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座因子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大肠杆菌转座因子在遗传 分析中的应用
转座因子除了它们本身在分子遗传学 基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外,还是进 行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概括起来有 如下几个方面。
2.4.1转移难以鉴定的基因
比 如 转 移 难 以 鉴 定 的 抑 制 基 因 supF (27`)。已知trp(28`)和supF紧密 连 锁 , 首 先 引 起 trp 插 入 突 变 , 后 用 trp::Tn10supF细菌作为转导共体, 通过转导选择Tcr的转导子,进一步在 缺乏色氨酸的培养基上取得发生准确切 离的回复子,便可以得到和受体细菌的 遗传背景一致的supF菌株。
Gal+ATP
k
Gal 1-P+ADP t e
Gal1-P+UDP-Glu
UDP-Gal+Glu1-P
UDP-Gal
UDP-Glu
这里.k、t、e表示上述三个基因所编码的3种 酶。
磷酸半乳糖(Gal-p)是有毒的,所以突变型细胞 galT-在含有半乳糖的培养基上难以存活。在这样的 培养基上得来的生长良好的细胞属于3类,一类是 回复突变的 结果;一类是galK-galT-,它的细胞不 再积累Gall-P;另一类是galK-galE-,这些galE-是极 性突变。
2.2转座因子的遗传学效应
虽然各种转座因子上所带的基因可以不 同,可是它们有一些共同的遗传学效应。
2.2.1引起插入突变
IS、Tn、Mμ都引起插入突变。如插入 一个操纵子的前端基因,造成极性突 变,导致该操纵子后半部结构基因表 达失活。插入到启动子邻近部位,可 使基因不表达,弱表达或增强表达。
sh
Wx
这里Yg代表叶绿色,yg代表黄色;C代表糊粉层有色,c无 色;I代表抑制基因,I对于C是显性的;Sh代表胚乳圆整, sh代表皱缩;Wx代表胚乳为碘液染成紫色,wx代表染成红 棕色;Bz代表糊粉层紫红色,bz代表青铜色;Ds代表解离 因子,实际上便是一种转座因子。
最初用在转座因子研究中的玉米品系的第九染色体上有一个 解离因子(Ds),另一染色体上有活化因子(Ac),它是另 一种转座因子。在CCbzbzDs+Ds+♀和IIBzBzDsDs♂杂交后 得到籽粒上经常出现一些有色斑点。I对于C是显性的,所以 按理杂交所得的籽粒应是无色的,除非I基因消失了才会出 现颜色。籽粒上出现的颜色是青铜色的,而Bz(紫红色)对 于bz(青铜色)是显性的,所以除非I基因和Bz基因同时消 失才会出现青铜色的斑点。青铜色斑点的出现暗示我们一部 分糊粉层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出现了染色体断裂。细胞学观察 证实了这一结论。这里Ds表示解离因子,Ds+则表示解离因 子的不存在。
wk.baidu.com
2.2.2插入位置上出现的基因
如果转座因子上带有抗药基因,那么 它一方面造成一个基因的插入突变, 另一方面在这一位置上出现一个新的 抗药基因。对于Mμ来讲,这一位置上 出现了一个原噬菌体。
2.2.3造成插入位置受体DNA的 少数核苷酸对的重复
假 定 转 座 因 子 的 核 苷 酸 顺 序 是 XYZ , 受 体 DNA的一部分核苷酸顺序是ABCD,插入位置 是在B和C之间,那么插入以后的受体DNA的 核苷酸顺序将是ABXYZBCD,其中B代表少数 核苷酸对(到现在为止发现的各种转座因子 中B 的数目是3-11bp)的重复。
插入序列和转座子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时, 原来位置上的这些结构依然存在,这就是说实际上 转移的只是一个复制品。因此可以想象,一个基因 DNA的量可以由于转座子的存在而发生变化。事实 上瑟慎吸印和分子杂交法可以测得,同一种生物的 不同个体的基因组上同一插入序列或转座子的数目 常不相等,于是又使人们认识到一种生物的基因组 的大小或者基因的数目并不是绝对固定的。
插入序列并不为细菌带来表型的变化。另一 类转座因子称为转座子(Tn),许多转座子 带有抗药基因,所以它们为细菌带来对于药 物的抗性。具有这类转座子的质粒便是抗药 质粒。
