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研笔记

合集下载

313历史学 笔记

313历史学 笔记

313历史学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313历史学的笔记,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的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
1.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科举制等。

2.经济制度:井田制、均田制、市坊制、海禁政策等。

3.文化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4.科技文化: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二、中国近现代史
1.政治制度:中华民国的成立和北洋政府的统治、国共合作与
十年内战、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

2.经济制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凋敝、新民主主义经济建
设等。

3.文化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

4.社会改革: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

三、世界史
1.古代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

2.中世纪历史: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十字军东征,拜
占庭帝国的兴衰等。

3.近代历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
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等。

4.现代历史: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非殖民化等。

5.世界格局演变:联合国成立与全球化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
国际关系等。

以上是关于313历史学的重要知识点,需要重点掌握,并理解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同时,还需要关注历史学研究的新动态和新趋势,以不断更新和深化自己的历史学知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第二章——秦始皇陵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第五章——汉代都城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秦都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

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

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

313历史学考研笔记

313历史学考研笔记

313历史学考研笔记以下是313历史学考研笔记的样例,供您参考:一、中国古代史1. 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由大禹建立。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由汤建立。

3.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由周武王建立。

4.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5.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由秦始皇建立。

6. 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1840年至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2.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至1864年,由洪秀全领导。

3. 义和团运动:1900年至1901年,反对西方列强侵略。

4. 辛亥革命: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5. 五四运动:1919年,反对北洋军阀政府,提倡民主、科学和新文化。

6. 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对抗日本侵略。

7. 新中国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世界史1. 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30年,尼罗河流域的文明。

2. 古希腊文明: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146年,爱琴海地区的文明。

3. 古罗马文明:约公元前753年至公元476年,地中海地区的文明。

4. 中世纪欧洲: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封建制度时期。

5. 文艺复兴:公元14世纪至公元17世纪,欧洲的文化和艺术复兴。

6. 工业革命:公元18世纪末至公元19世纪初,欧洲的工业生产变革。

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历史学考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因此考生们在备考的时候要理清知识点,加强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只有系统化的学习与理解,才能使记忆更加深刻,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史部分的知识点,供2018考研的考生们参考!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一)经济发展的两大高峰时期:贞观之治与开元之治贞观之治使唐代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开元之治则使唐代经济发展进入繁荣鼎盛。

相关材料:《资治通鉴》卷212:“东都斗米十五钱,青、齐五钱,栗三钱”。

《通典》》卷7《食货典》:“两京斗米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一百二十文。

”《张说文集》卷12:“天下以一缣易一马,秦汉之盛,未始闻也。

”(二)均田制的实施1.与均田制相关的概念解释口分田与永业田:口分田即计口分田,隋朝称为露田,是种植谷物,死后要归还国家的田地。

永业田是永远划归受田者,可以传子传孙、不再归还国家的田地。

杂户与官户:杂户是犯罪配没官府以后,经过赦免可以独立门户但仍然要额外义务承担一定时期劳役的人户。

一般每年义务为官府服劳役两个半月,是租庸调以外的额外负担。

官户,是各级官府机构控制的贱民。

《唐肆疏议》卷3:“官户者,谓前代以来配隶相生,或今朝配没,州县无贯,惟水本司。

”宽乡与狭乡:宽乡指人口密集即人口少土地面积大的区域,狭乡指人多地少的区域。

职分田:授予现任职事官作为俸禄补充的公田(离职解职须归还国家)。

公廨田:一种以其地租充作官署办公费用的公田。

由各级官府雇人耕种,地租由官府自行支配,主要用于办公费。

所有权归国家,各级官府不得自行转让或买卖。

输庸代役:一种以交纳绢布代替力役的赋税制度。

隋唐时期,国家规定成丁男子每年须为国家服力役20天,若不服役,则折算每天纳绢三尺或纳布三尺七寸五分,这种以绢布代役的赋税称为“庸”,即输庸代役。

输庸代役产生于隋朝,普遍实施于唐朝,它的推行,使农民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安排农田事务,对减轻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积极作用。

313历史学基础考研弘毅笔记

313历史学基础考研弘毅笔记

313历史学基础考研弘毅笔记序言1. 研究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学的发展过程。

2. 历史学的基本概念:以史为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相关现象和事件,以及这些现象和事件的客观规律等。

3. 历史学的发展过程:从古代史到近现代史,历史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第一章史学理论基础1. 史学是关于历史的研究,包括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内容。

2. 史学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历史哲学、史学方法论和史学思想史等内容。

3. 历史哲学是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等内容。

4. 史学方法论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历史研究方法、历史文献研究方法和历史考证方法等内容。

