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十大典型案例
北京西城法院涉职场“性骚扰劳动争议典型案例
3月初,西城法院召开了涉职场性骚扰劳动争议典型案例新闻通报会,介绍了因为职场性骚扰而引发的纠纷案件的审理情况,公布典型案例,分析企业胜诉、败诉原因,向用人单位和员工给出应对职场性骚扰的建议。
直播主持人田婧,西城法院新闻发言人魏立新,李曦、潘杰法官通报相关情况并回答了媒体提问。
发布会开场魏立新:性骚扰一词起源于美国的女权运动,性骚扰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
2005年,我国修改了《妇女权益保障法》,首次把“性骚扰”写进了法律:规定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
2018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增加民事案件案由的通知》,将“性骚扰责任纠纷”“平等就业权纠纷”列为新增案由。
职场性骚扰比一般性骚扰更具有隐蔽性和胁迫性,不少人面对职场性骚扰敢怒不敢言。
职场性骚扰不仅仅是骚扰者与受害人之间的个体行为,其与女性在职场中的平等地位、劳动权、人格尊严、劳动安全紧密相连。
因此,防治和应对职场性骚扰,保障员工获得平等对待,为员工提供安全友好的工作环境也是企业应承担的义务。
主题介绍李曦:“职场性骚扰”一直是个较为敏感但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关乎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及人格尊严保护,也关乎到企业的口碑和形象。
近年来,关于职场性骚扰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在许多侵害事件中,女性劳动者往往是被侵害的一方,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名誉尊严,还关系到职业发展、前途命运,加之举证难、风险大、顾虑多等因素,很多女性受害人选择隐忍、沉默和离职,很少选择诉讼。
我们通过对近年来审理的涉及“职场性骚扰”因素的劳动争议案件进行调研梳理,对“职场性骚扰”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特点和难点展开分析,从案件审理的思路出发,呼吁全社会特别是用人企业“先行”,依法预防、制止和处理“职场性骚扰”,落实对女性的保护和尊重,营造平等安全的职场环境,树立健康的企业形象。
一、因“职场性骚扰”引发的劳动争议类型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明确提及性骚扰的,只有《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但均没有对“职场性骚扰”做出明确定义。
2022年北京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典型案例6劳动者成立同业公司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2022年北京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典型案例案例6 劳动者成立同业公司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一、案情简介曹某于2013年8月1日入职于某汽车金融公司,岗位为部门经理,双方订立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曹某签收的《员工手册》中规定:未经公司书面批准,任何员工不得兼职;如员工未经批准私自兼职,属于严重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公司有权立即解与除员工的劳动合同。
2018年8月31日,曹某签署《声明函》称:如本人在某汽车金融公司工作以外从事其他外部活动,可能引起利益冲突或存在其他违反某汽车金融公司《诚信行为守则》和公司政策方针情况的,本人将立即向本人上司、人力资源部或法律合规部报告。
2020年9月,某汽车金融公司廉政部门调查发现,2017年2月至2020年7月期间,曹某曾担任案外某公司的执行董事及法定代表人,且系该公司成立时的股东,该公司的经营范围与某汽车金融公司的经营范围有相同之处。
2020年11月23日,某汽车金融公司以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为由,与曹某解除劳动合同。
曹某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为27000元。
曹某于2021年2月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某汽车金融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仲裁庭审中,曹某称只是替同学贾某代持股份,案外公司未实际经营及获利,其代持股份的行为并非兼职行为,且未对某汽车金融公司造成任何伤害,故此某汽车金融公司的解除行为系违法解除。
贾某出庭作证称,其系案外公司的实际经营者,现担任法定代表人,因其之前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被吊销了营业执照,导致其不能注册新的公司并担任法定代表人,其和曹某是大学同学,相互非常信任,所以其邀请曹某当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当时签署了无偿的股权代持有协议,其公司未经营过与汽车相关的业务。
某汽车金融公司不认可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及证明目的,称证人与曹某存在利害关系。
二、仲裁请求要求某汽车金融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432000元。
30个经典劳动争议仲裁案例
30个经典劳动争议仲裁案例(含解析)案例1 —不服调配,能否辞退?原告:王桂,男,35岁,某安装工程(国有性质)公司职工。
被告:某安装工程(国有性质)。
原告于2004年6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1996年,因我父身边无子女,被告照顾将我从其下属单位天津分公司调入父母居住地的被告下属单位机电厂工作,2002年3月又调至被告下属单位安装公司,但未安置工作。
2002年4月我曾申请调出,因未成,而于2004年4月又撤回申请,但未安排工作。
2003年12月3日,被告劳人部通知我到天津分公司工作,我即向劳人部讲明,父已离休,行走不便;母亲有病,没有照顾不行;孩子幼小,要求仍安排在被告在廊坊的下属单位工作。
依据国家劳人部劳人老(1983)34号文件第17条“离休干部身边无子女的,按照在职干部的规定,由当地人事、劳动部门负责调一名外地工作的子女到离休干部安置居住地工作”的规定,被告应将我安置在父母身边即廊坊工作。
但当时有关人员非让我去天津,否则辞退。
2003年12月14日,被告给我送来一份“辞退证明书”,将我辞退。
我不服,经申请仲裁,仲裁机构维持了被告的错误决定,故向法院起诉,要求依法撤销被告的辞退决定。
被告辩称:原告原在本公司的天津工程处工作,1996年为照顾解决原告的婚姻问题,将原告借调回当地。
2002年2月,由于原告不服从调动造成处分。
2002年4月4日,原告以孩子小、多病,不适应安装公司工作为理由,申请调出本公司,一年以后又申请撤回请调报告,并承诺服从安排,但仍不下工地工作。
本公司劳人部为此曾多次对原告劝导应服从公司安排,但原告均以其父是离休干部,身边无子女为理由拒绝。
据此,本公司于2003年12月3日对原告下达了调动通知,安排原告去天津分公司工作,但原告拒绝去天津分公司工作。
为此,本公司根据《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第三条第四款的规定,在征得本公司工会委员会的意见后,作出了辞退原告的决定。
