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红砖聚落空间形态初探——以福建南安市蔡氏古民居为例
南安蔡氏古民居
南安蔡氏古民居篇一:蔡氏故居闽南一带的民居称作厝,其中有一种是模仿皇宫式的建筑风格建造的。
它位于南安市官桥镇著名的清代建筑群——蔡氏古厝它是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红砖墙、白条石、燕尾脊,一字排开的红砖建筑有23座,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精美,内涵丰富,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明朝时,闽南海贸发达,多到菲律宾和台湾。
当时,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殖民政府,并于漳泉私商贸易。
而西班牙在殖民地留下过很多红砖建筑,有的至今犹存(如台北的红毛城),给闽南商人留下深刻印象。
闽商在菲发财后荣归故里,逾越礼制。
在家乡大量学习西班牙的红砖建筑,中西合璧,建造了大量红砖建筑,富丼堂皇。
雕梁画栋皇宫起,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大厝”的每一座房子都像一座皇宫和小庙。
与其他地方的青砖灰瓦白墙不同,闽南民居都使用红砖红瓦,屋脊都呈弧线,不少为两段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风格艳丼而张扬,别致典雅,蔚为壮观,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闽南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延承中国传统的对称建筑构造,气势宏伟庄严。
基本形式为“几间张几落大厝”空间结构丰富,实用性高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装饰,是能工巧匠们按照实用的要求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加工过程中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在其审美形式中,隐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着人们祈求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夙愿。
篇二:泉州古民居和宗祠泉州古民居和宗祠古民居泉州的古民居泉州传统民居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而闻名。
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相继来泉考察,研究泉州古民居,对它们蕴含的丰富文化特质,以及较高的学术价值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简单原始的竹木结构的高台巢居,是先民们的居住形式。
西周时代(始元前770年以前)泉州属七闽地,先秦以来,汉族人民逐步南移,到此定居垦荒,在漫长的岁月中泉州得到不断的开发,特别是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动荡,大批晋人纷纷南迁避乱,部份入闽,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风俗文化,也带来了中原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营造技术,对泉州的土著民居建筑形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福建·南安】蔡氏古民居·最美的闽南红砖建筑(1)
【福建·南安】蔡氏古民居·最美的闽南红砖建筑(1)闽南红砖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一朵奇葩,向以色彩明艳、造型夸张而著称。
若论其最具代表性者,首推泉州南安市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蔡氏古民居位于泉州市南安县级市官桥镇漳里村漳州寮自然村村口,由当地菲律宾侨商蔡启昌和他的长子蔡资深营建,自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开工,至宣统三年(1911)年建成,前后历时达44年之久。
现存建筑23座,分五行排列,每行少则两座,多达六座。
整体布局坐北朝南,中轴线偏西约5度,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总占地面积15300平米。
前后座之间铺设宽约10米的石埕,南北纵向隔2~3座设一宽约2米的通道,兼作人行、防火、排水之用。
主体建筑为均硬山鹊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护厝,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布局,共有房间近400间。
蔡氏古民居群规模宏大,布局严整,设计独特,雕饰精美,并大量沿袭、保留了传统闽南民居建筑风格,集中表现了闽南独特的建筑技艺,故于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某人首次参观蔡氏古民居是在1997年,那时候才刚刚评上省保,还未对外开放,生活气息浓郁,居民大都热情友善。
被古民居宏大规模和精美雕饰所震憾的某人,兴奋地如同打了鸡血,在一座座老宅中进进出出,所经之处,看到的都是一张张的笑脸,当然也就不会有人拒绝参观或驱赶游客了。
这种浓浓的人情味所带来的美妙感觉,甚至胜过了建筑本身的魅力,以至于多年以后,依然记忆犹新。
2013年10月,当某人再次到访时,蔡氏古民居已经开始对外售票,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郁闷的是,半数以上的大厝已经人去楼空,大门紧锁,不但少了许多人气,而且无法入内参观。
至于那些可以进入的大厝,也都在醒目的位置贴上拒绝拍照的提示。
还有一个老头像防贼一样紧盯着某人,并一直追问是否买了门票,弄得某人心情相当不爽。
蔡浅厝、蔡浅别馆扫兴归扫兴,但参观总还是要进行的。
首先必须要看的是位于第一排的蔡浅厝和蔡浅别馆。
蔡氏古民居图片
蔡氏古民居图片篇一:蔡氏故居闽南一带的民居称作厝,其中有一种是模仿御花园式模仿的建筑风格建造的。
它位于南安市官桥镇著名的清代建筑群——永春县蔡氏古厝它是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红砖墙、白条石、燕尾脊,一字排开的红砖园林有23座,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精美,内涵丰富,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明朝时,闽南海贸发达,多到斯里兰卡和台湾。
当时,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殖民廉府,并于漳泉私商贸易。
而西班牙在殖民地留下过很多红砖建筑,有的至今犹存(如台北的红毛城),给闽南商人留下深刻印象。
闽商在菲发财后荣归故里,逾越礼制。
在家乡大量学习西班牙的红砖建筑,中西合璧,建造了大量红砖建筑,富丼堂皇。
