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变过程
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
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在中国历史上,城市作为人类定居的重要形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城市的形态和特点经历了多次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征。
本文将从城市的定义入手,结合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探讨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与演变。
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人类以城垣为界,集中居住、生产、交通、贸易的地区。
在定义城市时,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物质形态,还要考虑城市的功能与性质。
历史上的中国城市,并不是简单的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功能。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功能演变与变化。
二、古代中国城市的特点1. 城市与农耕文明相伴而生中国古代的城市,多建于农耕文明的地区。
因为城市需要依赖农业生产提供粮食和原材料,和农村地区互相依存。
在古代,城市文明和农耕文明是密切结合的,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
2. 城市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地位古代中国许多城市都是重要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例如长安、洛阳、南京等。
这些城市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往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成为国家的权力中枢和文化中心。
同时,城市也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人口、商业、贸易等都比农村地区更加繁荣。
3. 城市的环境卫生问题由于古代城市的建设条件有限,城市的环境问题一直存在。
城市内的垃圾、粪便、尸体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城市的居民,并引发了很多传染病。
古代城市的卫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弊端。
4. 城市的城墙和城门古代中国城市大多都有城墙和城门,用于防御敌人和保护居民的安全。
城墙高大且坚固,城门上设有城门楼和城楼,便于守卫士兵进行巡逻和监视。
同时城门楼也可以作为交通道路的标志,起到了导航的作用。
三、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1. 秦朝时期的城市发展秦朝时期,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城市进行了改革和规划,建造了长城和宫殿,并将中央政府迁移到了新的城市——咸阳。
这使得咸阳成为了中国大陆最大的城市,也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发展。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从农耕社会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城市化的进程缓慢而坚定。
从最早的城邦国家,到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1. 古代城市的兴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已经开始。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筑城自卫,城市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城市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都城咸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 唐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唐宋时期,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商业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长安、洛阳、开封等城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商贾前来经商。
3. 明清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空前繁荣,城市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 近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1)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1980年代,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城市化迅速推进。
(3)1990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5. 当前城市化的挑战与机遇如今,我国城市化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保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发展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城市化篇章。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迈向和谐人居的未来6.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这一战略旨在转变以往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推动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
十二章都城与城市2
