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治疗便秘以及常见穴位的学习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7cf32be69dc5022aaea0046.png)
小儿穴位按摩法,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穴位一、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常用手法一、便秘和腹泻常用手法在推拿穴位和手法当中有好多穴位都有效果,不过如果总结起来的话可以有四大手法。
(1)止腹泻四大手法:揉脐(逆时针)100-300次、摩腹(逆时针)3-5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调中止泻。
治疗小儿腹泻、止泻效果显著、各类泄泻均可以在此之上加减变通。
(2)治疗便秘四大手法:揉天枢100-15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通大便,用于小儿便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穴位的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推拿方向上的区别,比如说摩腹,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导滞、泄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摩腹就具有温补下元、温中止泻的作用。
小儿便秘方法
![小儿便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0634d365a8102d276a22f0f.png)
当小儿出现便秘后,一般情况下只需按揉膊阳池穴,向下推按后承山穴,并加以按揉腹部就可缓解这种症状。
膊阳池穴为治疗便秘主穴,在腕背横纹上约三指中间处,在此穴位用拇指旋转按揉1-2分钟,可双侧对称同时进行,力度要稍大,进行强刺激,按摩此穴位可以止头痛、通大便。
后承山穴位于腿肚下凹陷中人字纹处,按摩此穴位需要自下而上直推约50-100次,可以起到止抽搐、通经络的作用。
推摩腹部时要用指腹在腹部顺时针方向环转快摩,直至感觉腹部发热、变软即可停下。
一般一天按摩一次,5天为一疗程,便秘急性期按摩1-2次即可见效。
很多宝宝在添加辅食后,排便变得不规律,甚至便秘。
那么,如何科学添加辅食,又让宝宝顺利排便呢?专家推荐胡萝卜黄瓜汁,它适合6个月以上的宝宝饮用。
原料:黄瓜1根,胡萝卜1根。
制作:黄瓜、胡萝卜切段,在榨汁机里加入少量矿泉水,然后加入黄瓜、胡萝卜榨汁,加少许白糖或兑牛奶都可。
给小宝贝喝时,可按1:1来兑水。
营养秘诀:黄瓜和胡萝卜除了富含维生素外,胡萝卜中还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都可以预防和缓解便秘。
如果婴儿粪便的臭味明显,则表示蛋白消化不良,这时应适当减少奶量或将奶冲稀。
如果粪便中多泡沫,则表示碳水合物消化不良,就必须减少甚至停止吃淀粉类的食物。
若大便外观如奶油状,则显示脂肪消化不良,应减少油脂类食物的摄入。
主食是乳品的小婴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全,肠蠕动迟缓,加上乳品经消化后产生的残渣少,自然缺乏大便。
有些牛奶中糖量不足,或者蛋白质过高,也容易导致大便干燥。
可以给宝宝空腹喝一点蜂蜜水,或者在奶里加糖,适当的时候添加辅食。
对大一点的宝宝,已经开始吃含淀粉、蛋白质或纤维类辅食,可以让宝宝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粗纤维比较多的蔬菜水果如香蕉、橘子、藕、白菜、韭菜等都能起到很好的润肠作用。
适当增加宝宝的活动,运动量大了,体能消耗多,肠胃蠕动增加,容易产生饥饿感,进食的情况一定不错,自然排泄也旺盛很多。
给半岁内的小宝宝多做抚触、做被动操。
小儿推拿治疗便秘【可编辑PPT】
![小儿推拿治疗便秘【可编辑PPT】](https://img.taocdn.com/s3/m/ae4a59750029bd64793e2c6a.png)
或者补充大量蛋白粉,而较少进食含有碳水化合物的谷类
食品,造成肠道细菌分布和种类发生改变,致使肠道发酵
过程减少,所以大便呈碱性而干燥。
•
⑵过量补充钙剂:造成钙与牛奶中的酪蛋白结合,使
得大便中含有大量的不能溶因
• ⑷有的孩子食物过于精细,尤其是1岁以后的孩子 还吃泥状食品或者细碎的食品也会造成便秘。
小儿推拿治疗便秘
引言
便秘是小儿常见病之一,是指大便秘结不 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排时不爽, 艰涩难于排除。便秘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疾 病,是某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即可单独出现, 又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单独出现的便秘,多 为习惯性便秘。小儿长期便秘,对其身心健 康产生严重影响,轻者出现失眠、头晕、乏 力、心悸、烦躁不安、记忆力减退、精神不 集中、毛发干枯、食欲不振、口臭、口苦等 症状,重则影响智力。
• ⑸家长将配方奶粉冲调的浓度高,造成肠道渗透 压高,又不及时补充水(正常应该2次奶之间喂一 次水),造成大便干燥。
• ⑹提前喂食鲜牛奶,鲜牛奶中蛋白质含量高,酪 蛋白所占比例高达80%,其矿物质含量过高,分 子大,与胃酸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酪合物引起大 便干燥。
小儿便秘的原因
•
二、生活环境不稳定:孩子生活不规律,如经常换生活
现代医学目前对小儿便秘的治疗方法 主要有:(一)药物治疗,胃肠道促动力 剂、小麦纤维、聚乙二醇4000、乳果糖口 服液、温盐水灌肠、开塞露、肥皂灌肠等; (二)基础治疗,包括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增加活动量,足量饮水,训练良好排便习 惯,生物反馈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等。基 础治疗花费时间长,效果差;药物治疗痛 苦大,小儿难以接受,且小儿脏腑娇嫩, 容易产生副作用。
小儿便秘的原因
• 一、家长喂养不当: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3238a1b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d.png)
黄蜂入洞
• 【位置】 • 两鼻孔即是此穴(相当于内迎香,为奇穴) • 【操作】 • 用示指、中指端在小儿两鼻孔下缘揉按10-
20次。 • 【作用】 • 宣肺气,通鼻窍
• 【主治】
• 鼻塞不通,发热无汗。
• 【临床运用】
