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_宝玥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动态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动态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生物质材料作为燃料,通过生物催化剂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随着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转换技术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年里,生物燃料电池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本文将就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动态进行介绍。
一、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生物体内的酶或微生物催化剂将生物质燃料(如葡萄糖、乙醇等)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生物燃料电池通常由阳极、阴极和电解质三部分组成。
在阳极,生物质燃料被氧化成离子和电子,电子通过外部电路流向阴极,从而产生电流。
在阴极,氧气与电子和离子结合,还原成水。
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传统燃料电池,但其催化剂是生物体内的酶或微生物。
二、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1. 生物燃料电池的催化剂研究生物燃料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催化剂的性能。
近年来,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高效、稳定的生物催化剂,以提高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
目前,常用的生物催化剂包括酶类和微生物。
酶类催化剂具有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但受到温度和pH值的限制;微生物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但活性较低。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型的生物催化剂,以克服现有催化剂的局限性。
2. 生物燃料电池的材料研究除了催化剂,生物燃料电池的材料也对其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型的电极材料、电解质和载体材料,以提高生物燃料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例如,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和导电聚合物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燃料电池中,以提高电极的导电性和催化活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探索新型的生物质燃料,以提高生物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稳定性。
3. 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研究生物燃料电池具有许多潜在的应用领域,如便携式电子设备、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医学器械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将生物燃料电池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例如,某些生物燃料电池已经成功应用于微型生物传感器中,实现了对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实时监测。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探析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探析作者:张雯雯李峰许明先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第11期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逐渐的增加,环境短缺和能源短缺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寻找和研究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也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生物燃料电池就是新型绿色能源的一种,也是一种能够控制的发电能源。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对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催化剂;生物燃料电池;能源短缺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243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短缺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寻找新的绿色能源已经迫在眉睫。
生物燃料电池则是应用微生物或者酶作为催化剂,把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这种生物燃料电池原料易得,拥有非常高的能量转化率,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更小,可以广泛的应用在很多行业之中。
1 生物燃料电池优势生物燃料电池和其他电池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主要是通过生物原料经过催化剂的催化从而生成氢离子,生成的氢离子又与空气中的氧气或者其他氧气中的氧相结合从而生成电流[1]。
以葡萄糖分子为例,完全氧化葡萄糖分子的过程中能够让24个电子生成电流,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在氧化过程中碳元素不会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
而且生物燃料电池的原料非常易得,可以是有机物、无机物还可以利用污水。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电池,生物燃料电池在操作的时候只需要在一般的温度和压力的环境下操作就可以,因为生物电池的催化剂一般采用的是酶或微生物,所以不需要创造额外的环境和条件。
此外,生物燃料电池还能够通过和人体内的葡萄糖、氧气相结合,帮助被移植在人体中的人造的器官产生电能。
2 工作原理与分类2.1 微生物电池微生物电池是将燃料放置在阳极室内,微生物不断的发生代谢和氧化反应,在外电路的连接下电子达到阴极,而质子则是利用交换膜到达阴极,已经发生了氧化的物质受到催化剂的影响在阴极室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
在最理想的操作状态之下,每包含 0. 4 g 湿微生物细胞(相当于 0.1g干细胞)的电池能够输出电压0. 4 V输出电流0. 6 mA。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及应用前景随着环保意识逐渐加强,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生物质能源,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新型燃料电池。
它的使用不仅能够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还能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因此在未来的环保领域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生物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生物燃料电池是由生物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组成的一种能量转换系统。
它主要由阳极、阴极和中间的二氧化碳途径组成。
阳极和阴极之间连接一个电路,当由生物质产生的电子和由空气催化剂产生的氧结合时,就能产生电流。
生物燃料电池中使用的生物质主要有生物质废弃物、纸浆污泥、葡萄糖、酒精等。
这些能源可以来自太阳能、光合作用、细菌代谢等途径。
生物燃料电池具有高效、环保、经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能源供应等领域。
二、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生物燃料电池在未来的环保领域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污水处理、自行发电等方面。
污水处理中,生物燃料电池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有害物质,使废水能够实现资源化利用。
自行发电方面,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可以使我们在野外无法接受到电力供应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电源的供应。
此外,生物燃料电池还可以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医疗器械等应用。
通过将生物燃料电池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可以避免使用化石燃料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医疗器械中使用生物燃料电池可以让植入体内的医疗器械获得更长时间稳定的电源供应,提高疗效和治疗质量。
三、生物燃料电池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
研究者们正在努力开发更加高效、稳定、可靠的生物燃料电池。
在阳极材料的选择方面,研究人员正在寻找能够提高电子传递速率的细菌或特殊材料。
此外,为了提高生物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和稳定性,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如何优化环境因素。
比如,在温度、pH值、催化剂和气体输送方面现在也有更友好和适合的方案。
总之,生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新型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
新型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越趋迫切。
在这个背景下,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备受关注。
新型生物燃料电池技术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清洁能源,能够利用活体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燃料,通过电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并输出。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技术原理生物燃料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生物燃料与空气中的氧气通过电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并输出电力。
其中,生物燃料可以是生物质(如木屑、麦稈等)、生物代谢产物(如葡萄糖、乳酸等)、食品废弃物等。
电化学反应则是指在电解质溶液和电极的协同作用下,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电流。
新型生物燃料电池技术有许多新颖独特的工作方式和机制,如微生物燃料电池、荧光有机生物燃料电池等。
以微生物燃料电池为例,这种电池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它可以通过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实现无需额外添加电子供体和催化剂的生物电化学反应,节省了硝酸盐、亚铁盐、铂等贵重催化剂的使用。
同时,微生物燃料电池还可以将可再生生物质转化为电能,实现了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研究进展目前,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
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环保、新能源、生活垃圾处理和医疗等领域。
同时,生物燃料电池技术也具有广泛的国际竞争力,并逐渐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以下是目前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的一些进展:1. 微生物燃料电池:这种电池通过微生物将有机物转化为电子,并依靠电化学反应将电子转化为电能。
在实践中,微生物燃料电池常常与无机燃料电池结合起来使用,以提高产电效率。
2. 高效催化剂:为了提高生物燃料电池的效率,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新型高效催化剂。
当前,氧化石墨烯、金属氧化物、有机半导体材料等被广泛认为是高效的生物燃料电池催化剂。
3. 生物燃料的多样性: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生物燃料被应用于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
除了乳酸、葡萄糖之外,甲烷、氢气等也可以做为燃料参与电池反应。
生物燃料电池的进展与挑战
生物燃料电池的进展与挑战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以微生物为媒介的电化学设备,能够通过微生物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电能。
它具有很多优点,如利用绿色、可再生的生物质作为燃料、产生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等。
然而,要使生物燃料电池真正实现工业化应用,仍然需要面临许多挑战。
一、生物燃料电池的进展近年来,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相继发展出了许多新型的电池结构、催化剂和微生物。
其中,微生物的选择和改造是研究人员追求更高产电性能的重要途径。
目前,研究人员普遍采用了新的微生物菌株,如蛋白异黄酮还原菌、硝酸盐还原菌和硫化物氧化菌等,来提高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性能。
此外,新型的电极材料也为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人员已经将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纳米银等材料用于电极的制备,并不断探索新的电极材料。
这些材料的出现不仅改善了电池的电化学反应过程,还显著提高了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和效率。
二、生物燃料电池的挑战尽管生物燃料电池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实现工业化应用仍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生物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与输出功率都比传统燃料电池和化学电池低。
这主要是因为生物燃料电池的反应速率受到微生物的活性和燃料基质的限制,因此难以满足实际工业应用的需求。
其次,当前的生物燃料电池并不能用于大规模的电能储存。
这是因为生物燃料电池的反应过程需要新鲜的燃料供给,而不能有效地储存电池的电量。
这意味着,在实际运用中,生物燃料电池必须配备一个额外的电池组或其他的储电装置,来满足持续的能源需求。
再次,生物燃料电池中使用的微生物受外界环境因素干扰的情况较大。
由于微生物对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环境因素的敏感度较高,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微生物菌株开展环境适应性研究。