第二章我国古代史研究1. 我国古代史研究主要包括我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我国古代史的地域划分和我国古代史的专题研究等内容。

2. 我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3. 我国古代史的地域划分主要包括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域。

4. 我国古代史的专题研究主要包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我国古代经济社会、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等专题。

第三章世界古代史研究1. 世界古代史研究主要包括世界古代史的时代划分、世界古代史的地域划分和世界古代史的专题研究等内容。

2. 世界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包括古代史前时期、古代东方文明、古代西方文明、东西方交流与文明交融等历史时期。

3. 世界古代史的地域划分主要包括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地域。

4. 世界古代史的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世界古代政治制度、世界古代经济社会、世界古代文化艺术等专题。

结语1. 本笔记主要介绍了历史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对于初学位等级史学的同学来说,将有助于了解历史学的相关内容和方法。

2. 历史学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社会变革有着重要意义,希望大家能够在历史学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启发。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第11章中国古代史学11.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的民族,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优良的史学传统。

1.发展历程(1)史学的源头文字出现前,先民对历史的记忆、认识和传播,依靠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这种远古的传说是史学的源头。

(2)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出现了文字,使历史记载成为可能。

①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a.卜辞殷、周奴隶主贵族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

b.金文铸在铜器上的铭辞,因此也称为铭文、钟鼎文。

c.特点卜辞和金文的记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记载的基本因素,被看做是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②《尚书》较早且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记载殷、周王朝的大事。

③《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④诸侯国国史西周末年,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了国史。

a.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春秋》。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开拓了中国史学的道路,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

b.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很大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本阶段史学的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出现。

①《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以其规模宏大的通史概括了3000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群像,奠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②《汉书》班固因《史记》而撰《汉书》,断代为史,开创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此外,荀悦的《汉记》是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4)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书极其繁富,门类广泛,史学真正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观。

2022考研历史学笔记:中国通史之夏商西周(奴隶社会)

2022考研历史学笔记:中国通史之夏商西周(奴隶社会)

2022年历史学考研复习已经开始,在此整理了2022考研历史学笔记:中国通史之夏商西周(奴隶社会),希望能帮助大家!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59,徐旭生,河南偃师二里头,系统发掘,夏文化。

兵礼器(国家确立的重要标志),制骨,陶窑,农业工具原始,陶酒器,贝,墓葬分化,宫殿,建筑群。

夏商周断代工程:人社自结合,科技手段,学科交叉,解决年代,96-00。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自禹始,入文明,奴制立,都阳城,迁阳翟。

涂山之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礼。

钧台之享:阳翟,“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太康失国:启子太康,不恤民事,东夷后羿,得拥夺权。

少康中兴:寒浞灭羿,少康灭浞,恢复夏统。

“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注:乱夏为改变传统做法。

国家机构:1、设百官,典制,赋税制(任土作贡: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交纳贡赋)2、军队,刑罚,监狱3、地域分区4、王都宫殿注:禹刑为中国最早的刑罚。

禹分天下为九州,四正,四隅和中央。

商族的起源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

商族和夏族是东西并列,同时发展起来的,契和禹是同时代的人。

汤以前经济文化落后于夏,是夏的附庸。

成汤任用伊尹,励精图治,鸣条之战,夏桀惨败,都于亳邑。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盘庚迁殷九世之乱:仲丁至阳甲,多次发生“诸子争相代立”。

背景1、天灾: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比较小(工业革命以前,人类抵御自然的能力都较小)2、人祸:政治动乱过程:盘庚英明,迁都求定。

软硬兼施,力挫反对评价:转折点,由衰转兴。

注:标准模式为:背景+过程(人物、措施及结果)+评价(影响、意义) 过去+现在+++++++++++将来原因+经过+++++++++++结果武丁中兴背景:盘庚迁殷,国势上升。

过程励精图治的杰出人物武丁领导人民兵政1、广采民意(民)2、知人善任(人)3、改革政治(政)4、对外用兵(兵)评价:版图和政治影响扩大。

周族的兴起和灭商渭水中游,黄土高原,姬姓,始祖名弃,号曰:后稷。

古公亶父业绩:迁于周原和开始翦商。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复试真题,考研捷径,真题解析,考研真题,考研笔记,考研经验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复试真题,考研捷径,真题解析,考研真题,考研笔记,考研经验

北师考研详解与指导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结盟国D.联姻国2.西汉时,主张文治,反对"马上治天下"的是()A.叔孙通B.娄敬C.贾谊D.陆贾3.唐代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基本固化为宰相名号始于()A.太宗时期B.高宗时期C.玄宗时期D.德宗时期4.元朝管辖西藏地区事务的机构()A.理藩院B.督察院C.宣政院D.噶厦5.龚自珍诗"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居快无加。