请求法院维护企业的自主权。
最高院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第二批)总结
人社部最高院联合发布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第二批)近期,一些行业、企业超时加班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对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两部门联合向社会公开发布典型案例,进一步明确工时及加班工资法律适用标准,一方面提示用人单位违法行为风险,促进依法规范用工;另一方面明确劳动者维权预期,引导劳动者依法理性维权。
这是两部门联合发布的第二批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共十个,用以指导各地审判机构准确适用法律政策,统一裁判尺度,避免出现各地裁判不统一,损害法律权威性。
案例1.劳动者拒绝违法超时加班安排,用人单位能否解除劳动合同?答案:不能据此解除劳动合同。
理由:规章制度中“工作时间为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的内容,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应认定为无效。
劳动者拒绝违法超时加班安排,系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不能据此认定其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故构成违法解除,用人单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案例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放弃加班费协议,能否主张加班费?答案:可以主张加班费。
理由:加班费是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法律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加班费的责任。
约定放弃加班费的协议免除了用人单位的法定责任、排除了劳动者权利,显失公平,应认定无效。
案例3.用人单位未按规章制度履行加班审批手续,能否认定劳动者加班事实?答案:可以认定加班事实。
理由:符合“用人单位安排”“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情形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劳动者加班费。
用人单位未实际履行加班审批手续,并不影响对“用人单位安排”加班这一事实的认定。
案例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实行包薪制,是否需要依法支付加班费?答案:应依法支付加班费。
理由: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并与劳动者进行相应约定,但不得违反法律关于最低工资保障、加班费支付标准的规定。
根据劳动者实际工作时间折算,如果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认定劳动者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工资,并以此为基数核算加班费,超出了约定工资,则表明用人单位未依法足额支付劳动者加班费。
第二批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
第二批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
1.工资争议:某公司员工认为公司未按时支付工资,公司则称员工存在迟到早退等违规行为。
2. 职务调整:一名职员因个人原因要求调整工作岗位,但公司未能满足其要求,引发职务纠纷。
3. 加班费问题:某员工要求公司支付加班费,但公司认为该员工未经过加班审批,因此拒绝支付加班费。
4. 合同纠纷:某员工认为公司在劳动合同中存在不合理条款,要求重新协商合同,但公司未能满足其要求。
5. 解除劳动关系:某公司因员工违纪行为而解除其劳动合同,但员工认为公司解除合同的理由不充分,引发劳动关系纠纷。
6. 工伤认定:一名员工在工作中受伤,但公司未能及时认定其为工伤,员工对此提出异议,要求公司重新认定。
7. 退休待遇:某员工认为公司未按照规定支付其退休金,并且未能按时办理退休手续,引发劳动争议。
8. 职称晋升:某员工认为自己应当晋升为高级职称,但公司未能满足其要求,引发职称纠纷。
- 1 -。
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第二批)
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第二批)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1.08.26•【分类】其他正文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第二批)目录案例1.劳动者拒绝违法超时加班安排,用人单位能否解除劳动合同案例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放弃加班费协议,能否主张加班费案例3.用人单位未按规章制度履行加班审批手续,能否认定劳动者加班事实案例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实行包薪制,是否需要依法支付加班费案例5.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增加工作任务,劳动者是否有权拒绝案例6.处理加班费争议,如何分配举证责任案例7.劳动者超时加班发生工伤,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是否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案例8.用人单位以规章制度形式否认劳动者加班事实是否有效案例9.劳动者在离职文件上签字确认加班费已结清,是否有权请求支付欠付的加班费案例10.加班费的仲裁时效应当如何认定案例1.劳动者拒绝违法超时加班安排,用人单位能否解除劳动合同基本案情张某于2020年6月入职某快递公司,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为3个月,试用期月工资为8000元,工作时间执行某快递公司规章制度相关规定。
某快递公司规章制度规定,工作时间为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
2个月后,张某以工作时间严重超过法律规定上限为由拒绝超时加班安排,某快递公司即以张某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张某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简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申请人请求请求裁决某快递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8000元。
处理结果仲裁委员会裁决某快递公司支付张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8000元(裁决为终局裁决)。
仲裁委员会将案件情况通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某快递公司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
