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喷泉实验的探讨”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完整)氨气制备和喷泉实验教案

(完整)氨气制备和喷泉实验教案

氨气制备和喷泉实验演示教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实验】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氨气的制备以及氨气的相关性质,今天我们来做氨气制备和喷泉相结合的实验。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氨气是怎么制备的?
【板书】 常用实验室制法:
【引导】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制备氨气需要加热,如果没有加热仪器,我们可以用什么来制备氨气呢?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我们为了化简实验装置,接下来我们制备氨气所用的药品就是浓氨水和氢氧化钠. 【板书】
NH 4·H 2O (浓) NH 3↑+ H 2O 接下来,我们开始组装实验装置 【操作演示】
根据下图组装实验装置
聆听、思考、回答问题 预设结果 学生回答: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制备。

用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制备
观看 思考
复习知识 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学会在不同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方案
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的思考观察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NaOH
A
A
a B。

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设计与教学思考

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设计与教学思考

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设计与教学思考摘要根据氨的一些性质,设计了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并应用到化学教学论实验课上,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对化学教育产生了几点思考:(1)教师应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2)教师应利用化学实验促进三重表征思维之间的联系;(3)教师应使化学实验教学功能最大化;(4)教师应有主动开发化学实验案例的意识;(5)教师应有亲自动手试做化学实验的行动。

关键词氨气变色喷泉实验设计实验教学教学情境实验案例在化学教学中能否通过实验形成喷泉?能否通过实验形成反复变色喷泉?如果能的话,它与城市广场喷泉的原理有何异同?它涉及到哪些化学反应原理和知识?需要什么药品、仪器和实验装置?又涉及到哪些实验操作?还能用哪些实验方法?怎样的实验设计既能传授化学知识又能启迪学生思维?为此,笔者对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进行了设计[1],并应用到化学教学论实验课上,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产生了几点教学思考。

1 氨的制取和反复变色喷泉实验设计1.1 实验目的(1)理解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的原理,学会实验操作;(2)探讨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的成败关键,训练实验设计能力;(3)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4)研讨氨的制取和喷泉实验设计的教学方法。

1.2 实验原理广场上喷泉的原理是将低处的水经过水泵加压并通过管道输送而形成的,不涉及化学变化,只有物理变化。

本实验的原理是在连通装置内,利用氨极易溶于水(在常压下,293 K时,水可溶解氨的体积比为1∶700),使容器内的压强急剧减小,产生负压,导致外界大气压将低处不同的溶液压入到容器内而形成内喷泉;根据氨与酚酞溶液、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有关性质,控制不同溶液先后喷入顺序和喷入量而形成反复变色的喷泉。

本实验既涉及到物理变化,也涉及到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化学变化。

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与反应物的量的比例大小、喷入快慢以及先后顺序等因素有关,其反应方程式可能有:(1)NH 3+H 2ONH 3•H 2ONH + 4+OH - 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2)CuSO 4+2NH 3•H 2O=(NH 4) 2SO 4+Cu(OH) 2↓ 浅蓝色絮状沉淀(3)Cu(OH) 2+4NH 3=[Cu(NH 3) 4] 2+ +2OH - 深蓝色溶液氨的制备是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混合加热制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2NH 4Cl+Ca(OH) 2CaCl 2+2H 2O +2NH 3↑1.3 实验用品20 mm×200 mm硬质试管1支,酒精灯1盏,铁架台(附铁夹和铁圈)1套,250 mL圆底烧瓶1只,300 mL矿泉水塑料瓶(或洗涤剂塑料瓶)2只,止水夹3个,Y型管1支,带单孔橡皮塞的尖嘴玻璃导管1支,带单孔橡皮塞的直导管3支,蒸发皿1只;氯化氨晶体,氢氧化钙粉末,2%CuSO 4溶液,1%酚酞溶液,红色石蕊试纸。

氨的喷泉实验

氨的喷泉实验

氨的喷泉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氨的喷泉实验的操作技术,探讨本实验的鲜明,生动直观的演示方法以及实验成功的关键;2.了解该实验在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喷泉实验产生的原因,条件及原理以及实验的成功关键因素;2.掌握氨气的性质及其制备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喷泉成因的探究,充分认识氨气的性质;2.通过对喷泉实验的分析,了解喷泉形成关键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化学的奥妙,增加对化学的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2.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形成科学探究思维。