此外,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也会受到生物腐蚀等问题的影响,从而导致电池寿命和稳定性问题。
最后,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科技,目前的相关政策和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许多国家对生物燃料电池的技术、生产成本、运营成本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规范尚不充分。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及应用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及应用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生物催化反应将有机物或化合物(如葡萄糖、乳酸、乙醇等)在阳极部位氧化产生电流,在阴极部位还原氧气或氧化剂,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电能的设备。
与传统燃料电池不同的是,生物燃料电池可以使用天然可再生的生物质作为燃料,因而具有环保、可持续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能源技术。
一、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生物燃料电池核心是微生物电化学反应,包括供电菌、电解质和电极三个方面。
其中,供电菌是指在阳极部位附着的微生物(如葡萄球菌、酵母菌等),它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有机物转化为电子和质子,电解质则是指阳极和阴极之间的材料,它可以使电子和质子在两个电极之间传递,从而形成电流,电极则是指两个将电子和质子分开的极。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供电菌的筛选和优化。
研究发现,不同的微生物对于不同的底物具有不同的附着特性和电化学反应能力,如酵母菌对葡萄糖和乙醇的电化学反应能力较强,而光合菌对有机酸的电化学反应能力较强。
因此,科学家们通过筛选和优化微生物种类和培养条件,提高了生物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
2. 电解质的开发和改良。
电解质可以影响生物燃料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传统的电解质(如氢氧化钠、磷酸盐缓冲液等)存在着环境污染和成本高等问题。
因此,科学家们研究开发了许多新型电解质,如聚合物电解质、离子液体电解质等,这些新型电解质具有环保、高效、稳定等优点。
3. 电极的制备和改进。
电极是生物燃料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生物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和稳定性。
目前,科学家们研究制备了许多新型电极材料,如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高分子薄膜等,这些新型电极具有催化作用、导电性好等优点,能够提高生物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和稳定性。
二、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生物燃料电池具有很多优点,如环保,可持续,低成本等,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能源技术。
目前,生物燃料电池已经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燃料电池供电。
微生物燃料电池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精品文档13页
微生物燃料电池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摘要:简单叙述了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基本结构及运行原理,从MFC的阳极微生物、阴极结构等方面介绍了MFC的发展现状和研究重点,分析了MFC在替代能源、生物传感器和开发新型水处理工艺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指出进一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改善电极电化学性能、提高电池输出功率密度和降低电池成本等方面。
关键词:燃料电池;微生物;新能源;生物传感器;水处理中图分类号:TM911 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320(2019)01-0013-05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一种以微生物为阳极催化剂,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利用MFC不仅可以直接将水中或者污泥中的有机物降解,而且同时可以将有机物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电子转化成电流,从而获得电能。
因此,无论是利用MFC输出电能的特点进行新型能源的开发,还是利用MFC电流与水中有机物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新型污水水质检测方法的研究,以及利用MFC的特殊环境对特殊性能的微生物进行驯化,对MFC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电池基本结构、微生物驯化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综述及分析。
1 基本结构和运行原理与其他类型燃料电池类似,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本结构为阴极池加阳极池。
根据阴极池结构的不同,MFC可分为单池型和双池型2类;根据电池中是否使用质子交换膜又可分为有膜型和无膜型2类。
其中单池型MFC由于其阴极氧化剂直接为空气,因而无需盛装溶液的容器[1-3],而无膜型燃料电池则是利用阴极材料具有部分防空气渗透的作用而省略了质子交换膜[2,4]。
MFC的阳极材料通常选用导电性能较好的石墨、碳布和碳纸等材料,其中为提高电极与微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有些材料经过了改性[5]。
阴极材料大多使用载铂碳材料,也有使用掺Fe3+的石墨[1]和沉积了氧化锰的多孔石墨[6]作为阴极材料的报道。
MFC基本工作原理为[7]:①在阳极池,水溶液中或污泥中的营养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直接生成质子、电子和代谢产物,电子通过载体传送到电极表面。
生物质燃料电池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质燃料电池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能源危机的加剧,人类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同时,生物质燃料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而生物质燃料电池则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利用生物质燃料产生电能的新型设备。
本文将重点探讨生物质燃料电池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一. 生物质燃料电池简介生物质燃料电池是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燃料(如葡萄糖、乳酸和甲醇等)在电化学反应中产生电能的一种高效清洁能源设备。
该装置采取与化学电源相似的工作原理,其中电极和电解质构成一个电池。
生物质燃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氧化成为中间体,进而随着电子流通产生电能。
生物质燃料电池具有许多优点,如高效率、低排放、安全、软性等,并且不会污染环境。
此外,生物质燃料电池还能源源不断地从生物质燃料中获取能量,因此在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向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 生物质燃料电池材料的研究现状为了让生物质燃料电池能够更高效地工作,目前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寻找和制备适合的材料。
以下就是对生物质燃料电池材料研究的现状进行简要介绍。
(一)电极材料用于生物质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应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较高的催化活性、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较高的稳定性。
目前通常采用的电极材料有铂、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过渡金属和生物材料等。
其中,铂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电极材料之一,但由于铂的昂贵和稀缺,使得研究者更加关注其它低成本催化材料。
生物材料(如酶、蛋白质)因为其良好的活性和特异性、生物相容性和易于生物合成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电解质材料电解质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生物质燃料电池的输出效率和稳定性。
电解质的主要作用是对离子电荷进行传导。
常用的电解质材料有聚合物、无机固体电解质和混合电解质等。
其中,聚合物电解质材料是最常用的电解质,因为其相对简单的制备工艺和优异的电导率、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
但是聚合物电解质材料也存在着熔融性差、水溶性差、机械性能差和热稳定性差等缺点,因此研究者正在研究和开发更先进的电解质材料。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近年来,生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绿色新能源备受关注,其技术水平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本文就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这一话题进行阐述。
一、生物燃料电池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生物燃料电池,简称BFC,是指通过微生物代谢焦糖等生物质产生的电子,将其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其基本原理为:微生物通过代谢将废弃物转化为草酸、乳酸或氢气等物质,同时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自由电子,将这些电子引导至电极浓缩在一个区域内,就能转化成电流从而产生电能,从而实现了废弃物的能量再利用。
二、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1. 材料方面的新进展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新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BFC的电极中。
例如,金属染料敏化电池能够在低照度环境下发挥更高的效能,因此能够更好应用于室内照明、环境传感器等领域,改善了BFC的应用效能。
2. 设计结构的优化BFC的设计结构分为单室和双室两种,其中双室结构更常用。
在过去的研究中,双室结构被普遍认为比单室结构具有更高的转换效率和更长的工作寿命。
但新进展显示,单室结构的电极可以通过使用双室反膜来更好地改善其燃料交换和产生氧化还原电位,从而增强其性能。
3. 实现燃料多样化在过去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使用废弃物生物质作为燃料。
然而,具有更高能量密度和可再生性的天然气、油脂和生物质等更多种类燃料目前也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三、未来展望与挑战1. 实现规模化生产虽然BFC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与化石能源相比,其效率和产能还有较大的差距。
大规模的生产可能会导致寿命问题和相互关联的化学反应的影响,同时会影响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
2. 补充必要环保措施虽然BFC受到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很小,但加强环保措施和实施节能措施是必要的。
例如建立环保技术法规或改善新技术应用等措施的落实、配套部件和机构的研发和推广,也需要更多力量加入其中。
3. 与其他燃料电池技术合作BFC作为一种燃料电池技术,也需要与其他燃料电池技术合作,以吸引更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加入研究BFC的领域,扩大其应用范围。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化石燃料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寻求一种可持续的、环保的、高效的新型能源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
而生物燃料电池技术作为一种创新技术,因其高能量转换效率、低污染排放等优点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究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一、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现状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将生物质材料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电子流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设备。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具有高效能转换,能源来源广泛,无污染排放等一系列优点。
近年来,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首先,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在微型电子设备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
微型生物燃料电池通过微型化和集成化技术,可用于微型电子设备供电,具有体积小,自给自足,环保等优点,且成本低廉。
其次,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在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生物燃料电池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将污水当做燃料,进行发酵产氢,从而得到清洁能源。
同时,在城市垃圾处理领域,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并且把有机物转化为电能,让垃圾处理厂实现自给自足。
最后,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在医疗领域也得到了应用。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能够用于长期监测人体内部状况,实现人体内部状况的远程监护。
比如,使用这种技术可以通过监测血液的葡萄糖等成分,不仅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预防疾病的出现,同时,也实现了随时随地预防疾病。
二、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得到广泛关注,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下面从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将会向着集成化、模块化方向发展。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必须具备可持续性、可重复性和规模化的技术,因此,其发展的趋势必然是集成化和模块化。