案例分析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张某拒绝违法超时加班安排,某快递公司能否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十大典型劳动争议案件
十大典型劳动争议案件欧阳学文一、社保折现无效,解除经济补偿不能少案例:张某系外地农民工,于8月入职某餐饮公司,从事后厨工作,双方订立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约定其月工资为4000元。
同时,双方订立了一份《社保补偿协议》,其中约定,因本人原因,张某不要求餐饮公司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餐饮公司将每月社保费用折现为500元支付给张某,张某自行承当放弃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相关法律后果等。
工作至7月,张某以餐饮公司未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及缴纳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
餐饮公司认为,张某本人自愿放弃缴纳社会保险费,现在却反过来要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且还要经济补偿金,其行为违背了诚信原则,故不同意支付经济补偿金。
因发生争议,张某遂向某区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张某与餐饮公司所订立的《社保补偿协议》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属无效。
后经过仲裁委调解,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张某将每月所得500元社保补偿返还给餐饮公司,餐饮公司依法为张某补缴社会保险费,并向张某支付部分经济补偿金。
评析:依法缴纳社保义务不可规避。
按照《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均负有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
本案中,餐饮公司与张某签订了《社保补偿协议》,张某每月获得了更多的工资,餐饮公司也可以少承担一些社保费用,似乎两者都有利,但却存在张某在生病、生育、年老等情况下,无法获得相应社会保障的巨大风险,从而最终损害个人、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利益。
本案中,虽然张某有违“诚信”原则,但由于《社保补偿协议》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且用人单位有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法定义务,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事实成立,故在张某以此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餐饮公司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符合休假条件,新入职当年即可休年休假案例:王某于6月1日入职某物业公司,从事电工工作,双方订立了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约定王某的月工资为5000元。
北京市2017年十大经典劳动仲裁案例解析
2017年北京市十大劳动争议仲裁典型案例一、社保折现无效,解除经济补偿不能少案例:张某系外地农民工,于2014年8月入职某餐饮公司,从事后厨工作,双方订立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约定其月工资为4000元。
同时,双方订立了一份《社保补偿协议》,其中约定,因本人原因,张某不要求餐饮公司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餐饮公司将每月社保费用折现为500元支付给张某,张某自行承当放弃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相关法律后果等。
工作至2016年7月,张某以餐饮公司未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及缴纳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
餐饮公司认为,张某本人自愿放弃缴纳社会保险费,现在却反过来要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且还要经济补偿金,其行为违背了诚信原则,故不同意支付经济补偿金。
因发生争议,张某遂向某区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张某与餐饮公司所订立的《社保补偿协议》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属无效。
后经过仲裁委调解,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张某将每月所得500元社保补偿返还给餐饮公司,餐饮公司依法为张某补缴社会保险费,并向张某支付部分经济补偿金。
评析:依法缴纳社保义务不可规避。
按照《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均负有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
本案中,餐饮公司与张某签订了《社保补偿协议》,张某每月获得了更多的工资,餐饮公司也可以少承担一些社保费用,似乎两者都有利,但却存在张某在生病、生育、年老等情况下,无法获得相应社会保障的巨大风险,从而最终损害个人、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利益。
本案中,虽然张某有违“诚信”原则,但由于《社保补偿协议》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且用人单位有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法定义务,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事实成立,故在张某以此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餐饮公司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符合休假条件,新入职当年即可休年休假案例:王某于2014年6月1日入职某物业公司,从事电工工作,双方订立了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约定王某的月工资为5000元。
10个经典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例
10个经典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例案例1: 不服调配,能否辞退?原告:王桂,男,35岁,某安装工程(国有性质)公司职工。
被告:某安装工程(国有性质)。
原告于2004年6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1996年,因我父身边无子女,被告照顾将我从其下属单位天津分公司调入父母居住地的被告下属单位机电厂工作,2002年3月又调至被告下属单位安装公司,但未安置工作。
2002年4月我曾申请调出,因未成,而于2004年4月又撤回申请,但未安排工作。