雕梁画栋皇宫起,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大厝”的每房子一座房子都像一座皇宫和真武庙。
与其他地方的各有不同青砖灰瓦白墙不同,闽南民居都使用红砖红瓦,屋脊都呈弧线,不少为两段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风格艳丼而张扬,别致典雅,蔚为壮观,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闽南民居主要形式是民居,延承中国传统的传统工艺对称性建筑构造,气势宏伟庄严。
基本形式为“几间张几落大厝”空间结构丰富,实用性高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蔡氏宗教建筑的建筑装饰,是能工巧匠们按照实用的要求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加工过程中运用美的戏剧规律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认知价值。
在其审美形式中,隐含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着暗示着人们赐福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夙愿。
篇二:中国文化专题-福建蔡氏古民居2021-2021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文化专题》考核课程论文序号:姓名:学号:学院专业:成绩: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宗法欧美文化——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为例福建省内有多种独居特色的传统民居,如福建土楼、“云水谣”等,蔡氏古民居是福建闽南地区特有的沃苏什卡江南地区大厝,为多进合院式大型民居,位于汕头市莆田市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
泉州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 ——以蔡氏古民居群为例策划书
泉州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以蔡氏古民居群为例调研员:吕阳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班级:新闻班学号:201300052021目录一、研究课题 (3)1、课题选择 (3)2、调研背景 (3)3、调研目的 (3)二、研究方案 (3)1、基本假设 (3)2、调查对象 (3)4、调查内容 (3)(一)市民个人相关资料 (4)(二)对闽南古厝保护情况的调查与评估 (4)(三)古厝原居民对古厝保护工作的评价及期望 (4)三、抽样方法 (4)1、总体界定 (4)2、样本总量 (4)3、抽样方法 (4)4、抽样方案 (4)四、具体调研方案设计 (5)1、调研方法 (5)2、调查步骤 (5)3、分析方法 (5)五、工作时间表 (6)1、前期准备 (6)2、中期实施 (6)3、后期整理 (6)六、调查意义及影响 (7)附一:关于闽南古建筑现状及保护调查问卷 (8)附二:泉州古民居的生存现状与保护对策 (12)一、研究课题1、课题选择:泉州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以蔡氏古民居群为例2、调研背景:(1)文化积淀: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建筑。
闽南古厝是以家庭为单位,通常是几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同一古厝内,这正是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宗族文化。
现在的古厝也仍然发挥着这样的作用,许多已经移居台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闽南人,因挂念古厝上的祠堂,在老去之前仍会回到家乡看望。
(2)建筑遭受破坏:古厝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是闽南文化的杰出代表。
古厝拥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建筑精美的古厝散落乡间,不为人知。
一方面,由于政府能力和资金的缺陷以及认识的不足政府并不重视古厝的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古厝属于私人财产,政府无法直接干涉,并且大部分古厝拥有者对文化的保护意识较差,往往忽视对古厝的维修机保护。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新兴建筑业体系的日臻完善,一些掌握古代建筑技术的民间艺人、泥水师傅、木匠师傅、绘画师傅的老化、衰亡。
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2021-12-28 12:00:00周红《装饰》 2021年第03期[内容摘要]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建筑品位、艺术价值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闽南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
从建筑形式上来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既有浓郁的传统的闽南红砖民居特征,又兼具海外建筑风格,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保护和研究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对于地域文化的发掘和区域品牌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居/红砖厝/风格/装饰语言蔡氏红砖厝建筑群坐落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由清朝菲律宾华侨蔡启昌、蔡资深父子斥巨资修建。
其始建于清朝同治末年,至宣统三年完工,前后历时45年。
蔡氏红砖厝建筑群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装饰手法多样,建筑群中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充分体现了泉州地区古建筑巧、美、秀、雅的风格,同时也将能工巧匠们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红砖建筑”在外观上色彩艳丽,且其风格上多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展现出独特的形式魅力。
蔡氏红砖厝建筑群集中了红砖建筑各种独特的风格样式于一身,成为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
一、蔡氏红砖厝的艺术风格建筑风格,是从建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独特艺术特色,是建筑设计者的文化人格在作品中的综合体现。