三,实验原理利用浓氨水的挥发性,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氢氧化钠溶于浓氨水后增大了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促进可逆平衡逆移,且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迅速放出氨气。

NH 3+H 2O NH 3 H 2O NH 4 + OH氨气极易溶于水。

将塑料瓶中水挤入烧瓶,氨气溶于水,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大气压将塑料瓶中水压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

四,实验方案方案一(1)将小试管用橡皮筋固定在尖嘴玻璃管上(图1b),然后向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滴入酚酞振荡。

(2)照图1a 安装好实验装置,双手握紧烧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迅速将其伸入烧瓶内,重新安装好装置,观察现象。

这时可以看到小试管中有气泡放出。

烧瓶中空气由D 处橡胶管排出,当烧瓶中空气排完后,在D 处用夹子夹住。

多余的氨气就会由尖嘴导管排入塑料瓶中,溶于水后便可观察到瓶中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4)反应完毕,用一只手的食指按住瓶塞上的短玻璃管C 处,另一只手挤压塑料瓶,使少量水进入烧瓶,即可形成美丽的喷泉。

通过堵住C 处手指的控制,可调节塑料瓶中进气量,使之产生一定的负压,这样可控制喷泉大小,延长喷泉持续的时间,突出了实验现象。

优点:(1)把气体的收集和喷泉实验的装置连成一个整体,无需事先收集氨气,操作简单、易于进行,成功率高。

氨的喷泉实验的改进与教学设计.doc

氨的喷泉实验的改进与教学设计.doc

氨的喷泉实验的改进与教学设计.doc氨的喷泉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非常常见且具有较高可视性的实验之一,它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效果,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氨的喷泉实验有着一些问题,比如实验过程操作复杂,不易掌握,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实验过程可能会产生异味危害师生的健康安全,因此,对氨的喷泉实验进行改进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不仅能保障师生的健康安全,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可示性与可操作性,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一、改进氨的喷泉实验的方法1.改变氨气的来源:传统实验中,使用的是氨水与氢氧化钠产生氨气。

改进后可以利用氢氧化铵与钾氨水产生氨气,这种产生氨气的方法,不但操作更为安全而且效果更为好,可以更快速地产生氨气来参与实验。

2.改变实验环境:传统的实验是在室内进行的,但是在室内进行实验,可能会因为氨气的异味刺激到师生的呼吸道,从而带来不良的健康影响,同时氨气比空气比较重,会在室内停留较长时间,影响每日的教学及生活。

因此,应当将实验场地改为室外开阔空间,并在实验过程中添加一些盐酸,在环境中产生氯化铵,与产生的氨氧化合为无害的氯化铵,避免对环境造成危害。

3.实验的安全保障:氨气有毒性,因此在改进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师生的正常呼吸,防止氨气刺激到师生的呼吸道,同时在实验中,师生应配戴防护眼镜和口罩,避免有氨气被吸入呼吸道,有加强管道的保护措施,保证实验安全进行。

二、适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验演示,了解反应特性,深化对酸碱中水的重要作用、氨气与酸碱反应特性,领悟氨气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的化学反应机理,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丰富对化学实验的理解。

2.实验材料:氨气发生器、试管、玻璃棒、探针、酚酞溶液、氨水、氢氧化钠、盐酸、β-羟基-β-甲基丁酸(可做显色指示剂)。

3.实验步骤:(1)用氨气发生器产生氨气,将一个盛氨水的试管倒置,插上氨气发生器,开启氨气发生器的气嘴,等待氨气充满整个试管。

氨气性质的探究——喷泉实验教学设计

氨气性质的探究——喷泉实验教学设计
氨气性质的探究——喷泉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组张玲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掌握NH3的性质,及其制备方法;
②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及实验的成功关键因素;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喷泉成因的探究来认识NH3的性质;
②通过对NH3喷泉分析来了解喷泉形成关键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的参与,进而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及其现象,并小组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然后分组汇报,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小组间的互相质疑与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师总结并完善学生成果。将结果通过板书来呈现给学生。
【板书】氨气极碱式气体;
这个实验靠的是内外压强差。所以这个实验的关键在于气密性。
气。
(过程中老师操作,学生观察,在验满的时候要动作明显并有语言表达)
大家来看,这个烧瓶里边现在充满了氨气。结合我的制取与收集过程,大家来说说氨气具有哪些性质。
度,因为老师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
氨气是无色的。
(也许会有学生提出氨气显碱性)
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总结能力。
教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板书。
喷泉实验是利用氨气的性质发明的。那还有没有其他的装置来验证氨气的性质呢?大家下来开动脑筋,自己发明一个可以验证氨气性质的实验。
下面我要用这瓶氨气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大家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小组讨论,并汇报成果。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来提升学生合作意识。
【演示实验】
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了氨气,用带有玻璃罐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向烧杯中的水里滴几滴酚酞。轻轻挤压滴管,使其中水进入烧瓶。产生美丽的喷泉。