2003年12月3日,被告劳人部通知我到天津分公司工作,我即向劳人部讲明,父已离休,行走不便;母亲有病,没有照顾不行;孩子幼小,要求仍安排在被告在廊坊的下属单位工作。
依据国家劳人部劳人老(1983)34号文件第17条“离休干部身边无子女的,按照在职干部的规定,由当地人事、劳动部门负责调一名外地工作的子女到离休干部安置居住地工作”的规定,被告应将我安置在父母身边即廊坊工作。
但当时有关人员非让我去天津,否则辞退。
2003年12月14日,被告给我送来一份“辞退证明书”,将我辞退。
我不服,经申请仲裁,仲裁机构维持了被告的错误决定,故向法院起诉,要求依法撤销被告的辞退决定。
被告辩称:原告原在本公司的天津工程处工作,1996年为照顾解决原告的婚姻问题,将原告借调回当地。
2002年2月,由于原告不服从调动造成处分。
2002年4月4日,原告以孩子小、多病,不适应安装公司工作为理由,申请调出本公司,一年以后又申请撤回请调报告,并承诺服从安排,但仍不下工地工作。
本公司劳人部为此曾多次对原告劝导应服从公司安排,但原告均以其父是离休干部,身边无子女为理由拒绝。
据此,本公司于2003年12月3日对原告下达了调动通知,安排原告去天津分公司工作,但原告拒绝去天津分公司工作。
为此,本公司根据《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第三条第四款的规定,在征得本公司工会委员会的意见后,作出了辞退原告的决定。
请求法院维护企业的自主权。
非法解除劳动关系案例--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非法解除劳动关系案例--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书京海劳仲字[2012]第XXXX号申请人:肖某,男,1975年1月2日出生,户籍地:四川省。
委托代理人:王律师,北京格通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申请人:北京某物业公司,住所地:北京市怀柔区。
法定代表人:杨某,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李某,北京市某律师事务所律师;喜某,北京某物业公司职员。
申请人肖某诉被中请人北京某物业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等争议一案,本委受理后,依法由仲裁员李某独任审理。
本案经公开开庭审理,肖某的委托代理人王律师、北京某物业公司的委托代理人李某、喜某均到庭参加了仲裁活动。
本案现己审理终结。
肖某诉称:我于2000年4月27日入职北京某物业公司.双方签订的第五次劳动合同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该公司于2012年6月4日违法解除了与我的劳动合同。
现要求北京某物业公司:1、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94490. 25元:2、支付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4日期间未休年假工资2085.3元:3、返还2000年7月20日收取的押金200元。
北京某物业公司辩称:肖某在工作中存在严重失职,其负责管理的区域消防设施及用电通道出现了严重的违法违纪之处,消防设施长时间缺水,且其负责管理的区域出现了偷电现象,给公司的利益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我公司与肖某解除劳动关系符合法律规定,不存在赔偿金的问题;肖某要求的年假工资,我公司亦不同意支付;我公司同意退还其押金200元。
经查:肖某于2000年4月27日入职北京某物业公司,担任工程主管,双方签订的最后一份劳动合同系自2010年4月27日起的无固定期限合同。
2012年3月起,肖某的月工资由3100元调整为3600元。
肖某主张北京某物业公司于2012年6月4日以工作中存在严重失职、造成较大损失及影响为由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但其并不存在上述情况,该公司系违法解除。
肖某就其主张提供了《劳动合同终止通知书(一)》,该证据盖有北京某物业公司人力资源部印章,主要内容为因肖某存在严重失职行为,且造成较大损失和影响,公司决定解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终止日期为2012年6月4日。
北京镇远护卫劳动仲裁的案例
北京镇远护卫劳动仲裁的案例北京镇远护卫向本院提出诉讼请求:1.原告不支付被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70400元;2.原告不支付被告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期间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差额1553.65元;3.原告不支付被告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期间延时加班工资差额21734.4元。
事实和理由:2010年8月30日被告入职原告单位,当日双方签订三年期的劳动合同,合同到期后双方续签至2018年8月28日。
被告担任运钞车司机,执行综合工时制。
被告的工资结构包括基本工资2000元及金额不等的加班费、奖金,每月10日左右支付上个月的工资。
被告每天工作7小时左右,一般早7时左右从基地出发中午11时左右返回,下午15时左右出发至18时左右返回,一天基本上有两趟活,如果有特殊任务银行会通知单位,单位再进行安排,每周保证休息一天。
2018年5月30日,被告称其岳父生病请事假,当时请假25天单位也批准了。
被告的假期应于6月24日到期,6月25日应归队上班,但被告未按时上班,也未与基地的相关领导请假,未履行续假手续,单位认定被告旷工1天与被告解除了劳动关系。
2018年6月26日,单位向被告发出了解除劳动关系通知,告知其因旷工解除劳动关系,此后被告提起了劳动仲裁。
被告的工资已支付至2018年5月,因为被告6月请事假因此没有工资。
原告是按照流程规定操作的没有不当之处,解除劳动关系的后果应由被告承担,原告不同意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
原告已经支付被告法定节假日的加班费,因此不同意再予支付。
而且被告每天工作7小时,也按时休息,并不存在加班的事实,因此不同意支付加班费。
H某某辩称,原告陈述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属实。
双方签订了两次劳动合同,被告担任运钞车的驾驶员,执行综合工时制。
被告并不清楚工资的构成情况,每月工资实发4500元左右。
被告每天早上6时从基地出发,中午休息1小时,返回基地的时间不确定,一般在下午15时至晚上19时之间。
北京市海淀法院发布十大劳动争议典型案例
北京市海淀法院发布十大劳动争议典型案例来源:审判标准规范网 7月22日,海淀法院发布了《海淀区劳动争议审判情况白皮书》,以劳资双方的诉讼结果为切入点,分析劳动关系从建立到履行直至解除、终止等各个阶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各自败诉的原因,并给予相应诉讼举证指引,同时亦结合劳资双方的不同败诉情形,发布十大典型案例,直观地展现劳资双方败诉原因,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职场及诉讼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
案例1 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入职不能形成劳动关系王某1982年7月参加工作,于2001年8月在湖南省某市国家税务局办理退休,自2001年9月起领取退休金,为该局正式退休公务员。
2011年8月王某进入康达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双方签订了期限5年的劳动合同书。