闽南的红砖厝早期以官式大厝为主,在建筑造型上华丽古典、肃穆大方,其墙面的红砖镶嵌等建筑风格与古罗马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极其相似。
后期红砖厝主要以洋楼为主,大多由衣锦还乡的归国华侨修建而成[1]。
因为建造者和设计者的原因,洋楼既表现出了西洋的建筑风格,如欧式的圆形廊柱、栏杆以及百叶窗等,又保留了传统官式大厝的特色,如屋脊飞檐的华丽外饰、砖石门墙、楼房前后的花圃设置等,这种中西合璧的洋楼,是传统红砖厝的一个更新。
在众多风格各异的闽南红砖厝中,南安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以其庞大的建造规模和精美的艺术装饰,成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最高的闽南红砖建筑民居典型代表。
红砖古建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红砖古建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福建南安官桥漳里村,距泉州市区 20 公里,2001年06月25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永定土楼并称为福建的两朵民居奇葩。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1862)至宣统三年(1911)兴建。
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约3公顷(40多亩)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20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占地面积15300平方米,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
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两米宽的防火通道。
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轴线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到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民居的最佳朝向。
这组建筑,迄今尚存的有同治年间兴建的宅第2座,光绪年间兴建的宅等13座、蔡氏宗祠1座,宣统年间兴建的书房1座,计大小房间近400间。
其布局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
每座一至三进不等,左右或单边建有护厝。
东侧附建有一组书轩、梳妆阁、醉经堂等建筑。
除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的最大一座,是地处西端,且为坐西朝东外,其余各座皆坐北朝南。
其中兴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一座为其自用宅第。
在座与座之间前后相距10米左右,铺砌石埕相连,埕边凿水井1口,辅以井台,颇具匠心;左右两侧又各有2米宽的石路相隔,笔直贯穿。
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燕尾脊,红墙红瓦,穿斗式木构架,间有少量抬梁穿斗式,大多为三进、面阔五开间,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占地面积一般在350-1850平方米之间,有序地毗连分布在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的长方形区域中。
在山墙、门框、檐口、梁架、廊壁、隔扇、窗棂、栏杆、柱础、地袱等,到处饰有以人物故事、祥禽瑞兽、山水花树、水浪奇石等为题材的木雕、石雕、砖雕和灰塑、陶塑,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四处墙壁、门堵上的绘画,工笔、写意、水墨,争奇斗艳,情趣盎然;随处可见的题辞,篆、隶、行、楷、草,一应俱全,从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到举人,不乏名家手笔。
探析闽南地区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现存比较完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1]。
传统村落的保护,本质上是对其价值的保护,不仅仅是村落环境和传统建筑,还包括村民的传统活动和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精神以及它们共同组成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
本文所指闽南地区是指泉州、潭州、厦门三市所辖的十一个区和十七个县市。
为保护传统村落这一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因宝库,2012年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组织开展传统村落调查与评选工作。
截至2016年12月,共公布了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计4153个。
2018年第5批传统村落也是最后一批,申报力争将所有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全部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建立基本完善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
目前,在已公布的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福建省有229个传统村落入列,其中闽南地区传统村落44个。
1 闽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价值认定1.1 闽南传统村落的物质环境价值1.1.1 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风貌建筑群落是过去生产方式、宗法秩序、人际伦理的物化和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2012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中指出,传统村落具备的条件之一为“传统建筑风貌完整”,这一标准强调了将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建筑作为传统村落的主要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闽南传统村落的建筑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是历史上不同时期多元文化下的体现,既有抗倭中产生的土楼和土堡,也有因海上丝绸之路而产生的蚵壳厝以及结合中原文化、海丝文化和南洋文化的红砖厝、番仔楼。