• 宣肺气,通鼻窍,常用于感冒、慢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等病证。临床多与清肺经,拿 风池,按揉印堂等合用。
4 耳后高骨:
• 位置:耳后入发际,
乳突后缘下凹陷中。
• 操作:用拇指或中
指指面做按揉法,揉
5次按2次。
• 【作用】 疏风解表,止咳化痰,安神除烦。
• 【主治】咳痰,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 【临床运用】 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多与推 攒竹、坎宫、太阳等穴合用;若惊风,烦 躁多配与掐小天心,清心经,清肝经等合 用;若咳痰多,多与揉膻中、乳旁,推肺 俞等穴合用。
• 3.运太阳 发汗解表,止汗(男:左太阳发 汗为泻法,右太阳发汗为补法;女:左太阳 止汗为补法,右太阳发汗为泻法)。
• 【主治】
•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肿痛,汗证,热厥。
• 【临床运用】
• 推太阳或按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若 外感表实无汗,头痛,热厥,目赤肿痛, 用泻法;若外感表虚有汗,或自汗等症用 补法,用运太阳止汗。亦作为头部常例穴 之一。
用力自然。 • 3.摩动时要缓和协调,每分钟速度120次左右。 • 指摩稍快,掌摩稍重缓。 • 总之,“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 【临床运用】
• 摩法刺激轻柔和缓,常用于胸腹胁肋部。
• 功能特点是摩以解之,即能和中理气,缓解 疼痛,消积导滞,多用于治疗脘腹疼痛,食 积胀满,气滞及胸肋迸伤等症。推拿基本手法
• 一、推法 • 小儿推法是从成人推法演变而成。它属螺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29850e0aa98271fe910ef9f7.png)
[ 主治] 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天枢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儿科学基础
1、儿科基础知识:小儿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2、儿科诊断基础:小儿常见病的四诊(望闻问切)
十天
小儿推拿基础
小儿推拿适应症、禁忌症、基本要求、推拿处方、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详解及实际操作,老师一对一指导;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定位、操作、功效及主治。
小儿推拿临床运用
常见病及疑难病证治疗:
小儿推拿
全科班
小儿推拿中级+小儿推拿高级+一天校内真人小儿模特实操
+5天免费中医门诊实习+中医药博物馆游学
【证书】国家人社部双认证康复理疗师小儿推拿证书
【复训】一年之内免费复训
小儿推拿中级班3980(前10名送小儿推拿证书+开店扶持)
报名资料
身份证复印件、学历证复印件、个人近照(2寸蓝底照片4张以及电子版照片)
【小儿推拿高级班】招生简章
【招生对象】
以小儿推拿为职业者、获取小儿推拿专业资格者、增加小儿推拿专业技能者、为自己宝宝治疗保健者、小儿推拿爱好者。如医生、护士、医学院校毕业生等。
宋《苏沈良方》中有掐法治疗脐风口撮等症;
明清已有小儿推拿专科, 小儿推拿著作有30余种;
小儿推拿于2013年正式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小儿推拿至今兴起
【小儿推拿的核心优势】
《小儿推拿》PPT课件(2024)
![《小儿推拿》PPT课件(2024)](https://img.taocdn.com/s3/m/b9669e3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2.png)
02
病理特点
01
生理特点
2024/1/30
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 清灵、易趋康复。
6
推拿手法对小儿作用机制
01
调整脏腑功能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穴位和 部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 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病养生的
目的。
2024/1/30
02
缓解病痛
推拿手法可以舒筋活络、行气 止痛,对于小儿常见的感冒、 咳嗽、腹泻等病症有较好的缓
解作用。
03
增强免疫力
推拿手法可以刺激小儿免疫系 统,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疾
病的发生。
7
适应症与禁忌症介绍
适应症
小儿推拿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 腹泻、便秘、遗尿、夜啼等多种常见 病症。
禁忌症
对于有严重器质性病变或局部皮肤破 损、炎症等患儿,不宜进行推拿治疗 。同时,对于高热、抽搐等急症患儿 ,也应谨慎选择推拿治疗。
3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1/30
小儿推拿将更加普及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中医的认可,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治疗 方法,将会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青睐。
小儿推拿将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未来,小儿推拿有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治疗体系,为宝宝们提供更加全面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小儿推拿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
一起揉动
03
按法
用拇指或中指、食指、无名指 指端或指腹按压穴位,逐渐用
力深压
04
摩法
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或 掌面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或 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 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
动摩擦
10
各类手法操作要领示范
便秘穴位 按摩这些穴位能治疗便秘