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设计与教学思考

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设计与教学思考

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设计与教学思考实验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认识自然规律中不可或缺。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科学和认识自然规律,本文重点介绍了“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思想。

氨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有丰富的化学性质。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盐酸和氢氧化物将氨与其他化合物结合,形成颜色变化,形成一种变色喷泉反应。

实验原料:氨、盐酸、四氢呋喃、氢氧化钠、泡沫凝胶、硅胶。

“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的实验操作:(1)将氨放入实验管中,加入盐酸和四氢呋喃,摇动拌匀后放置一段时间,使溶液有明显的光亮变化;(2)将氢氧化钠放入泡沫凝胶中,将硅胶放入实验管,然后将氢氧化钠和泡沫凝胶的混合液慢慢流入实验管,(3)慢慢搅拌实验管,观察氨的颜色变化,形成变色喷泉反应。

进行变色喷泉的教学时,我们首先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及其物理化学原理,包括氨能够发生反应的原因以及反应本身可能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然后,我们让学生充分理解在此实验中,一种特殊物质(氨)能够与不同的物质结合,导致颜色的变化。

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中若是氨的浓度过高会有何影响,或者如果改变添加的物质,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教学中,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一是理解实验室操作的技术,如掌握氨的制备和操作,搅拌操作;二是理解反应过程,包括氨反应及其原因,掌握了反应中涉及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三是掌握反应的调控技术,包括改变浓度和添加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

总之,通过“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理解科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对实验室技术的掌握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实践能力。

氨的喷泉实验说课

氨的喷泉实验说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化学实验改进的意义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对比学习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实验创新带来的方便,从中感受到创新的重 大意义,同时也对化学实验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实验内容设计
氨的喷泉实验要想成功有一个更加好的实验 效果要注意三个方面: 1、圆底烧瓶要干燥好。 2、圆底烧瓶中要有足够的氨气。 3、装置的气密性装置的对比学习,对比旧装置的 缺点,突出新装置的优点。
四、实验过程设计
1、氨气的制备方法改进
四、实验过程设计
2、氨气的喷泉实验改进
演示实验(改进实验)
水(滴有 酚酞)
五、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改进后的装置实验现象明显,使课堂教学 更加有效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反响,我感 觉到这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从中也收获了成就感 。本实验的改进比较简单,今后要不忘实验 创新的初衷,在实验教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进 。

喷泉实验探究教学案例

喷泉实验探究教学案例

喷泉实验探究教学案例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之研究一、教学设计思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的97面有一个氨气喷泉实验图,当演示该实验时,学生反映非常强烈,他们都急切地想知道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广场上的喷泉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原来高考关于喷泉实验的试题较多,每2、3年便出现1次。

它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题。

在本质上若能把这一系列知识探讨清楚,既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好处,也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可见化学原理。

为了启迪学生思维,我特别选了关于改变装置和改变气体两种方式进行本节课的探究活动。

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并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在《喷泉实验探究》中,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实验探究构建知识,培养能力为主线,在一系列合作实验、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评价中完成教学设计。

仪器、用品圆底烧瓶(6个)锥形瓶(2个)烧杯500mL(4个)胶头滴管(6个)洗耳球(2个)甘油注射器(2个)漏斗(2个)止水夹(4个)双孔橡皮塞(4个)弹孔橡皮塞(4个)橡胶导管热水冰块抹布加厚橡胶手套浓硫酸生石灰浓氨水酒精无色酚酞氢氧化钠固体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情景导入新课通过一段视频回顾上节课所学过的喷泉实验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及原理,并要求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原理是什么?2.胶头滴管的作用是什么?认真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1.实验原理是形成有效的压强差。

2.胶头滴管的作用是引发喷泉。

新课程对课堂模式的要求是“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

课堂的主角是学生。

教师应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智慧、思维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过程。