模块化技术是将其分成一个个模块进行独立设计和研发,再进行方便的组装。
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电化学装置,它能够将有机废弃物或生物质转化为电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
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绿色能源设备,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利用生物燃料电池来产生电力。
本文将对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一、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将有机物质产生的电子转移到电化学电池的阳极,然后通过电路和电解质移动到阴极,最终与氧气结合产生电能。
生物燃料电池通常包括生物阳极和氧气阴极,阳极通过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生电子,氧气在阴极上和电子结合产生电能。
生物燃料电池的反应式可以表示为:阳极反应:C6H12O6 + 6H2O → 6CO2 + 12H+ + 12e^-阴极反应:6O2 + 12H+ + 12e^- → 6H2O综合反应:C6H12O6 + 6O2 → 6CO2 + 6H2O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需要在阳极上直接或间接的参与,生物燃料电池与传统的化学电池有效区别在于能量来源。
生物燃料电池将有机物质直接转化为电能,而化学电池则是利用化学反应来产生电能。
二、生物燃料电池的种类生物燃料电池主要有两种类型:微型生物燃料电池和生物燃料电池堆。
微型生物燃料电池是将微生物种植在电极上,并直接在电极表面处理废物,其造价低廉并且可以在不同环境中使用。
生物燃料电池堆是由多个生物燃料电池组成的设备,在大型应用中,它可以提供重要的电力和废物处理功能。
同时,还有微型燃料电池和非微型燃料电池之分。
微型生物燃料电池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利用待处理的废水或废气燃料作为反应物质,并具有体积小、自然通气性强、生产成本低等特点;非微型生物燃料电池通过确立恰当的运行参数,通常可以在比微型生物燃料电池更广泛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因此更适合大规模的应用。
三、生物燃料电池在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生物燃料电池在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是其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废物可以是农作物残留物、林业和动物产品残留物、工业废料、生活废物等,这些都可以是生物燃料电池的反应物。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研究生物燃料电池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生物质转化产生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新型能源。
它采用了微生物发酵过程产生的电子作为燃料,可以转化为电能,并与传统化石燃料不同,生物质燃料具有可再生、无排放等绿色环保的特点,被广泛认为是未来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生物燃料电池是一个巨大的交叉学科领域,涉及到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等多个学科。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燃料电池和酶燃料电池两个方向。
1、微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生的电子产生电能的一种新技术。
其中,微生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利用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电子来转化电能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主要分为硫酸盐还原菌、厌氧呼吸细菌等;另一种微生物是可以在生物膜(比如微生物附着在电极表面)上直接将代谢产物中的电子通过传导链输送至电极,这种微生物称为电极呼吸菌。
2、酶燃料电池酶燃料电池则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将可生物降解物质引入到酶燃料电池内,使其在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而产生电能。
酶燃料电池的优点在于具有响应速度快、容易制备等特点。
但由于酶的催化效率低,并且容易分解,导致酶燃料电池的效率低下,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
二、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生物燃料电池具有结构简单、生成电力清洁、成本低廉等优点,因此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1、生命医学领域生物燃料电池可以被应用在生命医学领域,在植入式医疗器械,如人工心脏等设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能源。
2、环境保护领域生物燃料电池还可以用于处理废水、废气等工业污染物,同时生产出电能,为环境保护事业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3、移动电源领域生物燃料电池可以用于生产便携式移动电源,比如手机充电宝,无论在户外活动还是日常使用中,都可以为人们提供更方便的充电设施。
三、生物燃料电池的未来生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供应方式,具有可再生性、无污染性和高效能性等特点,被广泛认为是未来绿色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发展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发展随着能源危机和环保问题的不断加剧,新型节能、环保的能源的研究和发展成为了各个国家研究的重点。
在新型节能、环保能源技术研究领域中,生物燃料电池备受研究人员关注。
本文将对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一、生物燃料电池的定义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将生物质燃料转化为电能的设备。
它不同于常见的电池,后者是通过化学反应来产生电能,而生物燃料电池是通过将生物质燃料直接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能的一种设备。
生物燃料电池可以通过微生物、酶或其他生物途径将生物质燃料转换为电能。
二、生物燃料电池的类型根据生物质燃料的种类和电极的工作原理,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目前,常见的生物燃料电池主要包括:微生物燃料电池、酶燃料电池和光生物电池。
1. 微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在电极上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能的设备。
微生物是一类未被发现的微生物群体,它们利用一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化合物作为电子供体,然后将电子传输给电极。
由于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直接利用生物废弃物产生电能,它也被认为是一种实用的生物电池。
2. 酶燃料电池酶燃料电池(Enzymatic fuel cells,EFC)是一种利用酶催化废物或生物质燃料氧化还原产生电能的设备。
酶是一类生物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催化生物质燃料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将产生的电子传递给电极,产生电能。
3. 光生物电池光生物电池(Photosynthetic fuel cells,PFC)是一种使用光合细菌或其他光合微生物将太阳能和生物质燃料转换为电能的设备。
这种电池直接利用光合作用产生的电子,同时通过生物质燃料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子,从而产生更高效的电能产生效果。
三、生物燃料电池的优势与发展前景生物燃料电池有很多优势。
首先,它可以通过利用各种生物质燃料来产生电能,这样就可以减少对传统的化石燃料的依赖。
其次,生物燃料电池可以有效地解决废物处理的问题。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生物燃料电池(简称BFC)是一种可以将生物质材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性能源的替代品。
这种能源的利用具有很好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成本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就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一、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简介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有机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子来驱动外接电路中的材料运动,从而实现物理能量转化为电能。
其优点在于:生物燃料电池的原料来源广泛,不需要纯化能源;通过处理生物标本可获得原材料,生产过程中无需高温和高压;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污染等有害气体。
二、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种类目前,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分为四种类型: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酶修饰电极燃料电池(EMFCs),酶燃料电池(EMFC)和生物质燃料电池(BMCs)。
其中,微生物燃料电池是通过细菌通过代谢有机物质产生的电子来驱动外接电路,以实现电能的产生。
酶修饰电极燃料电池是利用特殊的酶在电极上催化燃料来产生电子的机制。
酶燃料电池就是利用特定的酶,在生物机体组织内将有机物质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而生物质燃料电池则是用于身体代谢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比如污水和生物发酵的废料来供给发电。
不同类型的生物燃料电池都各有特色,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们的特点都可用于不同领域的电力供应。
三、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MFCs是生物燃料电池中的代表技术,可以使用废水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在MFCs的实现过程中,主要关注生物电催化剂和电容器之间的耦合网络。
酶修饰电极燃料电池则使用了新型有机/无机纳米薄膜构建了一个酶修饰优化电极(ECE)数组,提高了电极中电荷转移的效率,提高了电子传输速率和稳定性。
酶燃料电池酶能直接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电能的特点,难度较大。
生物质基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生物质基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在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以及对环境可持续性日益重视的背景下,生物质基燃料电池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能源转换技术,正逐渐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生物质资源丰富、可再生,且其利用过程相对较为环保,因此基于生物质的燃料电池有望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一、生物质基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生物质基燃料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与传统燃料电池相似,都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在生物质基燃料电池中,生物质衍生燃料(如醇类、有机酸等)在阳极被氧化,释放出电子和质子。
电子通过外部电路流向阴极,产生电流;质子则通过电解质传递到阴极。
在阴极,氧气与传递过来的质子和电子结合,生成水。
以直接醇类燃料电池(DAFC)为例,常见的醇类燃料如甲醇、乙醇等在阳极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
例如,甲醇的氧化反应可以表示为:CH₃OH + H₂O → CO₂+ 6H⁺+ 6e⁻。
氧气在阴极的还原反应则为:O₂+ 4H⁺+ 4e⁻ → 2H₂O 。
二、研究进展1、新型阳极催化剂的开发为了提高生物质燃料在阳极的氧化效率,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高效的阳极催化剂。
传统的铂基催化剂成本高昂且容易被中间产物毒化,因此非贵金属催化剂如镍、钴等及其合金成为研究热点。
同时,通过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调控,如制备纳米结构、核壳结构等,增加活性位点的暴露,提高了催化剂的性能。
2、电解质材料的改进电解质在燃料电池中起着传递离子的关键作用。
质子交换膜是常见的电解质材料,如 Nafion 膜,但存在成本高、甲醇渗透率高等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开发了新型的质子交换膜,如磺化聚醚醚酮(SPEEK)膜、聚苯并咪唑(PBI)膜等,以提高膜的性能和降低成本。
3、生物酶燃料电池生物酶作为催化剂具有高选择性和温和的反应条件等优点。
基于生物酶的燃料电池利用酶催化生物质燃料的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葡萄糖氧化酶可以催化葡萄糖的氧化,为燃料电池提供电子。
然而,酶的稳定性和寿命仍然是限制其实际应用的关键问题。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现状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现状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氢能源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便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其基于微生物反应来将生物质转化为电力,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能源来源。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历程生物燃料电池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欧洲的一些学者利用微生物的催化作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电能。
随后,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逐渐得到了全球的关注。
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发展新的微生物反应体系和结构,并致力于增强电化学性能。
2000年,美国的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利用人工合成的微生物——Shewanella oneidensis,使电池的电量输出达到了1.13 mA/cm^2,大大提高了生物燃料电池的能源转换效率。
近年来,生物燃料电池逐渐进入了实际应用领域。
如今,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净化、微型传感器和移动电源等领域。
技术原理及现状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采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将几乎任何类型的有机污染物质(如糖类、脂肪等)转化成电子或氢离子(H+)。