从此烧尽虫鱼书,甘作东京卖饼家。

"反映了他的学术转向()A.今文经学B.古文经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6.规定取消公行制度,外商可与华商直接交易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C.《望厦条约》D.《天津条约》7.民国时期,陆军的师、旅、团、营、连相当于清末新军的()A.镇、协、标、营、汛B.镇、标、协、营、队C.镇、协、标、营、队D.标、镇、协、营、哨8.五四时期,毛泽东参与发起的进步社团是()A.互助社B.新民学会C.少年中国会D.新潮社9.1935年,国民政府在上海成立的控制对外贸易、经办、军队进口的机构是()A.交通银行B.中国银行C.邮政储金汇业局D.中央信托局10.1953年,为解决粮食供应紧张问题,我国采取的新措施是()A.实行国家合同定购B.发展农业合作社C.推行"以粮为纲"政策D.实行统购统销11.古埃及的"金字塔时代"是指()A.早王朝时期B.古王朝时期C.中王国时期D.新王国时期12.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化被称为()A.哈拉巴文化B.涅伽达文化C.欧贝德文化D.哈雷夫文化13.希腊化时代系统论述"人生而平等"的哲学派别是()A.犬儒学派B.斯多亚学派C.伊壁鸠鲁学派D.新柏拉图学派14.著名的罗马圆形大竞技场建于罗马帝国的()A.克劳迪王朝B.安敦尼王朝C.弗拉维王朝D.塞维鲁王朝15.中古西班牙骑士文学的代表作品是()A.《奥迦生与尼古莱特》B.《贝奥武甫》C.《熙德之歌》D.《尼伯龙根之歌》16.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莱奥纳尔多·布鲁尼的代表作是()A.《论君士坦丁大帝的馈赠》B.《佛罗伦萨人民史》D.《光辉的胜利》D.《意大利史》17.1803年美国以1500万美元购得()A.加利福尼亚B.佛罗里达C.阿拉斯加D.路易斯安那18.20世纪20-30年代桑地诺领导的抗美游击战争发生在()A.洪都拉斯B.尼加拉瓜C.危地马拉D.厄瓜多尔19.1944年召开的布雷斯顿森林会议决定成立的两个国际金融组织是()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贸易与总协定B.国际清算银行,关税贸易与总协定C.国际清算银行,世界银行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20.1973年,对以色列发动"十月战争"的埃及总统是()A.纳吉布B.纳赛尔C.萨达特D.穆巴拉克二、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历史学世界史考研笔记 共23页

历史学世界史考研笔记 共23页

上古部分第一课——第二课第一章1、人类起源:19世纪前,神创说。

19世纪中期,达尔文进化论。

摩尔根,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原始社会构不成大题,除了农业革命)2、旧石器时代和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和现在人类最接近的是晚期智人。

注意,晚期智人。

把各阶段人的代表性人名记一下。

原始社会的婚姻问题:血缘家族,群婚阶段——乱婚、同辈男女互为通婚。

族外群婚:氏族公社产生的重要因素。

普拉若亚婚对偶婚:众多妻子中,有一个固定的对象。

固定化一夫一妻制3、母系氏族公社:原始公产主义,采集狩猎经济。

4、新石器时代和农业革命:新石器又称为磨制石器,复合工具。

原始畜牧业的地区:西亚地区产豌豆、大麦、扁豆;中南美洲,玉米、辣椒、马铃薯;东亚,水稻,小米,粟。

农业革命的意义:大自然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大自然的主动开发者,告别了原始粗劣的生活,使原始人类和动物彻底的区分开来。

5、父系氏族公社:对偶婚。

男子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更加突显。

特点:子女按父系计算,出现若干的父系大家庭,实行原始民主制首领由男性担当,逐渐开始向阶级社会过度。

原始军事民主制6、三次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商业。

金石并用时代或铜时并用时代。

7、原始社会的文化:只注重图腾文化第二章,古埃及粗略的复习。

重点放在古代西亚和其他几章。

1、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

苏美尔城邦以及卡基那的改革。

城邦到王国到帝国。

苏美尔城邦:特点小国寡民,政治制度,正处于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转化时期。

经济上有神庙经济。

乌鲁卡基拉改革:2、阿卡德王国:第一次统一了巴比伦尼亚,萨尔贡首先建立了君主专制3、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纳姆法典〉人类历史上最早德法典。