2.城市规模大,经济发达。 秦汉城市的规模也比过去扩大,经济繁荣。 除了咸阳、长安、洛阳的规模很大外,其他还有不 少规模大,经济繁荣。 番禺,今广州市。秦统一岭南后新兴起的重要对外 贸易港市。有河海交通之利,兼具河港与海港之功能, 是岭南地区“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 、果、布之 凑” 《史记·货殖列传》。 成都,汉代重要的商业中心。“女工之业,履衣天 下,名材竹干,器 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 之利。”《后汉书·公孙述传》居民7万多户。》: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郑玄注:“经纬谓涂也。经纬 之涂皆容方九轨。”贾公彦疏: “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 纬。王城面有三门,门有三涂, 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从中 央。”文中明确指出,古代城 市方圆九里,每边有城门三; 城内东西、南北走向的主干道 各有九条,每道可以同时并行 九辆车。……构成了城门与街 道相对应,街道呈棋盘式的平 面布局。汉唐长安城最为典型。
一、中国古代城市形成
(一)古代城市形成的时间 观点有三:原始社会、夏代、春秋。 原始社会说:“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应该在原始社 会后期”,“在文明时代之前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早已存 在” (杜瑜:《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中 国史研究》,1983年1期 )。 夏代说:形成于夏朝。因为城市是“随着阶级社会 的产生而产生”。“城市和阶级社会、国家的出现是同 时的,……并随着阶级、生产斗争的发展而发展。” (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三联书店,1980) 春秋说:认为城市的形成是与铁器生产工具的出现 几乎是同时的,即在春秋时代。(那波利贞:《中国古 代都市的研究》,何健民译,第5卷,1937)
(三)古代城市形成过程 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经三个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阶 段:城(城堡)、城(都)邑、城市。 1.城(城堡) 原始社会晚期至夏初,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出现了原始的物物交换,城堡开始出现。但城堡并非城 市。城堡的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商品经济处于原始的 以物易物阶段。商品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 自身的需要,这是一种具有明显政治、军事性质的,为 统治阶级服务的堡垒,经济上的意义不大。《世本· 作 篇》:“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艺文类聚》卷63引《博物志》“禹作城,……城郭自 禹始也”“城”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至夏初。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存瑞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①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御史
④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不同时代的不同的标志性名词,高转筒车是唐朝的,三司使是宋朝的,木活字是元朝的,风力水车是明朝的。另外,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所以按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只能是B。
9.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儒家注重等级和名份,倡导“为政以德”,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B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重农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C项错误;D项只符合儒家。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答案】D
【解析】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 展史
01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0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秦汉) 0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04 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05 总结
城市初生期
壹
殷商时代的城市
城址一般选择临近山水,大多呈 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功能分区简单 而明确,大多南北朝向。
隋唐城市 (二) 洛阳
隋唐洛阳城
隋唐二朝继承汉以来的东、西 二京的制度,以洛阳为东都。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适中, 便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
地区。
— 总体规划 — 里坊 — 道路系统 — 市肆
平城京平面图
开放式街市期
肆
宋元
一、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由于中央政权和割据的藩镇 之间的混战,不少城市和建筑在战争中收到 破坏。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 80年。
文学: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与交通网络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与交通网络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这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兴起与交通网络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与交通网络进行探讨,以揭示古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影响。