实验探究阶段引入语:胶头滴管如此重要,若取下胶头滴管,改变实验装置,是否也能形成喷泉呢?下面我们就此来进行探究?(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一:如图1和图2所用的装置,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要产生“喷泉”,请设计实验。

浓氨水喷泉实验报告(3篇)

浓氨水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2. 通过实验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喷泉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一种利用气体溶解于液体产生压强差,从而使液体通过管道喷出的实验。

本实验以浓氨水为实验材料,通过加热浓氨水,使其蒸发产生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降低,从而产生喷泉现象。

实验原理如下:1. 氨气在水中溶解度较大,1体积水可以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

2. 加热浓氨水,氨气蒸发,导致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器材1. 圆底烧瓶(100mL)2. 带玻璃管的橡皮塞3. 橡皮管4. 酒精灯5. 浓氨水6. 大烧杯7. 烧杯夹8. 铁架台四、实验步骤1. 向圆底烧瓶中加入少量浓氨水。

2. 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使浓氨水蒸发。

3. 烧瓶内充满氨气后,立即用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

4. 将玻璃管插入大烧杯中,确保玻璃管下端插入水面以下。

5. 挤压橡皮管,使水进入烧瓶,观察喷泉现象。

五、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浓氨水的加热,氨气逐渐蒸发,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降低。

当烧瓶内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时,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喷泉过程中,水柱高度逐渐升高,直至烧瓶内液体充满。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浓氨水在加热过程中蒸发产生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降低,从而产生喷泉现象。

2. 实验过程中,喷泉高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浓氨水的浓度、烧瓶内气体体积、外界大气压等。

3.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氨气溶解于水产生压强差,从而产生喷泉现象的理解。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喷泉现象,验证了氨气溶解于水产生压强差的原理。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烫伤和氨气中毒。

3. 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适合作为化学教学实验。

喷泉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喷泉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观察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产生的现象。

3. 掌握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溶解度差异产生压强差,从而使液体通过管道喷出形成喷泉现象的实验。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当氨气通过管道进入水中时,溶解在水中的氨气会迅速减少,导致烧瓶内气压降低,从而形成压强差,使水通过管道喷出。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氨气瓶6. 加热装置7. 止水夹8. 试管9. Ca(OH)210. NH4Cl11. 酚酞指示剂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和烧杯连接好,确保装置气密性良好。

(2)将氨气瓶放置在安全位置,避免氨气泄漏。

2. 实验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Ca(OH)2和NH4Cl,并用导气管连接烧瓶。

(2)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3)加热试管,观察氨气产生。

(4)关闭止水夹,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

(5)观察喷泉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6)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现象。

(7)重复实验,验证实验结果。

3. 实验结束(1)关闭加热装置,将实验器材清洗干净。

(2)整理实验场地,确保安全。

五、实验现象1. 加热试管后,氨气产生,并通过导管进入烧瓶。

2. 氨气溶解在水中,烧瓶内气压降低,水通过导管喷出,形成喷泉现象。

3. 在烧杯中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中的水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碱性溶液。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观察到,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导致烧瓶内气压降低,从而形成喷泉现象。

2. 在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中的水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碱性溶液。

3. 实验结果与喷泉实验原理相符。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制取了氨气,并观察到了喷泉现象。

2. 实验过程中,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3.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喷泉实验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喷泉实验教案(5篇)

喷泉实验教案(5篇)

喷泉实验教案(5篇)喷泉实验教案篇一喷泉实验教案内容:喷泉实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中与氨有关的喷泉实验。

在这一节的相关内容中,绝大多数都不能算是高中化学的重点,而喷泉实验是个例外,它是高中的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

它的实验现象,原理以及由此得出的氨的物理性质历年来在各省高考中出现频率都较高。

学情分析:学生来到高中不久,一般还未经历文理分科,且由于初中化学的趣味性和实验性较强,同学们对化学这一门学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同学们进入高中,在考试中遇到一些新的实验题后,很多同学对这些实验不知怎么分析才好。

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喷泉实验的基本做法根据实验现象,自己会分析实验的原理,注意事项,并由此得出结论。

引领同学们一起探讨出分析实验题目的三个步骤教学重难点:对喷泉实验的原理的分析注意事项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对该实验的升华和提升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提出问题→分析实验装置图→观看实验视频→小组讨论→同学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的探究方法教师采用边看视频边讲解的方法使所有学生能弄清楚整个实验的过程,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进来,真正学会分析实验的方法。