质粒有能通过细胞结合而转移的,它们称为转译性 质粒,有不能通过细胞结合而转移的,这们称为非 转译性质粒。如果要测定一个非转移性质粒上的抗 药基因AR是否属于一个转座子,只要把带有抗药基 因的BR的一个转移性质粒引进同一细胞使它能抗A和 B,然后把它和抗C的细胞进行结合转移,在含有B和 C的培养基上选取移子BRCR,如果发现在抗B、C细 胞中有一部分抗A、B、C的细胞,就说明抗药基因 AR属于一个转座子。由于检出方法的简便易行,转 座因子被大量发现,使转座因子研究成为分子生物 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第五章
转座因子
1 概论
1.1定义
转座因子是一种不能独立完成自我复制,但 是却能在细胞内,由一种复制子移动到另一 种复制子的遗传因子。转座因子也称为可移 动遗传因子。由转座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重 排现象,称为转座(transposition)。
1.2 简史
在50年代以前,人们对于基因组的认识一般 是以每一个基因组的DNA的量是固定的,它 包括数目固定、位置固定、功能固定的一系 列基因,而且这些基因的排列是随机的。 1961年大肠杆菌中的乳糖操纵子的发现,说 明大肠杆菌的染色体不是一个随机排列的基 因集合体,它由许多操纵子以及一些单独的 基因所组成。
进一步研究的结果说明:(1)Ds的存在常 使它近旁发生染色体断裂;(2)Ds可以转 移位置,转移到新的位置后又可以使它的近 旁的染色体发生断裂;(3)Ds的作用依赖 于另一转座子Ac,Ac的作用不仅依赖于Ds; (4)Ds和Ac如果转移位置到另一基因中, 就使这一基因发生突变。
McClintock发现了这些事实,并且根据 这些事实提出基因可以改变位置这一划 时代的概念,而且还转座因子并不限于 玉米。她的发现当时并没有受到很多注 意,直到60年代后期在细胞中发现了 转座因子以后,才逐渐认识了这一发现 的重要意义,终于使她获得了1984年 的诺贝尔医学奖。
这些极性突变型能够发生回复突变,所以不 可能是缺失突变系型。这些突变型的回复突 变率不因为诱变剂的处理而提高,说明它们 不是点突变,而可能是染色体畸变。
R噬菌体的整合位置在gal基因的旁边,所以不难取 得带有上述突变基因的转导噬菌体rdgalE-。通过密 度梯度离心可以看到,rdgalE-的比重大于带有野生 型基因的转导噬菌体rdgal+,这一事实暗示我们突 变的发生不是DNA缺失而是DNA增加的结果。电镜 观察直观地证实了这一结论。这一段插入到galE基 因中而使它失活的DNA 序列称为插入序列1(IS1), 它的长度是768bp。
转座因子最早在玉米中发现。40年代末玉米 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已经具有深厚的基础。 McClintock正是在这基础上,通过她自己对 玉米的长期的细胞遗传学研究,首先报道了 转座因子。
玉米的第九染色体的短臂上排列着一系列 主要和籽粒颜色有关的基因:
染色结
Yg
C Sh
Bz
Wx
Ds
着丝粒
C A bz
yg
2.1.2转座子(Tn)
是一类除了和它的转座作用有关的基因外还 带有其他基因的转座因子。它们是较大的转 座因子,最初发现的是抗药基因的转座子, 以后还发现带有其他的基因(例如乳糖发酵 基因)的转座子。
2.1.3噬菌体 Mμ
某些温和噬菌体,例如大肠杆菌的噬 菌体Mμ。一般的温和噬菌体在染色体 上有一定的整合位置,可是Mμ可以引 起大肠杆菌的几乎任何一个基因发生 的插入突变,所以它既是一个噬菌体, 又具有转座因子的特性(包括其他 一 些特性)。
上述这些结果是通过突变和运用基因克 隆技术对Tn进行活体研究获得的。如 Tn3末端颠倒重复(IR)发生缺失或移 去其中的一部分,转座就不能完成。因 此,在IR中必定含有某些序列对转座行 为是重要的,可能是转座酶结合和反应 的位点。
2.2.6切离
转座因子可以从原来的位置上消失,这一 过程称为切离。准确的切离使插入失活的 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不准确的切离并不带 来回复突变,而是带来染色体畸变。通过 切离而消失的转座因子的命运还不清楚。
2.2.7质粒与染色体的整合
通过同源重组和转座作用使质粒与染 色体发生整合。
2.3转座机制(见5-1.5-2)
2.2.4原来位置上保持原有的转 座子