![便秘穴位 按摩这些穴位能治疗便秘](https://img.taocdn.com/s3/m/4547610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7.png)
便秘穴位按摩这些穴位能治疗便秘
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刺激相关的神经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肠道蠕动,从而有助于缓解便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便秘穴位及按摩方法:
●大椎穴(GV14):位于颈椎与胸椎交界处的最高突起点,用拇指
适度按压或以指腹做小圆推按。
●足三里穴(ST36):位于膝盖下方凹陷处的外侧,用拇指适度按压
或旋转按摩。
●鱼际穴(LI11):位于手臂外侧肘部尺侧横纹与掌指桡侧横纹的交
点处,用拇指适度按压或以指腹做小圆推按。
●望闻问切穴(ST25):位于脐中上2寸处(约4指宽),用拇指适
度按压或旋转按摩。
●关元穴(CV4):位于下腹部正中线的脐下三寸处,用手指适度按
压或做小圆推按。
●中脘穴(CV12):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距离脐中上5寸的位置,用
手指适度按压或旋转按摩。
按摩这些穴位时,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按压力度和方式,每天按摩5-10分钟,坚持一段时间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然而,便秘的治疗是多方面的,还需要注意生活习惯、饮食均衡、运动等方面的调整,如果便秘严重或长期无法缓解,建议咨询医生进一步评估并获得指导。
小儿推拿学习心得(5篇)
![小儿推拿学习心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48cef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98.png)
小儿推拿学习心得(5篇)小儿推拿学习心得(精选5篇)小儿推拿学习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小儿推拿学习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小儿推拿学习心得(精选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小儿推拿学习心得篇1小儿推拿学习心得在接受小儿推拿的学习过程中,我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深深的感悟。
我想分享一些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小儿推拿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小儿推拿的各种穴位和手法,同时也深入学习了小儿的生理特点,这使我更好地理解了如何针对不同的小儿进行推拿治疗。
理论的学习让我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提高推拿的效果。
其次,实践操作是小儿推拿学习的核心。
我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操作,通过反复练习,我逐渐掌握了各种推拿技巧。
同时,我也深刻体验到了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如何准确找到穴位,如何使用适当的力量等。
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小儿推拿的技巧和原理。
此外,学习小儿推拿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提升的过程。
我不仅学习到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耐心和细心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我深刻体验到了作为医生的责任和使命,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对小儿推拿学习的热情和决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小儿推拿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收获的过程。
我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如何关爱和照顾孩子。
我深信,这些经验和感悟将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感谢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在我学习过程中给予我支持和帮助。
我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利用我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更多的孩子。
小儿推拿学习心得篇2小儿推拿学习心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感小儿推拿的魅力与其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这次的学习经历,不仅增强了我对小儿推拿的认知,也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
首先,我对小儿推拿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小儿推拿通过对特定穴位进行推拿按摩,可以调节孩子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小儿推拿治疗便秘以及常见穴位的学习PPT共106页
![小儿推拿治疗便秘以及常见穴位的学习PPT共106页](https://img.taocdn.com/s3/m/119bbc4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0.png)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按哪个部位可以治便秘 按哪里马上能拉出屎
![按哪个部位可以治便秘 按哪里马上能拉出屎](https://img.taocdn.com/s3/m/9528e82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d.png)
按哪个部位可以治便秘按哪里马上能拉出屎
便秘很多人都有过,那么按哪个部位可以治便秘?按哪里马上能拉出屎呢?