教学过程:投影一张漂亮的喷泉图片提问大家看老师的ppt上是什么啊?(学生答:喷泉)老师的喷泉呀是我们在广场,公园等地可以看到的,但是其实喷泉不仅仅可以在这些地方看见,在我们的化学实验室里也是可以看到的,大家想看吗?(学生答:想看)好!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实验室里面的喷泉!板书:喷泉实验(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的97面,自己先预习一下实验的基本内容)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首先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实验的装置吧!投影:该实验的实验装置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实验装置,我请一个同学来分析一下装置啊,好,××同学!××:铁架台,装了三分之二水的烧杯,带有胶头滴管和玻璃管的塞子,装满氨气的烧瓶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预习的还是相当认真的。

氨气性质的探究——喷泉实验教学设计

氨气性质的探究——喷泉实验教学设计

氨气性质的探究——喷泉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目的:
1. 探究氨气的气味、溶解度、性质等基本特征;
2. 了解氨气的喷泉实验及其原理;
3. 探究喷泉实验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并观察反应产物的性质和变化。

实验材料:
硫酸铵、氢氧化钠、活性炭、滤纸、量筒、试管、喷枪、保护手套、护目镜。

实验步骤:
1.将1.5g的硫酸铵加入试管中,并加入少量的水;
2.加入同体积的氢氧化钠固体,用喷枪喷入氨气,观察反应产物;
3.在反应管的尾部点入几粒活性炭,观察产生的变化。

实验原理:
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

活性炭能吸附氨气,减轻氨气的刺激性和毒性。

实验结果:
1.硫酸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氨气具有强烈的臭味和腐蚀性,且有一定的溶解度;
2.在喷泉实验中,氨气与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氨水,形成气泡并上升,最终喷出试管口,效果类似于喷泉;
3.加入活性炭后,氨气味道减轻、毒性减弱。

实验分析:
1.氨气的臭味和腐蚀性是其易反应性和化学性质的表现,需注意安全措施;
2.喷泉实验直观、生动,加深了学生对氨气的认识和理解;
3.活性炭对氨气的吸附作用揭示了其适用于减轻空气污染的方法和原理。

本次实验通过喷泉实验的形式,巧妙地将氨气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生动、直观的
展示,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反应和气体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
全。

认真分析本次实验所得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氨气的性质和应用,并探讨相关应用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氨气喷泉虚拟实验报告(3篇)

氨气喷泉虚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虚拟实验,了解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氨气喷泉实验的关键因素及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增强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提高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极易溶于水,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会迅速溶解于水中,导致烧瓶内压强迅速降低。

此时,外界大气压会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过程中,氨气喷泉的形成与氨气的溶解度、实验装置的气密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虚拟实验软件:氨气喷泉实验虚拟平台2. 实验装置:烧瓶、滴管、烧杯、玻璃管、橡皮塞等四、实验步骤1. 打开虚拟实验软件,熟悉实验界面和操作方法。

2. 按照实验要求,设置实验参数,如氨气的初始浓度、烧瓶体积等。

3. 将烧瓶、滴管、烧杯、玻璃管、橡皮塞等实验装置连接好,确保装置气密性良好。

4. 将烧瓶倒置在烧杯中,通过滴管向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氨气。

5. 观察氨气喷泉的形成过程,记录喷泉现象及持续时间。

6.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氨气喷泉实验的关键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当氨气与水接触时,喷泉现象明显,喷泉持续时间较长。

2. 实验过程中,发现以下因素对氨气喷泉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 氨气的初始浓度:氨气浓度越高,喷泉现象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 烧瓶体积:烧瓶体积越小,喷泉现象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 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装置气密性越好,喷泉现象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 实验环境温度:温度越高,氨气溶解度越小,喷泉现象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六、实验讨论1. 氨气喷泉实验是一种直观、有趣的化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氨气的性质。

2. 通过虚拟实验,可以降低实验操作难度,提高实验安全性。

3. 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确保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避免实验过程中发生泄漏。

