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走近辛弃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 萨 蛮 书江西造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 鸪。
明确一:概括了当年千千万万民众的种种灾难,表达了作者 对金兵猖獗、国耻未雪、朝廷无能的满腔悲愤。这里的“行人” 包括当时无数逃难的民众,也包括后来经过这里悲叹往事的爱 国志士,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多少”一是说明受苦受难的 民众之多,二是表明民众所受灾难之多、苦难之深,三是表明 作者悲愤之强烈。(返回)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 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 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 分时间都在乡闲居。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 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 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 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 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 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 汉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 气。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汉族人民奋起反抗。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 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 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 廷联络。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 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 把叛徒擒拿交给南宋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 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 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明确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表达的是一种 乐观的情绪,但现实毕竟是严峻的,当时南宋朝廷日益腐朽, 投降派毕竟在朝廷之上占了上风,所以作为爱国志士不可能 没有担忧,这就是“江晚正愁予”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说, 这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隐忧。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 弃 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稼轩,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 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 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 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 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 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归居田园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
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
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
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
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在望的 喜悦心情以及闲适的心境。
总结:
• 他憧憬的,心里所思的, 难道仅仅是一 个黄沙道的恬静安乐吗? 他所思的是整个国家、所有的家庭,都 能像黄沙道这样“安居乐业”。
明确二:“望”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沦陷而没有收复的故都和 中原的怀想,“可怜”在这里应理解为“可惜”,表达了作 者想望故国却被重重青山遮挡的遗憾和忠愤之情。(幻灯片 22 返回)
明确三:这两句字面意义是:无数青山可以遮挡长安,但终 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深层意思是:南宋的主和派可以设 置重重障碍阻挠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爱国行动,但阻挡不了他 们对中原和故都的关怀思念,侵略者可以征服南宋的领土,但 征服不了南宋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这 里的青山比喻南宋投降派和侵略者,东流之水比喻爱国民众和 爱国志士,含义是:历史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辛弃疾 的词辛弃疾的一生,大致 可分为三个时期。
1、起义南归时期。 2、辗转任职时期 。表现 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 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 罢职。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 时期 。但仍然得不到信任, 最后含恨辞世。
立志报国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
明月别枝惊鹊,
}上阕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一首词的一段叫一阕。
}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wenku.baidu.com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写于辛弃疾晚年退隐江西农 村之时。
辛弃疾一直关心人民疾苦,常常因农 民的丰收在望而喜悦,也为百姓疾苦而伤 怀。
诗中情怀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 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 流小桥,构成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 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 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 “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坎坷仕途
但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 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 场上立足。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在江西上饶 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他的 词作长于用典。
文学
成就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怕登临的地方就是“江西造口壁”。 所怀的古指40年前的当朝旧事。据有关记载:宋高宗建炎三 年(1129年)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从洪洲(今江 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 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 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 慨万千,写下此词。
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英雄本色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 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 他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著名的 有《美芹十论》《九议》。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老 百姓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 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干 很感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