4、古巴比伦王国(重点):汉谟拉比(大题):1、建立了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空前的奴隶制大国,两河流域得到空前统一2、建立了君主专制对政府机构的控制,对地方的控制,对经济的控制,以及神话制3、注重水利的兴修和经济的发展4、编撰了〈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及其反映的社会:比较完整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状况。

浦兴祖西方政治学说史考研重点笔记要点

浦兴祖西方政治学说史考研重点笔记要点

浦兴祖西方政治学说史考研重点笔记要点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一)什么是政治1、政治的要素:(1)政治的原动力是利益;(2)政治的核心是公共权力;(3)政治作用在于整合社会、协调矛盾;(4)政治目的在于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发展。

2、政治的界定:基于一定的利益,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什么是政治思想1、界定: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对于政治问题的主张和观点。

2、特征:(1)以国家为核心主题;(2)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观点主张和理论体系;(3)政治思想不断变化。

(三)什么是政治思想史政治思想史:人类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发展史。

历史学和政治学的交叉学科。

主要线索:(1)对政治现象的客观描述解释和分析: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2)价值判断或选择:回答“怎么样”。

(四)什么是西方政治思想史关于“西方”:西方不是政治地理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演变: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西欧→北美西欧、北美是西方文化的故乡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社会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发展史。

(五)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研究西方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观点、理论和学说。

(2)各种政治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合乎逻辑的历史联系。

(3)各种政治思想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具体联系。

(4)各种政治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在西方政治思想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阶段(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自然政治观阶段政治秩序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城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如柏拉图)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如亚里斯多德);到希腊化和罗马时期,形成了系统的自然法思想。

就是人能够经过理性认识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法则)。

这个阶段最著名的政治学家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的西塞罗。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世界上古史》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世界上古史》

世界上古史第一节史前人类(了解)名词解释:南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对偶婚;图腾崇拜。

第二节古代西亚诸文明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古代西亚地区首先是苏美尔人的文明,苏美尔城邦在约公元前3000年进入鼎盛时期。

公元前2350年阿卡德王国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从而结束了苏美尔城邦时代。

公元前2110年,乌尔第三王朝建立,这是苏美尔复兴时期,但这不是苏美尔城邦的复兴,乌尔第三王朝是一个统一的专制国家。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苏美尔人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公元前1758年,汉谟拉比统治下的巴比仑王朝统一美索不达米亚,到公元前1595年为源于小亚细亚的赫梯王国所灭。

赫梯经过一次内乱后重新强大,公元前13世纪末,赫梯王国被“海上民族”肢解,公元前8世纪被亚述帝国灭亡。

美索不达米亚北方的亚述逐渐强大,并形成了亚述帝国,亚述帝国是美索不达米亚最持久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605年,亚述帝国为新巴比仑王国和源于伊朗的米底帝国联军所灭,西亚进入新巴比仑时期。

公元前550年,波斯贵族居鲁士夺得米底王位,建立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最后时期。

大流士王在位期间,波斯帝国统治了从印度河、中亚细亚至利比亚和希腊北部的广大地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陆的大帝国。

波斯对希腊的希波战争以波斯失败告终,波斯帝国开始衰落,公元前330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灭亡了波斯帝国。

西亚进入了希腊化时期。

第三节苏美尔—阿卡德文明(了解)名词解释:《吉尔伽美什史诗》萨尔贡一世楔形文字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纳木法典》乌鲁卡基纳改革一、古巴比伦王国(一)主要知识点1、大约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王国大约于公元前1595年被赫梯人灭亡。

2、古巴比伦社会内部存在等级制度,人们被分为阿维鲁(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等级。

(二)名词解释1、汉谟拉比2、《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颁布的法典。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献学考研真题,考研笔记,复试流程,考研大纲,考研经验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献学考研真题,考研笔记,复试流程,考研大纲,考研经验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指导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

更多详情可联系育明教育孙老师。

历史学院历史文献学专业:一、专业概况本专业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

历史文献学是一个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专业,具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其研究对象包括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形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古籍数字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综合性的学问,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本专业研究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

其二,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

其三,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

其四,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考证以及古籍数字化等。

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强调文献的基础,历史的眼光和理论的修养,在重视专业功底的同时,提倡文献学研究与学术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结合,中外文献学研究方法的结合,以此构建并凸显本学科的专业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文献学史、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文献整理。

本专业重视文献、档案、目录、版本、校勘、考证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以及文献整理的实践工作,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并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历史313考研知识点总结

历史313考研知识点总结

历史313考研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史
1. 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阶级分化和生产力的提高,这导致了国家、军队和思想的变革。