- 控制氨气浓度,避免实验过程中氨气过量释放,影响实验效果。

- 注意实验安全,避免氨气中毒。

喷泉实验探究教学设计10min

喷泉实验探究教学设计10min

梁健120901030 化学2 班第四节氨硝酸硫酸喷泉试验探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验题来看,以课本试验为根底,对试验进展拓展和深化,在正确理解课本试验原理的根底上考察学生的创力量是一大命题特点。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是重视对常规课本试验的学习,并在此根底上通过归纳、延长、探究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创力量、探究力量。

氨气喷泉试验是中学化学试验现象最生动直观的试验之一,以往更多关注喷泉试验形成的缘由、成功的关键等,随着课程深入,其更重要是依据试验原理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去分析、去探究、去认知,进展试验的探究、设计、变化等其他形式,努力以一个崭的视角和方法开放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试验的创及探究力量的培育。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试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力量的重要环节”,试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之一,更是培育和进展学生思维力量和创力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演示试验一般是“验证性” ,改演示试验为学生探究试验是课标教学理念的要求,目的是将结论不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培育学生试验探究的力量。

本节的设置力图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知道氨气喷泉试验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并在氨气喷泉试验的根底上,进展试验改进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培育学生擅长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提高加强学生的分析力量、观看力量、探究力量、创力量等,并让学生学会试验探究的方法,为后面试验学习供给方法。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高一学生设计。

从学问角度来看学生已经学习过某些元素化合物学问,可以利用已学的学问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力量水平上看学生具备肯定的观看力量、分析力量、推理归纳力量并也已经初步把握化学试验根本方法;从心理特点上,他们有猛烈的古怪心和求知欲,有利于试验的探究。

四、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①理解喷泉形成的缘由、条件。

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设计

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设计

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设计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想及创意)氨的性质:通过一则新闻和演示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氨的物理性质以及产生喷泉的“动力”是烧瓶内外有一定的压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

再结合问题,“空中生烟”实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氨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作学习、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

2、教学地位: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同时它又是水溶液呈碱性的惟一气体,而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它在工业上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掌握氨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有着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的重要用途,为学生将来参加工农业生产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

另外,氨是氮族元素重要的化合物,是化肥工业制铵盐和硝酸的基础。

氨的学习还对后面的铵盐、硝酸、合成氨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本节内容。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氨的性质的'理解,理解喷泉产生的“动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的能力;②掌握氨、氨水的主要化学性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学习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探究方法。

如通过对氨的“喷泉实验”和“空中生烟实验”的全面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新知识,让学生体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②通过对液氨和氨水的性质对比、讨论,使学生了解对比这一重要科学方法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③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推理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由表及里,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④利用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和交流的良好习惯。

氨的喷泉实验

氨的喷泉实验

氨的喷泉实验一、实验目标1、了解“氨的喷泉实验”在相应教材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相应的实验操作技术。

2.通过探究烧杯中水中加入的酚酞的量,探究“氨的喷泉实验”的最佳条件。

3.初步体会如何进行教学前实验的准备,体验实验教学的过程,训练实验教学的技能。

二、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氨的性质;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形成条件及操作;学习常见仪器装置的绘图及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氨的性质,学会探究、获取化学知识的一般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生动的实验现象,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及欲望,培养分析问题、总结表达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三、实验原理1.氨极易溶于水且溶解很快,1体积水大约可以溶解700体积氨;2.氨水显碱性:NH3+H2O NH3·H2O2NH4++OH-四、实验设计(或改进)思路“氨的喷泉实验”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实验4-8,喷泉实验具有趣味性、效果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喷泉形成的原因是瓶内外存在压强差,这就要求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且气密性良好,气体要充满烧瓶。

同时,烧杯中水中的酚酞含量,对实验过程中烧瓶内的颜色有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实验演示前需要对其最佳用量进行探究。

而且,演示前需要收集好氨气,这不利于学生掌握氨气的制取,而且事先收集到的氨气可能外逸,从而导致实验效果不好,甚至失败,所以可以采用如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

五、实验内容1.探究氨的喷泉实验的最佳实验条件及实验成功的关键。

2.“氨的喷泉实验”演示实验的演示计划设计。

六、实验研究方案及记录:1.实验成功标志:能够明显看到水倒流进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并且烧瓶中的液体变为红色。

4.实验装置图:注:具体实验方案,现象,实验结论自行设计书写六、问题与讨论:1.实验的关键:(1)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甁中有液体,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泉压力不大(喷泉”无力”);(2)气体要充满烧瓶;(3)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4)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

