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研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行历史学总结

第一章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人类文明自产生之日起,就按着纵向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向前运行发展。所谓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横向发展,是指生活在各地区的人类的活动,由相互闭塞到逐步联系,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最终走向整体、统一的历史进程。

文明之初,除了农耕文明的演进之外,古代社会的历史还包含着游牧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两个世界之间的横向交往等广博的内容。公元前后,农耕、游牧两大文明间的交往与冲撞加剧,形成一种超越地区、民族、国家的宏大历史景观,它不仅成为古代文明结束、中古文明肇始的一个主要标界,而且也对奴隶社会制度的终结、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农耕、游牧---人类文明的两个世界

距今10000年前左右,在经过长期,反复的摸索试验之后,人类逐步由食物的采集者向食物的生产者过渡,导引了人类物质生产史上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原始农业革命的开端。伴随着这1革命的进程,在气候、土壤等不同自然条件的制约下,人类的物质生产逐渐形成两大基本类型和区域,即农耕与游牧。

【农耕世界】居住在雨量充沛、河水充盈、土壤肥沃地区的人类,发明了原始的农耕。大约从公元前8000-公元前7000年起,在西亚、东亚和东南亚、中美、南美及非洲内陆,先后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中心。

考古学证明,在原始的农耕中心形成之后,农业生产技术就开始缓慢地向其他宜于农耕的地方扩展。在经历了数千年的缓慢发展之后,构成了1个绵亘于亚欧大陆两端之间、偏南的长弧形农耕世界。

【游牧世界】在与亚欧弧形农耕地带相邻的偏北地区,雨水较少,地域辽阔,冬寒夏暧。极宜于动物的生存与繁衍。这里的人们开始从驯猎动物逐渐向游牧

生产演化。这条游牧地带,几乎与农耕地带平行,横亘在亚欧大陆的居中地带。生活在这1地带的人类构成了1个与农耕世界南北相对的游牧世界。两个世界的分界线,大体为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扎格罗斯山、高加索山,直到欧洲境内的喀尔巴阡山1线,南为农耕地带,北为游牧地带。

【南富北穷---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农耕、游牧两大物质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纵向发展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与此相应,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亦获得了相对持久的推动力。

农耕世界较之游牧世界,在物质上富庶、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先进。

北方的游牧世界的经济发展要大大落后于南方的农耕世界。长期停留在淳朴而落后的状态之中。

二、交流与冲撞---两大世界交往方式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历史过程看,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带有某种自发的分工互补性质,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双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需要。伴随着各个国家和民族活动范围的扩大,各地区内部和各个地区之间的交往也逐渐增多。这种交往的途径和方式,大致上有两种类型,即和平友好的往来和残酷的暴力冲撞。

【和平往来---两个世界关系的主流】南、北两个世界虽然都有各自的主要生产形式和主导产品,可以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但无法满足生产与生活的全部需求。所以物质交流不断扩展,双方的精神与社会交往也不断增多。交往对于农耕、游牧两个世界双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暴力冲撞---两个世界交往的另1种基本方式】交往的历史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述田园诗般的和平交往之外,在农耕、游牧两个世界之间,相互的敌对与劫掠、彼此的侵略和征服,也时有发生。这些暴力冲撞是人类接触与交往的又1种基本方式。和平交流与暴力冲撞构成了人类交往史中的二重奏。

历史上,农耕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以上国或优秀民族而自居,蔑视周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常以绥靖边疆为由,或以武力掠取、征服游牧民族的土地;或置“藩属”,抚其民为“同盟者”和“羁縻”对象,征收贡赋方物,实行长期统治。

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对先进的农耕世界也常伺机入侵,掳获财物,俘虏人口,以至焚毁城池,屠戮生灵。在两大世界的暴力对抗或冲撞中,游牧民族往往占据相当大的优势,从而构成对南方富庶文明的强大军事压力。为了应付这种威胁,农耕国家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国力进行防御建设。

【文明的扩展---交往的历史后果】长期的和平交流和骤然爆发的暴力冲突,导致了农耕、游牧两大世界之间闭塞格局逐渐被突破,推动了人类文明区域的不断扩展。

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两种:1、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2、,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公元前后数百年间,这种情形在东西方都曾多次出现。在这种互相交往,彼此渗透的过程中,亚欧大陆两大世界逐步打破了相互闭塞的局面,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明的汇合。

三、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

约在公元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1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东方,迁徙促成了中国民族大融合和暂时的政治分裂,使封建制度得以调整和发展;在西方,这1迁徙浪潮成为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以及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大漠霸主匈奴的西迁】公元前后数世纪,中国北方大漠中最大的游牧民族是匈奴。元前3世纪,约当战国末年,匈奴势力大为扩展,组成1个十分庞大的游牧国家。

匈奴与中国中原地区的交往素来密切。历朝多次与中国交战。直到汉武帝遣卫青、霍去病为主帅,数次出击,击败匈奴并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大宛、乌孙等,以断匈奴右臂,从此匈奴势衰。

公元前1世纪中叶,在天灾、内乱、外患的促使下,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公元48年,南匈奴得东汉光武帝之允,入居塞内,并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北匈奴于91年“乃远引而去”,开始了漫长的西迁过程。

西迁的北匈奴,人数并不多,估计为20余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4,其余的大部分,约60余万人仍留居漠北。西迁的北匈奴在北单于和贵族的率领下,开始了长达四个世纪的西迁。匈奴西迁不仅席卷中亚细亚,而且冲入欧洲内地。在匈奴西迁的强大压力下,其他游牧、半游牧民族,波涛相逐,先后涌入亚欧大陆农耕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