一、城市发展的背景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在这之后,商、周、秦、汉等朝代都进行了一系列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城市体系。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政治中心的集中:古代中国的君主制度中,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倾向于将政治中心建立在一个特定的位置。
这种政治中心的集中导致了该地区经济、文化等资源的汇聚,促进了城市的兴起。
2. 商业与交流的繁荣: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水平较高,多个城市成为商业中心,集聚了大量商人和商品。
城市之间的商业交往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3. 防御需求:城市作为重要的军事据点,有助于保护边疆和国家安全。
在古代,城市通常建立在易于防守的地形上,如山岳、河流等,以保障城市的安全。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封建特色:古代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城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
城市往往由官府或统治者建设,且城市中存在严格的阶级等级制度。
2. 城墙与城门:城市通常由城墙所围合,城门是进出城市的关键通道。
城墙和城门的建设有助于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保障城市的安全。
3. 城市规划: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通常以中轴线为主,城市中心往往是政治、商业和文化的重要场所,各个部分紧密相连呈现出规律有序的格局。
二、古代中国的交通网络古代中国的交通网络发展相当完善,由水上、陆上和空中交通组成。
这种全面发展的交通网络是古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1. 水上交通:中国地域辽阔,水网密布,水上交通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江河、湖泊成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干线,如长江、黄河等。
人们利用船只进行货物运输、人员迁移等,促进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古代: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1)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
(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分封诸侯。
(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8).南越区域:珠江流域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发展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5).出现了最早的“镇”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9.试述曹魏邺城规划的特点?(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2).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墙的区分,不过区分更加严格;(3).城市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10.试述隋唐长安城的规模及规划布局(1).中轴线由局部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禁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行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4).市场的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局格局 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11.我国古代宋元城市发展建设及规划的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依然延续;(2).兴起了许多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5).核心城市在地里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始形成开放型空间结构。
城市发展史PPT课件
46
第二节 汉代的城市
•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兴盛时 期,城市的发展也达到了高潮。自西汉末 年的战乱始,直至隋唐,中国城市的发展 才达到了它的第二个高潮。
47
一、长安的发展
40
第一节 秦代的城市
41
一、秦朝统一与城市的发展
• 1、城市数量大约有800—900个左右,其中 规模较大的有250个左右。
• 2、随着国家的统一,及不断地开疆辟土, 在一些当时所谓的边疆地区如五岭、滇黔 、长城沿线都出现了城市的影子。
42
二 首都郡县制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
• 秦朝统一六国之初,将全国分为36郡。郡 下设县,而县级政权都设在城市之中。建 立了以朝廷所在城市为中心,以郡县城市 为网络分布状的封建大一统的首都郡县制 城市体系。
51
• 汉代城市建有城墙,并在城墙外挖有护城 河。城墙都修有城门,除了启闭式城门外 ,又出现了用辘轳提升的悬门和跨越城壕 的吊桥,同时还出现了瓮城。
52
三、长安的城市规划
• 1、宫殿建筑比重较大。 • 2、城区开始按闾里制修建。城市以官府衙
署为中心,进行功能分区,如手工业区、 市场区、居住区等等。
从1928年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开始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提供了坚实证据
61
62
第二节 唐代城市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体系。
从商代的都城发展到明清时期的繁荣都市,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展示出丰富多样的城市文化和风貌。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初期城市的形成和特点中国古代的初期城市主要是以都城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商代的殷墟和周代的镐京,都是代表性的都城,它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体现出高度的集权管理。