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
5.控制溶液先后喷入顺序和喷入量,可产生不同颜色层次 的喷泉现象。如先挤入硫酸溶液时,将会先产生深蓝色喷泉。
7
6
➢ 五、注意事项
1.实验装置气密性要好。特别是单孔橡皮塞要与圆底烧瓶 口配套、塞紧、不漏气。
2.圆底烧瓶内部要干燥;收集的氨气应干燥而充满瓶中。
3.尖嘴玻璃导管口径大小应适中,以2mm左右为宜,可维 持喷泉有一定时间。每个矿泉水塑料瓶上部都应打一口径适中 的小孔。否则,溶液喷不上去。
4.硫酸铜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否则,既浪费试剂又使烧 瓶里的溶液颜色变化不易调控。
5
5.当圆底烧瓶内约有1/4体积的 红色溶液时,关闭止水夹b,同时打 开止水夹c,立即见到蓝色喷泉产生,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图 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装置 1、酚酞溶液 2、3%CuSO4溶液 3、小孔 4、氨气 a、b、c为止水夹
6.当圆底浇瓶内有约3/4体积 的混合液时,再打开止水夹b,同时 关闭止水夹c,可见无色喷泉产生 (瓶内氨气基本反应完全),直到圆 底烧瓶内溶液近满时,喷泉才停止。
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 新设计

➢ 一、实验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设计实 验的能力。
2.研讨氨的喷泉实验的教学方法。
➢ 二、实验用品
20×200mm硬质试管1支,酒精灯1盏,铁架台(附铁夹 和铁圈)1付,500mL圆底烧瓶1只,500mL矿泉水塑料瓶(或 洗涤剂塑料瓶)2只,止水夹3只,Y型管1支,带单孔橡皮塞 的尖嘴玻璃导管1支,带单孔橡皮塞的直导管2支;NH4Cl晶 体,Ca(OH)2粉未,3%CuSO4溶液,1%酚酞试液,红色石 蕊试纸。
4
图 氨的反复变色喷泉实验装置 1、酚酞溶液 2、3%CuSO4溶液 3、小孔 4、氨气 a、b、c为止水夹

喷泉实验的探究实验报告

喷泉实验的探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对喷泉实验现象的影响。

2. 理解喷泉实验中形成压强差的原因及其在实验现象中的体现。

3. 学习实验装置的组装和气密性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基于氨气在水中的高溶解度以及氨气溶解时体积迅速减小,从而在装置中形成压强差,导致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具体原理如下:1. 氨气(NH3)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

2. 当氨气从烧瓶中溶解到水中时,烧瓶内的气体体积迅速减小,导致内部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直至烧瓶内外压强平衡,形成喷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氨水、酚酞指示剂、烧杯、带双孔塞的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长的)、酒精灯。

2.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秒表、气体收集瓶。

四、实验步骤1. 将氨水倒入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 将带双孔塞的烧瓶倒置,导管插入烧杯中的氨水溶液。

3. 检验装置气密性,确保无泄漏。

4. 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底部,使氨气挥发。

5. 观察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形成喷泉现象。

6. 记录喷泉高度、喷泉持续时间等数据。

7. 重复实验,改变实验条件,如氨水浓度、烧瓶体积等,观察现象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颜色变为红色,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形成喷泉。

2. 结果分析:a.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使得氨气溶解时体积迅速减小,形成压强差。

b. 喷泉高度与氨气溶解速度、烧瓶体积、导管长度等因素有关。

c. 酚酞指示剂在氨水溶液中呈红色,有助于观察氨气溶解现象。

六、实验结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能够迅速溶解于水,形成喷泉现象。

2. 喷泉实验中,氨气溶解导致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形成压强差,从而将水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3. 实验结果表明,喷泉高度与氨气溶解速度、烧瓶体积、导管长度等因素有关。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氨气的挥发和气密性检验,确保实验结果准确。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与设计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与设计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与设计》一、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喷泉形成的原因及条件。

(2)知道喷泉实验的基本操作及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自主设计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装置的改进,感受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二、实验内容设计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中与氨有关的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本节的设置力图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知道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并在氨气喷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改进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并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为后面实验学习提供方法。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凡是化学反应结果能形成体系内外压强差的实验,均可设计成喷泉实验。

2.学情分析通过氨及氨盐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氨极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中能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H2O结合形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部分电离成NH4+和OH-而呈弱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等有关知识。