同时,春秋时期的典章制度得到了完善,成为战国时期的社会基本制度。

国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

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时期,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在秦汉时期,社会变革非常迅速,尤其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革更是翻天覆地。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农学、艺术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国家政权的动荡,社会经济的踌躇,文化艺术的辉煌。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最为广泛的时期。

4.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华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工整,经济发展迅猛,文化艺术尤其是诗文等方面发展极为迅速。

而且在唐宋时期,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也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传播到外国。

5.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而且在元明清时期,中国还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此外,在元明清时期,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

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真题及复习笔记

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真题及复习笔记

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真题及复习笔记2021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全套目录•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全国名校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说明:本部分收录了本科目近年考研真题,方便了解出题风格、难度及命题点。

此外提供了相关院校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一、名词解释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

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

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

第一章中国的原始社会一、原始社会社会组织及婚姻形态的演变1.猿人时期在考古学上属旧石器时代早期。

这一时期,人们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勉强生存,在原始群团里盛行原始的杂乱性交,过着群婚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有意无意的在原本无序性交的关系中形成一定的规则,开始排除不同班辈之间的杂乱关系,而只允许年岁相仿的同辈男女通婚,即班辈婚。

同一辈的男女既是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从而进入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家庭形式——血缘家族时期,这也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曾广泛的存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古老民族的早期阶段。

2.古人阶段在考古学上属旧石器时代中期。

血缘家族有了进一步发展,逐渐排斥了同一家族内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杂乱状态,进而又逐渐排除了由近及远的旁系亲属间的婚姻关系,由于血缘家族的繁衍分裂,形成新的血缘家族,这就为同一家族的一群兄弟与另一家族的一群姐妹之间的群婚创造了条件,这种新的更高级的群婚形式,即后代一度盛行的族外婚。

这是人类家族婚姻时尚又一次重大进步,氏族制度在这一时期逐渐萌芽。

3.新人阶段即晚期智人阶段,在考古学上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人阶段相一致的是氏族公社的形成。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血亲婚配逐步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氏族就逐渐形成。

新人阶段氏族制的第一个时期,即母系氏族公社就逐渐确立了。

当时盛行族外婚制,即一个氏族的一群青年男子集体出嫁到另一个氏族中,与一群青年女子互为夫妻,在这种群婚状态下,由于男女双方关系不固定,子女只能确认生母而不能确认生父,氏族成员只能按女系的血缘来计算,一个母系氏族公社有一个共同的女性祖先,同一始祖母生的若干后代,便形成一个氏族,若干代以后便分离出新的氏族,几个氏族组成胞族或直接组成部落公社。

妇女在确定血缘关系,维系氏族生存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她们是氏族公社原始共产制经济的主持者,也是重要的社会劳动者,由此决定了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尊崇地位。

在母系氏族社会,没有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暴力机构,人人平等和睦相处,一切按传统的习惯行事,重要事件由氏族民主集会决定,充分体现民主精神,人民生前平等,死后都埋葬在氏族公共墓地里,随葬品一般较少,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没有明显的差别,图腾在母系氏族极其盛行,以至于被某学学者成为图腾时代。

历史学考研专业课笔记

历史学考研专业课笔记

历史学考研专业课笔记历史学考研专业课笔记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历史学考研专业课笔记一、夏王朝(前 2070-前 1600)1.夏王朝的兴衰(1)概况①从禹到桀,传 14 代,17 王,历时 470 年。

②夏族:姒姓,有崇氏,善治水,禹父鳐。

③大禹治水④王权确立:治水成功,征伐三苗,定都阳翟(颖水之阳)涂山之会(名词解释):为巩固王权,大禹沿颖水而下,于淮水中游之涂山大会诸侯,各诸侯对夏朝朝贡,行臣服礼,成为夏朝的属国,史称~,是夏王朝建立的标志。

⑤家天下:夏启世袭。

均台之享。

(2)国家机器①父权制②中央集权:国君与官吏③原始宗法制④国家机构:王-六卿-军队和《禹刑》⑤ 小康社会:基本特点,“”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固,礼义以为纪。

社会特征: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妻,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二兵由此起。

(3)兴亡太康失国: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

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

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藉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

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微弱,当了傀儡。

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

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少康中兴::少康为夏王朝第六世国王。

夏后相之妻后缗所生,当寒浞攻杀夏后相的时候,相妻怀孕,逃归母家,生少康。

长大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

当寒浞之子浇派人去追杀少康时,少康逃到了有虞氏。

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又给了少康土田和众人,少康才站住了脚,并开展恢复夏朝统治的各种活动。