生物燃料电池分为两类:酶催化型和微生物催化型。
酶催化型的生物燃料电池,也称为燃料电池,采用固定的酶作为阳极催化剂,将糖分解为氢离子和电子,在阴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水。
微生物催化型的生物燃料电池则采用微生物作为阳极催化剂,将有机物质利用氧化过程转化为电子和二氧化碳,同时在阴极处发生还原反应以实现电流流动。
目前,生物燃料电池技术还存在许多挑战和难点。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增加电能输出,即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同时,在微生物催化型的生物燃料电池中,微生物与氧气和影响反应的硫酸盐等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尽管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在前景和应用方面很有潜力,但目前该技术还存在许多挑战,需要不断地优化和改进。
未来,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发展方向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利用新型材料和技术来提高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能源的角度来看,石油等传统燃料的使用不仅对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这些能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资源,因此寻找新型、清洁的能源是当今科学家和思想家们共同的目标。
在这其中,生物燃料电池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个研究方向。
一、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生背景生物燃料电池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蜡翅状细菌放电能力极强,即使在没有外部光或氧气的情况下,也可以产生电流。
在随后的时间里,科学家们逐渐发现了其他具有放电能力的微生物,如发酵菌、硫化菌、变形菌等。
这为后来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生物燃料电池是利用微生物或其酶类催化剂将生物质能源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它的基本构成包括电极、生物质燃料和微生物电化学系统。
首先是电极,生物燃料电池通常由阳极、阴极和质子交换膜组成。
阳极是通过电子传递将生物质燃料氧化为电子和质子的电极。
阴极则是将氧气还原为水和电子的电极。
质子交换膜负责将阳极和阴极之间的质子传输。
其次是生物质燃料。
可以使用的生物质燃料非常广泛,如淀粉、纤维素、乙醇、甲烷等。
最后是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将质子通过生物体系中存在的酶类进行加成,使电极上的电位产生差异并产生电压,形成电力。
这些微生物电化学系统非常灵活,可以通过微生物或人工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改良。
目前,最常用的微生物包括厌氧细菌、弧菌等。
三、生物燃料电池的优点相比传统的化石燃料,生物燃料电池有着以下几个优点:1. 清洁环保生物燃料电池的废物主要是水和氧气,排放量极小。
同时,生物质燃料通常是可再生能源,有着极高的可持续性。
2. 能量稳定生物燃料电池输出电压相对比较稳定。
不像传统燃料电池那样,需要定期更换外部羧基氧化剂或还原剂。
3. 维护简单将微生物固定在电极上几乎没有机械移动部件,因此生物燃料电池在运行时依赖的是微生物的活体反应,其硬件故障率非常低,维护成本较低。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生物燃料电池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能源转化技术,它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电能,可以用于生物发电、废水处理、生物传感器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进展和相关应用前景进行介绍。
1.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历程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美国科学家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可以将有机废水转化为电能。
1994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率先将微生物产生的电流转化为电能,成功开发出第一代生物燃料电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在生物发电、废水处理、生物传感器和储能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原理及分类生物燃料电池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质进行分解和代谢,产生电子和质子,从而产生电能的新型能源转化技术。
它可以将有机物质(如葡萄糖、醋酸)等转化为电能,也可以将废水等有机物质解析为水和CO2。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根据构成元素的差异可以分为微生物燃料电池和酶燃料电池两类。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利用电酶和细菌、藻类、真菌等微生物共同作用进行反应的一类生物燃料电池。
酶燃料电池是利用酶催化有机物质氧化反应,产生电流,从而产生电能。
3.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前景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其中最重要、最具有实际价值的是在废水处理领域。
目前,通过生物燃料电池技术进行废水处理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在生物传感器领域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利用微生物的生物传感机制,可以实现对环境中特定物质的快速检测。
此外,生物燃料电池技术还可以被用来制造电池、储能及发电等应用场景,因此逐渐成为新兴的清洁能源之一。
4.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所面临的挑战生物燃料电池技术还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包括产电效率低、生产成本高、难以稳定运行等问题。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
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增长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物燃料电池技术逐渐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比传统的化石能源,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如可再生、低污染、高效能等。
本文将探讨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
一、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原理生物燃料电池是利用生物体内产生的电子来产生电力的技术。
它通过将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来提供电力稳定性。
生物燃料电池器件通常由一个阳极和一个阴极组成,阳极为生物催化剂,阴极为氧化剂。
生物催化剂可分为两种类型:微生物和酶。
微生物通常使用氢气和有机物来产生电子,而酶则主要从生物质中提取有机物,以产生电子。
二、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历程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其同步发展起来的是生物质能源技术。
200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微型生物燃料电池,进一步推动了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生物燃料电池器件的发展历程也越来越完善。
现在,生物燃料电池器件种类繁多,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
三、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新进展1.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生物质能源的技术。
它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产生电流。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不断地改进,已经制造出了多种可随着压缩机尺寸的不断缩小而获得了高产电的微生物燃料电池。
这些燃料电池具有结构紧凑、性能卓越、可适应于多种环境等特点。
2. 光催化燃料电池技术光催化燃料电池技术是一种在光照下使用可再生资源生成电能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加入一个半导体,并让太阳光或其他形式的光照射到半导体上,以产生能够激发阳极上的电子的能量。
这种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更低和制造更容易等优势。
这项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研究人员在高效光催化反应材料上的新探索。
四、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1. 生活垃圾发电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开始采用生活垃圾发电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通过对生活垃圾进行厌氧发酵,以产生生物燃料电池的燃料,从而实现再利用废弃物的目的。
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
第10卷第1期2004年2月电化学EL ECT ROCHEM IST RYVol.10No.1Feb.2004文章编号:1006_3471(2004)01_0001_08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宝王月,吴霞琴*(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摘要:简要介绍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分类,归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电子传递媒介体在生物燃料电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高电池性能的对策.最后,探讨了影响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的瓶颈,并展望其应用前景.关键词:生物燃料电池;酶;电子传递媒介体;修饰电极中图分类号:T M911.45文献标识码:A生物燃料电池(Biofuel cell)是利用酶(Enzyme)或者微生物(M icrobe)组织作为催化剂,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与传统的燃料电池存在许多相同之处.以葡萄糖作底物的燃料电池为例,其阴阳极反应如下式所示:阳极反应C6H12O6+6H2O催化剂6CO2+24e-+24H+阴极反应6O2+24e-+24H+催化剂12H2O1911年植物学家Potter用酵母和大肠杆菌进行试验,发现微生物也可以产生电流,从此,开创了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至今,在空间科学研究过程中,已开发出几种可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生物燃料电池,用飞行器中的生活垃圾作电池的燃料,可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新能源.这类电池占主导地位的是间接微生物电池,即利用发酵产物作为电池的燃料.自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直接的生物燃料电池开始成为研究热点,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以葡萄糖为阳极燃料、以氧为氧化剂的酶燃料电池.但此时恰逢锂电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因而使这类酶燃料电池又受到冷落.80年代后,由于氧化还原媒介体(M ediator)的广泛应用,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使其作为小功率电源而使用的可行性增大,并因此推动了它的研究和开发[1].另一方面,由于生物燃料电池中的阴极与其它燃料电池相似,也可以使用空气中的氧作为氧化剂,所以相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阳极,但同时,也出现了具有生物电催化功能的修饰电极代替常规的氧阴极.有趣的是,以天然食物为燃料,能够自给自足的机器人(Gastrobots)研究也于近年来取得了某些进展[2].收稿日期:2003_07_19*通讯联系人,T el:(86_021)64322930,E_mail:x qwu@上海市教委自然科学基金(01D04_2)资助生物燃料电池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很高的能量转化效率,同时它还有着一些自身的特点:1)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利用一般燃料电池不能利用的各种有机物,无机物以及微生物呼吸的代谢产物、发酵的产物、光合作用[3,4]甚至污水等作为燃料;2)电池的操作条件较温和:由于使用酶或微生物作为催化剂,一般只要求在近中性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工作;3)生物相溶性好:由于可利用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氧气作燃料,一旦开发成功,便能方便地为植入人体的一些人造器官提供电能.生物燃料电池按其工作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酶生物燃料电池,即先将酶从生物体系中提取出来,然后,利用其活性在阳极催化燃料分子氧化、同时加速阴极氧的还原;另一类是微生物燃料电池,就是利用整个微生物细胞作燃料,依靠合适的电子传递介体在生物组分和电极之间进行有效的电子传递.此外,也有根据电子传递方式进行分类的,简称直接的和间接的生物燃料电池.所谓直接的乃指燃料在电极上氧化的同时,电子直接从燃料分子转移到电极,再由生物催化剂直接催化电极表面的反应;但如果燃料是在电解液中或其它处所反应,而电子则通过氧化还原介体传递到电极上的就称为间接生物燃料电池.以下仅就目前研究较多的生物燃料电池分别作一介绍.1 微生物燃料电池这类电池是将发酵过程中产生氢气的微生物细胞直接固定在H 2/O 2燃料电池的阳极[5,6].如将卷筒式的铂电极放入含C.buty ricum 微生物的悬浮液中,悬浮液即与丙烯酰胺聚合形成凝胶.在电极表面进行的发酵过程直接提供了阳极所需的燃料H 2,而发酵过程的副产物则可作为次级燃料进一步被利用.例如产生的蚁酸在凝胶中向阳极扩散,并在阳极电化学氧化生成氢离子和二氧化碳.对上述体系,H 2是主要的发酵产物.但当发酵液通过阳极时,代谢产生的蚁酸也作为燃料在阳极直接氧化,因此氢并不是阳极电流的唯一来源.在最优化的操作条件下,含0.4g 湿微生物细胞(相当于0.1g 干细胞)的电池可以达到0.4V 的输出电压(V cell )和0.6mA 的输出电流(I cel l ).另一类硫酸还原蛋白(Desulfov ibrio desulfuricans)由于其存在广泛、含量丰富,研究也较多[7,8].这种物质在厌氧条件下可形成一种特殊的基团,作为呼吸链终端电子受体.这些微生物利用营养物(主要是乳酸盐)作为电子源产生还原态的硫,从而驱动阳极过程,代谢产生的硫化物在电极上直接氧化成SO 42-.由于产生的硫化物(H 2S)会与含铁的蛋白(如细胞色素)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细菌的代谢、导致电子传递受阻;另一方面,由于硫化物在金属电极上容易发生强的不可逆吸附,易使电极中毒.为此,需要消除硫化物(H 2S)的毒性以使阳极能更好地将它氧化.