2012年3月24日,王某提出辞职。
王某主张其工作期间存在双休日加班情形,其因康达会计师事务所拖欠加班工资提出辞职,故提出劳动争议仲裁申请,要求康达会计师事务所支付加班工资及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
仲裁委员会驳回了其申请请求。
王某不服仲裁提起诉讼。
法院审理后,认为王某系退休公务员并已领取退休金,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不再具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
其与康达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的并非劳动合同关系,而系劳务关系,在其不能证明双方就加班费及解除劳务关系经济补偿金存在约定的情形下,对其上述请求不予支持。
案例2 停薪留职下岗内退人员可与新单位成劳动关系李某系富强公司职工,双方签订有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因为企业经营的原因,1990年起李某开始自富强公司待岗。
李某虽然待岗,但是其与富强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一直存续,且自待岗之日起,富强公司每月向李某支付生活费,并一直为其缴纳社会保险。
2005年9月李某进入玉林公司工作,并先后三次与该公司签订劳务合同。
2011年7月15日,李某在前往玉林公司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
此后因受伤治疗,李某未再到岗工作。
2011年10月27日,玉林公司向李某送达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通知载明因李某长达3个月无法正常工作,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并以此为由提出与其解除劳务合同。
2018年北京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十大典型案例
2018年北京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十大典型案例一、工作履历造假,用人单位试用期内解除获支持案情简介:陈某于2017年1月5日入职北京某电子公司,双方订立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约定其担任品牌营销经理,月工资3。
3万元,试用期为6个月.入职2个月后,电子公司向陈某发出《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陈某不认可电子公司的解除理由,遂提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电子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庭审中,电子公司提交了《求职登记表》、《入职承诺书》及一份民事判决书,佐证陈某伪造重要工作经历,工作能力及工作表现与其工作履历严重不符。
陈某填写的《求职登记表》显示,其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担任某广告传媒公司的市场部经理,月工资为3万元.在《入职承诺书》中,陈某承诺,在应聘时提供虚假材料或没有如实说明与应聘岗位相关情况的,属于不符合录用条件,电子公司无需任何理由即有权解雇本人。
民事判决书的内容显示,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陈某担任某外地股份公司的经理助理,月工资为4千元,其提出诉求要求该股份公司支付延时加班费、休息日加班费、未休年休假工资补偿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等。
陈某对上述证据的真实性均不持异议,声称其在外地股份公司的工作是兼职,故没有写入工作履历中去,但未能就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仲裁委审理后认为,陈某在入职时虚构重要工作履历,所填报的工资收入与实际收入差别巨大,其所表现出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与工作履历不符,电子公司在试用期内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符合法律规定,故裁决驳回其仲裁请求。
评析:劳动者入职时应当履行如实说明义务。
诚实信用原则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法律原则。
同时,按照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有如实告知对方与订立劳动合同直接相关事项的法定义务。
本案中,陈某虚构本人的重要工作履历,完全可能导致电子公司在判断其业务能力、履职能力、工资标准、职业忠诚度及最终决定是否录用时产生重大误判。
北京劳动争议案件典型案例
北京劳动争议案件典型案例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发展,劳动争议案件也逐渐增多。
这些案件涉及到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用工单位的合法权益以及劳动法规的实施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以北京地区发生的一个典型劳动争议案例为例,详细分析案件的背景、争议的焦点以及解决办法等方面。
该案的背景是一家大型制造企业与一个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纠纷。
该员工在该企业工作多年,负责生产线上的一项重要工作,表现一直良好且无纪录。
但由于最近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为了提高效益,企业决定进行裁员,并将该员工列入裁员名单。
然而,该员工不同意裁员的决定,认为自己是企业的关键员工,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劳动争议案件就此展开。
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该员工认为企业没有合理正当的理由裁员他,并认为自己的裁员是对其劳动权益的侵犯。
其次,企业方面则认为裁员是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经过合法程序及程序和程序实施的结果,并认为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度没有达到预期,因此裁员是合理且必要的。
另外,还可以通过仲裁的方式来解决劳动争议。
仲裁是一种由司法机构进行的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双方可以提出自己的证据和理由,并进行辩论。
在仲裁过程中,仲裁机构将根据相关的劳动法律规定和标准来判定争议的结果,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
最后,如果调解和仲裁都无法解决争议,双方也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劳动争议。
这种方式会在劳动争议案件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解决时才会采用,因为诉讼程序复杂、费时费力且结果不可控。
总结起来,劳动争议案件的解决需要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同时兼顾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多种方式来解决劳动争议。