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学生还掌握了氯气、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硫气体、硫化氢气体通常状况下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为“喷泉”原理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从心理特点上,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实验的探究。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关键(2)难点: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关键三、实验方法设计1.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亲密合作,获取新知。

四、实验教学环境实验仪器:烧瓶,烧杯,试管,导管,橡皮塞,铁架台,止水夹,乳胶管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浓氨水、酚酞试液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形成喷泉实验条件探究形成喷泉实验条件探究活动一: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组织活动1:教师播放一个实验视频,让学生边看视频边记录该实验的步骤以及现象课本喷泉实验装置【PPT展示】小结: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1、烧瓶干燥2、装置的气密性好3、收集的气体纯度尽可能高探究活动二:喷泉形成的条件组织活动2:提出喷泉形成的关键条件是什么,让学生去思考分析【PPT展示】小结:学生观看视频并在老师引导下记录实验步骤以及现象【提出问题】1、为什么能形成喷泉呢?2、溶液为什么变红?3、胶头滴管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1、氨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外形成较大的压差2、氨气溶于水,溶液显碱性3、引发喷泉实验小组合作讨论思考并写出各组的答案让学生知道喷实验的步骤创设研讨氛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讨”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氨气喷泉实验是继氯化氢喷泉实验后,课本中重复叙述和演示的一个重要实验。

通过实验操作、讨论、计算,不但要了解易溶于水的气体,因为压强变化形成美丽的喷泉的定性理解,更要掌握气体与溶液,或者气体与气体只要压强变化都能形成这个实验现象的本质。

在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并应用之。

二、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选择实例计算探讨→得出结论→创新应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定性了解喷泉实验产生的原因
(2)掌握喷泉实验产生的本质条件
2、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探索勇气
(2)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阅读课本内容,思考联想怎样用实验来证实氨气的溶解度很大?图示:演示高一课本氨喷泉实验
[提出问题]
1、是否只有水溶性很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
2、多大溶解度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
3、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4、常见还有哪些组合较易做成喷泉实验?
[计算探讨]
如上图假定烧瓶容积为250mL,玻璃导管顶端到烧杯液面高度H为35cm,胶头滴管B能挤出0.5mL水,则在0.5mL水中要溶解多少体积的气体,水才能从导管尖嘴喷水?
解析:要使水顺利喷出,烧瓶内外△P必须克服玻璃导管中水柱的重力作用。

由物理知识知1atm :10.34m=△P:0.35m,△P= 0.034atm,即瓶内压强为0.966atm。

由道尔顿分压定律,P分/P 总=V分/V总 0.034atm/1atm = V分/250mL
V分 = 8.50mL。

即此压强差△P相当于由8.50mL气体所产生的压强。

所以在0.5mL水中溶解8.50mL气体就能成功。

即常温下,气体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7,就能做成喷泉实验。

[得出结论]
1、不但仅水溶性很大的气体才能做成喷泉实验。

常温下:气体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7,就能做成喷泉实验。

2、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减小瓶内压力。

3、[拓展]为了减小瓶内压力,除了气体溶解于水外,还可采用气体与溶液反应或物理方法来实现。

思考:氨喷泉实验中,若开始时不用胶头滴管中的水引发,还可采用哪些途径来实现?[由PV=nRT知,①若n.v一定,T↓→P↓,可在烧瓶外包冰块②若n.v一定,V↑→P↓可在胶头滴管处接一空针筒,往外拉,扩大气体体积]
4、[归纳]常见较易形成喷泉实验组合
气体A 溶液B 溶液C 喷泉
HCl H
2
O 石蕊红色
HCl H
2O AgNO
3
白色
NH
3H
2
O 酚酞红色
NH
3H
2
O Fecl
3
红褐色
Cl
2
NaOH KI-淀粉蓝色
H 2S NaOH CuCl
2

CO
2
NaOH 澄清石灰水白色
[创新应用]以上讨论的喷泉实验,都是因为容器内压力小于大气压造成的,那么反过来能否形成类似喷泉实验呢?
平时,我们看到充满氢气的气球放在家中,过了一段时间后,看到逐渐瘪起来,往往误认为口扎得不紧,其实是因为氢气和空气的扩散速率不同造成的。

已知
V(a)/v(b)= Mr(b)/Mr(a)。

请同学们思考能否设计类似喷泉实验呢?
[归纳、投影]
[作业布置](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