一般采用掺杂适量氢氧化钴的多孔石墨电极(阳极)即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原因是当存在S 2-时,该电极上会生成催化活性很强的氧化钴和硫化钴的混合物.为了满足厌氧条件,该阳极由阳离子交换膜与氧阴极隔开.由于代谢产生的还原性物质被微生物的膜与外界隔离,从而导致微生物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通道受阻,采用合适的中介体可有效地促进电子传递.例如用四氰基对醌基二甲烷(TCNQ)或聚甲基紫精(polyviologen)作介体,基于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制作的微生物电#2#电 化 学2004年池效果更佳[5,6].用于这类微生物电池的有效电子传递介体,应该具备以下特性:1)介体的氧化态易于穿透细胞膜到达细胞内部的还原组分;2)其氧化还原式量电位E 0c m 要与被催化体系的E 0c s 相匹配);3)其氧化态不干扰其它的代谢过程;4)其还原态应易于传过细胞膜而脱离细胞;5)其氧化态必需是化学稳定的、可溶的,并且在细胞和电极表面均不发生吸附;6)其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速率非常快、且有很好的可逆性.一些有机物[9]和金属有机物可以用作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子传递介体,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硫堇类、吩嗪类和一些有机染料.虽然硫堇很适合于用作电子传递介体,但是当以硫堇作介体时,由于其在生物膜上容易发生吸附而使电子传递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导致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效率降低.介体的功能依赖于电极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其中最主要的是介体的氧化还原速率常数(而它又主要与介体所接触的电极材料有关).为了提高介体的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可以将两种介体适当混合使用,以期达到更佳的效果.例如对从阳极液Escherichia coli(氧化的葡萄糖)至阳极之间的电子传递,当以硫堇和Fe (Ó)EDTA 混合用作介体时,其效果明显地要比单独使用其中的任何一种好得多.尽管两种介体都能够被E.coli 还原,且硫堇还原的速率大约是Fe (Ó)EDTA 的100倍,但还原态硫堇的电化学氧化却比Fe (Ò)EDTA 的氧化慢得多.所以,在含有E.coli 的电池操作系统中,利用硫堇氧化葡萄糖(接受电子);而还原态的硫堇又被Fe (Ó)EDTA 迅速氧化,最后,还原态的鳌合物Fe (Ò)EDTA 通过Fe (Ó)EDTA/Fe (Ò)EDTA 电极反应将电子传递给阳极[10].类似的还有用Bacillus 氧化葡萄糖,以甲基紫精(M ethyl violog en,MV 2+)和2-羟基)1、4萘醌(2_hydroxy_1,4_naphthoquinone)或Fe (Ó)EDTA 作介体的生物燃料电池[11].为了将生物燃料电池中的生物催化体系组合在一起,需要将微生物细胞和介体共同固定在阳极表面.然而,微生物细胞的活性组分往往被细胞膜包裹在细胞内部,而介体则又被吸附在细胞膜的表面,因而无法形成有效的电子传递,很难实现共同固定.有机染料中性红[12,13]是公认的一种具有活性的、能实现从E.coli 传递电子的介体.它可通过石墨电极表面的羧基和染料中的氨基共价键合实现固定化,在厌氧条件下与电极键合的染料能促使微生物细胞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表明只有那些能到达电极表面的细菌才具有导电性.微生物细胞在多种营养底物存在下可以更好地繁殖、生长.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几种营养物质的混合使用能够提供更高的电流输出,故有人指出,改变碳的来源以使微生物产生不同的代谢有可能使生物燃料电池达到更大的功率[14].2 酶生物燃料电池由于微生物燃料电池中使用的生物催化剂实际上不是微生物细胞而是其中的酶,再则,微生物细胞与介体的共同固定较之氧化还原酶与介体的共同固定更加困难.因此,相对而言,直接使用酶修饰电极的生物燃料电池发展较快[15~17].NAD +/NADH,作为电子的载体并在脱氢酶中具有生物催化活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氧#3#第1期 宝 王月等: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化还原酶.在生物燃料电池中,可利用多种有机物作为底物[18~22].在阳极部分生物催化氧化底物的同时,电化学再生NAD(P)H ,从而完成由酶到阳极的电子传递.在中性的水溶液中,NAD(P)+/NAD(P)H 的热力学氧化还原电位为-0.56V(vs.SCE).而NAD(P)H 的电化学氧化乃一完全不可逆的过程,过电位很高.NAD +是NADH 直接氧化的抑制剂,吸附的NADH 的氧化会产生NAD +的二聚体而使电极产生中毒现象.因此,只有在有效的电子传递介体作用下,才能使NAD +/NADH 体系应用于生物燃料电池.一般来说,介体固定化技术的主要方法有:直接吸附法,即使介体吸附到电极上制得的修饰电极;或将介体嵌入膜中得以固定;或以功能性官能团共价键合到电极表面等.金电极表面通过共价偶合氧化还原介体,对制备多组分体系有较大的优势.如将PQQ(Pyrrolo_quinolinoquinone)共价偶合在胱胺(Cystamine,Cys)单分子层组装的金电极(PQQ_Cys/Au)上,即可有效地电催化氧化NADH,其反应机理设想如下:NADH +PQQ +H +NAD ++PQQH 2 PQQH 2PQQ +2H ++e -(阳极)基于NAD +的脱氢酶阳极在较低的过电位下可电催化氧化底物再生NAD +,将该电极与氧阴极组成生物燃料电池,其电池的总反应为甲醇被氧化,可提供输出电压V OC =0.8V.在0.49V 的输出电压下,最大输出功率W max =0.68mW/cm 2.然而,由于NADH 的成本较高,人们希望利用人工合成的模拟酶,来代替生物燃料电池中所用的NADH [21].此外,氧化还原酶很难与电极之间进行直接的电子传递,所以利用合成模拟酶,或者利用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电子传递介体制备修饰电极是发展趋势.修饰电极的功能不仅依赖于介体,还与电极之间电子传递的步骤相关.为了得到更好的电子传递,必须将介体固定于靠近酶的氧化还原中心的最佳位置.有报道利用黄素酶氧化还原中心与环境间建立以电连接的重组酶方法[23].PQQ )FAD 酶再生电极在葡萄糖底物存在时显示了电催化氧化电流,表明电极表面和重组酶之间存在迅速的电子传递[24].PQQ 在电氧化葡萄糖的过程中起到了电子传递媒介体的作用.电荷传递过程如下所示:FAD +glucose +2H +FADH 2+gluconic acidFADH 2+PQQFAD +PQQH 2 PQQH 2PQQ +2H ++2e -(阳极)由于常规燃料电池氧阴极的操作条件要求较苛,而且氧直接的电催化还原反应需要很高的过电位,所以关于阴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过氧化氢作为阴极的底物.微过氧化物酶MP )11具有较小的分子尺寸、高的稳定性,且其亚铁血红素暴露在溶液中可与电极进行直接的电子传递[25,26],从而有效地催化过氧化氢的还原.此外,通过使用合适的催化剂还可以使氧发生直接还原为水的四电子传递反应[27,28].此外,将多层酶体系应用于生物催化的阴极则前景更广阔[29].近年来也出现了阴、阳两极都是酶修饰电极的生物燃料电池研究报道[30].例如,基于PQQ 和MP )11修饰电极的生物燃料电池[31].这是利用MP )11对过氧化氢的还原和PQQ 对NADH 的电催化氧化,从而组成以过氧化氢和NADH 分别为阴极和阳极底物的生物燃料#4#电 化 学2004年电池.在一定的底物浓度范围内,PQQ 修饰电极和M P )11修饰电极的电位分别随浓度的增加而出现正移和负移.当上述底物浓度为1mmol/L 时、50k 8的负载下电压可达310mV.电池的参数V OC =310mV,I SC =100L A,i SC =30L A/cm 2,均比理论值小一个数量级.这表明电极界面的生物催化动力学不是决速步骤(rate determining step).在3k 8负载下,电池的最大功率W =8L W,填充因子(Fill Factor)为f =25%(f =W max #I SC -1#V OC -1).阳极用葡萄糖氧化酶代替PQQ 催化氧化葡萄糖以及阴极用M P )11修饰电极电催化还原过氧化氢也可组成生物燃料电池[32,33].同样,一开始两电极的电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分别正移和负移,当底物浓度为1mmol/L 时达到最大值,且符合能斯特公式.由此可估算电池的理论开路电压V OC =320mV,I SC =342L A,i SC =114L A/cm 2.然而,M P )11修饰电极和葡萄糖氧化酶电极的理论极限电流密度分别为i SC =270L A/cm 2和200L A/cm 2,因此电池的短路电流可能是受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过程控制的.所以,提高葡萄糖氧化酶与电极之间直接的电子传递速率就可能提高电池的电流密度和输出功率.近年来,科学工作者还致力于开发无隔膜的生物燃料电池.因为,在电池的阴极与阳极之间用一隔膜隔开,给实际操作带来许多不便,也不利于电池的微型化.已经有基于葡萄糖氧化酶和细胞色素C(Cy tochrome C,Cyt.C)/细胞色素氧化酶(Cy tochrome oxidase,Cox)修饰电极的无隔膜生物燃料电池的报道[34].这是利用在PQQ )FAD 单分子组装膜上重组葡萄糖氧化酶的修饰电极催化氧化葡萄糖,而偶合的CytC/Cox 电极则显示了对氧的催化还原特性[35].将这两个电极组合成电池,由于葡萄糖氧化酶在氧存在的条件下即能有效地催化葡萄糖氧化,这样构成的电池在0.9k 8的负载下最大输出功率为仅4L W,如此低的输出功率乃因电池阴阳两极间小的电位差.倘如同时修饰合适的介体,则可望扩大其电位差,从而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现今对无隔膜电池研究较多的是利用漆酶在阴极催化氧还原生成水[36~38].漆酶对氧的还原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但底物的pH 值变化会对活性产生一定影响.当pH =5时,电池具有较好的电流输出,pH=7时,漆酶的活性下降到只有其最大值的1%.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可使漆酶达到最大活性的50%[39].然而,目前这类电池的工作寿命较短,一般只有几个小时或者几天,所以还不适合于实际应用,尤其是作为植入人体环境中使用的电能,仍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3 生物燃料电池发展的瓶颈和前景展望生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实际应用还比较遥远,主要是因为它的输出功率密度远不能满足要求.按照M arcus 和Sotin 提出的理论,电子传递速率是由电势差、重组能和电子供体与受体之间的距离决定的[29],决定生物燃料电池输出功率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相关的电子传递过程,也就是说,生物体系缓慢的电子传递速率是生物燃料电池发展的瓶颈.理论和实验都表明,随着电子传递途径距离的增加,电子传递速率呈指数下降的趋势.酶分子蛋白质的外壳对从活性中心到电极的直接电子传递产生了屏蔽作用,引入介体一定程度上可提供有效的电子传递通道.然而,有时这样做无形之中又增大了电子传递的途径距离,其总体的效果还不令人满意.因而最理想的是通过借鉴生物电化学领域的直接电子传递的研究成果,在生物燃料#5#第1期 宝 王月等: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电池中实现直接的电子传递,从而提高输出功率.目前,实现直接的电子传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对酶的外壳进行修饰,再将其固定到电极表面从而实现电子的直接传递;2)直接用导电聚合物固定酶,使导电聚合物深入到酶的活性中心附近,从而大大缩短电子传递的距离,实现电子的直接传递;3)通过在电极表面进行贵金属纳米粒子、以及碳纳米管等物质的修饰,利用纳米粒子的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奇妙的特性来实现直接的、快速的电子传递[40].随着生物和化学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特别是依托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化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对修饰电极、纳米科学等研究的层层深入,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必然会得到更快的发展.作者深信,生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新能源,在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的应用的理想必然会实现.Progress in Research for Biofuel CellBAO Yue,WU Xia_qin *(College of L if e and Envir onment Sciences ,Shnaghai Teacher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China)Abstract:In this article,research progresses of the biofuel cell in recent years w ere summa -rized.The operation principl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biofuel cells w ere described.T he role of the mediator for promoting electron transfer in biofuel cells and the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 -tric properties of biofuel cells,such as output potential,were discussed w ith some attracting re -search instances.Finally ,the choke points for research of biofuel cell w ere explored,and the ap -plication prospect of biofuel cells w as forecasted.Key words:Biofuel cell,Enzyme,M ediator,Modified electrodeReferences:[1] JIA Hong_fei,XIE Yang ,WA NG Y u _x in,Biofuel cell[J].Battery (电池),2000,30(2):86.[2] Stuary W ilkinso n./Gastrobots 0_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microbial fuel cells in food pow er ed robot applica -tions[J].A utonomous Robots,2000,9:99.[3] Seiya T sujimura,Akira Wadano,K enji K ano,et al.Photosynthetic bioelectr ochemical cell ut ilizing cyanobac -ter ia and w ater_g enerating oxidase[J].Enzyme and M icrobial T echnology ,2001,29:225~231.[4] T or imura M ,M iki A,W adano A,et al.Electrochemical inv estigation of cyanobacteria synecho coccus sp.PCC7942_cataly zed photoreductio n of exo genous quinines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ox idation of w ater [J].J.Electroanal.Chem.,2001,496:21~28.[5] Isao Karube,T adashi M atsunaga,Shinya T suru,et al.Biochemical fuel cell utilizing immobilized cells of clostridium butyr icum[J].Biotechnol.Bioeng.,1977,19:1727.#6#电 化 学2004年[6] Shig eharu T anisho,Nobuyuki K amiya,N oriaki Wakao.M icrobial fuel cell using enterobacter aerogenes[J].Bioelectrochem.Bioenerg.,1989,21:25.