一、水道穴
定位
水道穴属足阳明胃经。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功能主治
主治小腹胀痛,小便不利,痛经,不孕,遗尿,便秘,月经不调,疝气等。
二、足三里
定位
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旁开1横指。
功能主治
主治胃痛,恶心,呕吐,呃逆,噎膈,纳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乳痈,目疾,喉痹,头痛,失眠,眩晕,心悸,怔忡,气喘,虚劳,黄疸,水肿,癫痫,下肢痹痛,瘫痪或麻痹,脚气,急、慢性胃肠炎,溃疡病,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三、合谷
定位
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主治
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瘾疹,丹毒,疔疮,臂痛,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四、内庭
定位
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各1穴。
功能主治
主治发热,头痛,牙疼,口,鼻衄,咽喉肿痛,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瘾疹,足背肿痛等。
小儿推拿学PPT课件
![小儿推拿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39f04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9.png)
四肢部穴位
21.萁门 定位: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法,称
推萁门。 应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22.百虫 定位: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可用按法或拿法,分别称按百虫、拿百虫。 应用: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
25
4
头面部穴位
3. 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于穴位上揉之,称揉耳后高骨。按揉
30—50次。 应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
用称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等。 4. 天柱骨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推
(2)本法宜清不宜补。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 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15
四肢部穴位
4.肺经* 定位: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
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推100—500次。 应用: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气喘,
小儿推拿学
1
概论
• 早期小儿推拿是随着整个中医推拿一起发展的。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中“治卒腹痛…沾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 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这与小儿捏脊极为相似。
• 小儿推拿形成独特体系是在明清时期。明·陈氏著《小儿按 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著作。
• 治疗特点:1.讲究补泻;2.轻快柔和;3.多为特定穴。这些 穴位不仅有“点状”、“线状”,还有“面状”,并多分 布在头面和两肘以下。
27
便秘
一,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过食辛热厚 味,肠胃积热,气滞不行。 (2)身体虚弱,气血亏虚。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7a08acd7240c844769eaee77.png)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手掌及上肢屈面1、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
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
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2)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经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4、肺经【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
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临床应用】(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
2024小儿推拿复习题
![2024小儿推拿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2ef0cd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3.png)
小儿推拿复习题一、常用的穴位定位1、揉膻中:膻中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中点取穴。
2、按揉中脘:中脘位于脐上4寸,当剑突下至脐连线的中点。
3、摩腹:全掌摩腹,顺时针与逆时针各摩1-3分钟。
4、揉天枢:天枢位于肚脐旁开2寸,左右各一。
5、下推七节骨:七节骨为第4腰椎棘突至尾骨尖成一直线。
6、点按缺盆:缺盆为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左右各一。
以两食指或两拇指腹按于两侧缺盆,逐渐加力至患儿最大极限,持续数秒,反复按压、放开,反复操作1分钟。
7、揉肺腧:肺腧为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