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乱之时,夏的贵族靡逃到与夏同姓的有鬲氏。

靡收抚逃散人众,整顿队伍,积蓄力量。

在靡的密切配合下,少康攻灭寒浞,重建了夏朝。

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少康中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考博参考书目导师笔记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考博参考书目导师笔记重点
社科院的考博英语满分 100 分,题型有阅读、翻译和写作等。社科院考博英语的整 体难度在各考博院校中还是比较高的,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 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 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玖伍,陆壹伍贰,玖叁伍, 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 社科院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 建议大家早做准备。
育明 考博分校 资料来源: 考博资料、辅导课程 咨询育明考博刘老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考博参考书目导师笔记重点
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
专业
研究方向 导师
(招生人数) (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①1001 英语、1002 日语、1003 俄语、1004
701 马克思主义
2、在职:在职考生人事档案、户口不转入社科院,毕业后回原单位就业。委托培
养博士研究生按在职类别办理。入学时需签订考生、委托培养单位、培养单位三方协议
书,毕业时按协议规定回委托培养单位工作。
考生在报考时应慎重选择考生类别,一旦选定原则上不能更改,考生因特殊情况需
更改的,应最晚于录取前向招生办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进行更改,过期一律不作更
朱佳木,男,汉族,1946 年 6 月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籍贯江苏南通,1970 年参加工作,197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毕业,大学学历,研究 员。1977 年 8 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胡乔木院长秘书。1981 年 8 月任陈云同志秘书(1982 年 2 月起担任陈云办公室负责人)。1999 年 7 月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兼中共党 史出版社社长。2000 年 12 月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 所原党组书记、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陈云生平与思想。

中国历史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学考研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及其演变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组织以王室为中心,宗法制度为基础,地方政权相对稳定,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

春秋时期政治进入分封割据阶段,社会经济剧变,农业生产、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商业兴起。

2. 战国时期的纷争与思想学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间的战国时期,统一的封建国家分裂为七个小国,故有七雄之称。

而思想家列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都在这一时期活跃。

3.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变化包括秦朝的统一、汉初政治制度的建立、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科举制度的开端等。

汉武帝时期出现过“封建武装”、“封建地主的崩溃”、“丞相权力的转移”等多个新政策,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

25-220年的东汉时期,京师洛阳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富庶,农业、手工业繁荣。

东汉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形成政治动荡的深层原因。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上表现为封建专制统治,宗族权贵对政权的控制更加牢固;在经济上则是农业生产不断下降,手工业却有一定发展,商业也有所扩展,特别是南朝的城镇商业和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二、中国近代史1. 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清朝政治上实行的是在清朝的政治制度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变化,包括了清代政治上实行的新政治制度、改革开放、改革法律体系等等2.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抗争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抗争是指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所发生的社会变革和抗争,包括了农民战争、武装抗争、官办企业的创设、侨民等等3. 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潮与社会运动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潮与社会运动是指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等等。

三、中国现代史1. 辛亥革命及各政治军事集团的斗争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革命,其伴随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军事集团的斗争,不同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等等。

2. 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很重要的一个现象,这次运动改变了中国的文化,创造了新的文化形式,使得中国的文化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行历史学总结第一章文明的冲撞与融合人类文明自产生之日起,就按着纵向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向前运行发展。

所谓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所谓横向发展,是指生活在各地区的人类的活动,由相互闭塞到逐步联系,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最终走向整体、统一的历史进程。

文明之初,除了农耕文明的演进之外,古代社会的历史还包含着游牧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两个世界之间的横向交往等广博的内容。

公元前后,农耕、游牧两大文明间的交往与冲撞加剧,形成一种超越地区、民族、国家的宏大历史景观,它不仅成为古代文明结束、中古文明肇始的一个主要标界,而且也对奴隶社会制度的终结、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农耕、游牧---人类文明的两个世界距今10000年前左右,在经过长期,反复的摸索试验之后,人类逐步由食物的采集者向食物的生产者过渡,导引了人类物质生产史上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原始农业革命的开端。

伴随着这1革命的进程,在气候、土壤等不同自然条件的制约下,人类的物质生产逐渐形成两大基本类型和区域,即农耕与游牧。

【农耕世界】居住在雨量充沛、河水充盈、土壤肥沃地区的人类,发明了原始的农耕。

大约从公元前8000-公元前7000年起,在西亚、东亚和东南亚、中美、南美及非洲内陆,先后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中心。