[7] Cooney M J,Roschi E,M arison I W ,et al.P hysiologic studies wit h the sulfate_r educting bacterium Desu-lfov ibrio desulfuricans:Evaluation for use in a biofuel cell[J].Enzyme M icrobial T echnol.,1996,18:358.[8] Park D H ,Kim B H ,M oore B,et al.Electrode reaction of 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modiT ed with org anicconductive compounds[J].Biotechnology T echniques,1997,11:145.[9] T okuji Ikeda,K enji K ano.Bioelectr ocatalysis _based application of quinoproteins and quinoprotein_containingbacter ial cells in biosensors and biofuel cells[J].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2003,1647:121~126.[10] T anaka K,Vega C A ,T amamushi R.T hionine and ferric chelate compounds as coupled mediators in micro -bial fuel cells[J].Bioelectrochem.Bioenerg.,1983,11:289.[11] Akiba T ,Bennetto H P,Striling J L ,et al.Electricity productio n from alkalophic or ganisms[J].Biotech -nol.Lett.,1987,9:611.[12] P ar k D H,Zeikus J G.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microbial fuel cells using neutral red as an electronophore[J].A ppl.Environm.M icr obiol.,2000,66:1292.[13] Park D H,Kim S K,Shin I H,et al.Electricity pro duction in biofuel cell using modified g raphite electr odewith Neutral Red[J].Biotechnol.Lett.,2000,22:1301.[14] Kim N ,Choi Y,Jung S,et al.Effect of initial carbon sources on the per formance o f microbial fuel cells co n -taining proteus vulgaris[J].Biotechnol.Bioeng.,2000,70:109.[15] Karyakin A A ,M orozov S V ,Kary akina E E,et al.Hydrog en fuel electrode based on bioelectrocatalysis bythe enzyme hydrogenase[J].Electrochemistry Co mmunications,2002,4:417.[16] Evelyne Simon,Catherine M Halliw ell,Chee Seng T oh,et al.Immobilisation of enzy mes on poly(aniline)_poly(anion)composite films.Pr epar at ion of bioanodes for biofuel cell applications[J].Bioelectrochemistry,2002,55:13.[17] Ruzg as T ,Cso Êregi E,Emneus J,et al.P erox idase _modified electrodes: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J].A nal.Chim.A cta,1996,330:123.[18] L ong Yi_T ao,Chen Hong_Yuan.Electrochemical regeneration of coenzyme N ADH on a histidine modifiedsilver electrode[J].J.Electroanal.Chem.,1997,440:239.[19] Cather ine M Halliwell ,Ev elyne Simonb,T o h Chee_Seng ,et al.Immobilisatio n of lactat e dehydrog enase onpoly(aniline)_poly (acry late)and po ly (aniline)_poly_(v inyl sulpho nate)films for use in a lactate biosensor[J].A nal.Chim.A cta,2002,453:191.[20] Evelyne Simon,Catherine M Halliwell ,T oh Chee_Seng ,et al.Ox idation of NA DH produced by a lactatedehy drogenase immobilised on poly (aniline)_/poly (anion)composite films [J].J.Electroanal.Chem.,2002,538/539:253.[21] P almor e G T R,Ber tschy H ,Ber gens S H,et al.A methanol/diox ygen biofuel cell that uses NAD+_depen -dent dehydrog enases as catalysts:application of an electro_enzymatic met hod to regenerate nicotinamide ade -nine dinucleotide at low overpotentials[J].J.Electroanal.Chem.,1998,443:155.[22] Catherine M Halliwell ,Evelyne Simon,Chee_Seng T oh,et al.T he design of dehydrogenase enzy mes foruse in a biofuel cell:the role of genetically introduced peptide tags in enzyme immobilization on electrodes[J].Bioelectrochemistry 2002,55:21.[23] K atz E,Riklin A,Heleg_Shabtai V,et al.Glucose oxidase electrodes via reco nstitution of the apo_enzy me:tailoring of nov el glucose biosensors[J].Anal.Chim.Acta,1999,385:45.#7#第1期 宝 王月等: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24] N icolas M ano,F ei M ao ,A dam Heller.A miniature biofuel cell operating in a physiolog ical buffer [J].J.A m.Chem.Soc.,2002,124:12962.[25] L I Xi_g uang ,GAO Ying,LU T ian_hong,et al.Electrocataly tic behav ior of microper oxidase_11adsorbed onactivated car bon for reduction of oxy gen and hydr ogen perox ide[J].Chinese Journal of A pplied Chemistry(应用化学),2000,19(3):285.[26] W illner I,K atz E,P atolsky F ,et al.Biofuel cell based o n glucose oxidase and microperox idase_11monolay -er_functionalized electrodes[J].J.Chem.Soc.,Perkin T rans.,1998,2:1817.[27] T sujimura S,T atsumi H,O gawa J,et al.Bioelectrocataly tic reduction of diox ygen to water at neutral pHusing bilirubin ox idase as an enzyme and 2,2%_azinobis(3_ethylbenzothiazolin_6_sulfonate)as an electron transfer mediator[J].J.Electroanal.Chem.,2001,496:69.[28] T ay has G ,Palmore R,K im H H.Electro_enzymatic reduction o f dioxy gen to water in the cathode compart -ment of a biofuel cell[J].J.Electr oanal.Chem.,1999,464:110.[29] W illner I,K atz E.Integration of layered r edox proteins and conductiv e supports for bioelectronic applications[J].A ngew.Chem.I nt.Ed.,2000,39:1180.[30] W illner I,W illner B.Biomat erials integr ated w ith electronic elements:en route to bioelectronics[J].T rendsBiotechnol.,2001,19:222.[31] W illner I,A rad G,Katz E.A biofuel cell based on pyrroloquioline and microperox idase_11monolayer_func -tionalize electrodes[J].Bioelectrochem.Bioenerg.,1998,44:209.[32] K atz E,F ilanovsky B,Willner I.A biofuel cell based on two immiscible solvents and glucose oxidase andmicroperoxidase_11monolayer_functionalized electrodes[J].New J.Chem.,1999,23:481.[33] Pizzariello A,Str ed .ansky M ,M ier tus S.A glucose/hy drogen perox ide biofuel cell that uses ox idase and per -ox idase as catalysts by composite bulk _modified bioelectr odes based on a solid binding matr ix[J].Bioelectro -chemistry,2002,56:99.[34] K atz E,Willner I,Ko tlyar A B.A non_compartmentalized glucose/O 2biofuel cell by bioengineer ed electr odesurfaces[J].J.Electr oanal.Chem.,1999,479:64.[35] P ar do_Yissar V ,K atz E,Willner I,et al.Bio material engineered electrodes for bioelectronics[J].FaradayDiscussions,2000,116:119.[36] Scott Calabr ese Barton,Hyug_Han K im,Gary Binyamin,et al.Electroreduction of O 2to Water on the0Wired 0L accase Cathode[J].J.P hys.Chem.B ,2001,105:11917.[37] Scott Calabr ese Barton,Hyug_Han K im,Gary Binyamin,et al.T he 0wir ed 0laccase cathode:hig h currentdensity electroreduct ion of O 2to water at +0.7V (N HE)at pH 5[J].J.Am.Chem.Soc.2001,123:5802.[38] Scott Calabr ese Barton,M ichael Pickard,Rafael Vazquez _Duhalt,et al.Electroreduction of O 2to water at0.6V (SHE)at pH 7o n the -w ired .Pleurotus ostreatus laccase cathode[J].Biosensors and Bioelectr onics,2002,17:1071.[39] Itamar Willner.Biomater ials for sensors,fuel cells,and circuitry[J].Science,2002,298:2047.[40] El _Deab,M ohamed S,Ohsaka T akeo.An extr aor dinar y electrocataly tic reduction of oxy gen on goldnanoparticles_electrodeposited gold electrodes[J].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 ns,2002,4(4):288.#8#电 化 学200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 第1期2004年2月电化学ELECT ROCHEM IST RYVol.10 No.1Feb.2004文章编号:1006_3471(2004)01_0001_08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宝 王月,吴霞琴*(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摘要: 简要介绍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分类,归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电子传递媒介体在生物燃料电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高电池性能的对策.最后,探讨了影响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的瓶颈,并展望其应用前景.关键词: 生物燃料电池;酶;电子传递媒介体;修饰电极中图分类号: T M911.45 文献标识码: A生物燃料电池(Biofuel cell)是利用酶(Enzyme)或者微生物(Microbe)组织作为催化剂,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与传统的燃料电池存在许多相同之处.以葡萄糖作底物的燃料电池为例,其阴阳极反应如下式所示: 阳极反应 C6H12O6+6H2O 催化剂6CO2+24e-+24H+ 阴极反应 6O2+24e-+24H+催化剂12H2O1911年植物学家Potter用酵母和大肠杆菌进行试验,发现微生物也可以产生电流,从此,开创了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至今,在空间科学研究过程中,已开发出几种可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生物燃料电池,用飞行器中的生活垃圾作电池的燃料,可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新能源.这类电池占主导地位的是间接微生物电池,即利用发酵产物作为电池的燃料.自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直接的生物燃料电池开始成为研究热点,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以葡萄糖为阳极燃料、以氧为氧化剂的酶燃料电池.但此时恰逢锂电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因而使这类酶燃料电池又受到冷落.80年代后,由于氧化还原媒介体(Mediator)的广泛应用,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使其作为小功率电源而使用的可行性增大,并因此推动了它的研究和开发[1].另一方面,由于生物燃料电池中的阴极与其它燃料电池相似,也可以使用空气中的氧作为氧化剂,所以相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阳极,但同时,也出现了具有生物电催化功能的修饰电极代替常规的氧阴极.有趣的是,以天然食物为燃料,能够自给自足的机器人(Gastrobots)研究也于近年来取得了某些进展[2].