闽南传统建筑结构独特、装饰丰富、内涵深厚,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以福建省南安市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为例,蔡氏古民居所在的漳州寮村入选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旅菲华侨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六年(1867)至清宣统三年(1911)间建造,现存较完整宅第20余座,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
泉州蔡氏古民居建筑艺术教学的探索
泉州蔡氏古民居建筑艺术教学的探索作者:吴丽敏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4期蔡氏红砖厝建筑群坐落在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漳州寮自然村,是由清朝菲律宾华侨蔡启昌、蔡资深父子斥巨资筑建,前后历时45年。
作为一名泉州的美术教师,如何让学生更理性,更全面的认识泉州地方美术,更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尝试把“泉州十八景”之一的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引进高中美术鉴赏的课堂,将鉴赏内容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参观,图片展示等形式,使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泉州建筑艺术的美感,学会主动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的讲授方法引导教学。
一、情境创设,品味古城魅力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播放《中国·福建·泉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引发兴趣,从中品味闽南建筑的艺术魅力。
导入课题“泉州蔡氏古民居建筑艺术赏析”情感教育: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文化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泉州传统民居更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而闻名。
二、比较,欣赏不同民居风格(1)分别介绍一下闽西土楼建筑和泉州蔡氏红砖厝的建筑风格有何异同处?小结:蔡氏古民居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采用了外墙贴红砖和红屋瓦的材料,既区别于北方的灰砖灰瓦,又不同于闽西一带的土楼建筑,别具福建泉州地方特色。
三、如何欣赏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形式美感(1)提问并引导学生讨论:蔡氏古民居为什么采用红砖?红色代表什么含义?(学生可展示自己的查阅资料,教师适当补充)小结:据资料显示,在泉州蔡氏民居中,建造者并不掩饰自己对于崇高身份和地位的向往,有意无意中都选择了红色来作为民居建筑的基本色调,这与中原建筑中是一律平淡的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与泉州接触到的海外文化有关,在它的思想中,少了一份中原文化的含蓄,而多了一份自由开放的表现。
闽南建筑的红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解构传承——以福建泉州蔡资深故居中红砖艺术为例
闽南建筑的红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解构传承——以福建泉州蔡资深故居中红砖艺术为例林阳【摘要】以福建泉州蔡资深故居为例,对闽南建筑红砖文化的分析和介绍,分析了传统的极具地域性特征的材料从使用功能、装饰手法、材料手段三个方面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解构传承。
%Exemplifying Cai Zishen's former residence in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the paper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red brick culture in Minnan structure, and then tries to analyze deconstructiv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materials in modern interior design through function, decoration and method.【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6)006【总页数】4页(P151-154)【关键词】闽南建筑;功能语义;装饰手法;材料表达;解构传承【作者】林阳【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7福建泉州地区作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泉州古建筑既继承了晋朝士族南迁所带来的皇家建筑的气势又融合了宋朝作为港口城市所受到的海派文化和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影响。
而一个地区建筑文化的形成是在该地区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的多重作用下产生的。
[1]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传统的泉州民居形式有:宫殿式大厝、手巾寮式民居、石筑民居、木楼民居、土楼民居、洋楼民居等。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土楼洋楼还有中西合璧”[2] 。
福建南安: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
福建南安: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福建南安官桥的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是闽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闽南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大院是旅菲华商蔡资深于清同治6年(1867年)所建,现存宅第16座,房间近400间,占地40多亩,堪称闽南版的“乔家大院”。
蔡氏古民居群分五行排列,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每行2至4坐,布局严整,坐北朝南一字排开,气势非凡。
