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红砖聚落空间形态初探——以福建南安市蔡氏古民居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

0引言

闽南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主要指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泉州、漳州和厦门地区。在历史上闽南地区是移民社会,从三国孙吴时期开始,经过四次的移民大迁徙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同时,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东方大港,同世界各国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丰富的海外文化。因此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性格和丰富内涵的闽南文化造就了闽南红砖聚落极其独特的民居形态。它们广泛采用“红砖”为主要特征,一方面它们根植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聚落内具有严谨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又具有与其他中国传统民居形态截然不同的浓烈色彩主题,大胆夸张的建筑造型,和对建筑装饰的极力追求,由此鲜明地展示出海洋文化带来的外向、开放的性格特色。南安蔡氏古民居作为闽南红砖聚落的突出代表,试着对其空间形态的分析,来解析从中国传统民居演变而来的闽南红砖聚落所具有的独特形态。

1聚落概述

聚落,古代称之为村落,现在一般指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在人文地理学科里,聚落划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金其铭在《聚落与地理》一书中指出“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因此,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蔡氏古民居,又名“大厝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州寮,由菲律宾华侨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六年至宣统三年兴建。整组建筑群一律采用青石墙角、红砖墙身,还有红瓦顶和燕尾脊,属于典型的闽南皇宫起大厝。现存较为完整的单体建筑有宅第23座,书房1座,遗址15处,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约3万m2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约200m,南北通宽约100m,总建筑面积约16300m2。

蔡资深经过一生的奋斗所积累的巨大的商业财富,是该建筑群得以成批建造的经济基础;同时,其作为旅居菲律宾华侨、清资政大夫的尊贵的社会地位,是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规模与等级超越一般的制度依托。

2山水格局

蔡氏古民居选址于河流环绕的平坦地带,其北、西、东三面以连绵不断的山峰为底景,符合“背山面水、水流巽位,负阴抱阳”的中国传统居住理念,不愧是一个“藏风聚气”的理想居住环境。从远处看,此处地势及河流的格局一头大一头小,形似琵琶,固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也称为“琵琶”村落。据历史考究,蔡启昌父子建房之时,请来了风水先生择地,相中了这块被誉为“琵琶穴”的风水宝地。因为风水先生说:“若在‘琵琶穴’建造房子,石头敲击不停而发出的叮当声,将预示着你会财源滚滚,生意兴隆。”因此蔡氏房屋建了40多年,凿石声声,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3聚落演变

蔡氏古民居按照“琵琶穴”风水格局进行建造。其基本建造顺序由东向西而建,时间跨度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先建造内部居住建筑,后营造外围防御构筑物,在既定的格局基础上有序增长和延伸。按照主体建筑匾额文字可考年代,建设可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时期:清同治年间(公元1867年前后)。蔡启昌相中了这一风水宝地,开始规划兴建大型民宅,首先建造了启昌厝和攸辑厝。攸楫厝后由蔡启昌传给长子蔡资深和二子德棣所有,以后由蔡启昌长孙所住。启昌厝建成后传给蔡启昌三子德梯所住。

第二时期:清光绪九年至己丑年间(公元1883—1889年)。此时期为兴建民宅的第一个高峰期。形成了第一个闭合的小组团,空间组合模式及思想初步确定。

第三时期:清光绪癸己年至二十五年间(公元1893—1899年)。此时期建造量不大,但趋于精雕细琢,建造了群组

闽南红砖聚落空间形态初探

——

—以福建南安市蔡氏古民居为例

林宝炎

(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在实地调研与文献解析的基础上,从聚落的演变、整体格局、组团空间、院落空间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南安市蔡氏古民居传统聚落的空间构成特征、文化内涵、建筑特色,以显示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蔡氏古民居;闽南红砖;传统聚落;空间形态

■综合论述

16

··

第2期(总第214期

中最具代表性、等级最高的蔡浅厝。

第四时期:清光绪甲辰年至三十三年(公元1904—1907年)。此时期为又一个建造高峰期,民宅建造基本完毕,“整体有序排列,组团相对独立”思想明晰。

第五时期:清宣统三年之后(公元1911年)。此时期内以建造防御设施(如炮楼、哨口、双重围墙等)为主,整体聚落形态及空间格局形成,见图1。

4整体空间形态分析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大部分坐北朝南,各宅院建筑都设有独立的门户,依家族的长幼主次严谨排布;前后座之间又以宽约10m 的石埕相连,左右纵列山墙之间以1~2m 宽的防火通道相连,从而形成规模宏大、布局严整、雄伟壮观的建筑群。

此外,聚落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防御性景观特征,设有围墙、炮楼、哨门等防御性设施,内部还有召集聚落成员和传递信息的钟鼓楼,有处理宗族各项事宜的宗祠,有公共食堂、公共的柴火间和焙制花生的作坊等;并在聚落南北设果园,东、

南、西面置田地。可以看出整个聚落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形态,具有较强的防御性、秩序性和自给自足的能力,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封闭的聚族而居的居住习惯。

5组团空间形态分析

蔡氏古民居是按照横向布局模式有序增长和延伸,整齐划一。建筑群又可根据功能、地位等因素的不同划分为五个小组团。

(1)组团A 、B 是整个古民居宅群中最为完整的两个片区,空间形态规整有序,内向性强;功能结构齐全,分别包含有民宅、

石埕院、厨房、读书楼、柴火间、砖围墙、石栅栏围墙、哨门、炮楼等,有机独立,视为典范。

(2)组团B 封闭完整,都以建筑物背立面或侧立面向外,缺口或用围墙,或以哨口、炮楼等设施连接使组团闭合,防御性强,独立完整。

(3)组团C 内包含有蔡氏宗祠和宅群中最大的宅第孝友第,虽总规模不及组团A 、B 大,但其坐向出于风水考虑,坐东向西,极为独特;此外,建筑与小园林相映成趣,氛围庄严又不失自然情趣,宁静悠远,自成一体。

(4)组团D 内包括三座同时期宅第,不及组团A 、B 封闭完整,有一定的开放性。

(5)组团E 简单朴素,与组团D 类似,属半开敞组团。

6院落空间形态分析

庭院式民居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长期历史积淀

下来的民居形式,它适应了封建社会从自耕农到地主官僚等各种类型家庭的需要。蔡氏古民居中单体建筑主要是典型的闽南皇宫体民居建筑。其形式特征为组成方形院落的各间住屋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虽然这种具体形式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但其格局的模式与中国传统民居的院落格局同构。

蔡氏古民居每座单体建筑都坐北朝南,体现了“以南面为尊”的意识;整体布局由南到北形成明确的纵深的中轴线,并由中轴线往东、

西两侧依次排列大房、边房、侧天井、护厝等,组建了左右对称的严整布局,体现了“居中为尊”的礼教;住房的分配严格按家族辈分大小分配,并遵循左高于右的秩序,同时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意识,“长幼有序”的原则,主次尊卑尚礼的气氛,对中国传统礼教的方方面面做出了充分的体现。见图2。

图2德梯厝平面示意图

单体建筑所包含的绘画、书法、雕刻等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

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

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在建筑、装饰等方面的交融。几乎全部采用红砖、红瓦、红地面,形成了与中国其他传统民居截然不同的浓烈、

鲜明的色彩主题。见图3

图1

聚落演变示意图

(下转第38页)综合论述■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