收稿日期:2003_07_19*通讯联系人,Tel:(86_021)64322930,E_mail:x qwu@上海市教委自然科学基金(01D04_2)资助DOI:10.13208/j.electroche m.2004.01.001生物燃料电池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很高的能量转化效率,同时它还有着一些自身的特点:1)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利用一般燃料电池不能利用的各种有机物,无机物以及微生物呼吸的代谢产物、发酵的产物、光合作用[3,4]甚至污水等作为燃料;2)电池的操作条件较温和:由于使用酶或微生物作为催化剂,一般只要求在近中性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工作;3)生物相溶性好:由于可利用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氧气作燃料,一旦开发成功,便能方便地为植入人体的一些人造器官提供电能.生物燃料电池按其工作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酶生物燃料电池,即先将酶从生物体系中提取出来,然后,利用其活性在阳极催化燃料分子氧化、同时加速阴极氧的还原;另一类是微生物燃料电池,就是利用整个微生物细胞作燃料,依靠合适的电子传递介体在生物组分和电极之间进行有效的电子传递.此外,也有根据电子传递方式进行分类的,简称直接的和间接的生物燃料电池.所谓直接的乃指燃料在电极上氧化的同时,电子直接从燃料分子转移到电极,再由生物催化剂直接催化电极表面的反应;但如果燃料是在电解液中或其它处所反应,而电子则通过氧化还原介体传递到电极上的就称为间接生物燃料电池.以下仅就目前研究较多的生物燃料电池分别作一介绍.1 微生物燃料电池这类电池是将发酵过程中产生氢气的微生物细胞直接固定在H 2/O 2燃料电池的阳极[5,6].如将卷筒式的铂电极放入含C .buty ricum 微生物的悬浮液中,悬浮液即与丙烯酰胺聚合形成凝胶.在电极表面进行的发酵过程直接提供了阳极所需的燃料H 2,而发酵过程的副产物则可作为次级燃料进一步被利用.例如产生的蚁酸在凝胶中向阳极扩散,并在阳极电化学氧化生成氢离子和二氧化碳.对上述体系,H 2是主要的发酵产物.但当发酵液通过阳极时,代谢产生的蚁酸也作为燃料在阳极直接氧化,因此氢并不是阳极电流的唯一来源.在最优化的操作条件下,含0.4g 湿微生物细胞(相当于0.1g 干细胞)的电池可以达到0.4V 的输出电压(V cell )和0.6mA 的输出电流(I cell ).另一类硫酸还原蛋白(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由于其存在广泛、含量丰富,研究也较多[7,8].这种物质在厌氧条件下可形成一种特殊的基团,作为呼吸链终端电子受体.这些微生物利用营养物(主要是乳酸盐)作为电子源产生还原态的硫,从而驱动阳极过程,代谢产生的硫化物在电极上直接氧化成SO 42-.由于产生的硫化物(H 2S )会与含铁的蛋白(如细胞色素)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细菌的代谢、导致电子传递受阻;另一方面,由于硫化物在金属电极上容易发生强的不可逆吸附,易使电极中毒.为此,需要消除硫化物(H 2S )的毒性以使阳极能更好地将它氧化.一般采用掺杂适量氢氧化钴的多孔石墨电极(阳极)即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原因是当存在S 2-时,该电极上会生成催化活性很强的氧化钴和硫化钴的混合物.为了满足厌氧条件,该阳极由阳离子交换膜与氧阴极隔开.由于代谢产生的还原性物质被微生物的膜与外界隔离,从而导致微生物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通道受阻,采用合适的中介体可有效地促进电子传递.例如用四氰基对醌基二甲烷(TCNQ )或聚甲基紫精(polyviologen )作介体,基于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制作的微生物电·2·电 化 学2004年池效果更佳[5,6].用于这类微生物电池的有效电子传递介体,应该具备以下特性:1)介体的氧化态易于穿透细胞膜到达细胞内部的还原组分;2)其氧化还原式量电位E 0′m 要与被催化体系的E 0′s 相匹配);3)其氧化态不干扰其它的代谢过程;4)其还原态应易于传过细胞膜而脱离细胞;5)其氧化态必需是化学稳定的、可溶的,并且在细胞和电极表面均不发生吸附;6)其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速率非常快、且有很好的可逆性.一些有机物[9]和金属有机物可以用作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子传递介体,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硫堇类、吩嗪类和一些有机染料.虽然硫堇很适合于用作电子传递介体,但是当以硫堇作介体时,由于其在生物膜上容易发生吸附而使电子传递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导致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效率降低.介体的功能依赖于电极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其中最主要的是介体的氧化还原速率常数(而它又主要与介体所接触的电极材料有关).为了提高介体的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可以将两种介体适当混合使用,以期达到更佳的效果.例如对从阳极液Escherichia coli (氧化的葡萄糖)至阳极之间的电子传递,当以硫堇和Fe (Ⅲ)EDTA 混合用作介体时,其效果明显地要比单独使用其中的任何一种好得多.尽管两种介体都能够被E .coli 还原,且硫堇还原的速率大约是Fe (Ⅲ)EDTA 的100倍,但还原态硫堇的电化学氧化却比Fe (Ⅱ)EDTA 的氧化慢得多.所以,在含有E .coli 的电池操作系统中,利用硫堇氧化葡萄糖(接受电子);而还原态的硫堇又被Fe (Ⅲ)EDTA 迅速氧化,最后,还原态的鳌合物Fe (Ⅱ)EDTA 通过Fe (Ⅲ)EDTA /Fe (Ⅱ)EDTA 电极反应将电子传递给阳极[10].类似的还有用Bacillus 氧化葡萄糖,以甲基紫精(M ethyl viologen ,MV 2+)和2-羟基—1、4萘醌(2_hydroxy _1,4_naphthoquinone )或Fe (Ⅲ)EDTA 作介体的生物燃料电池[11].为了将生物燃料电池中的生物催化体系组合在一起,需要将微生物细胞和介体共同固定在阳极表面.然而,微生物细胞的活性组分往往被细胞膜包裹在细胞内部,而介体则又被吸附在细胞膜的表面,因而无法形成有效的电子传递,很难实现共同固定.有机染料中性红[12,13]是公认的一种具有活性的、能实现从E .coli 传递电子的介体.它可通过石墨电极表面的羧基和染料中的氨基共价键合实现固定化,在厌氧条件下与电极键合的染料能促使微生物细胞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表明只有那些能到达电极表面的细菌才具有导电性.微生物细胞在多种营养底物存在下可以更好地繁殖、生长.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几种营养物质的混合使用能够提供更高的电流输出,故有人指出,改变碳的来源以使微生物产生不同的代谢有可能使生物燃料电池达到更大的功率[14].2 酶生物燃料电池由于微生物燃料电池中使用的生物催化剂实际上不是微生物细胞而是其中的酶,再则,微生物细胞与介体的共同固定较之氧化还原酶与介体的共同固定更加困难.因此,相对而言,直接使用酶修饰电极的生物燃料电池发展较快[15~17].NAD +/NADH ,作为电子的载体并在脱氢酶中具有生物催化活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氧·3·第1期 宝 王月等: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化还原酶.在生物燃料电池中,可利用多种有机物作为底物[18~22].在阳极部分生物催化氧化底物的同时,电化学再生NAD (P )H ,从而完成由酶到阳极的电子传递.在中性的水溶液中,NAD (P )+/NAD (P )H 的热力学氧化还原电位为-0.56V (v s .SCE ).而NAD (P )H 的电化学氧化乃一完全不可逆的过程,过电位很高.NAD +是NADH 直接氧化的抑制剂,吸附的NADH 的氧化会产生NAD +的二聚体而使电极产生中毒现象.因此,只有在有效的电子传递介体作用下,才能使NAD +/NADH 体系应用于生物燃料电池.一般来说,介体固定化技术的主要方法有:直接吸附法,即使介体吸附到电极上制得的修饰电极;或将介体嵌入膜中得以固定;或以功能性官能团共价键合到电极表面等.金电极表面通过共价偶合氧化还原介体,对制备多组分体系有较大的优势.如将PQQ (Py rrolo _quinolinoquinone )共价偶合在胱胺(Cystamine ,Cy s )单分子层组装的金电极(PQQ _Cys /Au )上,即可有效地电催化氧化NADH ,其反应机理设想如下: NADH +PQQ +H +NAD ++PQQH 2 PQQH 2PQQ +2H ++e -(阳极)基于NAD +的脱氢酶阳极在较低的过电位下可电催化氧化底物再生NAD +,将该电极与氧阴极组成生物燃料电池,其电池的总反应为甲醇被氧化,可提供输出电压V OC =0.8V .在0.49V 的输出电压下,最大输出功率W max =0.68mW /cm 2.然而,由于NADH 的成本较高,人们希望利用人工合成的模拟酶,来代替生物燃料电池中所用的NADH [21].此外,氧化还原酶很难与电极之间进行直接的电子传递,所以利用合成模拟酶,或者利用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电子传递介体制备修饰电极是发展趋势.修饰电极的功能不仅依赖于介体,还与电极之间电子传递的步骤相关.为了得到更好的电子传递,必须将介体固定于靠近酶的氧化还原中心的最佳位置.有报道利用黄素酶氧化还原中心与环境间建立以电连接的重组酶方法[23].PQQ —FAD 酶再生电极在葡萄糖底物存在时显示了电催化氧化电流,表明电极表面和重组酶之间存在迅速的电子传递[24].PQQ 在电氧化葡萄糖的过程中起到了电子传递媒介体的作用.电荷传递过程如下所示: FAD +glucose +2H +FADH 2+gluco nic acid FADH 2+PQQ FAD +PQQH 2 PQQH 2PQQ +2H ++2e -(阳极)由于常规燃料电池氧阴极的操作条件要求较苛,而且氧直接的电催化还原反应需要很高的过电位,所以关于阴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过氧化氢作为阴极的底物.微过氧化物酶MP —11具有较小的分子尺寸、高的稳定性,且其亚铁血红素暴露在溶液中可与电极进行直接的电子传递[25,26],从而有效地催化过氧化氢的还原.此外,通过使用合适的催化剂还可以使氧发生直接还原为水的四电子传递反应[27,28].此外,将多层酶体系应用于生物催化的阴极则前景更广阔[29].近年来也出现了阴、阳两极都是酶修饰电极的生物燃料电池研究报道[30].例如,基于PQQ 和MP —11修饰电极的生物燃料电池[31].这是利用MP —11对过氧化氢的还原和PQQ 对NADH 的电催化氧化,从而组成以过氧化氢和NADH 分别为阴极和阳极底物的生物燃料·4·电 化 学2004年电池.在一定的底物浓度范围内,PQQ 修饰电极和M P —11修饰电极的电位分别随浓度的增加而出现正移和负移.当上述底物浓度为1mmol /L 时、50k Ψ的负载下电压可达310mV .电池的参数V OC =310mV ,I SC =100μA ,i SC =30μA /cm 2,均比理论值小一个数量级.这表明电极界面的生物催化动力学不是决速步骤(rate determining step ).在3k Ψ负载下,电池的最大功率W =8μW ,填充因子(Fill Factor )为f =25%(f =W max ·I SC -1·V OC -1).阳极用葡萄糖氧化酶代替PQQ 催化氧化葡萄糖以及阴极用M P —11修饰电极电催化还原过氧化氢也可组成生物燃料电池[32,33].同样,一开始两电极的电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分别正移和负移,当底物浓度为1mmol /L 时达到最大值,且符合能斯特公式.由此可估算电池的理论开路电压V OC =320mV ,I SC =342μA ,i SC =114μA /cm 2.然而,M P —11修饰电极和葡萄糖氧化酶电极的理论极限电流密度分别为i SC =270μA /cm 2和200μA /cm 2,因此电池的短路电流可能是受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过程控制的.所以,提高葡萄糖氧化酶与电极之间直接的电子传递速率就可能提高电池的电流密度和输出功率.近年来,科学工作者还致力于开发无隔膜的生物燃料电池.因为,在电池的阴极与阳极之间用一隔膜隔开,给实际操作带来许多不便,也不利于电池的微型化.已经有基于葡萄糖氧化酶和细胞色素C (Cy tochrome C ,Cyt .C )/细胞色素氧化酶(Cy tochrome oxidase ,Cox )修饰电极的无隔膜生物燃料电池的报道[34].这是利用在PQQ —FAD 单分子组装膜上重组葡萄糖氧化酶的修饰电极催化氧化葡萄糖,而偶合的CytC /Cox 电极则显示了对氧的催化还原特性[35].将这两个电极组合成电池,由于葡萄糖氧化酶在氧存在的条件下即能有效地催化葡萄糖氧化,这样构成的电池在0.9k Ψ的负载下最大输出功率为仅4μW ,如此低的输出功率乃因电池阴阳两极间小的电位差.倘如同时修饰合适的介体,则可望扩大其电位差,从而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现今对无隔膜电池研究较多的是利用漆酶在阴极催化氧还原生成水[36~38].漆酶对氧的还原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但底物的pH 值变化会对活性产生一定影响.当pH =5时,电池具有较好的电流输出,pH =7时,漆酶的活性下降到只有其最大值的1%.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可使漆酶达到最大活性的50%[39].然而,目前这类电池的工作寿命较短,一般只有几个小时或者几天,所以还不适合于实际应用,尤其是作为植入人体环境中使用的电能,仍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3 生物燃料电池发展的瓶颈和前景展望生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实际应用还比较遥远,主要是因为它的输出功率密度远不能满足要求.按照M arcus 和So tin 提出的理论,电子传递速率是由电势差、重组能和电子供体与受体之间的距离决定的[29],决定生物燃料电池输出功率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相关的电子传递过程,也就是说,生物体系缓慢的电子传递速率是生物燃料电池发展的瓶颈.理论和实验都表明,随着电子传递途径距离的增加,电子传递速率呈指数下降的趋势.酶分子蛋白质的外壳对从活性中心到电极的直接电子传递产生了屏蔽作用,引入介体一定程度上可提供有效的电子传递通道.然而,有时这样做无形之中又增大了电子传递的途径距离,其总体的效果还不令人满意.因而最理想的是通过借鉴生物电化学领域的直接电子传递的研究成果,在生物燃料·5·第1期 宝 王月等: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电池中实现直接的电子传递,从而提高输出功率.目前,实现直接的电子传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对酶的外壳进行修饰,再将其固定到电极表面从而实现电子的直接传递;2)直接用导电聚合物固定酶,使导电聚合物深入到酶的活性中心附近,从而大大缩短电子传递的距离,实现电子的直接传递;3)通过在电极表面进行贵金属纳米粒子、以及碳纳米管等物质的修饰,利用纳米粒子的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奇妙的特性来实现直接的、快速的电子传递[40].随着生物和化学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特别是依托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化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对修饰电极、纳米科学等研究的层层深入,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必然会得到更快的发展.作者深信,生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新能源,在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的应用的理想必然会实现.Progress in Research for Biofuel CellBAO Yue ,WU Xia _qin *(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Shnaghai Teachers U 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research prog resses of the biofuel cell in recent years w ere summa -rized .The operation principl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biofuel cells w ere described .The role of the mediator fo r promoting electron transfer in biofuel cells and the techniques fo r improving the elec -tric properties of biofuel cells ,such as output potential ,were discussed w ith some attracting re -search instances .Finally ,the choke points for research of biofuel cell w ere explored ,and the ap -plication prospect of biofuel cells w as forecasted .Key words :Biofuel cell ,Enzyme ,Mediator ,Modified electrodeReferences :[1] JIA Ho ng _fei ,XIE Yang ,WA NG Yu _x in ,Biofuel cell [J ].Battery (电池),2000,30(2):86.