对于双方来说,合理地解决劳动争议有助于保持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8年北京工会劳动维权十大案例评析
2018年,北京市各级工 会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共受理 劳动争议2.69万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2818件,为职工挽 回经济损失1.6亿元。
经过基层的筛选初荐,近日由北京市 总工会权益工作部、法律服务中心与《劳动午报》共同评选出“2018年北京工会劳动维权十大案 例”。
为了让广大职工深入了解相关案情,代理人对案件进行了详细评析,为各位劳动者的职场生活提供参考。
2单位丕提供点职工没上班不宜认定为工推荐单位:房山区总工会案件代理人:朱瑞鹏基本案情周某是北京某科技公司职员,2008年5月4日入 职,岗位为操作工。
2018年5月22日,周某曾以公司不提供工作场地为由,提起过仲裁申请,后于2018年 6月19日经房山区仲裁委调解,双方当庭达成和解,公司同意周某到公司的另外工作地点上班。
周某重新到岗后,公司要求其休年休假及调休假,休假时间定 为自2018年6月8日起至7月18日。
调休结束,周某上班。
2018年7月25日,公司以其2018年5月21 日至6月7日累计旷工14天,严重违反公司制度为由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并向其制发了《解除劳动合同通 知书》,单方解除劳动关系。
周某不服,提起劳动仲 裁,要求确认劳动关系,支付违法解除经济赔偿金等。
代理律师提出公司主张的5月21日至6月7日期间,周某不是无故不上班,是公司未给周某等人提供办公 地点,周某无法上班,不宜认定为旷工。
处理结果北京市房山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认定公司 单方解除合同的行为违法,支持了周某的仲裁请求,裁决公司向周某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72600元。
□本刊记者李嬪018年北京工会劳动维权十大案例评析13案件评析在本案中,因单位没有提供工作场所和工作岗位,职工周某于5月22日就提出仲裁申请,后于6月19日和解上班。
这一过程公司一直参与其中。
在双方和解后,不提供工作场所的公司反而以职工维权期间没上班是旷工为由解除劳动合同,侵害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者应警惕某些不诚信用人单位的陷阱,注意保留用工证据,妥善维护自己的权益。
北京市人社局发布2016十大劳动争议典型案例
北京市人社局发布2016十大劳动争议典型案例1、企业内部调整不属“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能约定解除条件3、约定加班工资基数需合规4、服务期超劳动合同期限,用人单位可终止劳动合同5、劳动者离职设立同类业务公司,违反竞业限制义务6、签署解除协议书后,劳动者另行主张权利未获支持7、台、港、澳人员在内陆就业需符合就业相关规定8、医疗期内终止劳动合同不合法9、带薪年休假应由用人单位统筹安排10、法律规定内的小标的案件应一裁终局详情:1、企业内部调整不属“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基本案情】李某于2011年4月入职某外资公司,双方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约定李某的岗位为媒体公关总监,月薪3万元。
2015年6月,公司告知李某,为精简组织架构,决定撤销李某所在的媒体公关总监岗位,另设媒体沟通总监及媒体关系拓展总监,但上述两个岗位均已有合适人选,现特别为李某设立公司高级顾问岗位,月薪降为2万元,希望能与其签署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
李某不同意公司的要求,该公司即以“订立劳动合同时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双方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一致”为由,向李某发出《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并向李某支付了经济补偿及代通知金等。
李某认为公司的解除行为违法,故提出仲裁,要求撤销《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仲裁意见】仲裁委审理后认为,公司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调整李某的工作岗位,系为应对市场变化主动采取的经营策略调整,不属于“订立劳动合同时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公司虽然支付了李某经济补偿及代通知金,但并不代表其解除行为合法,故对李某的仲裁请求予以支持。
【案件评析】不可随意解释“订立劳动合同时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原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第二十六条规定,本条中的“客观情况”指:发生不可抗力或出现致使劳动合同全部或部分条款无法履行的其他情况,如企业迁移、被兼并、企业资产转移等,并且排除本法第二十七条(指经济性裁员)所列的客观情况。
北京人社局2019年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典型案例
北京人社局2019年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典型案例为宣传普及劳动人事法律知识,促进用人单位合法合规用工,引导劳动者依法理性维权,预防和减少劳动人事争议发生,11月5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发布2019年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十大典型案例,其中涉及特殊工时工作制、竞业限制、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和解除、开具离职证明、经济补偿计算基数、解除聘用合同等较为常见的劳动人事争议。
这十大案例的主要内容有:1. 不得滥用特殊工时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2. 因政策导致部门迁移属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3. 劳动者不享受当年度带薪年休假须符合法定情形;4. 确因有争议少发工资不构成被迫解除合同事由;5. 用人单位不得事后主张竞业限制协议无效;6. 考勤弄虚作假骗取工资用人单位解除合法;7. 离职证明中不应包含对劳动者不利事项;8. 营私舞弊利益输送被裁决赔偿用人单位损失;9. 经济补偿三倍封顶基数应执行新标准;10. 试用期考核不合格事业单位有权不予录用。
据悉,这是本市第五次发布典型仲裁案例。
为便于理解,北京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还针对这十大典型案例进行了释法分析。
近年来,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以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稳步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9.3万余件,同比增长37.4%,结案率达到90.2%,调解率达到50%。