都城通常由宫殿、祭祀场所、商业街区、行政区域等构成,城市板块明确分割,具有较高的空间规划和统一管理特点。
二、中古城市的发展和特点随着封建国家的兴起,中古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宋时期的长安和汴京都是城市发展的代表。
这些城市以繁荣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为特点,城市规划更加细致和完善。
街道宽阔整洁,商业区域繁荣繁华,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和学者。
此外,城市还有大规模的市场和行业集聚,如唐代的回纹陶瓷产业和宋代的濯纶巷纺织业等,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和特点明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明代京城北京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后来许多城市的范本。
北京城的建设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城墙坚固,东西南北对称,并且注重绿色和环境美化。
清代的城市建设延续了明代的传统,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扶持,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上海、广州等港口城市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对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重要枢纽。
四、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政治因素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封建王朝的兴衰和政治中心的变迁,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兴衰。
其次,经济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城市作为经济交流和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城市是文化交流和创新的中心,文化的繁荣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变化
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变化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变化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治、经济、人口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分布经历了许多变化。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城市体系。
古代中国的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河流流域地区。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分布主要由政治、军事和经济因素决定。
中国的汉族文明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因此相对集中的城市分布也自然形成在这些地区。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诸如洛阳、开封、西安等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重要的政治中心。
长江流域则是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因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繁荣的商业活动而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的城市分布出现了变化。
一个显著的转折点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在古代中国,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等频繁侵扰中国北方,导致北方的城市相对较少。
这与南方城市的相对繁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于北方城市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侵袭,很多城市在战乱中被毁坏,后来重建的城市相对较少。
南方城市相对安全,不受游牧民族的威胁,因此经济和文化得以快速发展。
这种南北差异也反映在地理、气候和经济结构上。
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分布又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经济的兴盛,许多新的城市兴起,城市数量大幅增加。
尤其是唐代,由于国家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大幅增加,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同时,城市分布的重心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移,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更南方地区移动。
这与唐代政治中心的迁移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关。
明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分布再次发生变化。
明朝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重新回到了北方。
北京成为新的首都,大量城市在长城以北重建或新建。
然而,在明朝晚期和清朝的统治下,由于外族侵略和国家动荡的局势,许多城市受到了摧毁或削弱,城市分布受到了严重影响。
此外,边疆地区的城市也因为历史的变迁和边境的变动而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
中国城市建设史-06宋元时代的城市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七、辽上京
1、规划结构明确,皇权思想突出。 三重城垣,大内、皇城、汉城及外 廓,有明显的主轴线。 2、分区规划 ★大内:设有主要宫殿。 ★皇城:设有国家官署行政区,以 宫城为中心,中轴对称,十字型道 路骨架,有四门。 ★汉城:汉族居民主体的居住生活 区,有城墙与皇城分隔开来。既重 皇权又有番汉掺合,是该城市布局 的一个显著特征