[2] Stuary Wilkinso n .“Gastrobots ”_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microbial fuel cells in food pow ered robo t applica -tions [J ].A utonomous Robo ts ,2000,9:99.[3] Seiy a T sujimura ,Akira Wadano ,K enji K ano ,et al .Photosy nthetic bioelectrochemical cell utilizing cyanobac -teria and w ater _g enerating oxidase [J ].Enzyme and M icrobial T echnology ,2001,29:225~231.[4] To rimura M ,M iki A ,W adano A ,et al .Electrochemical inv estigation of cy anobacteria synecho coccus sp .PCC7942_cataly zed photoreductio n of exo genous quinines and pho to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w ater [J ].J .Electroanal .Chem .,2001,496:21~28.[5] Isao Karube ,T adashi M atsunaga ,Shinya T suru ,et al .Biochemical fuel cell utilizing immobilized cells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J ].Biotechnol .Bioeng .,1977,19:1727.·6·电 化 学2004年[6] Shig eharu T anisho ,Nobuyuki K amiya ,N oriaki Wakao .M icrobial fuel cell using enterobacter aerogenes [J ].Bioelectrochem .Bioenerg .,1989,21:25.[7] Cooney M J ,Roschi E ,M arison I W ,et al .P hysiologic studies with the sulfate _reducting bacterium Desul -fovibrio desulfuricans :Evaluation for use in a biofuel cell [J ].Enzyme M icrobial T echnol .,1996,18:358.[8] Park D H ,Kim B H ,M oore B ,et al .Electrode reactio n of 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modiT ed with org anicco nductive compounds [J ].Biotechnology Techniques ,1997,11:145.[9] T okuji Ikeda ,K enji K ano .Bioelectrocatalysis _based application of quinopro teins and quinopro tein _co ntainingbacterial cells in biosensors and biofuel cells [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03,1647:121~126.[10] T anaka K ,Vega C A ,T amamushi R .T hio nine and ferric chelate compounds as coupled mediators in micro -bial fuel cells [J ].Bioelectrochem .Bioenerg .,1983,11:289.[11] Akiba T ,Bennetto H P ,Striling J L ,et al .Electricity productio n from alkalophic o rganisms [J ].Biotech -nol .Lett .,1987,9:611.[12] P ar k D H ,Zeikus J G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microbial fuel cells using neutral red as an electronophore[J ].A ppl .Environm .Microbiol .,2000,66:1292.[13] Park D H ,Kim S K ,Shin I H ,et al .Electricity pro duction in biofuel cell using modified g raphite electrodewith Neutral Red [J ].Bio technol .Lett .,2000,22:1301.[14] Kim N ,Choi Y ,Jung S ,et al .Effect of initial carbo n sources on the per formance o f microbial fuel cells co n -taining pro teus vulgaris [J ].Biotechnol .Bioeng .,2000,70:109.[15] Karyakin A A ,M orozov S V ,Kary akina E E ,et al .Hydrog en fuel electrode based on bioelectrocataly sis bythe enzy me hydrogenase [J ].Electrochemistry Co mmunications ,2002,4:417.[16] Evely ne Simo n ,Catherine M Halliw ell ,Chee Seng T oh ,e t al .Immobilisation of enzy mes on poly (aniline )_poly (anion )composite films .P reparation of bioanodes for biofuel cell applications [J ].Bioelectrochemistry ,2002,55:13.[17] Ruzg as T ,Cso öregi E ,Emneus J ,et al .Pero xidase _modified electrode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 [J ].A nal .Chim .A cta ,1996,330:123.[18] Long Yi _Tao ,Chen Hong _Yuan .Electrochemical regenera tio n of coenzyme N ADH on a histidine modifiedsilver electrode [J ].J .Electroanal .Chem .,1997,440:239.[19] Catherine M Halliwell ,Ev ely ne Simo nb ,To h Chee _Seng ,et al .Immobilisa tio n of lactate dehy drog enase onpoly (aniline )_poly (acry late )and po ly (aniline )_poly _(viny l sulpho nate )films for use in a lactate biosenso r[J ].A nal .Chim .A cta ,2002,453:191.[20] Evelyne Simon ,Catherine M Halliwell ,T oh Chee _Seng ,et al .Oxidation of NA DH produced by a lactatedehy drogenase immobilised on poly (aniline )_/poly (anion )composite films [J ].J .Electroanal .Chem .,2002,538/539:253.[21] P almo re G T R ,Bertschy H ,Bergens S H ,et al .A methanol /dio xygen biofuel cell that uses NAD +_depen -dent dehydrog enases as cataly sts :application of an electro _enzymatic method to regenerate nicotinamide ade -nine dinucleo tide at low overpo tentials [J ].J .Electroanal .Chem .,1998,443:155.[22] Catherine M Halliwell ,Evelyne Simon ,Chee _Seng Toh ,et al .T he design of dehydrogenase enzy mes fo ruse in a biofuel cell :the role of genetically introduced peptide tags in enzyme immobilization on electrodes[J ].Bioelectrochemistry 2002,55:21.[23] K atz E ,Riklin A ,Heleg _Shabtai V ,e t al .G lucose oxidase electrodes via reco nstitution of the apo _enzy me :tailoring of novel glucose biosensors [J ].A nal .Chim .Acta ,1999,385:45.·7·第1期 宝 王月等: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24] Nicolas M ano ,F ei M ao ,A dam Heller .A miniature biofuel cell operating in a phy siological buffer [J ].J .A m .Chem .Soc .,2002,124:12962.[25] LI Xi _g uang ,G AO Ying ,L U T ian _hong ,et al .Electrocataly tic behavior of microperoxidase _11adsorbed onactivated carbon for reduction of oxy gen and hydrogen peroxide [J ].Chinese Journal of A pplied Chemistry (应用化学),2000,19(3):285.[26] W illner I ,K atz E ,P atolsky F ,et al .Biofuel cell based o n glucose oxidase and microperoxidase _11monolay -er _functionalized electrodes [J ].J .Chem .Soc .,Perkin T rans .,1998,2:1817.[27] Tsujimura S ,T atsumi H ,O gawa J ,et al .Bioelectroca taly tic reduction of diox ygen to water at neutral pHusing bilirubin oxidase as an enzy me and 2,2%_azinobis (3_ethylbenzo thiazolin _6_sulfo nate )as an electron transfer mediator [J ].J .Electroanal .Chem .,2001,496:69.[28] Tay has G ,Palmore R ,K im H H .Electro _enzymatic reduction o f dioxy gen to water in the cathode compart -ment of a biofuel cell [J ].J .Electroanal .Chem .,1999,464:110.[29] W illner I ,K atz E .I ntegration of layered redox pro teins and conductive suppor ts for bioelectro nic applications[J ].A ngew .Chem .I nt .Ed .,2000,39:1180.[30] W illner I ,W illner B .Biomaterials integ rated with electronic elements :en route to bioelectronics [J ].T rendsBiotechnol .,2001,19:222.[31] W illner I ,A rad G ,Katz E .A biofuel cell based on py rroloquioline and micropero xidase _11monolayer _func -tio nalize electrodes [J ].Bioelectrochem .Bioenerg .,1998,44:209.[32] K atz E ,F ilanovsky B ,Willner I .A biofuel cell based on two immiscible solvents and glucose oxidase andmicroperoxidase _11monolayer _functionalized electrodes [J ].New J .Chem .,1999,23:481.[33] Pizzariello A ,Stred 'ansky M ,M iertus S .A glucose /hy drogen pero xide biofuel cell that uses ox idase and per -ox idase as cataly sts by compo site bulk _modified bioelectrodes based on a solid binding matrix [J ].Bioelectro -chemistry ,2002,56:99.[34] K atz E ,Willner I ,Ko tlyar A B .A non _compar tmentalized glucose /O 2biofuel cell by bioengineered electrodesurfaces [J ].J .Electroanal .Chem .,1999,479:64.[35] P ardo _Yissar V ,K atz E ,Willner I ,et al .Bio ma terial engineered electrodes fo r bioelectronics [J ].FaradayDiscussions ,2000,116:119.[36] Scott Calabrese Bar ton ,Hyug _Han K im ,Gary Biny amin ,et al .Electroreduction of O 2to Water on the”Wired ”Laccase Cathode [J ].J .P hy s .Chem .B ,2001,105:11917.[37] Scott Calabrese Bar to n ,Hyug _Han Kim ,Gary Binyamin ,et al .T he ”wired ”laccase ca thode :hig h currentdensity electroreduction of O 2to water at +0.7V (N HE )at pH 5[J ].J .Am .Chem .Soc .2001,123:5802.[38] Scott Calabrese Bar to n ,M ichael Pickard ,Rafael Vazquez _Duhalt ,et al .Electroreduction of O 2to water at0.6V (SHE )a t pH 7o n the `wired 'Pleurotus ostreatus laccase cathode [J ].Biosenso rs and Bioelectronics ,2002,17:1071.[39] Itamar Willner .Biomaterials for sensors ,fuel cells ,and circuitry [J ].Science ,2002,298:2047.[40] El _Deab ,M ohamed S ,Ohsaka T akeo .An ex trao rdinary electroca taly tic reduction of oxy gen on goldnanoparticles _electrodepo sited gold electrodes [J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 ns ,2002,4(4):288.·8·电 化 学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