其主体建筑为硬山及卷棚屋顶,燕尾式屋脊,青石墙角,红砖墙身,体现了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
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布局严整。
蔡氏大院的细节也很值得一看。
屋脊的线条流畅,很有美感。
来个特写,上面还有龙首。
建筑上的石雕异常精美完全镂空的青石竹雕窗,精美繁复,雕刻时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大门口的石浮雕也是工艺精湛,呼之欲出。
石雕基座大堂的石柱础精美镂空木雕窗棂蔡氏大院的砖雕也非常出彩,是一大看点。
墙上的花纹是由小红砖一块块拼出来的,还拼出了“荔谱传家”等字,拼砖技艺很了不起!屋外的石埕由花岗岩条石铺就,简洁大气。
楼与楼之间的甬道连这个石桌椅都很有特色,不好意思将桌子当成凳子坐了。
蔡氏大院里的一些石具也很古朴从大宅的门里往外看,一片绿意葱茏。
院落之间还有一些石隔断闽南建筑里典型的燕尾屋脊,在蓝天白云下显示出优美的线条。
知道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的人不多,最早这个地方是吸引了少数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后来才渐渐为大众所知,我也是在旅行摄影杂志上看到后才动了去看一看的念头。
当年我们去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游客。
很可惜如此恢宏大气、精雕细琢的闽南传统古民居建筑群这么多年来鲜有见到旅游宣传推广,知名度不算高,去看过的人就更少,一直养在深闺,等待游客们去揭开面纱。
闽南公共空间研究
2、宫庙群埕 、
宫庙埕还有一种特殊和典型的案 例——宫庙群埕,一般在一个村落只 有一处,位于出入口。从村落的发展 历史可知,宫后埕曾经是古村的村口 。村口作为村落重要的节点,出于保 境安民之说,各房宗支都在这兴建宫 庙以求平安,故聚集了法雨堂、瀛新 宫等6座宫庙,宫庙旁还有一村里的 风水潭——宫后潭。
3、次巷空间 、
次巷与主巷垂直布置,巷道狭小,仅容行人 通过,D/H≈0.5,给人封闭的感觉,幽静、内向。 两侧为建筑山墙面,界面连续统一,且开口 较小,路面以石板路为主,整体空间感明确、单 纯,给人以纯净的空间体验。 巷内公共活动较少。部分次巷在一个端头转 折处局部扩大,构成小型的邻里埕,成为主巷与 次巷之间的过渡空间和人们活动的场所,成为居 住在次巷人家的公共客厅。在空间体验上又构成 了先扬后抑的空间节奏。
祠庙埕
闽南地区族群意识强烈, 在移民南迁的过程中,每个 村落一般均由一个大姓定居 繁衍而成。宗族的大小房支 都建有各自的礼制和生活中 心——祠堂。祠堂前面多有 供宗族成员聚会的小型广场, 称为“大埕”,成为村落的重要 空间节点。丙洲村繁衍1000 多年来,现村内祠堂宫庙数 量多达28处,均匀分布,统 领了村落网络结构。
邻里埕
邻里埕是属于几户人家共用的公共空间。一般位于几条巷道的交叉处,可以看作 是街角空间。相比厝埕空间而言,开放性更为突出。通向埕的道路相互错开,都以尽 头的建筑为对景,保证了空间边界的完整性。。埕周边建筑除了住宅,往往带有食杂 店面,有些还带有小范围内地方神崇拜的小型单开间宫庙,这些公共性建筑给埕增加 了更多的。
蔡氏古民居
晋江市南浔村
晋江市丙洲村
丙洲村位于晋江金井镇西 侧,面朝丙洲湾(围头澳), 与金门隔海相望,地势平坦。 由于安海港,金门,厦门岛形 成三角封闭港湾,因此丙洲基 本不受台风影响,海产业比较 发达。 传统村落的范围:以旧街 为核心,街道头至盐街、衙口 潭、转至场内为北界;宫口至 东安兜、仓内为东界;玉楼、 花园井为南界;西界以吴明妈 宫为标志。
官桥蔡氏古民居
官桥蔡氏古民居篇一:蔡氏古民居:闽南建筑的大观园蔡氏古民居:闽南建筑大观园程竹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 现存23座近400间红墙碧瓦的古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
从远处看,它如同一把琵琶,据传说,建筑群这座建筑群是九天仙女滚落琵琶之处,在琵琶穴建造房子,破土动工房屋时投用不停地敲击石头,财源便会源源不断。
后来,人们根据传说,将这座古建筑群叫做“琵琶”形村落。
古建筑群主人蔡资深,清道光二十年(1839年)生于该村,16岁随父亲到往菲律宾经商,历经10余年苦心经营和积攒,自清咸丰五年,在家乡开垦的田园果林中动工兴建蔡氏家宅,经过长达50余年的兴建,建造了集传统闽南民居建筑风格兼具华南文化和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特点为一体的闽南大观园——蔡氏建筑群。
蔡氏古民居的外部格局以四合院为中心,讲究深浅中轴对称和空间高低大小的主次顺序,规模大的院落呈多进加护厝形式。
房屋外墙的墙面,都以红砖精心组砌而成,红色的“面”墙是图腾着建造者对于身份和地位的向往,这与中原建筑荆楚素淡的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又是以其极具特色的流动的“线”来打动人的心灵。
各建筑群体之间形成有条理、有组织的整体,使支离破碎建筑群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振翅檐角的起翘亦如欲将展翅的飞鸟,将整个屋顶建筑与天相接;飞翘的屋檐燕尾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其根脉之所系的精神家园,推送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情愫。
置身其中,你会发现,建筑群的设计者对于细节的相当卓越,梁枋、垂花、窗扇、柿隔栅等均雕刻有几何图案、花鸟器物、人物故事等。
这些雕塑画的图案大有文章背后其实大有文章:或是来自民间故事,或是来自神话传说,仿汉代石雕的“送别书生”,晋京是民间贤妻送夫进京进京的故事;青石雕“八仙过海”是耳熟能详的神怪,细细品读昔日贤文中的真谛,蔡氏古民居兴建者的良苦用心一一浮现,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可谓字中有意,意中有心,雕刻刀法老练、刻画传神,形成独特的欣赏高雅,为建筑注入转化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啧啧称奇。
蔡氏古名居调查报告
蔡氏古名居调查报告在2011年5月7日星期六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幸与全班同学对蔡氏古名居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考察学习。
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中华不朽的文化。
而且蔡氏古民居的精美雕饰,什么是精雕细琢。
一、蔡氏古名居基本概况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
这个建筑群包括15座宅第和1座宗祠,计大小房间近400间,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
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古名居是由成功的商人菲律宾的华侨蔡启昌、蔡资深父子组织,携兄弟子侄等人,从菲律宾购买装修材料,及加以闽南特色的雕刻技术以及装修风格进行精心的打造。
从而成就了这一伟大的建筑。