8、捏脊:其一为以两手拇指置于脊柱两侧,从下向上推进;边推边以拇指与食中二指捏拿起脊旁皮肤;冯氏捏脊为双手握空拳,是指半屈在后,拇指伸直在前,与食指相对;从长强起自下而上推进,边推边捏拿脊骨皮,依次按推、捏、捻、放、提顺序直至大椎。
捏5遍后,第6遍捏3提1.提毕,以双拇指揉按相应背腧穴,以揉按肾腧结束。
二、常见疾病:感冒、咳嗽、小儿厌食、便秘。
感冒:祛风解表。
头面四大手法、改良黄蜂出洞法、清肺经、推上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与肩井。
咳嗽:辩证清肃肺金。
清肺平肝、肺腧操作、降肺法、肃肺、按缺盆、咳穴催咳并抱肚。
小儿厌食:虚为脾虚失运。
无力运化。
实为中焦积滞,胃肠缺少空间收纳食物。
掐揉四横纹、运板门、运内八卦、清胃经、清大肠、按揉足三里、按揉中脘、脘腹部操作。
便秘:通下。
清大肠、退六腑、揉搏阳池、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腹部操作、推下七节骨、揉龟尾与扩肛法。
三、百会穴定位、操作和主治作用1、定位: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之交点。
2、操作:用指端按30-50次或用指端揉100-200次。
3、主治作用:惊风、惊痫、烦躁、遗尿、脱肛等。
四、复式操作法-黄蜂入洞的操作手法及主治作用1、定位:小儿两鼻孔。
2、操作:食、中指指端在两鼻孔作上下揉动,20-50次。
3、主治作用:外感风寒、发热无汗、急慢性鼻炎、鼻塞流鼻涕、呼吸不畅。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bfc1c19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2.png)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
向推称补肺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肺经。 【次数】100~300次。 【功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等。 【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诸病,常 与揉膻中,揉肺俞等合用
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离心
流涕等。
百会
【位置】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 【操作方法】 1.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按揉,称 按揉百会。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称摩百会。 【次数】100~3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昏厥,眩晕,头痛,惊风,惊
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起始部中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拿法:以一手拇指与食、中两指 分别放在两穴上拿之,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强痛,眩晕 等。 【临床应用】本穴发汗作用较强,如再配掐二 扇门则发汗作用更强。
【主治】呕吐,胃脘疼痛,嗳气,食积。
腹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 1.推法:①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旁分推,称 分推腹阴阳; ②以中脘至脐为中线,用两手拇指自上而下向 两旁作横向分推,也称分推腹阴阳。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 【次数】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消食。
脐,称捏挤脐。 【次数】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 摩法:3~5分钟;捏挤法3~5次
天枢
【位置】脐旁2寸。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两指按揉本穴,
治便秘最好用的5个穴位,跟图做,一学就会
![治便秘最好用的5个穴位,跟图做,一学就会](https://img.taocdn.com/s3/m/2de1473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4.png)
治便秘最好用的5个穴位,跟图做,一学就会冬天干燥、寒冷,肠道蠕动缓慢,便秘者日见增多,很多人又为此发起愁来。
便秘的症状主要有三种:一是粪便干结;二是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需要辅助排便、排便阻塞感、排便肛门疼痛或烧灼感、排便时间长等症状;三是每周排便次数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少于3次。
有些人吃了很多药、用了很多方法效果都不太好,其实,只要每天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按摩以下穴位,就能有效缓解便秘。
1、天枢穴【标准定位】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神阙穴(脐中)两侧2寸(约3指宽)处。
【功能主治】具有调理肠胃、行气活血之效,尤适宜气滞所致之便秘。
可治疗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按摩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之后用手指在皮肤穴位上有节奏地按压,每次按压10~15分钟,每日两次。
2、支沟穴【标准定位】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取穴。
【功能主治】具有清三焦热、通关开窍、疏经活络之效,适用于习惯性便秘。
【按摩方法】以一侧拇指指腹按住支沟穴,轻轻揉动,以酸胀感为宜,每侧按压5分钟,共10分钟,每日两次。
3、大肠俞穴【标准定位】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能主治】具有理气降逆,调和肠胃的功效。
适用于肠炎,痢疾,便秘,消化不良等。
【按摩方法】取俯卧位,每侧按压5~8分钟,每日两次。
按摩此养生穴位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4、足三里穴【标准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功能主治】具有调理脾胃、疏通经络、解痉止痛之效,并有强壮作用,尤适宜气血亏虚所致之便秘。