转座子转移到新的位置上后,原有位置上 的转座因子保持不变,属于复制性转座方 式。如果是保守性转座原有位置上的转座 因子消失。
2.2.5促使染色体发生畸变
由于IS1的存在,它的旁边容易发生缺失,缺 失发生的频率高出于自发缺失频率100-1000 倍。McClintock也是通过诱发断裂而发现玉 米中的转座因子的。发生缺失的特点:1转 座因子保持不变;2缺失向两边延伸;顺向 重复与缺失部分同时消失。
2 原核 生物(细菌) 的转座因子
2.1 种类与结构特征
2.1.1插入序列(IS)
是一类除了和它的转座作用有关的基因以 外不带有任何其它基因的转座因子。它们 是较小的转座因子,可以在染色体、质粒 上发现它们。F因子和大肠杆菌的染色体上 有一些相同的插入序列如IS1、IS2等,通 过这些同源序列间的重组 ,F因子便插入 大肠杆菌的染色体,而使它成为Hfr菌株。
关于基因位置的固定性问题,在40-50年代 中McClintock在玉蜀黍的控制因子的研究中 已经指出,某些遗传因子可以转移位置,可 是这一发现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60年代末 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了可转移位置的插入序列 (IS),以后又发现了转座子(Tn),于是 人们开始认识到基因组中的某些成分的位置 的不固定性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细胞的转座因子在60年代后期在大肠杆菌的 半乳糖操纵子的研究中首次发现。大肠杆菌 的有关半乳糖发酵的3个基因(半乳糖激酶 基因galK、磷酸半乳糖尿核苷酰转移酶基因 galT和尿核苷二磷酸半乳糖差向异构酶基因 galE)在半乳糖操纵子中的相对于调控序列 的位置是galPOETK。它们催化的反应是:
2.1.4未分类的转座子
未分类的转座子包括粪链菌( Streptococcus faecalis ) 的Tn916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raphylococcus aureus) 的Tn554等,其转座方式与众不同。例如Tn916可以插 入到宿主的许多位点;但既非转化,又非转导;转移 过程抗DNaseI;无细胞提取液转移无效,足见转座要 有细胞的接触;然而Tn916可以原处切下,转移到同 一染色体的另一处,则又表明转座细胞无须接触。 Tn554无末端反向重复序列,却能高频插入宿主的特 异位点,插入处宿主DNA无重复。Tn916和Tn554的转 座机制,都还没有经过仔细研究。
转座作用的机制
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 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 子中有一段很短的(3-12bp)、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 复制,使插入的转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不同 转座子的靶序列长度不同,但对于一个特定的转座子来说, 它所复制的靶序列长度都是一样的,如IS1两翼总有9个碱 基对的靶序列,而Tn3两端总有5bp的靶序列。研究发现, 靶序列的复制可能起源于特定内切酶所造成的粘性DNA末 端。转座可分为福州性和非复制性两大类。顾名思义,在 复制性转座中,整个转座子被复制了,所移动和转位的仅 仅是原转座子的拷贝。转座酶(transposase)和解离酶 (resolvase)分别作用于原始转座子和复制转座子。TnA 类转座主要是这种形式。于此相对应,在非复制性转座中, 原始转座子作为一个可移动的实体直接被移位,IS序列、 及Tn5等都以这种方式进行转座。
图5 转座过程的模式
转座的机制
转座过程的详细机制还不清楚,目前主要从 Tn3研究中所提供的资料阐述转座的机制, Tn3的结构正如图4所示,一对颠倒重复序列 夹着3个基因,最左边的基因编码为一个大的 蛋白质(1015个氨基酸组成),定名TnpA, 这是一个转座酶,最右边的基因编码B-内酰胺 酶,它可使青霉素失活。中间TnpA和TnpR间 的DNA序列交界处称为内解离位区(interal resolution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