二、蔡氏古名居考察概况到达蔡氏古名居后映入眼帘的是蔡氏古名居的建筑总示意图和售票窗口,以及形如一个琵琶状的建筑物,这就是具有“闽南建筑大观园”之称的蔡氏古名居。
加入民居以后我们在老蔡先生的讲解下我们对古民居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布局: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
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
建筑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种题词。
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
蔡氏古名居造型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把琵琶,一头大一头小,石埕上石板之间缝隙就像琵琶乐弦。
而且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及其富有立体感。
主体建筑为硬山式屋顶。
小品:蔡氏古民居一律青石墙脚、红砖墙身,还有红瓦顶和燕尾脊,属于典型的闽南皇宫起大厝。
而在雕刻上有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等多种形式的雕刻技术,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
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
A)墙砖:每座建筑的外墙的墙砖都是有不同造型的墙砖垒砌而成的,而且更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每座建筑的墙砖在纹理上都是不一致的,但是这些纹理都是通过师傅精湛的砖块烧制技术和垒砌技术配合完成的,并不是像当代建筑中拼贴和手绘完成的。
访泉州南安古民居
访泉州南安古民居
周贤能
【期刊名称】《房地产世界》
【年(卷),期】2003(000)003
【总页数】2页(P102-103)
【作者】周贤能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2
【相关文献】
1.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J], 方拥
2.南安:孕育光伏产业新基地——泉州(南安)光伏产业对接会圆满落幕 [J], 刘馨
3.雄心壮志跨越发展南安市为海西建功立业造势成气泉州市委常委、南安市委书记骆国清一席坦言:"先行区"排头兵,南台合作,改革创新 [J], 陈铭勋
4.闽南红砖聚落空间形态初探——以福建南安市蔡氏古民居为例 [J], 林宝炎
5.浅谈闽台红砖建筑群——以南安蔡氏古民居为例 [J], 庄萍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文范文之蔡氏古民居作文
蔡氏古民居作文【篇一:福建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福建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蔡资深古民居群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漳州寮自然村。
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
蔡资深,乳名浅,清末旅菲爱国华侨。
光绪三十一年(1905)泉郡受灾赈济,诰授资政大夫。
咸丰五年(1855),他开始在家乡建造这一民居群,至宣统三年(1911)方竣工,历时52年。
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
此民居群包括13座宅第和2座大小宗祠,计有大小房间近400间。
其布局分五行排列,每行二至四座不等,坐北朝南,每座三进五开间,旁有护厝,或东西各附一组,或单附一组,东面还附建书轩、梳妆阁、醉经堂;座与座之间前后相距10米左右,砌以石埕相连,左右两侧又各铺2米宽石路作防火通道,规模颇为庞大。
主体建筑为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配以燕尾形屋脊,而且雕梁画栋,装饰着精美的木雕、灰雕、砖雕、花岗岩和辉绿岩石雕,采用透雕、浮雕、平雕手法,雕有飞禽走兽、花草虫鱼、山水人物、戏剧故事和博古图案,并有当时名人的书画作品。
整个古民居群气派恢宏,富丽堂皇,是闽南传统民居中的典型代表。
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蔡氏古民居概况——世佑厝——防火通道/石埕——醉经堂——世双厝——启昌厝——德梯厝——彩楼厝——蔡氏宗祠——蔡浅厝——蔡浅别馆[概况]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落在南安官桥镇,始建于公元1867年,历时近50年才建成,是典型的闽南皇宫式民居建筑群。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整体布局坐北朝南,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分五行排列,每行多达六座,少则两座,每座有二进或三进,有护厝或东、西厢房。
现存宅第23座,房间近400间,占地40亩。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不仅宏大,而且每座房子都饰有砖雕、木雕、石雕、泥灰雕。
游蔡氏古民居作文400字
游蔡⽒古民居作⽂400字2021-04-17 游蔡⽒古民居 蔡⽒古民居是泉州⼗⼋景中的⼀景,它位 于福建官桥漳⾥村。
距泉州市区20公⾥,为国 家级重点⽂物保护单位,与永定⼟楼并称为福 建的两朵奇葩。
今天,我游览了蔡⽒古民居。
⾛进蔡⽒古民居建筑群⾥,只见那座座 房屋屋脊⾼跷,雕梁画栋,门前砖⽯浮雕, 很有⽴体感。
窗梭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 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番情趣。
篆⾪⾏ 楷,各局韵味,还留下了许多当时较有名⽓ 的书画。
书画有墨.彩.⾦.素等⾊彩斑斓; 匾额有书.卷.扇.菱等别具⼀格;门窗有圆 形的.拱⾏的.菱形的.⽅形的形式多种多样。
还随处可见⽊雕.泥塑.砖雕及⽯雕,⼯艺精 美,⼤部分都是采⽤透.浮.平雕等⼿法。
雕 琢内容丰富多采,有禽兽.有花鸟.鱼⾍.⼭ ⽔.⼈物等,图案古朴。
东北⾓最后还建了书 轩,梳妆阁为⼆层⼩楼,凭⽬远眺,令⼈油然 ⽽⽣⼀股幽幽古情。
蔡⽒古民居的精美雕饰,不仅表现了闽 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还反映了受印度教.伊斯 兰教及南洋⽂化和西⽅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 为“闽南建筑的⼤观园”。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0好⽂章需要你的⿎励写作没思路?你需要服务2~15天完成、写作疑难迎刃⽽解了解详情期刊投稿服务,轻松见刊个性化定制期刊投稿⽅案,1~3⽉见刊了解详情被举报⽂档标题:游蔡⽒古民居作⽂400字被举报⽂档标题:游蔡⽒古民居作⽂400字被举报⽂档地址:我确定以上信息⽆误举报类型:⾮法(⽂档涉及、宗教、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侵权其他验证码:举报理由: (必填。