3、城市总体布局:三套方城,南北长,东西短
★最内皇城,也称大内(紫 禁城),周围五里,宫城居中, 四面开门,南正门为宣德门, 是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 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城外有护 城河;
★第二重里城,又称内城, 四面有10个门,城门均设置瓮 城,外有宽阔城壕。里城内主 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 店、作坊、瓦子等; ★最外罗城(外城),周围 40多余里,每百步,设马面、 战棚,布置商业、作坊、寺观 民居、瓦子等。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 三、宋元时期城市发展的新现象
6、大运河一直对北方的物质供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宋金以 后,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破坏了淮河水系,淤塞了汴河, 使中原地区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洛阳、开封等一些重要城市后 期逐渐衰落。 7、除元大都等少数城市外,许多城市都扩建商业、手工业 中心等,所以城市布局多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
北 宋
十 国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 一、宋元时代社会历史背景
北宋(开封)统一了中国,但一开始就受到北方辽(契丹族) 、金(女真族)等威胁。后来金灭了辽和北宋,宋高宗退守江南( 南宋、临安),形成南北对峙局面。之后蒙古族兴起,灭金、南宋 ,并征服了中亚、西南亚和欧洲东部,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元朝。
区域经济变迁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化
由政治 、军事性城市构建起来的等级城市体系初成于周代。西周初年 , “ 封诸侯 、建蕃卫” ,政 治或军事中心城市在黄河流域乃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纷纷建立起来。 ② 这些城市 已具有典型 的等级 特征。 自 周天子至各级贵族 , 其城邑的规模皆有定制 : “ 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三 国之一,中五之一 ,
的宗 法性 政 治权力 。 ② 西周 时期 所形 成 的 以周 王城 为核 心 、以诸 侯城 为 次 、以卿 大夫 都 为三 的城市 等
级序列关系 ,成为后来首都 、省会 、县城三级 自上而下城市等级规模体系的滥觞 。 春秋 战国时期 ,由于战争频仍 ,无视 “ 礼法” 的各诸侯 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 ,甚至有学者认
的城市 发展 模式 自唐 代 以后 出现变化 ,其 明显 特征 是东南 地 区经济 发展 和 国家经 济重 心转移 使作 为行
政 中心城市体系结构 内补充的大运河城市率先兴起 。明代 中期以后 的商业化趋势则促进了以经济为主 要 功能 的沿 江沿 海城 市 的形 成 和发 展 ,从 而再 次推 动 了行 政 中心城 市体 系 出现结 构性 演变 。 由区域经 济变迁所带动兴起的经济型城市最终与各级行政中心城市一道成为近代 中国新的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
作者简介 :鲍成志 ( 1 9 7 2 一 ) ,男 ,河南唐河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 院副教授 。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 近代 中国交通变迁与城市兴衰研究” ( 1 1 C Z S 0 5 0 ) ① 丘菊贤 、杨东晨 :《 中华都城要览 》 ,开封 :河南 大学 出版社 ,1 9 8 9年 ,第 4 1页。 ② 何一 民:《 中国城市史》,武汉 :武汉 大学出版社 ,2 0 1 2年 ,第 8 0页 。
中国城建史
《周礼•考工记》中所述王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其所述的王城制度是周代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基石。
释义: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
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九条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使(轨宽八尺)。
王宫在城的中央。
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百步见方。
与宗法制度相适应的营国制度的特点①:城邑体系:降杀以二,等级分明②:王城形态:崇尚方正,追求方正,高城居中,中轴对称,主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功能分布:择中,体现方位尊卑,中为尊,南优于北(前朝后寝),东优于西(左祖右社)④:对称均衡:尊九,全城划分为九块,以九位尊,中央为宫,其余环绕⑥:秩序森严:天子至尊,礼制规范,不可僭越营国制度对后世的影响①:城市形态: 只要地形条件许可,我国城市大都力求方正,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
②:路网结构: 方格网式的道路结构是我国城市道路的主要结构形式。
③:城市中心和中轴线: 我国的城市大多以宫廷和官衙为中心,崇尚择中论,并以中心区的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主中轴线。
④:城市分区: 我国城市分区等级秩序分明,结构严谨。
咸阳布局①.咸阳分为渭南和渭北两部分,渭北为城市主体,咸阳宫为全城重心,此宫的南北轴线为全城的中轴线②.渭南作为建设重点,有宫殿、诸庙、章台、上林苑,渭北以咸阳宫为主体,向东发展筑有六国宫殿③.充分利用地形,在规划结构上除以渭河为纽带联系南北两区外,更以高原地带作为宫廷区,较低地带设置市里及手工作坊区,主从分明④.打破建外廓的传统,以积极充实郊区县的办法,取代外廓功能,既提高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又可发展郊区经济⑤.咸阳又以广阔的京畿为背景,依靠道路作为联系手段,把散布在城市二百里内的二百多座宫观,环绕咸阳聚结而为一个有机整体秦朝都城咸阳的规划观点①. 以城市本体为主,联系广大京畿为背景,扩大规划境界,体现帝都宏伟②. 运用天体观念布署城市,从规划意识上表达帝都的尊严秦都咸阳的规划特点①、宏伟:一方面表现在城市本体横跨渭河,倚山带水的雄姿;另一方面表现在以城市本体为中心,结合畿内离宫别观,构成了一个庞大壮观的有机整体。