【按摩方法】端坐凳上,四指屈曲,按放在小腿外侧,将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作点按活动,一按一松,连做36次。
两侧交替进行,每日两次。
5、三阴交穴【标准定位】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功能主治】具有健脾益气、调补肝肾之效,应用极为广泛,尤适用于女性便秘患者。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https://img.taocdn.com/s3/m/96d4e0d5d5bbfd0a7956732d.png)
【功用】祛风明目。
头面部穴位
16、牙关 【位置】耳垂下1寸,下颌骨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按或中指揉,称按牙关或揉牙关。 【次数】按10次,揉50次。 【功用】开关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 1、天突 • 2、乳旁 • 3、乳根
9、脐(神阙) 10、肚角 11、丹田
• 4、膻中
• 5、中脘 • 6、腹
胸腹部穴位
﹡ 14、气海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属任脉。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揉,称揉气海,用拇 指或中指端点、按,称点气海或按气海。 【次数】揉100次;点、按均5次。 【功用】散寒止痛,引痰下行。
胸腹部穴位
﹡ 15、关元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揉,称揉关元,若用艾 条灸之,称灸关元。 【次数】揉100次;用艾条灸3-5分钟,或以局部红润 为度。 【功用】培补元气,补肾壮阳。
图1-4-31 揉大椎
腰背部穴位
3、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 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 足少阳胆经。 【操作】用拇指与示、中二 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 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 称按肩井。 【次数】拿3〜5次,按揉10 〜30次。 【功用】疏通气血,发汗解 表。
图1-4-32 拿肩井
腰背部穴位
图1-4-21 揉中脘
图1-4-22推中脘
胸腹部穴位
6、腹
【位置】在腹部。 【操作】患儿取仰卧或坐位,医者 用两拇指指端沿肋弓角边缘或自 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 腹阴阳;用掌面或四指摩之,称 摩腹。逆时针摩为补,顺时针摩 为泻,往返摩之为平补平泻。 【次数】分推100~300次;摩5分钟。 【功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健 脾止泻、通便。
﹡ 11、丹田 【位置】小腹部,脐下2.5寸。 【操作】医者用中指端或掌 根揉,称揉脐;用掌或指 摩之,称摩脐,逆时针摩 或揉为补;顺时针摩或揉 为泻;往返揉或摩之为平 补平泻。 【次数】揉100~300次;摩 约5分钟。 【功用】温阳散寒、补益气 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小儿推拿》课件(完整版
![《小儿推拿》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cda49a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8.png)
《小儿推拿》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儿推拿》教材的第三章至第五章内容,详细探讨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常用穴位及推拿治疗原则。
具体包括:1. 第三章: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包括推、拿、按、摩、掐、揉等手法。
2. 第四章:小儿常用穴位,如百会、风池、太阳、迎香、神门等。
3. 第五章:推拿治疗原则,包括补虚泻实、清热解毒、调和阴阳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和常用穴位。
2. 了解推拿治疗原则,并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
3. 学会运用小儿推拿为儿童进行保健和治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儿推拿手法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常用穴位的定位和推拿治疗原则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推拿模型、穴位图、推拿油。
2. 学具:推拿练习布娃娃、穴位图、推拿油。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名儿童感冒咳嗽的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小儿推拿进行治疗。
2. 理论讲解(10分钟):讲解第三章至第五章的内容,重点强调基本手法、常用穴位和推拿治疗原则。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感冒咳嗽为例,演示如何运用小儿推拿进行治疗。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互相练习推拿手法和穴位定位。
六、板书设计1.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2. 小儿常用穴位3. 推拿治疗原则4. 感冒咳嗽推拿治疗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为自己或家人进行小儿推拿保健,记录操作过程和效果。
2. 答案:根据实际操作情况,描述推拿手法、穴位定位和保健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更多关于小儿推拿的知识,提高自身技能。
同时,关注儿童健康问题,将小儿推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小儿推拿手法的熟练掌握和运用2. 常用穴位的定位3. 推拿治疗原则的应用4.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5. 作业设计的实施与反馈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小儿推拿手法的熟练掌握和运用1. 详细讲解每种手法的作用、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效】通关开窍,镇惊安神,升阳举陷。