考古学证明,在原始的农耕中心形成之后,农业生产技术就开始缓慢地向其他宜于农耕的地方扩展。

在经历了数千年的缓慢发展之后,构成了1个绵亘于亚欧大陆两端之间、偏南的长弧形农耕世界。

【游牧世界】在与亚欧弧形农耕地带相邻的偏北地区,雨水较少,地域辽阔,冬寒夏暧。

极宜于动物的生存与繁衍。

这里的人们开始从驯猎动物逐渐向游牧生产演化。

这条游牧地带,几乎与农耕地带平行,横亘在亚欧大陆的居中地带。

生活在这1地带的人类构成了1个与农耕世界南北相对的游牧世界。

两个世界的分界线,大体为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扎格罗斯山、高加索山,直到欧洲境内的喀尔巴阡山1线,南为农耕地带,北为游牧地带。

【南富北穷---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农耕、游牧两大物质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纵向发展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

与此相应,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亦获得了相对持久的推动力。

农耕世界较之游牧世界,在物质上富庶、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先进。

北方的游牧世界的经济发展要大大落后于南方的农耕世界。

长期停留在淳朴而落后的状态之中。

二、交流与冲撞---两大世界交往方式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历史过程看,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带有某种自发的分工互补性质,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双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需要。

伴随着各个国家和民族活动范围的扩大,各地区内部和各个地区之间的交往也逐渐增多。

这种交往的途径和方式,大致上有两种类型,即和平友好的往来和残酷的暴力冲撞。

【和平往来---两个世界关系的主流】南、北两个世界虽然都有各自的主要生产形式和主导产品,可以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但无法满足生产与生活的全部需求。

所以物质交流不断扩展,双方的精神与社会交往也不断增多。

交往对于农耕、游牧两个世界双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暴力冲撞---两个世界交往的另1种基本方式】交往的历史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上述田园诗般的和平交往之外,在农耕、游牧两个世界之间,相互的敌对与劫掠、彼此的侵略和征服,也时有发生。

这些暴力冲撞是人类接触与交往的又1种基本方式。

和平交流与暴力冲撞构成了人类交往史中的二重奏。

历史上,农耕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以上国或优秀民族而自居,蔑视周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常以绥靖边疆为由,或以武力掠取、征服游牧民族的土地;或置“藩属”,抚其民为“同盟者”和“羁縻”对象,征收贡赋方物,实行长期统治。

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对先进的农耕世界也常伺机入侵,掳获财物,俘虏人口,以至焚毁城池,屠戮生灵。

在两大世界的暴力对抗或冲撞中,游牧民族往往占据相当大的优势,从而构成对南方富庶文明的强大军事压力。

为了应付这种威胁,农耕国家不得不付出巨大的国力进行防御建设。

【文明的扩展---交往的历史后果】长期的和平交流和骤然爆发的暴力冲突,导致了农耕、游牧两大世界之间闭塞格局逐渐被突破,推动了人类文明区域的不断扩展。

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两种:1、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2、,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公元前后数百年间,这种情形在东西方都曾多次出现。

在这种互相交往,彼此渗透的过程中,亚欧大陆两大世界逐步打破了相互闭塞的局面,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明的汇合。

三、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约在公元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1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

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

在东方,迁徙促成了中国民族大融合和暂时的政治分裂,使封建制度得以调整和发展;在西方,这1迁徙浪潮成为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以及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大漠霸主匈奴的西迁】公元前后数世纪,中国北方大漠中最大的游牧民族是匈奴。

元前3世纪,约当战国末年,匈奴势力大为扩展,组成1个十分庞大的游牧国家。

匈奴与中国中原地区的交往素来密切。

历朝多次与中国交战。

直到汉武帝遣卫青、霍去病为主帅,数次出击,击败匈奴并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大宛、乌孙等,以断匈奴右臂,从此匈奴势衰。

公元前1世纪中叶,在天灾、内乱、外患的促使下,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公元48年,南匈奴得东汉光武帝之允,入居塞内,并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

北匈奴于91年“乃远引而去”,开始了漫长的西迁过程。

西迁的北匈奴,人数并不多,估计为20余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4,其余的大部分,约60余万人仍留居漠北。

西迁的北匈奴在北单于和贵族的率领下,开始了长达四个世纪的西迁。

匈奴西迁不仅席卷中亚细亚,而且冲入欧洲内地。

在匈奴西迁的强大压力下,其他游牧、半游牧民族,波涛相逐,先后涌入亚欧大陆农耕世界。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 3-5世纪,活动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除匈奴外,还有乌桓、鲜卑、丁零、月氏、乌孙等,其中尤以鲜卑及月氏在历史上影响较大。

原居住在鲜卑山的鲜卑人, 2世纪中叶,在首领檀石槐的领导下,不断攻掠东汉边地。

已届末世的东汉王朝,实力衰微,难以抗衡。

月氏人原居敦煌、祁连山之间的河西走廊,公元前1世纪初,大月氏南下征服阿姆河以南的大夏(巴克特里亚),统治此地200余年的希腊人被逐至兴都库什山以南,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灭亡。

