地修改它,对乐思、节奏加以润色,他要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上一段遭遇:音乐的遭遇!同样,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种痛苦:音乐的痛苦。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
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
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阿炳因为1950年那次录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经典乐曲:即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这是一件万幸的事情。
作为民间艺人,他艰苦的一生也许只是
有史以来无数血泪人生其中的一次。
阿炳音乐的成功,有他个人成长经历的特殊性、有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
也有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特点,所以围绕着阿炳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
音乐代表作的创造者,研究应该是立体的、系统的,包括美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掘由其音乐作品传递的深刻内涵。
阿炳是源自草根的艺术家,他的传播途径是街头巷尾的谈唱,比较当下的
网络歌手自由的传播模式,乔建中认为,这些有利条件是阿炳当年无法拥有的,但要再出现一个阿炳,却很难。
“艺术要不得一点浮躁,阿炳艺术成就的萃成,
有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深入民间的体会体察,更有传统艺术的深厚浸润,所
以研究阿炳“苦难”的成功才显得特别有意义,对现在的艺术人是一种启发。
”
来源于民间的阿炳音乐,每一次弹奏时都有即兴地创造,这来源于阿炳几
十年演奏传统音乐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仅仅关注弓法、指法、音准、力
度的学院化教学,仅仅一首《二泉映月》的弹奏,无法诠释出阿炳音乐的全部
内涵。
所以对阿炳精神、阿炳音乐的传播、研究应该更加细化,使之成为非遗
传承保护的一个独特范本。
阿炳的即兴演奏,不仅成就了《二泉映月》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
是它摆脱了那种赏玩式的心态,上升为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
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难,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贝多芬相提并论。
似乎《二泉映月》是因二胡而生,二胡是为《二泉映月》而来的。
《二泉
映月》像一条沉重徐缓的河,低沉地唱着一支和人类有关的歌,是二胡曲中最
能流传千古的曲子。
阿炳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深朴苍劲,多以短弓见长,滑音的演奏给旋律
增添了独特的韵味,气质淳直、粗犷健朗。
阿炳以自己的创作、演奏(包括编
唱新曲)等,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表现了被压迫阶层在旧社会
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
刘天华,(1895~1932)中国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江
苏江阴人,他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音乐家,近代二胡一代宗师,一生致力于
改进国乐,他把二胡加以改革,纳入到专业音乐教学之中,通过实践和创作使
其成为音乐会上经常独奏的乐器。
他改进了二胡古老的制造规格和记谱法,明
确固定音高的定弦,并吸收提琴很多的演奏方法,还创立了一整套演奏、创作、教学方法,为二胡表现更广泛的音乐内容和时代风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
创作了二胡练习曲47首,为二胡教学的系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延用至今。
他还改进了琵琶教学,创作了琵琶练习曲15首;他曾将四相十品的传统琵琶加
以改革,制作了六相和加半音品位的琵琶。
他用近代记谱法记录、整理的《梅
兰芳歌曲谱》,是最早根据实际演唱作记录的京剧曲谱。
他借鉴了小提琴和西
洋作曲理论,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方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
其主要作品有:1918年,他在病痛中完成的二胡名曲《病中吟》初稿,此曲抒发了他对社
会的不满和生活无出路的愤怒心情。
其后,他又创作了《苦闷之讴》(1926)、《悲歌》(1927)、《闲居吟》(1928)以及《独弦操》(又名《忧心曲》,1932)等二胡名曲,以委婉动人的旋律,或忧伤压抑,或悲愤激越,表现了知
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苦闷、徬徨,要求变革、挣扎、奋斗的心情。
二胡曲《良宵》(又名《除夜小唱》,1928)、《光明行》(1931)和琵琶曲《改进操》(1927),音乐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憧憬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
《光明行》运用了西洋音乐中大三和弦琶音进行和转调手法;《改进操》吸收
了古琴上绰、注手法与三度和音的旋律特点,并利用双弦拉奏复音,显示了国
乐改进的成果。
此外,二胡曲《空山鸟语》(1918~1928)吸取民间单弦拉戏
的模拟自然音响鸟叫的手法,音乐活泼生动,丰富的二胡的演奏技巧。
《烛影
摇红》则是运用三拍子和变奏曲式的结构原则写成的一首优美抒情的二胡曲。
刘天华研究了民族器乐的创作规律,又大胆地吸取学习西洋音乐的技法,使作
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至今仍保持着很强的艺
术生命力。
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在二胡上借鉴了小提
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
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
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
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
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
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二胡鼻祖。
在现代二胡的飞速发展中,大量的移植和借鉴西方的技术手法,虽然在民
乐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建立起了一整套的技术体系,从民间的乐
器发展为独立的艺术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民族特性,今天的我们应该
思考如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及融合民族特色,是今后二胡发展的重要方向,也
是保持创新与传统的重要思想,更是作为当代民乐工作者值得深思和钻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