中国城市的特点
中国城市的特点作者:李零来源:《月读》2017年第08期中国古代文明是个城市、金属、文字三大要素俱全的文明。
这三大要素,年代最早,体系最完备,成就最突出,当属城市。
中国的城市是从中国早期的农业定居点发展而来。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地点,画在地图上,密密麻麻,就是这些定居点。
中国的城市,龙山时期,遍地开花;商周时期,初具规模;春秋战国,形成体系;经过秦汉,大体定型。
秦汉以后的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没有太大变化,以至后来的地方志,可以在同一个州县下,历述其沿革,一代一代排下来讲。
中国的筑城体系有八大特点,可以总结一下。
一、我国城市,城比市更突出现代汉语的“城市”,见于古书,本来是个合成词,“城”是城墙,“市”是市场。
古人使用这个词,总是把“城”放在前面,“市”放在后面,这很有意思。
我国城市,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宫殿也好,坛庙也好,市场也好,民居也好,所有建筑都围在城里,“市”是围在“城”里。
我们心目中的城市,从一开始就是指有城墙的城市。
城墙,各国都有,但中国最突出。
我国城市,不但外面有墙,里面的坊巷也有墙,哪怕很小的城邑,甚至村镇,都有墙。
这和欧洲的传统不一样。
欧洲各国的城市(city),多半指村(village)、镇(town)以上,人口比较多、规模比较大的定居点。
这种城市,除了国家首都(capital),除了军事要塞(fort)和贵族城堡(castle),不一定有墙。
现代城市更是如此,往往一马平川,拔地而起,有个楼群,楼群周围没有墙。
它们的城市更强调“市”,和我国相反。
二、我国城市,军事功能很突出城市是个复杂的中心,既是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或宗教中心,各国的城市,差不多都是如此,但我国的城市,军事功能很突出,这点不容忽略。
我国,历史上战争很多,内战多,外战也多,规模之大,死伤之众,世界上罕有其匹,特别是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对我国影响尤大。
城市是定居农业的发明,但不是农业民族单方面的发明。
论述中国古代城市的里坊制如何被街巷制取代
与隋唐的长安、洛阳不同,北宋东京城的布局虽然沿袭了隋唐以来 的传统,但没有预先的完整规划和设计,遮使得中央“百司”不能集中一 地,多分散在里城,杂处于居民和商业区之间。整座东京城由3道城墙4 条运河、33座桥梁、4条御路纵横交错构成。宫城居中,外为里城.再 外围为外城。御路与其他大小路纵横构成若干居民区,这就是中国传统 城市中的“坊”,坊设有坊墙、坊门,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吏和府邸才能直 接面向城市道路开门。采用传统的里坊制有加强封建统治和皇城安全的 意义。
3、宋代实行中央集权的兵制,为了保持都城强大的禁军军力必须 仰仗东京城便利的漕运。东京城市水系漕运和防御的双重功能,是由
东京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东京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下游,交通拄 迭。就陆路而言.当时开封是个交通中心,有几条道路干线以开封为中 心向口方辐射。以汴河最为重要.乃为建国之本。为了储存漕运物资。 沿汴河两岸建设了大批粮仓与邸店.并出现了繁华的行市。这种在求系 交通要道上形成的高效、便捷的行市,进而带动了整个城市中街市的形 成。这些新的行市与街市逐步取代了封闭式的坊市制,居住区与商业区 交叉并存,大街小巷影成通畅的交通网。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
摘要: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市布局的演变史与规划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提出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明显的特征, 其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于古人的城市建设观念,应以客观的态度去评 价,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更好地传承经典。
关键词:城市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 规划思想
1.3 里坊制极盛期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从三国时期到唐朝,这段时间社会朝局动荡不安, 战事频繁,在三国与西晋时期,州正式成为一级政区,城市的行政管理体系逐渐 完善;南北朝之后社会由混乱走向统一,但这时的城市体系状态十分紊乱,除江 南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外,北方的城市此起彼伏、动荡不定;隋初经 济有所恢复,但由于帝王残酷的统制,这个王朝并不长久,直到唐朝,经济空前 繁荣,文化高度发展,里坊制完善并进一步发展,此时城市布局更加的规整严密。
4
同以东西向为主,在两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 和唐以前的里坊,形成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方式。城内市肆是分散的,而以漕 运终点海子东北岸最为热闹,其次是皇城东西两侧的交叉路口,城北部分则比较 荒凉。在全城的中心地带设立钟楼和鼓楼。
1.4.3 明南京
明南京以独特的不规则城市布局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自 然形成了南京城内三大区域的功能划分: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 城西北是军事区。城墙也就沿着这三大区的周边曲折环绕,围合成极其自然的形 态。可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对旧城的利用和对地形的顺应,是南京城市 布局的指导原则,也是形成其特色的根本原因。
3
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建筑群,扩 大应用到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都有很大的影响。
东汉—北魏时期洛阳城市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演变
2003.4.1
东汉一北魏时期洛阳城市形态与
内部空间结构演变
张中印
摘要东汉至北魏时期是洛阳城市发展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一段时期。在