今年,本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积极应对案件增长压力,加大对调解组织的指导、培训力度,加强争议提前介入、前端处置,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集体争议案件;做实做好街乡争议预防调解工作,落实街乡争议预防调解工作人员和经费保障;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完善多元处理机制的实施意见》,健全争议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多元化解体系;制定了要素式办案办法,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主要事实和争议关键点作为要素,通过填写要素式办案表,优化庭审程序,简化裁决文书,进一步提高案件处理效率;推进仲裁办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所有仲裁案件全流程在线办理,推行“互联网+调解”试点工作;落实“护薪行动”,集中限时办结拖欠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北京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十大典型案例一、工作履历造假,用人单位试用期内解除获支持案情简介:陈某于2017年1月5日入职北京某电子公司,双方订立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约定其担任品牌营销经理,月工资3.3万元,试用期为6个月。
入职2个月后,电子公司向陈某发出《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
陈某不认可电子公司的解除理由,遂提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电子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庭审中,电子公司提交了《求职登记表》、《入职承诺书》及一份民事判决书,佐证陈某伪造重要工作经历,工作能力及工作表现与其工作履历严重不符。
陈某填写的《求职登记表》显示,其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担任某广告传媒公司的市场部经理,月工资为3万元。
在《入职承诺书》中,陈某承诺,在应聘时提供虚假材料或没有如实说明与应聘岗位相关情况的,属于不符合录用条件,电子公司无需任何理由即有权解雇本人。
民事判决书的内容显示,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陈某担任某外地股份公司的经理助理,月工资为4千元,其提出诉求要求该股份公司支付延时加班费、休息日加班费、未休年休假工资补偿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等。
陈某对上述证据的真实性均不持异议,声称其在外地股份公司的工作是兼职,故没有写入工作履历中去,但未能就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陈某在入职时虚构重要工作履历,所填报的工资收入与实际收入差别巨大,其所表现出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与工作履历不符,电子公司在试用期内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符合法律规定,故裁决驳回其仲裁请求。
评析:劳动者入职时应当履行如实说明义务。
诚实信用原则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法律原则。
同时,按照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有如实告知对方与订立劳动合同直接相关事项的法定义务。
本案中,陈某虚构本人的重要工作履历,完全可能导致电子公司在判断其业务能力、履职能力、工资标准、职业忠诚度及最终决定是否录用时产生重大误判。
此外,电子公司亦在《入职承诺书》中明确告知陈某,在应聘时提供虚假材料或没有如实说明与应聘岗位相关情况的,属于不符合录用条件,故电子公司的解除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应当指出的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应对劳动者的相关资历进行审慎审查,避免录用后发生争议。
二、劳动者未申请休年休假,不等同于放弃年休假补偿案情简介:孔某于2012年3月1日入职某互联网公司,双方订立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
2017年2月28日,劳动合同到期,互联网公司通知不与孔某续订劳动合同。
在办理离职手续并领取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时,孔某提出,2015年至2017年期间,因工作繁忙,其未能休带薪年休假,故要求互联网公司支付相应的补偿。
互联网公司认为,孔某因自身原因未提出休年休假,按照公司员工手册的规定,每年12月31日之前未提出休年休假的,属于自动放弃当年年休假,故公司无需支付补偿。
因双方发生争议,孔某向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要求互联网公司支付未休年休假的工资报酬。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互联网公司的员工手册中虽规定每年12月31日之前未提出休年休假的,属于自动放弃当年年休假,但并无证据表明孔某曾书面提出因个人原因不休年休假,且上述员工手册中的规定也违反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相关规定,故裁决支持孔某的仲裁请求。
评析:非经劳动者书面且系因个人原因提出不休年休假,不等同于其放弃年休假补偿。
《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年休假。
用人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年休假或者跨1个年度安排年休假的,应征得职工本人同意。
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但是职工因本人原因且书面提出不休年休假的,用人单位可以只支付其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年休假应由用人单位统筹安排,且在劳动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可跨1个年度安排。
本案中,孔某虽未提出休年休假,但并未书面提出因个人原因不休年休假,互联网公司虽然在员工手册中有相关规定,但该规定与法律规定相违背,故不具有相应的效力,互联网公司仍应支付相应的补偿。
三、合法合理调整工作岗位和地点,不属于未按约定提供劳动条件案情简介:孙某于2014年7月1日入职某模具公司,双方订立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约定孙某的工作地点为北京,岗位为“后勤辅助岗”,具体工作内容为“事务、预算管理和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并约定模具公司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及孙某的工作能力和表现等,调整其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及工作地点。
入职后,孙某被安排在模具公司位于某城区的开发中心从事财务、人事等辅助性工作。