公元1世纪初,大月氏的贵霜部联合大夏的吐火罗人,建立强大的贵霜帝国。

从3世纪起,居住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5支游牧民族,在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强烈吸引下,不断向南移徙。

到西晋初年,内迁的匈奴、鲜卑、乌桓等族人口达40余万;迁入关中的氐、羌人口达50余万,几达关中人口之半。

【嚈哒人的南迁】嚈哒人是古代中亚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

嚈哒人自称为“匈奴”,因其肤色较白,亦称“白匈奴”。

4世纪70年代,嚈哒人开始向南方迁徙,部众分散各地,渐与各族融合。

哒人先后吸收波斯和印度文化,信奉拜火教,因其地处东西,南北商路交通的中枢,商业十分繁荣,对南北农耕、游牧两个世界的交往和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起到桥梁的作用。

【欧洲蛮族的迁徙】在希腊、罗马农耕世界的北方,有3支比较落后的民族: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

希腊人和罗马人将他们统称为“野蛮人”、“蛮族”,其中日耳曼人的历史影响最大。

日耳曼人中有许多小民族,如撒克逊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哥特人、汪达尔人和伦巴德人等。

从其居住地域,又可划为两个大集团:西日耳曼人集团多以农业为生;东日耳曼人集团多以游牧为生。

在所有的日耳曼人中,尤以哥特人为强。

罗马人与日耳曼人之间的交往,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

最初多是强盛的罗马人向日耳曼人进攻,以掠夺奴隶和扩张领土。

间或日耳曼人也攻入罗马境内,但帝国强盛,尚能抵御日耳曼人。

4世纪以后,罗马军队中的日耳曼人越来越多,进入帝国境内的日耳曼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罗马化”影响,同时也使罗马帝国出现了“日耳曼化”的现象。

两个不同的人种、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两类不同的文明开始了彼此影响的历史进程。

375年,来自东方的匈奴人向顿河流域的东哥特人发动进攻,触发了1场长达200年的欧洲民族大迁徙浪潮。

几个大的日耳曼部落集团一改以往和平渗入的方式,以惊涛骇浪般的气势自北海到里海,向罗马帝国展开全面进攻。

378年,罗马军队在阿德里亚堡战役中败于西哥持人,皇帝瓦伦斯战死疆场。

此后,罗马帝国再无力量组织强有力的抵抗。

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 455年,汪达尔人再次克陷罗马。

诸多日耳曼部落集团在罗马帝国境内来回游荡迁徙,彼此绞杀,兵锋所至,1片焦土。

5世纪上半叶,汪达尔一阿兰王国、苏维汇王国、哥特王国、勃艮第王国等大小蛮族国家分割殆尽,只有意大利和部分高卢地区还掌握在帝国手中。

5世纪中叶,点燃欧洲民族大迁徙之火的匈奴人,在休整了半个世纪之后,由阿提拉统率,再次以雷霆万钧之力发起冲击,杀向高卢,对罗马和新建的蛮族国家构成极大的威胁。

罗马与法兰克人、勃艮第人、西哥特人联手抵御匈奴。

453年,阿提拉病死,匈奴人遂定居在多瑙河下游。

476年,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灭亡。

在意大利又出现了1个以奥多亚克为国王的蛮族国家。

493年,狄奥多里克建起东哥特王国。

与此前后,又有1批蛮族国家出现,如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王国、不列颠的诸多小王国。

民族大迁徙、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和西罗马帝国的覆亡,使欧洲文明进入了1个新的历史时代。

公元4-5世纪,游牧世界的各个民族大规模向农耕世界迁徙,是亚欧大陆的普遍现象,也是两个世界长期交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这1现象又对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社会矛盾,以及文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极为深刻的影响。

【西欧文明的重构与再生】位于亚欧大陆西端的西欧农耕文明世界,西罗马帝国内部的社会矛盾和外来蛮族迁徙的冲击,使西罗马帝国的统治大厦彻底坍毁,古典奴隶制文明彻底衰亡,中古封建基督教文明逐步形成。

自3世纪始,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农业、工业、商业普遍萎缩,人口减少,奴隶来源枯竭,帝国的支柱---城市凋崩弊溃。

罗马的发展陷入绝境,只有通过彻底的革命,即以暴力打碎罗马的国家机器和制度框架,才能使欧洲文明获得新生。

罗马帝国晚期、隶农、奴隶及其他劳动人民曾掀起多次反抗,如3世纪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虽然它们都给罗马政权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帝国统治的基础,但还无力完成构建新制度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