这段时期内。洛阳城长期作为一统帝国或北中国地区割据政权的政治、经济、 文化、交通等中心,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非常的重要的地位。本段时 期内,作为都城的洛阳,其特殊的地位促进带动了洛阳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 并且也影响和奠定了我国以后都城制度的发展。然而以往学术界对于该时段的 洛阳城的研究多限于考古或建筑规划方面,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的研究尚属初步 阶段。本文拟从历史城市地理学的角度入手,借鉴运用现代城市地理学的有关 理论和方法,从城市形态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两个方面来考察汉魏洛阳 城的城市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以期能对本时期的洛阳城市发展有~个比较全面 切实的认识。并且也希望,一能对相关问题研究中存在的缺漏和不足之处稍作 填补,二能借此机会深入理解本段时期我国都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的特点和规 律,并可为正处于城市大发展时期中的现今洛阳市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提供一定
the Cao Wei and the Western Jin Dynastyand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In each
important period the distribution ofthe political center、economic center、the residence and others will be the key point discussed.From the upper analysis,we can draw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雏形起自夏商时期。
商代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的萌芽阶段,而周朝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期。
其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秦汉时期,严格的功能分区体制达到拉新的高度。
西汉时大大加强了城镇内城镇网格的作用。
隋唐时期十分注重城市规划。
唐代时城市的布局严整划一,规模宏大,衙署布置在宫前,居民区与宫殿严格分开,城市布局中的政治色彩极为浓厚,这从长安城中就能很好的体现出来,长安城呈中轴线对称的格局,方路式路网,以皇城为城市核心,三面为居住里坊包围。
宋元时期,城市功能从政治职能为主变成拉经济职能为主,道路系统大多呈井字形方格网,街道等级色彩淡化。
到拉明清时代,城市的布局整体性进一步突出,更加关注环境、道路水系等的改善以及市政设施的完善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而且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更偏好隐藏于屏蔽式结构“围合”、“隐匿”,一般会刻意对周围自然环境有所维护。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城市规划1001班王萱 201017020111摘要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其影响因素来自于古代城市的规划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发展又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与推动。
从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朝代都城规划管理思想切入,从而了解中国古代居住形式的演变。
关键词古代城市居住形式规划演变城市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组合起来的居民点。
所谓的居住形式, 主要是指居住生活的实体形式、空间环境以及人们的居住行为和构筑行为, 还有其中表露出的礼法、习俗、信仰、审美等观念层次的东西。
中国古代居住文化给人们留下一个自然的生活住房的概念。
自然园林、青砖汉瓦、土石为材,依势而建。
在特定时空下的住居形式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这种偶然蕴藏着必然。
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文化范式, 深刻影响和限定着居住形式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
拿古代都城举例,纵观其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都城规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演变,而在都城这一庞大的居民点中,民房规划与居住习俗亦在相应地变化,大致有一条自成系统的发展线索。
这正是近现代中国城镇民居规划与居住习俗的重要源头,而探索这一演变脉络的积极意义也就在于此。
一、夏商周——规划的起源夏、商至西周时代的都城,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最初阶段。
这个时期的城市无城墙,规划性不强,西周都城丰京和镐京遗址中的宫殿基址、宗庙建筑、居住遗址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均较为分散,彼此不相连属,以郑州商城为例,其居住遗址则遍布城四周。
与后世城市的民居习俗相比较,这一时期的民居情况有两点值得注意。
首先,这种分散的居住方式,应与自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聚族而居的习俗有密切关系。
其次,在这些都城的居住区内所发现的生产工具电农具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显然说明不少居民还从事农业生产,而这正是城乡,分化不久所特有的状况。
二、春秋战国——礼法体系的建立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称雄,各国诸侯纷纷营建自己的都城,城市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变过程
城建1班张富彪
2011109042
我国对于城市做出的规划及其布局结构体系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
从考古发掘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及安阳殷都等处的遗址看,城市规划思想虽处于模糊的萌芽时期,但其布局已有一定的分区,一些都邑自中心向外周多依次为宫署区、居住区、农业区、城防区、作坊区等。
郑州商城城址规模据测已达周长约7公里,城内还发现有大面积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基以及手工作坊等遗址。
这些遗址布局表明,城市是经过简单的规划的。
西周时期:
营城建邑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根据实际,周人还制定了一套城邑体制,自觉地把城市规划应用于城邑营建实践,从而为建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我国传统城市内部分布结构的基本格局。
西周城邑规划布局,确立了我国城市以宫城为中心主体的基本结构,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则按照各自功能和规划体制要求,分别布置在主体的周围,按分区尊卑,围绕宫廷区依次安排。
王室、卿、大夫府第所在的“国宅区”近王宫而建民众多分处城之四隅,宫区之北多为市场区,工商业者居于近市,手工业作坊区置于外郭。
在宫廷区内,即实行前朝后寝制和三朝三门制;另有与之相适应的网格。
通过整个道路系统的联系作用,一方面将规划范围扩及广大的王畿,另一方面以显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
我国古代城市的这种布局传统,差不多贯穿了我国城市发展史的全过程
秦汉时期:
随着大统一专制王朝的建立,城市规划布局传统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其主要表现是:城市内部结构布局重视利用地形,不强求仿制周制在形状上的整齐划一,据地形以加强军事的防御功能,以致城垣、居住区等平面颇为曲折;同时,秦汉宫廷区范围相应大为扩展。
西汉整个宫廷区分为五宫,各自独立,顺地势高低从南而北,沿南北中轴线交错布置,呈不规则状。
市、作坊及居民闾里偏处城北与城周较低地带。
上行下效,郡、县治城亦多仿此。
能,以致城垣、居住区等平面颇为曲折;同时,秦汉宫廷区范围相应大为扩展。
西汉整个宫廷区分为五宫,各自独立,顺地势高低从南而北,沿南北中轴线交错布置,呈不规则状。
市、作坊及居民闾里偏处城北与城周较低地带。
上行下效,郡、县治城亦多仿此。
汉魏时期:
洛都因受传统礼制的影响,其王城规划布局基本上以周制为蓝本,但又不完全受其局限。
洛都分区布置井井有条,以宫廷为中心,凡与宫廷区有密切关系的,加上永宁寺,都分布在内城中,各按其性质,依方位主次,环绕在宫廷区的周围。
外郭除正南设有辟雍、灵台及明堂外,主要辟作市、里及手工业区。
内外城的功能,其分工十分明确。
市、里统一规划布局,严格区分。
这种区域结构,既是这一时期继承周制城邑传统经验的总结,同时又为确立唐、宋时期城市规划制度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的城市布局结构,除宫廷区、官署区没有多大的变化外,在商业区、居住区等其他分区布局结构方面,尤其是宋代,则有较大的改进。
其主要表现是: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集中市制转变成以全市为市场领域,行业街市为骨干,联系分布各居民坊巷的商业网点和新型仓库区所组成的商业网,新兴的城市服务行业,如瓦子、茶馆、酒肆等,也纳入商业网内,聚合而为我国古代后期城市综合性的商业服务组织的新规划、布局体制。
这种体制的变化,一方面使旧坊制改进为按街巷分地断的办法来组织城市聚居生活的新的开敞式坊巷制;另一方面还改变了旧的功能分区,增加了新的功能分区,如仓库区、码头区、专业性商业区,即行业街市等。
同时,这种分区布局还不是像过去那样一句礼制尊卑来确定其区域位置和配备程序的原则,而是主要取决于经济功能上的要求。
这种新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尤其在专业性的商业区布置上反映更为明显。
如以批发为主的行业街市,多设置在运输方便、有利货物集散的沿江河岸地带,而特殊商品的行业街市等,则多设于交通枢纽地带,构成城市的商业中心区。
以后元、明、清各代的城市规划、布局,基本上是以宋代城制为基础的,而且城市经济性的功能分区类别日益增多,其布局更趋广泛,几乎遍布城区的各个地段. 此外,从具体内容来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传统体系至少还包括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大型建筑多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
轴线对称布局即以中轴线为主体,沿轴线布置建筑空间序列,这是中国大到城市,小到宫殿、衙署、庙宇、民居常用的方式。
周代有关建筑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大型建筑已采用对称的布局可见,就中国古代城市中绝大部分建筑群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说,运用轴线对称布局方式组织城市立体空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纯熟的技巧。
其二,利用高台地势或人工台基来烘托、突出城市中的主体建筑。
在商、周至春秋战国的一些城市遗迹中,宫殿遗址处多筑有高台。
秦阿房宫、汉未央宫以及曹魏邺城西北角的三座高台等,都是以高大的台基来突出主体建筑的宏伟气势。
至唐,其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也筑在高台上,而且在规划过程中,还注重从整个城市的总体布局上,特别是从道路的主次格局上来突出主体建筑群。
唐长安城中的朱雀大街,就是作为中心点正对含元殿。
但是人工台基工程浩大,7公里长而又宽直的朱雀大街也过于单调。
故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在承前制的同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中轴线虽长但富于变化,主要建筑都有台基,通过一连串比例恰当的、封闭的广场及充满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城台、门楼、华表、牌楼、桥梁等各种建筑艺术形式的衬托,使主要宫殿更为宏伟壮丽。
其三,与中国古代城市中讲求对称而又富于变化的平面布局相适应,历代城市的立体布局则表现在绚丽多姿的色彩上。
中国的建筑色彩基本上集中分布在城市,它主要运用在建筑的屋顶、墙身、木构、门窗等各部位。
在形成中国建筑色彩的诸多因素中,以琉璃瓦、彩画及汉白玉材料所起的作用最大。
关于屋面修饰,战国时代即开始在屋瓦上涂饰红土粉。
在古代城市中,即使是普通的住宅也有装饰的习俗。
富人把门窗涂成朱红色,并以青绿涂画门户边框,是秦汉以来的传统。
一般民居屋面多图刷月白浆、松烟粉修饰檐头。
墙身色彩除了砖、石、土的材料本色外,也用各色涂料进行装饰。
与此同时,大量汉白玉作为建筑材料在城市特殊建筑物中广泛应用,它与琉璃瓦和彩画一起,构成了我国城市传统布局体系中绚丽多姿的立体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与传统布局中的重要人文景观。
它们的兴起、变化与发展,提高了我国城市整个环境布局的美学质量。
此外,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中还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等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规划布局传统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