【应用】* 治疗昏迷、惊风、抽搐多用掐百会;* 治疗烦躁、肝阳头痛按揉百会;* 治疗虚证之目眩、遗 尿、脱肛、虚脱久泻可用按揉法,亦可用灸法救脱。
七、印 堂
印堂
【定位】 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 中。
【操作】 用拇指甲掐或按之,掐按后加揉。 掐按3~5次,揉20~50次。
三、乳 旁☆
乳旁
【定位】 乳头外侧旁开1横指(0.2寸),左右 两穴。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揉,称按揉乳旁。 按3~5次,揉30~50次。
【功效】 理气宽胸,止咳平喘,降逆止呕。
【应用】 按揉乳旁可治疗肺系疾患之咳喘,常 与按揉乳根、膻中、肺俞、天突合用;若呕吐者, 多与推板门等穴合用。
四、乳 根☆
继用食、中、无名指并拢,以三指指腹从小儿胸骨 上窝向下直推至胸骨下角30~50次,称直推膻中;
膻中
接着用食、中指分开,以两指腹按压小儿一至五肋间的前 正中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部位3~5遍,称按压肋间。
以上四部操作,称“推胸法”。 【功效】 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
【应用】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气喘、咳嗽、呕逆均有效。
小儿推拿对于宝宝来说,也是一种爱的抚摸,宝宝洗澡后,在 温暖舒适的房间里,听着柔和的音乐,妈妈双手温柔地抚触宝宝, 不仅治疗便秘的过程,更是妈妈和宝宝每天最享受的亲子时光。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
在小儿推拿穴位中,除了运用十四经及经外奇 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
这些特定穴,分布于全身各部,且以双手居多, 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特定穴穴位形状不仅有“点”状,而且还有 “线”状和“面”状。
我们现在以 刘氏小儿推拿为例子,常用穴部50余个, 其中重点穴部22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 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 肾经、大肠、 三关、六腑; 下肢部——足三里,涌泉; 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 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龟尾,肩井。
【应用】 肚脐为止泻要穴,对脾胃疾病疗效亦佳, 多用于腹泻,腹痛,腹胀等病症。临床上揉脐、推上 七节、揉龟尾常配合应用,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七、丹 田☆
丹田
【定位】 小腹部中点(脐下2寸与3寸之间)。
【操作】 用食、中两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称 揉丹田。揉200~300次。
【功效】 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坎宫
【定位】 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 两拇指置于小儿两眉间,沿眉棱骨上 缘同时向两边分推至眉梢处,称推坎宫,又称头部 分阴阳。20~30次。
【功效】 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 推坎宫亦为头部常规手法之一。* 主 治感冒、发热、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三、太 阳☆☆
太阳
【定位】 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中间,向后约 一横指的凹陷中。
乳根
【定位】 乳头直下,第5肋间隙中。
【操作】 用中指或拇指的指腹按揉,称按揉乳 根。按3~5次,揉30~50次。
【功效】 宽心理气,止咳平喘。
【应用】 按揉乳根可治疗咳嗽、气喘、气逆等 病证,常与按揉乳旁、膻中、肺俞、天突等合用。
五、中 脘☆☆
中脘
【定位】 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操作】
第四步:揉龟尾2分钟——通气理大肠
位置:尾椎骨最末端,宝宝小屁股的 凹槽内。 手法:让宝宝俯卧,妈妈用手顶住宝 宝尾骨最下端,往上方向按揉,力度 适中,一次约按揉1秒,共揉2分钟, 100-300次。
原理:中医认为,按揉鱼尾穴能够“通调督脉之气”,调整大肠功能,有助于消滞通便。
小儿便秘十分常见,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家长应该引起 重视,但又不必过于紧张。泻药、开塞露等等“杀伤性武器”不 到不得已最好还是别用。小儿推拿的效果经历了数千年历史见证, 值得妈妈们的信任。
补中法具有补脾益气,健胃助运的功能,常用于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病证。
消导法具有消积导滞,降气通便的功能,用于食 滞不化、脘腹胀满、大便不通等胃肠里实证。
六、肚 脐☆
肚脐
【定位】 腹中部,脐中央。
【操作】 用中指指腹揉转,揉中加按,称揉肚脐。 100~300次。亦可用灸法。
【功效】 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涩肠固 脱。
肩背腰骶部穴位
一、大 椎☆
大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称掐大椎。 掐20次,揉20~30次。
【功效】 解表退热
【应用】 本穴为退热之常用穴,主要用于感冒、 高热、项强等。
二、肩 井☆☆
肩井
【定位】 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 点连线的中点。
【操作】 用拇指与食、中指三指相对用力提拿 此处的筋肉皮肤,称拿肩井。用拇指指腹按该穴, 揉按结合,称按肩井。拿、按各3~5次。
【功效】 宣通气血,发汗解表。
【应用】 *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结束的总收法(结 束手法); * 亦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呕吐、惊 风及肩背部疼痛等症。
三、创 新☆
创新
【定位】 第1胸椎棘突旁开2横指处,左右各1穴。
饮食方面,少食多餐,清淡,禁 冰凉冷饮,少零食。
小儿推拿
现推荐一种疗效明显而且绿 色无副作用的方法,只需每天 12分钟,就可改善宝宝胃肠道 功能,缓
• 位置:天枢穴,即与肚脐平行, 往外(腰间)2寸的两个点。
• 手法:让宝宝仰卧,妈妈用大拇 指的指腹按揉天枢穴,1秒揉1-2 次,共揉3分钟,约100-150次。
轻松解决小儿便秘!