闽南沿海红砖民居屋顶构造工艺研究
闽南沿海红砖民居屋顶构造工艺研究
成丽;于仲
【期刊名称】《古建园林技术》
【年(卷),期】2024()2
【摘要】闽南沿海红砖民居的屋顶多以红瓦覆盖,在当地自然、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下,发展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形态特征和构造工艺,蕴含着深厚的建构思想与营造智慧。
文章采用田野调研、匠师访谈等方法,从屋顶各部位的构造特征入手,归纳材料种类、尺寸与砌筑方式,探究其设计规律与原理,梳理构造做法的地域差异,总结构造设计与防雨、排水、抗风等实用功能的关联,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以及遗产保护工作提
供参考。
【总页数】6页(P24-29)
【作者】成丽;于仲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闽南红砖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蔡氏古民居为例
2.中国闽南民居建筑装
饰语言应用——基于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实地研究3.闽南沿海传统民居规尖灰塑
装饰构图研究4.闽南传统民居屋顶的再设计应用研究——以A度假酒店建筑群建
设项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0引言闽南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主要指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泉州、漳州和厦门地区。
在历史上闽南地区是移民社会,从三国孙吴时期开始,经过四次的移民大迁徙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同时,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东方大港,同世界各国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丰富的海外文化。
因此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性格和丰富内涵的闽南文化造就了闽南红砖聚落极其独特的民居形态。
它们广泛采用“红砖”为主要特征,一方面它们根植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聚落内具有严谨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又具有与其他中国传统民居形态截然不同的浓烈色彩主题,大胆夸张的建筑造型,和对建筑装饰的极力追求,由此鲜明地展示出海洋文化带来的外向、开放的性格特色。
南安蔡氏古民居作为闽南红砖聚落的突出代表,试着对其空间形态的分析,来解析从中国传统民居演变而来的闽南红砖聚落所具有的独特形态。
1聚落概述聚落,古代称之为村落,现在一般指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在人文地理学科里,聚落划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金其铭在《聚落与地理》一书中指出“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因此,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蔡氏古民居,又名“大厝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州寮,由菲律宾华侨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六年至宣统三年兴建。
整组建筑群一律采用青石墙角、红砖墙身,还有红瓦顶和燕尾脊,属于典型的闽南皇宫起大厝。
现存较为完整的单体建筑有宅第23座,书房1座,遗址15处,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约3万m2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约200m,南北通宽约100m,总建筑面积约16300m2。
蔡资深经过一生的奋斗所积累的巨大的商业财富,是该建筑群得以成批建造的经济基础;同时,其作为旅居菲律宾华侨、清资政大夫的尊贵的社会地位,是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规模与等级超越一般的制度依托。
2山水格局蔡氏古民居选址于河流环绕的平坦地带,其北、西、东三面以连绵不断的山峰为底景,符合“背山面水、水流巽位,负阴抱阳”的中国传统居住理念,不愧是一个“藏风聚气”的理想居住环境。
从远处看,此处地势及河流的格局一头大一头小,形似琵琶,固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也称为“琵琶”村落。
据历史考究,蔡启昌父子建房之时,请来了风水先生择地,相中了这块被誉为“琵琶穴”的风水宝地。
因为风水先生说:“若在‘琵琶穴’建造房子,石头敲击不停而发出的叮当声,将预示着你会财源滚滚,生意兴隆。
”因此蔡氏房屋建了40多年,凿石声声,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3聚落演变蔡氏古民居按照“琵琶穴”风水格局进行建造。
其基本建造顺序由东向西而建,时间跨度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先建造内部居住建筑,后营造外围防御构筑物,在既定的格局基础上有序增长和延伸。
按照主体建筑匾额文字可考年代,建设可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时期:清同治年间(公元1867年前后)。
蔡启昌相中了这一风水宝地,开始规划兴建大型民宅,首先建造了启昌厝和攸辑厝。
攸楫厝后由蔡启昌传给长子蔡资深和二子德棣所有,以后由蔡启昌长孙所住。
启昌厝建成后传给蔡启昌三子德梯所住。
第二时期:清光绪九年至己丑年间(公元1883—1889年)。
此时期为兴建民宅的第一个高峰期。
形成了第一个闭合的小组团,空间组合模式及思想初步确定。
第三时期:清光绪癸己年至二十五年间(公元1893—1899年)。
此时期建造量不大,但趋于精雕细琢,建造了群组闽南红砖聚落空间形态初探———以福建南安市蔡氏古民居为例林宝炎(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泉州362000)摘要在实地调研与文献解析的基础上,从聚落的演变、整体格局、组团空间、院落空间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南安市蔡氏古民居传统聚落的空间构成特征、文化内涵、建筑特色,以显示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蔡氏古民居;闽南红砖;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综合论述16··第2期(总第214期)中最具代表性、等级最高的蔡浅厝。
第四时期:清光绪甲辰年至三十三年(公元1904—1907年)。
此时期为又一个建造高峰期,民宅建造基本完毕,“整体有序排列,组团相对独立”思想明晰。