2016年7月,基于公司生产经营需要,为了减轻各部门的工作负担,模具公司将各部门担当的财务工作统一转回公司财务部管理。
据此,孙某办理了开发中心全部财务凭证的交接。
模具公司与孙某沟通协商,提出安排其到开发中心其他岗位工作,但均被孙某拒绝。
后模具公司安排孙某到位于另一城区的公司总部从事人事相关工作。
2017年1月,孙某提出仲裁申请,要求模具公司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提供劳动条件,在原岗位及原工作地点履行劳动合同。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模具公司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及孙某的工作能力和表现等,调整其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及工作地点,模具公司基于财务统一管理的需要对其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进行调整,调整时亦与孙某进行了沟通协商,并给出几个方案供其选择,其中包括原工作地点的其他岗位,但均遭到拒绝;调整后的人事岗位与孙某原先的岗位均属于从事后台或辅助工作,该岗位调整本身对孙某不具有侮辱性或歧视性;从实际履行情况来看,孙某完全能够胜任新的岗位;调整后的工作地点亦同样位于北京城区,且处于商业繁华区域,公共交通系统较为便利,虽然较之前上下班时间有所增加,但不足以认定侵害了其合法权益,故裁决驳回了孙某的仲裁请求。
评析:工作岗位和地点并非完全不可变更,合法合理进行调整劳动者应接受。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
虽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可对工作岗位及工作地点进行调整,但调整前应当综合考虑用人单位经营必要性、目的正当性,调整后的岗位对劳动者不具有侮辱性或歧视性,调整后的岗位为劳动者所能胜任、工资待遇无不合理的变化、调整后的工作地点对劳动者的生活无明显不利的影响或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等。
如果上述调整符合合法性及合理性要求,则劳动者应当接受。
四、培训期间付工资,不应计入培训费用案情简介:黄某于2014年3月1日入职某科技公司,从事工程师工作,双方订立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
2015年6月1日,科技公司与黄某订立服务期协议,约定将黄某送到国外进行专业技术培训3个月,培训费用为15万元(含黄某培训期间的3个月工资6万元),黄某回国后须为科技公司服务满5年,否则应承担违约责任。
黄某培训回国后工作满2年即提出辞职。
双方因违约金发生争议,科技公司提出仲裁申请,要求黄某支付违约金10万元。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科技公司将黄某在培训期间获得的工资列入培训费用没有法律依据,故只支持扣除6万元后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评析:培训费用不应包含培训期间的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
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培训费用,包括用人单位为了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而支付的有凭证的培训费用、培训期间的差旅费用以及因培训产生的用于该劳动者的其他直接费用。
从上述规定来看,法律并未将培训期间的工资列入培训费用。
再者,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培训,虽然有提高劳动者个人技能的一面,但更多地是为了让劳动者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大的经营效益,故即使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脱产培训,上述培训期间仍应当视为劳动者在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
因此,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依约足额支付劳动报酬,而不应因劳动者提前离职而扣减。
五、隐瞒利益冲突进行利益输送,用人单位解除合法案情简介:陶某于2000年11月入职某计算机公司,先后在设计师、工程师、业务经理、业务高级经理、部门总监等多个岗位工作。
2010年11月,双方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自2015年1月起,陶某担任计算机公司笔记本设计总监,月工资为9万元。
陶某的母亲刘某于2003年3月注册成立一家公司从事计算机铭牌生产,刘某一直担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
自2003年9月起,刘某的公司一直通过计算机公司的一级供应商向计算机公司提供铭牌生产服务。
陶某自2012年1月担任部门总监时,其部门负责制订的《产品设计规格书》中,明确指定一级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上的铭牌须由刘某的公司独家供应。
2017年1月,计算机公司以陶某未向公司披露该利益冲突关系,且直接或间接利用职务便利作出有利于其母亲公司的决定,上述行为违反了公司关于“利益冲突”的禁止性规定为由,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
陶某不认可公司的解除行为,遂提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计算机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陶某一方面在计算机公司领取高额劳动报酬,另一方面却利用职务便利或所掌握的用人单位的资源对外进行利益输送,损害用人单位利益,为自身谋取私利,其明知这种利益输送行为为计算机公司的规章制度所禁止却长期隐瞒不报,这种行为显然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基本法律原则,亦触犯了职场基本底线,故裁决驳回了陶某的仲裁请求。
评析:“吃饭砸锅”、营私舞弊损害用人单位利益不可取。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三)项中规定,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本案中,陶某违反计算机公司规章制度的规定,明知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而故意隐瞒不报,且利用职权排除其他企业的正当竞争行为,明显损害了计算机公司的利益,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既为法律所禁止,同时也违反了基本的职业道德,故计算机公司的解除行为合法。
六、多次催告未返岗事后方才提交病假条,旷工解除理由可成立案情简介:张某于2012年12月1日入职某物流公司,从事配送工作。
双方订立了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二次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日为2019年11月30日。
2017年5月22日,因配送站区路线调整,张某多次不服从工作安排曾受过处分。
后张某向物流公司提交病假条,休病假至5月31日。
其后,张某未再向物流公司提交病假条,也未履行任何请假手续,其间物流公司采取向张某发手机短信及电子邮件、通过快递发送返岗通知书、登报公告返岗通知书等多种方式,催告其返岗上班或履行请病假手续,但张某均未回应。