便秘是婴幼儿一种常见的病症,饮食不 当、消化不良、缺乏良好的排便习惯等 等,都可能引起宝宝便秘。
目前大多数小孩便秘都是长期不合理的 喂养造成的,喂的过多,吃零食、冷饮 冰激凌等造成肠胃长期受损。有的严重 的小孩经常腹泻,腹泻好了又开始便秘, 反反复复。
治疗宝宝便秘,最根本的方法 是把肠胃功能调整过来,让肠胃发 挥自身原有的功能,而不能一味地 用开塞露,肥皂塞肛门甚至泻药等 方法。
【操作】
1、推太阳(头部手法三) 从小儿眉梢处向后 下方经太阳穴直推至耳门穴,称推太阳,20~30次。
2、揉太阳(运太阳) 向眼方向揉中加按为补 法,(揉5按1为一节),30~90节;向耳的方向揉 中加按为泻法(揉5按1为一节),30~90节。
【功效】 推太阳 祛风散寒,醒脑明目。揉太阳 发汗解表, 祛风止痛。
【应用】* 推太阳亦为头部常规手法之一。* 此穴能 发汗能止汗,常用于外感表证。
男:发汗——揉按左太阳30~90节(耳),揉按右 太阳10~30节(眼);止汗——揉按右太阳30~90节 (眼),揉按左太阳10~30节(耳)。
女:止汗——揉按左太阳30~90节(眼),揉按右 太阳10~30节(耳);发汗——揉按右太阳30~90节 (耳),揉按左太阳10~30节(眼)。
【应用】 揉按丹田对遗尿、尿潴留有一定效果, 临床常与清后溪等合用。
八、肚 角☆
肚角
【定位】 下腹部,脐下2寸,旁开2寸之大筋处。
【操作】 用拇、食、中三指相对用力,提拿穴 处下的少许肌肉组织,称拿肚角。3-5次。
【功效】 止腹痛。
【应用】 按拿肚角是止腹痛之要法,对各种原 因引起的腹痛均有止痛效果;特别是对寒性腹痛、 伤食腹痛效果更显著。本法刺激较强,为防止患儿 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一般在诸手法操作完毕后, 再拿此穴。
原理:中医认为,天枢穴是“大肠之募穴”,也是腹部的要穴,主要用于疏调大肠,理气 行滞、消食等,可以治疗宝宝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第二步:摩腹5分钟——消食导滞、泄热通便
• 位置:以肚脐为圆心,以约 2指宽为半径画圆。
• 手法:让宝宝仰卧,妈妈用 手掌或中间三指,顺时针在 宝宝肚子上缓慢画圆揉摸。 共揉5分钟左右。
【操作】 用两拇指或中指指腹揉转,揉按结合, 称揉创新。20~30次。
【功效】 止咳平喘。
【应用】 揉按创新常用于外感咳嗽、哮喘,临床 多与揉天突、膻中、肺俞等合用。
注:此穴为刘开运教授的经验穴,故名创新。
四、耳后高骨☆
耳后高骨
【定位】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两耳后高骨。 按3~5次,揉30~50次。
【功效】 祛风散寒,发汗解表,止咳化痰定惊, 安神除烦。
【应用】 主治感冒、头痛、惊风,烦躁、咳痰多 等病症。
五、风池☆
风池
【定位】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 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九、承 浆
承浆
【定位】 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掐3~ 5次,揉20~50次。
【功效】 止呕止泻,收敛津液,开窍醒神。
【应用】 主要用于惊风、昏迷、高热、吐 泻等病症治疗。
胸腹部常用穴位
一、天 突☆
天突
【定位】 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操作】 用中指端按后揉之,称按揉天突。按 3~5次,揉30~50次。
【操作】 用两中指端按两风池穴,按后加揉, 称按揉风池。 按3~5次,揉30~50次。
【功效】 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通窍明目。
【应用】 按揉风池多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 汗或项背强痛,鼻塞等病症治疗。
六、百 会
百会
【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折耳, 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
【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百会;或用指端按 揉之,称按揉百会;亦可用艾条灸之,称灸百会。掐 3~5次,按揉20~30次,灸1~2分钟。
位置:位于宝宝背部正中线,由腰部 的最低点的凹陷处,到尾脊骨。
手法:让宝宝俯卧,妈妈用拇指或中 间三指,自上向下,从宝宝腰部最低 点的凹陷处推至尾脊骨,约一秒钟推 一下,共推2分钟,100-3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