第五时期:清宣统三年之后(公元1911年)。
此时期内以建造防御设施(如炮楼、哨口、双重围墙等)为主,整体聚落形态及空间格局形成,见图1。
4整体空间形态分析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大部分坐北朝南,各宅院建筑都设有独立的门户,依家族的长幼主次严谨排布;前后座之间又以宽约10m 的石埕相连,左右纵列山墙之间以1~2m 宽的防火通道相连,从而形成规模宏大、布局严整、雄伟壮观的建筑群。
此外,聚落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防御性景观特征,设有围墙、炮楼、哨门等防御性设施,内部还有召集聚落成员和传递信息的钟鼓楼,有处理宗族各项事宜的宗祠,有公共食堂、公共的柴火间和焙制花生的作坊等;并在聚落南北设果园,东、南、西面置田地。
可以看出整个聚落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形态,具有较强的防御性、秩序性和自给自足的能力,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封闭的聚族而居的居住习惯。
5组团空间形态分析蔡氏古民居是按照横向布局模式有序增长和延伸,整齐划一。
建筑群又可根据功能、地位等因素的不同划分为五个小组团。
(1)组团A 、B 是整个古民居宅群中最为完整的两个片区,空间形态规整有序,内向性强;功能结构齐全,分别包含有民宅、石埕院、厨房、读书楼、柴火间、砖围墙、石栅栏围墙、哨门、炮楼等,有机独立,视为典范。
(2)组团B 封闭完整,都以建筑物背立面或侧立面向外,缺口或用围墙,或以哨口、炮楼等设施连接使组团闭合,防御性强,独立完整。
(3)组团C 内包含有蔡氏宗祠和宅群中最大的宅第孝友第,虽总规模不及组团A 、B 大,但其坐向出于风水考虑,坐东向西,极为独特;此外,建筑与小园林相映成趣,氛围庄严又不失自然情趣,宁静悠远,自成一体。
(4)组团D 内包括三座同时期宅第,不及组团A 、B 封闭完整,有一定的开放性。
(5)组团E 简单朴素,与组团D 类似,属半开敞组团。
6院落空间形态分析庭院式民居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民居形式,它适应了封建社会从自耕农到地主官僚等各种类型家庭的需要。
蔡氏古民居中单体建筑主要是典型的闽南皇宫体民居建筑。
其形式特征为组成方形院落的各间住屋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
虽然这种具体形式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但其格局的模式与中国传统民居的院落格局同构。
蔡氏古民居每座单体建筑都坐北朝南,体现了“以南面为尊”的意识;整体布局由南到北形成明确的纵深的中轴线,并由中轴线往东、西两侧依次排列大房、边房、侧天井、护厝等,组建了左右对称的严整布局,体现了“居中为尊”的礼教;住房的分配严格按家族辈分大小分配,并遵循左高于右的秩序,同时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意识,“长幼有序”的原则,主次尊卑尚礼的气氛,对中国传统礼教的方方面面做出了充分的体现。
见图2。
图2德梯厝平面示意图单体建筑所包含的绘画、书法、雕刻等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
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在建筑、装饰等方面的交融。
几乎全部采用红砖、红瓦、红地面,形成了与中国其他传统民居截然不同的浓烈、鲜明的色彩主题。
见图3。
图1聚落演变示意图(下转第38页)综合论述■17··2019年7结语山环水抱的地理特征、依家族长幼主次的严谨横向空间布局反映了蔡氏古民居是以家族为中心组织的聚落形态,表现出了深受传统的理学思想和家族制度的影响而具有内向聚敛的特点。
而具有绚丽的色彩、夸张的造型、精美丰富的雕塑及多处僭越的建筑等级制度,又反映了其受海洋文化影响,造就了外向性特质。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环境使其得以发展成形,真实地反映出清末闽南文化独特的双重性格、复杂的动态变迁。
这些也正是蔡氏古民居最具历史文化价值之所在,是闽南传统文化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的突出见证,并对其后的建筑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1]曹春平.闽南建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2]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3]王治君.基于陆路文明与海洋文化双重影响下的闽南“红砖厝”———红砖之源考[J].建筑师,2008(01).图3砖雕、木雕、石雕示意图跳开进行。
锚具安装应与锚垫板和千斤顶密贴对中,千斤顶轴线与锚孔及锚索同轴一线,确保承载均匀。
锚索的张拉必须采用专用设备,设备在张拉作业前应进行标定,锚具、夹片等应进行见证检验。
锚索正式张拉前,应取10%~20%的设计张拉荷载,对其预张拉1~2次,使其各部位接触紧密,钢绞线完全平直。
锚索预应力分6级按有关规范或规定施加,即设计荷载的25%,50%,75%,90%,100%,110%。
在张拉最后一级荷载时,应持荷稳定20min ,然后卸荷至200kN 并锁定。
4.6保管与安装张拉机具、设备和仪表的保管、维护以及其精度应满足规范规定的要求。
锚索系统的现场安装,所有参加锚索制作和张拉的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专业培训。
锚索的造孔、锚索体材料、锚具、灌浆材料、机械设备、试验与观测、施工精度、质量与安全、过验收、施工方法与措施均应满足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5结语此工程基坑支护工程,通过使用预应力锚索技术,实现了结构受力合理、节省投资的目的,缩短了工程工期,提高了工程质量。
目前,预应力锚索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1]任胜伟,戴燕,董国松.预应力锚索技术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7,44(07):114-115.[2]蔡伟,王泓轲.预应力锚索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7,43(08):60-62.[3]陈小兰.可回收预应力锚索在深基坑支护结构中的应用[J].江苏建筑,2016(02):98-99+103.[4]鲁春新.浅谈预应力锚索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J].建筑机械化,2014,35(12):78-79+85.[5]曾静影.预应力锚杆技术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实践[J].河南建材,2014(03):159-161.作者简介:何怀旭,男,1987年3月出生,福建莆田人,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上接第17页)■工程应用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